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课设电子秒表的设计与实现
课程设计单片机秒表
课程设计单片机秒表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单片机秒表的设计与实现,让学生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编程方法和实际应用。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单片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掌握C语言编程的基本语法;3.掌握单片机秒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4.能够使用单片机开发工具进行程序编写和调试;5.能够独立完成单片机秒表的设计和实现;6.能够对单片机程序进行优化和升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和持续学习的兴趣;3.培养学生对社会和科学的负责任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单片机的基本原理:介绍单片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编程语言;2.C语言编程:讲解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技巧;3.单片机秒表的设计:讲解单片机秒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4.实践操作: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手操作单片机,完成秒表的设计和实现。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C语言编程基础知识;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单片机秒表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3.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手操作单片机,完成秒表的设计和实现;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合适的单片机和C语言编程教材;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4.实验设备:准备单片机开发板和实验工具,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作业:布置相关的编程练习和设计任务,评估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设计水平;3.考试:安排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单片机秒表设计和C语言编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单片机电子秒表课程设计
单片机电子秒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理解其内部结构和功能。
2. 使学生了解电子秒表的工作原理,掌握相关电子元器件的使用。
3. 帮助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学会编写简单的单片机程序。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单片机电子秒表的硬件搭建和程序编写。
2.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分析并解决在电子秒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单片机及电子制作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制作的热情。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过程的完整性。
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树立学习的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或高中年级,对电子制作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理论部分:- 单片机原理与结构:介绍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 电子秒表原理:讲解电子秒表的工作原理,包括计时、停止和清零等功能。
- 程序设计基础:阐述C语言编程的基本语法,以实现电子秒表功能为例,进行编程指导。
2. 实践部分:- 硬件搭建:指导学生使用相应的电子元器件,搭建单片机电子秒表的硬件电路。
- 程序编写:教授学生编写实现电子秒表功能的程序,并进行调试与优化。
- 功能测试: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功能测试,确保秒表的准确性。
3. 教学大纲:- 第一阶段:介绍单片机原理与结构,让学生对单片机有基本的认识。
- 第二阶段:讲解电子秒表原理,使学生了解其工作过程。
单片机课程设计之秒表设计
单片机课程设计之秒表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单片机的基本原理,掌握单片机编程基础知识;2. 学生掌握秒表设计的流程和关键步骤,了解计时器的工作原理;3. 学生熟悉并掌握单片机中断、定时器等相关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秒表程序;2. 学生能够通过编程调试,解决在秒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 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同学共同分析问题、讨论方案并完成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单片机及电子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3. 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培养团队精神,学会相互尊重、沟通协作。
