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碳平衡相图

合集下载

铁碳相图及相变过程

铁碳相图及相变过程

下贝氏体:过冷奥氏体在350℃~Ms的转变产物。由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形成的混合物,但渗碳体在铁 素体针内;
特征:呈黑色针状或竹叶状;
粒状贝氏体:过冷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的转变产物。刚形成时是由条状铁素体合并而成的块状铁 素体和小岛状富碳奥氏体组成,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全部保留成为残余奥氏体;也可能部分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部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珠光体或贝氏体);最可能部分转变为马氏体,部分保留下来而形成两相 混合物,称为M-A组织。
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具有体心立方晶格,溶碳能力极差; 特征: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塑性;呈明亮的多边形晶粒组织;
马氏体:碳溶于α-Fe的过饱和的固溶体,体心正方结构; 常见的马氏体形态:板条、片状;
板条马氏体:在低、中碳钢及不锈钢中形成,由许多成群的、相互平行排列的板条所组成的板条束。空间形状是 扁条状的,一个奥氏体晶粒可转变成几个板条束(通常3到5个);
粒状珠光体:由铁素体和粒状碳化物组成。它是经球化退火或马氏体在650℃~A1温度范围内回火形成。 特征:碳化物成颗粒状分布在铁素体上。
上贝氏体:过冷奥氏体在中温(约350~550℃)的相变产物,由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形成的混合物, 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
特征:典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晶界为对称轴,脆性,硬度较高
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Fe3C 特征:含碳量为6.67%,具有复杂的斜方晶体结构;硬度很高,脆性极大,韧性、塑性几乎为零;
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组成的片层相间的机械混合物; 特征:呈现珍珠般的光泽;力学性能介于铁素体与渗碳体之间,强度较高,硬度适中,塑性和韧性较好;

铁碳平衡相图实用性分析

铁碳平衡相图实用性分析

定义铁碳平衡相图,又称铁碳相图或铁碳状态图。

它以温度为纵坐标,铁碳含量为横坐标,表示在接近平衡条件和亚稳条件下(或极缓慢的冷却条件下)以铁、碳为组元的二元合金在不同温度下所呈现的相和这些相之间的平衡关系。

实用性分析铁碳平衡相图是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时的组织组成图,而不是获得非平衡的马氏体、贝氏体等组织的转变图。

铁碳相图的临界温度参数仅仅局限在碳钢和铸铁,非合金钢和合金铸铁。

合金钢和合金铸铁的平衡状态图由于添加了其它合金元素,与铁碳平衡状态图相差还是很大的。

即使对于碳钢,直接在铁碳平衡图上读取成分----温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参数值,也是不够精确的。

实际上是借助于钢的加热温度临界参数手册而不是从相图上直接获得,那样得到的数值要精确和直观,对应关系明确。

铁碳平衡相图是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速度是及其缓慢的结果,而且又局限于铁碳合金钢种,这个理论状态,是不可能在实际生产中大量运用,实际淬火等热处理加热冷却过程中组织转变都是在一定加热速度和冷却速度下进行的,不是完全达到平衡状态。

所以说铁碳平衡相图仅仅是研究热处理、学习热处理的必备基础知识和出发点,而不是直接在热处理工艺过程中运用的相图。

铁碳相图的用途究竟是什么?(转自汪庆华文章)在很多资料中说明铁碳平衡相图在热处理中是十分重要的知识,是制定钢铁材料加热工艺的依据,而且指出:尤其是热处理工必须熟练掌握铁碳平衡相图。

但是在实际生产运用中,例如:淬火、回火过程中,铁碳相图的直接应用是十分有限的,直接实用的是各种钢材的CCT、TTT、以及各种钢材的淬透性参数(曲线)、临界加热参数、临界冷却速度参数曲线,回火硬度曲线等。

铁碳相图是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时的组织组成图,而不是获得非平衡的马氏体、贝氏体等组织的转变图。

铁碳相图的临界温度参数仅仅局限在碳钢和铸铁,非合金钢和合金铸铁。

合金钢和合金铸铁的平衡状态图由于添加了其它合金元素,与铁碳平衡状态图相差还是很大的。

即使对于碳钢,直接在铁碳平衡图上读取成分----温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参数值,也是不够精确的。

铁碳平衡图

铁碳平衡图

铁碳平衡图(iron—carbon equilibrium dia—gram)表示在接近平衡(铁一石墨)和亚稳条件(铁一碳化铁)下铁碳合金在不同碳含量、不同温度下所呈现的相和这些相之间平衡关系的图,又称铁碳相图。

它是研究和使用钢铁材料、制定其铸造、热加工和热处理工艺以及分析工艺废品时的重要依据。

简史1868年,俄国学者切尔诺夫(д.K.ЧepHOB)注意到只有把钢加热到某一温度以上再快冷,才能使钢淬硬,从而有了临界点的概念。

1887~1892年,法国人奥斯蒙(F.Osmond)等发现临界点A3和A2,他认为这表示铁有同素异构体,他称从室温至A2温度保持稳定的相为α-Fe;A2~A3间为β-Fe;A3以上为γ-Fe。

