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tics亚里士多德诗学

合集下载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第一次界定了古希腊悲剧,为悲剧从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也成为了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源头。

《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

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

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

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

《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

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诗学》的译者这样说到“《诗学》理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

”在这里我想首先谈谈对《诗学》中关于摹仿学的理论的理解。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艺术之“属”,就是摹仿。

而这里所说的“属”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理论,他的定义理论是在他批判了他的导师柏拉图经验定义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发展起的逻辑学说开创了西方二千多年的科学理论精神。

“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乐和竖琴——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摹仿。

”(第一章),这里不限于悲剧,而是指所有的艺术种类。

摹仿是专门相对于艺术而言的,我们知道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的著作也是用韵文写的,习惯上也称为“诗人”但实际上并不合适,荷马与哲学家恩培多克勒除了所用的都是格律之外,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所以我们称荷马是诗人并不为过,但后者,“与其称为诗人,毋宁称为自然哲学家”。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学说的起源均来自于对前人的成果的总结并发展,谁都没有能凭空创造了一门学问。

那么这样说来,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摹仿学说是怎样依附于前人的呢?艺术范畴的本质是摹仿,那么划分艺术门类之“种”的则是“种差”。

“种差”有三:摹仿所用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

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注释

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注释

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注释
《诗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系统阐释艺术本质特征和规律的美学论著。

该书现存26章,或有散佚。

前5章总论,分析了诗歌艺术模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在此基础上了阐发了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指出诗歌起源于人类的本能模仿,人类通过模仿获得认知并由此得到满足;诗歌作为艺术的模仿形式之一,是由那些善于模仿韵律的人在即席创作中渐趋使之完善并丰富起来;然后,追溯了悲剧和喜剧的由来与发展,以及悲剧与史诗之间的本质异同。

第6章至22章,主要探讨了悲剧这一诗体类型。

指出性格、语言、思想、戏景和唱段构成悲剧特征的6大要素,其中情节最为重要,是悲剧的灵魂所在。

然后就其他要素进行了理论阐释,为悲剧创作提供了性格塑造、修辞及风格等方面应当遵守的原则和方法。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题解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大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

他生于斯塔吉拉,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御医。

亚里士多德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八岁至三十八岁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跟老师柏拉图学习哲学。

二十年里,亚里士多德勤奋钻研,并努力收集各种图书资料,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被柏拉图称为“学园之灵”。

公元前345年,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逝世后离开学园,游历各地。

前343年,他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13岁的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前335年起,他在雅典郊区建立了自己的吕克昂学园并开始执教。

因为习惯于和学生在走廊或者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亚里士多德学派被后人称为“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把他当时认识到的科学分为三类:一是理论性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二是实践性科学,包括政治学和伦理学;三是制作或制造性科学,包括诗学和修辞学。

公元前323年雅典发生了反马其顿的运动,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一样,被控以“亵渎神灵”的罪名。

“为了不让雅典人对哲学第二次犯罪”,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前往母亲的出生地,欧波亚岛的卡尔基斯,次年因病逝世。

亚里士多德一生的著作数量很大,内容几乎涉及科学的各个领域,一类是他生前公开发表供一般人阅读的,深受柏拉图影响,多为对话体,如《智者篇》、《米纳仁纳篇》、《会饮篇》等。

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这类文体贯彻到底,因为他心中不具备老师柏拉图对先师苏格拉底的那种深切感受,因此他更多的作品是以论文体体的形式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尽管都生活在神学氛围中,可是两人的思想有明显差异。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柏拉图认为理式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他提出了事物的“四因说”: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四、研究范例
通感 李贺 变轻清者为凝重,使流易者具锋铓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荒沟古水光如刀 虫响灯光薄 鬼灯如漆点松花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 麦克白》
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 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表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 天,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坟墓去的道路。熄 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 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比手划脚的拙劣伶 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 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 不到一点意义。 散文体
Macbeth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blank verse

