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设计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三版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三版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三版课程设计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连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是信息时代的基石。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协议、网络体系结构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TCP/IP协议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掌握各层次的协议的特点和功能;3.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4.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整体把握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设计方案1.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TCP/IP协议族;•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网络安全;•网络管理。

2. 平台与软件•PC机;•Windows 10操作系统;•VirtuaBox虚拟机软件;•Kali Linux操作系统;•Packet Tracer模拟网络软件。

3. 实验设计本课程的实践环节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实验:实验一:Tcpdump抓包分析在Kali Linux系统中使用Tcpdump抓包分析HTTP和HTTPS协议的数据包。

实验要求:•了解Tcpdump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HTTP和HTTPS协议的数据包特点;•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包获取有用的信息。

•实验二:Packet Tracer模拟网络使用Packet Tracer模拟实现包含四台主机和一个路由器的网络,配置IP地址并进行通信测试。

实验要求:•熟悉IP地址的构成;•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过程;•能够通过ping命令测试主机之间的网络连通性。

实验三:Wireshark抓包分析在Windows系统中使用Wireshark抓包分析TCP连接的建立与终止过程。

实验要求:•熟悉Wireshark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TCP连接建立与终止的过程;•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包发现连接异常的原因。

实验四:路由器配置实验使用路由器对子网进行划分并进行VLAN的配置。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六册第十课《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本节课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互联网的接入方式以及网络浏览器的使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知道互联网的接入方式。

2. 培养学生熟练使用网络浏览器,掌握上网查找资料的基本技能。

3. 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和娱乐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互联网的接入方式、网络浏览器的使用。

难点:网络浏览器的操作,互联网的接入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

学具:学生计算机、网络连接设备。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幅图片是如何传输到电脑上的?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课件,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组成部分等。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如ADSL、光纤、无线等,让学生了解各种接入方式的原理和应用。

4. 实践操作: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网络浏览器,学会上网查找资料,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网络浏览器的基本操作。

5.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找答案,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互联网接入方式、网络浏览器使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答案:计算机网络是由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传输和共享资源的系统。

2. 请列举三种互联网的接入方式。

答案:ADSL、光纤、无线。

3. 请说明如何使用网络浏览器查找资料。

答案:打开网络浏览器,输入关键词,搜索按钮,浏览搜索结果,找到所需资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网络浏览器的使用还不够熟练。

课后,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安排4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3. 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一学生4.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具备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2)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与协议(3)网络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技术(4)网络层与传输层技术(5)应用层协议与网络应用(6)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2.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场景。

(3)使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网络技术的理解。

(4)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第7版),谢希仁著。

2. 辅助资料:网络课件、实验指导书、案例分析等。

3. 实验设备: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网卡、网线等。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占比30%。

2.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比70%。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1-4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2. 第5-8课时: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与协议3. 第9-12课时:网络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技术4. 第13-16课时:网络层与传输层技术5. 第17-20课时:应用层协议与网络应用6. 第21-24课时: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7. 剩余课时:实验教学、课堂讨论、复习与考试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续)6. 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网络安全问题,讲解加密技术、认证协议、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等网络安全措施。

介绍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和常用工具。

七、实验教学计划1. 实验一:网络搭建与配置目的:熟悉网络设备的连接与配置,掌握基本的网络搭建。

内容:使用交换机和路由器搭建小型局域网,配置IP地址。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设计模板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基础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分类。

2.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及通信协议。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计算机专业学生、网络技术爱好者四、课时安排:16课时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

2.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

3. 通信协议的基本概念与OSI七层模型。

4. TCP/IP协议体系结构。

难点:1. 网络拓扑结构的理解与应用。

2. OSI七层模型与TCP/IP协议体系的联系。

3. 网络设备的配置与故障排除。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回顾: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

