高考复习之修辞(1)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高考复习: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高考复习: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01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近来在高考语用题中考得不算少,有时判断是哪一种修辞,有时考查修辞的构成及表达效果,有时还考查使用修辞及不使用修辞的表达有何不一样等等。

特别是,古诗鉴赏中对艺术手法的鉴赏,也常有修辞的踪影。

更遑论学生在作文中也可以适当借助修辞来使自己文章的语文更加生活些。

可见,高考备考,确实该用点时间,好好复习一下修辞手法的相关内容。

要备考修辞手法,先熟记修辞的名称。

从广义的角度看,为了使语言更具有表达力而进行的所有的方法都该称之为修辞。

不过,早些年高考有《考试大纲》,甚至有对《考试大纲》的进一步说明(称之为《考试说明》),里面非常明确规定,高考的修辞手法,主要考查九种,分别是: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和借代。

现在虽然没有大纲,但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准进行备考。

为了方便记忆,不妨用点特殊的方法,如用一个能押韵的句子来表示,“三比二问反复考;夸对借代少不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三比”中,并不包括“对比”,“二问”中,也不包括“疑问”(疑问不是修辞手法)。

02比喻比喻的概念: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比喻的表达效果:(1)对事物特征进行生动的描绘或渲染;(2)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形象说明。

这里其实有两个方向,在描述性语段中,比喻主要是对描写对象进行修饰,使之更形象,更生动,特点更鲜明;而在议论性语段中,使用比喻,则可以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比喻的一般分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用两个或以上的比喻共同说明同一本体,如朱自清的《春》中写春雨:“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使用比喻应该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3)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还要注意思想感情的倾向性正确。

难以区分的比喻句——暗喻与借喻。

高考修辞手法(一)常见修辞手法知识点讲解

高考修辞手法(一)常见修辞手法知识点讲解

高考修辞手法(一)常见修辞手法知识点讲解一、比喻1.定义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

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作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想象(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观点、描绘形象、增强语言感染力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文本、鉴赏修辞手法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比喻: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表示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2. 比拟: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属性,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替代。

4. 夸张:为了突出某种事物的特点,故意言过其实,夸大其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高考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2. 难点:正确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合作能力。

3. 写作实践: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比喻、比拟1.1 讲解比喻、比拟的定义和特点1.2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比拟的运用1.3 学生练习:运用比喻、比拟手法进行写作2. 第二课时:借代、夸张2.1 讲解借代、夸张的定义和特点2.2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借代、夸张的运用2.3 学生练习:运用借代、夸张手法进行写作3. 第三课时:对偶3.1 讲解对偶的定义和特点3.2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对偶的运用3.3 学生练习:运用对偶手法进行写作4.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4.1 给学生提供一段文本,要求学生识别并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4.2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分析结果4.3 教师点评并进行讲解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5.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5.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5.3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写作实践,评价学生对高考常见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高考修辞手法复习

高考修辞手法复习

高考修辞手法复习篇一:语文:高考常见修辞方法讲解与练习语文:高考常见修辞方法讲解与练习(一)考点解析。

1.“常见的修辞方法”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其中以“比喻”、“比拟”、“对偶”、“排比”为重点。

2.“修辞方法”不止指修辞格,它包括词语的推敲,锤炼的技巧与方法,句式的选用、变换的技巧和方法,修辞格的运用,乃至标点符号的运用等。

3.“修辞方法”的考查,决不会单独考查概念,因为学习修辞知识的目的,是指导语言实践,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主要看是否能根据具体语境实际运用,即根据提供条件与要求,是否能正确运用某种修辞方法进行表达。

所以“正确运用”才是考查的核心。

本节课我们将结合具体题例与大家一起复习这一考点。

(二)检查预习情况,组织学习讨论1、下列各句中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B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1991年“三南”高考试题)解析:前后矛盾。

2.对下列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

”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

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台医生职业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

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绘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给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运用:修辞手法 精美课件67页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运用:修辞手法 精美课件67页

