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

合集下载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文化常识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文化常识
(12)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陈涉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孔丛子·答问》)
(13)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步夫人卒,追赠皇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14)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汉书·苏武传》)
(15)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或爵位。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
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识
1.任职授官
(1)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史记·蒙恬列传》)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高二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学习(一)
(一)官职201809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2)放:驱逐,流放。
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战国策》)
(3)贬、谪:因过失而降级。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及答案古代文化常识检测(1)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答案:A解析:“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答案:A解析:“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答案:D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答案:A解析:察:考察后予以推举。

举:推选,推荐。

这两个词与“擢”不同。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18.1.18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18.1.18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18.1.191.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它是专为无法参加科举考试的官宦子弟而设立的。

B.兜牟,也称“兜鍪”,是古代战士戴的头盔,也借指战士,如辛弃疾的词句“年少万兜鍪”。

C.柝,古代巡夜时用来报更的木梆。

乐府民歌《木兰诗》中有“朔气传金柝”的诗句。

D.榷,指税,也指专卖。

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

2.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取号的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具匠心,各有爱好。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如“令堂”,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年丧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老而无妻称为鳏,老而无夫称为寡。

B.除、拔、擢都有授予官职的含义,但是“拔”是授予本无官职的人。

C.赠太尉,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功臣本人封爵位或官职,如追赠太尉。

D.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朋友之间的关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代对君主、尊长名字避开不直称叫讳,规矩是“讳名”不“讳姓”,即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前加“讳”字,以示尊重。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1)A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1)A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箕踞”,古代礼节的一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垂髫、弱冠、束发、而立、花甲、知命、古稀等;对官职的升迁也有特定称谓,“谪”“左迁”“放”属于降低官职。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河”指“黄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岱宗”指“泰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三秦”指“关中地区”。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D.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既是“三词客”之一,又是“四大家”成员,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调歌头》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答案】 B【解析】【分析】A.从小到大依次是:垂髫(童年)、束发(男子十五岁)、而立(三十),知命(五十)、花甲(六十)、古稀(七十)。

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是辛弃疾。

B项正确,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有人连中三元,“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状元。

B.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在称呼上很是讲究,“君”“足下”都是对别人的尊称。

C. 古人会以籍贯称呼对方,如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D. 古代的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豆蔻、始龀、弱冠、不惑、知命、耳顺等。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 “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 (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 (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一、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 2.明清时期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开端,所以称为大比。

乡试之年称为大比之年。

(√)[拓展]“比”是考核的意思。

明清以前,大比泛指科举考试。

3.“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

(×)[拓展]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

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

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

4.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

由政府提供“廪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拓展]“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其中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属中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学、国子监等。

5.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拓展]“庠”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艺,“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

6.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7.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

(√)[拓展]书院始于唐代,宋代书院大兴。

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最为著名。

8.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

(×)[拓展]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又称文童、儒童。

9.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

(×)[拓展]“秀才”原为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废;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县学生为秀才10.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贡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及训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及训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一)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二)1.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另:汉长乐宫又称东宫,太后所居也借指太后【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西晋•李密)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卫风》)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一.天文地理1、二十八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jī)、牛、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井、鬼、柳、星、张、翼、轸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九州:冀州、青州、兖(yǎn)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3、八方:四方和四维的合称。

四方:东、南、西、北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

(远离中原的地方。

)4、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5、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6、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7、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8、河北、河南: 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10、江左:即长江以东。

11、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1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13.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也有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湖。

)14.古今地名大都——————北京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南京临安——————————杭州姑苏————————苏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15.地名别称冰城——————哈尔滨花城——————广州蓉城——————成都春城——————昆明雁城——————雁城芙蓉国——————湖南星城————————长沙雾都————————重庆水城————————苏州牡丹城————————洛阳16.(1)河内:黄河以北。

河东:黄河以东。

河西:黄河以西。

(2)山东:崤山以东。

(3)关西:函谷关以西。

(4)江表:长江下游以南地区。

(5)淮左:淮水东面。

二、纪年纪时纪年:(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题古代文化常识(1)——礼仪1.下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礼,指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B.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