1895年,他进一步证明,如铁中含有少量碳,则在690℃或710℃左右出现临界点,即A1点,标志在此温度以上碳溶解在铁中,而低于此温度时,碳以渗碳体形式由固溶体中分解出来,随铁中碳含量提高,A3下降与A2相合,然后继续下降,当碳含量为0.8%~0.9%时与A1合为一点。

1904年,又发现A4至熔点间为δ-Fe。

以上述临界点工作的成果为基础,1899年,英国人罗伯茨(w.C.Roberts)和奥斯汀(Austen)制定了第一张铁碳平衡图。

荷兰人洛兹本(H.W.Bakhius Rooze-一boom)首先在合金系统中应用吉布斯相律,于1900年制定出较完整的铁碳平衡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铁碳平衡图不断得到修订,日臻完善。

释义目前采用的铁碳平衡图示于图1。

图1中的特性点含义列于表中。

图中实线绘出亚稳的Fe-Fe3C系;虚线和相应的一部分实线表示稳定的Fe—c(石墨)系;平衡图中绝大多数线是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制的,有些线,如Fe3C的液相线、石墨在奥氏体中溶解度等是由热力学计算得出的。

在铁碳平衡图中所出现的单相区,除液相(L)外,还有碳在铁中的固溶体α、δ、γ渗碳体和x碳化物。

α和δ分别称为铁素体和δ铁素体,它们是碳原子作为间隙式溶质溶于体心立方结构的“α-Fe和δ-Fe所形成的固溶体。

材料科学基础-8-铁碳相图

材料科学基础-8-铁碳相图
4.30%<ω(C)<6.69%
(二)典型铁碳合金的平衡转变过程及其组织
(1)ωC=0.01%的工业纯铁
室温组织:α+Fe3CⅢ
相组成物: α+Fe3C
例:求ωC=0.01%工
业纯铁中的组织组成
物与相组成物相对量。
相组成物: α+Fe3C
% =
0.01 − 0.0008
× 100% = 0.14%
例:求ωC=0.4%亚共析钢中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的相
对量。
相组成物:Fe3C+α
α%=[(6.69-0.4)/(6.690.0008)]×100%=94%
Fe3C%=[(0.4-0.0008)/(6.690.0008)]×100%=6%
或Fe3C%=1-94%=6%
组织组成物:P+α
P%=[(0.4-0.0218)/(0.770.0218)]×100%=50.5%
α%=[(0.77-0.4)/(0.770.0218)]×100%=49.5%
亚共析钢的室温组织
珠光晶过程示意图
组织组成物P+Fe3CⅡ
相组成物α+ Fe3C
(4)过共析钢
(4)过共析钢
例:求ωC=2.0%
过共析钢的组织
组成物相对量。
组织组成物相对量
P+Fe3CⅡ :
γS→αP + Fe3C (727℃)
共析线
二、Fe-Fe3C相图分析
②特性点分析
0
0
二、Fe-Fe3C相图分析
③相图中的线
二、Fe-Fe3C相图分析
3条重要的固态转变线:
a、GS线——
•奥氏体中开始析出铁素体

铁碳相图C曲线与金相组织介绍 课件

铁碳相图C曲线与金相组织介绍 课件

~900MPa,硬度:180 ~280HBS,伸长率为20 ~25%,冲击功为24 ~32J.力学性能
介于铁素体与渗碳体之间,强度较高,硬度适中,塑性和韧性较好
索氏体S
索氏体,是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下放大600倍以上才能分辨片层的细珠光体
(GB/T7232标准)。其实质是一种珠光体,是钢的高温转变产物,是片层的铁
(临界点A1~550℃)、过冷度小,P型组织转变区,A→P。
(2).M型转变:低温区(在MS以下)、过冷度大,发生M转变的区域,A→M。 (3).B型转变:中温区(550℃~MS),发生B转变的区域,A→B。 3、奥氏体化后的冷却方式通常有两种:等温处理和连续冷却。共析钢过冷奥氏
体等温转变C曲线包括三个转变区:高温转变区,也称珠光体转变区;中温转变
余奥氏体的分解基本结束.
3. 300-400℃渗碳体的形成,钢在回火的这一阶段,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 的碳化物转变为颗粒状的渗碳体(Fe3C).当温度达到400℃时,α 固溶体中过饱 和的碳已基本完全析出,α -Fe晶格恢复正常,由过饱和固溶体转变为铁素体.钢 的内应力基本清除.
4. 400℃以上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在第三阶段结束时,钢内形成了细粒状
向稳定的组织(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混合物)转变的倾向.但在室温下,原子活动
能力很差,这种转变速度极慢.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原子活动能力加强,组织转变 便以较快的速度进行.由于组织的变化,钢的性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按回火温度的不同,回火时淬火钢的组织转变可分为四个阶段. 1. 80-200℃马氏体分解,当钢加热到约80℃时,其内部原子活动能力有所 增加,马氏体中的过饱和碳开始逐步以碳化物的形式析出,马氏体中碳的过饱和 程度不断降低,同时,晶格畸变程度也减弱,内应力有所降低. 这种出过饱和程度较低的马氏体和极细的碳化物所组成的组织,称为回火 马氏体. 2. 200-300℃残余奥氏体分解,当钢加热温度超过200℃时,马氏体继续分 解,同时,残余奥氏体也开始分解,转变为下贝氏体或回火马氏体,到300℃时,残

