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第七章
现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第七章

第七章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福利理论发展新趋势第一节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一、全球化的特征与趋势1、作为一个过程的全球化•阿尔布劳的观点;•全球化的特征:•融合vs分化与冲突;•客观过程vs民族意识;2、各种全球化的观点•全球村的观点:麦克卢汉的“同时性”、“压缩”、“收缩”概念;•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全球化;•现代性的制度性扩张;•文化全球化的观点;•世界体系论的观点;3、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球化是由各种全球化趋势构成的;•在现代性条件下,人类活动在多重领域多层面展开的过程;•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发展与冲突的过程;•全球化充满不确定性和重大负面影响;二、新右派与全球化1、何谓“新右派”?•由传统的放任自由经济学、极端自由意志论和反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混合体;•共识:反凯恩斯主义和反福利共识;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前者力图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恢复自由主义传统;后者恢复传统价值观;•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异同;2、新右派对全球化的态度•全球化的积极鼓吹者和推动者;•重视传统、秩序和自由等价值;三、全球化的后果及其对新自由主义的挑战1、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独立性的冲击•全球化改变了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治理方式;•跨国公司权力的扩张;•全球化的两面性:2、全球化对社会福利的积极影响•为保障人们生活安全提供物质基础;•激发人们对福利问题的关注;•克服封闭市场的低效率和政治腐败;3、全球化对社会福利的消极影响•经济效率vs人民福利的矛盾;•经济上的贫富、政治上无权与强权的两极化;•对民族国家和地方社会传统的破坏;•传统国家治理模式的失效;第二节社群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社群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也是一种社会理论;•兴起于对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批判;•试图以社会共同体传统来克服个人主义和道德利己主义;一、社群主义的兴起1、“社群”及其构成•社群的概念;•社群的意义;•社群类型:地方性社群、记忆性社群和心理性社群;2、社群主义兴起的社会背景•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对社群问题与社群运动的反思;二、社群主义的政治哲学1、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公益”vs“权利”;•“权利”(right)的含义:“正当”(道德价值和合法性的一致)和“权利”(道德权利论和法律权利论);•新自由主义的道德权利论;•社群主义的法律权利论;2、积极的权利和消极的权利•积极的权利;•消极的权利;•新自由主义:保护消极权利,限制积极权利;•社群主义:发展积极权利优先于保护消极权利;3、强国家理论•新自由主义国家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国家中立和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保持中立;•社群主义的国家理论:中立与共识的矛盾;三、社群主义的社会福利哲学1、“共同善”的理论•“善”优先于权利;•“善”的实践价值观:德性;•共同善理论的道德意义;•共同善的形式:物化形式的共同善与非物化形式的共同善;•物化形式的共同善:物品形式的公共利益和非物品形式的公共利益;•非物品形式的公共利益具有的特性:•非物化形式的共同善:美德;2、沃尔泽的复合平等论和分配正义论•正义多元论;•平等分配的三种形式;•复合平等论;•复合平等的原则:•沃尔泽的三个分配原则:自由交换;应得和需要;3、戴维·米勒的“社会正义原则”•人际关系的三种模式:团结性社群;工具性联合体;公民身份;•(1)团结性社群与需要的原则;•需要原则的两个限制性条件:弱者优先;共识;•需要的层次:生理性需要;目标性需要;规范性需要;•如何基于需要原则实现社会正义:•对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社会正义的批判;•运用需要原则的两个命令:助贫;特定需要;•(2)工具性联合体与应得的原则;•何谓工具性联合体;•其主导型关系;•应得原则面临的三类困境:团队工作中对个人作用评估;等级制的合理性;对联合体目标的评价分歧;•制度性应得:•前制度性应得:•(3)公民身份与平等的原则;•何谓公民身份?•分配性不平等与社会性不平等;•整体论平等观与个体论平等观兼而有之,但是前者优先于后者;第三节新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一、“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1、“第三条道路”的提出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三条道路”的历史;•当代第三条道路的形成背景:•其一,意识形态的终结;•其二,民族国家对全球性问题的无力治理;•其三,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迈进;•其四,传统福利模式的失效;2、“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美国政治实践;•英国对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反思及其实践;•第三条道路与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第三条道路的特征:•其一,以新左派面目出现;•其二,争取中间选民;•其三,用多元化方式解决问题;二、新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观1、老左派与新右派的政治观比较•古典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观;•新自由主义的政治观;•二者的共同之处:线性现代化观点;2、重构国家的政治框架•用结构化的方式解决当代西方社会问题;•吉登斯重构激进政治的六点框架:•其一,修复社会团结纽带;•其二,区别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其三,以能动性政治解决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四,发展对话民主;•其五,改革福利国家;•其六,建立对话政治机制;3、建立新型的民主国家与积极的公民社会•其一,创建合作包容的新型社会;•其二,改革现有的政党和政治制度;•其三,培育积极的公民社会;•其四,建立作为“风险管理者”的政府;•其五,用积极的福利社会取代国家;三、吉登斯对新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阐述1、福利国家的矛盾•工作模式革新带来的挑战;•全球化的挑战;•来自阶级关系变化的挑战;•从外部风险向人为风险转变带来的挑战;2、积极的福利社会•积极的福利社会:基于能动性政治与生活政治;•积极的福利社会的含义:•反对物质第一的生产主义的福利主义;•发挥能动性克服人为风险;•强调责任与权利的统一;•致力于解决“集体厄运”;3、社会投资型国家•社会投资型国家的含义;•其社会政策取向:多元化与民主化;•社会投资型国家的意义;•主要内容:•其一,关于养老金的发放问题;•其二,关于失业问题;•其三,政府的角色:支持创新创业;实现公民终生教育;•其四,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其五,以社区为中心取代安全网式的扶贫方式;。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行简要的介绍。重点和难点是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动态。
教学内容:
一、西方早期社会福利思想概论
1.西方早期社会福利思想的萌芽
2.西方早期社会慈善行为与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
二、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形成
1.社会经济变革与社会问题的社会化
2•简述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家对济贫法制度的态度。
3•简述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家对自由的理解。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阐释贫困化理论,以及马克思
主义对反贫困制度的批判,并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福利思想,以及继承和发展
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列宁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是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难
1.亚当•斯密的社会福利思想
2.大卫•李嘉图的社会福利思想
3.马尔萨斯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功利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1.边沁的社会福利思想
2.穆勒的社会福利思想
3.斯宾塞的社会福利思想
三、洪堡与西斯蒙第的社会福利思想
