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内容概括
庆历新政内容概括
庆历新政是中国宋代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实施的一系列政治改革,由当时的宋仁宗赵祯领导。
这一政策旨在恢复政府的财政稳定、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以应对国家面临的财政和军事问题。
以下是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概括:
1. **改革财政制度:** 庆历新政改革了财政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财政赤字,包括削减开支、加强税收征管、整顿土地和资源征收等。
这有助于缓解财政紧张局势。
2. **强化中央集权:** 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庆历新政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地位,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减少地方军事力量和加强中央政府的军事控制。
3. **官员选拔和监督:** 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引入了科举考试制度来选拔官员,以确保他们的能力和忠诚。
此外,还实施了更严格的监督和纪律措施,以减少官员的腐败行为。
4. **军事改革:** 庆历新政试图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改进军事组织和装备,以抵抗外部威胁。
5. **文化政策:** 政府鼓励文化和文学的发展,支持学术研究和教育,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尽管庆历新政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成功,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国家的稳定,但在其他方面也面临了挑战,例如官员反对改革、军事问题和社会动荡。
庆历新政最终在赵祯被废黜后结束,但它的一些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二下册历史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知识点
高二下册历史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下册历史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知识点一、庆历新政①、目的:摆脱危机,巩固统治。
庆历新政是哪三个人
庆历新政是哪三个人
庆历新政是范仲淹、富弼、韩琦三个人推行的。
1、范仲淹: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
西北边事稍宁后,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
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
2、富弼:
宋仁宗天圣八年,富弼举茂才异等,历授将作监丞、直集贤院、知谏院等职。
庆历二年,奉命出使辽国时,以增加岁币为条件,据理力争,拒绝割地要求。
任枢密副使时,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
新政失败后,出知郓州、青州等地。
任内救助数十万灾民。
至和二年拜相。
宋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因足疾解职,进封郑国公。
宋神宗熙宁二年再度为相,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亳州,拒不执行青苗法。
3、韩琦:
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
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
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
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至仁宗末年拜相。
宋英宗时,参与调和帝后矛盾,确立储嗣之位。
宋神宗即位后,坚辞相位,连判永兴军、相州等地,又反对“熙宁变法”。
累官永兴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封爵魏国公。
《中 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庆历新政:短暂辉煌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庆历新政:短暂辉煌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其中,北宋时期的庆历新政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虽然短暂却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北宋建立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和武将专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到了宋仁宗时期,北宋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内部,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量众多,行政效率低下,“冗官”现象严重;军队规模庞大,但战斗力不强,“冗兵”问题突出;同时,由于政府的开支巨大,加上给辽和西夏的岁币,导致财政入不敷出,“冗费”情况严峻。
外部,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境,给北宋的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范仲淹等一批有识之士挺身而出,推行了庆历新政。
范仲淹认为,要解决北宋的困境,必须进行改革。
他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这些主张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上,明黜陟主张根据官员的政绩来决定升降,改变过去论资排辈的升迁制度,以激励官员积极进取;抑侥幸则限制官员子弟凭借恩荫制度获得官职,减少冗官。
在经济上,厚农桑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徭役减轻百姓的负担,促进社会的稳定。
在军事上,修武备主张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庆历新政推行之初,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些不称职的官员被罢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农业生产得到重视,经济状况有所改善。
然而,这场改革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保守派指责改革派结党营私,范仲淹等人被污蔑为“朋党”。
宋仁宗在巨大的压力下,对改革的态度发生了动摇,最终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虽然短暂,但它的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它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其次,它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有识之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体现了他们敢于改革、勇于担当的精神。
北宋庆历新政的特点是怎样的
北宋庆历新政的特点是怎样的北宋庆历新政的特点在北宋的时候有一场特别大的变革叫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经历了很长时间,是范仲淹向皇上提起的。
这一场新政是向宋仁宗提议后,宋仁宗同意之后来进行执行的,这场新政主要是在侧面,局部进行了改革,并没有大规模的去发动这次的改革。
那么北宋庆历新政的特点有哪些呢?宋仁宗像北宋庆历新政的特点有三个。
第一个就是持续时间久,实行起来特别的复杂,虽说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危机,但是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时北宋所出现的问题,所以它是一场失败的变革。
而这一次变革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最后改革失败了,宋仁宗对很多人说的都是因为范仲淹和别人的朋党关系,宋仁宗并不喜欢底下的大臣皆为党朋,所以借这个原因停止了这一场新政,但是其实质并不是因为这个,是因为宋仁宗害怕当时的新政危害到很多人的利益,而那些人真是与朝廷利益相关的一些重要官员和大地主们。
北宋庆历新政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特别注重启用新人,因为当时宋朝的*** 现象还是存在的,所以范仲淹等人就想找一些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事的人,重新改进的科举制使更多有用的人才进入到朝廷中来,能够提高朝廷的办事效率,想要从中提升国家的政治水平。
