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汇编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小练习及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小练习及答案解析

的象征。(

77. 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元宵。(

78.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
79.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80. 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4 分) ( )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2. 【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62. 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 古代不敢直称帝王, 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 表示尊重。( )
63. 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

64.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
卒,庶人之死曰不禄。(

65.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3. 【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17. 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18. 丞相, 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 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100题(教师用卷)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100题(教师用卷)

古代文化知识测试题1.以下文学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D)A.李白的作品集《李太白全集》是以作者的谥号命名的。

(字号)B.北宋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纪传体通史。

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取材宽泛,文风谨慎清楚。

(编年体)C.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

(诗、书、礼、乐、易、春秋)D.“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册。

记录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此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2.若是小明和小强从小一块长大,感情十分要好,能够说亲如兄弟。

长大后小明发达了,小强十分贫穷,但两人友情并未所以改变,那么两人之间的友情不可以够称为( D)A.车笠交(不分贵贱贫富)B.存亡之交(特别要好、齐心合意)C.金兰之交(齐心合意、存亡与共) D.竹马之交3.以下文学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B)A.《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编年体(纪传体)通史,被称为“正史” ,康熙年间编定。

B.《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此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C.《资治通鉴》,南宋司马光撰,全书共二百五十四卷,是一部对后辈产生很深影响的纪传体(编年体)史册。

D.《太平广记》,着名类书,由南宋李昉独自编写(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因成书时代天下升平,故名。

4.以下哪个选项是欧阳修的谥号( D)A.欧阳永叔B.少陵野老 C.醉翁 D.欧阳文忠公5. 以下诗文集不是以作者字、号命名的是(D)A.《文山(文天祥的道号)先生全集》B.《稼轩长短句》C.《王子安(王勃的字)集》D.《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谥号)集》6.我们常说的“两姓之好”指的是( B)A.兄弟父亲母亲之间亲情深沉 B.指两姓联婚C.朋友之间关系交好 D.国家与国家和平共处7.“三省六部”中的“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分别管的是(A)A.决议权、审议权、履行权 B.审议权、履行权、审议权C.履行权、审议权、决议权D.履行权、决议权、审议权8.先人常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那么阴历十月被称为(C)A.建子月 B.建酉月 C.建亥月 D.建丑月【阴历十一月为建子月】9.以下节气次序摆列正确的选项是( C)①芒种②惊蛰③小满④谷雨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④③① D.④③②①【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 , 夏满芒夏暑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 , 冬雪雪冬小大寒】10.以下作品属于《礼记》中的是( A)A.《大学》B.《论语》C.《春秋》D.《孟子》【《大学》从《礼记》中抽出第四十二篇独自成文。

高考文学常识100道选择题

高考文学常识100道选择题
•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 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 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 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 叹。
A项汉明帝庙号为显宗,汉章帝庙号为肃宗。
•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 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 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 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皇帝的庙号。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
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 贬谪到外地的官。 •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 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 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 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 “英宗”。 •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 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 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 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 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 11.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高二历史中国古代文明练习题和答案

高二历史中国古代文明练习题和答案

高二历史中国古代文明练习题和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是()。

A. 黄河流域B. 长江流域C. 珠江流域D. 淮河流域2.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最高峰()。

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秦朝3. 以下哪座城市是中国古代四大古都之一()。

A. 北京B. 长安C. 南京D. 成都4. 以下哪本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A. 《红楼梦》B. 《西游记》C. 《水浒传》D. 《三国演义》5. 中国古代最早的字体是()。

A. 小篆B. 隶书C. 楷书D. 行书二、填空题: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

答案:造纸术2. 古代最早的诗集是()。

答案:《诗经》3. 中国古代北方最早的朝代是()。

答案:夏朝4. 中国古代最盛行的宗教是()。

答案:道教5. 古代中国的士人阶层主要从事()。

答案:文化、政治、军事三、简答题:1. 请简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造纸术的出现使知识的传播更加便利,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指南针的发明为航海、探险提供了重要的导航工具;火药的发明不仅推动了军事技术的进步,也影响了工业和社会的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加速了书籍的印刷速度,使知识的普及变得更加容易。

2. 请简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的主要内容。

答案:《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描绘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女子之间的爱情纠葛,展现了封建社会上层生活的繁华与虚浮,以及人性的善恶矛盾。