1.洪堡的社会福利思想
2.西斯蒙第的社会福利思想
思考题:
1•简析斯宾塞社会有机体学说和社会福利思想。
2•简述集体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内容。
3•简述德国新历史学派社会福利思想的内容。
第六章凯恩斯学派与瑞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结合宏观经济学知识和理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凯恩斯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
以及瑞典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 并社会福利思想一个重要的实践成果 《贝弗里奇报 告》进行较为详细的阐释, 包括贝弗里奇早期社会福利思想, 以及《贝弗里奇报告》 的主要内容和影响。重点和难点是理解和掌握凯恩斯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和《贝弗
第七章新自由主义思潮中的社会福利思想案例

新自由主义主要流派及其 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 广义的新自由主义包括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 派,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学派,以卢卡 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 共选择学派和以拉弗、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供给 学派。
伦敦学派
• 代表人物:哈耶克 • 观点:明确主张自由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而且 坚持认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 • “只有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个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 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权利,我们才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 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 手里,不管它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独裁 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会有全权控制我们。”
新自由பைடு நூலகம்义产生的背景
• • • • 凯恩斯主义面临的挑战 全球经济联系的增强 社会结构的变化 福利国家面临的困境
新自由主义的哲学理念
• 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中,强调个人是主体, 是社会生活的推动者,个人不是社会活社会目的的手段。个 人有着一些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个 人的自由权,个人应该享有尽可能广泛的自由。 • 反功利主义的个人权利论。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效益相比较, 权利是第一位的,是更重要的,个人权利不能被集体的目标 或者效益所否定。 • 对经济不平等的辩护。市场经济的竞争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 的不平等,如果对市场分配的结果进行人为的改变反而损害 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 必须限制国家的作用。承认国家的必要性,但是认为国家是 用来保障个人自由的手段,其职责就是保障个人自由和权利 的实现,所以国家又必须受到限制。
消极的自由
• 代表人物:洛克,诺奇克,亚当·斯密,哈耶克 • 观点:强调个人自由或选择的绝对性;自由应该 定义为消极的和受法律保障的,即禁止对私人领 域特别是私人财产的干预行为,以避免个人受专 横的压迫;同时,个人可以自由地做任何法律和 社会没有明确禁止的事情 • 因而,主张消极自由的思想家们总是强调,保护 个人自由比追求社会公平更重要
(完整版)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绪论第一节: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一:社会福利的概念:1.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假设不虞匮乏,充分就业,安全,健康,快乐,受教育社会平等及有序的生活等有关人类幸福的事项的实现是社会的正常状态。
而贫困,疾病,失业,无知,懒惰和犯罪则是反福利的社会病态。
2.广义的社会福利: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证人民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3.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属于社会救助)4.狭义的社会福利存在于包括古代社会在内的一切文明社会,更确切的说是在所有形成国家公共权利的社会.广义的社会福利是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
(详见P3)二:社会福利制度:1.含义:社会福利是一种制度,是人类社会为了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一种社会类型或政治制度决定着福利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
2.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形式:(1)残补型的或剩余型的制度:属于济贫服务的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2)制度型的福利: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
3.现代社会人们对社会福利的认识从消极的救治社会病态向积极促进直接的社会福利发展.不仅将福利作为一种道德目标,也当作一种政治目标来追求。
4.经济因素对社会福利的制度化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三:社会福利的特征与体系:1.社会福利的特征:(1)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2)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3)权利和义务的不对成性;(4)非功利性和服务性;2.社会福利体系:(1)广义的社社会福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1)社会救助体系(社会安全体系) (2)社会保险体系社会福利体系(1)公共福利:国家提供给全体公民的福利,如教育、医疗。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是指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社会稳定,政府应该提供一系列的福利政策和服务,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这些福利政策和服务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退休金制度、教育补助、住房保障等。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政府的干预和支持,辅助弱势群体,并提供公共服务,以实现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础是社会正义。
社会正义是指为了实现平等和公平的社会秩序,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政府应当采取相应的行动。
在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中,社会正义是实现福利平等的指导原则,即通过提供福利和服务,消除贫困和不平等,并提供基本的人权和社会公共品。
社会正义准则强调社会公共利益的增进,通过社会福利的提供,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家庭的幸福。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概念是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是指个人通过履行社会义务和接受政府和社会的权利和义务,以换取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福利。
社会契约的理念强调政府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责任,个人应当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而政府则应该履行提供公共服务和福利的责任。
通过社会契约制度,可以平衡个人的自由和责任,并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实施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管理。
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福利政策,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社会福利的增进。
政府还应该建立福利机构和组织,为人民提供福利服务,例如医疗和教育。
政府的责任是确保福利的可及性和可持续性,保障人民的权益,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然而,在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