本课程针对单片机课程设计之秒表设计,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单片机基础知识,具备实际项目设计与实施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明确、具体,可衡量,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清晰了解预期成果,并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单片机基础知识回顾:主要包括单片机的结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及编程基础;2. 定时器与中断:讲解单片机定时器的工作原理,中断处理过程,以及如何利用定时器实现精确计时;3. 秒表设计原理:分析秒表的功能需求,设计流程,以及所需硬件和软件资源;4. 程序设计:根据秒表设计原理,编写程序代码,实现秒表的开始、停止、计次、清零等功能;5. 硬件电路设计:介绍秒表所需硬件电路的设计方法,包括单片机、按键、显示屏等部分的连接;6. 调试与优化:教授学生如何对程序进行调试,找出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优化程序性能;7.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秒表功能,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制定,涵盖单片机基础知识、定时器与中断、程序设计、硬件电路设计等方面,以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单片机课程设计_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秒表设计
单片机课程设计_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秒表设计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电子设备的应用无处不在,其中数字秒表作为一种常见的计时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如体育比赛、科学实验、工业生产等。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基于单片机技术实现一个数字秒表,通过对硬件电路的设计和软件程序的编写,掌握单片机系统的开发流程和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设计要求1、能够实现秒表的启动、暂停、复位功能。
2、计时精度达到 001 秒。
3、能够通过数码管显示计时结果。
二、系统方案设计1、硬件设计单片机选型:选用常见的 STC89C52 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器,其具有性能稳定、价格低廉、易于编程等优点。
显示模块:采用 8 位共阴极数码管作为显示器件,通过动态扫描的方式实现数字的显示。
按键模块:设置三个独立按键,分别用于启动、暂停和复位操作。
时钟模块:使用单片机内部的定时器/计数器产生精确的时钟信号,实现计时功能。
2、软件设计主程序:负责系统的初始化、按键扫描和计时处理等。
中断服务程序:利用定时器中断实现 001 秒的定时,更新计时数据。
三、硬件电路设计1、单片机最小系统包括单片机芯片、晶振电路和复位电路。
晶振频率选择 12MHz,为单片机提供时钟信号。
复位电路采用上电复位和手动复位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系统能够可靠复位。
2、显示电路将 8 位数码管的段选引脚通过限流电阻连接到单片机的 P0 口,位选引脚通过三极管连接到单片机的 P2 口。
通过动态扫描的方式,依次点亮每个数码管,实现数字的显示。
3、按键电路三个按键分别连接到单片机的 P10、P11 和 P12 引脚,采用低电平有效。
当按键按下时,相应引脚的电平被拉低,单片机通过检测引脚电平的变化来判断按键的操作。
四、软件程序设计1、主程序流程系统初始化后,进入主循环。
在主循环中,不断扫描按键状态,如果检测到启动按键按下,则启动计时;如果检测到暂停按键按下,则暂停计时;如果检测到复位按键按下,则将计时数据清零。
单片机控制秒表课程设计
单片机控制秒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功能,掌握单片机在秒表设计中的应用。
2. 使学生掌握秒表计时原理,了解秒表各功能模块的工作原理。
3. 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编程语言,实现单片机控制秒表的程序编写。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现一个具有启动、停止、复位和计秒功能的单片机控制秒表。
2.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会使用编程软件、下载器和调试工具。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分工合作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对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学习的兴趣。
2.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单片机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创新意识。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单片机基本原理:讲解单片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功能特点,使学生了解单片机在秒表设计中的核心作用。
2. 秒表计时原理:介绍秒表的计时原理,分析秒表的启动、停止、复位和计秒功能模块。
3. 编程语言及开发环境:学习单片机编程所需的语言(如C语言),介绍编程软件、下载器和调试工具的使用。
4. 单片机控制秒表设计:根据课程目标,制定以下详细教学大纲:(1)秒表功能需求分析:讨论并明确秒表的各项功能需求。
(2)硬件设计:讲解如何选用合适的单片机、时钟电路、按键、显示屏等硬件设备。
(3)软件设计:指导学生使用C语言编写单片机控制秒表的程序代码。
(4)系统调试:教授学生如何进行硬件和软件的调试,确保秒表的正常工作。
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电子秒表的设计与实现
主电源引脚Vss和Vcc①Vss接地②Vcc正常操作时为+5伏电源外接晶振引脚XTAL1和XTAL2①XTAL1内部振荡电路反相放大器的输入端,是外接晶体的一个引脚。
当采用外部振荡器时,此引脚接地。
②XTAL2内部振荡电路反相放大器的输出端。
是外接晶体的另一端。
当采用外部振荡器时,此引脚接外部振荡源。
图1.2 8051单片机引脚图控制或与其它电源复用引脚RST/VPD,ALE/PROG,PSEN和EA/Vpp①RST/VPD 当振荡器运行时,在此引脚上出现两个机器周期的高电平(由低到高跳变),将使单片机复位在Vcc掉电期间,此引脚可接上备用电源,由VPD向内部提供备用电源,以保持内部RAM中的数据。
接电源及额定段导通电流来确定相应的限流电阻。