桑梓借指故乡。因为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 梓树是父母种的,所以“桑梓”可指故乡;除此之外,在我国古代,家族 的墓地多依傍桑林而建,死者的墓前亦经常栽种梓树。久而久之,桑树和 梓树就成了故乡的象征,“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 不同点1
▲2.比拟
概念: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这种修辞叫做比拟。
作用[手法的天然效果]: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对 事物的强烈感情,能引起共鸣。
比拟的类别: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 乙物写。
① 构成:本体“儒家”,喻体是“粮食店”和“精神加油站”,比喻词是“是”。 ② 效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儒家比作“粮食店”和“加油站”,生动形
象地突出了儒家对人们的重大意义与不可或缺,使说理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答题思路:第一步点明手法;第二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第三步分析效果[手法的天然效果+文本分析效果]
不同点3
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上。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
▲区别:喻体往往是名词,比拟成分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 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拟:月亮躲在云层里。
课堂巩固练习
B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巩固练习: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 要分析。 巩固练习:[2020年新高考Ⅱ卷] 有些风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 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放飞时百哨齐 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_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_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_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一):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二):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三):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高考单项复习——修辞训练1(附答案)

高考单项复习——修辞训练1(附答案)

专题修辞手法(一)1、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B )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夜色》)B.苏小姐双颊涂的胭脂下面突然晕红红,像纸上泼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

(钱钟书《围城》)C.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处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江河《星星变奏曲》)D. 那声音仿彿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鲁彦《听潮》)B项为明喻,其他项为通感。

2、蜀道供人行走,而青天不可攀登,但李白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下列与这一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北朝民歌《木兰诗》)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雪》)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D项为比喻,其他项为夸张。

3、下列对偶句中,不含对比的一项是( A )A.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C.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D )A. 海外儿女思乡,思乡,思乡,此情此意久长。

B.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C.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D.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曲子。

此时的他就好像面对着大海。

D项无修辞手法,A项是反复,B项是拟人,C项是排比。

5、下列句子后面括号内指出的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D)A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比喻)B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撑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高考语文之专项复习——修辞

高考语文之专项复习——修辞

I修辞21.I [2012·湖北卷] 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

字数不超过30字。

(4分)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21.[答案] 示例: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

作对联一直是训练学生文字的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分水岭。

本题是整个试卷的亮点之一,虽然有20题的冲淡、干扰,也没遮住本题的光芒。

16.EJI[2012·福建卷] 根据所给材料,按要求作答。

(6分)(1)下面是一幅讽刺性漫画,作为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作者:赵汀阳)A.坐而论道B.座无虚席C.一劳永逸D.脚踏实地(2)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吸收现代文明②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③继承传统价值④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来桎梏学生⑤以母语教育为本A.⑤③①④②B.⑤③④②①C.④②⑤①③D.④②①⑤③(3)下面这段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2分)①快递服务的国家标准5月1日起正式实施。

②该标准作出了“先验货后签收”、“文明分拣”等决定。

③多数消费者对“新国标”表示欢迎,也有人认为“新国标”在实际执行中还会遇到新的问题。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答案] (1)D(2)A(3)②;“决定”改为“规定”。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复习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复习

高考古诗词修辞鉴赏之复习导纲在历年的高考语文卷中,总是会不时考到该篇古诗词运用了哪几个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高考复习之修辞:点染 (1)

高考复习之修辞:点染 (1)
点面结合手法
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 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 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 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 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其实也就是局部与整体的 关系。 《蜀道难》中,作者先写蜀道的高险,又 抓住蜀中富于个性特征的“剑阁”精雕细刻, 从面到点,从全景到特写。既突出了蜀道高险 的共性,又表现了剑阁特有的地形、战争频繁 等特性。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 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 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 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 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 作简要赏析。(4分)
小组合作交流:分析《望海潮》中哪些是 “点”,哪些是“染”,具体描述了钱塘一 派怎样的景象?
1、从地理位置上看
环境美丽、 经济繁荣、 生活安定的 都市生活图 景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2、从历史传统上看
3、从自然景观上看
4、从市井面貌上看 5、从百姓生活上看 自然风光之美
惊叹 赞美 艳羡
都市繁华之美
民生安乐之美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
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 析。(4分)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分析情感。依 据题干从“人物动作神态”切入,首 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 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 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标答: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 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 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艺术手法鉴赏之修辞手法+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艺术手法鉴赏之修辞手法+教案