政府需要解决如何提高财政收入和控制开支的问题,以保证福利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福利政策的滥用和不公平现象也需要解决。
政府需要确保福利的合理分配,避免福利的浪费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最后,福利政策对个人的依赖和自主能力的削弱也需要关注。
政府应该通过培养个人的自主能力和创造力,减少对福利的依赖,鼓励个人的自主发展。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
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一、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
• 失业问题 贫困问题 童工和女工问题
• 工厂工作条件问题 住房问题
二、18、19世纪的阶级与阶级斗争 • 1、人口向工业和中心城市的集中——>劳资
两个阶级集团的形成
• 傅立叶
和谐制度论
• 1、四时期-四阶段论的人类社会发展观
• 2、和谐制度将代替文明制度
• 3、和谐制度的基层组织:生产—消费合作 社,即“法郎吉”
• 4、股份制
• 5、妇女解放;
• 局限性:存在特权与不平等;阶级合作
• 欧文的空想共产主义福利思想 1、新兰纳克(New Lanark):幸福之乡 2、按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共产
次要目标; • 反对任何针对现实问题而采取的福利措施; • 社会的无产阶级化和贫困化绝不是改善福利的社会
计划能阻止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与政治根源; • 马克思社会福利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 从社会改造的角度来批判社会福利,寻找彻底解决
方案; • 一种否定性的福利观; • 创立了理解社会福利的社会历史理论
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经济落后。 • 封建贵族希望通过改革,在不损害本阶级利益的情况
下,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主义。 • 新兴的资产阶级一方面要求获得政治权利与经济自由,
另一方面,又希望获得政府的保护。
(二)德国历史学派的思想先驱
李斯特----《国家经济学》,主张国家主义,反对世界 主义 •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的作用和职能不同 • 落后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国家的职能,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在工业化过程中应当采 取贸易保护政策。 • 强调经济发展中的非经济因素的作用。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10
第二节 社会福利思想
一 社会福利思想的本质与争论 社会福利思想指人类旨在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的一切构想,是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表述。 社会福利思想中的两种基本对立观点: 个人主义福利观 集体主义福利观 公平和效率 自由和平等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功利主义和人道主义 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 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第一章 社会福利思想概述
第一节 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 一 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的概念 1. 福利(Welfare) 一般来说,福利就是改善社会成员物质、文化 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能使人们生活幸福的各 种条件。 2. 社会福利 《大美百科全书》(卷25第121页):社会福 利“最常指分门别类的制度与服务,其主要目的 在维护和提高人们身体的、社会的、智力的或感 情的福祉;同时亦指大学的、政府的或私人的方 案,这些方案涉及社会服务、社会工作和人群服 务等领域已达到助人的专业目标”
23
托马斯· 莫尔
托马斯· 莫尔(ThomnasMore,1478-1535年)英 国人文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之一,约于1478年2月7 日出在英国伦敦一个不太显赫的富有家庭。莫尔幼年丧母, 由父亲带大。他的父亲约翰· 莫尔(JohnMore)曾担任过 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是一位勤俭持家、正直明达的人, 对儿子要求极为严格,这对莫尔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当时的欧洲,拉丁文被视为进入上层社会的通行证。 因此,幼小的莫尔被送入了伦敦的圣安冬尼学校,学习拉 丁文。十三岁时,父亲将他寄住在坎特布雷大主教、红衣 大主教莫顿(Morton)的家中。莫顿是当时一位很有影响 的政治家,他学识渊博、机智过人、谈吐优雅,曾担任过 英国的大法官,对此莫尔在《乌托邦》中专门做过描述。 从他那儿莫尔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影响。
社会福利思想重点

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一篇: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社会福利思想重点1、社会福利定义:它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与结果,是现代社会中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筹集和发放社会福利基金,从而对国民因各种社会原因或特殊个人原因所导致的无收入或收入中断情况提供生活保障。
2.不同阶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多样性19c中期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存在主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出现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19c末-20c初的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主流社会福利思想思想是激进自由主义与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集体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资本主义大萧条时期,主流思想是凯恩斯主义和瑞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奥地利学派、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20c中期资本主义稳定发展时期,主流思想是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开始兴起。
20c70年代的资本主义改革时期,主流思想是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存在社会民主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
20c9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选择时期,主流思想是“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存在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3、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发展变化:其变化经历三阶段第一阶段15、16c—19c中期: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自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个人的责任而不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福利应依靠个人自助)第二阶段19c末—20c70年代: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国家福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是社会或国家的责任,社会福利应该依靠国家保障)第三阶段20c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自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的社会福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是政府、社会和个人的责任。
社会福利——精选推荐

社会福利第⼀章⼀、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社会福利思想具有历史性。
2、社会福利思想具有多元性。
3、社会福利思想具有明显的流派性。
4、社会福利思想还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西⽅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西⽅资产阶级⾰命与资本主义制度建⽴的时期,西⽅社会福利思想也进⼊开始形成时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资本快速发展时期,西⽅社会福利思想也进⼊快速发展阶段。
