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1浣溪沙① 苏轼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蒨罗裙。
②老幼扶摧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③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④[注]①宋元丰元年,徐州春旱,词人时任徐州太守,往石潭祈雨,得雨,复往石潭谢雨,途经乡村,写下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
②蒨:同茜,绛红色。
③络丝娘:纺织娘,此处代指缫丝姑娘。
④餪:女嫁三日送食曰“餪”,此处指馈赠饭食。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浣溪沙》组词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初夏雨后乡村两三画面,笔触始终不离农事和乡情,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
B.《其二》下阕写村落祠堂,村民扶老携幼,举行麦收前的赛神活动来感谢天降喜雨,祠前乌飞鸢翔,道旁老翁醉卧,人与自然和谐,一片喜庆。
C.《其三》下阕写扶杖老农见太守造访,情不自禁地从田头捋下待熟青麦粒捣成粉,馈赠客人以尝新,词人趁势询问豆子何时成熟,满是关切。
D.苏轼为官对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这两首《浣溪沙》词,写了行经乡村路途所见或所闻所问,无不反映乡民情绪,也交织着词人的欣悦和同情。
15.两首词的上阕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乡村女子?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C解析:C.据《其三》下阕“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有“饥肠”语,应是青黄不接时农人挨饿;又有“餪”语,特指馈赠饭食。
故知白发老人见太守来访,情急之下只好从田中捋些将熟的青麦粒捣成粉状,聊充招待。
说“情不自禁地”不合词境,“尝新”也无从谈起。
15.①《其二》上阕,捕捉乡村女子的群像,动态地再现她们稍事打扮争相围观太守热闹欢快的场景;匆促抹红的外貌描写、挤破红裙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农家女充沛的活力。
苏轼《浣溪沙》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
1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①。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①缲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
②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指穿牛衣的人。
有人评价《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声有色,乡士气息浓郁”,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答案】
示例:上阕,作者长途跋涉,日高人困,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
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乡村中了。
这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廖廖几句,由声入耳,有声有色,有景有人,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词篇的“全词有景有人,有声有色,乡士气息浓郁”的特点。
首先要读懂词句,从字里行间分析词篇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大意: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所以说“全词有景有人,有声有色,乡士气息浓郁”。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是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之情。
B.上片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流光的易逝。
C.下片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慨。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出了作者赏花时产生的美感,抒发了作者欢愉之情。
2.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A.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易逝。
B.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C.这首词主要抒发了词人对美好事物凋衰消逝无可奈何的情感。
D.“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3.选出对《浣溪沙》赏析有误的一项(C,诗人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诗人写的并不是对燕子归来的情景似曾相识,是对人事变迁,时光易逝的感叹!)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
C.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D.“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4.下列对《浣溪沙》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奈和伤感)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此句中蕴含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关于《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试题】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案】1.夕阳、落花、归雁。
2.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3、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个角度作较深入赏析即可)4.诗歌借哪些意象抒发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
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
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
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5、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请再写出两个你知道的词牌名:西江月、渔歌子。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答:词人把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于是感慨光阴的流逝,未免深深叹息。
7、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蕴。
答:对仗工整: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情感的描摹;花落去燕归来是物象的对仗,是时间的有形流逝。
无可奈何花落去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似曾相识燕归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
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往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
透露在词中的是一种人生惆怅。
阅读练习二:(1)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组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年华易逝要珍惜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最新推荐】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 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 (2页)
【最新推荐】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阅读附答案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练习。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解释下列词语。
浸:_____________
潇潇:_____________
2.本词上阕描绘的是_____________的山林景致。
3.“谁道人生无再少?”这是一个______句,意思是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原本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了他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5.请你回顾自己学过的和课外积累的诗词,想一想关于感叹时光流逝、催人奋进的诗句有哪些,然后写下来。