铁碳平衡相图

铁碳平衡相图

铁碳平衡相图又称铁碳相图或铁碳状态图。

它以温度为纵坐标,碳含量为横坐标,表示在接近平衡条件(铁-石墨)和亚稳条件(铁-碳化铁)下(或极缓慢的冷却条件下)以铁、碳为组元的二元合金在不同温度下所呈现的相和这些相之间的平衡关系。

简史早期利用热分析法和金相法发现铁的加热和冷却曲线上出现两个驻点,即临界点A3和A2,它们的在 1868 年,俄国学者切尔诺夫(Д.к.Чернов)就注意到只有把钢加热到某一温度”a”以上再快冷,才能使钢淬硬,从而有了临界点的概念。

至1887~1892年奥斯蒙(F.Osmond)温度视加热或冷却 (分别以A c和A r表示)过程而异。

奥斯蒙认为这表明铁有同素异构体,他称在室温至A2温度之间保持稳定的相为α铁;A2~A3间为β铁;A3以上为γ铁。

1895年,他又进一步证明,如铁中含有少量碳,则在690或710℃左右出现临界点,即A r1点,标志在此温度以上碳溶解在铁中,而在低于这一温度时,碳以渗碳体形式由固溶体中分解出来,随铁中碳量提高,A r3下降而与A r21合为一点。

1904年又发现A4至熔点相合,然后断续下降,至含碳为0.8~0.9%时与Ar间为δ铁。

以上述临界点工作的成果为基础,1899年罗伯茨-奥斯汀(W.C.Roberts-Austen)制定了第一张铁碳相图;而洛兹本 (H.W.Bakhius Roozeboom)更首先在合金系统中应用吉布斯(Gibbs)相律,于1990年制定出较完整的铁碳平衡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铁碳平衡图不断得到修订,日臻完善。

目前采用的铁碳平衡图示于图1,图中各重要点的温度、浓度及含义如下表所列。

当铁中含碳量不同时,得到的典型组织如图2所示。

铁碳平衡图释义纯铁有两种同素异构体,在912℃以下为体心立方的α-Fe;在912~1394℃为面心立方的γ-Fe;在1394~1538℃(熔点)又呈体心立方结构,即δ-Fe。

当碳溶于α-Fe时形成的固溶体称铁素体(F)、溶于γ-Fe时形成的固溶体称奥氏体(A),碳含量超过铁的溶解度后,剩余的碳可能以稳定态石墨形式存在,也可能以亚稳态渗碳体(Fe3C)形式存在。

第五章_铁碳相图

第五章_铁碳相图

第五章铁碳相图定义:分析研究铁碳合金在平衡条件下合金的成分、温度、合金相之间关系的图解。

一、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与性能根据铁与碳组元的作用不同,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有: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珠光体和莱氏体。

1、铁素体铁素体F:碳溶入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铁素体性能:σb=180-280MPa,δ=30%-50%,硬度≈80HBS。

2、奥氏体奥氏体(A):碳溶入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性能:σb=400MPa,δ=40%-50%,硬度=160-200HBS。

3、渗碳体渗碳体(Fe3C):铁与碳形成的具有复杂晶体结构的间隙化合物。

渗碳体性能:熔点高约1227℃,硬度≈800HBW,δ≈0,脆性大。

Fe3C是钢中的强化相,它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对铁碳合金性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4、珠光体珠光体(P):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两相复合物。