3、20世纪前期是西⽅资本主义⾯临新的选择的时期,西⽅国家的社会福利思想也在发⽣明显变化。
4、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西⽅资本主义的改⾰时期,各种社会福利思想在这⼀时期充分得以表现。
三、西⽅社会福利理念的阶段性特征。
第⼀阶段是15、16世纪⾄19世纪中期,西⽅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助理念。
第⼆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西⽅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国家福利理念。
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的社会福利理念。
第⼆章⼀、简述柏拉图的社会福利思想。
1、柏拉图提出了关于城邦的思想。
柏拉图按照⼈性与分⼯的原则将城邦的成员划分为三个等级:社会的统治者、社会的保卫者、社会⼀般劳动者。
2、柏拉图提出了关于⼀种理想状态的国家的基本思想。
3、柏拉图晚期的所有制思想。
4、总之,柏拉图的社会思想中包含了⼀定程度的整体福利的社会福利思想,城邦的建⽴是为了全体城邦成员的幸福,⽴法必须有助于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定程度的财产公有制与部分的财产私有制实际上都是为了防⽌社会财富占有率的悬殊所可能导致的社会不安定。
⼆、简述亚⾥⼠多德的社会福利思想。
1、亚⾥⼠多德提出⼈类为了共同的利益⽽组成城邦的思想。
2、理想政体应包含的原则:照顾公共利益的原则;兼顾穷⼈和富⼈的原则;多数⼈的原则;即多数⼈的政体优于少数⼈的政体。
⼈⼈都能幸福⽣活的原则;轮流执政的原则。
3、理想状态的社会他认为⼀种理想的城邦应该实⾏财产私有制,应该实⾏⼀夫⼀妻制,注重教育的影响。
(完整word版)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教案(教学文件全)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课程教学文件(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撰写教师:马永方2016年2月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学日历(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整理人:马永方审定人:马永方2015年8月教学日历课程名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英文名称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 课程编号12600067Z学时数48 学分数3任课教师马永方授课对象社工14级学年 2015-2016 学期第一学期2015年 7 月 25 日订东北农业大学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现代社会福利思想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课程编号:12600067z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总学时数:48总学分: 3开课学期:3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保障学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发展过程以及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基本主张,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保障政策选择的影响,把握在社会福利思想影响下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与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发展特征与基本目标。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即福利思想和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思想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和西方社会福利思想。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形成于古典文明时期,经过中世纪的发展,到了近代而蓬勃兴盛。
教学大纲课堂讲授部分(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绪论4学时第一节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第二节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历史渊源(难点)第三节现代社会福利的思想特征与流派(重点)第四节研究社会福利思想的意义与方法第一章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6学时(重点)第一节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二节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难点)第三节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第四节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五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二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6学时第一节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难点)第二节德国历史学派(重点)第三节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主义(重点)第四节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4学时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第二节早期的(或旧的)福利经济学第三节新福利经济学(重点)第四节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演变(难点)第三节凯恩斯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四节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4学时第一节《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制度(重点)第二节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理论第三节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重点)第四节福利国家社会福利理论分析第六章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社会福利观4学时(重点)第一节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第二节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主义福利观第三节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福利观的分析(难点)第七章新自由主义思潮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4学时(重点)第一节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观点第二节哈耶克、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观第三节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第四节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社会正义与个人权利的争论第八章新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第二节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三节新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九章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高夫的“整合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二节奥菲对“福利国家矛盾”的批判第三节奥康纳的“国家财政危机”理论第十章女性主义福利思想2学时第一节社会福利及其性别属性第二节女性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十一章当代中国社会福利理论探讨 2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福利思想(难点)第二节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体制与社会福利思想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体制和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四节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二)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钱宁主编:《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教学大纲说明一、教学目的、课程性质及教学任务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有关代表性的思想家、代表性思想学派对社会福利问题的认识、构想和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向往;深入认识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把握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社会福利及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进一步认识到随着工业化和社会发展现代化,传统社会福利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以及科学的社会福利价值观,加深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解,自觉地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福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来。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福利思想