诗歌艺术手法鉴赏——修辞手法一、诗歌的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言组织方式。

二、艺术手法包含: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考点一:诗歌的修辞手法诗歌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

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诗歌的修辞手法之二:比拟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情感,使被描写的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拟物:把人当做物或把物当做物来写,使被描写的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

把人当做物写如:我扎根在这座城市。

把a物当做b物来写如:白云在天上游来游去。

诗歌的修辞手法之三:借代借代: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举酒欲饮无管弦”“管弦”代指音乐。

《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代指曹操的战船。

曹操的《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造酒的杜康代酒。

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绿和红两种颜色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诗歌的修辞手法之四:夸张夸张:能够更突出更鲜明的表现事物。

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诗歌的修辞手法之五:双关双关:双关分为语义双关和语音双关。

双关可以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

如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诗歌的修辞手法之六:对偶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5修辞手法之客观选择题专训(1)(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5修辞手法之客观选择题专训(1)(含解析)

专题01 2022高考新题型语言运用之修辞手法(客观)专训(1)时间:45分钟分值:45分得分:(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马,腾挪转移,马踏连营,铁路急骤,如雷轰鸣,让敌人心惊胆寒。

不仅双马近乎完美地诠释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而且马后炮更是包涵了兄弟齐心合力断金的意蕴。

炮,隔山打牛的功夫把面前的拦路虎踏成垫脚石。

人啊!也如此,换个思路、角度,拦路虎就会变成垫脚石。

士,承担着两个角色,左是卫士,右为侍女,君王最忠诚的随从,为知己者死。

忠诚蒙蔽了你的双眼,勇敢拐走了你的思想,笑看刀光剑影,不过是风在项上舞。

1.下列诗句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B.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答案】D【解析】原文修辞是拟人,“蒙蔽”“拐走”比人化。

A项,用典,对偶: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两句是写一轮明月同照两地,我们夫妇只能遥遥相望却不能互通音讯。

我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呵。

可是,天空广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世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层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我又怎么能和你相会呢?这里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

B项,借代、夸张、比喻: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宛转蛾眉:代指红颜女子。

须臾:片刻,形容时间很短(夸张)。

鹤发:白发,代指暮年老人。

“乱如丝”为比喻,这两句大意是:光阴似箭,青春易逝,年轻貌美的姑娘,片刻间就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抒发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感慨。

C项对偶,唐•杜甫《登高》;D.拟人手法。

选自林逋《山园小梅·其一》,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

修辞手法 详

修辞手法 详

【借喻与借代】 同: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 修辞格。 异:①借喻是一种比喻说明,借代侧重在代替。 ②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 ③借喻可以加“像”转换成明喻,借代不能加“像” ,不 能转换成明喻。
知识理解 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 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 层薄烟。(《春》)
知识理解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地球上的生灵中,唯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增进理
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 B.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块还是木材,是大树还是
(2)分类: ①明喻。明喻是用“像、如、似、若、似的、跟……似的、如 同……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是较明显的打比 方,其连接本体、喻体的比喻词就明确表示了两者的相似关系。例 如: 五颜六色的云彩(本体),看起来跟.彩色的羽毛(喻体)似.的.,飘浮 在天上。
②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 合的关系。比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 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这是一类隐性的比喻词,其打比方的意图 不如明喻明显,因此,暗喻又叫隐喻。例如:
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 C.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矛盾是智
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D.庄严的教堂里,一束不很明亮的光线从彩色玻璃窗透了进来,沉重的钟声好
像震慑了我的心灵,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解析 “好像”不是比喻。
阅法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 0 2 0 年 新 高 考 山 东 卷 )