(至少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6.请你将本词改成一篇小短文。
(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知识储备】一、导入清代有一位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赞他:“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
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故纳兰性德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一点都不为过。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纳兰性德,走进他的文学世界。
二、目标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理解这首词的写作内容,体会这首词白描手法的巧妙运用。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三、原文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四、注释《浣溪沙》:选自《纳兰词笺注》卷一。
浣溪沙:是词牌名。
那畔:那边。
若为:怎样的。
戍垒:边防驻军的营垒。
关城:关塞上的城堡。
五、词意向着北方边疆那边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缕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上空,西下的斜阳映照着旧日的边塞城堡,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六、赏析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赏析:起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和路途的遥远。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吹断”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赏析:前两句写眼前景色,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
古今幽恨几时平!赏析: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纳兰成德,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苏轼《浣溪沙·咏橘》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
苏轼《浣溪沙·咏橘》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浣溪沙·咏橘》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作者借咏橘之题材以抒发自己清新高洁之性情。
全词描绘细致,形神兼备,饱有余味。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浣溪沙·咏橘》原文宋代:苏轼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浣溪沙·咏橘》练习题1.开篇“菊暗荷枯”四字,是化用苏轼《赠刘景文》诗的哪两句?(2分)2.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塑造橘的形象的?请分析。
(4分)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2.【解析】下阕主要采用侧面描写来表现橘的美味、清香。
前两句,写尝橘的情状。
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
而“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
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
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
“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清香。
《浣溪沙·咏橘》赏析咏物诗词,义兼比兴,讲求气象,自然容易受到好评。
唐宋诗人,遵循《诗经》以来的“美”、“刺”原则,每借物寓意,有所寄讽,并以此为咏物“正宗”,而直写物象的纯粹的咏物之作,似乎已落入第二义了。
其实,“纯用赋体,描写确肖”的咏物诗词,只要在选材炼意、琢句谋篇方面技巧娴熟,精美工致,也不失为佳构。
苏轼是咏物能手,他的诗词中既有托讽深远的名篇,也有刻画精工的妙制,像这首咏橘词,可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巧言切状,体物细微,虽无深刻的思想内容,却饱有余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布置环境。
咏物词,特别是咏小物的词,往往由于题材狭窄,难以展开,低手为之,易成枯窘。
东坡才大,先在题前落笔,下文便有余地抒发。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古诗-赏析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古诗-赏析3、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个角度作较深入赏析即可)4.诗歌借哪些意象抒发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
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
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
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5、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请再写出两个你知道的词牌名:西江月、渔歌子。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答:词人把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于是感慨光阴的流逝,未免深深叹息。
7、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蕴。
答:对仗工整: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情感的描摹;花落去燕归来是物象的对仗,是时间的有形流逝。
无可奈何花落去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似曾相识燕归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
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往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
透露在词中的是一种人生惆怅。
阅读练习二:(1)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组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年华易逝要珍惜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从风格上看,这是一首婉约词。
(3)词中能表现一切必然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必然消逝,但是,阻止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出现的语句是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浣溪沙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浣溪沙是中国古代的一首名诗,源于南宋时期的文人蔡东藩,
有“千古绝唱”之称。
这首诗的特点是后世诗歌的门径,被誉为宋
词的开山之作。
关于浣溪沙的理解性默写及答案,我们需要从多
个方面去深度探讨。
首先,浣溪沙这首诗所反映的人生观念是十分深刻的。
在诗中,蔡东藩笔下的主人公花荣才面临着许多人生的抉择,但无论他做
出何种选择,最终都无法逃脱生命的终结。
这种对生命的终极意
义的探索,是人类文化中最为常见的主题之一。
蔡东藩通过经历
花荣才的人生和人际关系,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使得人们
对人生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此外,浣溪沙还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透视。
在诗中,蔡东藩描绘出的人物形象——花荣才,尽管在人生选择上屡
屡顶撞,但他却一直保持着一种善良、博爱、独立和刚毅的性格
特征。
而通过对普通人物的描写,蔡东藩指出了人性中的优良品
质和不足之处,并以此为基础,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的意义。
最后,从文学角度来看,浣溪沙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
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对偶等,使得整首诗
歌在语言层次上更加生动、具有感染力和美感。
同时,浣溪沙也是中国文学中最富有灵气和艺术价值的诗歌之一。
它不仅开创了宋词的先河,而且在后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影响。
总之,浣溪沙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探究。
通过理解性默写和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蔡东藩在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和美感,从而对生命的真谛有更深刻的感悟。