图1.4 (a)数码管引脚图(b)共阳极内部结构图(c)共阴极内部结构图本设计采用共阴极数码显示管做显示电路,由于采用的是共阴的数码显示管,所以只要数码管的a、b、c、d、e、f、g、h引脚为高电平,那么其对应的二极管就会发光,使数码显示管显示0~9的编码见表1.1。
表1.1 共阴极数码显示管字型代码字型共阴极代码字型共阴极代码0 3FH 5 6DH1 06H 6 7DH2 5BH 7 07H3 4FH 8 7FH4 66H 9 6FH动态显示电路由显示块、字形码驱动模块、字位驱动模块三部分组成。
如图1.3所示为本系统的5位LED动态显示器接口电路。
图中,5个数码管的8段段选线分别与外接上拉电阻的单片机P0口对应相连,而5个数码管的位控制端则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
单片机的P2.0~P2.4口则分别对应数码显示管的最低位到最高位,P2.0~P2.4口分别和五个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相连,做三极管导通的控制端,而NPN型三极管选用9013型三极管。
根据9013的资料显示:其耐压值为40V,最大功率为0.65W,最大反向放大器所构成的振荡电路,XTAL1和XTAL2分别为振荡电路的输入和输出端,8051单片机的时钟信号通常用两种电路形式得到:内部振荡方式与外部振荡方式。
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子秒表
目录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电子秒表总体设计. (4)1.1课程设计的目的 (4)1.2任务要求 (4)1.3任务分析 (4)1.4 方案设计及论证 (5)1.4.1 方案设计 (5)1.4.2方案确定 (6)1.5 设计步骤 (7)2 系统的硬件电路 (8)2.1时钟电路 (8)2.2 复位电路 (9)2.3显示模块设计 (10)2.4 按键电路 (10)3 软件设计 (12)3.1主要模块流程图 (12)3.2 程序的主要模块 (13)4 仿真与调试 (14)4.1 仿真分析 (14)4.2硬件调试 (14)结论 (16)参考文献 (17)附录 (18)电子秒表的设计摘要本次设计是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电子秒表的设计,单片机控制秒表是集于单片机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技术为一体的机电一体化高科技产品,具有功耗低,安全性高,使用方便等优点。
本次设计内容为以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的秒表,采用两个4位LED数码管显示以及外部中断电路来实现数字秒表的基本功能。
它采用键盘输入,单片机技术控制。
设计内容以硬件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和PCB 板制作三部分来设计。
利用单片机的定时器/计数器定时和计数的原理,用集成电路芯片、LED 数码管以及按键来设计计时器。
将软、硬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拥有正确的计时、暂停、清零、并同时可以用数码管显示计时。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完成具备基本功能的电子秒表的理论和实践设计,电子秒表是重要的记时工具,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中。
作为一种测量工具,电子秒表相对其它一般的记时工具具有便捷、准确、可比性高等优点。
提高了精确度,而且可以大大降低错误率。
因此电子秒表常常用于体育竞赛及各种其他要求有较精确时间的各领域中。
关键词:AT89C51单片机;电子秒表;数码管前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单片机的应用正在不断的走向深入,同时带动着传统控制检测日新月异更新。
单片机秒表课程设计 (3)
单片机秒表课程设计1. 引言秒表是一种常用的计时工具,可以用来测量时间的精确度。
在本课程设计中,我们将使用单片机来设计一个简单的秒表。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该秒表的设计思路、硬件和软件实现以及测试结果。
2. 设计思路我们的设计目标是实现一个简单的秒表,包括计时、暂停和复位功能。
我们将采用基于单片机的设计,使用定时器和中断来实现计时。
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使用微控制器作为核心控制单元,我们选择XXXX型号的单片机。
•使用定时器模块来计时,通过设置定时器的计数频率来控制计时的精确度。
•使用外部中断按钮来控制计时的开始、暂停和复位操作。
•使用LED显示屏来显示计时结果。
3. 硬件设计3.1 硬件连接在硬件设计方面,我们需要将单片机与其他外部设备进行连接。
具体的连接方式如下:•将定时器模块的输出引脚连接到单片机的计时输入引脚。
•将外部中断按钮连接到单片机的中断输入引脚。
•将LED显示屏的控制引脚连接到单片机的输出引脚。
3.2 硬件组成本设计所需要的硬件组成如下:•单片机:XXXX型号微控制器•定时器模块•外部中断按钮•LED显示屏4. 软件设计4.1 主程序框架主程序的框架如下:#include <reg51.h>// 定义全局变量和标志位// 定时器中断函数// 外部中断中断函数// 主程序入口void main() {// 初始化定时器和中断// 循环检测按钮状态,并执行相应操作}4.2 定时器中断函数定时器中断函数用于实现计时功能,其主要逻辑如下:1.获取当前的计数值,并进行相关处理。
2.更新LED显示屏上的计时数据。
4.3 外部中断函数外部中断函数用于响应按钮的按压操作,其主要逻辑如下:1.判断按钮的按下类型,根据不同的按压类型执行相应的操作(开始、暂停或复位)。
2.根据操作类型更新相应的标志位。
4.4 功能函数除了定时器中断函数和外部中断函数之外,还可以编写一些功能函数来实现计时、暂停和复位等功能。
c51电子秒表课程设计
c51电子秒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C51单片机的基础知识,掌握其编程方法。
2. 学生能够掌握电子秒表的基本原理,包括计时、暂停、清零等功能。
3. 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电子秒表中的中断处理、定时器/计数器等硬件资源的使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C语言编写C51单片机程序,实现电子秒表的计时功能。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学会使用开发板、编译器等工具进行程序编写和调试。
