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3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必修4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必修4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主义
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 “水”是万物的本原 2、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 是“火”。“火生气,气生水,水 生土,土又还原成火。 3、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 “五 行”原指“五材”,即水、火、木、 金、土。早期的“五行”说反映了 人们对事物多样性及世界本原的认 识。
主观唯 心主义
客观唯 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 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 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辨 别 : 1、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2、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5、掩耳盗铃、画饼充饥
哲学的基 本问题
2、有无 同一性
(思维能否正 确认识存在)
从生活实践看:首先遇 与生活的关系 到且无法回避。 为什么?
从哲学研究看:不能回 对哲学的影响 避且必须回答。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划分标准与根本观点
划分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的唯一 标准(分歧):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是 世界的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 一座桥梁上散步。庄子看着 水里的苍条鱼说:“你看, 鱼是多么快乐呀。” 惠子说:“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 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 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 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 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
他们认为人不能认识世界,否认思维 能正确反映存在,庄子和朋友惠施是典型 的不可知论者。
2.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一切哲学都 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 展始终,决定哲学基本性质和方向,决 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4 生活与哲学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4 生活与哲学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成语俗语中的哲学智慧(一)〖教学目标〗一、学生情况简析:高二年级政治课开设的是《生活与哲学》,学生刚刚接触哲学,难免会觉得抽象难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感受哲学的魅力,我们开设了这样一门课。

领悟成语俗语中的哲学,加深对哲学知识的理解,提升文化品味,调动学习积极性。

通过故事、活动等形式,感到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懂得一些哲学道理,可以让学习更得法,生活更有趣。

二、课程目标:1、通过学校课程开发,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能从具体的案例和现象中抽象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认识事物的本质。

3、培养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学好这门课。

4、在班集体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会与同学合作。

〖导入新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中华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成语、俗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承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俗语都有一份期待。

其中包涵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探索、对人生的领悟,有着深刻的哲学智慧。

〖教学组织〗一、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事物的特殊性,使主观符合客观。

【饮鸩止渴】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

喝毒酒解渴。

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比喻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其严重的结果。

东汉的霍諝,从小就很有胆识。

他十五岁时,他舅舅宋光由于秉公执法,得罪了一些权贵,被他们诬告篡改诏书,关進了监狱。

霍諝知道舅舅为人正直,不可能干这种事,就给大将军梁商写信,为舅舅辩白。

信中说:“宋光身为州郡的长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更好地为朝廷效力。

他怎么会冒着死罪去篡改诏书呢? 这不就是人为了充饥去吃附子(一种草药,有剧毒),为了解渴去饮鸩(“鸩”的羽毛泡过的毒酒)一样吗?如果这样的话,还没有進入肠胃,到了咽喉处就已经断气了。

他怎么可能这样做呢?”梁商读了信,觉得说得有道理,把信拿给皇上看。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课件(共32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课件(共32张PPT)
意识: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比如,思想,理
念,经验,观念,感觉,计划,目标等意识形态。
注意: 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 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 辩证关系”。
庄周梦蝶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 蝴蝶,很生动逼真 的一只蝴蝶,感到 多么愉快和惬意啊! 不知道自己原本是 庄周。突然间醒过 来,迷迷糊糊间方 知原来我是庄周。 不知是庄周梦中变 成蝴蝶呢,还是蝴 蝶梦中变成庄周呢?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12):
“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 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伽森狄
“自然不是别的,它是物质世界 的整体,是物质事物的总和。 原子 是世界的本原”
——霍尔巴赫
12
1、他们认为 世界的本原 是什么? 2、简要说明 上述观点的 合理性和局 限性。
13
世 界
把客观精神(上帝、 理念、绝对精神、
的 神、道)看作世界
本 的本原。

