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案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三章教案
第周星期第节(课时)年月日第1章教育与人的发展课时2第1节人的发展的含义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识记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年龄特征的概念。
2.描述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阐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应用本章所学原理,结合本校实际,探讨如何发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理论课教学方法讲授、自由讨论、教案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运用第一节人的发展的含义一、人的发展的一般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的身心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具体指人作为生命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增加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生理方面,包括人的各种组织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成熟;心理方面,它包括各种心理(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发展,也包括个性的形成。
二、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发展的统一性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身体的正常发展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特别是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人的心理的发展反过来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
(二)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人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又称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生物特点。
它包括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结构与机能特征,运动器官、感觉器官、语言器官等方面的结构与机能,以及肌体结构、形态等方面的特征。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二)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阶段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
2024精选《教育学》教案完整版
2024精选《教育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育学》教材第三章“教育的基本原理”,具体内容包括第2节“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和第3节“教育的基本规律”。
详细内容涉及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个体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认识到教育在个体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基本原理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重点:教育的本质、教育在个体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教育实践图片,引发学生对教育本质与目的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3. 理论讲解:a.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b. 教育的基本规律c. 教育在个体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 例题讲解:分析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教育学基本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教育学》教案2. 内容:a.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b. 教育的基本规律c. 教育在个体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b. 分析教育的基本规律。
c. 举例说明教育在个体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反思。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教育学名著,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提高教育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2.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结构清晰和重点突出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充分结合理论与实践,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解教育基本原理的同时,能够联系实际教育场景,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目的概述教案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二、教学目标:➢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2、理解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应然性的意义;➢3、理解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然性教育目的与实然性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的换分意义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五、教学过程导入: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要素,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特征。
如蜜粉的活动与建筑师的活动之间的区别……六、教学内容:一、教育目的的涵义1、涵义: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分类:〔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
这种教育目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的一种预设。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根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3〕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
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它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
也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的方向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根据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开展的需要来确定。
幼儿教育学教案(整理版)
《幼儿教育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理解概念:教育学、幼儿教育学2、明确幼儿教育学学科内容和学习要求◆教学重点:幼儿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学习幼儿教育学的目的◆教学难点:学生学好本学科的方法◆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过程:◆通过案例引入课题,帮助学生理解幼儿教育有其必然规律及幼儿教育学概念.【案例呈现】书P5的内容案例1:两个同样大的孩子还在学走路,一个孩子的父母很放手,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再走,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小心翼翼地护着孩子,生怕他摔倒了,或干脆用带子绑住孩子的腰,栓着走。
案例2:一位教师在组织幼儿认识在教幼儿认识蔬菜的时候,在黑板上挂上青菜、西红柿等图片,告诉幼儿它们的名称和特征、用途,另外一位教师则带领幼儿到附近菜农的地里参观菜农是如何种菜施肥和浇水,并让幼儿在班级的自然角种上蔬菜并进行管理,做好观察记录。
【问题研讨】案例1中,哪一个孩子先学会走路?为什么?案例2中,哪一个教师的做法较好,为什么?【归纳总结】教育不仅是经验,教育是有规律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不同的教育结果。
而幼儿教育学则是对幼儿教育规律的总结。
【知识要点】(一)教育1、分类{广义教育概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教育概念:指的是在人们专门设置的教育机构中实施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2、包括{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社会、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大学、小学……)3、区别{广义的教育更加零散、不规范,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学校教育:规范、专业、有系统、具有示范性和主导性的作用。
(二)什么是幼儿教育1、幼儿教育含义:对3~6岁儿童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
2、特点:特殊性(身心发展从不确定型到定型的过渡时期) 重要性(奠定基础的时期)3、分类{广义的教育含义: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心理发展(认真、情感、性格)的有目的的活动,都是幼儿广义的教育。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教育目的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教育目的的分类和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3. 学会分析教育目的的实现情况,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学内容1. 教育目的的定义和重要性a. 教育目的的定义b. 教育目的的重要性2. 教育目的的分类a. 普遍教育目的b. 特殊教育目的c. 阶段教育目的3.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a. 社会需求b. 个人发展需求c. 教育目标4. 教育目的的实现情况分析a. 教育目的实现的指标b. 教育目的实现的方法与途径c. 教育目的实现的评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目的的定义、分类和制定依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教育目的实现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育目的实现的方法与途径。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教育学》相关章节。
2. 课件:教育目的的定义、分类、制定依据等。
3. 案例材料:教育目的实现的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教育目的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教育目的的定义、分类和制定依据。
3. 案例分析:分析教育目的实现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育目的实现的方法与途径。
5. 总结与评价:总结教育目的的重要性,评价教育目的实现的状况。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教育目的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2. 评估方法:a.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b.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教育目的实现情况的能力。
c.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区分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教育改革与教育目的:探讨教育改革对教育目的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教育目的进行教育改革。
八、教学案例1. 案例一:分析一个成功实现教育目的的案例,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2024年《教育学》教案
《教育学》教案教案《教育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理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等。
4.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
5.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论、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论、教育制度论。
6.教育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教学难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原理和原则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的发展特点。
3.讲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阐述教育目的论、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论、教育制度论,以及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原理和原则进行分析。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020年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要点整理归纳
