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农牧业概况
吐鲁番农牧业概况
吐鲁番农牧业概况第一篇:吐鲁番农牧业概况吐鲁番农牧业概况由于北部天山的屏障作用, 吐鲁番的无霜期平均每年达到268.6 天 , 最长的年份达到 324 天 , 是我国长城以北无霜期最长的地方十分有利于葡萄、棉花、瓜果和蔬菜的生长。
吐鲁番人利用这一优势 , 大力发展温室果菜栽培 , 是乌鲁木齐春菜生产基地。
以建设“精品绿洲”为重点,地区大力发展特色、精品、优质、高效绿洲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以葡萄产业化为重点,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大幅度提高。
目前,全地区葡萄总面积39.05万亩,围绕葡萄产业已形成了楼兰酒业、红柳河葡萄开发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推出了楼兰、驼铃等一批名牌产品。
吐鲁番葡萄是酿制上好葡萄酒的原料。
全地区四大葡萄酒厂, 年生产 50 多种葡萄酒 , 总产量在 5 万吨以上。
“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吐鲁番葡萄酒自古有名。
如今走俏市场的无核干白葡萄酒, 称得上“ 酒中之王”。
其它的“ 玫瑰香”、“ 无醇葡萄酒”, 也为广大消费者青睐。
葡萄汁利乐包畅销国内 , 是夏天清热怯暑的饮料。
吐鲁番的葡萄干饮誉海内外。
吐鲁番葡萄干年产量为 1 万吨,占全国的 75%。
特别是由无核白葡萄晾制而成的绿葡萄干 , 更是享有世界声誉。
鄯善县与日方合作生产的巧克力葡萄干, 为葡萄干的市场开辟了新途径。
进入 90 年代 , 呈棕黑色的马奶子等大葡萄干 , 以物美价廉走俏市场。
吐鲁番是中国长绒棉基地, 县县乡乡村村都种植棉花。
但是吐鲁番种植长绒棉的时间却不长 , 直到 1954 年才从国外引进。
吐鲁番长绒棉产量 , 占我国总产量的 95% 以上 , 其特点是纤维长、含糖度低、生育期短 , 是世界棉花市场上的佼佼者。
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城郊养殖业和大畜牧业。
全地区牛羊育肥2002年达到212万头只,仅此一项人均增收78元。
积极引导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工业、运输业,创办服务业、建筑业、采矿业、旅游业和流通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广大农牧民增收开辟更多的渠道。
呼和浩特市概况
呼和浩特市概况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首府,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地理位置优越,早在汉唐时期,这里就是中原地区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的枢纽。
明清时期,已是商贾云集之地。
目前,呼和浩特已同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关系,形成了外向带动发展,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呼和浩特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享有国家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呼和浩特已成为一座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科教发达、交通便利,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新型城市。
今年的8月呼和浩特被评为中国“乳都”。
呼和浩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是祖国北疆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大窑文化"遗址,还是战国时期的云中古城遗址,或是明清时期的召庙艺术等,都真实地记录了呼和浩特的悠久历史,显示了这座塞外名城的古老神韵。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简称“青城”。
因召庙众多,故又称之为“召城”。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其汉语意思为“青色的城”,简称“青城”。
因召庙云集,故又称之为“召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留下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宗教特色的召、寺、塔、壁画等。
著名的有大黑河畔的汉代昭君墓,东郊的汉代白塔,明清时代的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清真大寺、将军府、玉泉井等。
其中罕见的五塔寺蒙文天文图,端庄的召庙佛像,高耸的望月楼,庄重的公主府,巍峨的白塔,风格独特,技艺精湛,是我国北方的建筑艺术珍品。
还有土默特学校和尔齐召等早期革命纪念地。
乌素图召、青山公园、喇嘛洞、哈素海、以及旧石器时代文化象征大窑文化等。
从大窑文化算起呼和浩特至今已有50万年前历史可见其历史的久远。
)早在炎黄时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就已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直至战国时期蒙古高原的历史正式拉开了帷幕。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此演兵,并沿阴山修筑长城,并设云中郡。
2024年内蒙古畜牧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内蒙古畜牧市场分析现状简介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和丰富的畜牧养殖经验。
本文将对内蒙古畜牧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
1. 畜牧业概况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牧区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
畜牧业是内蒙古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和农牧民收入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1.1 畜牧业发展历程随着内蒙古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也逐渐取得了较快的增长。
畜牧品种的多样化,养殖技术的改进以及政府在畜牧业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内蒙古的畜牧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进展。
1.2 主要畜牧品种内蒙古的畜牧业以牛、羊、马为主要品种。
其中,肉牛和绵羊是内蒙古的养殖重点,产量占全国的比例较高。
此外,奶牛和奶羊养殖业也在内蒙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 畜牧市场现状内蒙古的畜牧市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市场竞争也较为激烈。
2.1 市场规模内蒙古的畜牧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随着国内对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内蒙古的畜牧产品供应也在逐年增加。
据统计,2019年内蒙古的畜牧产品销售收入达到了xx 亿元,同比增长xx%。
2.2 市场竞争格局内蒙古的畜牧市场竞争激烈。
市场上有众多的畜牧养殖企业和个体户,产品竞争较为充分。
同时,外地畜牧产品也进入内蒙古市场,增加了市场竞争的程度。
2.3 市场需求分析内蒙古的畜牧产品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随着国内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优质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外地市场对内蒙古的畜牧产品也有一定的需求量。
然而,畜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波动大等问题制约了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3. 畜牧市场发展趋势内蒙古畜牧市场在未来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3.1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畜牧业也在加速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