- 引出课题:计算机网络基础。

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分类及特点。

- 举例: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等。

- 案例分析: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网络组成与分类。

3. 网络拓扑结构- 讲解: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网状等)。

- 分析:不同拓扑结构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 案例分析: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4. 通信协议- 讲解:通信协议的基本概念、OSI七层模型。

- 分析:各层的主要功能及协议。

- 案例分析: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通信协议选择。

5. TCP/IP协议体系结构- 讲解:TCP/IP协议体系结构、IP地址、子网划分。

- 分析:TCP、UDP协议的特点及应用场景。

- 案例分析:实际应用场景中的TCP/IP协议配置。

6. 网络设备与配置- 讲解:网络设备的种类及功能。

- 演示: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 案例分析: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网络设备配置与故障排除。

7. 总结与复习- 回顾: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

- 提问: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 作业布置:巩固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与实训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与实训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与实训课程设计1. 前言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

在当今社会,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一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者和从业者,我们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环境。

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文将介绍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及其实训课程设计。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的基石。

本教程旨在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协议、技术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拓扑结构、网络协议和通信效率等。

2.2 物理层本章主要介绍物理层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包括数字信号、物理媒介、调制技术和编码等。

2.3 数据链路层本章主要介绍数据链路层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包括帧、数据链路控制、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等。

2.4 网络层本章主要介绍网络层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包括路由选择、IP协议、子网划分和地址转换等。

2.5 传输层本章主要介绍传输层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包括传输层协议、可靠性传输和流量控制等。

2.6 应用层本章主要介绍应用层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包括应用层协议、网络应用和数据传输等。

3.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熟悉网络环境和网络技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具体实训内容包括以下部分:3.1 网络拓扑搭建本部分主要介绍如何搭建一种网络拓扑结构,包括物理连接、配置路由和通信设置等。

3.2 传输协议使用本部分主要介绍如何使用TCP和UD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

学生将通过实践操作掌握这两种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3 网络安全与管理本部分主要介绍网络安全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包括网络攻击、入侵检测、网络防御、网络管理和监控等。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技术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技术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在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技术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计算机网络构成了计算机系统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都需要依赖于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

因此,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设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来加强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的掌握,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实践应用的认识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课程设计内容实验一:搭建网络环境本实验的目标是搭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和理解。

具体步骤如下:1.搭建物理连接:准备好所需的网络设备和线缆,连接主机和交换机,端口连接正常后进行接线测试。

2.网络设备配置:对交换机和主机进行基础配置,包括主机IP地址配置、交换机端口配置等。

3.网络连通性测试:测试搭建的网络是否正常运行,包括ping测试、文件传输测试等。

实验二:应用层协议实验本实验的目标是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于应用层协议的认识和理解。

具体步骤如下:1.选取协议:选择应用层常用协议进行实验,如HTTP、SMTP、FTP等。

2.协议操作:通过Telnet或者其他工具对协议进行操作,例如发送邮件、下载文件等操作。

3.协议分析:通过抓包工具对协议数据进行捕捉,分析数据包结构与内容。

实验三:传输层协议实验本实验的目标是通过实验操作加强学生对于传输层协议的认识和理解。

具体步骤如下:1.选取协议:选择传输层常用协议进行实验,如TCP、UDP等。

2.协议操作:通过编程或者命令行等方式,进行协议操作,例如建立连接、发送数据包等操作。

3.协议分析:通过抓包工具对协议数据进行捕捉,分析数据包结构与内容。

实验四:网络安全实验本实验的目标是通过实验操作加强学生对于网络安全的认识和理解,加强网络安全意识。

具体步骤如下:1.网络安全工具使用: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于网络安全工具的了解,如防火墙、漏洞扫描工具等。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500208810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开课学期 3周数1周总学分 1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并修课程数据结构课程简介这是一门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建议教材《计算机网络》,谢希仁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参考书《计算机网络》(第2版),吴功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二、目的与要求本课程设计的是立足于课堂讲授的基本概念、技术和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能追踪网络技术最新发展,要求学生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等知识,能够并能分析网络的性能以及发现网络中的问题。