小说同时也通过对贾府由盛转衰的描写,抨击了封建统治阶级腐败堕落的现象。

3. 请简述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文书石鼓文的意义。

答案:石鼓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文书,出土于广州附近的南越国墓地。

石鼓文以楚国的方言文字刻制而成,记录了南越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信息。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化常识训练(选择题)1-100题(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化常识训练(选择题)1-100题(含答案解析)
C.“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没有稼轩同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歌词中涉及到的古人依次是:苏轼、陆游、范仲淹。
D.“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南面”;“岱宗夫如何”中“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指月亮。
14.下列关于文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C.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因》为主题,旨在倡导人们尊重并融入自然,追求美好生活。——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是恰当的。
D.今日发展中的中国经济,不再是一条平静的内河,而是与全球经济交融激荡的世界洋流,深度融入世界经济链。——这句话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密切关系。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化常识训练(选择题)1-100题(含答案解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
A.“一门父子三词客”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也并称“三苏”,苏轼为“大苏”。
A.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有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7.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愚见”“鄙人”“寒舍”属于谦辞,“惠顾”“赐教”“久仰”属于敬辞。
D.书法练习中的临和摹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各扬其长,各避其短。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汇编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汇编

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嘉佑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着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文化常识专题】古代文化常识2022届最新试题汇编(三) 分类测试版(附答案 )

【文化常识专题】古代文化常识2022届最新试题汇编(三) 分类测试版(附答案 )

古代文化常识(1)——礼仪1.下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礼,指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B.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

合卺,指结婚。

姬,原是古代显性。

如周王族姓姬。

C.媵,指古代诸候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D.文定,常代称订婚。

朝,周代各国的诸候,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

觐,古代天子朝见诸候称觐。

诸候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候叫“聘”。

诸候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候来贺见,也叫聘。

B.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称。

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

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

C.免胄:胄,就是盔。

按古代的礼法,诸候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D.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祖先,引申为在半路上设宴送别。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

B.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

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自己身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

D.古代祭祀把宰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

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作一头。

B.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C.崩,本指山倒塌。

古时用来比喩帝王的死。

D.薨,春秋战国诸候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

拜礼中,礼节最重的稽首。

B.揖,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

万福,旧时男人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万福”作为行礼的代称。

选择性必修上中课内文化常识及答案

选择性必修上中课内文化常识及答案

教材文化常识汇总训练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许多教学理论。

C.《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

D.南宋时,朱熹把《诗经》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

2.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

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

也泛指读书人。

本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对死去的人的尊称,《礼记》中记载:“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她,曰嫔。

”故称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B.古人对年龄的称呼,很多与头发有关,如垂髫,总角、束发,及笄等,其中“总角”指少年时代,“束发”为男孩成童之年。

C.古代计时的方式有很多,汉代采用十二时辰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

其中“夜半”指子时,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凌晨1点,“黄昏”指17点至19点。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猪,没有牛。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文化常识题汇编1 题目

文化常识题汇编1  题目

文化常识题汇编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

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禅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

文化常识 (答案)

文化常识 (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高考题汇编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如姬昌是周太祖、刘邦是汉太祖、曹操是魏太祖,司马昭是晋太祖、后有宋太祖、元太祖、明太祖、清太祖等。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

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

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就是如此,《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就是车驾幸临许都。

答案:1.C【解析】“相当于后代的县令”错误。

地位要高于县令。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兵家”指军事学著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左贱右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答案2.B【解析】错在“迁古代称平调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

补充:D项:秦汉时以函谷关、大散关为区分东中西的界标,函谷关以东谓关东,两者中间谓关中,大散关以西谓关西。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两者合用是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古代文化知识选择题(3)

古代文化知识选择题(3)

古代文化知识选择题(3)55、朝代:建立国号的帝王世代相传的整个统治时代。

下列对各朝代开创者概括正确的是:( )A、夏朝——夏启商朝——商汤周朝——姬发B、秦朝——嬴政汉朝——刘邦隋朝——杨广C、唐朝——李世民宋朝——赵匡胤元朝——忽必烈D、明朝——朱元璋清朝——努尔哈赤答案:A解析: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禹的儿子夏启建立夏朝。

商汤是商朝的建立者,原为商部族领袖。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周平王东迁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世称“秦始皇”(嬴政)。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与东汉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

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并进而统一全国的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中国重新进入大一统时期,由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

唐朝,中国历史唯一一位女皇帝的朝代,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李渊建立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打下了江山(第二位皇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北宋),赵构在江南建立了南宋。