2020年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要点提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
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语》(由孔子弟子辑录的孔子语录)、《孟子》、《礼记》、《四书集注》《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苏格拉底——产婆术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卢梭——《爱弥儿》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劳动起源论—前苏联古代社会的教育:(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当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全民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教育的个性化第二章教育与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2.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3.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4.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指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指学校教育选择文化中有价值的一部分进行传递和传播。
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指教育根据主流文化的要求,整合多样性的文化,并呈现给学生。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出新的文化知识体系。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研究教育中的某一个方面的专门问题,而是教育中最一般问题,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要求有比较严密的计划,选择合适的内容,确定科学的教育方法,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视并不断进行总结和研究,从而出现了教育学。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教育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间的相互必然性的联系。
第一节教育的一般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关于教育的产生,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学说,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二)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要求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技术设备、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作用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3、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在社会发展中教育和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教育还具有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学科体系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3. 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提高其教育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与学科体系2. 教育的基本原理3. 教育的目的与功能4. 教育方法与手段5. 教育评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高学生的教育素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演练法:设计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章:教育学的定义与学科体系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学的概念、学科性质、体系结构和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2.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原理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3.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与功能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的目的、功能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4. 第四章:教育方法与手段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常见的教育方法、手段及其适用场景。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5. 第五章:教育评价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评价的定义、类型、方法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演练法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演练:评估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教育实践能力。
4. 期末考试:设置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教育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6. 教育的个体差异与适应性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适应性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7. 教育制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制度的定义、类型、结构及其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学》教案
从起源上看,英语的“pedagogy”、法语的“pédagogie”和德语的“pedagogik”(教育学)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一词,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19世纪末,英语国家的人们先后用“education”和“educology”取代“pedagogy”。“教育”(education)和“教育学”(pedagogy)几乎成了同义词,甚至“pedagogy”一词已被“education”一词取代。
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约翰·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著作《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品。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建立在实用主义或经验自然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的,对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2.国内学者对教育学的定义
在我国教育学界,学者们对教育学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例如,有的说:“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旨在研究教育规律、原理和方法。”有的说:“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从教育对象来看,它分为学前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和特殊教育学等。通常所讲的教育学,一般指初等教育学和中等教育学,即普通教育学。”
总体来看,教育学的含义主要有三种:一是指一门科学,如把教育学定义为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二是指一种学科门类,将教育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等并列;三是指一门课程,教育学课程主要在师范院校开设,也称教育概论、教育原理或教育学原理等;四是指作为一门课程的教学用书。
本书所讲的教育学是指一门科学,即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教案3
教育学教案绪论第一节教育的认识——教育是什么课堂导入:学者未必是能师,能师一定是学者。
为什么这么说?学者:指拥有渊博知识、并且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
能师: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
=================================================================一、教育的概念由谁能谈谈什么是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教育”一词。
例如,一个刚看完电影的人可能会说,“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一位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可能会反思说,“我之所以堕落到今天,是因为我从小就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一位政府公务员可能会在某次大会上说,“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一位家庭主妇可能会对自己的邻居说,“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等等。
人们尽管可以很自如地使用“教育”一词,却往往缺乏比较明晰和深入的思考,更不用说形成系统化、专门化的知识,这对于专门的社会教育事业来说是不够。
所以,教育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人们把对“教育”概念的理解从常识水平提升到理论水平,对它进行比较深入和系统的分析。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特朗里把“教育”定义为“成功地学习(一般地说借助于教学,但非必然如此)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这里所学的应是值得学习者为之花费精力与时间(凡使用“教育”一词者皆作如是观),学习方式(与培训相对而言)则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学习时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
教育学教案详细
《教育学基础》教学进度表教材: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时间:2008年作者: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学周:18 每周三课时教学时数:54学时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第一周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4第二周第二章教育功能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第二节教育的个体2第三周第二章教育功能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实现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4第四周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2第五周第四章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4第六周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2第七周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4 《教育学基础》教学进度表教材: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时间:2007年作者:褚远辉等教学周:18 每周三课时教学时数:54学时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第八周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2第九周第六章课程第二节课程组织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4第十周第七章课堂教学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2第十一周第七章课堂教学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4第十二周第七章课堂教学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2第十三周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第一节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第二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第三节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第四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第五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4《教育学基础》教学进度表教材: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时间:2007年作者:褚远辉等教学周:18 每周三课时教学时数:54学时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第十四周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第一节班级组织2第十五周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第四节班主任工作第十章学生评价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4第十六周第十章学生评价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第四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第十七周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4第十八周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问题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2第十九周备注第周星期第节(课时)年月日课题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课时 2教学目的1.