本课程设计分为软件基本操作和网络分析两个阶段,共6个任务。

三、内容与时间安排1.常用网络命令的使用(0.5天)2.Wireshark软件的安装与使用(0.5天)3.考察802.3协议的操作和以太网帧格式(1天)4.利用分组嗅探器(ethereal)分析协议HTTP和DNS(2天)5.探究TCP(0.5天)6.IP路由实践与应用(0.5天)四、作业(报告)要求课程设计报告包括封面、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实验过程分析、课程设计总结(如有创新点,在该处说明)等。

五、考核方式课程设计结束时,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六、成绩评定课程设计成绩分两部分,设计报告占80%,自主创新占20%。

七、必要的说明有关题目的选择,原则上为教师事先制订,但经过申请,在指导教师的严格审核之下,可以自行选取更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或者真实项目也可。

制订人:李相海审订人:齐立磊批准人:张晓民2012年7月26日《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506107180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开课学期 4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0 )总学分 3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并修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布线、PHP网站编程技术等课程简介这是一门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和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

3. 熟悉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理解OSI七层模型的各层功能和作用。

4. 掌握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技术。

5. 了解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分类,学会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4.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5. 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6. OSI七层模型的各层功能和作用7.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技术8. 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分类9. 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方法10. 网络故障排除和网络安全基本概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知识。

3. 实验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会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网络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基础2. 实验室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网络cables 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4. 网络模拟软件:如GNS3、Packet Tracer 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对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40课时,其中包括理论课20课时,实验课20课时。

2. 授课方式:每周两次课,每次2课时。

3. 教学进度安排:第1-4周: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基本组成原理,常见网络拓扑结构。

第5-8周: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OSI七层模型的各层功能和作用。

第9-12周: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技术。

《计算机网络基础》完整版课件全书电子教案pdf(2024)

《计算机网络基础》完整版课件全书电子教案pdf(2024)
应用层协议
应用层协议是运行在不同主机上 的应用进程之间通信和交互的规 则,常见的应用层协议有HTTP、 FTP、SMTP等。
29
DNS服务
DNS的概念
DNS是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的缩写,是一 种用于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的分
布式数据库系统。
DNS的工作原理
当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一个网址 时,计算机会向DNS服务器发出 查询请求,DNS服务器会返回该 网址对应的IP地址,然后计算机 再通过该IP地址访问目标网站。
4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主要由计算机、网络设备、传输介质、网络协议和网络软件等组成。其中,计算机是网络的主体,网 络设备包括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网络协议是网络通信的规则和 约定,网络软件包括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等。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包括链路管理、帧同步、流量控制、差错控制等

2024/1/29
03
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是帧,帧是包含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数据块,
用于在相邻节点之间进行传输。
17
帧的概念与格式
2024/1/29
帧的概念
帧是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是包含数据和控制信息的 数据块。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上层的数据被封装成帧进行传 输。
应用层
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 接口。
10
TCP/IP四层模型
对应于OSI的网络层,负责将网 络地址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 并决定如何将数据从发送方路由 到接收方。
对应于OSI的会话层、表示层和 应用层三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 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 口。

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课程设计简介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功能、常见协议等内容。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实践是提高学生能力、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种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课程设计。

目标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功能、常见协议,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环境搭建学生需要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搭建一个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该环境需要包括至少两台计算机,其中一台充当服务器,另一台充当客户机,使用虚拟化技术(如VMware)搭建网络环境。

学生需要了解虚拟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网络服务配置学生需要在服务器上配置各种常用的网络服务,如WWW服务、FTP服务、邮件服务等。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网络服务的基本原理和配置方法,以及安全设置。

学生可以使用常用的服务软件,如IIS、VSFTPD、Dovecot等。

网络协议实验通过构建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和配置各种协议的实验,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的网络协议,如TCP/IP协议、HTTP协议、FTP协议、SMTP协议等。

