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说课稿)(3)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第【1】篇〗一、说教学目标:1.学习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2、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
二、说教学重点:物境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赏析。
三、说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超拔高洁的人格。
四、教学课时: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同学们,这句诗写的是哪个湖泊是洞庭湖,那同学们还学过哪些跟洞庭湖有关的诗句呢学生可能答到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我们就再来接触一首跟洞庭湖词《念奴娇过洞庭》。
看看,作者通过写洞庭,抒发了他怎么样的情怀。
二、整体感知1、准备两分钟,让一两个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
配乐为《秋湖月夜》读音三万顷qǐng细斟zhēn扣舷xián扁舟pīan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细节感知,理解课文。
(其景其人其情)1、逐句分析上阕。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要理解全词,得读懂这么一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要理解这句,而理解这句的关键,还得把景物和人放到一起来看。
作者到底心会了什么呢(板书:心会)2、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
-----悠然3、作者身处美景之中悠然自得,那到底洞庭湖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景物特点:开阔静澄澈(板书)朗读上片。
4、逐句分析下阕。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
从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分析:我们说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其中那个金榜题名是多少人一生的梦,多少人为了鲤鱼跃龙门而皓首穷经,当上了官当然春风得意马蹄疾,是人生一大喜事,但是丢了官呢,那又该是怎样的失意人丢了心爱的东西之后总是会愁会哀叹,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这许多愁。
古诗望洞庭说课稿(共11篇)
古诗望洞庭说课稿〔共11篇〕篇1:望洞庭古诗朝代:唐代刘禹锡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色一作:山水翠)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屹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程度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篇2:望洞庭刘禹锡古诗望洞庭刘禹锡古诗《望洞庭》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屹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程度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诗人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望洞庭》,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课文所在单元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预设一下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会诗中的1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合理想象诗所描绘得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其中目标3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导他们通过讨勾画圈点进行讨论理解,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感情吟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诗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
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望洞庭》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望洞庭》优秀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说课老师,我的授课内容是《望洞庭》。
一、教材分析《望洞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古诗词课文,通过诗词的形式描绘了洞庭湖的壮观美景和自然风光。
此课文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能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增强学生们的语感和阅读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们能熟练地朗读《望洞庭》。
能够通过学习这篇古诗词,了解江南自然风光的壮美,拓宽视野,增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想情感:学生们能够通过朗诵《望洞庭》,体会作者的写景手法,感悟到自然风光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学生们的诗意和文学欣赏能力,培育学生们真诚、纯美、宽容的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们表达出对于湖泊之美的欣赏之情。
培养学生们的语感和韵律感,提高学生们的朗诵水平。
教学难点:让学生们理解整篇文章的情感和意境,并在诵读时情感真实。
四、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们看到洞庭湖的真实画面,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体会文章中的壮丽之美。
同时,还需要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在教学之余,我们也需要关注到学生们的情感与思想,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们思考诗歌中描绘的自然美景,培养学生们的感性认识。
五、教学过程1、自然音乐铺垫。
在上课之初,放一段轻柔愉快的自然音乐,如水流声、鸟叫声等,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安静、充满自然之美的学习氛围。
2、导入新课。
老师通过图片和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地理位置、特征、历史文化继承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们体验古今中外人们都为之倾心、神往的洞庭湖之魅力。
3、全课诵读。
老师先带领全班一起诵读《望洞庭》。
此时,老师应要求学生们诵读时应注意表现句式音韵、停顿、声调等要素,使学生们能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4、分小组进行朗诵。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段段诵读任务。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望洞庭》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望洞庭》。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板书:洞庭)2、课件展示洞庭湖风光,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4、过渡: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
5、过渡:通过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6、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新人教版
1.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2)互动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感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古诗欣赏技能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三首》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古诗欣赏技能。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望洞庭》原文及译文:提供原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内涵,并附上译文,方便学生对照阅读。
-《宿建德江》原文及译文:同上,提供《宿建德江》的原文和译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译文:同上,提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和译文,让学生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此外,本节课还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和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力来描绘和表达自己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的学生中,他们的语文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阅读和理解简单的文章。然而,对于古诗这种具有深层次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的文学形式,学生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的魅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望洞庭》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望洞庭》说课稿【说教材】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
