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宗法礼仪文化常识试题40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 第九章 宗法

古代文化常识 第九章 宗法

古代文化常识第九章宗法1、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2、族,表示亲属关系。

九族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这是同姓的族。

九族之外,还有所谓的三族。

称父族、母族、妻族为三族,是三种说法的其中之一。

3、“使武安侯在者,族矣”,这句话中的“族”是族诛的意思。

后世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这是专制时代最惨无人道的刑法。

4、周代贵族把始祖一下的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为“昭”“穆”两辈。

这是周代宗法和后世不同的一点。

周代贵族用“昭”“穆”区别父子两代,隔代的字辈相同。

5、古代宗法上有大宗、小宗之分。

嫡长子孙这一系是大宗,其余的子孙为小宗。

大宗比小宗为尊,嫡长子比其余诸子为尊。

嫡长子被认为是继承始祖的,称为宗子。

只有宗子才有主祭始祖的特权,继承更多的财产,受小宗的尊敬。

6、兄弟之子为从子,兄弟之女为从女,后来又称为侄儿侄女。

夫又称为婿,夫之父称为舅,又称为嫜,夫之母称为姑。

夫之父母连起来称为舅姑或姑嫜。

妇之父母与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分开来说,妇之父为婚,婿之父为姻。

7、嫡庶之分,在宗法社会里是非常严格的。

正妻称为嫡妻,嫡妻生的儿子为嫡子。

妾生的儿子称为庶子。

这是一种区别。

长子为嫡子,非长子为众子,这又是一种区别。

正妻所生的长子才有承袭的资格。

妾所生的儿子即使年长,如果正妻有子,仍应由正妻的儿子承袭。

8、由于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和居丧的期限也各有不同。

“五服”是指丧服的五个等级,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攻、缌麻。

9、在丧期中可看出重男轻女,妻子为丈夫居丧三年,丈夫为妻子居丧只有期年。

在丧服中可看出嫡庶区分很严,庶子为嫡母服丧三年,嫡子不为庶母服丧,后改为期年。

在丧服中表现了血统亲疏的等级。

习惯以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文化常识分类题练习带答案

文化常识分类题练习带答案

文化常识分类题(一)官职典制1.官职制度(1)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B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C“分封制”,即中国古代皇帝或国王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D我国古代常取其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2)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将没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B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C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D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2.皇室官职(3)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B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简称上皇。

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

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

C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

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

D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的官员称为“宗主”,九卿之一。

3.中央官职(4)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B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

C秦汉时,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

其中太尉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御史大夫掌管全国军事。

D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

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5)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司徒,“三公”之一。

古文化常识积累(宗法礼俗类)

古文化常识积累(宗法礼俗类)

古文化常识积累(宗法礼俗类)一、宗法宗法,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1.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2.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3.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4.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5.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

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

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新教材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宗法礼俗》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宗法礼俗》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宗法礼俗》判断题新教材高中语文《宗法礼俗》选择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B.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用羊、豕各一,称为“少牢”。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各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

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

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B.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

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宗法礼俗练习及答案

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宗法礼俗练习及答案

宗法与礼俗练习及答案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赠,即追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给已死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诏赠侍中、护军将军。

”意为追赠张充为侍中,护军将军。

(√)2.爵,又称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旧说周代有王、侯、伯、子、男五种。

(×)答:“王、侯、伯、子、男”错,应该是:公、侯、伯、子、男。

3.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4.侯即侯爵,为我国封建时代五等爵位之一,在公爵之下,在伯爵、子爵、男爵之上,享有封地,可世袭。

如颍阴侯指以颍阴为封地。

(√)5."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

曹参要向皇上谢罪,故先"免冠"。

后来可表示敬意。

(√)6.“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士死叫不禄,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

(×)答:所有人—平民7.服除,是指守丧期满,去掉孝服。

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一般期满后才能继续到职工作。

(√)8.“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9.“内艰”是古代丧制名,旧时遭母丧称“内艰”。

(√)10.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11.“赗赠”指在别人办丧事时赠送的财物,表示对逝者的哀悼,对家属的安慰。

(√)12.薨就是死的意思,是称诸侯以及二品上王公大臣死时的专用字,有时也可以用于指妃嫔和皇子公主死。

(√)13..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后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14.崩,本义是山倒塌,古代常用此来指称帝王或王后逝世。