学生需要使用命令行或者特定的软件实现协议的配置和使用。

网络安全实验学生需要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网络攻击的基本原理,并设计和实现一些针对性的安全实验,如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等。

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的安全工具和方法,如Nmap、Metasploit、Wireshark等。

总结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常见协议,同时也可以掌握一些常用的网络服务和安全工具,从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设计可以作为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重要补充,在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中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设计

中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设计

中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o掌握网络拓扑结构及其优缺点。

o理解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栈,并能说明各层的功能。

o熟悉常见的网络设备和它们的作用。

2.能力目标:o能够绘制简单的网络拓扑图,并分析其优缺点。

o通过实验,配置基本的网络参数,如IP地址、子网掩码等。

o能够使用命令行工具(如ping、traceroute)进行网络故障诊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协作完成任务。

o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鼓励自主学习和探索。

o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重点:o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拓扑结构。

o O 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栈的详细解释。

o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和作用。

-难点:o O 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栈各层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o网络故障诊断和参数配置的实际操作。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讨论法:小组讨论网络拓扑结构的优缺点,增强互动性。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网络故障案例,加深理解。

-实验法:在实验室进行网络配置和故障诊断的实际操作。

-多媒体教学:使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网络教学:利用在线平台进行预习、复习和拓展学习。

四、教学资源-教材:《计算机网络基础》中职专用教材。

-教具:投影仪、白板、马克笔。

-实验器材:路由器、交换机、计算机、网线。

-多媒体资源:课件、网络拓扑结构动画、网络配置视频教程。

-在线平台:学校网络学习管理系统、相关在线课程网站。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分配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讨论,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

2.课堂纪律: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如手机静音、不随意离开座位等,确保课堂秩序。

3.激励措施:设立小组竞赛,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二版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二版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的第二版,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结构、通信协议以及相关的应用技术。

课程内容涉及网络硬件设备、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历程;2.掌握网络协议的运作原理和通信过程;3.熟悉网络硬件设备的类型和特点,并了解其常见的部署方式;4.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防范措施;5.熟悉网络管理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概述1.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 1.3.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2. 网络协议与模型2.1. 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和通信模型; 2.2. OSI(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和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模型的对比和关系;2.3. TCP/IP协议的运作原理和常见应用协议。

3. 网络硬件设备3.1. 网络硬件设备的分类和特点; 3.2. 网络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配置; 3.3. 网络交换机和路由器的运作原理和部署方式; 3.4. 网络存储设备和服务器的基本概念和部署方式。

4. 网络安全4.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类型; 4.2. 网络攻击和防范技术; 4.3. 网络策略和风险评估。

5. 网络管理5.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5.2. 网络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5.3. 网络配置与维护。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每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均配有相关实验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知识。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成绩和实验成绩两部分。

课堂成绩包括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实验成绩主要通过实验报告和演示评估来计算。

六、参考教材•《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二版)》,刘鑫等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总共分为十个章节,以下为教学进度安排:章节教学内容学时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4第二章网络协议与模型8第三章网络硬件设备12第四章网络安全8第五章网络管理8第六章TCP/IP协议8第七章网络安全技术8第八章网络管理技术12章节教学内容学时第九章应用层协议和技术 4第十章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 4八、总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二版课程设计中,我们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结构、通信协议以及相关的应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拓扑结构3. 了解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4. 学会使用网络设备和工具进行基本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分类、基本组成、拓扑结构、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2. 难点: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的理解与应用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网络知识的理解3. 实验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设备的配置和故障排除,提高实际操作能力4.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设备、实验工具五、教学安排1. 第1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第2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第3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第4课时: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第5课时: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熟悉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认识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定义: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和其他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传输和共享资源的系统。

功能: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等。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LAN):局限在较小范围内的网络,如办公室、学校等。

广域网(WAN):覆盖较大范围的网络,如城市、国家甚至跨国网络。

城域网(MAN):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覆盖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网络。