22
合理性
看到了人 在认识过程中 的作用,对人 们认识的发展 有着或多或少 的借鉴意义。
23
唯心主义的观点:
1、物是观念的集合
主观
2、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
3、心外无物
主观
客观
这些观点有
4、存在就是被感知
主观
什么相同点,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12):
在总结自然科学 成就的基础上,丰 富和发展了唯物主 义,把物质归结为 自然科学意义上的 原子,认为原子是 世界的本原
原子 ~10-10m
原子核 ~10-14m 核子 ~10-15m 夸克(层子) ~10-17m 亚夸克 ~10?m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课件(2)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课件(2)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在于对物质和意识关系谁是第一性的回答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Why: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 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3.反对二元论的错误观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 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一、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 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唯心主义
1.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 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一人骑二马
B.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缺陷: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 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 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 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第一性问题+同一性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 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B.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 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 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 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A.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 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 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会面对思维与存在的 关系问题。
学生: 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
教师: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
学校:学校治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农民:耕作收获的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 的关系 工人: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的关系 医生:处方与病情的关系
知识点三、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 学的基本问题? (1)原因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 在生活和实践中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即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对个人来说,他在人类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活动中不断地处理着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自 己与社会的关系。
1.从本义上看:
对哲学内涵的全面理解: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 人聪明的学问。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
3.从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看: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关于方法论学问,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这是“可知论”还是“不可知
知识点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 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问题
注意: “同一性” 内涵:互相统一、符合、一致。
①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②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认 识世界的可能性。 ③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依 据。
知识点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简单
理解①存在(物质):客观存在的事物。 ②思维(意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比如:思 想、理念、经验、观念、感觉、设想、方针政策、计 划方案、目标等。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不可知论
• D.休谟: 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人不仅不能 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 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
• 康德: 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 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 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 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 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唯物主义
(1)根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历史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马哲)
无产阶级 的科学的 世界观和 方法论
陆王心学
• 陆九渊(象山先生,南宋) 他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 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 王守仁(阳明先生,明代)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中 国 古 代 朴 素 的 自 然 观
精气,“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宋钘、尹文(战国) 天地合气,万物自身。 ——王充“元气自然论”(东汉)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有聚散而无生天,气聚 则有形而见形成万物,气散则无形可见化为太虚。 ——张载(北宋)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 灭。 ——范缜(南朝) 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 物。 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据器而道存, 离器而道毁 。 ——王无物 ,心外无理”迷惑不解,向他请教 “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 有何关系?” 王阳明回答:“尔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 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的。1803年他发表“原 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
17世纪,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宇宙由原子和虚空 构成:原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世 界是物质的世界。这一思想可以说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哲学对物质的最高概括和认识成果。
1、正确性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习计划、治疗方案、工作方法、企业经营略…… ——属于思维、意识的范畴(主观范畴) 学习实际、病人病情、工作实际、企业现有际…… ——属于存在、物质的范畴(客观范畴)
• 从生活实践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 避的基本问题。 • 从哲学研究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 从哲学发展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决 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
“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 宙。 ——(南宋)陆九渊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 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 动”。 --《坛经》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二)唯心主义
1、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 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 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 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 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根本对立
唯物主义的 根本观点是, 认为物质是 本原,先有 物质后有意 识,物质决 定意识。

高三政治(必修四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高三政治(必修四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两个方面: 哲 在的关系问题。两个方面:
学 的 基 为什么这个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本 ----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 ----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 问 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切哲学 一切哲学( 都不能回避、 题 ----一切哲学(家)都不能回避、必须回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 何为世界本原 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的问题。 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的唯一标准。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考点一览 考点1: 考点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考点2: 考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 题的依据 考点3: 考点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考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考点 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课程标准: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 课程标准: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 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 学的基本问题。 学的基本问题。
夸克(层子) 夸克(层子) ~10-17m
•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 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与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划清界限) (与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方面内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2、理解目标(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目标(1)学会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2)如何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3)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教学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难点)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难点)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重点)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难点)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

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

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

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捡拾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你们的马鞑子里。

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

”说完,神就消失了。

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

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仍旧各自捡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

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昨天放进马鞑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

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有许多看似鹅卵石一样的东西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丢弃了,然而,有一天,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却变成了钻石,而我们却不得不为以前丢弃它而懊悔不已。

这个故事十分传奇,道理也值得我们珍惜。

但这个世界上果真有神存在吗?神能够指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吗?【讲授新课】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

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举例】思维:如计划、构想、思想、观念;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可见的;不可见的如电磁波、引力、浮力)【课堂探究】P9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探究提示】能。

这个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名言】P9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名言意在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可知论—思维能够正映存在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不可知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A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

简言之,就是思维和存在谁先产生,谁后产生,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就是唯心主义。