(1)对社会问题和社会制度的揭露 圈地运动造成了的福利对立 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2011-4 8
(2)乌托邦的社会福利构想 主张公有制
人人劳动,没有剥削
按需分配
高雅的精神文明
人人过着高尚幸福的生活,但保留着奴隶制残余和 殖民制度,政治生活的半专制,精神领域的宗教信仰。
(6)实行共妻制
2011-4 10
(二)十八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福利思想
1、摩莱里(Morelly,?-1780)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启蒙思想家,著作《巴齐里 阿达》、《自然法典》 (1)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基础:理性
人类社会历史:理性-非理性-理性
(2)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福利社会的纲领和原 则 公有制
1、社会思想的内容和社会动员的武器
2、对济贫法制度的批判
(二)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
1、人的本质需要是社会性需要 2、需要层次: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 3、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2011-4
20
(三)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两种再生产
1、劳动力再生产的内容:体力和智力
2、劳动力再生产满足的手段:消费(满足途径)
2011-4
9
2、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1568-1639)
伟大的爱国主义战士和杰出的空想共产主义者, 著有《太阳城》
(1)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人人劳动,公平分配 产品 (2)太阳城以生产小组为基层劳动组织 (3)注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4)最高领导者是贤者(太阳)
(5)废除奴隶制
由神赐予永生的、幸福的英雄,永远居住的地方
2、品达的福岛、福地
不是专门为英雄所准备的,居住者不是无所事事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第一篇: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1、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历史阶段15世纪到17世纪: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缓慢转变时期,西方福利思想开始出现(背景: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出现,为社会福利思想奠定基础;宗教改革加速西方社会世俗化进程,有利于福利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思想是西方近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础)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强调个人责任为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的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为主流):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开始形成,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快速兴起(古典政治经济学、功利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也走向顶峰,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出现。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快速发展时期(德国新历史学派、英国激进自由主义和费边社会主义、德法瑞典等国的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20世纪前期:西方资本主义面临新选择,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思想也发生明显变化(凯恩斯主义和瑞典学派的国家干预主义社会福利思想)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改革,社会福利思想得以表现。
(第三条道路)2、不同阶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主流派别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强调个人责任为核心的内容与基本特征的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为主流)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体现国家干预为核心的激进自由主义和新历史学派为主流)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强调政府宏观政策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和瑞典学派为主流)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初(以强调充分国家责任和福利为核心的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为主流)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强调市场机制和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为主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为主流)3、中世纪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首先是不系统性。
没有发展成相对独立的思想内容体系,更多的隐含在主要思想家的政治思想、社会思想和哲学思想中其次,深受基督教影响。
不以人为中心,反映人的意识和主张,带有宗教性而非社会性(被称为宗教社会福利社想)4、中国古代早期的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a.系统性和全面性(全面论述灾害救助,养老,鳏寡孤独的社会救助思想)b.世俗性和政治性(为维护统治者政治利益)c.预防与救助并重(关注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各种灾害发生)d.明显的理论性(在家庭内部、国家内部强调一定的伦理思想)5、文艺复兴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结束欧洲长期封建宗教神学统治,文艺复兴确立了人文主义的地位,确立资产阶级社会价值观念,使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解放,为社会福利制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教案(教学文件全)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课程教学文件(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撰写教师:马永方2016年2月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学日历(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整理人:马永方审定人:马永方2015年8月教学日历课程名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英文名称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 课程编号12600067Z学时数48 学分数3任课教师马永方授课对象社工14级学年2015-2016 学期第一学期2015年7 月25 日订东北农业大学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现代社会福利思想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课程编号:12600067z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总学时数:48总学分: 3开课学期:3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保障学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发展过程以及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基本主张,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保障政策选择的影响,把握在社会福利思想影响下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与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发展特征与基本目标。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即福利思想和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思想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和西方社会福利思想。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形成于古典文明时期,经过中世纪的发展,到了近代而蓬勃兴盛。