合卺,指结婚。

姬,原是古代显性。

如周王族姓姬。

C.媵,指古代诸候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D.文定,常代称订婚。

朝,周代各国的诸候,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

觐,古代天子朝见诸候称觐。

诸候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候叫“聘”。

诸候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候来贺见,也叫聘。

B.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称。

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

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

C.免胄:胄,就是盔。

按古代的礼法,诸候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D.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祖先,引申为在半路上设宴送别。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

B.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

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自己身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

C.社稷,古代帝王、诸候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D.古代祭祀把宰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

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作一头。

B.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C.崩,本指山倒塌。

古时用来比喩帝王的死。

D.薨,春秋战国诸候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一)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一)
B(文中指中原地区)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戚羽旄: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时所执的道 具;羽旄,雉羽和旄牛尾,跳文舞时所执的道具。 B.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 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 乐,因不同于正统的雅乐,被斥为乱世之音。 D.玄酒:水。水为玄色,即黑色。上古无酒,以 水代之,所以称祭祀用的水为玄酒。
B 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朔是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秦王:最初是周代诸侯秦国的君主,后世也有多 人受封或自立为秦王,如李世民。 B.轻骑:骑指骑兵,古代作战,一人一马为一骑; 轻骑指骑兵数量少,战力不强。 C.己西:“己”为天干名,“西”为地支名,干支 结合可记年、月、日,这里是记日。 D.陇:这里指陇山,在现甘肃、山西交界的地方。 现在的“陇”可用作甘肃的简称。
B 轻骑,指装备轻便的骑兵,不是指“骑兵 数量少,战力不强”。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坟素,与“坟典”“坟籍”“坟策”意义相近, 均可用来泛指古代典籍。 B.台阁,台、阁等建筑物的合称,汉时指尚书台, 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敕书,古代官府发布的一种公文,用于朝廷或 地方任官封爵或告诫僚属。 D.衮章,衮指古代君王等人穿的礼服,衮章是衮 衣上的纹样,也借指三公。
A、宋代中殿试称及第出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A.炀帝,是隋二世皇帝杨广的谥号,含贬义,体 现了后人对其恶政伤民的评价。 B.起居注,是指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修史 的重要依据,常设专官来掌管。 C.庚辰,在文中是纪日,按天干地支排序,庚辰 前一位是己卯,后一位是辛巳。 D.践祚,也称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文中是登 基的意思,与“受禅”含义相同。

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附答案

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附答案

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竞赛1. 《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来历各不相同。

以身体绣花为绰号的是: 花和尚鲁智深以所使兵器为绰号的有:大刀关胜 双枪将董平 没羽箭张青 双鞭呼延灼以性格脾气为绰号的有:小霸王周通 智多星吴用 霹雳火秦明 拼命三郎石秀以门第出身、职业特点为绰号的有:行者武松 花和尚鲁智深 急先锋索超神医安道全 神行太保戴宗 。

宋江眼如丹凤,眉似卧蚕,大耳垂珠,唇口方正,额阔顶平,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度量,身躯六尺,怀扫四海心机。

志宇轩昂,胸襟秀丽。

主要性格特点是:(仗义疏财,济弱扶贫,精明练达,但有浓厚的正统观念与忠君思想)。

鲁智深“头里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扭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足穿一双鹰爪皮浪里白条 张顺吴用 智多星赤发鬼 刘唐插翅虎 雷横 小李广 花荣玉麒麟 卢俊义时迁 鼓上蚤 史进 九纹龙李俊 混江龙 神行太保 戴宗 病大虫 薛永 郝思文 井木犴 美髯公 朱仝 董平 双枪将 霹雳火 秦明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落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武松身躯凛凛,相貌堂堂。

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

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

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

如同天上降魔王,真是人间岁神。

2.说说智取生辰纲的主要人物及其绰号。

赤发鬼刘唐托塔天王晁盖智多星吴用入云龙公孙胜白日鼠白胜阮氏三雄立地太岁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阎罗阮小七3.《水浒传》中还有一人绰号“打虎将”,他是李忠,他曾是史进的师父。

A、黑熊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

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

天蓬恶煞下云梯。

人物:李逵绰号:黑旋风性格特点:忠心孝顺,粗鲁莽撞,有勇无谋故事情节:李逵沂岭杀四虎、黑旋风斗浪里白条、黑旋风探穴救柴进、李逵元宵闹东京B、生得面圆身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绒须。

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文化常识题汇编(1)

文化常识题汇编(1)