技术创新将会提高畜牧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并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推动畜牧市场的发展。
3.2 环保要求逐渐提高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对畜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视。
内蒙古农业概况
马铃薯
• 内蒙古马铃薯的播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 国之首。 • 全区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800多万亩,占粮 食总播种面积的12.5%以上;鲜薯总产量达 到930多万吨,占全国马铃薯鲜薯总产量的 12%。已成为我区仅次于玉米、大豆的主栽 作物。单产由九十年代初的750多公斤增加 到1200多公斤。
赤峰黄玉米
牛家营子北沙参
• 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特产,中国地 理标志产品。牛家营子镇,闻名遐迩的药材之乡, 这里地貌平坦、土肥地广,交通便捷,盛产的北 沙参、桔梗享誉国内外,为“中国北沙参、桔梗 之乡”、“国家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 • 北沙参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根,有清肺火 益肺阴、消肿排浓的作用 • 乾隆皇帝狩猎至此,因药花赏心悦目,药香沁腑 醉人,遂赐地名“药王村”,传扬各州郡,从此 家家种药,户户得益,历久不衰
• 5.产品的优势发挥不充分:在我区除了几个较成 功的龙头企业外,相当部分的农产品还停留在 “有优无势,有质无量,有品无牌”的水平上。 区位优势和商品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致使农产 品廉价外销的多,内部加工增值的少 • 6.金融环境不稳定 • 7.环境破坏,超载过牧 ,开垦森林过渡采伐、水资 源不合理利用 ,全区土地沙化、砾石化、水土流 失、盐渍化、沙丘活化等生态环境恶化的区域达 到 1730万公顷。
• 解决措施
• • 1.强农牧业惠农牧业政策 一是扩大良种补贴规模、范围;二是进一步实施多样化补贴政策;三是进一 步完善了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四是进一步完善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生态工程政策,增加了对农牧民直接补贴,今年新增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这些惠农惠牧政策的完善,增加了农 牧民收入。 • 2.财政加大了对农业公共物品的投入力度 • 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制度; 建立健全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3.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保险政策 • 提高了农作物保险金额,降低了保险费率,扩大了保险责任范围,降低了起 赔点。 4.加强草场与耕地的保护力度,开展草原间断性禁牧工程,并对禁牧地区牧 民进行补助 • 5.出台《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畜牧业)实施方案 》 • 肉牛每个项目扶持50万元,肉羊每个项目扶持25万元,蛋鸡肉鸡每个项目各 25万元。 • 6.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 式 • 7.加大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度 ,提出“农业龙头带动”战略
内蒙古近年经济发展概况
内蒙古近年经济发展概况一、农牧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收入仍占绝对比重。
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631元、4667元、4601元、4265元,均超过当年全区农牧民纯收入水平(2989元),也超过当年全国农民纯收入水平(3225元),比2001年分别增加2070元、2109元、2343元、1686元,年均增长15.9%、16.2%、19.5%、13.4%,比全国平均增速8.3%高出7.6个百分点、7.9个百分点、11.2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
从收入来源情况看,收入结构比较单一,一产业收入占纯收入比重分别达到62%、56%、57%和81%。
非农收入贡献加大,但地区间差异明显。
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非农收入(包括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分别达到1750元、2042元、1981元、829元,比2001年增加了580元、1125元、1268元、565元,对五年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43.5%、54%、33%,比“九五”时期都有较大增长,但和全国平均水平(65%以上)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另外,从四市非农经济发展来看,呈现不平衡状态。
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非农收入占纯收入比重分别为37.8%、43%、43.7%、19.4%,与2001年相比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增加了11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呼和浩特市下降7.9个百分点。
工资性收入是非农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十分薄弱。
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工资性收入为1047元、1018元、1365元、463元,比2001年增加378元、590元、883元、243元,除巴盟外其他三市农牧民得到的工资性收入均超过全区平均水平,鄂尔多斯市农牧民工资性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工资性收入占非农收入比例都达到了50%以上,鄂尔多斯市达到60%以上,工资性收入是非农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
内蒙畜牧业基本情况
内蒙畜牧业基本情况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大省,拥有广袤的草原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养殖业发达。
下面将对内蒙古的畜牧业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缘,是我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
其地理位置独特,环境条件优越,具备发展畜牧业的天然优势。
内蒙古的草原面积广阔,约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四成,是我国最大的牧区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畜牧资源。
内蒙古的畜牧业以牛、羊、马为主。
其中,内蒙古牛羊养殖的规模堪称世界第一、内蒙古的牛羊品种繁多,有包括草原黄牛、完颜牛、哈萨克斯坦骏马、高原的安吉羊在内的许多优质品种。
此外,内蒙古还以出产优质的马铃薯、红薯等牧草而闻名。
内蒙古的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具有良好的产业体系和规模经济效应。
从业人员众多,全区畜牧业从业人员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内蒙古还形成了一批以冷鲜肉副食品、皮毛、奶制品、食品加工为主的畜牧业产业链。
内蒙古的畜牧业养殖技术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与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内蒙古组建了一支庞大的畜牧业科技队伍,开展了众多的畜牧业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