亚里士多德《诗学》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诗学》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诗学》主要内容
1. 《诗学》讲了悲剧呢!你看像《哈姆雷特》就是个悲剧的经典例子呀,它那跌宕起伏的剧情,人物的悲惨命运,不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悲剧的典型嘛!
2. 《诗学》对史诗也有深入探讨哦!比如说《荷马史诗》,那宏大的叙事场面,不就很好地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史诗的特点嘛!难道不是吗?
3. 《诗学》提到了情节的重要性呀!就好像一部好电影,情节引人入胜才能吸引人,像《盗梦空间》那样让人看得欲罢不能,这就是情节的魅力呢,对吧!
4. 模仿在《诗学》里也很关键呢!想想那些模仿明星的人,他们不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了亚里士多德说的模仿嘛,多有意思啊!
5. 《诗学》还强调了人物性格呢!像孙悟空那样鲜明的性格,让人印象深刻,这不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嘛,哈哈!
6. 还有啊,《诗学》说的净化作用!看一场感人的悲剧,让人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净化,就像大哭一场后心里会舒服很多一样,是不是很神奇呀!
7. 亚里士多德对诗的种类的分析也很精彩呢!诗歌有那么多种类,每种都有独特的魅力,就像不同口味的糖果,各有各的好呢!
8. 诗的语言在《诗学》里也有讲究哦!优美的语言能让诗更动人,就像动听的歌声让人陶醉一样呀!我觉得《诗学》真的是很有深度和价值的著作呢,它对我们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重估16世纪文艺复兴诗学中的亚里士多德《诗学》

重估16世纪文艺复兴诗学中的亚里士多德《诗学》

重估16世纪文艺复兴诗学中的亚里士多德《诗学》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学术在当时发展迅速,其主要领袖和思想家之一便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为当时的文学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他的著作《诗学》(Poetics)尤其突出。

此书的出版正好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其内容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乃至文学理论研究中。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诗歌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分析,涵盖了诗歌的核心思想,也给新近兴起的文艺复兴诗歌学术体系提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在书中明确指出,诗歌不只是散文表达的另一种形式,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文学表达形式,要求诗歌创作者以歌曲的方式去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而这种表达的精神力量,正是诗歌的最重要的内涵。

此外,亚里士多德也深入剖析了诗歌所涉及的不同文体所具有的特殊优势和风格,他提出了“叙述诗”、“赞美诗”、“哀悼诗”和“悲情诗”等形式,并将这些形式划分为叙事诗和描写诗两大类,使诗歌的研究具有系统性、规范性。

在诗的内容上,他指出了“善恶”、“新旧”和“温酷”三大原则,即诗作需要充分凸显其主题,不能太过激情,以符合诗歌的艺术美的要求。

最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还讨论了诗歌出神入化的独特性,他认为,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描写诗,都能让诗人进入“象征性”的境界,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原本深刻抽象的概念,如“思想”“爱”“和平”等,变得如实描绘,从而唤起读者的精神共鸣。

以上,只是对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涵盖的内容的简单概括,因为此书的内容及其复杂,内容甚至超出了本文的范围。

但不管怎样,亚里士多德对早期文艺复兴诗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在当时受到的影响就已经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并成为了文学批评和理论的主要根源。

他的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文艺复兴的诗学,至今仍然给文学研究带来了深远而恰切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诗学原文

亚里士多德诗学原文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诗学原文共有三篇,分别是《诗学》(Poetics)、《修辞学》(Rhetoric)和《逻辑学》(Logic)。

其中,《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歌研究的经典之作,主要探讨了诗歌的起源、分类、特征以及创作和欣赏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诗学》的原文摘录:
1. 诗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通过语音、韵律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2. 诗的分类有三种: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性诗。

叙事诗主要叙述事件和故事,抒情诗则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戏剧性诗则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情节和人物。

3. 诗的特征包括:情感、语言、节奏和韵律。

情感是诗的核心,语言是诗的基础,节奏和韵律则是诗的形式。

4. 诗人应该具备观察、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够捕捉生活中的美好和感人之处,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5. 诗歌的创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技巧,如选择合适的词汇、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法。

