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板块一 综合检测A卷 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8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 含解析

2018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 含解析

河西区2018—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二)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本试题分第Ι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第Ι卷(选择题共44分)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蓝或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填写在第Ι卷的表格中1—11题的位置。

2.本卷共11小题,每题4分,共计44分。

在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

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

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

这表明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三省长官权力受到了限制,这说明了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C正确。

此时,三省议事仍存在,到宋朝才名存实亡。

B错误,新设官职与其并存,并非融入。

D错误,不符合唐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C2.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商业现象,按出现的先后排序应为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②“平遥生意通天下,票号风云卷聚财。

”③“柳梢挂月黄昏后,夜市张灯白昼然。

”④“辉煌金碧店悬牌,洋字洋名一律揩。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②③①④【知识点】商业的发展【试题解析】①反映了市坊分离,它出现于宋朝以前。

③指的是夜市,它出现于宋朝。

②指的是商帮,它出现于明清。

④指的是列强经济侵略,它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

综上,本题选B。

【答案】B3.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

”路德的观点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B.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反对罗马教会垄断教义解释权【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路德反对教会传教的作用,D符合此信息,故选D。

2018年全国二卷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打印版)

2018年全国二卷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打印版)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俊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井、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莺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同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都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

“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29.1923年底。

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广东省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广东省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惠州市2018高三第二次调研考历史试题和参考答案24.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

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

这种现象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25.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

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A.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B.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权利C.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D.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26.中国古代在社会动乱比较激烈的时候,或是在大动乱的前后,总有史学的杰作出现。

经过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到了汉武帝时,司马迁写出了《史记》;唐中叶以后,内部矛盾突出,杜佑写出了《通典》;两宋时阶级、民族矛盾交织,司马光写出了《资治通鉴》。

这说明中国古代史学A.注重历史的借鉴功能B.繁荣于社会动乱时期C.编撰体例呈现多样化D.私人与官方编撰并重27.下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

”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D.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28.据统计,1894 年以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扩大起来,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出现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产业近代化的进程。

这一时期产业工人数量增多主要得益于A.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快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国内外环境有所改善D.洋务运动的推动作用29.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只有实行“直接民权”或“全民政治”,才能“济代议政治之穷”,“矫选举制度之弊”。

最新-广东省深圳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精品

最新-广东省深圳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精品

2018年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能力测试2018.4.26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对于西周的分封制,《礼记·大传》中有一补充记载:“别子(庶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祢:诸弟)者为小宗”。

据此推断当时A.受封别子可以另立新宗B.继别宗子在本族内为小宗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25.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

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26.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

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

该制度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C.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27.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28.19世纪后半叶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纸币,这些外钞以中国银本位作为计值单位,因携带比银两铜钱方便,被国人接受,在东南沿海省份广泛流通。

80年代,仅(英资)汇丰银行在厦门一地发行的钞票就有六七十万。

这一现象A.有助于近代中国通货市场的规范B.使英国垄断了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C.体现经济发展对币制改革的需求D.一定程度减轻了清政府的外债压力29.1922年,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人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呼吁好人“不要清高”,要组织“好人政府”,在政治改革中坚持三条原则:“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和“有计划的政治”。

这一主张A.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B.体现各阶层联合斗争的要求C.要求彻底推翻封建军阀统治D.反映了精英分子的政治诉求30.《抗战建国纲领》是国民党抗战初期的主要纲领,它以“三民主义”为最高准绳,要求全国抗战力量要在国民党及蒋介石领导之下,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等方面制定纲领,坚持抗战并同时完成建国。

2018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五综合检测A卷含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五综合检测A卷含答案

板块五综合检测A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题,共48分)1.1919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规定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

该规定( ) A.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B.有助于保障前线的物资供应C.激发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D.易引起工农内部之间的猜疑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苏俄的公有化体现在工业、农业方面,题目涉及的是分配,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19年”得知,此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保证军事上的胜利,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此项措施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此时苏俄处于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目的是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故D项错误。

2.西方有分析家认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富有进取精神并能对资源作出最适度运用。