20013届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修辞[1]

20013届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修辞[1]

•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 „正宫‟塞鸿秋 • 浔阳即景 周德清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 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 修辞方法。 •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 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 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 赏析。
12、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 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 理清晰。 13、通感:感觉互换,生动形象, 启人联想,耐人寻味。 14、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 表达强烈的感情。
练习
•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 •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拟人) • 3、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 山道中壁》 (反复) •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比喻、夸张、设问)
(1)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 江帆比作箭等;对偶,其中一二 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比拟 (拟人)如说新月学扇。如果答 排比,如前四句也可。
(2)顺序: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
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 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句 则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地面转到 天空。 • 从动静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 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 山泉飞流,是动态的。 • 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 不兼备,构成了一幅浔阳江山的立体风景 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比喻和比拟修辞辨析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比喻和比拟修辞辨析

比喻和比拟修辞辨析一、比喻修辞(一)比喻的类型1.明喻(1)常体:出现本体、喻体,用比喻词“像”“似”“若”“好像”“仿佛”“犹如”等。

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2)变体:喻体和比喻词一起作本体的定语。

例:雷鸣似的掌声/ 如火一样的天气 / 像虎狼一般的通货膨胀2.暗喻(1)常体:出现本体、喻体,不用比喻词,用“是”“成了”“变成”等。

例: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2)变体①偏正式:喻体修饰本体:例:黄金时代/ 羊肠小道 / 风烛残年 / 铁石心肠本体修饰喻体:例:时间的长河/ 记忆的沙滩 / 思想的野马 / 感情的漩涡②注释式:喻体注释本体:例: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本体注释喻体:例:沙漠之舟——骆驼 / 纤维皇后——丝绸③复指式:喻体复指本体:例:大地母亲/ 时间老人/ 人老珠黄 /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④并列复句式:前喻体,后本体:例: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 鼓不敲不响,理不辨不明。

前本体,后喻体: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借喻形式: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夏衍《包身工》)例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二)比喻构成的条件1.要素:本体(非必要)+喻体(必要)+比喻词(非必要)2.特性:相似性(高考重点)例: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

(2020年新高考Ⅰ卷)形似解析: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路上的车流与河中的水流相似神似(关注细节)解析: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三)易混淆概念区分“像”却不像——貌似比喻句,其实不是比喻句。

“像”字的句子,未必是比喻句。

高考语文复习之句(修辞)

高考语文复习之句(修辞)

修辞手法一、识别判断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6、反语: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二、作用分析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判断辨别练习一、判断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 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2. 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4.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训练二(高考真题)
例如:仿照示例的格式,另选话题写一首小诗。 垂柳
没有松柏的挺拔 没有梅花的孤傲 却以回吻大地的柔情告白 ——什么是感恩! 【思维轨迹】 此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需 要仿的是一首哲理小诗,采用拟人手法,但更重 要的是隐性要求:结构上采用“没有……/没 有……/却……”,情感上是直抒赞美之情。选 择材料时,先要搭好架子,由“垂柳”可以联想 到“松柏”“篁竹”“清泉”等,然后再发挥想 象进行写作。
例如: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 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 星星。
例句中“火把排成的形状”和“之字形”,两者 的形状完全相同,而不是什么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点的 问题,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二个条件,所以不是比喻。
4、种 类
本喻喻 体词体
例句