6. 诗歌的欣赏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并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7. 诗歌的作用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以上是《诗学》的原文摘录,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亚里士多德对诗歌的研究成果。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第五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概述亚理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生在马其顿的斯塔革拉城。

公元前367年,他赴雅典,在柏拉图门下求学,后来兼任讲学任务。

这时期他写的有关文艺理论的著述,有《诗人篇》和《修辞学篇》两篇对话,均已失传。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死后,亚理士多德离开雅典。

公元前342年,他接受马其顿王胖力的邀请,做亚历山大的师傅。

公元前335年,他重赴雅典,在城的东南郊租了房子,办起了学校,取名鲁开昂(或译作吕刻翁)。

在校园的建筑物中,有一处带遮盖的庭院或走廊,据说亚氏讲学时喜欢在里面来回踱步,可能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逍遥学派”(或“庭廊学派”)以后成了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同义语。

《诗学》(以及《修辞学》)大概是这时期写成的。

亚里士多德在鲁开昂讲学和从事著述凡十三年。

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3年去世后,希腊各地反马其顿的情势日趋明显。

以他的家族背景以及和亚历山大的私交,亚氏在当时自然难免受到某些雅典人的怀疑和猜忌。

在这种政治气候下,亚里士多德为了不让雅典人第二次对哲学犯罪决定离开稚典,去他母亲的老家,即欧波亚岛的卡尔基斯。

一年后,即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亚理斯多德根据人类活动的区别,把科学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理论或思辨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第二类为实践科学,包括政治学、伦理学等;第三类为制作科学,包括诗学和修辞学。

《诗学》意即“论诗的学术”,译为《论诗术》更为精确。

亚氏的论述分两类,一类面向广大的读者和听众,因而是“公开的”或对外的;另一类则专供小范围内使用,其听众和读者主要是亚氏的学生,因而是“不公开的”或对内的。

前一类论著一般用对话体写成(但不像柏拉图“对话”那样具戏剧性),结构严谨,文句经过推敲润色,具较高的文学价值,颇受西塞罗的推崇。

第二类论著一般用论述文形式写成,内容相对艰深,用词比较简炼,文句较少润色,某些篇章的结构亦比较松散。

《诗学》可能是一篇对内的或者说未经正式发表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做诗论诗的学问、研究诗歌创作规律的著作。

主要探讨了史诗和悲剧两大主题。

身为古希腊哲学家,他似乎比任何一位哲学家都更加地敏感多才,更为亲切地感受到悲剧的存在。

他在创作的成就上似乎远远超过了他的老师——那位试图创造理想国的伟大哲学家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他阐释美学的开始,也是阐述诗与悲剧关系的开始。

他用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美学世界和诗意的悲剧世界的大门。

身为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他似乎有足够能力做到这一点。

浏览一遍他的著作,会发现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等等众多种形式。

我想,在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中,能够够同时涉及这些科目的怕也是没有几人了吧。

亚里士多德著名的一句名言:求知是人的本能,甚至被学者吉剑当做网站“心海时空”的灵魂语句,由此可知他的求知欲是多么强烈。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主要探讨了悲剧与史诗的关系,如果他的后半部分没有遗失的话,想必就是喜剧与史诗的优劣了吧。

这倒是纯属臆测了。

《诗学》代表了亚里士多德的个人浪漫主义悲剧情怀,它像自由女神高举的宝剑,呼唤着更多的人进入诗的世界。

古往今来,我们对美女的标准可能有所改变,但是我们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却是永远不会改观。

因为美女会老,会死,而艺术,却是永恒。

亚里士多德是个诗人,所以他对于悲剧有着属于诗人的浪漫情怀。

这成就了他的艺术之梦,美之梦。

也许当初他在诗的世界里探寻摸索悲剧时,就已经隐隐约约感受到了艺术的存在,只是他还来不及抓住,这些东西便消失地无影无踪。

他这时候才意识到,诗学跟悲剧是相通的,彼此都蒙着一层如同蒙娜丽莎般的微笑。

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不知道鲁迅先生是否看过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关于悲剧的论点。

