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案第三章教育目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的需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不尽相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各种人本
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 性有所不同,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态度
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 分,激进与非激进之别。 优点:a、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打破了宗教神学和封建
专职对人的束缚,促进了人 的解放,使教育回归人间。 b、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 缺点: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具有片面性。激进的人本位无视人
第3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1) 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主要是记住2001年6月的,别的大体看看。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
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①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
④
(2) 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与上面相符)
1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1、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2、 人的需要 2、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 性。
(1)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作为 教育目的根本所在。
特点:1、教育价值在于满足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 2、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促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 3、教育目的的选择应依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
手段的说明;新课内容小结; 作业布置;后记
2、 课时授课计划(教案)以一次课(3学时)为单元编 写,每一单元有一首页
3、 教学内容、小结、作业布置、后记等书写在竖直线左 边,其他内容书写右边
4、 青年教师需提供板书设计(最后)
教学主要内容:
第1章 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1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1、 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1) 教育目的的内涵★★★(书上的这段话最好全部记下来) 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 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 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 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 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 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 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 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 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 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 则。 区别:1、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除上面两个 ,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 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 (3)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1、 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 2、 对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培养对象 应有的基本素质。 2、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1) 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
(3) 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 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被社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 必须遵守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 的。
3、 教育目的的功能★★ (1)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
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 求,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导致个性、
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2)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 本价值 19世纪到20世纪鼎盛时期。 有两种观点:1、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的 涂尔
干 2、基于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 凯兴斯泰那
第2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1、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1) 社会依据 1、 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
展变化,对教育培养现代人 2、 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3、 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 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日
4、 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 (2) 人的依据
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3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
使命。
4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2、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 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实
授课班次与时间:
15级学
班 15级学前 15级学前
前
次 (本)3 (本)2 (本)
1
时
2015.10.15 2015.10.15
间
课题名称: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设计:
重点、难点: 教学手段及方法:教材、多媒体教学、讲授法、问答法、 读书指导法
说明: 1、 教案还应包含教具、幻灯、电化教学(若使用)使用
C、当前不可忽视教育的人文价值 4、 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比较简单和常见,在此只列出提纲)
a、基本概念 b、只注重民族性 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和被动 c、只注重世界性 导致国家或民族特点是消解。 d、二者结合:
正确理解和把握民族性,避免僵化和封闭。
正确理解和把握世界性,避免盲目性。
(2) 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 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a、基本概念b、历史上的错误c、二者要统一 2、 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a、基本概念b、历史上的错误 c、有联系:纯粹的理性和非理性是不存在的;两者各有所长。 3、 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a、 基本概念b、历史上的错误c、摆脱片面性,认识统一性 (以上这三部分,c点都是较主要的,应理解记忆 。)
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 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 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 3、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简单了解即可) 4、 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1) 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1、 与西方的全面发展不同 2、 不是平均发展、均衡发展 3、 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2)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1、 我国教育目的决定 2、 实践教训 3、 科学知识证明 (3)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 要避免两种倾向:只注意联系;只注意区别。 (4) 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 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 本标准。ຫໍສະໝຸດ Baidu但如“应试教育”,原本只是手段的考试,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实践 中被遗失,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宗旨。
作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 操作性教育目的:具有实践操作意义
前者是后者的依据,设定原则,价值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形 式。
(2) 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 育目的
终级性教育目的:具有终级结果的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 前者是后者的根本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
A、 是社会继承所必须但要有走向未来的指向 B、 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但也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因此,要努力使成为鲜活的实践;在实践上避免主次分明的绝对化 思维;要从现实及未来发 展的方向把握教育,体现二者统一。 3、 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a、教育的功利性: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 教育的人文性: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b、为什么要坚持二者有机结合?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反映 和满足社会需要,这种需 求包括社会物质、经济方面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化方面。
课后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优: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 性。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
是无法脱离社会的。 缺: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 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3) 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应该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 社会的关系问题: 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 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就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而言,也要把满足社会需要和满足人的 需要结合起来,予以动态的 、发展的把握。 3、就价值实践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 目的。 大致了解即可,主要把握思路,角度。 3、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即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什么确立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A、 以其作为社会发展评价的标准 B、 现代化建设必须注重社会诸要素的协调发展 2、 适应与超越问题 适应: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 超越:对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和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 教育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要求和需要,也要讲究超越?