其性能介于F和Fe3C之间即:σb=770MPa,δ=20%-30%,硬度≈180HBS,A KV=24-32J。

5、莱氏体(Ld或Ld′)莱氏体:奥氏体和Fe3C组成的两相复合物。

在1148℃时称为高温莱氏体(Ld′),溶碳量为ωC=4.3%;在727℃时,由P和Fe3C组成的两相复合物,称为低温莱氏体(Ld)。

其性能与Fe3C相似,又硬又脆。

二、铁碳合金相图在铁碳合金中,铁与碳可形成Fe3C、Fe2C、FeC等一系列化合物。

而稳定的化合物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组元。

因此,整个Fe-C相图可视为由Fe-Fe3C、Fe3C-Fe2C等一系列二元相图构成。

但因铁碳合金中当ωC>5%时,性能很脆,无实用价值,故铁碳合金相图中仅研究Fe-Fe3C相图。

简化后的Fe-Fe3C相图如图5-1所示。

1、相图分析Fe -Fe 3C 相图分为上、下两部分。

二元共晶相图(前面以讲)和二元共析相图。

⑴Fe -Fe 3C 相图中的特征点 P 点:碳在F 中的最大溶解度。

G 点:Fe Fe -⇔γα-的同素异晶转变点。

铁碳相图1

铁碳相图1

石墨形态对铸铁性能的影响
石墨片越圆整、越细小、 石墨片越圆整、越细小、分布越均匀对 基体 割裂作用越小。 割裂作用越小。
铸铁的石墨化
碳以石墨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碳以石墨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通常视石墨 化过程充分与否,会得到不同基体的铸铁组织。 化过程充分与否,会得到不同基体的铸铁组织。 铸铁的基体通常有: 铸铁的基体通常有: *铁素体灰口铸铁 铁素体灰口铸铁 *铁素体 珠光体灰口铸铁 铁素体—珠光体灰口铸铁 铁素体 *珠光体灰口铸铁 珠光体灰口铸铁
灰铁部分
灰口铸铁 可以看成是在钢的基体上分布着不同形态的石墨。 可以看成是在钢的基体上分布着不同形态的石墨。而 石墨的形态、大小和分布直接影响着铸铁的性能。 石墨的形态、大小和分布直接影响着铸铁的性能 根据铸铁中石墨形态的不同,灰口铸铁可以分为: 根据铸铁中石墨形态的不同,灰口铸铁可以分为:
球墨铸铁: 球墨铸铁:石墨呈球状 可锻铸铁: 可锻铸铁:石墨呈团絮状 普通灰口铸铁: 普通灰口铸铁:石墨呈片状 蠕墨铸铁: 蠕墨铸铁:石墨呈蠕虫状
概述
1.钢 和铸铁(Cast irons)是应用最广的金属材 1.钢(Steels)和铸铁 和铸铁 是应用最广的金属材 虽然它们的种类很多,成分不一, 料,虽然它们的种类很多,成分不一,但是它们的基本 组成都是铁(Fe)和碳 两种元素。因此,学习铁碳相 和碳(C)两种元素 组成都是铁 和碳 两种元素。因此, 图、掌握应用铁碳相图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重要 的。 2.建立相图方法 实验测定和理论计算。 建立相图方法: 2.建立相图方法:实验测定和理论计算。 3. 实验测定手段:配不同成分合金;测相变临界点; 实验测定手段:配不同成分合金;测相变临界点; 将这些点标在温度成分坐标图上; 将这些点标在温度成分坐标图上;将相同意义的点连接 起来。 起来。 4.测相变临界点方法:热分析法;膨胀法;磁性法; 测相变临界点方法: 测相变临界点方法 热分析法;膨胀法;磁性法; 电阻法;金相法; 射线结构分析法 射线结构分析法。 电阻法;金相法;X射线结构分析法。

铁碳合金相图及平衡组织分析

铁碳合金相图及平衡组织分析

P+Fe3CⅡ (白网) 4%硝酸酒精溶液
L´d+ Fe3CⅠ 4%硝酸酒精溶液
过共晶白口铁(4%硝酸酒精溶液)
F+P
4%硝酸酒精溶液
铁碳合金相图及平衡组织分析铁碳合金相图及平衡组织分析Fe—Fe3C合金平衡相图亚共析钢过共析钢过共晶白口铁亚共晶白口铁
铁碳合金相图及平衡组织分析
F+P
4%硝酸酒精溶液
L´d+ Fe3CⅠ 4%硝酸酒精溶液
工业纯铁(4%硝酸酒精溶液)
15钢(4%硝酸酒精溶液)
45钢(4%硝酸酒精溶液)
65钢(4%硝酸酒精溶液)
T8钢(4%硝酸酒精溶液)
T12钢(4%硝酸酒精溶液)
T12钢(碱性苦味酸钠水溶液)
共晶白口铁(4%硝酸酒精溶液)
亚共晶白口铁(4%硝酸酒精溶液)
铁碳合金相图及平衡 组织分析
Fe—Fe3C合金平衡相图






铁 亚共析钢
过共析钢
共 晶 白 口 铁
亚共晶白口铁
过共晶白口铁
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试样
序号 试样名称 处理状态 显微组织
浸蚀剂
1 工业纯铁2Leabharlann 15钢345钢
4
65钢
5 T8钢
6 T12钢
7 T12钢
8 亚共晶白口铁
9 共晶白口铁
10 过共晶白口铁
P+Fe3C Ⅱ (黑网) 碱性苦味酸钠水溶液
T12钢(碱性苦味酸钠水溶液)
F+P
4%硝酸酒精溶液
L´d+ Fe3CⅠ 4%硝酸酒精溶液
65钢(4%硝酸酒精溶液)
P+Fe3CⅡ (白网) 4%硝酸酒精溶液

铁碳平衡相图

铁碳平衡相图

铁碳平衡相图又称铁碳相图或铁碳状态图。

它以温度为纵坐标,碳含量为横坐标,表示在接近平衡条件(铁-石墨)和亚稳条件(铁-碳化铁)下(或极缓慢的冷却条件下)以铁、碳为组元的二元合金在不同温度下所呈现的相和这些相之间的平衡关系。