(√)15.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君主为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而每年都要进行祭祀,后便用“社稷”来代称国家。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题古代文化常识(1)——礼仪1.下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礼,指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B.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

合卺,指结婚。

姬,原是古代显性。

如周王族姓姬。

C.媵,指古代诸候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D.文定,常代称订婚。

朝,周代各国的诸候,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

觐,古代天子朝见诸候称觐。

诸候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候叫“聘”。

诸候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候来贺见,也叫聘。

B.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称。

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

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

C.免胄:胄,就是盔。

按古代的礼法,诸候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D.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祖先,引申为在半路上设宴送别。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

B.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

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自己身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

C.社稷,古代帝王、诸候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D.古代祭祀把宰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

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作一头。

B.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C.崩,本指山倒塌。

古时用来比喩帝王的死。

D.薨,春秋战国诸候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

古代文化常识 之 宗法和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 之 宗法和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和礼仪(一)宗法1.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血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2.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3.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4.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5.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

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7.六亲泛指亲属。

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8.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9.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

《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如《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传统礼仪文化知识题库

传统礼仪文化知识题库

传统礼仪文化知识题库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一、选择题: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a)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B妇女善于织造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a 泰山B华山c恒山d嵩山3.北方人年夜饭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a团圆美好B年年有余c更岁交子d五福临门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B)a、《礼记》B《中庸》c、《周易》d、《春秋》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a黑龙江流域B松花江流域c黄河流域d长江流域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a、李白《长干行》B、白居易《长恨歌》c、李煜《虞美人》d、李商隐《无题》7、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a)a、西林寺B、东林寺c、庐山d、龙虎山8、孔子是哪国人(B)a、秦国B、鲁国c、卫国d、宋国9、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a.韩愈B.欧阳修c.曾巩d.柳永10、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古筝具有自己的分类,现在国内最普及的古筝是多少根琴弦(a)a.21B.23c.24d.2511、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a、红茶;B、绿茶;c、黄茶;d、黑茶12.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a元宵B饴糖c腊八粥d饺子1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a三个月B三年c三个季度d三十年14.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a李白B李贺c白居易d杜甫15.“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a拒绝收礼B劝人投案c替人投案d向人发誓16、“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a)a、《水浒传》B、《三国演义》c、《红楼梦》d、《西游记》17、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B)a、清B、元c、唐d、宋18、人体器官中的肾脏是构成人体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列四种中药里对肾脏有好处的是(c)a.人参B.陈皮c.桑椹19、卢沟桥上大小石狮子有(d)只a.285B.286c.287d.28820.“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哪里的道路?(B)a东海B西域c南国d中原21.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c)a文姬归汉B霸王别姬c苏武牧羊d楚汉相争22.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a)a南昌B开封c西安d洛阳E北京F南京G杭州23.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B)a蒿饼B巧果c汤圆d竹筒饭24.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B)a8B10(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c12d1425、“回光返照”这个成语出自哪部作品(a)a、《红楼梦》B、《陈涉世家》c、《烈女传》d、《三国志》26.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a隶书B 小篆c楷书d行书27.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d)a西湖龙井B太湖碧螺春c庐山云雾d铁观音28、长城的长度为(a)a、6300公里B、6000公里c、6800公里d、5500公里29、蹴鞠盛行于那个朝代(B)a.隋朝B.唐朝c.五代十国d.宋朝30、戏剧中的”戏胆”是指:(a)a、主要角色或者关键性情节B、贯穿性道具或贯穿动作c、演员的精彩表演31.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B)a浙江普陀山B湖北武当山c安徽九华山d四川峨眉山E山西五台山32.朝杖之年,耄耋(màodié)之年是指多少岁?(c)a60岁B100岁以上c80---100岁d70岁33.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传说故事的是:(d)a《牛郎织女》B《孟江女》c《白蛇传》d《山海经》E《梁山伯与祝英台》34.我们用“羞花”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B)a西施B杨贵妃c貂禅d王昭君35.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a)a丰收年景的6—9月B每年秋天c清明后10天d端午前3天36.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

古代宗法礼仪文化常识试题40

古代宗法礼仪文化常识试题40

古代文化常识40道(宗法礼俗部分)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宗法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B. 嫡子,在封建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C. 从周代起,王位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中间从未改变过。