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网卡、modem等。

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光纤、无线电波等。

网络协议:规定网络设备之间通信的规则和标准。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会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和原理,包括网络拓扑结构、传输协议、网络安全等。

- 掌握 OSI七层模型,复用/分用技术等。

- 理解网络编程,设计简单的网络应用程序。

- 知道最新网络技术和发展趋势。

教学大纲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功能、分类与重要性。

-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拓扑结构、通信方式和分类。

- OSI/RM和TCP/IP网络模型。

第二章物理层- 物理层概述,物理层提供的服务。

- 传输介质,数字传输系统,模拟传输系统。

- 调制与解调、编码与解码、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

- 信道复用技术,传输介质的高级技术。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概述,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服务。

- 帧的概念,MAC协议,CSMA/CD协议和轮流协议。

- 环路拓扑结构,ATM网络,令牌环网技术。

- 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与错误控制。

第四章网络层- 网络层概述,网络层提供的服务。

- 网络层的组网方法,IP协议,路由选择算法和协议。

- 网络地址层次结构,子网化,NAT技术。

- 网络层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第五章运输层- 运输层概述,运输层提供的服务,运输层实体间的逻辑通信结构。

- TCP的基本概念、工作流程、可靠连接实现、流量控制,滑动窗口协议原理。

- UDP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 运输层拥塞控制与质量服务(QoS)。

第六章应用层- 应用层概述,应用程序的体系结构,客户/服务器程序的体系结构。

- 基于TCP/IP协议的应用层协议。

- 分布式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和Web技术。

- 构建网络应用程序模型和实践。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的讲授和自学,研究网络基础概念和原理。

- 实验教学: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包括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和搭建、网络安全实验、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等。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和应用。

2.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OSI七层模型和TCP/IP协议栈。

3.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

4.学会使用网络命令和工具进行网络诊断和故障排除。

5.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概述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4计算机网络的应用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1OSI七层模型2.2TCP/IP协议栈2.3网络层协议2.4传输层协议2.5应用层协议3.数据通信基础3.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3.2传输介质3.3网络设备3.4数据编码和调制技术4.网络互联技术与设备4.1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4.2路由器与交换机4.3网络地质转换(NAT)4.4虚拟专用网络(VPN)5.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5.1网络诊断的基本方法5.2常用网络命令与工具5.3故障排除的步骤与技巧6.网络安全与防护6.1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6.2网络攻击与防护技术6.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6.4数据加密与数字签名三、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际网络环境进行讲解。

2.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原理。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4.定期进行课后练习和测验,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3.期末考试: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1.第1周:计算机网络概述2.第2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第3周:数据通信基础4.第4周:网络互联技术与设备5.第5周: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6.第6周:网络安全与防护7.第7周:复习与实验8.第8周:期末考试六、教学资源1.教材:《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参考文献与网络资源:IEEE、ACM、中国知网等3.实验设备: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路由器、交换机等4.辅助软件:Wireshark、GNS3、VMware等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数据通信原理、网络设备与互联技术、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网络安全与防护等方面的知识。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课程设计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需品。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也提高了社会信息化水平。

因此,对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中的课程设计作一定的探讨,旨在帮助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二、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主要分成如下几个部分:1. 课程大纲本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课程考核方式。

此外,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确保课程教学效果。

2. 实验教学设计本部分主要围绕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的课程实验教学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讲解。

其中,需要包括实验教学的目的、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和实验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实验指导和实验报告样本。

3. 教学案例设计本部分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分析。

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适合的教学案例,并对教学案例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此外,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以方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学习。

4. 课堂教学设计本部分主要探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

需要考虑如何进行教学,如何设置教学目标,以及如何评估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需要根据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原则,设计课堂教学的教案、PPT和讲义等教学材料,并加以分析和讲解。