简史早期利用热分析法和金相法发现铁的加热和冷却曲线上出现两个驻点,即临界点A3和A2,它们的在 1868 年,俄国学者切尔诺夫(Д.к.Чернов)就注意到只有把钢加热到某一温度”a”以上再快冷,才能使钢淬硬,从而有了临界点的概念。

至1887~1892年奥斯蒙(F.Osmond)温度视加热或冷却 (分别以A c和A r表示)过程而异。

奥斯蒙认为这表明铁有同素异构体,他称在室温至A2温度之间保持稳定的相为α铁;A2~A3间为β铁;A3以上为γ铁。

1895年,他又进一步证明,如铁中含有少量碳,则在690或710℃左右出现临界点,即A r1点,标志在此温度以上碳溶解在铁中,而在低于这一温度时,碳以渗碳体形式由固溶体中分解出来,随铁中碳量提高,A r3下降而与A r21合为一点。

1904年又发现A4至熔点相合,然后断续下降,至含碳为0.8~0.9%时与Ar间为δ铁。

以上述临界点工作的成果为基础,1899年罗伯茨-奥斯汀(W.C.Roberts-Austen)制定了第一张铁碳相图;而洛兹本 (H.W.Bakhius Roozeboom)更首先在合金系统中应用吉布斯(Gibbs)相律,于1990年制定出较完整的铁碳平衡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铁碳平衡图不断得到修订,日臻完善。

目前采用的铁碳平衡图示于图1,图中各重要点的温度、浓度及含义如下表所列。

当铁中含碳量不同时,得到的典型组织如图2所示。

铁碳平衡图释义纯铁有两种同素异构体,在912℃以下为体心立方的α-Fe;在912~1394℃为面心立方的γ-Fe;在1394~1538℃(熔点)又呈体心立方结构,即δ-Fe。

当碳溶于α-Fe时形成的固溶体称铁素体(F)、溶于γ-Fe时形成的固溶体称奥氏体(A),碳含量超过铁的溶解度后,剩余的碳可能以稳定态石墨形式存在,也可能以亚稳态渗碳体(Fe3C)形式存在。

第一章 铁碳相图

第一章 铁碳相图

第五节 合金在缓冷过程中的固态转变和室温组织
二、钢在缓冷时的固态转变和组织
1. 共析钢的固态转变
A1温度以下,奥氏体发生共析分解,转变后的产物为 珠光体(α+Fe3C)。 珠光体的形态:片层状渗碳体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 室温下珠光体中渗碳体和铁素体的相对量为:
渗碳体 0.77-0.001 1 = 铁素体 6.69 0.77 8
第五节 合金在缓冷过程中的固态转变和室温组织
工业纯铁
<0.0218wt%C
铁素体,或
铁素体+三次渗碳体
第五节 合金在缓冷过程中的固态转变和室温组织
亚共析钢 0.0218-0.77wt%C 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 共析钢 0.77wt%C 珠光体 过共析钢 0.77-2.11wt%C 先共析二次渗碳体+珠光体
第四节 铁碳合金的凝固
二、铸铁(含碳量>2.11%的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
第四节 铁碳合金的凝固
二、铸铁(含碳量>2.11%的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
亚共晶合金结晶时,在共晶 反应前先形成奥氏体; 过共晶合金结晶时,在共晶 反应前先形成渗碳体—一次渗 碳体。
第四节 铁碳合金的凝固
二、铸铁(含碳量>2.11%的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
α Fe γ Fe
超过1394℃,纯铁将再次转变为体心立方点阵
γ Fe δ Fe
A4转变
在1538℃以上,纯铁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第一节 纯 铁
第二节 铁的碳化物
碳化物 Θ 碳化物
ε 碳化物 χ 碳化物
化学式 Fe3C (渗碳体)
ε -Fe2-3C Fe2.2C or Fe5C2
晶系或对称性 正交

Fe-C相图详解

Fe-C相图详解

铁碳平衡图(iron-carbon equilibrium diagram ),又称铁碳相图或铁碳状态图。

它以温度为纵坐标,碳含量为横坐标,表示在接近平衡条件(铁-石墨)和亚稳条件(铁-碳化铁)下(或极缓慢的冷却条件下)以铁、碳为组元的二元合金在不同温度下所呈现的相和这些相之间的平衡关系。

简史早在 1868 年,俄国学者切尔诺夫(Д.к.Чернов)就注意到只有把钢加热到某一温度”a”以上再快冷,才能使钢淬硬,从而有了临界点的概念。

至1887~1892年奥斯蒙(F.Osmond)等利用热分析法和金相法发现铁的加热和冷却曲线上出现两个驻点,即临界点A3和A2,它们的温度视加热或冷却(分别以Ac和Ar表示)过程而异。