其中,培养了一大批畜牧业专家和科研人员,提高了内蒙古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内蒙古的畜牧业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草原生态脆弱,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面临压力。
大规模放牧和过度开发可能导致草原退化和生态失衡。
其次,养殖环境的改善和动物疾病防控工作亟待加强,以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益和质量安全。
此外,畜牧业产品的加工和营销也是发展的瓶颈,需要进一步加大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
总体来说,内蒙古的畜牧业基本情况良好,依托广阔的草原资源和丰富的畜牧品种,形成了具有较高发展水平和较强实力的畜牧业体系。
然而,在畜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管理和监督,推动内蒙古的畜牧业向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内蒙古农牧业基本概况
内蒙古农业基本概况一、基本状况内蒙古位于北纬37°—53°之间,是全国最佳的奶牛、绒山羊养殖带,玉米、杂粮杂豆、马铃薯种植带,农畜产品资源多样性特征明显,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农畜产品资源丰富;全区人均耕地面积0.24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居全国第一位,2005年全区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为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农牧业人口万人,占全区总人口%;河套、土默川、西辽河平原有“谷仓”和“塞外米粮川”之称,不仅是内蒙古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也是国家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目前全区马铃薯、向日葵播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玉米产量居第五位;莜麦、荞麦、绿豆等杂粮杂豆品质优良,是全国小杂粮三大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6818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1/5以上,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畜种资源丰富多样,乌珠穆沁肥尾羊、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等优良品种在国内外闻名遐迩,在质量、规模等各方面都具备了产业化开发的基础和条件;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羊肉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牛肉产量居全国第十位;内蒙古充分发挥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大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步伐,使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走进了全国前列;乳产业、绒产业在全国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2004年牛奶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2%,羊绒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1%,鲜奶加工能力和羊绒加工能力都居全国第一位;二、存在问题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1、科技水平和加工增值率低内蒙古农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但资源优势远未发挥出来;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仍不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农牧业产业化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率低;目前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牧业产值比仅为:1,与全国平均1:1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发达国家3:1的水平更是相差甚远;如果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达到666亿元,比实际水平高75%;从各行业的发展情况看,乳制品主要以超高温灭菌奶、奶粉、酸奶、冰淇淋为主,产品细分程度低,花色品种少,深加工产品更少;肉类加工绝大多数都停留在传统的简单初加工上,精深加工水平低,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尚未形成品牌优势;粮油产业大多以原粮、油料等初级产品进入市场,竞争力弱、附加值低;以玉米产业为例,目前内蒙古玉米的加工转化率仅为%,而吉林省已达到%;内蒙古加工转化品种还不到10种,而全国有200多种,发达国家已达到2000多种;种植的牧草大多处于自产自用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加工转化和商品率不高;沙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工转化严重滞后;2、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低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结构大群体、小规模的特征十分明显,与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相比,龙头企业的规模、实力、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等综合竞争力仍然较低,难以对一体化生产形成持久而强有力的支持,辐射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003年居于世界食品加工业首位的美国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年销售收入达729亿美元,我国最大的龙头企业河南双汇集团销售收入达120亿元,内蒙古销售收入最高的伊利集团只有63亿元;3、基地建设滞后,专业化水平低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不高,农畜产品的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加工业发展的需要;奶牛品种落后,饲养管理粗放,平均单产水平仅为3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吨,仅为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难以适应乳业持续发展的需要;肉源基地建设滞后,畜种改良慢,出栏率和商品率较低,2003年肉羊平均胴体重15.7公斤,而世界平均为20公斤,澳大利亚为21公斤,美国为29公斤;肉牛平均胴体重160公斤,而世界平均为212公斤,美国为327公斤,加拿大为334公斤;绒山羊养殖基地基础设施薄弱,不适应舍饲圈养的要求,使加工业生产能力闲置与原料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4、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内部结构松散,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之间缺乏稳定、健全、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真正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除乳、肉等产业外,其它产业基本处于农牧户自发生产阶段,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企业与基地、农牧户之间仍然是最初级的买卖关系,原料生产的规模、质量很难满足加工需求,导致一方面农畜产品加工不足