掌握:教育学、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文化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等概念;2理解:(1)教育学是什么样的学科?(2)教育学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3)教育学是研究什么的?教学重点1.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识;2.教育学历史阶段分期。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1 教育概念与起源讲解教育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介绍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2 教育与社会发展分析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3 教育学基本理论介绍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阐述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第二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2.1 教育目的概述讲解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的分类与层次分析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2 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介绍教育制度的定义,教育制度的层次与类型探讨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与改革2.3 我国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改革分析我国教育制度的现状与问题讨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策略第三章:学生与教师3.1 学生概述讲解学生的定义,学生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3.2 教师概述介绍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与职责探讨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专业发展3.3 师生关系与教育方法分析师生关系的类型与特点探讨教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第四章:课程与教学4.1 课程概述讲解课程的定义,课程的类型与结构分析课程编制的过程与方法4.2 教学概述介绍教学的定义,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探讨教学评价的类型与方法4.3 课程与教学改革分析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讨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策略第五章:教育评价5.1 教育评价概述讲解教育评价的定义,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分析教育评价的原则与标准5.2 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介绍学生评价的定义,学生评价的方法与指标探讨教师评价的类型与方法5.3 教育评价改革与发展分析我国教育评价的现状与问题讨论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与策略第六章: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6.1 德育概述讲解德育的定义,德育的目标与内容分析德育的原则与方法6.2 德育实践与改革介绍我国德育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德育实践与改革的策略6.3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第七章:教育改革与发展7.1 教育改革概述讲解教育改革的定义,教育改革的原因与动力分析教育改革的过程与方法7.2 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介绍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与问题探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与规划7.3 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国际教育改革的背景与特点探讨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第八章:教育技术8.1 教育技术概述讲解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的类型与作用分析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趋势8.2 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介绍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探讨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与价值8.3 教育技术应用与实践分析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与问题讨论教育技术应用的策略与方法第九章: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9.1 家庭教育概述讲解家庭教育的定义,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分析家庭教育的特点与方法9.2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介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探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与协调9.3 社会教育概述讲解社会教育的定义,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分析社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第十章:教育学前沿问题与展望10.1 教育学前沿问题概述讲解教育学前沿问题的定义,教育学前沿问题的特点与研究价值分析教育学前沿问题的研究领域与方法10.2 我国教育学发展现状与问题介绍我国教育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讨我国教育学发展的战略与规划10.3 教育学发展展望分析教育学发展的趋势与挑战探讨教育学发展的前景与机遇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为专业课《教育学基础》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学生与教师、课程与教学、教育评价、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技术、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以及教育学前沿问题与展望等十个章节。
小学教育学——教育目的
明确性
教育目的应明确、具体 ,易于理解、操作和评
估。
适应性
教育目的应适应社会发 展和学生需求,具有灵
活性和可调整性。
公平性
教育目的应关注学生的 差异性和多样性,确保 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平
的教育机会。
教育目的的反思与改进
01
02
03
04
反思教育实践
对当前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 分析教育目的的执行情况和效
展的人才。
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 质培养,不仅关注知识的学习, 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等方面的培养。
全面发展教育要求学校在课程设 置、教学组织等方面注重学生的 全面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
验和实践机会。
04
教育目的的评价与反思
教育目的的评价标准
有效性
教育目的应有效地促进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
小学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教育教学能力,以自身专业发 展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03
教育目的的发展趋势
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 性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 的兴趣、特长和创造力。
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 现和自我实现。
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生 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需求 和困难,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和支持。
小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目的的实现方式
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小学教育应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不断推进教学 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
小学教育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参与学生的成长过程, 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教育目的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教育目的的分类和制定教育目的的原则。
3. 让学生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和现状。
4.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教育目的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重要性2. 教育目的的分类3. 制定教育目的的原则4. 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和现状5. 教育目的的评价与反思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教育目的的概念、分类、制定原则以及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和现状。
2. 教学难点:教育目的的评价与反思。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目的的概念、分类、制定原则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和现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育目的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教育目的的评价与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育目的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教育目的的分类、制定原则以及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和现状。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教育目的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教育目的的评价与反思,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教育目的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教育目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b. 学生对教育目的分类和制定原则的掌握情况。
c. 学生对我国教育目的演变和现状的了解程度。
d. 学生对教育目的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3. 评价方法:a.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育目的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b.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教育学》相关章节内容。
2. 案例材料:关于我国教育目的实际应用的案例。
3. 参考文献:相关研究教育目的的论文和书籍。
4.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辅助教学。
教育学教案第三章教育目的
2、实践教训
3、科学知识证明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
要避免两种倾向:只注意联系;只注意区别。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
本标准。
但如“应试教育”,原本只是手段的考试,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实践
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
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
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
适应: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
超越:对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和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
教育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要求和需要,也要讲究超越?
