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及答案古代文化常识检测(1)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答案:A解析:“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答案:A解析:“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答案:D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答案:A解析:察:考察后予以推举。
举:推选,推荐。
这两个词与“擢”不同。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100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100题(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B."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吾妻归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A.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00题(附参考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00题(附参考答案)一、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00题1-25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docx
古代文化常识75 题(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 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题(带答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D《论语》不是六经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常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附答案及解释)
常考古代文化常识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答案:1.对2.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3.错(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4.错(“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5.错(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6.错(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7.对8.对9.对10.错(始于隋炀帝时期)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判断题,附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判断题,附答案解析)判断正误一、人物称谓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5.万乘,万辆战车。
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
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
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18.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100题(附带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100题(附带答案)中国古代文化知识100题(附带答案)中国文化知识100题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C)A、文章B、画作C、乐曲2、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A、戊B、戍C、戌3、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A、早上B、中午C、傍晚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A)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的时候(C)?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A)A、十个B、十二个8、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哪个园林?(B)A、颐和园B、圆明园9、“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A)A、象形字 B 、表意字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11、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A)A 、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无盛世12、下列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C)13、A 、大都 B 、中都C 、上都 D、燕都13、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B)A 、人口数量B 、政治地位14、“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下列哪组人物?(B)A 、曹操、曹丕、曹植B 、苏洵、苏轼、苏辙C 、班彪、班固、班超15、拍电影时常用“杀青”来表示拍摄完成,“杀青”原指什么?(A)A 、制作竹筒的一道工序B 、加工新茶的一种方法16、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A)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名家17、“美”字最初的含义是什么?(A)A 、羊大即为美B 、戴着头饰站立的人C 、土地里生长的花朵D 、远方茂盛的森林18、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什么?(B)A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 、文、行、忠、信19、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B)A 、干B 、戈20、《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什么?(A)A 、花旦B 、青衣21、《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A)A 、上古B 、崇尚C 、官名22、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A)?A 、孔子和孟子B 、老子和庄子C 、汉高祖和汉武帝D 、周武王和周文王23、“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B)A 、天文、地理、文学B 、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C 、孔子、孟子、老子D 、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24、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是哪种?(A)A 、阴文印B 、阳文印2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B)A 、家弟家妹B 、舍弟舍妹C 、息弟息妹26、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哪种乐器?(B)A 、鼓 B、锣27、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哪里?(A)A 、《弟子规》B 、《三字经》C 、《千字文》28、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C)A 、挂香包B 、插艾蒿C 、登高采菊D 、喝雄黄酒29、“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B)A 、十五岁B 、二十岁30、河姆渡遗址位于哪个流域?(B)A 、黄河流域B 、长江流域31、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A)A 、能B 、不能3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B)A 、面部表情B 、舞蹈动作C 、器械表演33、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B)A 、晚春B 、仲夏3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附答案)
岭南、08 人举、87 下门、67 32�12、47 节宵元、27 》字解文说《、07 堂令、86 子妻�A、66 黜�D、46 午壬�C、26 帝武汉�B、06 阳重�B、85 试乡�D、65 代隋�B、45 书尚�B、25 鹊扁�B、05 关海山�C、84 163�D、64 白李�D、44 》鉴通治资《�C、24
代”梓桑“④ 代”青汗“①