3. 学生能够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完成电子秒表的搭建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电子制作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增强科技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C语言基础,对单片机有一定了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C51单片机编程和电子秒表制作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设计和评估中逐一实现。
二、教学内容1. 理论部分:- C51单片机基础知识:介绍C51单片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编程环境。
- 中断处理和定时器/计数器:讲解中断的概念、中断处理过程,以及定时器/计数器的使用方法。
- 电子秒表原理:阐述电子秒表的计时原理、功能模块及其相互关系。
2. 实践部分:- C51编程实践:指导学生使用C语言编写电子秒表程序,掌握程序结构、函数调用等。
- 硬件搭建与调试:学生动手搭建电子秒表电路,学习电路连接、元件识别等,并进行程序下载和调试。
- 综合应用:结合所学知识,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具有计时、暂停、清零等功能的电子秒表项目。
3. 教学大纲安排:- 第一课时:C51单片机基础知识学习,介绍教材相关章节内容。
- 第二课时:中断处理和定时器/计数器原理学习,结合教材实例进行讲解。
单片机数字秒表课程设计
单片机数字秒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单片机数字秒表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1. 知识目标:(1)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2)了解数字秒表的工作原理;(3)熟悉C语言编程和单片机编程环境。
2. 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数字秒表;(2)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3)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单片机及电子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科技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动手能力培养。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具备一定的电学基础和编程知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学生特点,以引导为主,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单片机原理及结构:涉及单片机的内部组成、工作原理、引脚功能等,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2. 数字秒表原理:介绍数字秒表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计时、计数、显示等,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3. C语言编程:复习C语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数组、循环、函数等编程技巧,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4. 单片机编程环境:学习如何使用编程软件(如Keil)进行程序编写、编译和下载,对应教材第六章内容。
5. 实践操作: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数字秒表,分小组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回顾单片机原理及结构,学习数字秒表原理;第二周:复习C语言基础知识,学习单片机编程环境;第三周:编写数字秒表程序,进行调试;第四周:分组实践,完成数字秒表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确保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提高综合能力。
单片机秒表系统课程设计
单片机秒表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单片机的基本原理,掌握单片机在秒表系统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计时器的原理,学会编写简单的计时器程序。
3. 学生了解并掌握秒表系统的硬件连接,能解释各个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单片机秒表系统。
2. 学生能够编写程序,实现对秒表的启动、停止、计时的基本功能。
3.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单片机及电子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分享、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本课程针对高中电子技术课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既关注学生对单片机知识的掌握,又注重技能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单片机基础知识:介绍单片机的原理、结构和功能,重点讲解51单片机的内部资源及其在秒表系统中的应用。
2. 硬件设计:讲解秒表系统所需硬件,包括单片机、时钟电路、按键、显示器等,分析各部分硬件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3. 软件编程:学习单片机编程语言(C语言),掌握计时器编程方法,编写秒表的启动、停止、计时的程序。
4. 系统调试与优化:学习如何对秒表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提高系统稳定性。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 第一周:单片机基础知识学习,了解51单片机的内部资源。
2. 第二周:硬件设计,分析秒表系统各部分硬件功能及连接方法。
3. 第三周:软件编程,编写秒表程序,实现基本功能。
4. 第四周:系统调试与优化,提高系统性能。
本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确保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子秒表