或者,我们能否这样换个概念:悲剧是诗,诗是在悲剧的气氛中形成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贺拉斯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到文艺的功用,主张道德教化功用与审美娱乐功用的统一,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说,试图为当时文艺创作确立道德原则。

贺拉斯《诗艺》中文艺思想总的倾向是:文艺创作既要模仿客体自然,又要表现主体感情乃至传达神灵的旨意;既要遵循古典文艺传统习惯,又要进行革新创造;既重视形式技巧的完美,又不忽视思想内容的充实;既重视理性作用与道德教化,又不否认感性快乐;既重视技能的培养训练,又不否认天才的重要性,对文艺做出全面而合理的认识。

在艺术的本质问题上,贺拉斯提出了文艺模仿现实生活的思想。

柏拉图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出发点,认为文艺的蓝本是现实世界,文艺模仿的是现实世界,但现实世界是“最高理念”的影子,因此,提出了文艺是“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

这无疑否定了文艺的现实性,因而也是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

而他的弟子亚里斯多德则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在《气象学》、《物理学》中便谈到了“艺术模仿自然”,文艺模仿大自然的创造过程的观点,在《诗学》中这一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提出悲剧模仿行动中的人、文艺模仿现实的原则,体现了现实主义的主旨。

缪朗山先生在《西方文艺理论史纲》中,对此作了权威性的论述:“亚里斯多德的现实,包括当前的现实和历史的或想象的现实”。

贺拉斯也从唯物主义的模仿论出发,在《诗艺》中明确宜布:“我对从事模仿的诗人奉劝一件事:向生活寻找典型,向习俗吸取实词”。

显而易见,他的“现实”是指当前的现实,而且,在现实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文艺模仿生活的思想。

使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本人作为一个讽刺诗人,诗作主要取材于当代社会生活,为实践现实主义的原则作了楷模和表率。

同时,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在艺术本质问题上的现实主义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镜子说”,启蒙主义文艺理论家狄德罗艺术理论和戏剧理论,都是以此为基本的出发点和核心的。

在这里还需说明一点,古典主义也尊奉“艺术模仿自然”的原则,但是由于其哲学基础的不同,“自然”的内涵也就差异显著。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典哲学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被称为“哲学之父”。

他的名著《诗学》中,他提出了许多涵盖不同学科的观点,对对于后代的哲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诗学》中提出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歌认识论的观点。

他将艺术分为两种:神圣艺术和非神圣艺术。

神圣艺术试图表达神外行为和思想,而非神圣艺术则包括其他形式的艺术,如表达日常生活事件或人物。

亚里士多德认为,神圣艺术最能激发人们的智慧和情绪,因此他认为诗歌是最贵重的艺术形式,它能表达神圣的思想,激发人们的情感。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还提出了许多有关诗歌格调的观点。

他认为诗歌的格调有四种:咏叹、情、乐和苦乐。

咏叹是以褒贬某一事物或行为来表达对其的态度,而情绪则是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形式。

乐调则是一种欢快的、愉快的语调,而苦乐则是以悲壮、深刻的语调来表达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的格调能表达不同的情绪,这就是诗歌能够激发人们的原因。

最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还提出了有关诗歌和音乐之间关系的观点。

他认为诗歌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诗歌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而音乐也可以通过诗歌来表达。

亚里士多德说,诗歌和音乐唤起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这就是他们之间最终形成共识的原因。

总之,《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观点对当今的哲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将艺术分为神圣和非神圣的艺术,提出了对诗歌格调
的四种划分,以及将诗歌和音乐视为不可分割的艺术形式。

这些观点都反映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歌和音乐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他对于艺术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的极其高度的敬重。

亚里士多德诗学内容概括

亚里士多德诗学内容概括

亚里士多德诗学内容概括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他对戏剧和诗歌理论的论述。

该著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艺术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将艺术定义为模仿现实世界的创造性表现。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对生活经验的再现和解构。

2. 戏剧的要素: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有六个核心要素:情节、角色、词语、思想、音乐和视觉效果。

他将情节视为戏剧中最重要的要素,认为情节应该是合乎逻辑、紧凑有序的。

3. 戏剧的结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个戏剧结构的要素:开端(exposition)、发展(complication)和结局(catastrophe)。