A、是社会继承所必须但要有走向未来的指向
B、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但也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因此,要努力使成为鲜活的实践;在实践上避免主次分明的绝对化思维;要从现实及未来发
应该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教育学教学导案(北师大版)
教育学教学导案(北师大版)————————————————————————————————作者:————————————————————————————————日期:《教育学》教案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任课教师:周军科目教育学班级藏、汉语言文学,英语、思政教材名称出版社《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任课教师周军学生人数77、81 总课时36教学目的本课程主要目的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特别是与课堂教学领域相关的知识,以及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情况。
并通过社会学生能由小组讨论中,实际运用教育学的理论与原则解释现实之教育问题,并能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同时,通过反思性教学,澄清个人的教学观点与信念,并培养探讨与发掘在教育领域中的问题的兴趣与正确的态度。
同时,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西藏中小学教育实际,使学生对西藏学校教育现状有一定了解,树立为西藏教育贡献力量的信心。
周次教学进度安排章节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课时)第一节2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课时)第二节3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2课时)第一、第二、第三节4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2课时)第一、第二、第三节5 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2课时)第一、第二节6 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2课时)第三节、第四节7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2课时)第一、第二8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2课时)第三、第四9 第六章课程(2课时)第一节10 第六章课程(2课时)第二节、第三节11 第七章教学理论(2课时)第一、第二节12 第七章教学理论(2课时)第三、第四节13 第八章教学实践(2课时)第一、第二节14 第八章教学实践(2课时)第三、第四节15 第九章德育理论(2课时)第一、第二节16 第十章德育实践(2课时)第一、第二节17 第十一章教师与学生(2课时)第一、第二、第三节18 机动(2课时)19 复习(2课时)20 考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标:1、掌握教育的概念,理解教育的本质2、了解教育的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其中的一些教育常识3、掌握教育学的概念,知道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教育学的目的。
最完整的教育学教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的】1、掌握教育的历史发展特征与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2、理解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3、了解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讨论法【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本质人类的“教育”中是一种具体、实在的活动,各种教育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下进行的。
由于教育所展开的教育活动所处的特定的、具体的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对“教育”有不同的理解。
(一)东方的理解在东方文化观下的“教育”由“教”与“育”结合而成。
甲骨文中已有“教”出现;“教”字的小篆为:左上为“爻”(卦),取自《易经》,此“双五交”示天地,即此代表《易经》等传统的人类文化经典;左下为“子”,示儿童青少年,代表受教育者;右上为“卜”,示教鞭,象征教育的权威与严肃;右下为“手”,与上结合表示组织教学活动,代表施教者。
又一说认为右部止下结合表示手执棒指天地,象征巫师等到教育者的施教形态。
“育”篆体为:。
此字为上下结构,上部“”,示母体、女性的身体,代表施教者;下部示逆子,代表受教者。
正如《说文解字》中说“育,养子使用使作善也。
”“育”被理解为对学生(逆子)的肉体、情感之人格熏陶、品格感化。
“教”与“育”二字合成“教育”一词不达意,在我国最早见《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一乐也;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但在古汉语中,多以“教”或“学”(古代汉语中教育与学相通,少用“育”字,即教,学学半——教的一半就是学)表示整个教育活动,少用“育”字。
因此对“教”的理解就自然代表了对整个教育的理解,即教育就是施教者有组织、有纪律地对受教育者授以文化知识技能体系。
上面“教”的表层分析可以得出“教”有三个深层的意义:1、东方文化已认识到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但更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甚至支配作用的特点。
2、“教”字左部的内涵表示东方教育重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外部的系统文化经典教育,含有“学而知之”的朴素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无法脱离社会的。 缺: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 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3) 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应该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 社会的关系问题: 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 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就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而言,也要把满足社会需要和满足人的 需要结合起来,予以动态的 、发展的把握。 3、就价值实践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 目的。 大致了解即可,主要把握思路,角度。 3、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即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什么确立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A、 以其作为社会发展评价的标准 B、 现代化建设必须注重社会诸要素的协调发展 2、 适应与超越问题 适应: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 超越:对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和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 教育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要求和需要,也要讲究超越?