D.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能继承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宗法是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B.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C.宗子就是嫡长子。

他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D. 庶子是指封建社会中妾(小妻)生的儿子。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和废长立幼一样,是继承制度的大忌,故而都得不到朝廷的认可。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名号。

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有贬。

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C.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表同情的有哀、愍、怀等。

D.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

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乡里、亲朋或自个家人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B.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30道中国古代礼仪知识选择题和答案

30道中国古代礼仪知识选择题和答案

30道中国古代礼仪知识选择题和答案1. 在中国古代,以下哪种礼仪是晚辈对长辈的礼仪?A. 揖让B. 拜礼C. 拱手礼D. 稽首礼答案:D2. 以下哪种礼仪是表示尊敬的方式,双手合抱举前,向人行礼?A. 作揖B. 长揖C. 打横D. 鞠躬答案:B3. 在古代宴会上,主人敬酒时客人需要行什么礼?A. 拜礼B. 稽首礼C. 叩首礼D. 揖让礼答案:A4. 以下哪种礼仪是古代士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礼仪?A. 顿首礼B. 空首礼C. 拱手礼D. 揖礼答案:B5. 古代祭祀时常用的礼仪是?A. 稽首礼B. 顿首礼C. 叩首礼D. 拜礼答案:A6. 以下哪种礼仪是平辈之间相见时的礼仪?A. 揖礼B. 拜礼C. 稽首礼D. 顿首礼答案:A7. 古代在朝堂上大臣向君主行礼时常用的礼仪是?A. 稽首礼B. 顿首礼C. 叩首礼D. 拜礼答案:C8. 以下哪种礼仪是表示歉意或谢罪的方式?A. 稽首礼B. 顿首礼C. 空首礼D. 跪礼答案:D9. 在古代婚礼中,新人拜堂时行的礼仪是?A. 稽首礼B. 拜礼C. 叩首礼D. 揖礼答案:B10. 以下哪种礼仪是古代学生拜见老师时常用的礼仪?A. 稽首礼B. 顿首礼C. 拜礼D. 揖礼答案:C11. 古代在送别时常用的礼仪是?A. 揖礼B. 拜礼C. 稽首礼D. 拱手礼答案:D12. 以下哪种礼仪是表示恭敬的方式,身体直立,双手抱拳前举?A. 作揖B. 长揖C. 打横D. 鞠躬答案:A13. 在古代官场中,下属向上司行礼时常用的礼仪是?A. 稽首礼B. 顿首礼C. 叩首礼D. 拜礼答案:C14. 以下哪种礼仪是古代祭祀天地时常用的礼仪?A. 稽首礼B. 顿首礼C. 叩首礼D. 拜礼答案:A15. 古代在社交场合中,初次见面时常用的礼仪是?A. 揖礼B. 拜礼C. 稽首礼D. 顿首礼答案:A16. 以下哪种礼仪是表示感激或敬意的方式,双手抱拳高举过头?A. 作揖B. 长揖C. 打横D. 鞠躬答案:B17. 在古代宴会中,主人向客人敬酒时客人行的礼仪是?A. 拜礼B. 稽首礼C. 叩首礼D. 揖礼答案:A18. 以下哪种礼仪是古代上下级之间相见时的礼仪?A. 稽首礼B. 顿首礼C. 叩首礼D. 拜礼答案:C19. 古代在祭祀祖先时常用的礼仪是?A. 稽首礼B. 顿首礼C. 叩首礼D. 拜礼答案:A20. 以下哪种礼仪是平辈之间送别时常用的礼仪?A. 揖礼B. 拜礼C. 稽首礼D. 顿首礼答案:A21. 古代在朝堂上向君主奏事时常用的礼仪是?A. 稽首礼B. 顿首礼C. 叩首礼D. 拜礼答案:C22. 以下哪种礼仪是表示问候或致意的方式,双手抱拳在胸前?A. 作揖B. 长揖C. 打横D. 鞠躬答案:A23. 在古代婚礼中,新人向父母行礼时行的礼仪是?A. 稽首礼B. 拜礼C. 叩首礼D. 揖礼答案:B24. 以下哪种礼仪是古代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时常用的礼仪?A. 稽首礼B. 顿首礼C. 拜礼D. 揖礼答案:C25. 古代在送别客人时常用的礼仪是?A. 揖礼B. 拜礼C. 稽首礼D. 拱手礼答案:D26. 以下哪种礼仪是表示尊重的方式,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抱拳前举?A. 作揖B. 长揖C. 打横D. 鞠躬答案:A27. 在古代官场中,上司对下属表示慰问时常用的礼仪是?A. 稽首礼B. 顿首礼C. 叩首礼D. 拜礼答案:B28. 以下哪种礼仪是古代祭祀神灵时常用的礼仪?A. 稽首礼B. 顿首礼C. 叩首礼D. 拜礼答案:A29. 古代在社交场合中,向长辈行礼时常用的礼仪是?A. 揖礼B. 拜礼C. 稽首礼D. 顿首礼答案:C30. 以下哪种礼仪是表示歉意或自责的方式,双膝跪地,双手伏地?A. 稽首礼B. 顿首礼C. 空首礼D. 跪礼答案:D。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附答案)