,加工转化水平低,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生产能力闲置,这说明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自发生产阶段,很难适应产业化经营的需要;5、服务组织不健全,社会化水平低围绕产业化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滞后,科技、信息、金融、购销、储运等服务组织和中介组织不健全,人员素质低,服务功能差,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很难适应产业化经营的需求和市场变化;全区参加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牧户只占总户数的3%,低于全国平均4%的水平,也远远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80%的水平;农村牧区合作组织薄弱、广大农牧户分散经营、农畜产品交易成本过高,既制约了农牧民参与市场竞争,也制约了农牧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6、发展不均衡一是地区不均衡;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龙头企业集中,且竞争优势明显的地区农牧业产业化程度要相对高一些;而巴彦淖尔、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等龙头企业发展滞后的地区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也相对滞后;二是结构不均衡;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明显落后于畜产品的加工转化,在全区11个驰名品牌中,农产品加工业只占3个;。
2024年内蒙古畜牧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内蒙古畜牧市场规模分析引言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具有丰富的草原资源和养殖条件。
畜牧业在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内蒙古的畜牧市场规模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发展现状和潜力。
市场规模概况内蒙古畜牧市场是中国最大的畜牧市场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内蒙古畜牧业总产值达到xxx亿元,占全国畜牧业总产值的xx%。
内蒙古的养殖数量和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畜牧业对内蒙古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养殖品种与数量内蒙古养殖的主要畜牧品种包括牛、羊和马。
其中,羊是内蒙古最主要的畜牧品种,占据了畜牧市场的主导地位。
根据统计数据,内蒙古的羊养殖数量超过xxx万头,占全国总量的xx%。
牛和马的养殖数量也相当可观,分别达到xxx万头和xxx万匹。
产业结构内蒙古的畜牧业产业结构相对完善,形成了由养殖、加工和销售等一体化的产业链。
其中,养殖是畜牧业的基础环节,为后续产业提供原料和资源。
加工环节包括畜禽屠宰和畜产品加工,产出肉类和副产品等。
销售环节包括批发市场、零售商等渠道,将产品推向消费者。
内蒙古的畜牧业产业链完整,有利于市场规模的拓展。
市场竞争格局内蒙古的畜牧市场存在激烈的竞争格局。
一方面,众多畜牧企业和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了市场的活跃度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各地区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不同地区的畜牧业规模和品质存在差异,这导致了畜产品价格和市场份额的波动。
市场发展趋势内蒙古的畜牧市场未来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对肉类和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同时,内蒙古的畜牧业也将受益于国家支持政策和科技创新的推动,进一步提升市场规模和竞争力。
可以预见,内蒙古的畜牧市场将持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
结论内蒙古畜牧市场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
养殖品种丰富,市场结构完善,并具备激烈的竞争格局。
为了进一步发展畜牧市场,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品品质、拓展市场渠道等方面的努力。
内蒙古农牧业发展及其关键问题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3年第21卷第6期[收稿日期]2023-09-05[基金项目]内蒙古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课题(DY23009);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XC202212B04);202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NCYWT23019)[作者简介]格根塔娜(1989—),女(蒙古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博士,从事农牧业发展研究。
内蒙古农牧业发展及其关键问题格根塔娜(内蒙古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摘 要]内蒙古作为中国农畜产品重要基地,改变其农牧业生产环境,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内蒙古农牧业发展历程追踪溯源,阐述了内蒙古农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农牧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偏低等。
以期为内蒙古地区乡村振兴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内蒙古;农牧业;发展历程;关键问题[中图分类号]F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71(2023)06-0089-05 农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总体经济快速增长的必要前提条件。
在资源约束的背景之下,如何高效利用有限资源,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标是一个备受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
内蒙古作为我国重点农牧业大省,2022年内蒙古粮食产量为3900.6万吨,占全国粮食产量5.7%,为维护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过程中,内蒙古农牧业仍然还有关键问题未能解决。
亟须系统梳理内蒙古农牧业发展历程,分析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从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强调“三农”问题,2023年1月发布的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内蒙古省会 (2)
内蒙古省会1. 简介内蒙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其首府为呼和浩特市,也是内蒙古的省会。
内蒙古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北接俄罗斯和蒙古国。
内蒙古有着丰富的草原资源和独特的草原文化,是中国北方的重要经济和文化地区。
2. 呼和浩特市的地理位置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的中部,座落在呼伦贝尔高原南缘,地势平坦,地势相对较低。
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连接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要冲,具有战略地位。
呼和浩特市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0°48′至41°55′,东经109°44′至111°49′。
3. 呼和浩特市的气候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而凉爽。