这一经济形态经过现代化改造,在国家的调控下仍能发挥生命力。

下列选项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斯大林模式下的国营农场B.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社C.赫鲁晓夫时期的集体农庄D.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农业的改革解析:选D 斯大林模式下的国营农场不能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合作社强调提高公有化程度,一定程度损害了农民利益,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的集体农庄不是以家庭为单位,故C项错误;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

3.(2017·昆明一中模拟)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严重破坏,在1918~1928年的恢复建设过程中,曾大量购买美国的钢铁和各式产品。

这一举动( )A.造成了欧洲经济的衰落B.破坏了欧洲经济的独立性C.增大了美国经济的风险D.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解析:选C 材料中“恢复建设过程中”不是造成衰落,而是有利于恢复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购买美国的钢铁和各式产品”不代表破坏了欧洲经济的独立性,故B项错误;1929年美国从柯立芝繁荣爆发大危机,与材料中“1918~1928年”相符,故C项正确;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等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与材料中“在1918~1928年”不符,故D项错误。

最新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后冲刺试题历史(二)参考答案 精品

最新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后冲刺试题历史(二)参考答案 精品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题历史(二)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D解析:本题的错选主要集中在C项,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2. B解析:解题时应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方面去分析。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奴隶制的实行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商朝青铜制造业发达。

通过分析,可知本题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题意,因此B项为正确答案。

3. A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明确,“鼎”是古代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严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本段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周王对不同阶层用鼎的数量有严格的规定,这一规定说明西周时期等级制度森严,周王严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本题所给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没有反映材料的本质问题,因此A项为正确答案。

4. C解析:解题应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它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也随之动摇,到了周朝后期,分封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形成了分裂割据势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本题所给A、B、D三项都不是造成分裂割据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项。

5. B解析:根据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地丁银的内容及其中反映生产关系的内容来看。

6. A解析:从整个材料看,商贾与小民之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包买商与雇佣工人的关系,所以,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7. C解析:此题为历史结论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戊戌变法性质的理解和对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认识。

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发展资本主义和民族独立。

A项说得过于笼统,语焉不详。

B项不符合实际,美国走的是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只要求对清政府进行改良,企图实行君主立宪制。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 板块二 综合检测A卷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 板块二 综合检测A卷

板块二综合检测A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青岛检测)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000文。

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200文。

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600文。

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解析:选D 为了扭转长期以来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殖民者转而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改变自己贸易的不利地位,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并出现了银贵铜贱的现象,故D项正确。

2.(2018届高三·河南六市联考)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

这说明( )A.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C.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D.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解析:选C 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的移民政策的变化:由禁止到鼓励、政府主导,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特别是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故C项正确。

3.甲午中日战争后,许多中国人出于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担忧,开始认真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语言甚至儒家文明的价值,在许多方面,1895年后的中国失去了同一性和历史性。

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A.打乱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B.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C.整合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D.刺激了国人变革制度的愿望解析:选D 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刺激了国人变革制度的愿望。

4.“官有三畏:畏洋人、畏革命党、畏姨太太;民有三畏:畏民贼、畏蠹国虫、畏卖国奴;顽固党有三畏:畏拆城、畏剪发、畏易服;学生有三畏:畏作文、畏考试、畏读国文。

2018年高考全国2卷历史真题和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全国2卷历史真题和答案解析

2017 高考历史全国2 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 分,共48 分)24.图 5 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 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

据此可知,唐中期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 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28.1879 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 派播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 协造” 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A.军用工业由官版专为商办B.“ 协造” 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用工业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28.年,《申报》登载的“ 艾罗补脑汁” 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28.188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 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国党员占总人口的1% 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31.1977 年,我国个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 万人,至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 万人,2001 年增长至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2018年全国高考二卷历史试卷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高考二卷历史试卷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

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意在说明”,这是提示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25.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2018届高考历史 二模试卷(word版附答案及解析)

2018届高考历史 二模试卷(word版附答案及解析)

2018 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1.《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帐似的记录的总称。