文言文第11小题——文化常识+重点虚实词题汇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求采无已”的“已”与《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的“已”词义相同。

B.掖庭,亦作“掖廷”,文中“掖庭”指宫中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

C.“出次发哀”的“次”指处所,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词义相同。

D.太牢,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券契,放债的凭证,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履约时拼而相合。

B.就国,指前往分封领地久住并对该地进行管理统治。

文中指孟尝君回到薛地。

C.顾,在文中意为回头看,与《荆轲刺秦王》中的"终已不顾"的"顾"含义相同。

D.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通常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士不设庙。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觞本意是古代的戒酒器,文中指饮酒,与《兰亭集序》中“一觞一咏”的“觞”用法相同。

B.阴指暗地里、悄悄地,与《苏武传》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的“阴”意义相同。

C.稽首指跪下拱手至地,头亦至地,是臣子拜见君主时行的跑拜礼,在九拜礼中仅次于顿首。

D.敝,文意是疲惫的,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义和用法不同。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身而身不殆”与“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殆”字含义不同。

B.“乃屏钟鼓”与“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中的“钟鼓”含义不同。

C.“除竽瑟”与“扶辇下除”(《苏武传》)两句中的“除”字含义不同。

D.“敢有谏者死”与“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敢”字含义相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文中指遍及、普遍,与《阿房宫赋》中“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意思相同。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学生卷) (1)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学生卷) (1)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1、“鸿鹄传书”一词,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A、苏武牧羊B、文姬归汉C、楚汉相争D、岳飞抗金2、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谁的文章?A、文天祥B、辛弃疾C、范仲淹D、苏轼3、成语“半斤八两”中的“斤”和“两”是古代重量单位,其中一斤合现在的多少两?A、六两B、八两C、十两D、十六两4、典故“名落孙山”的“孙山”指的是谁?A、中榜人的名字B、落榜人的名字C、大山的名字D、主考官的名字5、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是下列哪座城市?A、山东济南B、山东曲阜C、山东泰安D、江苏徐州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其中“逝者”指的是什么?A、失去的人B、消逝的时光C、流淌的水D、消逝的友情7、下列哪一历史人物与“指鹿为马”这一典故有关?A、韩信B、项羽C、赵高D、刘邦8、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其中“黄”指的是什么?A、黄河B、黄土C、黄山D、黄帝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诗的作者是谁?A、杜牧B、李商隐C、李清照D、王安石10、下列汉字形体演变次序排列正确的是哪一项?A、甲骨文、小篆、楷书、行书、隶书B、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C、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行书D、隶书、甲骨文、小篆、行书、楷书11、《山海经》属于以下哪一类著作?A、神话故事B、地理著作C、人物传记D、文人随笔1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谁的词句?A、岳飞B、辛弃疾C、陆游D、李商隐13、下列地支与其生肖配对正确的是哪一项?A、子——兔B、巳——蛇C、酉——猴D、申——鸡14、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片名系取自我国古代一位词人的词作。

请问这位词人是谁?A、辛弃疾B、李煜C、宴殊D、李清照15、“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不受嗟来之食”。

A、智者B、廉者C、仁者D、学者16、“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A、钟嵘对陶渊明B、苏轼对王维C、欧阳修对李白D、王国维对苏轼17、成语“差强人意”一词的意思是什么?A、差的让人不能接受B、勉勉强强还说得过去C、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18、成语“趋之若鹜”中的“鹜”是指哪一种动物?A、马B、乌鸦C、野鸭D、老鹰19、“满江红”被用作词牌名,它在自然界中是什么东西?A、水生蕨类植物B、浮游动物C、乔木D、菌类植物2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写的是什么景色?A、春色B、梨花C、雪景D、雨景2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出自谁之口?A、荀子B、老子C、孙子D、孟子22、下列哪一部典籍不属于“四书五经”?A、《中庸》B、《尚书》C、《春秋》D、《左传》23、“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那两位诗人的自况?A、孟郊、李白B、贺知章、杜甫C、贾岛、杜甫D、孟郊、陆游24、我国第一部新诗集是下列哪一部?A、郭沫若的《女神》B、胡适的《尝试集》C、徐志摩的《志摩的诗》D、艾青的《大堰河》2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炼120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炼120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炼120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古文学常识训练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

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包括除了皇帝宫中私生活外的种种言行,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B.制诰,皇帝的诏令。