�么什代指各语词列下�中文诗古在�53 正斧 教赐 扰打 涵包�D 教指 涵包 正斧 扰打�C 正斧 教赐 扰打 驾劳� B 涵包 教指 正斧 扰打�A 评批人请④谅原人求③文改人请②人别烦麻①�境语 是项一的当恰用使词敬中境语种几面下在�43 。等”康杜“、”醴玉“、”液玉“、”浆琼“为称被酒�D 。等”札“、”函“、”素尺“、”牍尺“、”雁鸿“为称被信�C 。等”花梨“、”出六“、”花冰“、”玉乱琼碎“、”玉碎“、”玉琼“为称被雪�B 。等”宫桂“、”娟婵“、”钩银“、”盘玉“、”宫月“、”宫蟾“为称被亮月�A 是项一的确正全完不说解下以。称名干若有往往物事一同�中文诗古在�33 。 。 叫封开 � 叫州杭 � 叫州扬 � 叫岁十四� 叫州苏 �陵金叫京南如 �称别或称古有市城少不国我 �C 叫岁十三� 。 � 叫职官予授 � 叫作工职到员官 � 叫岁十二�称代有龄年示表人古�B 叫休退官辞求请老年臣大
“取能才时这�年成示以�”
己自称�等 。人呼称来 、
、父令有词敬�时亲父的人别称在人古。德美统传的族民华中是”人尊己卑“�2 、 以是别分�翁放陆为游陆称�公毅忠左为斗光左称�部工杜为甫杜称�1
组Ⅰ第 题 08 试测识常化文代古
1�题 08 试测识常化文代古
代”尺三“⑥ 代”帼巾“③
代”辕轩“⑤ 代”眉须“②
叫岁十六�
国学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
国学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国学试题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
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代表()。
A.天、地B.阴、阳C.文、武2.“鼎”的最初用途是()。
A.祭祀用的礼器B.地位象征物C.烹煮器具3.北方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与谁有关?()A.黄帝B.张仲景C.秦始皇4.“双簧”是我国一门独特的曲艺形式,它得名于()。
A.初演的两人都姓黄B.表演者使用的乐器叫做簧C.表演者巧舌如簧5.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A.早上B.中午C.傍晚6.吃年糕的习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伍子胥B.范蠡C.屈原7.“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位于现在哪个省?()A.新疆B.甘肃C.宁夏8.中医把人的器官分为五脏六腑,下面哪个不属于我国中医所说的“五脏”?()A.肺B.胃C.肝二、阅读思考题如何区分我国古代官员的品、阶、勋、爵?品——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级,通称为品。
汉代以禄石多寡作为官位高低的标志,例如九卿是中二千石,刺史太守之类是二千石,县令是千石到六百石,禄石不同,月俸收入不同。
曹魏时职官分为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
隋唐时九品又分正从,自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上下二阶,共有三十级。
明清加以简化,九品只各分正从,共十八级。
隋唐时九品以内的职官称为流内,九品以外的职官称为流外。
流外官经过考铨转授流内官,唐代称为入流。
清代不列入九品之内的官称为未入流。
阶——隋代把有职务的官称为职事官,没有职务的官称为散官。
唐代把前代散官官号加以整理和补充,并重新规定品级,作为标志官员身份级别的称号,称为阶,通称为阶官。
例如文官阶是:从一品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称特进,从二品称光禄大夫,等等。
六品及以下的文官阶称郎,例如正六品上称朝仪郎,正六品下称承仪郎,等等。
唐代采取前代各种将军和校尉的官号作为武官阶。
宋元明清都有阶官,只是名称和品级不尽相同而已。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解析详解]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B.在我国古代,“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河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北地区,“江左”是指江东,“淮左”是指宋时的淮南东路。
C.“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D.“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是古代的坐具。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B.“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儿童,“纵豆蔻词工”中“豆蔻”亦指“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表示男子20岁成年;“及笄”是指女孩子15岁成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是指男孩子15岁左右。
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
文言文专项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一)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_ _、_ _、_ _ 来称呼人。
A.郡望、爵名、号B.郡望、爵名、谥号C.官职、爵名、号D.官职、谥号、号2.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
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式为: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
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
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如已死的皇帝为先帝,已死的父亲为先考,已死的母亲为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D.“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堂、令尊等;称自己的父亲时,谦词有家慈、家君、家尊等。
4.下列称谓中,全属谦称的一项是()A.孤足下不才 B.愚仆小子C.妾寡人臣 D.孤不谷竖子5.下列关于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而称宫殿台阶下,表示敬畏。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
B古人有一些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1.下列对古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B. “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写国史的材料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D.“词课”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深渊、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答案:A“布衣”是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B.“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C.“大理”古代掌刑法的官..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相沿..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答案: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进”指旧时部署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政权..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廷有关的证据答案:B“藩镇”是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A.武帝是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指代辅佐国君的贤才..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那个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最高行政长官..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答案:C“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错误..“尚书”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该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B.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的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C.殁;表示死亡..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称呼也不同..如天子死称“崩”或“薨”..大夫死称“卒”D.奉辞;宋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不能任职或因年老退休后;任以宫观使;提科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答案:C薨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伏合;唐朝大明宫中的紫宸殿称合;是天子朔望日接见群臣的便殿;后因以“伏合”指朝臣俯伏合下向天子奏事..B.工部尚书;古代官职名..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的大臣..C.