《浣溪沙》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浣溪沙》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源自14分)(一)浣溪沙
(宋)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浣溪沙
(清)屈大均
一片花含一片愁,愁随江水不东流。飞飞长傍景阳楼。 六代只遗芳草在,三园空有乳莺留。白门①容易白人头。
【注释】①白门:指金陵(今南京),明朝都城。
15.结合内容,比较这两首词情感的异同。(4分)
答案:
15.(4分)
示例:晏词用“重帘”“燕”“晚花”“凉波”等意象写环境凄清冷落,“好风”“疏雨”写人孤身独处,表达词人叹息时光易逝,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屈词用“花”“水”等意象来强化愁情,用“遗”“空”写故国依旧而人事已非,借“白门”与“白头”说故都往事令人愁生白发,表达词人江山巨变后的痛苦。两首词都写“愁”,晏词写的是个人闲愁,屈词写的是亡国之愁。
【古诗文阅读】苏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苏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阅读练习及
答案
阅读
这里有一首诗来回答这个问题。
浣溪沙①
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②,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人和年轻人帮助小麦收获俱乐部③, 婺源乡舞蹈大赛④ 村庄每当一个喝醉的老人
在黄昏时躺下。
【注】①公元1078(元丰元)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果然求得甘霖。
初夏,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
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
共五首,这是第二首。
②使君:苏轼。
③收麦社:夏天麦收后的祭祀谢恩仪式。
④赛神:
用仪仗、箫鼓、杂戏迎神的活动,又称“赛会”。
1.上一部电影写了什么场景?“转红妆”非常棒。
谢谢。
2.下片用什么描写方式表现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上片写了一群农家女聚在家门前争看州官的情景。
(2分)“旋抹红妆”的“抹红妆”表现对“使君”的敬重、“看使君”的隆重,“旋”表现“看使君”心情的急切。
(2分)
2.下一部电影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展现了诗人丰收的喜悦和丰收后的喜悦。
(2分)在
第五句中,丰盛的牺牲显示了人民的喜悦,在第六句中,一位喝醉的老人显示了人民的喜悦,从而显示了诗人的喜悦。
(2分)。
【古诗文阅读】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苏轼元丰七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等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午盏,蓼茸蒿笋先行春盘④,人间有味就是清欢。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
②清洛,今安徽洛河。
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
古时烹茶,以乳白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
④蓼茸:蓼菜的嫩芽。
蒿笋,莴臣笋。
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1.以下对本文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整体理解:词作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品茗、野餐的情味,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b.词作上片可以这样叙述:冬尽春可爱,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浓烟疏柳雾深邃,河边忽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来的科灰藓河水,步入淮河后逐渐显得混黄滚滚,迤逦向前。
c.人物形象分析: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与唐代张志和所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象。
d.艺术形象分析:作者以“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下浮的白色泡沫,形象独特,这种将生活形象铸造艺术形象的手法,表明出来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②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
③就全系列词来看,结尾句“人间有味就是清欢”中的“清欢”整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1.c2.一个“媚”字引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似乎淡烟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给人以动感。
3.景色的淡雅,视野的宽广;饮食的温和新鲜;主人的热情好客;经历人生挫折后的淡然淡定、清旷清雅。
2022年初中部编人教语文文学常识鉴赏关于诗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2年初中部编人教语文文学常识鉴赏关于诗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文学常识鉴赏关于诗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后面小题。
(5分)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词语是、(2分)2.请描述划线诗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
(不超过40字)。
(3分)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小题。
(共5分)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从最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的家乡在,表现了诗人的的思想感情。
(2分)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清选一个角度,做简要赏析。
(不少于20字)(3分)古诗(7分)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5.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的手法。
(2分)6.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此成语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3分)7.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诗歌鉴赏(7分)《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词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词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诗词鉴赏专项练习1.诗词赏析,完成问题。
(4分)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本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分)(2)本诗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4分)落花杨万里红紫成泥泥作尘,颠风不管惜花人。
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①黄鹂告许春。
【注】①倩:央求,请某人做某事。
(1)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2)诗人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五律的首联是叙事,颔联、颈联是,尾联是。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评析。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从诗人的观察角度来看,前一句是,后一句是。
(4)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2分) ①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离亭”有何作用?(2分)6.阅读《诗经》中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八上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浣溪沙》(一)默写1.一曲新词酒一杯, 。
2. ,似曾相识燕归来。
3.《浣溪沙》一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 , 。
4.《浣溪沙》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句子是: , 。