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原因在于其()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儒家思想。

题干中《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春秋》具有伦理教肓的功能,才被统治者推崇,故B 项正确。

答案:B2.战国时代的儒、法、道、阴阳、纵横五家,在汉初仍然活跃,但汉代中期以后,学术界变成以经学为主。

出现这一变化是由于()A.政府的提倡B.儒学的思辩化C.佛教的传入D.庄园经济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从汉以后成为主流思想。

根据“汉代中期以后,学术界变成以经学为主”的史实,再结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A 项正确。

B 说的是宋代理学;佛教传人是在西汉末期,排除C;庄园经济的发展对儒学变化没有直接影响,排除D。

答案:A3.明初政府对百姓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之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

晚明百姓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当时()A.君主专制的强化B.宋明理学发展C.商品经济的发展D.奢侈之风盛行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已经打破了传统礼制的严格限制,出现了追求生活质量与享乐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社会的商品经济活跃,与宋明理学相反,故C 项正确,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故A 项错误;D 项只是表面现象。

答案:C4.清代前期,中国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政府的消费支撑着城市的繁荣。

当时 1400 个小城镇,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有一半是府或者省治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由此可见()A.城市发展受社会体例的节制B.政府对城市经济生活管控严密C.商品经济发展催生近代城市D.繁荣的工商业市镇己开始出现解析:本题考査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2018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综合检测A卷含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综合检测A卷含答案

板块二综合检测A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青岛检测)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000文。

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200文。

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600文。

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解析:选D 为了扭转长期以来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殖民者转而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改变自己贸易的不利地位,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并出现了银贵铜贱的现象,故D项正确。

2.(2018届高三·河南六市联考)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

这说明( )A.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C.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D.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解析:选C 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的移民政策的变化:由禁止到鼓励、政府主导,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特别是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故C项正确。

3.甲午中日战争后,许多中国人出于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担忧,开始认真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语言甚至儒家文明的价值,在许多方面,1895年后的中国失去了同一性和历史性。

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A.打乱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B.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C.整合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D.刺激了国人变革制度的愿望解析:选D 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刺激了国人变革制度的愿望。

4.“官有三畏:畏洋人、畏革命党、畏姨太太;民有三畏:畏民贼、畏蠹国虫、畏卖国奴;顽固党有三畏:畏拆城、畏剪发、畏易服;学生有三畏:畏作文、畏考试、畏读国文。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24.汉朝“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sǒu)”。

这表明A.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B.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C.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25.从1959年在山西侯马的XXX二年(1076年)XXX坟墓里发现的一座戏台模型看来,当时的舞台设置已经相当完备,上边五个角色正在“作场”,末、旦、丑、净全有,神态逼真。

这说明A.考古资料可以完全复原历史场景C.山西是当时戏曲的繁荣之地B.宋朝是古代戏曲的高峰时期D.宋朝时期舞台戏曲已有相当规模26.XXX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

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

……于是‘宫府分离制’最终被‘宫府合一制’所替代。

”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中国古代A.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C.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B.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D.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27.清朝乾隆年间,画家XXX在《题画梅》中写道,“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作者的创作A.体现了当时写意画的艺术价值取向C.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独特的审美情趣B.寄托着画家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D.折射出当时士大夫孤芳自赏的心态28.第二次雅片战役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的消息传到上海,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与英、法等国驻上海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XXX。

上海XXX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

XXX在给XXX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XXX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

这说明当时A.中央集权削弱C.地方自主性增强B.地方官员主动顺应国际外交XXX缺乏现代国家观念29.中共北方区委机关报《政治生活》上的一篇评论指出,(1925年)XXX自从XXX产党、XXX加入以后,“已经走上了一条政治的轨道,已经有比较严密的构造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了民众的同情与崇奉,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表显长足的进步,而且与帝国主义、军阀站在绝不相容的位置”。

湖南省长沙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长铁一中2018届高三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上古三代时期,商朝人将统御天下的权力看作是天帝的眷顾,并且这种眷顾是持久存在的。