奥斯蒙认为这表明铁有同素异构体,他称在室温至A2温度之间保持稳定的相为α铁;A2~A3间为β铁;A3以上为γ铁。

1895年,他又进一步证明,如铁中含有少量碳,则在690或710℃左右出现临界点,即Ar1点,标志在此温度以上碳溶解在铁中,而在低于这一温度时,碳以渗碳体形式由固溶体中分解出来,随铁中碳量提高,Ar3下降而与Ar2相合,然后断续下降,至含碳为0.8~0.9%时与Ar1合为一点。

1904年又发现A4至熔点间为δ铁。

以上述临界点工作的成果为基础,1899年罗伯茨-奥斯汀(W.C.Roberts-Austen)制定了第一张铁碳相图;而洛兹本 (H.W.Bakhius Roozeboom)更首先在合金系统中应用吉布斯(Gibbs)相律,于1990年制定出较完整的铁碳平衡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铁碳平衡图不断得到修订,日臻完善。

目前采用的铁碳平衡图示于图1,图中各重要点的温度、浓度及含义如下表所列。

当铁中含碳量不同时,得到的典型组织如图2所示。

铁碳平衡图释义纯铁有两种同素异构体,在912℃以下为体心立方的α-Fe;在912~1394℃为面心立方的γ-Fe;在1394~1538℃(熔点)又呈体心立方结构,即δ-Fe。

铁碳相图(有各特征点、线顺序演示画法)

铁碳相图(有各特征点、线顺序演示画法)

铁碳合金的性能特点
工业纯铁具有较高的磁导率和良好的冷加工性能, 但强度和硬度较低。
钢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同时具有良 好的塑性和韧性。
白口铸铁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但韧性较差。
02 铁碳相图的特征点
CHAPTER
共晶点
总结词
共晶点是铁碳相图中的一个关键点,表 示铁和碳在液态时完全共溶,形成奥氏 体。
控制热处理过程中的相变过程
通过铁碳相图,可以预测和控制热处理过程中铁 碳合金的相变过程和组织转变,以获得所需的组 织和性能。
提高热处理效率和降低能耗
根据铁碳相图,可以优化热处理工艺,提高热处 理效率和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和资源。
谢谢
THANKS
渗碳体的析出点
总结词
渗碳体的析出点是铁碳相图中的另一个特征点,表示渗碳体在不同温度下从液态或奥氏 体中析出的过程。
详细描述
在渗碳体的析出点,渗碳体开始从液态或奥氏体中析出。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 内进行的,温度越高,析出越快。渗碳体的析出对钢铁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如硬度、强
度和韧性等。因此,了解渗碳体的析出点对于钢铁材料的研究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铁碳相图演示
目录
CONTENTS
• 铁碳相图简介 • 铁碳相图简介 • 铁碳相图的特征点 • 铁碳相图的特征线 • 铁碳相图的演示画法 • 铁碳相图的应用
01 铁碳相图简介
CHAPTER
铁碳合金的分类
根据碳含量,铁碳合金可以分为工业 纯铁、钢和白口铸铁三类。
工业纯铁的碳含量最低,一般在 0.02%以下;钢的碳含量在0.02%2.0%之间;白口铸铁的碳含量在2.0% 以上。
表示铁碳合金开始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温度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碳平衡相图又称铁碳相图或铁碳状态图。

它以温度为纵坐标,碳含量为横坐标,表示在接近平衡条件(铁-石墨)和亚稳条件(铁-碳化铁)下(或极缓慢的冷却条件下)以铁、碳为组元的二元合金在不同温度下所呈现的相和这些相之间的平衡关系。

简史早期利用热分析法和金相法发现铁的加热和冷却曲线上出现两个驻点,即临界点A3和A2,它们的在 1868 年,俄国学者切尔诺夫(Д.к.Чернов)就注意到只有把钢加热到某一温度”a”以上再快冷,才能使钢淬硬,从而有了临界点的概念。

至1887~1892年奥斯蒙(F.Osmond)温度视加热或冷却 (分别以A c和A r表示)过程而异。

奥斯蒙认为这表明铁有同素异构体,他称在室温至A2温度之间保持稳定的相为α铁;A2~A3间为β铁;A3以上为γ铁。

1895年,他又进一步证明,如铁中含有少量碳,则在690或710℃左右出现临界点,即A r1点,标志在此温度以上碳溶解在铁中,而在低于这一温度时,碳以渗碳体形式由固溶体中分解出来,随铁中碳量提高,A r3下降而与A r21合为一点。

1904年又发现A4至熔点相合,然后断续下降,至含碳为0.8~0.9%时与Ar间为δ铁。

以上述临界点工作的成果为基础,1899年罗伯茨-奥斯汀(W.C.Roberts-Austen)制定了第一张铁碳相图;而洛兹本 (H.W.Bakhius Roozeboom)更首先在合金系统中应用吉布斯(Gibbs)相律,于1990年制定出较完整的铁碳平衡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铁碳平衡图不断得到修订,日臻完善。