家庙是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神位等;依时祭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上古叫宗庙;唐朝为私庙;宋改为家庙..D.篆;即篆书;汉后的一种书体;通常包括大篆、小篆..大篆是秦统一后规定的书体写法..此处指篆体写法..答案:D小篆才是秦统一后规定的书体写法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指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比如文中“拜而出之”的“拜”B.“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C.“用事”指执掌政权;“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D.“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答案:A“拜”的意思有:表示敬意的礼节恭敬地行礼祝贺④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等;“拜而出之”的“拜”是“叩拜”的意思;即表示敬意的礼节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有时也掌管科举、学校等..B.课;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也指赋税..有时考核、督促也叫课..C.乾兴;宋真宗年号之一..年号是封建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汉武帝即位;称建元元年;始有年号..D.服阙;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称服阙..阙;终了..服终;为父亲服丧结束答案:A科举、学校是礼部掌管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或“国子寺”..B.“至顺”是年号;“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西汉汉武帝时..C.古时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丁忧”;“丁内艰”指遭遇母亲丧事;又称“丁内忧”D.元代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总览各地政务;简称“行省”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答案:B元年是一个年号的第一年;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学博士”中国宋朝时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马等军事方面的知识..B.“秩”在古代既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辞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又称“乞骸”..D.“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拥有实际的职权..答案:D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三师”;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三少”;正二品 ..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护其安全..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古代不少人的太子太保等头衔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有的皇帝根本就没太子;也封别人做太子太保..有的皇帝还是小孩;就封别人做太子太保..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眷遇;即礼遇、厚待之意;一般指古时皇帝优待大臣;给予大臣特殊的待遇..B.山陵;指山岳;旧指皇帝或皇后的陵墓..山陵崩是帝王或皇后死亡的委婉语..C.京师;通常指古代帝王所在的都城;如唐时的洛阳;北宋时的汴梁;南宋时的临安等..D.转运使;指古代帝王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唐朝;以后各王朝均有设置..答案:C唐时的洛阳不是京师;是长安;今西安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秘书省”;古代官署名;“三省六部”中的“三省”之一;其余二省分别为“尚书省”和“门下省”..B.“京畿”中的“京”指国都;“京畿”指国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也作“京圻”..注: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出处:京畿一词出现于中国唐朝;当时将唐长安城周边地区分为京县赤县和畿县;京城所管辖的县为赤县;京城的旁邑为畿县;统称京畿..中国唐时有京畿道;宋时有京畿路..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各地实行郡县制;两级行政管理;在首都咸阳设内史;不属于任何郡县;直属中央政府..内史管辖京畿各县;行政区划与官职同名;为郡级建制;今西安市辖域属其管辖范围之内..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右内史东部改为京兆尹;西部改为右扶风;左内史改为左冯翊;称"三辅";共治长安城中..这三者既为行政区划;也为官职名;与郡守相当;共同管辖京畿地区..C“兼旬”中“兼”为“二”之意;“旬”指“十天”;“兼旬”意为“二十天”..D.“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答案:A秘书省不是三省六部中的三省之一;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在文中是“京官调任地方官”之意;“入”在文中是“地方官员进入中央任职”之意..B.“给事中”是古代官职名;秦汉时为加官;晋以后为正官..唐宋以来;居门下省要职;随从规谏皇上..C.“左授”译为“降官、贬职”;因为古代交际场合的座次讲究尊卑有别;崇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D.“陈乞”在文中可译为“请求退休”;常见的类似称谓还有“乞身”“致仕”“致事”“致政”“乞骸骨”“请老”等..答案:C古代交际场合;座次以左为尊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大德六年”就用了就用了帝王纪年的方法;“大德”是帝王的谥号..B.“北面”即面向北..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则面朝北;表示对皇帝的尊敬..注: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C.“城郭”指城墙或城邑;“城”指内城的墙或内城;“郭”指外城的墙或外城..D.“谢事”指辞职、免除俗事;和前文的“请老”一样都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答案:A“大德”是帝王的年号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意为选拔、提拔人员;使其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与“迁”意思相同..B.“巡抚”;古代官职名;明代时始设立;指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C.“按察使”;明代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D.“乘传归”指乘坐驿车告老还乡;这是皇上给予退休臣子的一种殊荣..答案:A“迁”不专指晋升;还有贬谪、调动官职等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B.在我国古代,“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河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北地区,“江左”是指江东,“淮左”是指宋时的淮南东路。
C.“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D.“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是古代的坐具。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B.“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儿童,“纵豆蔻词工”中“豆蔻”亦指“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表示男子20岁成年;“及笄”是指女孩子15岁成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是指男孩子15岁左右。
C.《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体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D.“朕”本是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是指一直跟随他的弟弟;“籍独不愧于心乎”中的“籍”是项羽自称;“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中的“令”是对人的美称,如“令尊”“令堂”等;“尽西风,季鹰归未”中的“季鹰”是晋人张瀚的字,古人称字是尊称。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的“结发”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黄泉”是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中指阴间,“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是指道家所说的天界。