而当周人取代了商人成为华夏共主之后,周人首次提出了天命的迁徙,统治者有可能因为失德而被天命所抛弃,取而代之者则会成为新的宠儿。

”材料表明,上古三代时期( )A.政治制度带有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 B.权力的传承必须凭借个人德行C.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血缘关系成为王朝更迭的依据2. 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

其主要目的是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 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 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3.《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4.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是“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

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代,赋敛不征而用足。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5.唐太宗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

”材料反映了唐代尚书省A.组织整齐严密,是各机构的典范B.在中枢行政机构中位高权重C.掌侍进奏表章、草拟诏旨制敕D.经常根据皇帝的意旨草拟圣旨6.宋神宗熙宁时,长安商税每年八万余贯,北方其他州商税超过八万贯的只有高密、历城、东平、沧州等处。

2018届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届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届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2.5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邦国”指的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其中的表白体现出()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3、发过历史学家德尔玛指出:现代欧洲文明源丁占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继承了关于任何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

而从罗马那里“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一种范畴”。

”对“动力线”和“一种范畴”的理解最全面的是()A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国家尊重个人权利B.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个人尊重国家利益C.公民人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个人和团体的权利D.个人主义理想和民主社会观念,国家的权利和利益4、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

”为此,美国推行()A.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C.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D.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5、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

安徽省合肥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

合肥市2018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24.“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 .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 .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 .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25.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表明A .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 .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C .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 .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26.魏晋之际,玄学成为封建文人的一种思潮。

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中崇尚“清谈”。

这种思潮的出现A .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B .是江南经济开发的结果C .导致了国家走向分裂D .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27.以下是唐宋时期我国南北主要地区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它主要反映了A .唐朝时期北方经济更为发达B .政府忽视北方水利兴修C .政府政策促进经齐重心南移D .南方水利技术领先北方 28.洋务运动时期,政府与企业之间构成了“父爱式庇护”、“亲戚式庇护”和“朋友式庇护”的“伞式”关系。

其中“父爱式庇护”关系A .顺应了市场经济的规律B .推动了近代企业的产生C .规避了政府的监督控制D .得到了较少的资源配置 29.1919年10月,沈仲九在《五四运动的回顾》中指出:“前清时候的学生也有做革命事业的,但他们都是离了学生的地位,而且是个人行动的,若用学生的资格,大家联合起来,去做关系国家社会的事业,是没有的。

”这一变化主要缘于A .学生社会地位的提高B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C .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D .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30.抗战初期,海外华人每月捐款约为2000万元,几乎占了当时抗战军饷的三分之一。

天津部分区联考2018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天津部分区联考2018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天津市部分区2018年高三质量调查试卷(二)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

这说明战国时期A.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地位B.各国君主仍然维护分封制度C.传统的宗法影响依然存在D.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势2.“因为中国商人缺乏西方商人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据此可知,造成中国海权弱化的根本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B.闭关锁国政策C.朝贡贸易体制D.封建专制制度3.汪太贤在《人文精神与西方法治传统》中说:西方社会是在“人的发现”时候塑造了它的人文精神,同时又是在“人的发现”过程中“孵化”出了自己的法治。

这段话意在强调A.“人的发现”的作用B.人文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D.人文和法治的相互影响4.1841年,保守党第一任领袖罗伯特·皮尔率领保守党获得大选胜利,迫使维多利亚女王使其组阁,这被后世学者认为是责任内阁制确立的标志。

材料说明,当时英国A.君主立宪政体确立B.代议制不断完善C.政党政治开始形成D.王权已完全丧失5.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建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校,这些学校的教育内容上侧重于“西文”“西艺”。

这说明洋务教育的特点是A.重视西方科技B.强调制度革新C.提倡思想解放D.宣扬全盘西化6.丁文江在《五十年来之中国矿业》中指出:民国3至7年,南方金属矿与北方煤矿在产额产值上均有了飞速发展。

“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模块综合测评卷(一)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模块综合测评卷(一)

模块综合测评卷(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2017·临沂质检)汉朝初年,2 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到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作“赀选”。