目前采用的铁碳平衡图示于图1,图中各重要点的温度、浓度及含义如下表所列。

当铁中含碳量不同时,得到的典型组织如图2所示。

铁碳平衡图释义纯铁有两种同素异构体,在912℃以下为体心立方的α-Fe;在912~1394℃为面心立方的γ-Fe;在1394~1538℃(熔点)又呈体心立方结构,即δ-Fe。

当碳溶于α-Fe时形成的固溶体称铁素体(F)、溶于γ-Fe时形成的固溶体称奥氏体(A),碳含量超过铁的溶解度后,剩余的碳可能以稳定态石墨形式存在,也可能以亚稳态渗碳体(Fe3C)形式存在。

Fe3C有可能分解成铁和石墨稳定相。

但这过程在室温下是极其缓慢的;C分解成稳定相也需几年(合金中含有硅等促进石墨化元素即使加热到700℃,Fe3时,Fe3C稳定性减弱),石墨虽然在铸铁(2~4%C)中大量存在,但在一般钢(0.03~1.5%C)中却较难形成这种稳定相。

Fe-Fe3C平衡图有重要的意义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图1中的实线绘出亚稳的 Fe-Fe3C系;虚线和相应的一部分实线表示稳定的Fe-C(石墨)系;平衡图中绝大多数线是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制的;有些线,如Fe3C的液相线,石墨在奥氏体中溶解度等是由热力学计算得出的。

C平衡图由包晶、共晶、共析三个基本反应组成(见相图)。

Fe-Fe3①在1495℃(HJB线)发生包晶反应,L B+δH匊A J。

此时液相LB(0.53%C),δ铁素体δH(0.09%C),奥氏体A J(0.17%C)三相共存。

冷凝时反应的结果形成奥氏体。

+Fe3C。

此时液相L C(4.30%C),奥氏体②在1148℃(ECF线)发生共晶反应,LC匊AEA E(2.11%C)。

渗碳体(6.69%C)三相共存。

冷凝时反应的结果形成了奥氏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通称为莱氏体。

③在727℃(PSK线)发生共析反应,A S匊FP+Fe3C,此时奥氏体A s(0.77%C),铁素体F P(0.0218%C),渗碳体(6.69%C)三相共存。

冷却时反应的结果形成铁素体与渗碳体温度。

的混合物,通称珠光体。

共析反应温度常标为A1其他几条线的含义如下:①GS线,奥氏体中开始析出铁素体或铁素体全部溶入奥氏体的转变线,称A3温度。

②ES线,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限度线,称A cm温度。

在1148℃时,碳在奥氏体中的最大溶解度为2.11%,而在727℃时只为0.77%。

所以凡是碳含量大于0.77%的铁碳合金,在A cm温度以下时,奥氏体中将析出渗碳体,称为二次渗碳体,以区别于从液态中析出的一次渗碳体。

③PQ线,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限度线。

在727℃时,碳在铁素体中最大溶解度为0.0218%,600℃时为0.0057%,400℃时为0.00023%,200℃以下时小于0.0000007%。

碳含量大于0.0218%的合金,在PQ线以下均有析出渗碳体的可能性。

通常称此类渗碳体为三次渗碳体。

④NJ线,奥氏体转变为δ铁素体,称A4温度,纯铁为1394℃,随碳含量增加而提高。

⑤ABCD线,合金的液相线。

⑥AHJE线,合金的固相线。

此外,770℃水平线表示铁素体的磁性转变温度,常称为A2温度。

在此温度以下,铁素体呈铁磁性。

230℃水平线表示渗碳体的磁性转变温度。

磁性转变时不发生晶体结构的变化,渗碳体在230℃以下呈铁磁性。

用途铁碳平衡图是研究碳钢和铸铁的基础,也是研究合金钢的基础,它的许多基本特点即使对于复杂合金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在简单二元Fe-C系中出现的各种相,往往在复杂合金钢中也存在。

当然,需要考虑到合金元素对这些相的形成和性质的影响,因此研究所有钢铁的组成和组织问题都必须从铁碳平衡图开始。

工程上依据Fe-Fe3C平衡图把铁碳合金分为三类,即工业纯铁(C≤0.021%)、钢(0.021~2.11%C)和铸铁(2.11~6.69%C)。

其他在制定钢铁材料的铸造、锻轧和热处理工艺等方面,也常以铁碳平衡图为依据。

实际加热时钢铁的临界点往往高于Fe-Fe3C平衡图上的临界点,冷却时则低于平衡图的临界点。

如图3所示,习惯上以A表示平衡图上的临界点,沿用奥斯蒙以法文加热的首字母c及冷却的首字母r分别标志加热和冷却,A c表示加热时的临界点,A r表示冷却时的临界点。

近来,我将钢的各种临界点搜集归纳,放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希望对一些人有些帮助:临界温度钢加热和(或)冷却时,发生相转变的温度。