(二)阅读1.下列对《浣溪沙》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2.请具体分析下阕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二、《采桑子》(一)默写1. ,绿水逶迤。
2.微动涟漪, 。
3.《采桑子》一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颍州西湖清丽、恬静的春景的句子是: 。
, 。
4.《采桑子》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 , 。
(二)阅读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描绘了在春色怀抱中的西湖。
B.“西湖好”是词眼,“短棹”二字道出了词人行程匆忙。
C.“不觉船移”与“无风”呼应,有力地显示水面平静澄碧。
D.本词词风婉约,语言清新自然,色调清丽,充满诗情画意。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下阕呈现的画面。
答:3.简要分析下阕运用的表达技巧。
答:三、《相见欢》(一)默写1.金陵城上西楼, 。
2. , ,几时收3.《相见欢》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 。
4.《相见欢》中回忆中原沦陷,达官显贵南逃的往事,抒发了对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 , ,(二)阅读1.登楼远眺,词人望见什么请描绘词人望见的画面。
答: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3.词中的“泪”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十题】
【导语】从⼩学到⾼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的优秀诗篇。
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
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化宝库⾥最璀璨的明珠。
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超的艺术⼿法,从⽽不断提⾼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平呢?今天,我们就⼀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阅读下⾯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苏轼林断⼭明⽵隐墙,乱蝉衰草⼩池塘。
翻空⽩鸟时时见,照⽔红蕖细细⾹。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得浮⽣⼀⽇凉。
【注】这⾸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鸟时时见,照⽔红蕖细细⾹”⼀句在景物描写⽅⾯的特点。
(3分)(2)有⼈认为这⾸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情,也有⼈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得其乐的隐逸⽣活。
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说说你的理由。
(4分)【⼆、阅读下⾯这⾸唐诗,完成8~9题。
】别舍弟宗⼀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去国六千⾥,万死投荒⼗⼆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 赏析本诗第⼆联中数词运⽤的妙处。
(4分)2. 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4分)【三、阅读下⾯的宋词,完成题⽬.】菩萨蛮·咏梅朱淑真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
溪下⽔声长,⼀枝和⽉⾹。
⼈怜花似旧,花不知⼈瘦。
独⾃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注】朱淑真,宋代⼥词⼈,号幽栖居⼠,钱塘(今浙江杭州)⼈。
(1)简析上阕第⼀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的作⽤。
(4分)(2)探究本词下阕情感抒发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的宋词,完成题⽬。
】浣溪沙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浣溪沙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浣溪沙》是苏轼46岁被贬湖北黄州游清泉寺所作。
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这首词是词人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期间所作。
黄鸡:即黄鸡催晓,语自白居易《醉酒》诗。
(1)词中所写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3分)(2)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3分)春天。
从兰芽短(兰草发芽)、子规啼看出来。
(1点1分。
)(2)(4分)下片写门前流水尚能西流、不要白头面对黄鸡催晓,表达了词人虽处逆境而老当益壮(不服年老)、自强不息(旷达进取)的精神。
(1点1分)】阅读练习二(1)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
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2)词的上阕,通过写雨中的兰芽、沙路和子规营造了怎样的境界?(3分)(3)苏轼诗词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也富含哲理。
请说出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
(4分)4.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3分)5.白居易《醉歌》中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苏词和白诗都写道唱黄鸡,两者表达的感情一致吗?请简要分析(5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13题。
(共8分)
浣溪沙
苏轼
徐州石潭谢雨①,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
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②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③身?日暖桑麻光④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⑤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作者任徐州太守时,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
求雨,求雨后设祭谢神。
②平莎(suō):莎草,
多年生草木。
③耦耕:泛指耕作。
④光:指桑麻叶
面光亮。
⑤使君:奉命出使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12.本词上阕描写了“”“平莎”“”等景物,
表现出作者的心情。
(4分)
13.赏析“日暖桑麻光似泼”一句。
(4分)
12.“软草”“轻沙”“路”“路无尘”(注意:答“雨”不得分),表现出作者轻松喜悦,闲适惬意的心情。
【评分意见】本题4分。
前两空每空1分,需用原文回答;最后一空2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细则】前两个空若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第三空
若情感理解正确,但书写有错别字,酌情减1分;只要有跟“喜悦、愉悦”之类的情感相反的词语,此空不得分
13.示例一:在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
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地写出了桑麻叶面光亮似水,表现了乡村景物的清新、
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达了词人愉悦的心
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
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表现
乡村景物的清新、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
达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示例三:“泼”字用得精妙,“泼洒”(“泼水”)之意,
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写出了桑麻叶面光亮似水,表现了乡
村景物的清新、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达
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4分。
句意1分或炼字意1分,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
【评分细则】1、理解句意答出“在春日照耀下,桑麻闪烁
着的光亮,像被水泼洒过一样”即可得分。
2.表达效果分为两分:景物特点1分,表达情感1分。
景物特点写出清新、
明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即可得1分。
诗人情感写出愉悦
的心情或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即可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