三、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学生具备如下几点教学要求:1.基础知识掌握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的理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实验技能掌握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使用网络工具,网络实验的操作方法等,能够进行简单的网络配置和网络通信测试。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基础理论与实践第二版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基础理论与实践第二版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基础理论与实践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也日益重要。

本课程设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基础理论与实践第二版》的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操作,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各个方面。

二、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1.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2.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常见应用场景;3.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技能;4.让学生了解实际网络环境下的网络配置与管理。

三、课程设计内容3.1 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本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包括 OSI模型、TCP/IP协议、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设备、数据传输技术等。

3.2 计算机网络应用场景本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常见应用场景,如局域网、广域网、云计算、物联网等。

3.3 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本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网络配置、网络安全、网络诊断、远程访问等。

3.4 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本部分主要介绍实际网络环境下的网络配置与管理,如网络设备配置、网络监控、网络故障排除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各个方面;2.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技能;3.组织参观:通过组织参观相关企业或机构,增进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五、评价方式本课程设计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理论考核:通过理论考试来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2.实践操作考核:通过实践操作考试来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3.课程论文:通过课程论文来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相关应用场景和管理维护等方面的理解。

六、参考资料1.《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基础理论与实践第二版》;2.《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3.《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践》;4.《TCP/IP详解:卷一、二、三》。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设计教程正文,DOC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设计教程正文,DOC

1.基础1.1同轴电缆1.1.1参数指标(一)主要电气参数(1)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同轴电缆的平均特性阻抗为50±2Ω,沿单根同轴电缆的阻抗的周期性变化为正弦波,中心平均值±3Ω,其长度小于2(2));而用5MHz(3)(4)1.1所示。

的实1.1.2用铝冲压成的,特征阻抗为75Ω(如RG-59等)。

最常用的同轴电缆有下列几种:(1)RG-8或RG-11(50?)——粗缆。

(2)RG-58AJ或58CU(50?)——细缆。

(3)RG59(75?)——CATV电缆。

(4)RG-62(93?)——IBM3270系统使用。

粗同轴电缆与细同轴电缆是指同轴电缆的直径。

粗缆适用于比较大型的局部网络,它的标准距离长、可靠性高。

由于安装时不需要切断电缆,因此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计算机的入网位置。

但粗缆网络必须安装收发器和收发器电缆,安装难度大,所以总体造价高。

相反,细缆安装则比较简单,造价低,但由于安装过程要切断电缆,两头须装上基本网络连接头(BNC),然后接在T型连接器两端,所以当接头多时容易产生接触不良的隐患,这是目前运行中的以太网所发生的最常见故障之一。

粗缆一般采用RG-11,特征阻抗50?,直径0.4英寸,一段粗缆的最大长度为500m,每一段的两端必须各加一个50?的终结器,每个工作站必须加一个AUI收发器。

粗缆的传输率为10Mb/s。

因为需要AUI收发器,组网的成本较高,因此目前使用不多。

细缆一般采用RG58A,适用于传输速率不高(10Mb/s)、距离近的局域网。

用它组网成本低,可以连接集线器(HUB)、交换机等网络交换设备。

(1)(2)(3)(4)(5)(6)网络和IBM3270无论1.2568A568B1.2.1双绞线的连接方式及用途直通线:两端线序一样,都是568B标准交叉线:一端为568A标准,另一端为568B标准PC-PC:交叉线PC-HUB:直通线HUB-HUB普通口:交叉线HUB-HUB级连口-级连口:交叉线HUB-HUB普通口-级连口:直通线HUB-SWITCH:交叉线HUB(级联口)-SWITCH:直通线SWITCH-SWITCH:交叉线SWITCH-ROUTER:直通线ROUTER-ROUTER:交叉线1.2.2实验目的1.2.3.1.2.32.超53.4.1.2.4任务1任务21.2.5步骤1步骤2,刀口距5类双绞线的端头至少2厘米,如图1.3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设计系部: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新疆工程学院课程设计评定意见设计题目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设计系部计算机工程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评定意见:评定成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新疆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_系(部)课程设计任务书2015/2016学年 2 学期 2016年 6月1 日教研室主任(签名)系(部)主任(签名)摘要帧中继技术是在开放系统互连(OSI)网络模型的第二层(链路层)上以帧的形式用简化的方法传送和交换数据单元的一种数字交换技术。