对合金钢而言,重要的有:(1)Ac1 钢加热时,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

(2)Ac3 亚共析钢加热时,所有铁素体都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

(3)Ac4 低碳亚共析钢加热时,奥氏体开始转变为δ相的温度。

(4)Accm 过共析钢加热时,所有渗碳体和碳化物完全溶入奥氏体的温度。

(5)Arl 钢高温奥氏体化后冷却时,奥氏体分解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温度。

(6)Ar3 亚共析钢高温奥氏体化后冷却时,铁素体开始析出的温度。

(7)Ar4 钢在高温形成的δ相在冷却时,开始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

(8)Arcm 过共析钢高温完全奥氏体化后冷却时,渗碳体或碳化物开始析出的温度。

(9)A1 也写做Ae1,是在平衡状态下,奥氏体、铁素体、渗碳体或碳化物共存的温度,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下临界点。

(10)A3 也写做Ae3,是亚共析钢在平衡状态下,奥氏体和铁素体共存的最高温度,也就是说亚共析钢的上临界点。

(11)A4 也写做Ae4,是在平衡状态下,δ相和奥氏体共存的最低温度。

(12)Acm 也写做Aecm,是过共析钢在平衡状态下,奥氏体和渗碳体或碳化物共存的最高温度,也就是过共析钢的上临界点。

(13)Mb 马氏体爆发形成温度,以Mb表示(Mb≤ MS)。

当奥氏体过冷至MS点以下时,瞬间爆发式形成大量马氏体,并伴有响声,同时释放相变潜热,使温度回升。

(14)Md 马氏体机械强化稳定化临界温度。

(15)MF马氏体相变强化临界温度。

(16)Mf 有的文献以Mf表示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终了温度。

(17)MG 奥氏体发生热稳定化的一个临界温度。

(18)MS 钢奥氏体化后冷却时,其中奥氏体开始转变为马氏体的温度,符号中的“S”是“始”字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也就是俄文书籍中的MH和英文书籍中的MS。

(19)MZ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终了温度,符号中的“Z”是“终”字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也就是俄文书籍中的MK和英文书籍中的Mf。

注:AC1、AC3、AC4和ACCm随加热速度而定,加热越快,其越高;Ar1、Ar3、Ar4和Arcm则随冷却速度的加快而降低,当冷却速度超过一定值(临界冷却速度)时,它们将完全消失。

一般情况下,Ac1>A1>Ar1,Ac3>A3>Ar3,Ac4>A4>Ar4,Accm>Acm>Arcm。

1、当碳溶于α-Fe时形成的固溶体称铁素体(F)、溶于γ-Fe时形成的固溶体称奥氏体(A)C平衡图由包晶、共晶、共析三个基本反应组成。

2、Fe-Fe3。

此时液相L B(0.53%C),δ铁①在1495℃(HJB线)发生包晶反应,L B+δH匊AJ素体δH(0.09%C),奥氏体A J(0.17%C)三相共存。

冷凝时反应的结果形成奥氏体。

②在1148℃(ECF线)发生共晶反应,LC匊A E+Fe3C。

此时液相L(4.30%C),奥氏体CA E(2.11%C)。

渗碳体(6.69%C)三相共存。

冷凝时反应的结果形成了奥氏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通称为莱氏体。

③在727℃(PSK线)发生共析反应,A S匊FP+Fe3C,此时奥氏体A s(0.77%C),铁素体F P(0.0218%C),渗碳体(6.69%C)三相共存。

冷却时反应的结果形成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通称珠光体。

共析反应温度常标为A1温度。

铁碳平衡相图中,各点的含义ABCD线为液相线,AHJECF为固相线,E点为区分钢和铁的分界点;S点常成为共析点。

S点左边的钢成为压共析钢,其组织结构为珠光体+铁素体。

S点右边的钢成为过共析钢,其组织结构为珠光体+渗碳体。

PQ线:表示铁素体在0℃~727℃之间时所能溶解碳的最大量,或称为碳在铁素体中的固溶线。

PG线:表示铁素体在727℃~912℃之间时,所能溶解碳的最大量。

温度在920℃时,铁素体本身转变为奥氏体。

PSK线;称为共析线,相当于727℃。

它表示含碳量0.77%的钢在缓慢冷却时,奥氏体全部转变为珠光体的温度。

反之则缓慢加热时,它又为珠光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

此线常用A1线表示。

GS线:是碳钢奥氏体的转变温度线,即在缓慢加热时,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温度。

反之当缓慢冷却时,则是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的温度。

常用A3线表示。

SE线:表示含碳量超过0.77%的钢,在缓慢冷却时,由奥氏体内析出二次渗碳体的温度,常用Acm表示。

JE线:叫固相线。

表示含义为钢在加热时,开始熔化的临界温度,或冷却时,液体合金全部凝固为奥氏体的温度。

BC线:叫液相线。

表示碳钢加热时,全部转变为液体合金的临界温度,或冷却时,液体开始结晶的温度。

由此可看出,含碳量越高的钢,其凝固点(或熔点)越低。

NJ线:表示奥氏体开始转变为δ铁的温度NH线:表示奥氏体完全转变为δ铁的温度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