”这句话在今天意义重大,因为古诗词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
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古诗词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性。
因此,我们的教材安排了第二卷的古诗研究。
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是名著。
它是学生语言训练和美育的好教材。
刘玉玺的《看洞庭》选择了看月夜的视角,将洞庭千里迢迢尽收眼底,抓住了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隐喻,在纸上再现了洞庭美景,展现出惊人的艺术技巧,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因此,学习这首诗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欣赏意境。
这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很少接触古诗词,他们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欣赏意境”的训练。
因此,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大纲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1。
能够正确、流利、情绪化地阅读和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
理解单词和句子的意思,能够写出《望洞庭》诗中描绘的风景,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
理解诗歌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影响。
(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单词和句子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感受”和“阅读和背诵”是每个人都必须达到的下限目标。
“掌握方法”和“领悟意境”是高等教育的上限目标,有良好基础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
【说教学程序】一、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风景如画。
不久前,我们参观了九寨沟,感受很深。
今天,老师想带你去洞庭湖,欣赏洞庭的美景。
谁知道洞庭湖的历史?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介绍洞庭湖。
(略)3。
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图片。
4.引出话题: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
自古以来,无数作家和作家都被它所吸引,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
13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来到洞庭湖。
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他情不自禁地写出了一部历代名著。
听着,他在背诵!5.诗歌和音乐的多媒体制作,正常阅读。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官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豁达开朗的心境。
本诗所在的单元以“自然风光”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望洞庭》作为本单元的重点篇目,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于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但对于诗歌中意境的感悟和诗人情感的体会还不够深入。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喜欢探索新鲜事物,但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
五、教学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2、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洞庭湖?”从而引出课题《望洞庭》。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望洞庭说课稿1同学们,今日我们一起学习唐朝有名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师板书课题〕,支配同学齐读课题并说说课题的意思,〔师指导:在洞庭湖岸边遥望其美景〕理解了课题再读味道就不一样了,来,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望洞庭。
一、读通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朗读古诗,关注其中的个别字词,例如:两相和、镜未磨、一青螺等,必要的时候教师需要正音。
1、找个别同学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
从中明确局部字词的读音,反复读,最终能够读的正确流利。
2、分男女生读,读的时候教师适时评价,例如:男生读的铿锵有力,女生读的动听悦耳。
也可以两句两句的竞赛读。
3、字词解决后让同学自己练习读好节奏,小组沟通古诗词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进展范读〔最好能做到音断气连〕4、同学能通过刚刚的学习根本读通本诗,并且在方法技巧方面有所收获,例如:正音、节奏、音断气连等。
课件展现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5、齐读本诗,完成该教学环节。
二、读懂生能在读通的根底上,连续读课文,并且能借助资料、工具书、想象等方法大致理解本诗的意思,教师在生进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适时进展指导。
〔此环节鼓舞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1、生自由读古诗,并借助课下解释或者工具书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
关注镜未磨等字词的含义,此处可以借助相关历史学问。
2、小组沟通学习收获,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鼓舞同学主动发言,通知互相学习,能有更多的收获。
3、全班沟通学习收获,教师指导点拨,生进展反复练习,根本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
〔课件展现: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相互辉应,显得多么和谐。
无风的湖面安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青翠的君山,就似乎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4、朗读古诗,完成该教学环节。
此处可以进展多种形式的读,〔齐读、个别读、集体读、配上音乐读〕能形成背诵更好。
人教版小学望洞庭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望洞庭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望洞庭》,理解课文内容。
-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碧波”、“倒影”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
- 能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洞庭湖的自然风光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和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国的美丽湖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描绘。
-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教学难点:- 通过文字描绘,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美景的想象和感受。
- 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收集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 准备生字新词卡片,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尝试朗读并标出生字新词。
- 收集有关湖泊的资料,准备与同学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 简要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为学习课文内容做铺垫。
2. 学习新词:- 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 通过组词、造句等活动,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新词。
3. 朗读课文:- 学生尝试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
4. 理解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对洞庭湖美景的感受。
-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意境。
5. 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和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洞庭湖。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关于洞庭湖的小诗或短文。
6. 总结反馈:-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洞庭湖的美丽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 学生分享学习体会,教师给予积极反馈。
《望洞庭》教案【优秀3篇】
《望洞庭》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望洞庭》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望洞庭 说课稿 包含详细的授课过程
【三】朗读诗句?体验诗情?
1、播放音频,学生倾听。?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吟诵吧!?
2、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下面我们再次边读读这首诗,边领略它的美好景色。?