帧中继技术是在分组技术充分发展,数字与光纤传输线路逐渐替代已有的模拟线路,用户终端日益智能化的条件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

帧中继仅完成OSI物理层和链路层核心层的功能,将流量控制、纠错等留给智能终端去完成,大大简化了节点机之间协议;同时,帧中继采用虚电路技术,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因而帧中继具有吞吐量高、时延低、适合突发性业务等特点。

关键词:帧中继网络模型协议虚电路技术目录1.绪论 (1)1.1介绍 (1)2.设计过程 (2)2.1端口选择 (2)2.2 Cloud-PT-Empty配置 (3)2.3 路由器配置 (5)3.测试 (10)3.1 PC机测试 (10)4.VLAN划分 (12)4.1基于交换机端口号划分VLAN (12)4.2基于MAC地址划分VLAN (12)4.3基于IP地址划分VLAN (12)5.单臂路由 (12)5.1单臂路由定义 (12)5.2实验目的 (12)5.3实验过程 (13)6. 服务器 (14)6.1 DHCP (14)6.2 DNS (15)6.3 HTTP (15)6.4服务器实验 (15)总结 (17)参考文献 (18)1.1.绪论1.1介绍帧中继[1] (Frame Relay)是从综合业务数字网中发展起来的,并在1984年推荐为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CCITT)的一项标准,另外,由美国国家标准协会授权的美国TIS标准委员会也对帧中继做了一些初步工作。

由于光纤网的误码率(小于10^-9)比早期的电话网误码率(10^-4~10^-5)低得多,因此,可以减少X.25的某些差错控制过程,从而可以减少结点的处理时间,提高网络的吞吐量。

帧中继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

帧中继提供的是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协议规范,任何高层协议都独立于帧中继协议,因此,大大地简化了帧中继的实现。

帧中继的主要应用之一是局域网互联,特别是在局域网通过广域网进行互联时,使用帧中继更能体现它的低网络时延、低设备费用、高带宽利用率等优点。

帧中继是一种先进的广域网技术,实质上也是分组通信的一种形式,只不过它将X.25分组网中分组交换机之间的恢复差错、防止阻塞的处理过程进行了简化。

1.2特点1. 使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因此误码率极低,能实现近似无差错传输,减少了进行差错校验的开销,提高了网络的吞吐量,它的数据传输速率和传输时延比X.25网络要分别高或低至少一个数量级。