元朝,又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疆域广阔的王朝,也是首次征服全中国地区的征服王朝,元朝由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定都大都(今北京市)。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中原王朝,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元统治,恢复中华建立的政权,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

清朝(后金),又称大清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征服王朝,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建立清朝。

朝代线索: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东汉-----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南宋(金)-----元-----明-----清历史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04:文学文化常识(附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04:文学文化常识(附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04:文学文化常识(附答案)一、选择题1.(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种类多样,如春联、寿联、名胜古迹联等。

B.古人常用“加冠”“而立”“不惑”“耳顺”“耄”等词语表示不同的年龄。

C.赠序有别于书序,它作为临别赠言,在赠人以言的同时,也可抒发作者的情志。

D.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林立。

张仪是道家代表人物。

【答案】D【详解】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有误,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并非道家代表人物。

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列子、庄子、鬼谷子等;故选D。

2.(2023·辽宁本溪·统考中考真题)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B.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

《虽有嘉肴》《富贵不能淫》均出自《孟子》。

C.《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张养浩,元代文学家。

山坡羊,曲牌名。

D.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是《登飞来峰》的作者。

【答案】B【详解】考查文学常识。

B.《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故选B。

3.(2023·湖南邵阳·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端午节到了,人们通过插艾叶、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来重温传统习俗。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寒舍”“惠存”都是谦辞,“赐教”“垂问”都是敬辞。

C.《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黄发”用来指老人,“垂髫”用来指小孩。

D.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有雍容华美的京剧、典雅精致的昆曲、轻柔灵秀的越剧、活泼风趣的川剧、淳朴明快的黄梅戏等。

【答案】B【详解】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惠存”意思是请保存。

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是敬辞;故选B。

古代文化常识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题及答案1、下面不是以职业来称呼其名的是()A、庖丁B、师襄C、孙膑D、弈秋2、“期颐”是古代表年龄称谓的词,它指多少岁?()A、五十岁B、七十岁C、八九十岁D、百岁3、不同的朋友关系,称谓就有不同,其中“竹马之交”指()A、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B、患难时结交的朋友C、从小一起长大的异性朋友D、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4、下面不是指百姓的称谓有()A、布衣B、朱门C、氓D、黔首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哥哥姐姐称为“家兄、家姐”,那么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该怎么称呼()A、家弟、家妹B、舍弟、舍妹C、息弟、息妹D、高弟、高妹6、《论语·为政》孔子说“而立”之年指的是多少岁()A、20B、30C、40D、507.()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A大将军B军机大臣C上大夫D参知政事8.()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A丞相B学士C尚书D上卿9.以下哪一个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A告老B乞骸骨C左除D致仕10.哪一个表示官职提升()A起B擢C补D夺11.哪一个不表示“兼任”()A兼B摄C署D辟12.《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拜”什么意思?()A授予官职B升职C降职D平职调动13、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A、“大元”B、“解元”C、“进士”D、“榜眼”14.科举考试中把考生的姓名糊没称“弥封”,它初始于:()A隋炀帝 B武则天 C唐太宗 D唐玄宗15.科举中,会出现一人兼解元、会元、状元的“连中三元”,哪场考试不是科举考试()A乡试 B会试 C殿试 D朝试16.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科举制度始创于何时?:()A隋朝 B宋朝 C唐朝 D汉代17、以下两位谁曾经中过状元?( )A、范仲淹 B)B、文天祥18、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请问这种纪年是以哪一天为起点的?()A、除夕B、正月初一C、立春D、春分19、下列传统节日中,()来源于二十四节气。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化常识训练(选择题)901-1000题(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化常识训练(选择题)901-1000题(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化常识训练(选择题)901-1000题(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庄子,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倡“仁政”,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发展。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于成就巨大,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体式,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305篇,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文忠集》是用其谥号来命名的。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包括《诗》《书》《礼》《易》和《春秋》。

B.“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传雅趣”“看似点横撇捺,实则恢弘豁达”“万代文章尊李杜,千秋翰墨秉苏黄”,这三幅对联分别适宜赠送音乐家、书法家、文学家。

C.红孩儿、小福子、奥斯特洛夫斯基、孔乙己分别是《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中的人物。

D.《小石潭记》《屈原》《海燕》《白杨礼赞》的作者分别是柳宗元、郭沫若、高尔基、茅盾。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饮酒》(其五)这首诗通过诗人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诗人鄙视官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高洁人格。