设计过程中的难点与挑战:硬件电路的设计、软件编程的调试、测试结果的分析 设计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提高了实践能力,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 力
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功能实现:部分功能尚未实现, 如倒计时、暂停等功能
总体设计思路和方案
硬件设计:选择合适的单片 机、显示模块、按键模块等 硬件设备
设计目标:实现电子秒表的 基本功能,如计时、暂停、 清零等
软件设计:编写相应的程序, 实现电子秒表的功能
测试与调试:对电子秒表进 行测试和调试,确保其正常
运行
硬件电路设计
单片机选择:选择合适的单片机型号,如STC89C52 晶振选择:选择合适的晶振频率,如12MHz 复位电路设计:设计复位电路,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定时器设计:设计定时器,实现秒表的计时功能 显示电路设计:设计显示电路,显示秒表的时间信息 电源电路设计:设计电源电路,为系统提供稳定的电源电
显示更新:显示驱动程序的显示更新函数,包括刷新显示内容、更新显示时间等。
中断处理:显示驱动程序的中断处理函数,包括处理显示中断、更新显示内容等。
按键处理程序流程图和代码实现
流程图:按键输入、处理、输出
流程图和代码实现:按键处理程序 的流程图和代码实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代码实现:按键扫描、状态判断、 时间更新
特点:单片机具 有体积小、功耗 低、可靠性高、 编程简单等优点。
应用:在电子秒 表中,单片机负 责接收按键输入、 显示时间、控制 蜂鸣器等操作。
单片机的分类和特点
单片机分类:根据功能、性能、应用领域等不同,可以分为8位、16位、32位等不同类型。 特点:单片机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可靠性高、编程灵活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应用领域:单片机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领域。 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片机正在向高性能、低功耗、高集成度方向发展。
单片机实验——秒表(详细步骤)
在触点抖动期间检测按键的通与断状态,可能导致判断出错。即按键一次按下或释放被错误地认为是多次操作,这种情况是不允许出现的。为了克服按键触点机械抖动所致的检测误判,必须采取去抖动措施,可从硬件、软件两方面予以考虑。本子情境中采用软件去抖。
{
delay(10);//延时去抖动
if(key3==0) //再次检测"复位"按钮是否按下
{
while(!key3); //松手检测
temp=0; //将变量temp的值清零
shi=0; //将十位清零
ge=0; //将个位清零
TR0=0; //关闭定时器
}
}
display(shi,ge); //调用显示子函数
sbit key1=P3^0; //定义"启动"按钮
sbit key2=P3^1; //定义"停止"按钮
sbit key3=P3^2; //定义"复位"按钮
uchar temp,aa,shi,ge;
uchar code table[]={
0x3f,0x06,0x5b,0x4f,
0x66,0x6d,0x7d,0x07,
TR0=1; //启动定时器开始工作
}
}
if(key2==0) //检测"停止"按钮是否按下
{
delay(10); //延时去抖动
if(key2==0) //再次检测"停止"按钮是否按下
{
单片机秒表课程设计
单片机秒表课程设计设计目的本文档旨在介绍一个基于单片机的秒表课程设计方案,通过该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同时加深对计时器和中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将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一个基本的秒表功能:1.硬件准备:准备一个支持单片机编程的开发板、显示屏模块和按钮模块。
2.程序框架:编写程序框架,初始化单片机的引脚和外设,并定义相关的变量和常量。
3.显示模块:编写程序代码,实现显示屏的驱动,在屏幕上显示计时的时间。
4.按钮模块:编写程序代码,实现按钮的驱动,用于开始、停止和复位秒表。
5.计时功能:编写程序代码,实现秒表的计时功能,包括计时开始、计时停止和计时复位等操作。
6.中断处理:利用中断技术,实现定时中断,以精确计时,并实现按钮的中断处理功能。
7.调试和测试:将程序烧录到开发板上,进行调试和测试,确保秒表功能正常运行。
操作流程以下是使用该秒表的基本操作流程:1.程序启动:按下按钮模块上的启动按钮,秒表开始计时并在显示屏上显示计时时间。
2.计时中:显示屏上的时间会实时更新,秒表将一直计时。
3.计时停止:按下按钮模块上的停止按钮,秒表停止计时,但显示屏上的时间保持不变。
4.计时复位:按下按钮模块上的复位按钮,秒表归零,并在显示屏上显示零。
软件设计以下是软件设计的关键部分:程序框架#include <reg51.h>// 定义所使用的引脚和外设sbit startButton = P0^0; // 启动按钮sbit stopButton = P0^1; // 停止按钮sbit resetButton = P0^2; // 复位按钮sbit display = P1; // 显示屏// 定义所使用的变量和常量unsigned char hour; // 时unsigned char minute; // 分unsigned char second; // 秒unsigned int count; // 计数器// 函数声明void init();void displayTime();// 主函数void main(){init();// 主循环while(1){displayTime(); }}// 初始化函数void init(){// 初始化引脚和外设// ...// 初始化变量和常量 hour = 0;minute = 0;second = 0;count = 0;}// 显示时间函数void displayTime(){// 显示时间的代码// ...}显示模块使用该模块可以将计时的时间显示在屏幕上,具体实现需要根据显示屏的驱动方式来编写代码。
51单片机秒表课程设计
51单片机秒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51单片机的基本原理,掌握其编程方法。
2. 学生能掌握秒表功能的基本组成部分,如计时、暂停、复位等。
3. 学生能理解并应用中断、定时器等51单片机的相关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C语言编写51单片机程序,实现秒表功能。
2. 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调试并优化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熟练使用相关开发工具和调试设备,如编译器、仿真器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单片机编程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欲望。