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 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2)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 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 (3)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1、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2、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 发挥;调控功能的发 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 能。
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 性有所不同,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态度
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 分,激进与非激进之别。 优点:a、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打破了宗教神学和封建
专职对人的束缚,促进了人 的解放,使教育回归人间。 b、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 缺点: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具有片面性。激进的人本位无视人
第3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1) 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主要是记住2001年6月的,别的大体看看。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
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①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
④
(2) 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与上面相符)
1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1、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2、 人的需要 2、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 性。
(1)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作为 教育目的根本所在。
特点:1、教育价值在于满足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 2、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促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 3、教育目的的选择应依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
手段的说明;新课内容小结; 作业布置;后记
2、 课时授课计划(教案)以一次课(3学时)为单元编 写,每一单元有一首页
3、 教学内容、小结、作业布置、后记等书写在竖直线左 边,其他内容书写右边
4、 青年教师需提供板书设计(最后)
教学主要内容:
第1章 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1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1、 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1) 教育目的的内涵★★★(书上的这段话最好全部记下来) 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 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 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 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 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 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 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 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 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 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 则。 区别:1、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除上面两个 ,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 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 (3)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1、 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 2、 对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培养对象 应有的基本素质。 2、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1) 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
(3) 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 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被社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 必须遵守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 的。
3、 教育目的的功能★★ (1)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
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 求,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导致个性、
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2)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 本价值 19世纪到20世纪鼎盛时期。 有两种观点:1、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的 涂尔
干 2、基于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 凯兴斯泰那
第2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1、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1) 社会依据 1、 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
展变化,对教育培养现代人 2、 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3、 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 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日
4、 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 (2) 人的依据
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3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
使命。
4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2、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 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实
授课班次与时间:
15级学
班 15级学前 15级学前
前
次 (本)3 (本)2 (本)
1
时
2015.10.15 2015.10.15
间
课题名称: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设计:
重点、难点: 教学手段及方法:教材、多媒体教学、讲授法、问答法、 读书指导法
说明: 1、 教案还应包含教具、幻灯、电化教学(若使用)使用
C、当前不可忽视教育的人文价值 4、 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比较简单和常见,在此只列出提纲)
a、基本概念 b、只注重民族性 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和被动 c、只注重世界性 导致国家或民族特点是消解。 d、二者结合:
正确理解和把握民族性,避免僵化和封闭。
正确理解和把握世界性,避免盲目性。
(2) 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 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a、基本概念b、历史上的错误c、二者要统一 2、 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a、基本概念b、历史上的错误 c、有联系:纯粹的理性和非理性是不存在的;两者各有所长。 3、 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a、 基本概念b、历史上的错误c、摆脱片面性,认识统一性 (以上这三部分,c点都是较主要的,应理解记忆 。)
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 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 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 3、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简单了解即可) 4、 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1) 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1、 与西方的全面发展不同 2、 不是平均发展、均衡发展 3、 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2)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1、 我国教育目的决定 2、 实践教训 3、 科学知识证明 (3)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 要避免两种倾向:只注意联系;只注意区别。 (4) 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 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 本标准。ຫໍສະໝຸດ Baidu但如“应试教育”,原本只是手段的考试,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实践 中被遗失,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宗旨。
作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 操作性教育目的:具有实践操作意义
前者是后者的依据,设定原则,价值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形 式。
(2) 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 育目的
终级性教育目的:具有终级结果的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 前者是后者的根本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
A、 是社会继承所必须但要有走向未来的指向 B、 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但也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因此,要努力使成为鲜活的实践;在实践上避免主次分明的绝对化 思维;要从现实及未来发 展的方向把握教育,体现二者统一。 3、 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a、教育的功利性: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 教育的人文性: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b、为什么要坚持二者有机结合?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反映 和满足社会需要,这种需 求包括社会物质、经济方面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化方面。
课后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优: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 性。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
是无法脱离社会的。 缺: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 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3) 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应该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 社会的关系问题: 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 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就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而言,也要把满足社会需要和满足人的 需要结合起来,予以动态的 、发展的把握。 3、就价值实践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 目的。 大致了解即可,主要把握思路,角度。 3、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即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什么确立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A、 以其作为社会发展评价的标准 B、 现代化建设必须注重社会诸要素的协调发展 2、 适应与超越问题 适应: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 超越:对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和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 教育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要求和需要,也要讲究超越?
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 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2)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 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 (3)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1、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2、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 发挥;调控功能的发 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