岭南、08 人举、87 下门、67 32�12、47 节宵元、27 》字解文说《、07 堂令、86 子妻�A、66 黜�D、46 午壬�C、26 帝武汉�B、06 阳重�B、85 试乡�D、65 代隋�B、45 书尚�B、25 鹊扁�B、05 关海山�C、84 163�D、64 白李�D、44 》鉴通治资《�C、24
代”梓桑“④ 代”青汗“①
�么什代指各语词列下�中文诗古在�53 正斧 教赐 扰打 涵包�D 教指 涵包 正斧 扰打�C 正斧 教赐 扰打 驾劳� B 涵包 教指 正斧 扰打�A 评批人请④谅原人求③文改人请②人别烦麻①�境语 是项一的当恰用使词敬中境语种几面下在�43 。等”康杜“、”醴玉“、”液玉“、”浆琼“为称被酒�D 。等”札“、”函“、”素尺“、”牍尺“、”雁鸿“为称被信�C 。等”花梨“、”出六“、”花冰“、”玉乱琼碎“、”玉碎“、”玉琼“为称被雪�B 。等”宫桂“、”娟婵“、”钩银“、”盘玉“、”宫月“、”宫蟾“为称被亮月�A 是项一的确正全完不说解下以。称名干若有往往物事一同�中文诗古在�33 。 。 叫封开 � 叫州杭 � 叫州扬 � 叫岁十四� 叫州苏 �陵金叫京南如 �称别或称古有市城少不国我 �C 叫岁十三� 。 � 叫职官予授 � 叫作工职到员官 � 叫岁十二�称代有龄年示表人古�B 叫休退官辞求请老年臣大
“取能才时这�年成示以�”
己自称�等 。人呼称来 、
、父令有词敬�时亲父的人别称在人古。德美统传的族民华中是”人尊己卑“�2 、 以是别分�翁放陆为游陆称�公毅忠左为斗光左称�部工杜为甫杜称�1
组Ⅰ第 题 08 试测识常化文代古
1�题 08 试测识常化文代古
代”尺三“⑥ 代”帼巾“③
代”辕轩“⑤ 代”眉须“②
叫岁十六�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仪(精练)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仪(精练)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仪(精练)宗法礼仪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78.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因其地位最高,又称“宗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79.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为他们认为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一直延续到清代;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

(√) 80.“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

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

(×)[拓展]“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

《史记·封禅书》:“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81.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82.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拓展]各朝对朝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区别。

一般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泛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83.古代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

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

(√)84.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拓展]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85.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第Ⅰ组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女子年15行“”,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是一幅写给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表示最小。

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关系,“先”表示。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十五叫“”,月末一天叫“”。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时到时。

10.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

11.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年,是属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时,也就是现在的时到时。

13.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五种物质。

14.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三省六部制”,“六部”是指: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长官均为。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15.古代授官叫、,降官贬官叫、。

16.汉代郡的长官称,隋唐州的长官称,宋代州的长官称,明代府的长官称。

17.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州,“”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8.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

1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20.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陕西省的华阴位于之北。

21.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22.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

2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为最尊,其次是,再次是,最下位是。

国学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

国学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

国学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国学试题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