2. 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互相交流、协作解决问题。
3. 学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勇于面对和克服困难。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以项目为导向,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编程思维。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基础和编程基础,对51单片机有一定了解,但对中断、定时器等高级功能尚不熟悉。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通过实际操作,逐步掌握51单片机的编程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使学生在完成本项目后,能够独立设计并实现简单的单片机应用系统。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51单片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C语言编程基础: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语句等- 中断和定时器的原理与应用- 键盘输入与数码管显示原理2. 实践操作:- 使用Keil软件编写和编译程序- 使用STC89C52RC单片机进行程序下载和调试- 设计并实现秒表功能,包括计时、暂停、复位等3. 教学大纲:- 第一周:回顾51单片机基本原理,学习C语言编程基础- 第二周:学习中断和定时器知识,分析秒表功能需求- 第三周:设计程序框架,编写中断处理程序和定时器程序- 第四周:编写键盘输入和数码管显示程序,实现秒表功能- 第五周:项目调试、优化和展示4. 教材章节及内容:- 第一章:51单片机概述,了解单片机的发展及其应用- 第二章:C语言编程基础,掌握基本语法和数据类型- 第三章:中断和定时器,学习中断处理和定时器编程方法- 第四章:输入输出接口,学习键盘输入和数码管显示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旨在保证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51单片机编程及应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子秒表
电子综合设计实训题目电子秒表姓名李军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号 201131006指导教师李大海目录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电子秒表总体设计 (5)1.1课程设计的目的 (5)1.2任务要求 (5)1.3任务分析 (5)1.4 方案设计及论证 (6)1.4.1 方案设计 (6)1.4.2方案确定 (7)1.5 设计步骤 (8)2 系统的硬件电路 (9)2.1时钟电路 (9)2.2 复位电路 (10)2.3显示模块设计 (11)2.4 按键电路 (11)3 软件设计 (13)3.1主要模块流程图 (13)3.2 程序的主要模块 (14)4 仿真与调试 (15)4.1 仿真分析 (15)4.2硬件调试 (15)结论 (17)参考文献 (18)附录 (19)电子秒表的设计摘要本次设计是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电子秒表的设计,单片机控制秒表是集于单片机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技术为一体的机电一体化高科技产品,具有功耗低,安全性高,使用方便等优点。
本次设计内容为以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的秒表,采用两个4位LED数码管显示以及外部中断电路来实现数字秒表的基本功能。
它采用键盘输入,单片机技术控制。
设计内容以硬件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和 PCB 板制作三部分来设计。
利用单片机的定时器/计数器定时和计数的原理,用集成电路芯片、LED 数码管以及按键来设计计时器。
将软、硬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拥有正确的计时、暂停、清零、并同时可以用数码管显示计时。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完成具备基本功能的电子秒表的理论和实践设计,电子秒表是重要的记时工具,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中。
作为一种测量工具,电子秒表相对其它一般的记时工具具有便捷、准确、可比性高等优点。
提高了精确度,而且可以大大降低错误率。
因此电子秒表常常用于体育竞赛及各种其他要求有较精确时间的各领域中。
关键词:AT89C51单片机;电子秒表;数码管前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单片机的应用正在不断的走向深入,同时带动着传统控制检测日新月异更新。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电子秒表的设计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电子秒表的设计一、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设计一款电子秒表,实现具备暂停和复位功能的计时功能。
通过设计本次课程,我将学习到如何运用单片机实现计时功能,同时也将提高自己的电子设计能力。
二、设计原理本次设计采用AT89S52单片机作为控制芯片,通过单片机控制数码管的显示,完成对时间的计时和显示功能。
下面详细介绍如何实现设计的计时功能。
1、初始化:将计时器寄存器清零,并设置定时器为8位计时模式,同时设置时钟源为频率为12MHz的晶振。
2、启动计时:将定时器计数器初始值设置为0,同时启动计时器。
3、计时:定时器开始工作后,每过1ms,计时器的值就会加1,当计时器的值达到255时,定时器会自动清零,并触发定时溢出中断。
4、显示:将计时器的值传入程序中,经过处理后,将时间转化为时、分、秒、毫秒等信息,并通过数码管的显示完成时间的显示。
5、暂停功能:通过按下暂停键,可以停止计时器的工作,并记录下当前的计时时间。
6、复位功能:通过按下复位键,可以将计时器的值清零,并停止计时器的工作。
三、硬件设计1、主控芯片AT89S52单片机:采用AT89S52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具有一定的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能在实现计时功的同时,还实现一些其他的控制功能。