B.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李白齐名,世称“小李杜”。

唐代诗人。

他的抒情小诗立意高远、清俊流丽;时政之作简洁明、感慨深沉。

其散文以《阿房宫赋》名世,状物抒情,骈散兼用,自有特色。

著有《樊川文集》。

C.《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是叶圣陶先生晚年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2022年中考试题汇编:文学与文化常识

2022年中考试题汇编:文学与文化常识

2022年中考试题汇编:文学与文化常识一、选择题1.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

“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

D.战国七雄中“秦”最强大,它与六国对峙中,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合纵”,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叫作“连横”,张仪便是属于连横派。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一部“用事实说话”的作品。

它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预言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

B.《西游记》中白骨精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中所遇到的一个妖怪,她曾先后变成年轻女子、老妇人和老公公来哄骗唐僧师徒,但都未能逃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C.《水浒传》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

仅描写武松的就有“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

D.鄙人是对自己的谦称,令尊是对别人母亲的敬称。

3.中国古典诗词像是一个文化宝库,蕴藏着无尽魅力。

小瞻透过诗词之窗,看到了一个丰富的文化世界。

以下诗词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首诗写的是清明节,它是我国传统祭祖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里的“佳节”指中秋节,它是我国传统节日,主要习俗有赏月、吃月饼、登高、饮菊花酒。

C.我国的传统习惯将春天分为初春、仲春和暮春。

古代常识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古代常识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古代常识知识竞赛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哪种货币制度?A. 刀币制度B. 圆形方孔钱制度C. 金银币制度D. 贝币制度答案:B2. “诗仙”李白的代表作《将进酒》中提到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下一句是什么?A. 奔流到海不复回B. 一去二三里C. 烟花三月下扬州D. 春风不度玉门关答案:A3. 唐朝时期,被称为“画圣”的艺术家是哪位?A. 吴道子B. 张择端C. 顾恺之D. 赵孟頫答案:A4. 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最初是在哪个地方修炼成仙?A. 蓬莱仙岛B. 花果山C. 昆仑山D. 峨眉山答案:B5.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中,以“兼爱”和“非攻”为主旨的学派是?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C二、填空题1.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____》,它包含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

答案:诗经2. 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能够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称为__________。

答案:候风地动仪3.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选拔出的士子,被称为__________。

答案:进士4. 唐朝诗人杜甫被后世尊称为“__________”,以表彰其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答案:诗圣5. 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其中“礼”的核心思想是__________。

答案:尊卑有序三、简答题1. 请简述《孙子兵法》的作者及其对军事战略的贡献。

答:《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该书总结了古代战争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众多著名的军事原则和战略思想,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描述秦始皇陵的规模和特点。

答: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临潼区。

陵墓高约76米,周围有陪葬坑、马嵬等附属建筑。

其中最著名的是兵马俑坑,内有成千上万的陶俑和陶马,展现了秦朝军队的壮观阵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至正”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

1.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2.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3.D《论语》不是六经4.C(“除”指任命、授予官职。

)5. D 应为“五人为伍”。

6.C(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叫谥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

)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2)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拜”指授予官职。

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2.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

”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

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⑤⑥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辞官。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和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

B.“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

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

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1.B(“迁”指升迁,左迁指贬官)2. C 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

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

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7 时正至上午9 时正)。

十二时辰制子时( 23时至01时) 丑时( 01时至03时) 寅时( 03时至05时) 卯时( 05时至07时)辰时( 07时至09时) 巳时( 09 时至11时) 午时( 11时至13时) 未时( 13时至15时)申时( 15时至17时) 酉时( 17时至19时) 戌时( 19时至21时) 亥时( 21时至23时)3.D 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4.B(孤是君主的自称,《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为孤,寡,不谷。

”而孺人是妇人的称呼,《礼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5.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3)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

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

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冠,即帽子。

免冠,就是脱帽。

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

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本义是生儿育女。

古时,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结发及笄时取字。

B.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

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大致相同。

C.闺,旧时特指女子居住的内室。

闼,建筑物内的小门。

文中的“闺闼”指女眷所居内室的门户。

D.徭,指古代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赋,田赋。

“轻徭薄赋”指“减轻徭役,降低赋税”。

答案:1.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2.A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3.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4.A(“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

常用来指少年时期)5.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