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 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2)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 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 (3)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1、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2、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 发挥;调控功能的发 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 能。
(3) 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 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被社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 必须遵守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 的。
3、 教育目的的功能★★ (1)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
C、当前不可忽视教育的人文价值 4、 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比较简单和常见,在此只列出提纲)
a、基本概念 b、只注重民族性 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和被动 c、只注重世界性 导致国家或民族特点是消解。 d、二者结合:
正确理解和把握民族性,避免僵化和封闭。
正确理解和把握世界性,避免盲目性。
(2) 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 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a、基本概念b、历史上的错误c、二者要统一 2、 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a、基本概念b、历史上的错误 c、有联系:纯粹的理性和非理性是不存在的;两者各有所长。 3、 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a、 基本概念b、历史上的错误c、摆脱片面性,认识统一性 (以上这三部分,c点都是较主要的,应理解记忆 。)
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 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 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 3、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简单了解即可) 4、 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1) 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1、 与西方的全面发展不同 2、 不是平均发展、均衡发展 3、 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2)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1、 我国教育目的决定 2、 实践教训 3、 科学知识证明 (3)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 要避免两种倾向:只注意联系;只注意区别。 (4) 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 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 本标准。 但如“应试教育”,原本只是手段的考试,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实践 中被遗失,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宗旨。
课后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3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
使命。
4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2、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 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实
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 求,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导致个性、
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2)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 本价值 19世纪到20世纪鼎盛时期。 有两种观点:1、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的 涂尔
干 2、基于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 凯兴斯泰那
授课班次与时间:
15级学
班 15级学前 15级学前
前
次 (本)3 (本)2 (本)
1
时
2015.10.15 2015.10.15
间
课题名称: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设计:
重点、难点: 教学手段及方法:教材、多媒体教学、讲授法、问答法、 读书指导法
说明:所必须但要有走向未来的指向 B、 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但也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因此,要努力使成为鲜活的实践;在实践上避免主次分明的绝对化 思维;要从现实及未来发 展的方向把握教育,体现二者统一。 3、 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a、教育的功利性: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 教育的人文性: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b、为什么要坚持二者有机结合?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反映 和满足社会需要,这种需 求包括社会物质、经济方面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化方面。
第2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1、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1) 社会依据 1、 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
展变化,对教育培养现代人 2、 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3、 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 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日
4、 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 (2) 人的依据
作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 操作性教育目的:具有实践操作意义
前者是后者的依据,设定原则,价值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形 式。
(2) 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 育目的
终级性教育目的:具有终级结果的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 前者是后者的根本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
然的需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不尽相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各种人本
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 性有所不同,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态度
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 分,激进与非激进之别。 优点:a、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打破了宗教神学和封建
专职对人的束缚,促进了人 的解放,使教育回归人间。 b、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 缺点: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具有片面性。激进的人本位无视人
手段的说明;新课内容小结; 作业布置;后记
2、 课时授课计划(教案)以一次课(3学时)为单元编 写,每一单元有一首页
3、 教学内容、小结、作业布置、后记等书写在竖直线左 边,其他内容书写右边
4、 青年教师需提供板书设计(最后)
教学主要内容:
第1章 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1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1、 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1) 教育目的的内涵★★★(书上的这段话最好全部记下来) 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 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 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 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 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 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 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 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 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 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 则。 区别:1、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除上面两个 ,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 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 (3)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1、 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 2、 对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培养对象 应有的基本素质。 2、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1) 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
第3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1) 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主要是记住2001年6月的,别的大体看看。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
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①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
④
(2) 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与上面相符)
1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1、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2、 人的需要 2、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 性。
(1)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作为 教育目的根本所在。
特点:1、教育价值在于满足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 2、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促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 3、教育目的的选择应依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