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这两大派别之外。

【举例导入】庄子梦蝶的故事睡着了会做梦,这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

正常人都能分清梦和真实,不会把它们混淆起来。

如果有谁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继续把自己当作蝴蝶,张开双臂整天在花丛草间作飞舞状,大家一定会认为他疯了。

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回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刚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好像没有人因为庄子提出这个问题而把他看成一个疯子,相反,大家都承认他是一个大哲学家。

哲学家和疯子大约都不同于正常人,但他们是以不同的特点区别于正常人的。

疯子不能弄懂某些最基本的常识,例如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分清梦与真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严重的障碍。

哲学家完全明白常识的含义,但他们不像一般的正常人那样满足于此,而是要对人人都视为当然的常识追根究底,追问它们是否真有道理。

按照常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这个真实的生活绝不是梦。

可是,哲学家偏要问: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你究竟凭什么来区别梦和真实?可不要小看了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还真不容易呢。

你也许会说,你凭感觉就能分清哪是梦、哪是真实。

譬如说,梦中的感觉是模糊的,醒后的感觉是清晰的,梦里的事情往往变幻不定、缺乏逻辑,现实中的事情则比较稳定、条理清楚。

人做梦迟早会醒,而醒了却不能再醒,如此等等。

然而,哲学家会追问你,你的感觉真的那么可靠吗?你有时候会做那样的梦,感觉相当清晰,梦境栩栩如生,以至于不知道是在做梦,还以为梦中的一切是真事。

庄子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

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庄子对此显然是怀疑的。

在他看来,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

B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简言之,世界能否被正确认识。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分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凡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观点属于可知论;凡认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的观点或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属于不可知论。

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但也有极少数的哲学家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的理由是:客观世界不存在可以被认识的任何可能,世界不过是杂乱无章的偶然现象的堆积;让有限的认识能力去认识无限的世界,这是绝对办不到的;人类不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人的感觉和思维都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

如:一根棒伸入水中,清楚地看到它折断了,怎能断定它是直的呢?(折射);再如:左手放进热水里,右手放进冷水里,然后把双手放进温水里,结果左手说盆里的水凉,右手说盘里的水热,感觉真会欺骗人类。

所以,在不可之论者看来,世界的神秘面纱永远也撩不开。

【举例】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休谟认为“知觉是唯一的实在,知觉之外,一切不可知”。

【举例】庄子和朋友惠施外出散步,看到桥下很多鱼不停的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

庄子说:“鱼儿多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儿,怎么知道鱼儿很快乐呢?”庄子反问:“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儿,你怎么知道鱼儿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儿,就不知道鱼儿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提问讨论】世界是不是可知的?世界如果不可知,人类如不去探索,将仍停留在吃生肉、穿树皮、住山洞的愚昧时代。

现在的大千世界精彩纷呈,许多未曾想过、不敢想的东西,经过人类孜孜以求的钻研,变成了现实。

许多现象都有了科学、合理的解释,而且依据这些解释,进一步指导人类的实践。

(如生命现象、天体现象、各种发明)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只有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同时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贯彻到底。

(图示)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实践上)从实践上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每个人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解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期和基础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的哲学提升。

【提问】人们做事情为什么总是先有计划后有行动?为什么有的计划和愿望能够实现,有的却不能实现,甚至会事与愿违?为什么不能只凭自己的意志行事?A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举例1】人们的实践活动,不管自觉与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总会这样或那样解决思维和存在谁第一性的问题。

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工作时,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活动对象是真实存在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画饼不能充饥。

要做好工作,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美好、远大的理想与学习的现状)【举例2】我们经常会提出“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上帝和神”、“人是否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问题,如果不相信世界上有神,就不会有遇到事情求神的做法。

“眼见”不一定“为实”,说明认识事物不仅需要肉眼,还需要智慧的眼睛,想问题,办事情要正确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凡是达到理想效果的事情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

人们常以“心想事成”来表示祝愿。

但心想未必能事成,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想法才可能成为现实。

【课堂探究】A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B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探究提示】这一探究活动主要说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实践处处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A这些生活和实践活动,都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要求思考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从中认识到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等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B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问题,同我们的生活实际也有密切联系【举例】相信世界可知与不相信世界可知是大不一样的,这两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状态。

相信世界可知,相信世界是有规律的人,会经常保持乐观的进取精神,相信前人没有认识的事物,一定会被今人和后人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就会多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