全年气温变化较大,早晚温差较大。
年平均气温约为7摄氏度,最冷的月份是1月,平均气温为-17摄氏度,最热的月份是7月,平均气温为23摄氏度。
呼和浩特市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少雨,年降水量较少。
4. 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发展作为内蒙古的省会城市,呼和浩特市在经济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该市主要以农牧业、能源工业和制造业为支柱产业。
农牧业在呼和浩特市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内蒙古的草原资源和畜牧业发展为该市的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能源工业方面,呼和浩特市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开采是该市的主要产业之一。
制造业方面,呼和浩特市的重点发展行业包括汽车制造、食品加工和纺织等。
5. 呼和浩特市的文化和旅游呼和浩特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在该市的文化遗产中,最著名的是赛罕塔拉草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草原,被誉为“中国北方的绿洲”。
此外,呼和浩特市还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寺庙,如大召寺和和林格尔大观音寺,这些地方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此外,呼和浩特市还以其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而闻名,每年都会举办各种节日和民俗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参观和体验。
6. 交通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的交通枢纽,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该市拥有出色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便于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交流和联系。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条件与农牧业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条件与农牧业一、地理条件1.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地处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的接合部,东邻八省区,西、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
2.地形地貌内蒙古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分为内蒙古高原、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和阿拉善高原等五个高原。
3.气候特点内蒙古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季节性温差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内蒙古水资源总量较少,主要河流有黄河、辽河、黑龙江的支流,湖泊众多,主要有呼伦湖、达赉湖等。
(1)农作物:内蒙古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甜菜等,粮食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
(2)农业分布:农业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和中部地区,这里有较好的水源和土壤条件。
(1)牲畜: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主要牲畜有羊肉、牛肉、羊肉、马、骆驼等,其中羊肉产量位居全国首位。
(2)牧业分布:牧业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这里有广阔的草原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3.农牧业发展特点(1)内蒙古农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东部以农业为主,西部以牧业为主。
(2)近年来,内蒙古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比例逐渐优化。
(3)农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
(4)农牧业产业化程度提高,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4.农牧业面临的问题(1)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内蒙古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牧业发展。
(2)生态环境恶化: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3)农牧民收入水平较低:尽管农牧业产值逐年提高,但农牧民收入水平仍有待提高。
综上所述,内蒙古自治区地理条件多样,气候特点明显,农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结构性特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内蒙古的地理环境和农牧业发展状况。
习题及方法:1.习题: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在哪里?答案: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地处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的接合部,东邻八省区,西、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
内蒙古农业发展现状
内蒙古农业发展现状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拥有广阔的农业发展空间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近年来,内蒙古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农业生产总体情况:内蒙古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导,同时种植业也在不断发展。
内蒙古拥有大量的草原资源,适宜发展畜牧业,特别是肉牛、绵羊养殖。
同时,内蒙古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种植也十分重要。
二、优势产业发展态势:内蒙古畜牧业是农业的支柱产业,养殖规模大,品种多样。
尤其是肉牛养殖,内蒙古拥有良好的天然草场资源和丰富的饲料来源,肉牛养殖规模大、品种优质,产量居全国前列。
同时,内蒙古还发展了奶牛养殖和绵羊养殖等畜牧业,产量和品质也有了显著提升。
三、农业科技进步:内蒙古近年来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通过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农民利用现代农业设备和技术在耕种、种植、施肥、灌溉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四、农业结构调整:内蒙古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逐步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降低传统种植业的比重,推广高效农作物和特色种植业。
畜牧业也在不断优化调整,发展肉牛养殖、奶牛养殖、绵羊养殖等优势产业,提高畜牧业的附加值。
五、农业扶贫成效:内蒙古农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农产品深加工、农业合作社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加收入。