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

这一变化表明()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解析: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武帝制定的官员选拔标准注重道德领域中的“孝”“廉”两个方面,是儒家思想在政治官僚选拔上的反映,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7·黄冈模拟)“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

就此推断画横线处的内容是()A.科举制度地主经济B.专制皇权商品经济C.官僚政治地主经济D.封建割据商品经济解析:“官僚政治”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形态,是“儒家正统”的政治保障,“儒家正统”是“官僚政治”的理论来源;“地主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为“儒家正统”提供经济保障,“儒家正统”是“地主经济”的思想基础;“官僚政治”是“地主经济”的政治保障,“地主经济”是“官僚政治”的经济基础。

因此,“官僚政治”“儒学正统”“地主经济”三者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故C项正确。

答案:C3.(2017·鹰潭模拟)《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政事堂变迁反映出()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解析:根据材料“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到“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可知,政事堂由独立的议事机构变为附属的议事机构,三省权力运行的分权制衡机制减弱,故A项正确。

课标版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能力训练2(含答案)

课标版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能力训练2(含答案)

综合能力训练(二)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1.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从学理层面探讨某一制度,称这一制度由于行政官吏的任用采取了客观的标准,因而打破了贵族的垄断和私人的关系,使被统治者在专制国家趋向平等,堪称“消极的民主化”。

这一制度应是( )A.宗法制度B.郡县制度C.察举制度D.科举制度2.与下表中数字序号①②③对应的地域搭配正确的是( )中国古代思想家地域分布统计表(单位:人)地域时期①②③边疆地区合计春秋战国至北宋91 27 1 0 119南宋至明清16 73 15 10 114合计107 100 16 10 233(据《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A.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B.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岭南地区C.黄河流域、岭南地区、长江流域D.岭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3.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

该思潮( )A.是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B.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D.体现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4.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

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 )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5.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示意图。

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 )A.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断绝了关系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认可C.受西方遏制而实行“一边倒”政策D.对国际贸易缺乏协调和合作6.马克思曾指出:“其实是罗马人最先制定了……抽象的权利……抽象人格的权利。

”“罗马人的主要兴趣是发展和规定那些作为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的关系。

4月2018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Ⅰ卷)历史卷(全解全析)

4月2018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Ⅰ卷)历史卷(全解全析)

文科综合历史 第1页(共5页)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24.B 【解析】由“灭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使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贡,则是事实”可知,材料强调周朝自武王之后分封诸侯,以巩固西周统治,故B 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商朝的政治制度,A 项错误;C 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材料中不能反映血缘关系,D 项错误。

25.A 【解析】材料强调宋代雅俗兼备、理想与现实并存的审美情趣。

宋代理学讲求以理统情、追求高尚的品德,以积极上进的思想修养和人生态度看待问题。

同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世俗文化大放异彩,这些都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现实与理想的看法,利于造就大雅大俗的审美观,故A 项正确。

B 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而非原因;C 项材料无从体现;国家主要统治思想仍以儒家思想为主,D 项错误。

27.A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打击儒学,其目的是动摇儒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而推进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故选A 。

C 是手段,排除。

B 、D 与题意不符。

28.D 【解析】本题考查对待历史的方法与态度。

分析材料“没有承担起继承并发扬光大历史文明的责任,甚至对悠悠历史文明予以了不可原谅的打击和破坏”可知,该学者强调的是我们应该注重传承历史文明,D 项正确。

A 、B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C 项说法错误。

29.A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由“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中国也算及格了”可知,该学者强调洋务运动有利于中国近代化,A 项正确。

B 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C 、D 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30.A 【解析】“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反映了文学革命与思想解放(思想革命)之间的关系,胡适强调的是若要文学革命首先要破除旧思想,故A 项正确。

材料虽反映了思想革命的重要性,但并未阐述思想变革的起点,B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新文化运动与时势的关系,C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要“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D 项是对材料的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一综合检测A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届高三·武汉八校联考)《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 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解析:选A 根据“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可知族规对于维护家庭和宗族的和谐有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B、C、D三项内容均为间接体现。