教学大纲课堂讲授部分(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绪论4学时第一节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第二节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历史渊源(难点)第三节现代社会福利的思想特征与流派(重点)第四节研究社会福利思想的意义与方法第一章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6学时(重点)第一节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二节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难点)第三节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第四节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五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二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6学时第一节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难点)第二节德国历史学派(重点)第三节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主义(重点)第四节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4学时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第二节早期的(或旧的)福利经济学第三节新福利经济学(重点)第四节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演变(难点)第三节凯恩斯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四节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4学时第一节《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制度(重点)第二节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理论第三节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重点)第四节福利国家社会福利理论分析第六章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社会福利观4学时(重点)第一节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第二节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主义福利观第三节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福利观的分析(难点)第七章新自由主义思潮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4学时(重点)第一节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观点第二节哈耶克、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观第三节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第四节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社会正义与个人权利的争论第八章新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第二节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三节新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九章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高夫的“整合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二节奥菲对“福利国家矛盾”的批判第三节奥康纳的“国家财政危机”理论第十章女性主义福利思想2学时第一节社会福利及其性别属性第二节女性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十一章当代中国社会福利理论探讨 2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福利思想(难点)第二节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体制与社会福利思想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体制和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四节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二)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钱宁主编:《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教学大纲说明一、教学目的、课程性质及教学任务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有关代表性的思想家、代表性思想学派对社会福利问题的认识、构想和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向往;深入认识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把握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社会福利及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进一步认识到随着工业化和社会发展现代化,传统社会福利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以及科学的社会福利价值观,加深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解,自觉地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福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来。
最新《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绪论★社会福利的概念:(名词解释)广义的社会福利: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
(属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的概念:(名词解释)(1)含义:社会福利是一种制度,是人类社会为了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一种社会类型或政治制度决定着福利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形式:a.残补型的或剩余型的制度:属于济贫服务的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b.制度型的福利: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
★现代社会福利的特征:(1)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
社会福利的根本目标是社会正义,他强调要使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使穷人或弱者同样可以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2)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
社会福利的服务对象范围广,具有全民性,而且扩大到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
(3)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
社会福利不设先决条件,它只要求受照顾者是属于本国的公民,具有基本的社会成员资格。
就此而言,社会福利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
(4)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社会福利是作为“社会工资”提供给国民的,它不计功利,也不要求实物和金钱方面的回报,而是作为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给予公民的服务和帮助。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特点:(1)意识形态性。