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代表()。

A.天、地B.阴、阳C.文、武2.“鼎”的最初用途是()。

A.祭祀用的礼器B.地位象征物C.烹煮器具3.北方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与谁有关?()A.黄帝B.张仲景C.秦始皇4.“双簧”是我国一门独特的曲艺形式,它得名于()。

A.初演的两人都姓黄B.表演者使用的乐器叫做簧C.表演者巧舌如簧5.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A.早上B.中午C.傍晚6.吃年糕的习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伍子胥B.范蠡C.屈原7.“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位于现在哪个省?()A.新疆B.甘肃C.宁夏8.中医把人的器官分为五脏六腑,下面哪个不属于我国中医所说的“五脏”?()A.肺B.胃C.肝二、阅读思考题如何区分我国古代官员的品、阶、勋、爵?品——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级,通称为品。

汉代以禄石多寡作为官位高低的标志,例如九卿是中二千石,刺史太守之类是二千石,县令是千石到六百石,禄石不同,月俸收入不同。

曹魏时职官分为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

隋唐时九品又分正从,自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上下二阶,共有三十级。

明清加以简化,九品只各分正从,共十八级。

隋唐时九品以内的职官称为流内,九品以外的职官称为流外。

流外官经过考铨转授流内官,唐代称为入流。

清代不列入九品之内的官称为未入流。

阶——隋代把有职务的官称为职事官,没有职务的官称为散官。

唐代把前代散官官号加以整理和补充,并重新规定品级,作为标志官员身份级别的称号,称为阶,通称为阶官。

例如文官阶是:从一品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称特进,从二品称光禄大夫,等等。

六品及以下的文官阶称郎,例如正六品上称朝仪郎,正六品下称承仪郎,等等。

唐代采取前代各种将军和校尉的官号作为武官阶。

宋元明清都有阶官,只是名称和品级不尽相同而已。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48道(教师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48道(教师版)

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Ⅱ)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Ⅱ)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四)宗法礼俗(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四)宗法礼俗(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四)宗法礼俗四、判断题1.崩的本意是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2.袭爵指原有的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世子以外的其余继承人不能承袭原有爵位。

3.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和配偶血亲的配偶。

4.赙赠指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财物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一种善举。

赙礼是送给丧家的礼物。

5.庐墓指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也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

6.古代称诸候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7.“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中的“寿”是指奉酒祝人长寿;“设九宾于廷”中的“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九个迎宾赞礼者施礼并延引宾客上殿。

8.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因其为非列侯,故称之。

外戚小侯,指承继爵位的外戚子弟。

9.“跽”是挺腰耸身,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

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10.讳加在已故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尊敬。

如家讳指家族内部遵守的避开不直称父母名的做法。

11.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礼,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12.七庙是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朝廷”。

13.古代用牲血涂器祭祀叫“衅钟”“衅鼓”。

新钟铸成,必宰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

14.立生祠是古代的一种民俗,即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

一般是百姓们出于对官员有德政于民的感激,因而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

15.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为“左迁”。

16.服除,即服阙。

“服”特指丧服、孝服,“除”即去掉。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制度高考题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制度高考题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制度高考题篇一:20XX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考前突击|高考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根据20XX年全国各地模拟题提炼)作者:广东陈志昌编审:赵怀兵授权发布:语文月刊公众号yuwenyuekan(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40道(宗法礼俗部分)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宗法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B. 嫡子,在封建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C. 从周代起,王位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中间从未改变过。

D.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能继承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宗法是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B.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C.宗子就是嫡长子。

他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D. 庶子是指封建社会中妾(小妻)生的儿子。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和废长立幼一样,是继承制度的大忌,故而都得不到朝廷的认可。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名号。

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有贬。

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C.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表同情的有哀、愍、怀等。

D.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

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乡里、亲朋或自个家人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B.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C.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一出现祥瑞灾异,就常常改元。

而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大多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D. 在欧洲,封号自封建时代开始到现在的君主立宪国家一直存在;“封号”与“分封”一样,很大一部分体现在“爵位”的赐封上。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

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

B. “五常”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C.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D. “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以上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与亲疏等情感观念。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B. 明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C. “六亲”泛指亲属。

有指父子、兄弟、夫妇;有时也指父母、兄弟、妻子,有的还可指天、地、君、亲、师、友。

D. “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九族”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诛九族”的九族是指玄孙、曾孙、仍孙、子、身、父、祖父、高祖父、曾祖父。