同时,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升农民自身的发展能力,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总体来说,内蒙古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畜牧业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农业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内蒙古农业发展的现状是积极向好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关于呼和浩特市的常识
关于呼和浩特市的常识1.引言1.1 概述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城市之一。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呼和浩特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首先,呼和浩特市地处蒙古高原东南边缘,人口约为300万。
它坐落在呼伦贝尔高原和燕山山脉的交汇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该市地势北高南低,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长而且干燥,夏季则相对温暖多雨。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呼和浩特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可以说,呼和浩特市是一个四季分明、风景优美的地方。
其次,呼和浩特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里曾是蒙古帝国的发源地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呼和浩特市形成了独特的蒙古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交融。
古老的建筑、传统的艺术和手工艺品等都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历史记忆。
而且,呼和浩特市也是内蒙古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每年都会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总之,呼和浩特市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特点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旅游资源方面都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值得我们的关注和深入了解。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组织架构,包括各个部分的内容和次序。
本文的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在这部分中,将简要介绍呼和浩特市的基本情况,包括其位置、人口、经济状况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介绍:呼和浩特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呼和浩特市的历史和文化、呼和浩特市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呼和浩特市的各个方面。
1.3 目的在这部分中,会明确文章撰写的目的,即通过对呼和浩特市的介绍,增进读者对呼和浩特市的了解和认识,引起对呼和浩特市的关注和关心。
2. 正文2.1 呼和浩特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呼和浩特市的地理位置和相关的地理特点,包括其地理坐标、辖区范围、地形地貌等,同时还将介绍呼和浩特市的气候特点,如季风气候、气温变化等。
呼和浩特发展前景
呼和浩特发展前景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下是对呼和浩特发展前景的700字的阐述:首先,呼和浩特地处中国北方和蒙古国之间的交通枢纽地带,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呼和浩特是中国重要的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枢纽,有运行着多条重要的铁路和高速公路,航空公司也开设了国内和国际航班。
这使得呼和浩特连接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以及内蒙古其他城市的交通便利,为呼和浩特的商业、物流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呼和浩特地处中国北方的重要农牧业区,拥有丰富的农业和畜牧业资源。
呼和浩特市境内有大面积良田和肥沃的草原,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水果等作物,还是养殖牛、羊、马等牲畜的重要地区。
农牧业作为呼和浩特的传统支柱产业,将在政府的支持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产业化的推广,呼和浩特的农牧业生产将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供给。
再次,呼和浩特具备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条件和潜力。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制造业正在被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所取代。
呼和浩特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以及雄厚的技术人才和研发实力,为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技术与装备制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此外,呼和浩特还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产业等,使得制造业在环保产业和节能环保装备领域具备巨大发展潜力。
最后,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商业和金融中心,具备良好的城市发展基础。
近年来,呼和浩特加强了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呼和浩特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具备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一流高校的存在,为呼和浩特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文化人才,为城市的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综上所述,呼和浩特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现状
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现状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近年来,内蒙古畜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逐步成为我国畜牧业的支撑点之一。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内蒙古畜牧业也迎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
目前,内蒙古的畜牧业主要集中在牛、羊、猪和马等四个方面。
其中,牛和羊是内蒙古的主要畜牧业品种,占据了畜牧业总产值的大部分。
根据统计数据,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总产值已连续多年保持在5000亿元以上,占到了全国畜牧业总产值的25%以上。
内蒙古的畜牧业发展得益于良好的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投资、优化政策环境等,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