2、显示模块数码管:本设计采用了4位共阴数码管,能够完成对时间的显示。
3、按键模块本设计采用了两个按键,一个用于暂停功能,一个用于复位功能。
4、电源模块本设计采用了12V电源转接头,将12V电源转化为单片机和数码管所需要的5V电压。
5、其他零件晶振:采用12MHz的晶振作为单片机的时钟源。
电容:采用22pF电容和晶振配对使用,稳定时钟信号。
四、软件设计本设计采用Keil C51软件进行开发。
软件编写的主要思路如下:1、GPIO配置:定义IO口及初始化相关设置,如数码管的引脚及输出方向。
2、时钟初始化:配置外部晶振的时钟源,并初始化相应的寄存器。
3、定时器初始化:设定中断周期,选择定时器的计数模式,启动定时器,并设置中断优先级。
单片机课程设计秒表
单片机课程设计 秒表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功能,理解单片机在秒表设计中的应用。
2. 使学生了解秒表的计时原理,掌握秒表的程序设计方法。
3. 帮助学生掌握单片机I/O口的使用,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编程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语言进行单片机程序设计的能力,能够编写简单的秒表程序。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单片机秒表的硬件连接和程序下载。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对程序进行调试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团队中分享观点、沟通协作。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一部分,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
针对学生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基础和编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单片机秒表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单片机基础理论:- 单片机原理与结构- 单片机的I/O口操作- 定时器/计数器原理与应用2. C语言编程基础:- 数据类型与运算符- 控制结构(循环、分支)- 函数的定义与调用3. 秒表程序设计:- 秒表的计时原理- 程序流程图设计- 编程实现秒表功能(启动、停止、复位、计次等)4. 硬件连接与调试:- 单片机与按键、显示器的连接方法- 程序下载与调试方法- 故障分析与排查技巧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单片机基础理论,介绍单片机原理、结构及I/O口操作第二课时:C语言编程基础,讲解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结构等第三课时:定时器/计数器原理与应用,分析秒表的计时原理第四课时:秒表程序设计,学习程序流程图设计及编程实现第五课时:硬件连接与调试,动手实践单片机秒表的硬件连接和程序下载,进行调试与优化教材章节关联:《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第三章:单片机I/O口编程《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第四章:定时器/计数器《C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章:数据类型与运算符《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章:控制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第五章:函数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按照以上进度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单片机秒表设计与实现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硬件电路设计 2.2 主程序设计 2.3 模块设计
2.3.1系统初始化子模块 2.3.2定时器0中断处理子模块 2.3.3定时器1中断处理子模块 2.3.4外中断0处理子模块 2.3.5数码管显示子模块
第3章 结果测试及分析
3.1 结果测试 3.2 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附 录A(源程序)
附 录B(电路原理图)
输出端接两个4位一体的8段数码管的位选通端,P2口低三位输出数码管
的位选通信号。该部分完成数码管显示功能。
最后在P3.2(INT0)引脚上接一个按键,该按键另一端接地。实现外
中断的输入。
具体实验箱连线图如下:
KEY/LED_ CS CS0
图2.1 实验箱连线图
2.2 主程序设计
在主程序中首先调用初始化函数,对8051进行初始化,之后进入死 循环,在死循环里通过判断一个全局变量(标志位flag)的值(0或者非 0)来决定在数码管上显示当前时间或者显示秒表时间,然后调用显示 子函数在数码管上显示出时间。
信,完成程序的下载和调试功能;此外单片机的VCC和VSS引脚分别接
5V电源和地,为单片机提供电源。
之后在最小系统的基础上,P0口的8个引脚分别接74LS245的输入
端,74LS245的输出端接两个4位一体的8段数码管的段码输入引脚,P0
口输出数码管的段码;P2口的低三位接74LS138的输入端,74LS138的
3.2 结果分析
在数码管的动态显示过程中,如果延时太短就会产生闪烁,如果延时 太长,各数码管不能同时显示,给人的视觉效果是各个数码管交替显 示,最终延时函数选取一个合适的时间间隔,使人看到的显示效果恰到 好处。
其他各个模块单独测试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在整体测试过程中,经过 中断优先级的调整和对中断处理函数的精简减少了一定的时间误差。系 统初始化以后,进入当前系统时间的显示;如果有外中断来,开始秒表 的计时,启动定时器0,数码管切换到显示秒表时间;之后再按键,关 闭定时器0,实现暂停,显示定时时间;再按一次键,将标志位清0,退 出秒表,返回显示当前系统时间。在秒表功能时,定时器1(系统时 间)正常工作,使得在秒表计时过程中,系统时间不会受到影响。
前记录的时间,按第三次计时停止,回到初始态; ③有时间显示的功能,当不用电子秒表的功能时,显示当前的时
间,分别为时分秒形式。 (2)课程设计要求:
①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②通过老师现场验收; ③交出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
1.2 课程设计原理
根据题目要求,要完成电子秒表和时间显示的功能,在本次设计中 主要使用了8051微控制器以及74LS138、74LS245和数码管等部分来完 成时钟以及秒表的模拟。