庆历新政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特点,它的这场改革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庆历新政时间庆历新政时间在公元1041-1048年,这一时期北宋已经建国近百年,历史的车轴来到了北宋中期,虽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但是其中暗藏的危机却越来越深,在一片太平盛世下,百姓生活日渐困苦,各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社会贫富差距达到惊人的地步,导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宋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宋仁宗庆历新政发生的时间也是北宋内忧外患最严重的时期,这一期间西北的党项族建立了西夏国,与北宋的关系彻底破裂,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争,宋军大败,更加激化了国内的矛盾,北宋被迫承认了西夏的地位。
而北方的辽国也趁机向北宋施压,勒索了大量钱财,一时间北宋政权竟面临存亡的危机,在这种背景下,以范仲淹、欧阳修为首的有识之士开始酝酿一场改革,这就是庆历新政。
唐太宗庆历新政
唐太宗庆历新政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
在唐朝初期,即唐太宗开国之初,由于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等原因,政治经济上处于混乱状态。
的实行,彻底改革了唐朝旧有政治制度,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开放政策,使得唐朝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一、时代背景实行的年代是在唐代的盛世时期,这个时期也称为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政治上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
开元中期以后,唐朝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就是庆历新政时期。
至此,唐朝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政治腐败和民生困苦等问题,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
理应成为唐朝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二、政治背景庆历新政实行的背景是唐朝末期出现的藩镇割据局面,这是唐朝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之一。
唐代皇权极其旺盛,而各地官员则为了自身利益不断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力。
藩镇割据的形成,使得中央政府的力量日益削弱,唐朝陷入了长达50年的动荡时期。
唐太宗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决定进行一场重大的政治改革,这就是庆历新政。
从这一刻开始,唐朝派出了一批高官,包括李义山等,进行全国巡视,摸清了地方政府与地方民众之间的具体状况,并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三、改革内容1.加强中央政府的力量最主要的改革行动就是加强中央政府的力量。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唐太宗决定加强中央集权,增加中央政府的权限,同时减少地方政府的权力。
唐太宗为了实现这一改革,派遣大批官员巡视全国,并且对各地官员进行监督。
同时,在地方政府形成的机制上也进行了改革,明确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同时提升了官员的职位和收入。
2.推行开明政策期间,又推行了一些开明政策。
比如说,在农业方面,唐太宗进行了改革,将耕地实行丁赋制,缓和了农民负担。
此外,唐太宗也实行了多种经济政策,如减少税收,降低饱和度,保护商人权益,放宽限制,引进外资等。
所有这些措施均对唐朝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先行者。
3.改革官员的选拔制度还采用了一种改变官员选拔制度的方法。
【史料及解析】范仲淹和庆历新政
范仲淹和庆历新政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是北宋中期比较有影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素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志,十分关心宋朝的长治久安。
登上仕途以后,他不仅提出一些兴利除弊的建议,还以敢于冒犯权贵而闻名,在士大夫中颇有声望。
后来,他又在陕西指挥对西夏的防御战争,比较有成效地阻止了西夏的进攻,从而名重一时。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范仲淹针对当时的社会危机,列奏明黜陟、抑侥、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事,建议从十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由于它多少触犯了官僚、权贵的一些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反对者制造了范仲淹等人结成“朋党”、阴谋废掉宋仁宗这一类耸人听闻的谣言,进行恶意中伤。
“新政”实行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就被迫离开朝廷,“新政”的各项法令也相继取消。
著有《范文正公集》。
宋仁宗宋仁宗(1010—1063),即赵祯,真宗子。
乾兴元年(1022)即位,初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后,始亲政。
当政期间,科学文化事业有一定发展。
但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辽、西夏进攻北宋,他屈辱求和,送“岁币”于辽、西夏,加之官员、士兵大增,这样冗官、冗兵、冗费,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虽曾起用范仲淹任参知政事进行改革,但在反对派的攻击下,不久即废罢。
人民负担日益加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他在位共42年。
宋神宗宋神宗(1048—1085),即赵顼,英宗子。
治平四年(1067),即位。
力图消除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弊。
熙宁二年(1069),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图富强。
其变法成就显著,但他在变法中受大官僚大地主势力的威胁,动摇不定,变法最终失败。
八年,屈从辽的要求,重划河东边界,弃地数百里。
元丰三年(1080)至五年,进行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
在位期间,屡次遣将进攻西夏,皆大败,此后采取守势,元丰八年(1085)逝世,在位19年。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庆历和议
[键入文字]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庆历和议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庆历和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庆历和议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 年的“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5 万匹、7 万两银和3 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庆历和议签订的背景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 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至庆历二年(1042)间,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事,即: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
三战皆以宋朝失败而告终。
西夏虽屡胜,但掳掠所获财物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榷场贸易所得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
在建国称帝之前,西夏每年都可以从宋朝得到“岁赐”的白银万两、绢万匹、钱2 万贯,这是夏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在沿边榷场,党项人还以境内所产的青白盐及畜产品换取宋朝的粮食、茶叶和其他手工业产品,这些物资都是夏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如今,宋朝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停止“岁赐”,关闭榷场,不准青白盐入境,禁止双边贸易,从而给夏国的经济以致命的一击。