如再加一族,便是师族,即师生一族。

B. 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妻死后称“嫔”。

C. 期功是古代丧服的一种名称。

“期”,服丧一年。

“功”,指大功,为九个月;小功为五个月。

D. 丧服是旧时居丧时穿戴的一种服饰。

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过去,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B. “五服”具体指的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其中斩衰最上﹐用于重丧﹐取最粗的生麻布制作﹐不缉边缝﹐出殡时披在胸前。

C. 五服以外的远亲丧服﹐只需袒免﹐即袒露左臂﹑免冠括发。

“括发”就是束发。

D. 我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已用素服﹐均取白色。

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故古代常在秋冬两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七庙”指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B. “七庙”具体是指太祖庙居中,左三穆,右三昭。

“昭穆”是指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

C. “七庙”的排列是: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为昭;三世、五世、七世为穆。

D. 有了“七庙”后,又依宗庙的次序而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也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宗法有两个特点:亲属关系拉得远;亲属名称分得细。

这有利于凝结家族关系,稳定社会。

B. 因我国的宗法制,而在生活中有种种亲属关系,之间有种种称呼,且一点也不能混乱。

C. 在过去,父之父为祖,古称王父;父之母为祖母,古称王母。

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

D. 以上之理,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曾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人亲属之间的称呼非常复杂,但其中也遵循着有规律。

如辈分是绝对不可颠倒的。

B. 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弟妇。

兄弟之子为从子,又称为侄;兄弟之女为从女,后来又称侄女。

C. 父之兄为世父(伯父),父之弟为叔父,简称为伯叔。

世父叔父之妻称为世母(伯母)叔母(后来称为婶)。

伯叔之子(堂兄弟)称为从父弟,又称为从兄弟,这是同祖父的兄弟。

父之姊妹为姑。

D. 姊妹之子为甥,后来又称外甥。

女之夫为女婿或子婿,后来省称为婿。

表与堂有时可以互换。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尔雅•释亲》:“女子谓弟之子为侄。

”《仪礼•丧服传》:“谓吾姑者,吾谓之侄。

”可见上古姑侄不能对称。

兄弟之孙为从孙。

B. 妻又称为妇。

妻之父为外舅(岳父),妻之母为外姑(岳母)。

妻之姊妹为姨。

C. 夫之父为舅,又称为嫜。

夫之母为姑。

连称为舅姑或姑嫜。

夫之妹为小姑。

D.夫之弟妇为娣妇,夫之嫂为姒妇,简称娣姒,又叫妯娌。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妇之父母与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分开来说,则妇之父为婚,婿之父为姻。

两婿相谓为娅,后俗称为连襟。

B. 婿的本意是夫,女婿是女之夫。

子在上古兼指儿子和女儿,子婿也是指女之夫。

C.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D.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孟”,庶出长子称“伯”。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封建社会中,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叫“七出”,又叫“七去”“七弃”。

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

B. “七出”的具体内容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不会女工。

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

C. 过去所谓的“三从四德”是“三从”与“四德”的合称。

这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D. “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建社会里,诸侯之封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

B. 诸侯再将部分国土分封给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将部分采邑分给士人作为禄田。

C. 由于诸侯国、采邑、禄田的地名直接转变成了“氏”(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关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于是,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骤然增多。

D.封建社会,宗族主要以家族方式体现,家族长盛不衰的依据有祠堂、家谱、族权。

祠堂主要作用是商讨家族大事。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族权在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方面,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权职能。

B. 社会上出现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宗主、壁主等族权组织形式,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自治的乡土社会。

C. 《周易·家天下》:“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君”就是全国指名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所谓“夫君者,民众父母也”。

D. 古代《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可见,“仁”和“义”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本位。

1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称为十二生肖。

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

B. 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称为生辰八字。

C. 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D. 十二生具体的顺序为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鸡,酉为猴,戌为猪,亥为狗。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

B. 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顿首,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点头以示问候。

C. 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

D. 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

“戒”主要是指戒游乐。

B. “初度”:出生三五天。

“垂髫”:借指三岁到九岁的儿童。

“总角”:是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年。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百岁。

黄发:指长寿老人。

C. 及笄之年:指古代15岁的女子。

女子十五岁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

D.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的召见、宠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