2. 因为采用了基于变长帧的异步多路复用技术,帧中继主要用于数据传输,而不适合语音、视频或其他对时延时间敏感的信息传输。

3. 仅提供面向连接的虚电路服务。

4. 仅能检测到传输错误,而不试图纠正错误,而只是简单地将错误帧丢弃。

5. 帧长度可变,允许最大帧长度在1600B以上。

6. 帧中继是一种宽带分组交换,使用复用技术时,其传输速率可高达44.6Mbps。

2.设计过程2.1端口选择图2.1-1图2.1-1:添加一个Cloud-PT-Empty设备(Cloud0)模拟帧中继网络,为Cloud0添加3个S端口模块。

图2.1-2图 2.1-2:添加3台路由器,我用的是2811,为路由器添加S端口模块,我用的是NM-4A/S模块。

2.2 Cloud-PT-Empty配置图2.2-1图2.2-2图2.2-3图2.2-4设置好S1,S2,S3,的DLCI值,配置好Frame-relay连接。

2.3 路由器配置R1路由器配置:R1>enR1#conf tR1(config)#int s1/0 进入S1/0端口配置R1(config-if)#no shut 启动端口R1(config-if)#encapsulation frame-relay 帧中继封装R1(config-if)#frame-relay lmi-type cisco 帧中继类型为ciscoR1(config)#int s1/0.1 point-to-point 配置子端口,并设置为点对点模式R1(config-subif)#ip add 192.168.1.1 255.255.255.0 分配子端口ip地址R1(config-subif)#frame-relay interface-dlci 102 指定点对点对应的DLCI值R1(config-subif)#exitR1(config)#int s1/0.2 point-to-point 配置子端口,并设置为点对点模式R1(config-subif)#ip add 192.168.2.1 255.255.255.0 分配子端口ip地址R1(config-subif)#frame-relay interface-dlci 103 指定点对点对应的DLCI值R1(config-subif)#exitR2路由器配置:R2>enR2#conf tR2(config)#int s1/0R2(config-if)#no shutR2(config-if)#en frame-relayR2(config-if)#frame-relay lmi-type ciscoR2(config)#int s1/0.1 point-to-pointR2(config-subif)#ip add 192.168.1.2 255.255.255.0 R2(config-subif)#frame-relay interface-dlci 201 R2(config-subif)#exitR2(config)#int s1/0.2 pR2(config-subif)#ip add 192.168.3.1 255.255.255.0 R2(config-subif)#frame-relay interface-dlci 203 R2(config-subif)#exitR3路由器配置:R3>enR3#conf tR3(config)#int s1/0R3(config-if)#no shutR3(config-if)#en frame-relayR3(config-if)#frame-relay lmi-type ciscoR3(config)#int s1/0.1 point-to-pointR3(config-subif)#ip add 192.168.3.2 255.255.255.0R3(config-subif)#frame-relay interface-dlci 302R3(config-subif)#exitR3(config)#int s1/0.2 point-to-pointR3(config-subif)#ip add 192.168.2.2 255.255.255.0R3(config-subif)#frame-relay interface-dlci 301R3(config-subif)#exit在三台路由器上启动rip路由:R1(config)#router rip 启动rip路由R1(config-router)#net 192.168.10.0 申明接口网络地址R1(config-router)#net 192.168.1.0 申明接口网络地址R1(config-router)#net 192.168.2.0 申明接口网络地址R1(config-router)#exitR1(config)#R2(config)#router ripR2(config-router)#net 192.168.20.0R2(config-router)#net 192.168.1.0R2(config-router)#net 192.168.3.0R2(config-router)#exitR2(config)#R3(config)#router ripR3(config-router)#net 192.168.30.0R3(config-router)#net 192.168.3.0R3(config-router)#net 192.168.2.0R3(config-router)#exitR3(config)#exitRouter#在三台路由器上启动F0/0端口R1#configure 进入特权模式R1(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0 进入F0/0端口配置R1(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10.1 255.255.255.0 分配端口ip地址R1(config-if)#no shutdown 启动端口R1(config-if)#exitR2#configureR2(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0R2(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20.1 255.255.255.0R2(config-if)#no shutdownR2(config-if)#exitR3#configureR3(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0R3(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30.1 255.255.255.0R3(config-if)#no shutdown R3(config-if)#exit3.测试3.1 PC机测试图3.1-1R1测试结果图3.1-2R2测试结果图3.1-3R3测试结果图3.1-4三台PC机的互相测试结果4.VLAN划分4.1基于交换机端口号划分VLAN划分VLAN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根据局域网交换机的端口来定义VLAN成员。

VLAN从逻辑上把交换机的端口划分为不同的虚拟子网,在使用端口定义VLAN时,不允许不同的VLAN包含相同的物理网段或交换端口。

当用户从一个端口移动到另一个端口时,网络管理员必须对VLAN成员进行重新配置。

优点:配置简单,灵活方便。

缺点:安全性较差。

4.2基于MAC地址划分VLAN用MAC地址定义的VLAN,允许结点移动到网络的其他物理网段。

由于MAC地址不变,所以该结点自动保持原来的VLAN成员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