XXXXXX大学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名称:单片机系统综合课程设 计
课程设计题目:电子秒表的设计 与实现
院(系):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
第1章 总体设计方案 1.1 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1.2 课程设计原理 1.3 课程设计思路 1.4 实验环境
第2章 详细设计方案
XTAL1和XTAL2两个引脚之间接一个6MHz(之后使用定时器需要按照
该频率进行计算)的晶振,之后两端并联接两个无极性电容再接地构成
时钟电路,为单片机提供时钟控制信号;复位电路采用按键电平复位方
式,详细电路见附录,使得按下复位键以后,实现单片机的复位B9,实现单片机与PC机的通
具体流程图如下:
图2.5 定时器1中断流程图
2.3.4外中断0处理子模块
外中断0作为秒表和当前时间切换的处理,同时在秒表功能时,实 现开始计时、暂停、退出的功能。当外接按键按下时在INT0引脚产生一
个负跳沿,从而触发外中断,进入中断处理函数。在外中断处理函数中 首先判断全局变量(标志位flag)的值,根据该值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处 理。当flag=0时,开始秒表功能,首先各个值(毫秒、秒、分)全部初 始化为0,之后启动定时器0(秒表开始计时),最后标志位加 1(flag++),使得返回主函数以后因为该标志非0,开始显示秒表的时 间;当flag=1时,秒表暂停,关闭定时器0,最后标志位加1(flag++), 使得返回主函数以后该标志非0,并且定时器0已关闭,实现秒表暂停的 功能,数码管显示秒表计时的时间;当flag=2时,退出秒表,重新回到 当前时间,标志位清0(flag=0),使得返回主函数以后因为该标志非 0,又回到显示当前时间。
在主程序中首先进行初始化(定时器赋初值,开启中断等操作), 之后在死循环里通过判断一个全局变量(标志位flag)的值(0或者非 0)来选择显示秒表还是当前时间,该全局变量初始化为0,即系统启动 时显示当前时间(系统启动时只启动一个定时器),外中断来以后,在 中断处理函数中改变它的值,通过switch语句来选择对标志flag的操作以 及开启或者关闭定时器,在主程序中根据该值来完成相应的操作,实现 其对应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毅刚、刘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 社.2004 [2] 高玉芹.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及C51编程技术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具体流程图如下所示:
图2.3 系统初始化流程图
2.3.2定时器0中断处理子模块
定时器0作为秒表的计时,当定时器计数满而产生溢出时就会触置位 其对应的中断标志位(TF0)从而触发中断,之后转入中断处理函数, 在定时器0中断处理函数中首先重新给定时器赋初值(TH0=0XFE, TL0=0X0C),同时毫秒(mSec)加1,之后判断毫秒是否满1000,如 果满1000,毫秒置0,同时秒(Sec0)加1,同理通过判断对秒(Sec0)和 分(Min0)加1或者置0操作。这些完成以后就返回主函数。
具体流程图如下所示:
图2.2主程序流程图
2.3模块设计
本设计中总共设计了5个子模块:系统初始化子函数(Init)、外中断 0处理函数(Int0)、定时器0中断处理函数(Timer0)、定时器1中断处 理函数(Timer1)、数码管显示子函数(Print)。
2.3.1系统初始化子模块
系统初始化子函数首先初始化两个定时器的各个寄存器,本次设计 中定时器0作为秒表的计时,定时器1作为当前时间的计时。两个定时器 都设置为方式1(16位定时器),定时器模式,所以TMOD=0X11。系 统选用晶振为6MHz,所以系统机器周期是2uS。定时器0作为秒表计 时,需要计时时间为1mS,通过计算,可以得出T0的初值 TH0=0XFE,TL0=0X0C。同理计算T1的初值,考虑到16位定时器的最大 定时时间不能达到1S,所以在此取个整数值,使其定时0.1S,在之后的 中断函数中循环10就可以实现1S,最终计算得T1的初值TH1=0X3C, TL1=0XB0。
第二步测试当前时间(定时器T1),系统初始化时已经启动定时器1 和其对应的中断,之后不再改变其状态,因为要求在运行过程中当前时 间不能停止。该部分主要测试定时器溢出后能否进入中断,并且在中断 函数中对T1进行重新赋初值,和对变量(时Hour、分Min、秒Sec)的 操作。
第三步测试秒表计时(定时器T0),该部分同时用到外中断0,因为 需要用外中断0来控制秒表的开始、暂停、退出,对应于在外中断0中启 动或者停止定时器T0。系统初始化时开启外中断0和定时器T0的中断, 但是不启动T0。测试在按下键以后,能否进入外中断,如果不能进入, 需要查看硬件电路是否正确。进入外中断以后启动或者关闭定时器T0, 假如启动定时器,之后在定时器溢出以后能否进入T0中断,同时完成重 新赋初值和对变量(毫秒mSec、秒Sec0、分Min0)的操作。
具体流程图如下:
图2.6 数码管显示流程图
第3章 结果测试及分析
3.1 结果测试
首先测试数码管显示模块,因为之后的调试都需要数码管的显示功 能。测试过程中首先进行静态显示测试,根据实际的硬件电路分别向数 码管送位码和段码,看显示结果是否正确,然后加上延时函数,进行动 态显示测试,使在视觉效果下看到6个数码管同时点亮,并且正确显示 需要显示的数字,通过调整延时函数的时间,消除闪烁。
具体流程图如下:
图2.4 定时器0中断流程图
2.3.3定时器1中断处理子模块
定时器1作为当前时间的计时,当其计数满而溢出触发中断,进入 中断处理函数,定时器1处理函数中首先给定时器1重新赋值 (T1=0X3C0B),同时计数器count加1,之后判断计数器是否满10(即 是否计时到1秒),如果满10,count置0,同时秒加1(Sec++)。同理 通过判断对分(Min)和时(Hour)加1或者置0操作。这些完成以后就 返回主函数。
之后设置与中断相关的寄存器,分别开启定时器0,定时器1,INT0 的中(ET0=1,ET1=1,EX0=1),再开总中断(EA=1),设置外中断0的触 发方式为下降沿触发(IT0=1),设置中断优先级寄存器 (IP=0X0B)。
系统启动以后默认显示当前时间,秒表在使用时再开启,所以在初 始化函数中最后开启定时器1(TR1=1)。
时间或者秒表计时。
.3 课程设计思路
(1)提出方案 首先,在硬件设计上,在8051最小系统的基础下,其P0口作为8段
数码管的段码输出,接74LS245(具有数据缓冲和过流保护的功能), 74LS245的输出端接数码管的各段;P2口的低三位作为数码管的位选通 信号,接74LS138(具有位选功能)的输入端,其输出端接8段数码管的 位选通端;另外设计一个按键,作为8051外中断的输入信号,使用该键 完成选择秒表或者时钟显示以及开始、暂停、停止的功能,该按键接 8051的外中断输入引脚(P3.2或者P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