在夏宋战争中,虽然夏国取得了胜利,但是本国也伤亡了很多人马,正如常言所说的“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致使元昊为发动战争而点集人马越来越困难。
按照西夏的兵制,各部落青年平时从事生产,战时人人都是兵,不是当正军,就是从事杂役。
一声点集,由部落首领带领,立即出动,还要自备马匹和粮食。
元昊称帝后,连年对宋用兵,使田地无人耕种,牛羊无人放牧。
连不少部落首领也反对再战。
由于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惨重,致使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西夏“财用不给”,严重地阻滞了西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此外,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解疑合探:
合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 的原因是什么?
质疑再探:
纵观所学,决定改 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本课小结:
第1课 庆历新政
1、阐述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表现、北宋加 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等;
2、认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负面影响;体 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通过 对北宋变法前国情的认识,充分体会国家政 策对一个国家政治的重要性,培养自身居安 思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 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4.1知识拓展:庆历新政原因过程及影响
庆历新政原因过程及影响中国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
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
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
简介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
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
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
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
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
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
四年三月,更定科举法。
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
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失败的原因将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归于保守派的破坏和改革派的失误,似过于简单了一些。
因为,用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政治分歧来解释改革的失败,有违历史真实。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为相,执掌朝纲,决定对吏治进行整顿。
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旗帜鲜明的提出整顿冗官,任用贤能。
三冗三费是改革所要打击的主要目标。
而裁减冗官,精简机构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这一改革在制度上所要作的主要变动,就是要改变赵匡胤恩养士大夫的祖制,向参与政治的广大知识分子开刀,打破他们的铁饭碗,所以,改革将要触动的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整个士-官僚层,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根本原因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范仲淹、韩琦为朋党。
皇帝很忌讳大臣结为朋党,宋仁宗也不例外。
反对派诬蔑韩、范的“朋党”之议,也为宋仁宗终止改革提供了借口。
所以,改革失败的真实原因是皇帝不想改革了。
庆历新政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庆历新政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激化
原因: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战事连年、灾害频繁。
表现:王小波、李顺起义。
2.民族矛盾激化:(原因)北宋与辽西夏战争不断。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存在:(原因)朋党之争。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贫局面
(1)原因:
冗官:(原因)为加强君主专制,分割宰相职权,导致官员增多。
科举取士越来越多。
恩荫制度使授官人数增多。
冗兵:(原因)面临辽西夏的威胁。
为安定社会秩序,经常荒年募兵。
冗费:(原因)军队官员消耗巨大。
岁币的支付
(2)表现: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财政危机。
2.积弱局面
(1)原因: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别离。
更戍法的实行。
荒年募兵导致兵员素质下降。
武器质量差训练不精。
(2)表现:北宋对辽西夏的战争败多胜少。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
(1)背景:宋仁宗庆历年间统治岌岌可危,任用范仲淹富弼。
(2)措施:改革文官升迁方法;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官吏;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3)中心措施(重点):整顿吏治,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4)失败原因: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改革过于激进。
主持新政的范仲淹、富弼等人招致朋党之讥,抵触宋朝家法。
(5)结果:社会矛盾更加锋利,要求改革的呼声又起。
《社 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知识清单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知识清单一、社会危机四伏的背景在北宋中期,社会面临着诸多严重的问题,危机四伏。
经济方面,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贵族、官僚和大地主们通过各种手段侵占大量土地,使得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陷入困境。
同时,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也让百姓苦不堪言。
政治方面,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官员数量众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而且,官员之间相互勾结,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网,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军事方面,由于实行“更戍法”等措施,军队战斗力薄弱。
同时,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频繁,边疆防御压力巨大,军费开支庞大。
文化方面,科举制度存在一些弊端,选拔出的人才往往缺乏实际的治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庆历新政的主要发起人物范仲淹是庆历新政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心系国家,忧国忧民,有着强烈的改革意愿和决心。
富弼也是重要的推动者,他在政治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主张。
韩琦同样积极参与其中,为新政的推行出谋划策。
这些有识之士共同努力,试图通过改革来改变北宋社会的困境。
三、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1、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官员,淘汰不合格者,改革官员选拔制度,注重实际能力和政绩。
2、加强农桑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3、减轻徭役减少百姓的负担,让民众能够休养生息,提高生活水平。