他认为戏剧的结构应该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通过冲突和转折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4. 戏剧的类型:亚里士多德对不同类型的戏剧进行了分类和评价。

他认为悲剧是最高尚的戏剧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悲惨命运和道德冲突的描绘来激发观众的同情和恐惧。

他还对喜剧、史诗和抒情诗等其他类型的戏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5. 戏剧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目的是通过模仿和表演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思考。

他认为戏剧应该具有道德和教育的作用,使观众得到情感上的净化和思想上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西方戏剧理论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视为欧洲戏剧传统的重要基础之一。

该著作介绍了许多关于戏剧创作和表演的基本原则,为后世的艺术家和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奠基之作。

在这部书中,亚里士多德对诗歌的起源、本质、功能以及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起源于人类对世界的模仿和表达。

他指出,诗歌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和节奏来表现现实生活的美好和丑恶。

诗歌的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娱乐、教育和启示。

诗歌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同时也具有教育意义,能够传递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

此外,诗歌还可以启发人们的思考,引导他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在创作方法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三一律”,即时间、地点和行动的统一。

他认为,一个好的悲剧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以保持剧情的紧凑和完整。

此外,他还强调了悲剧人物的塑造,认为悲剧英雄应该是具有高贵品质的人,他们的悲剧命运能够引起观众的同情和共鸣。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它为我们理解文学的本质和价值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从这部古老的经典中汲取智慧,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观点
在古希腊文明中,亚里士多德对于诗歌艺术流派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在古希腊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的影响力比其他古希腊的文学家都要大得多,他在古希腊文学史上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学》(Poetics) 中,亚里士多德以其独特的分析论述,提出了对诗歌艺术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并引领了对诗歌的本质、内容和结构的深入研究。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是一种精妙的艺术形式,它的核心是民间歌谣,这些歌谣丰富地描绘了人心中的喜怒和悲欢。

他认为诗歌包括六种不同的类型,包括叙事诗、政治诗、赞美诗、抒情诗、讽刺诗和小品诗,他认为这六种不同的类型都可以为人们提供不同的叙述或表达方式,但他们最终目的都是表达人性和情感。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除了提供多种叙述或表达方式以外,对诗歌结构和技巧也有明确的要求。

他说,诗有两个关键组成部分,即词和韵,他认为这两个组件应该结合起来,使诗句更加有音乐性。

此外,他也指出,诗的结构可以分为独立的句子和复合句,可以通过插入合成或改变句子结构来达到整体性与协调性。

最后,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意义不仅在于叙述或表达,更多的是在于它的艺术性。

他认为,诗的艺术性在于它的真实性,诗歌引发的思想和情感应当真实而有诚意,只有这样,才能让诗歌达到它最美好的效果。

他也强调,诗歌要有共鸣,意境须深刻,具有人性的感染力,才能让诗歌对读者有持久的影响。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在古希腊文学史上发挥了深远的影响,他在《诗学》中提出的观点,不仅引领了当时诗歌艺术的发展,还为现代文学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亚里士多德 诗学

亚里士多德 诗学

亚里士多德诗学1. 介绍亚里士多德《诗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和戏剧创作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诗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观点。

2. 背景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对伦理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文学领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认为是西方文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3. 诗学的定义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对诗歌的定义进行了详细阐述。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模仿,通过语言和节奏表达出真实世界的美感。

他将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比较,并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

4. 艺术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目的是模仿现实世界,而诗歌是通过模仿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经验。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宣泄”,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人类的情感世界。

5. 戏剧的要素《诗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戏剧的分析。

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是诗歌的一种形式,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情节的展开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他提出了戏剧的六个要素:剧本、角色、情节、语言、音乐和舞蹈。

6. 悲剧和喜剧亚里士多德将戏剧分为悲剧和喜剧两种类型。

他认为悲剧是通过表现英雄人物的命运和悲痛来引发观众的共情和宽恕。

而喜剧则是通过幽默和讽刺来表达人生的荒谬和笑剧。

7. 表达情感和道德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和戏剧的重要功能是通过情感的表达来引导人们的思考和行为。