同时,内蒙古也积极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如引进高效节能的牧草种植和奶牛养殖技术,推广现代化养殖模式,提高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草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问题。
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草原资源区域,草原的保护与利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保持草原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是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其次是市场需求和产品质量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特别是对质量安全和品牌认证的要求更高。
内蒙古的畜牧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加强市场营销和创新研发。
最后是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问题。
内蒙古作为我国干旱少雨的地区之一,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繁,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因此,加强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理措施,提高畜牧业的抗灾能力,是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内蒙古的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各方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打造更加现代化、高效节能的畜牧业产业链,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奶山羊养殖情况调研
livestock science | 畜禽养殖科学70 ·2021.010 引言奶山羊具有繁殖率高、适应性强、生产周期短、饲料来源广、饲料转化率高等特点,深受农户的养殖喜爱,但过去养殖量小、品种差、产奶量低,效益一直不高。
近年随全市畜牧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发展,呼和浩特市奶山羊养殖正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1 奶山羊养殖现状1.1 养殖规模及品种(1)养殖规模。
截止到2020年4月底,全市奶山羊存栏约2万只,主要分布在土左旗、和林县、托县和清水河县,集中饲养在12家奶山羊养殖场,存栏量19 033多只,其余均为100只以下的分散饲养。
(2)品种。
全市奶山羊品种主要以萨能奶山羊为主,有少量关中奶山羊、吐根堡奶山羊及阿尔卑斯奶山羊。
1.2 种羊供种能力呼和浩特市目前仅有1家种公羊养殖场,即盛健奶山羊种羊场(内蒙古美羊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场的种公羊主要用于盛健集团其他养殖使用,暂不对外出售。
其他养殖场公羊多从陕西富平县购买。
1.3 羊奶产量及生产效益调研数据分析得出,奶山羊日均产奶量仅为2.52 kg左右,平均泌乳期约7.6月,年产奶量为574.56 kg ,远低于该品种应有的生产能力,因而生产效益低下。
1.4 羊奶的销售情况原奶的销售链单一、不稳定,几乎完全依靠收购商上门收购,没有形成多种销售渠,奶价偏低,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制约了羊奶生产的发展。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交通一度封堵,中断原奶的收购,本地没有专门的羊奶粉加工企业,羊奶出现严重滞销[1]。
2 存在的问题2.1 品种优良生产性能没有发挥饲养管理水平低下,奶山羊生产性能未能充分发挥。
羊奶销售渠道中断,部分养殖场(户)为降低成本,通过降低泌乳羊的营养供给或减少挤奶次数而人为控制奶产量,限制奶山羊优良的产奶性能,导致产奶量更低,养殖效益欠佳,形成恶性循环。
2.2 羊奶销售链单一、不稳定、奶价低在产业链中,原奶的销售没有形成多种稳定的销售渠道,几乎完全依靠个别收购商上门收购,而且没有签订购奶合同,奶价基本是由收购商一方说了算,奶价一直相对偏低,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制约羊奶生产的发展。
赛罕区概况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自然概况赛罕区地处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东南,地理坐标为北纬40°36’~40°57’,东经111°40’~112°10’。
周边分别与乌兰察布市、和林格尔县、玉泉区及新城区相接。
总面积1013.1平方公里,(2005年)耕地面积4.66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990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3.6%,木材蓄积量66.7万米³。
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73万公顷。
全区人口3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万人。
区人民政府驻巧报镇,邮编:010020。
代码:150105。
区号:0471。
拼音:Saihan Qu。
【行政区划】赛罕区辖5个街道、5个镇、2个乡:人民路街道、大学西路街道、乌兰察布路街道、大学东路街道、中专路街道、巧报镇、榆林镇、巴彦镇、黄合少镇、金河镇、太平庄乡、西把栅乡。
设124个行政村、56个社区居委会。
【历史沿革】1999年,原郊区辖:榆林镇、黄合少镇、巴彦镇、金河镇、巧报乡、西菜园乡、桃花乡、太平庄乡、西把栅乡、小黑河乡、小井乡、保合少乡、攸攸板乡、毫沁营乡、章盖营乡。
2000年5月14日,国务院(国函[2000]42号)批准同意调整呼和浩特市市辖区行政区划:将呼和浩特市郊区更名为赛罕区。
①赛罕区辖原郊区的太平庄、西把栅、章盖营3个乡和榆林、金河、黄合少3个镇,巧报乡的东瓦窑、后巧报、双树、小台什、帅家营、大台什、桥靠、前巧报8个村委会,巴彦镇的商业街居委会和黑土凹、后罗家营、乔家营、郭家营、坝堰、膝家营、罗家营7个村委会,以及从新城区划入的人民路、大学西路2个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健康街、乌兰察布西路以南的部分,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和迎新路街道办事处位于东风路以南的部分。
区人民政府驻巧报乡。
②将原郊区的毫沁营、保合少、小井3个乡,巴彦镇的塔利、生盖营、讨思浩、榆树沟、姚家湾、古路板、甲兰板、野马图8个村委会,巧报乡的府兴营、麻花板、新城、三合村4个村委会划归新城区管辖。
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内蒙古是中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畜牧业在内蒙古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从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前景展开论述。
内蒙古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适宜发展畜牧业。
目前,内蒙古的畜牧业规模和产值位居全国前列。
截至2024年,内蒙古畜牧业总资产超过2万亿元,年产值达到近8000亿元人民币,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
内蒙古的畜产品也广受市场欢迎,包括牛羊肉和奶制品等。
内蒙古的养殖业主要集中在奶牛、绵羊、肉牛和骆驼等畜种上。
奶牛养殖是内蒙古畜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内蒙古的奶牛存栏量超过400万头,年产鲜奶超过400万吨。
绵羊养殖也是内蒙古畜牧业的特色产业,内蒙古的绵羊存栏量居全国首位。
此外,内蒙古还发展了肉牛和骆驼养殖业,满足市场对牛肉和骆驼肉的需求。
尽管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草原资源利用不均衡,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
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突出,大量畜禽粪污未得到有效处理,对土地和水源造成污染。
此外,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缺乏高效养殖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