4、改革科举注重实用学问,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国家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四、庆历新政推行的过程新政推行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和响应。
范仲淹等人积极推动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一些地方的情况有所改善。
然而,改革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
在保守派的压力下,宋仁宗逐渐动摇,对改革的支持力度减弱。
最终,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
五、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1、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放弃自己的权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形成了强大的阻力。
2、改革措施激进部分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过于急切,未能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各方利益的平衡。
《社 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知识清单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知识清单一、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1、土地兼并严重北宋立国以来,统治者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地主阶级大量兼并土地,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户或流民。
2、赋税繁重由于官僚机构庞大、军队数量众多,国家财政支出巨大。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3、农民起义不断在土地兼并和赋税沉重的双重压迫下,农民生活困苦,纷纷揭竿而起。
例如,王小波、李顺起义,给北宋政权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4、辽和西夏的威胁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屡屡失利,被迫签订屈辱的和约,如澶渊之盟。
这不仅使北宋失去了大片领土,还需要每年向辽和西夏输送大量的岁币和绢帛,进一步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5、冗官、冗兵、冗费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量众多;同时,为了防范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北宋保持了庞大的军队,但战斗力低下。
这些都造成了严重的“三冗”问题,使得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二、庆历新政的背景1、社会危机的加剧上述种种社会危机使得北宋的统治面临严重的威胁,改革呼声日益高涨。
2、新的政治势力崛起一些有识之士,如范仲淹、富弼等,开始呼吁进行改革,以挽救国家的危局。
三、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1、澄清吏治严格考核官员,限制恩荫,改革科举制度,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官员。
2、富国强兵提倡节俭,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加强军队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
3、减轻农民负担推行均税、兴修水利等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四、庆历新政的实施过程1、范仲淹等人得到宋仁宗的支持,开始推行新政。
2、改革措施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五、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1、触犯了保守势力的利益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益,他们群起反对,向宋仁宗施加压力。
2、改革措施急于求成一些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过于激进,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导致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
原创3: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1)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强弱的对比; (3)改革的措施、策略与用人等是否得当。
小结: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2)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3)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一)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1、原因:
(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农 民负担加重。 (2)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剥下, 农民生活 困苦。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 农民生活困苦,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北 宋 与 辽 西 夏 对 峙 示 意 图
辽和西夏的进攻,北宋败多胜少。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一)北宋初期皇权的加强 1、背景:
唐末以来出现了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 2、目的:
防止藩镇割据,强化皇权。 3、措施:(1)集中军权:
杯酒释兵权
3、措施: (1)集中军权:
设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以互相牵制; 经常换防各地驻军。 (2)集中行政权: 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互相牵制。 (3)集中财政权: 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
2、形成“积贫”局面。 原因是:
①冗官:机构重叠,官职混滥,国家财政负担加重。 ②冗兵:扩充军队和“荒年募兵”,使军队数量增加,
军费开支高涨。 ③冗费:北宋财政入不敷出。
北宋的积贫积弱:
“三冗”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 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北宋政府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扩充军队数量,致 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 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4.1名词解释: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
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激烈,贫富悬殊日益严重;澶渊之盟订立后,进贡契丹的钱帛使人民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庆历二年契丹渝盟,宋朝增加岁币,人民更难以支撑;景祐之后宋夏战争连年不断,军费开支年重一年。
急剧尖锐的阶级矛盾,促使当政阶级中一些清廉和明智之士实行政治改革。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
仁宗每召见,必令他们条奏当世政务。
九月,范仲淹提出十条改革措施:(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三)精贡举,(四)择官长,(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十)重命令。
疏上,都被仁宗所采纳,其中应书写成命令条例者,均统一成文,陆续颁行全国。
此号称新政。
但因新政严重地阻扼了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权,遭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由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领导进行的的政治改革。
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
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统治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