他认为诗歌和戏剧能够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共鸣,让人们对道德和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8. 影响和意义《诗学》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欧洲文学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并对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文学家和戏剧家都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理论的启发。

9. 结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一部对诗歌和戏剧进行深入分析的重要著作。

它对文学理论和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们理解和欣赏文学艺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诗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并对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 《诗学》的英文

亚里士多德 《诗学》的英文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英文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Poetics)是他关于文学和戏剧理论的重要著作,原文为古希腊语。

这部作品探讨了戏剧、诗歌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本质和功能,是西方文学理论的基石之一。

由于《诗学》的原著已经佚失,现存的文本是后来学者根据他的讲义和学生的记录整理而成的。

这部作品在古代就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拉丁语和阿拉伯语,但随着时间流逝,许多早期翻译版本已经失传。

目前,最常见的英文版《诗学》是由W.H. Dency翻译的,名为《Aristotle's Poetics》。

此外,还有其他翻译版本和注解本,例如Ingham翻译的《The Poetics of Aris totle》和Cooke翻译的《Aristotle's Theory of Poetry and the Fine Arts》。

如果您想要阅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英文原著,您可以在书店、图书馆或在线资源中查找这些翻译版本。

不同版本的翻译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时可能需要考虑翻译者的解释和风格。

Poetics亚里士多德诗学

Poetics亚里士多德诗学

• beginning • middle • end
• A well constructed plot must neither begin nor end at haphazard, but conform to these priciples.
part Ⅷ 论情节的统一
• 主要论点 • Unity of plot does not consist in the unity of the hero. • 情节之统一并不在于只写一个人物。
part Ⅺ 论逆转与认识
• Reversal • a change by which the action veers round to its opposite, subject always to our rule of probability or necessity • Recognition • a change from ignarance to knowledge, producing love or hate between the persons by the poet for good or bad fortune
On Poetics
论诗学
by Guo Yanqing
• • • •
part Ⅶ 论情节的完整与规模 part Ⅷ 论情节的统一 part Ⅸ 再论情节 partⅩ 三论情节 part Ⅺ 论逆转与认识
论情节的完整与规模
• 主要论点 • the proper structure of the plot • A beautiful object must have an orderly arrangement of parts and be of a certain magnitude.

Aristotle亚里士多德(384-322 B.C.), Poetics《诗学》

Aristotle亚里士多德(384-322 B.C.),                   Poetics《诗学》

Universal & Particular
Universal
By the universal Aristotle means how a person of a certain type will on occasion speak or act,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probability or necessity; and it is this universality at which poetry aims in the names she attaches to the personages.
tell the kinds of things that might happen Poetry is concerned with universal truths, histroy treats of particular facts.
Poetry is something more philosophical and more worthy of serious attention than history.
"Plato is dear to me, but dearer still is truth”(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分歧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oetry and history
Historians Poets tell what has happened.
创重 立返 学雅 园典
再 雅次 典离 开
逝 世
“北 方小 驹”
“博 学家”
“教师 生涯”
Analysis IIIIAnalysis
• Comparison between Plato and Aristotle: • While in The Republic, Plato concludes that such people, the poets, must be banished from society, Aristotle defends the poets. • While Plato is mainly concerned about the concepts of truth, morality, and beauty, Aristotle applies his scientific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to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focusing on the elements or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a work is composed.