2.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

这一弊病根源于( )A.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B.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C.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D.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解析:选A “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这就说明了古代封建政府并没有一种稳定的赋税标准,而是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缩放性,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故A项正确。

3.(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后汉书·祭祀志》载:“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

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据此可知( ) A.五帝时期中国已有成熟文字体系B.商周时期监察制度已具备雏形C.上古先贤倡导道德教化诚信治民D.印玺尚未具备强烈的政治功能解析:选D 中国已有成熟文字体系是在商朝,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的监察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

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介绍了印玺的由来,并说明了它的“持信”功能,表明印玺尚未具备强烈的政治功能,故C项错误,D项正确。

4.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

”他认为官僚政治的本质是( )A.皇帝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特权政治B.中央高度集权的特权政治C.打着“国民幸福”旗号的特权政治D.努力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解析:选C 抓住材料“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可知,官僚政治实质上是以国家或者人民利益为名义,随意侵夺人民权益,故C项正确。

5.(2017·邯郸模拟)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解析:选C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是当时的社会现象,而不是反映的问题,故A项错误;“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体现监察体系不断完善,“臻于完备”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体现了统治者尊重民意,以民为本,体现了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选官标准,故D项错误。

6.对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较为准确的是( )A.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B.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C.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D.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解析:选D 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打击,因此这一阶段政治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物质文明可以概括为恢宏与古朴,如长城、兵马俑等;在精神文明方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魏晋时期玄学开始流行,受到当时士人的追捧,因此这一阶段精神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经世与玄思。

故D项正确。

7.(2017·梅州质检)“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

生民之业,莫重焉。

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

”材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解析:选C 据材料“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可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A、B、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均未涉及。

8.对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有学者认为,从秦到清依次经历郡政阶段、州政阶段、省政阶段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

其中的“州政阶段”主要是指( )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选C 先秦时期主要实行分封制,地方由封国统治,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属郡政阶段,故B项错误;唐宋时期,州已经成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属州政阶段,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沿袭元以来的行省,属省政阶段,故D项错误。

9.如以北宋初期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两宋之交的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

这种差异容易导致( )A.纸币贬值加速B.农民税负加重C.土地兼并严重D.自然经济解体解析:选C 宋代纸币是地方性货币,故A项错误;农民税负状况取决于国家的赋税政策,故B项错误;涉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业会成为获利的重要途径,引发土地兼并,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

10.明末清初,大陆居民特别是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

其影响是( )A.打击了东印度公司在台残余B.开始突破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C.推动了台湾经济结构的转型D.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解析:选D 据材料中“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可知闽粤台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台湾,是有利于丰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故D项正确。

11.(2017·鹰潭模拟)明万历十五年十月,明朝颁布法律规定:“无论官民之家,有立券用值、工作有年限者,皆以雇工人论;有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

”可见在现实生活中( )A.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实现自由雇佣B.明朝依然固守着重农抑商的政策C.地主与佃户间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国家法律偏重于保护自耕农利益解析:选A 根据“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可知短期雇工并未被政府列为雇工,而是以平民论处,这说明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可以实现自由雇佣,故A项正确;B、C、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12.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

这种现象( ) A.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B.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C.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D.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解析:选B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华夏文明的标志,中华民族就以这种儒家的礼义道德和天理人格思想,维系着几千年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明清学者以“礼学”代“理学”,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

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

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

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

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

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

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

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15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

(10分)解析:第(1)问,从丝绸之路的地域范围、贸易内容、贸易对象等方面对比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概括其影响。

第(2)问,对于汉唐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联系所学汉唐时期的社会状况来分析,一般来说从政治、政策、开明程度、经济水平与商人的贡献展开叙述即可。

答案:(1)变化:①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

②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

③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

(6分)影响:①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③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④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⑤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9分,回答三点即可)(2)原因: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②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贸易;③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④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⑤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每点2分,共10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都成为首都的次数(部分)解读材料,围绕“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变迁”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