B.“伏惟”是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的“趋庭”是指快步走过庭院,表示对长辈的恭敬。
C.“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也称乞巧节,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是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这一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中的“淳熙”“丙申”都是年号,“至日”是指冬至日。
D.“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是指十二时辰中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指十二时辰的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鸡鸣外欲曙”中的“鸡鸣”是指十二时辰的丑时,相当于现在的1时至3时。
5.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青子矜”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矜”是古代的衣领,“青矜”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B.“祭酒”是古代的官职,指首席、主管,陶渊明就曾做过江州祭酒;王右军是指王羲之,因为他曾做过右军将军;“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中的“丞”是古代的佐官名,一般为主官的副职,“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唐时实为有职无权的闲职了,白居易就曾被贬为江州司马。
C.“山阴”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夏口”是现在的湖北武昌,“锦城”即锦官城,是指现在四川的成都,“夔州”是现在的重庆奉节,“钱塘”“临安”都是现在的浙江杭州,“建康”“金陵”“石头城”都是现在江苏的南京。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中,“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
“禊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山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6.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浮图(或浮屠)”是指和尚,“单于”是匈奴的最高首领,“阏氏”是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独有女弟二人”中的“女弟”是指妻子的弟弟;“行李之往来”中的“行李”是指出使的人;“府君得闻之”中的“府君”是汉代对太守的称呼;“周郎赤壁”“刘郎才气”中的“郎”都是古代对年轻男子的美称。
B.“华山之阳”是指华山的南面,“汉阳”是指汉水之北,“衡阳”是指衡山之南,“江阴”是指长江之南,“洛阳”是指洛水之北。
C.“庐陵萧君圭君玉”中的“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余弟安国平父”中的“安国”是名,“平父”是字。
D.“临川王某记”中的“王某”是指作者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7.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敕造”意为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命令的专称。
B.“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是指皇帝的笔迹。
“宸”即北宸,就是北极星,代指皇帝;“翰”是指墨迹、书法。
C.“堂前黼黻焕烟霞”中的“黼黻”是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中的“漏”是古代计时器;“瑞脑销金兽”中的“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是一种兽形的铜香炉。
D.“四书”,宋代理学家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等六部儒家经典;“前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年间由张玉书、陈廷敬等奉皇帝命令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书。
8.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闻子规啼夜月”中的“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双双金鹧鸪”“只今唯有鹧鸪飞”中的“鹧鸪”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因其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鹧鸪就成了哀怨的象征。
B.“徘徊于斗牛之间”“扪参历井仰胁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中的“斗”“牛”“参”“井”“翼轸”均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星宿名。
此外,我国古代占星家还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相对应,称作分野,如参星对应蜀,井星对应秦。
C.“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的“宵柝”是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筹”是更筹,是敲击报时用的竹签,另外,“筹”也是古代计数和占卜用的工具。
D.“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庠,周代叫序;“观太学”中的“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9.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胜,赵国的平原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B.“黎民不饥不寒”“穷年忧黎元”“氓之蚩蚩”“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中的“黎民”“黎元”“氓”“氓隶”“布衣”都是指平民百姓。
C.成语“端木遗风”中的端木是指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字子贡,善经商,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同样善经商的还有春秋时越国的范蠡,他自称陶朱公,因善经商而成巨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句读”是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花中四君子”一般指梅、兰、竹、菊。
10.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此外,它还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B.“当垆卖酒”说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哭倒长城”是指孟姜女,“莼鲈之思”是指西晋张瀚(字季鹰),“塞上长城”说的是李广,“隔江犹唱后庭花”指的是陈后主。
C.“鳏寡孤独”分别是指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
D.“上卿”是战国时最高的官阶,周朝除天子外,官制大体上分为卿士、诸侯、卿大夫;“稍迁至栘中厩监”中是“监”是指管事的官员。
1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是授予名位或官职,“辟”是帝王征召并授予官职,“再迁”是两次升迁,“再转”是两次调动官职;而“权”“署”“摄”“行”“领”都有代理官职的意思;“下车”是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休回家,“丁忧”是指官员居丧守制。
B.“秦王坐章台见相如”中的“章台”是秦宫名;而“楼高不见章台路”中的“章台”则是指西汉长安街名,因是当时妓院集中之处,后人常以章台代指娱乐场所;“奉宣室以何年”中的“宣室”是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汉文帝曾在此召见贾谊。
C.“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中的“寿”是指奉酒祝人长寿;“设九宾于廷”中的“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会盟而谋弱秦”中的“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
D.“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臣请就汤镬”“其极刑”“其绞缢”“惟大辟无可要”中的“炮烙”“汤镬”“极刑(凌迟)”“绞缢”“大辟”均是古代的刑罚;“刺配到这里”中的“刺配”是在脸上刺字、发往远地充军的一种刑罚。
1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中的“节”是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
C.“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公车”是汉代官署名;“大理寺”是古代掌刑狱案件审理官署;“礼部”是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的官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