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
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畜牧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加快草原生态修复与建设,改善畜禽养殖环境。
内蒙古还大力发展农牧结合、养殖和种植结合等多元农牧业模式,提升农牧业综合效益。
同时,积极推动畜牧品牌建设,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内蒙古的畜牧业将进一步提升生态、科技、品质以及规模化等方面,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进。
综上所述,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草原退化、环境污染、技术滞后等问题。
未来,内蒙古将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畜牧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致力于实现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
呼市脑包村发展现状
呼市脑包村发展现状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脑包村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带,过去几年里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和畜牧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农业方面,脑包村的农田面积逐年扩大,农作物的种植种类也在不断增加。
村里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效率和产量。
同时,脑包村还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采取有机种植方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了土壤和环境。
畜牧业也是脑包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村民们养殖了大量的牛、羊和猪,其中大部分都是用于销售和供应城市市场的。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村里成立了专业的养殖合作社,共同购买饲料和兽药,提高了养殖的规模和质量。
此外,脑包村还积极发展农村旅游业。
村里的自然风光优美,有着独特的草原景观和民俗文化。
村委会修建了一些民宿,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
同时,还有农家乐和特色手工艺品的销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道路的硬化和修建,给村民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供水和供电也得以改善,使村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方便。
总的来说,脑包村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村民们的收入增加,农村旅游的兴起为村庄带来了
更多的机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脑包村将继续朝着更加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和浩特市农牧业概况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中国特大城市和新二线城市,是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呼包银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
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旧称为归绥,原为绥远省省会,蒙绥合并后,自治区首府由乌兰浩特迁入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
呼和浩特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41个民族聚居的城市。
呼和浩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被誉为“中国乳都”。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市区位于北纬40.48东经111.41 。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
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万立米水磨沟,流域面积1380.9平方公里,沟长68.2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972万立米。
1958年在沟口兴建红领巾水库1座,库容1650万立米,灌溉面积11万亩。
哈拉沁沟,沟长55.6公里,流域面积708.7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2622万立米。
全市河流总长度1075.8公里,河网密度为0.177公里/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属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年温差大,日温差也大。
其特点:春季干燥多风,冷暖变化剧烈;夏季短暂、炎热、少雨;秋季降温迅速,常有霜冻;冬季漫长、严寒、少雪。
年平均气温:北低南高,北部大青山区仅2℃左右,南部为6.7℃。
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
平均年较差为34.4-35.7℃,平均日较差为13.5-13.7℃。
极端最高气温38.5℃,最低-41.5℃。
无霜期:北部山区为75天,低山丘陵区110天,南部平原区为113-134天。
日照时间:年均1600小时。
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为335.2-534.6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月。
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均降水量仅350毫米;平原区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区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乡一前响村,年均降水达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乡,年均降水量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乡、黑城乡、新营镇一带,年均降水量仅为335.2-362.8毫米。
野生植物主要有种于植物和蕨类植雉、半翅、雕,鹰等100多种。
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青羊、云豹:鸟类有金雕、雀鹰、松雀鹰、燕鹰、灰背鹰、猫鹰、红鹰、小鹤、长耳鹤、短耳鹤,雕鹤、红角鹤等10多种。
呼和浩特有“中国乳都”之称,拥有“伊利”、“蒙牛”两大国内知名乳业品牌,已形成了呼市最具活力的乳业产业链条。
奶牛头数、奶产量、人均占有量、人均消费量等均居全国之冠。
2005年8月28日呼和浩特市被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乳都”。
到目前为止全市乳品加工企业超过13家,乳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1.7万人,相关从业人员达60万人,获绿色食品标志的乳产品达30
多个。
2009年,奶牛存栏达到70万头,鲜奶产量达到305.4万吨,乳业实现销
售收入超过500亿元。
2013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58.1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26.6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 0.5%。
全年粮食产量136.90万吨,比上年增长 12.3%。
2013年末家畜存栏252.36万头(只),比上年下降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