《诗学》亚里士多德 摘要

《诗学》亚里士多德 摘要
2.悲剧包括六个决定成分: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两个媒介(言语、唱段),一个方式(情节),三个对象(性格、思想、戏景)。
3.情节是悲剧中最重要的。
第七章
1.完整的事件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
2.若从以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其限度的观点来看,只要剧情清晰明朗,篇幅越长越好,因为长才显得美。(情节的长度应能被不费事地记住为宜)
第十六章
1.发现的类型
(1)标记引起的发现
(2)诗人牵强所致的发现
(3)通过回忆引起的发现
(4)通过推断引出的发现
(5)复合的、由观众的错误推断引起的发现
第二十章
1.言语包括:字母,音节,连接成分,名词,动词,指示成分,曲折变化和语段。
第二十三章
1.荷马只取了战争的一部分,而把其他内容用作穿插,比如“海船谱”。
第十三章
1.构思精良的情节必然是单线的,应该表现人物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人物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
2.二等的结构,是像《奥德赛》一样包含两条线索,到头来好人和坏人分别受到奖惩的结构。但是这不是悲剧提供的快感,更像是喜剧式的。
第十五章
1.言论或行动要能显示人的抉择,即能表现性格。
第二十四章
1.史诗种类和悲剧相同,分为简单史诗、复杂史诗、性格史诗和苦难史诗。
2.《伊利亚特》是一部简单史诗,表现苦难;《奥德赛》(由于发现贯穿始终)属复杂性,同时也表现人物性格。
3.英雄格适合史诗,三音步短长格和四音布短长格均为动感很强的诗格,前者适用于表现行动,后者适用于舞蹈。
自然属性本身教会了诗人选用适合于史诗的格律。
4.悲剧只能表现演员在戏台上表演的事,而不能表现许多同时发生的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们据此引出三整一律中的“地点整一律”。

戏剧本体:亚里士多德《诗学》解读

戏剧本体:亚里士多德《诗学》解读
剧中的突转和发现是什么?
引起你怜悯和恐惧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
戏剧本体:亚里士多德《诗学》
亚里士多德 出生, 思考, 然后死去。
Aristoteles geboren, philosophierte, und gestorbon.
--Martin Heidegger
父为马其顿御医。幼年结识王储菲利普。 17岁入柏拉图学院,柏拉图去世后离开,凡20载。 B.C.343-342,受邀教导13岁的亚历山大(B.C.340执政)。 B.C.335,重返雅典,建立吕克昂(to Lukeion)学院,
结构:
悲剧必须包括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情节、 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其中两个指 摹仿的媒介,一个指摹仿的方式,另三个为摹 仿的对象。
情节即事件的组合,是悲剧的灵魂和根本。 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 情节中的突转和发现是悲剧最动人的部分。
福玻斯王神示忒拜城的不幸来源于凶杀——事件1
4、认为艺术摹仿对象具有内在必然性,因 此摹仿形式上需强调艺术表现的有机整体 性,以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吻合
定义: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 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 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 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 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逍遥学派。 B.C.323,亚历山大大帝去世,离开雅典。 B.C.322,去世,62岁。
1、否定柏拉图至高无上的理念世界,只承 认一个摹仿,就是艺术对于现实世界的摹 仿
2、认为现实世界不是什么“摹本”和“影 子”,而是真实的,因此摹仿现实世界的 艺术也应具有客观真实性
3、认为把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分割开来是 没有意义的,“理”存于“事”中,因此 现实世界所固有的“理”是普遍性和必然 性,艺术在摹仿现实世界时也不能只是抄 袭表面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he function of the poet is to relate what may happen and what is possible. • 叙述可能或必然发生的事情
partⅩ 三论情节
• Plot are either Simple or Complex. • an action which is one and continuous. • an action in which the change is accompanied by Reversal or by Recognition or both.
part Ⅺ 论逆转与认识
• Reversal • a change by which the action veers round to its opposite, subject always to our rule of probability or necessity • Recognition • a change from ignarance to knowledge, producing love or hate between the persons by the poet for good or bad fortune
• beginning • middle • end
• A well constructed plot must neither begin nor end at haphazard, but conform to these priciples.
part Ⅷ 论情节的统一
• 主要论点 • Unity of plot does not consist in the unity of the hero. • 情节之统一并不在于只写一个人物。
On Poetics
论诗学
by Guo Yanqing
• • • • •
part Ⅶ 论情节的完整与规模 part Ⅷ 论情节的统一 part Ⅸ 再论情节 partⅩ 三论情节 part Ⅺ 论逆转与认识
论情节的完整与规模
• 主要论点 • the proper structure of the plot • A beautiful object must have an orderly arrangement of parts and be of a certain magnitu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