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
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
新政推行期间,初步抑损了一部分冗滥,对于提高政府效率,澄清政局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北宋中叶的社会弊病关键在于土地问题,这是新政不敢触及的。
虽然新政不彻底,但它毕竟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到一年便被废罢。
王安石变法北宋神宗时期由王安石领导的的政治改革。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政府开支浩大,财政十分困难;同时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为了摆脱面临的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方田均税法,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太学三舍法,贡举法。
新法推行几十年,使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政府收入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但王安石急于求成,推行过急,利弊互见,并遭到许多守旧官员反对。
元祐元年(1086年),神宗病逝,年仅10岁的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已经退居南京的王安石听说后,悲愤交加不久在南京病死,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靖康之难宋代钦宗靖康年间金灭北宋的事件。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军南下,渡过黄河,直抵北宋东京开封城。
宋钦宗派使者赴金营求和。
金军提出:宋须交金500万两、银5000万两、牛马骡各1万头匹、驼1000头、杂色缎100万匹、绢帛100万匹;割让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间三镇(称三镇,即包括其所属州县);尊金帝为伯父;以宋亲王、宰相作人质,送金军北渡黄河,才许议和。
历史常识之庆历新政
一、考情分析中国古代出现过很多著名的变法,例如: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
在教师资格笔试中,对常识的考查范围较广,了解每个变法的历史背景更有利于掌握相关知识点,在考试中能更灵活做题。
北宋时期的庆历新政时期虽然彻底失败,但为后续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本次主要介绍庆历新政的背景及其措施和影响。
二、主要内容1.变法背景北宋立国后,为了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在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也带来的问题。
政治上,实行一职多官,并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由此引发了“冗员”问题;军事上,实行守内虚外策略,奉行"养兵"之策,导致“冗兵”现象;财政上,以金钱财富与西夏和辽换得停战和平,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出现了“冗费”情况。
“三冗”叠加,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庆历年间,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
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
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并施行新政。
2.具体措施针对北宋时期社会存在的问题,新政措施可以分为澄清吏治、富国强兵、厉行法治三个方面。
(1)澄清吏治①明黜陟:对官吏升降的制度。
推出新的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政绩卓著的官员。
②抑侥幸:限制侥幸做官和升官的途径。
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
③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重策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
④择长官:慎选地方长官。
官员的升迁要严格依照政绩,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奖励能员,罢免不才,并主张由各级长官保荐下属。
⑤均公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
(2)富国强兵①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
加强农桑立法,命令全国各地重农桑,奖农桑,将农业的好坏作为考察官吏、官吏黜陟的重要内容。
②减徭役:主张合并户口稀少的县邑,以减其地人民的傜役,并裁减统治者的奢侈耗费。
③修武备:整治军备。
大一中国古代史简答题对庆历新政的评价
大一中国古代史简答题对庆历新政的评价
一、中央集权统治一体化中起了一定的调节和完善的作用。
例如范仲淹的提倡设置“祠堂”“义庄”、“族产”、“族规”、“乡约”,发挥了宗法血缘的统治功能。
范仲淹和王安石除了在政治体制和思想意识方面作了一些改革外,在经济方面也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整顿,如庆历新政中的“均公田”、“厚农桑”,“减摇役”。
以上这势都是书宋两次改革对专制丰只中来集权一体化的调节和加强的措施。
从社会的改进,历史的发展来说,范仲淹和王安石所有的措施都没有成功; 但从加强宋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体化来衡量,如通过官僚机构的调整,财政经济的治理,“重农桑”、“均公田”、“减摇役”、“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等,限制了兼并,扩大了财政税源,这就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体化的统治,一定程度的延长了北宋封建王朝的寿命。
二、庆历新政主要只限于在政治机制上作些表面的微小的改革,不敢太多地接触到社会经济的根本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出现的危机。
在经济方面,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增加了奠定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在军队方面,节省了军费开支,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效的解决了冗兵的问题。
在文化方面,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利于思想解放,培养了大批学以致用的人才。
庆历新政使得宋朝的国力由弱转强,一度扭转了统治危机,积贫积弱局面有所改变,短期内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庆历新政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庆历新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庆历新政的背景
积贫积弱
北宋立国后,为了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治上,于内庭设“中书门下”(政事堂),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管民政权,为限制宰相权力,增设副宰相“参知政事”;军事上,废除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增设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由“三帅”分别统领禁军,为限制三帅的权力过大,又在中央设枢密院,掌控调兵权。
财政上,设置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使由皇帝亲信担任,掌控财政大权。
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行政效率低下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各级官员缺乏进取心,“冗员”问题突出。
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守内虚外策略,奉行“养兵”之策,废除府兵制,改为招募。
至仁宗时,总人数已达140 万,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形成“冗兵”。
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同时,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宋代统治者也常常付出大量金银和布匹,以金钱财富买得一时平安,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
三者紧密地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