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道路的福利理念及其意义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条道路的福利理念及其意义研究

摘要:本文以社会民主主义倡导的“第三条道路”的福利理念为研究对象,指出对中国政府社会保障制度的借鉴意义,以期能给中国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提供一些积极启示。

关键词:“第三条道路” 福利理念

1992年美国大选,克林顿选择了“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作为竞选主题,采取灵活、实用的中间派立场,明确提出了在他所采用的政策主张将不是自由主义式的也不是保守主义式的,而是两者的结合,而且与两者又截然不同,提出”超越左右论争”的思想主张。克林顿中间派立场和中间口号的提出标志着“第三条道路”新发展的开端。自此,“第三条道路”一词风靡西方,受到众多政治家的重视,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奉行“第三条道路”国家的福利改革构想,以期给我国政府社会保障制度以借鉴。

1 第三道路福利改革的构想

第三道路福利改革其指导思想为变消极福利为积极福利,变“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用市场机制激活福利机制和劳动力市场。通过促进就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等措施,使欧美一些国家的福利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福利国家改革也面临着很大难题。但“第三条道路”对福利国家改革的理念还是值得推崇的,其改革的方向代表了福利国家改革的普遍趋势。

2 奉行第三条道路福利国家改革举措

基于“第三条道路”改革福利国家的理念,西、北欧各国都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首先,促进就业,扶助弱势群体。传统的福利国家造就了一大批能工作而不工作的懒汉,使失业率上升,经济效率下降。布莱尔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强制那些能工作而不工作的人要主动工作。政府在发放社会补贴时,将是否寻找工作作为必要条件。为了扩大就业,政府给雇佣新职工的私人企业以资金补贴,向失业者提供可供选择的就业和培训机会,通过一系列措施缩小贫富差距,扶住弱势群体。

其次,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资。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技的发展,对劳动者提出了较高的职业技能方面的要求。为适应这一变化,西、北欧各国都加大教育投资,增加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为推动“终身学习”战略,政府建立了个人学习账户,并与企业沟通合作,企业在招收新雇员时,可向政府申请职业培训费。德国政府新的改革方案规定,企业必须提供培训岗位,否则向其征收培训费。

再次,社会保障实行国家与私人并举。“第三条道路”摒弃了完全由国家提供保护或完全由私人提供保护的做法,允许私人机构介入,引入竞争机制。英国新工党政府继续保守党的改革,调整养老金负担结构,由国家、雇主、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建立以公共——私有伙伴关系为基础的多元福利结构,采取公私混合的保险制度,为那些没有职业养老

金的人提供“风险共担养老金”。

3 第三条道路福利理念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3.1 根据现实国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呈现蓬勃之势,社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沉重的历史包袱,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处于转型的时期,还存在着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等不平衡发展问题。同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相对贫乏。因此,必须根据目前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结合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安排社会保障项目,绝对不能搞超出国家承受能力的高福利模式,也能不搞过去那种不问贡献、不讲效率的普遍福利模式,只能走低水平、广覆盖的国家特色与地区特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并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循序推进,推行福利政策。

3.2 要根据城乡居民的需求设置具体保障项目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进公共福利,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自由发展”的社会需求。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绝大部分人口已经摆脱了温饱问题,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适应这一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步实现保障重点由保障基本生活向为人们“自由发

展”提供良好环境和能力培养方面过渡。但现实生活中,阻碍公共福利增加和妨碍人们“自由发展”的因素很多,并且差异很大。因此,必须坚持以群众的经济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保障群众的“自由发展”能力为政策目标,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针对不同人群,社会保障项目的具体规划和国家财政支付应有所侧重。

3.3 加大教育和其它人力资源投资

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将朝着信息化、知识化的方向发展,而目前科技实力和国民素质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加大对教育和人力资源的投资,尤其是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教育的投资,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使我国尽快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以便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3.4 坚持适度市场机制,提高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尽管社会福利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能完全走市场化道路,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对于我国这个幅员辽阔,地区和城乡差异巨大的发展中大国而言,适度的将市场机制引入福利领域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它将有助于福利资源和国家资金的优化配置,提高福利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增加福利的覆盖面,避免劳动者产生对福利的依赖和不思进取的情绪。根据这一原则,政府可鼓励和引导非营利

机构举办福利事业,从而实现国家福利、私人福利以及社会捐助的互为补充和互相监督。

最后,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在政府行政力量和社区自治力量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和转换机制,使政府力量和社区力量在社区里得到良好的结合。而这一桥梁、纽带和转换机制就是充分发育的社会非政府组织和社区非政府组织。只有充分发育的社会非政府组织和社区非政府组织,才能承接政府不能、市场不为的公共服务,才能起到对政府是群众利益的代言人、对公众是政府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对政府与公众是二者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才能将社区自治机构从繁重的行政性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组织和管理社区自治事务;才能充分发挥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这两大结构性力量,促进社区建设的发展,实现社区的良好治理。

参考文献

[1]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郑戈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3]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M].孙相东译.中共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