西沉的落日像一只金
喻 √ √ √ 色的圆盘。
例四: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 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就飞出了八 岁的侄儿。
拟物 人是不会“飞”的,这里把用 于动物的“飞”字用来描写人物,突出了侄 儿跑得轻快。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1、这只猴子像一个小男孩那样顽皮。 比喻 本体(猴子) 喻词(像) 喻体(小男孩)
2、春姑娘翩翩起舞来到了人间。 比拟 在比拟中,只出现“被模仿的拟体”,
①仿写或续写中修辞方法的运用 ②诗文鉴赏中修辞方法的运用 ③作文写作中修辞方法的运用
年光似鸟翩翩过,时装如棋日日新(服装)
人生仿佛表上的指针偶尔分离,但始终有相逢 的一刻。(手表)
柔似女儿情,暖若父母心。(内衣)
如影随形 枪林弹雨 不入虎穴
如鱼得水 字字珠玑 焉得虎子
味同嚼蜡 羊肠小道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借代的类型
一、部分代整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樯橹灰飞烟灭。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二、特征代本体。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巾帼不让须眉。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 得像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 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 以战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 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 鸦”(飞机)成阵。
阅读文本106页,了解什么是比拟? 其作用是什么?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 写的修辞方式。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问:诗的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析它的作 用。
比喻 把对友人惜别的心情比做遮拦不 断的江南江北的春色。
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化虚为实, 想象奇特、新颖。
3、借代
用一个事物给另一个事物做代表。说 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 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 来代替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 “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 来代替。
本体是“印象”; 喻体是“阴影”; 相似点是“暗淡”。
[区辨] 有“像”、“仿佛”、“似的” 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
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 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单纯的想象。 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
难的过去。 表示猜度的句子。 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表示举例。 这样的事情很多,像……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
——修辞手法
指出下面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证监会忠告股民:近期不要进入股市
,否则,宝马进去自行车出来;西服进 去三点式出来;老板进去打工仔出来 ;博士进去痴呆傻出来;姚明进去潘 长江出来;鳄鱼进去壁虎出来;蟒蛇 进去蚯蚓出来;牵狗进去被狗牵出来 ...排..比、借代、比喻、夸张
高考常考的修辞手法
A、比喻 C、借代 E、对偶 H、设问
B、比拟 D、夸张 F、排比 G、反问
考纲解读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修辞考题主 要是融在表达、阅读、鉴赏、写作中,具 体体现为对各种修辞效果的鉴赏和对修辞 方法的作用和修辞效果。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形式看,一般不 单独命题考查,而大多结合着仿写、扩写、 变换句式等命题进行考查。
它们共同的修辞手法是? 比喻
同桌讨论,根据以上广告语和成语中的例子,
并结合课本105页,说一说什么是比喻?它有哪 些类型?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
比 1、定义 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格。 也叫“譬喻”。
喻 2、结构 本体 喻词 喻体
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3、条件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暗 喻√
√ 青春是盛开的鲜花。

√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考考你:你能准确说出下列两句的本体、喻体及相似
点吗?
例1:我猜他把那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 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
本体是“看信”; 喻体是“咀嚼食物”; 相似点是:仔细、反复回味。
例2:虽然这是些无关大局的小事,可是在 这位观察别人很精细的姑娘身上却投下了一个 不太好的阴影。
【参考答案】
示例一: 礁石
没有高山的巍峨 没有沙粒的平和 却以直面巨浪的姿态告白 ——什么是坚守!
示例二: 种子
没有鲜花的绚烂 没有虬枝的沧桑 却以开石破力量告白 ——什么是执著!
课堂练习三:(江苏联考模拟试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即人或物的动作或状态,既不出现本体, 也没有连接词。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 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课堂练习一
按要求对你下面一句话进行改写。要求: 1、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2、至少运用一种 修辞手法。3、表达出括号内提示的感情。 原句:柿子挂在树上 改写:
柿子铁青着脸挂在树上。 (表示愤怒) 柿子挂在树上笑红了脸。 (表示快乐) 柿子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树枝也好像在垂(头表叹示息伤感)
①把物当作人来写 —拟人
②把人当作物来写
拟物
③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一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杜甫《江村》)
拟人 把梁上燕和水中鸥当作人来写, 赋予了他们人的情态和形态。
例二: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拟物 人是没有尾巴的,这里把帝国主 义写成兽类了。
例三:花喜鹊咯咯地笑起来。
拟人 把花喜鹊当作人来写,赋予了它 们人的情态和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