【3】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大脑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教学过程?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某某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寺两首中的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试着背诵。看PPT,填写完整的诗句。
4、补充介绍有关洞庭湖的诗句。?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总结延伸:
1我能有感情的把古诗《望洞庭》背给家长或小伙伴听。
2我可以把古诗《望洞庭》默写下来。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最新语文《望洞庭(说课稿)》教师招聘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观摩课赛教课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说课稿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望洞庭》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说教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关于《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
关于《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关于《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望洞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⑴ 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⑵ 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教后记】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解释;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绘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秋夜的宁静美景,通过对月亮、湖面、山色等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句的解读、生字词的学习、诗歌背景的介绍以及诗歌意境的体会。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掌握生字词。
2.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正确理解并解释一些较为复杂的诗句;将古诗的学习与现代生活相联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望洞庭》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黑板,用于板书。
2. 学具:学生自备笔和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诵读:教师带领学生诵读《望洞庭》,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
3. 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5. 绘画:鼓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板书设计- 诗歌《望洞庭》- 诗人:刘禹锡- 重点词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山水翠、白银盘、青螺- 诗句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突出意境和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望洞庭》。
2. 解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
3. 写作:写一段关于洞庭湖美景的短文,不少于100字。
四年级下册《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一、解读文本说教材本组课文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本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像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二、依据学情说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敬亭山”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课文3、学习通过注释、边读边想像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熏陶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五、板块推进说流程第一版块:情景导入激发兴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水从古至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顺势板书课题唐刘禹锡望洞庭并引导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读课题,质疑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古诗整体把握……第三板块:想象画面感悟诗境我先出示导学提示让学生默读诗并思考作者笔下的洞庭湖是怎样的呢?他又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洞庭湖中的山水呢?大约5分钟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在班上展示学习成果。
这一环节我如何来推进我的教学呢?我将引导学生扎实做好一下三点:1.感受水天一色洞庭湖。
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适时追问:你都看到了什么景色?并把你的感受说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扣住“两相和”解释词义让学生理解湖光和秋月相互交映下显得无比的和谐。
顺适我会多媒体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眼想象这水天一色的画面并用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景,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这和谐美的景色。
月映湖水,水中有月这样和谐平静的画面中隐藏着精确的比喻,同学你们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做铜镜!是啊,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展现给出一派迷蒙之美!假如你此时就站在洞庭湖,请你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最后我会创设情境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的撒在湖面上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地轻纱,是多么的宁静啊!——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第【1】篇〗望洞庭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4.教学重、难点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
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
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
2023年望洞庭说课稿
2023年望洞庭说课稿2023年望洞庭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号考生,今天,我为大家试讲的题目是刘禹锡的《望洞庭》,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美丽的名山大川,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万里长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曲径通幽,巧夺天工,使人叹为观止的苏州园林。
师:今天,老师同样是要给大家介绍一处景点,它就是——洞庭湖,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刘禹锡的《望洞庭》。
(板书课题)二、初读师:“望洞庭”,刘禹锡是怎样望洞庭的?在望的过程中他都看到了些什么呢?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这首诗,在老师朗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标记上你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注意朗读的节奏。
师:好,老师开始了。
师:望洞庭刘禹锡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好,老师读完了,现在,我们先找一位同学读一读多媒体上的生字词。
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师:声音洪亮,非常的有气势。
师:现在,我们将大家分为两组,女生为一组,男生为一组。
我们比赛读一读,看看哪一组读的更好。
师:好,女生先来,嗯,声音柔美,老师仿佛都感受到洞庭湖的美景了。
师:男生再来,哦,丝毫都不逊色,特别的有气势。
师:那解决了朗读的问题,现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刘禹锡呢。
师: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就你吧。
师:嗯,你说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看来你的课前预习做的很充分,老师给你点个赞。
师:现在,老师再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找一找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师: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大家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师:第一组。
师:哦,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
洞庭湖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成为了中国南方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次说课,我们将从洞庭湖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文化传说以及旅游资源等方面,全面介绍洞庭湖的魅力。
首先,洞庭湖的自然地理特征十分显著。
它位于长江中游,湖面面积约为2820平方公里,湖岸线长达1500公里。
洞庭湖的水源主要来自湘江、资江、沅江、澧水等四条主要河流,这些河流在洞庭湖汇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系网络。
洞庭湖的湖底地形复杂多变,既有广阔的浅水区,也有深水区,为多种水生生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
其次,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十分丰富。
湖中生长着丰富的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等,为鱼类、鸟类等提供了食物来源和栖息地。
洞庭湖是多种珍稀水禽的越冬地,如白鹭、黑鹳等,每年冬季,成千上万的候鸟在此聚集,形成了壮观的自然景观。
此外,洞庭湖还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如青鱼、草鱼、鲢鱼等,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
再次,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中国南方地区的发展。
自古以来,洞庭湖就是重要的水运通道,连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历史上,洞庭湖周边地区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多次成为战争的焦点。
同时,洞庭湖也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灵感之源,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画作。
接着,洞庭湖的文化传说丰富多彩。
其中最著名的传说是关于洞庭湖的“君山”,相传是古代帝王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的葬身之地。
此外,洞庭湖还有许多关于龙的传说,如“洞庭龙王”的故事,这些传说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色彩。
最后,洞庭湖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湖光山色、古刹名胜、文化遗迹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游客可以乘船游览湖面,欣赏湖光山色;可以参观古刹名胜,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可以探访文化遗迹,了解洞庭湖的过去和现在。
综上所述,洞庭湖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变迁、多彩的文化传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了中国南方的一颗璀璨明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说课稿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
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
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
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
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
(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
相和:相互和谐。
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
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 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
并发现疑难。
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
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
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
它所关注
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
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
三、朗读悟情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
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配乐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
四、延伸拓展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
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
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
五、总结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
六、作业
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