从根本上讲,社会福利思想是思想家们依据一定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福利的制度、政策和问题的根本观点,因此,社会福利思想总是围绕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社会理想谁更有价值或者说应该以哪一个为出发点来阐述自己的福利观。
社会福利思想史 绪 论

第九章 “第三条道路”与社会市场经济社 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 “第三条道路”的出现 第二节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福利理论 第三节 英国“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第一节 旧福利经济学 第二节 新福利经济学 第三节 现代福利经济学
第一章 社会福利概论 一、福利与社会福利 (一)福利的概念 (二)社会福利 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一)传统的观点 (二)近年来的新观点 三、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特征与原则 (一)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 (三)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实施原则 四、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
第七章 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 英国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第二节 瑞典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节 德国和法国社会民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新古典学派与新保守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 新古典学派福福利思想 第二节 哈耶克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节 弗里德曼的社会保障思想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福利思想
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一)莫尔的《乌托邦》 (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二、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一)梅叶的《遗书》 (二)摩莱里的《自然法典》 (三)马布利 三、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一)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理论与社会福利 思想
(一)马克思义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人的需要理论 (三)“两种生产”理论 (四)收入分配理论 (五)“重建人人所有制”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思想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思想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思想是指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一套公共福利体系,旨在保障社会公平、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为弱势群体提供各种扶助和保护。
这套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政府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通过公共福利项目来减少社会不平等,并提高整个社会的福祉。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欧洲。
在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变迁使失业率上升、工作环境恶化,导致大量工人生活困难。
这引发了一场关于社会责任应该如何分摊的讨论。
早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家,如托马斯·潘恩和威廉·布莱克等,认为政府应该为公众福利负责,并提倡社会和谐与平等。
然而,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思想真正开始形成要归功于20世纪初期的一系列政策变革,特别是在联合国成立之后。
二战后,欧洲以及一些其他西方国家,包括瑞典和英国,开始逐渐建立起全面的社会福利制度。
这些福利制度的目标是通过提供全民医疗保险、失业救助和养老金等福利项目,确保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总体而言,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平等和公平。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思想强调社会平等和公正,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使每个人都能够享有一定程度的福利。
这意味着通过福利制度,政府将追求贫富差距的缩小,扶助弱势群体,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基本生活保障。
其次,社会责任。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认为,社会福利是政府的责任,即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整个社会福祉的责任。
政府通过纳税制度收取公民的税款,然后用于提供医疗保健、教育、养老金等福利项目。
这种社会责任的理念旨在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公平待遇,减少社会不平等。
再次,普惠性和可持续性。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思想主张福利制度应该普惠于全体公民,并且能够持续为公众提供服务。
这意味着福利项目应该面向所有人,不论其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同时还应该具备经济可持续性,即能够长期提供福利服务,不致耗尽国家财政。
最后,个人责任和自助。
第七章 当代政治哲学的社会正义理论与社会福利思想1

(四)一个永无定论的原则
复合平等:在任何处于某个领域或掌握某种善的公 民可以被剥夺在其他领域的地位或其他的善。
“ 任何一种社会善 X 都不能这样分配 : 拥有社 会善 Y 的人不能仅仅因为他拥有 Y 而不顾X 的 社会意义占有 X 。 ”
各种领域都有其相应的分配原则 ,每一个分配领 域的原则不应侵犯其它领域 。
二、公平正义论
(一)公平的正义(justice as fairness)(多元 化社会中有关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基本共识)
每个人都处于平等、自由的原初状态; 有关恰当的分配配额所需要的社会正义原则是
在一种公平的原初状态中被一致同意的。
(二)对功利主义的批判
1、功利主义将个人的选择自由扩大为社会的选择原 则,会损害少数人的利益与自由。
(二)简单平等
简单平等:要求被垄断的物品重新在所有社会成员中 均等分配。
简单平等无法长期维持。(支配性物品不断变化)
(三)复合平等
不反对垄断性,但要减少支配性。 不同的物品被不同的人群垄断性持有,但没有特 定物品能够普遍转换。 如果每个群体都能在某些物品的分配中居于强势, 确实会形成总体上相对平等的状况。
任何社会都存在多样化的分配程序与分配机构。 市场交换 赠与 国家分配 家族网络、黑市、官僚同盟、秘密的政治和宗教
组织
(三)分配标准的多样化
任何社会的分配标准都是多样化的。(物品的分配标准与它 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有关) 不可能存在唯一的分配正义的原则。 某些关键性物品有我们所认为的规范结构,并超越时空界限而
五、罗尔斯的平均主义福利观 1.分配的不平等是为了增进所有人的利益(任何人只
有在能够增进整个社会的利益,特别是境况最差者 的利益的前提下,才被允许占有较多的利益,否则 就该采取平均主义分配) 2.关注弱者(社会必须更多地关注天赋较低和出生于 较不利社会地位的人,将更多资源用于他们) 3.制度安排:使偶然因素为最不幸者谋利 4.差别原则对应于博爱原则:即任何人如果不能增进 境况较差者的利益就不能占有较大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福利理论发展
新趋势
第一节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
一、全球化的特征与趋势
1、作为一个过程的全球化
•阿尔布劳的观点;
•全球化的特征:
•融合vs分化与冲突;
•客观过程vs民族意识;
2、各种全球化的观点
•全球村的观点:麦克卢汉的“同时性”、“压缩”、“收缩”概念;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全球化;
•现代性的制度性扩张;
•文化全球化的观点;
•世界体系论的观点;
3、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是由各种全球化趋势构成的;
•在现代性条件下,人类活动在多重领域多层面展开的过程;
•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发展与冲突的过程;
•全球化充满不确定性和重大负面影响;
二、新右派与全球化
1、何谓“新右派”?