知制诰,官名,指承命草拟诏令。

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等名称出现,到唐代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系统专练 1-2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系统专练  1-2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系统专练专题1 科举制度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廷试是指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又称御试。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明经科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科目之一。

隋朝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D.凡本省的秀才和监生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会元。

2.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收录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

B.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开始,到清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C.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包括状元、榜眼、探花。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仕,是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B.左除、左降、左转均表示降职。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D.选,是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4.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B.考中进士又称“折桂”,“披官锦”,“及第”等。

C.博士是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

D.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为殿试。

5.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和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

B.诸生是指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及第是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中国文化常识 复习(一)

中国文化常识 复习(一)

《中国文化常识》复习题库(一)一、填空题1、古人所养的“六畜”指马、牛、羊、鸡、犬、豕等。

2、标志着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是用火熟食。

3、唐朝正式确定了衣冠制度。

4、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苏武牧羊的故事。

5、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6、我国古代婚姻的标准是门当户对。

7、家族,又称宗族,以家庭为核心实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8、在封建社会里,凡遇到跟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读音,要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这叫做避讳。

9、我国古代职业,一般区别为士、农、工商。

10、“社稷”一词在古语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二、选择题1、原始服饰开始出现的标志是( A )A、用兽皮缝制衣服B、用火熟食C、纺织技术出现2、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是( C )A、车B、舟C、人的双脚3、国家出现以前,人类团结的重要因素是( B )A、地域B、血缘C、语言4、古代取名的排行顺序为( A )A、伯孟仲叔季B、孟伯仲叔季C、仲叔季孟伯5、人死后盖棺论定给与的称号叫( B )A、斋号B、谥号C、称号6、女子为奴隶的谓之( A )A、婢B、媛C、良7、一国之内,有最高主权的,皆称为( C )A、侯B、爵C、君8、天子仰慕某人的才德,特地指名,请他到京的选举方式为( A )A、征召B、荐举C、辟举9、古代用人的条件,第一是( C ),第二是才,第三是学识。

A、外貌B、身高C、道德10、宋代以后,科举考试榜首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 B )A、进士B、探花C、庶吉士11、秦汉时期,中央官制最高的职位是( A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12、清朝( A )创立了八旗制度。

A、努尔哈赤B、顺治C、康熙13、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 B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14、宋朝有四大书院比较出名,分别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 C )A、石鼓书院B、鹅湖书院C、嵩阳书院15、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我们把它叫做( B )A、甲骨文B、金文C、大篆三、判断1、在中国周代,马车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书”,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号,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有时指一种文学体裁,有时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年号,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

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

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

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6.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

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7.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8.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9.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10.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B.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等词一样都是罢免官职的词。

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

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或十二年。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1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13.(原创)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1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置,为国君掌管传达、接待宾客及赞礼的工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关外”,地理区域名,指山海关以东地区,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D.“睚眦”,发怒时瞪眼睛;睚眦必报是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16.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在古代官职任命制度中表示“提拔”的意思,与“贬”意思相反。

B.“洪武”为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是明代的第一个年号。

C.“顿首”中的“顿”是稍停的意思。

“顿首”指行礼时,头轻轻低下,稍停一会儿,然后抬起。

D.“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早期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机构,主要负责递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驿”。

17.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峨眉县”意思是担任峨眉知县。

宋代多用中央机关的官做县官,称“知县事”,后简称为“知县”。

B.天宝,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有许多种,采用皇帝年号来纪年是其中一种。

C.户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屯田、赋税、财政收支、典章法度等事D.“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18.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B.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C.诸侯指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掌握军政大权。

D.缗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钱。

一千钱为一缗。

19.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甲科,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唐宋进士分甲乙科。

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C.铁券,又称“铁契”,由古代皇帝颁赐功臣,世代可据此享受某种特权。

D.兵部尚书,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但是没有实权。

20、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经,是《诗》《书》《礼》《易》《论语》《春秋》的合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就是“六经”。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枢密院,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在宋代,枢密院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合称“二府”。

D.陛辞: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

宋代官员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辞行。

2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统称“诸生”。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2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常比喻亲密友爱。

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庙食”指的是古代有功之人死后,政府为他立庙,让他接受奉祀,享受祭飨。

2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晋升、进用,“陟”指降职或罢免。

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古代的典籍或老典故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