•由传统的放任自由经济学、极端自由意志论和反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混合体;
•共识:反凯恩斯主义和反福利共识;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
•前者力图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恢复自由主义传统;后者恢复传统价值观;
•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异同;
2、新右派对全球化的态度
•全球化的积极鼓吹者和推动者;
•重视传统、秩序和自由等价值;
三、全球化的后果及其对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1、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独立性的冲击
•全球化改变了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治理方式;
•跨国公司权力的扩张;
•全球化的两面性:
2、全球化对社会福利的积极影响
•为保障人们生活安全提供物质基础;
•激发人们对福利问题的关注;
•克服封闭市场的低效率和政治腐败;
3、全球化对社会福利的消极影响
•经济效率vs人民福利的矛盾;
•经济上的贫富、政治上无权与强权的两极化;
•对民族国家和地方社会传统的破坏;
•传统国家治理模式的失效;
第二节社群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社群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也是一种社会理论;
•兴起于对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批判;
•试图以社会共同体传统来克服个人主义和道德利己主义;
一、社群主义的兴起
1、“社群”及其构成
•社群的概念;
•社群的意义;
•社群类型:地方性社群、记忆性社群和心理性社群;
2、社群主义兴起的社会背景
•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
•对社群问题与社群运动的反思;
二、社群主义的政治哲学
1、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
•“公益”vs“权利”;
•“权利”(right)的含义:“正当”(道德价值和合法性的一致)和“权利”
(道德权利论和法律权利论);
•新自由主义的道德权利论;
•社群主义的法律权利论;
2、积极的权利和消极的权利
•积极的权利;
•消极的权利;
•新自由主义:保护消极权利,限制积极权利;
•社群主义:发展积极权利优先于保护消极权利;
3、强国家理论
•新自由主义国家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国家中立和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保持中立;
•社群主义的国家理论:中立与共识的矛盾;
三、社群主义的社会福利哲学
1、“共同善”的理论
•“善”优先于权利;
•“善”的实践价值观:德性;
•共同善理论的道德意义;
•共同善的形式:物化形式的共同善与非物化形式的共同善;
•物化形式的共同善:物品形式的公共利益和非物品形式的公共利益;
•非物品形式的公共利益具有的特性:
•非物化形式的共同善:美德;
2、沃尔泽的复合平等论和分配正义论
•正义多元论;
•平等分配的三种形式;
•复合平等论;
•复合平等的原则:
•沃尔泽的三个分配原则:自由交换;应得和需要;
3、戴维·米勒的“社会正义原则”
•人际关系的三种模式:团结性社群;工具性联合体;公民身份;
•(1)团结性社群与需要的原则;
•需要原则的两个限制性条件:弱者优先;共识;
•需要的层次:生理性需要;目标性需要;规范性需要;
•如何基于需要原则实现社会正义:
•对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社会正义的批判;
•运用需要原则的两个命令:助贫;特定需要;
•(2)工具性联合体与应得的原则;
•何谓工具性联合体;
•其主导型关系;
•应得原则面临的三类困境:团队工作中对个人作用评估;等级制的合理性;
对联合体目标的评价分歧;
•制度性应得:
•前制度性应得:
•(3)公民身份与平等的原则;
•何谓公民身份?
•分配性不平等与社会性不平等;
•整体论平等观与个体论平等观兼而有之,但是前者优先于后者;第三节新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1、“第三条道路”的提出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三条道路”的历史;
•当代第三条道路的形成背景:
•其一,意识形态的终结;
•其二,民族国家对全球性问题的无力治理;
•其三,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迈进;
•其四,传统福利模式的失效;
2、“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美国政治实践;
•英国对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反思及其实践;
•第三条道路与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第三条道路的特征:
•其一,以新左派面目出现;
•其二,争取中间选民;
•其三,用多元化方式解决问题;
二、新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观
1、老左派与新右派的政治观比较
•古典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观;
•新自由主义的政治观;
•二者的共同之处:线性现代化观点;
2、重构国家的政治框架
•用结构化的方式解决当代西方社会问题;
•吉登斯重构激进政治的六点框架:
•其一,修复社会团结纽带;
•其二,区别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
•其三,以能动性政治解决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其四,发展对话民主;
•其五,改革福利国家;
•其六,建立对话政治机制;
3、建立新型的民主国家与积极的公民社会
•其一,创建合作包容的新型社会;
•其二,改革现有的政党和政治制度;
•其三,培育积极的公民社会;
•其四,建立作为“风险管理者”的政府;
•其五,用积极的福利社会取代国家;
三、吉登斯对新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阐述
1、福利国家的矛盾
•工作模式革新带来的挑战;
•全球化的挑战;
•来自阶级关系变化的挑战;
•从外部风险向人为风险转变带来的挑战;
2、积极的福利社会
•积极的福利社会:基于能动性政治与生活政治;
•积极的福利社会的含义:
•反对物质第一的生产主义的福利主义;
•发挥能动性克服人为风险;
•强调责任与权利的统一;
•致力于解决“集体厄运”;
3、社会投资型国家
•社会投资型国家的含义;
•其社会政策取向:多元化与民主化;
•社会投资型国家的意义;
•主要内容:
•其一,关于养老金的发放问题;
•其二,关于失业问题;
•其三,政府的角色:支持创新创业;实现公民终生教育;
•其四,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
其五,以社区为中心取代安全网式的扶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