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热点强化特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3、14、22课)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二、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1.交通工具的变化及影响(1)变化轮船、铁路、汽车、飞机(2)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通讯工具的变化及影响(1)变化①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②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③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2)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三、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1.报刊: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2.影视: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3.互联网:通过快速的、全球范围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深化拓展1】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特点、影响及认识 (3)影响
①政治:利于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③思想文化: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 精髓,又使中国文化日趋科学合理。 (4)认识 ①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历史的进步。 ②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③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的色彩。
【深化拓展1】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特点、影响及认识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 ②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③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①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②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镇压中国人 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③近代中国政府采取措施发展交通 运输业。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交通运输 业的发展。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身的发展是交通工具发展的主要动 力。 (2)特点:①时间上:起步较晚,开端艰难。②进程上:因受到顽固势力 和帝国主义的阻挠而进程迟缓。③范围上: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 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地区发展缓慢。 (3)影响——积极:①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②有利于近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 观念;③活跃了地区经济,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兴 起与发展,有利于近代化。消极:①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②不可避 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2021年高考考点整理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2021年高考考点整理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2021年高考考点整理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无从下手,因此强调理解性的记忆。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2021年高考考点整理,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2021年高考考点整理一、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1)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之势。

(2)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一方面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应时而出,它们的宣传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促进社会习俗的变迁。

(3)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鸦片战争以后,“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出现唯利是图、讲排场、比豪华、及时行乐和攀比等现象。

(4)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资产阶级的这些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

(5)变迁之诱发——传教士的引导性:教会和教堂不仅成为传教士宣传宗教的圣地,也成为他们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

他们往往通过出版书刊、开办学堂、育婴堂、孤儿院、救济院和鸦片吸食者收容所等机构,来引导人们反对迷信、宣传科学,并对各种陋习加以批评,鼓励人们劝诫鸦片、提倡天足,并反对纳妾。

除此之外,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

2.特点(1)地域差异大: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最早开始于革命党人和社会的开明上层人物,并逐渐向一般的平民百姓转移。

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缓慢:由西方引进。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21年】1. (2021·全国乙卷)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

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A. 男尊女卑观念消亡B. 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C. 按劳分配得到实施D. 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土改后,太行山区农民买了驴,要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村中规矩,男人开支一斗米以上须经女人同意,并且男人支配粮食的上限高于女人。

女人经过土改分得土地,经济地位有所上升,故而家庭地位有所上升,故B正确。

土改后,男尊女卑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故A错误;在公有制范围内,多老多得少老少得的原则是按劳分配,材料与按劳分配无关,故C错误;传统的社会伦理包括父子、君臣、夫妇、朋友等关系,这些在土改后并没有颠覆,故D错误。

2. (2021年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

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

此画反映A. 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B. 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C. 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D. 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答案】C【解析】根据“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可知当时西方的电线电灯已经传入中国,即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故选C;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中男子的服饰还是中国传统服饰,排除A;“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

3.(2021年6月浙江选考)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

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纲要:专题十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纲要:专题十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服饰等方面出现的新气象(1)饮食: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2)服饰①长袍马褂是古代中国男子的通常服饰。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时期流行开来。

③中山装和旗袍吸收欧美服饰优点,体现中西合璧的特点,是近现代中国的民族服装。

④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到开放、美观、适体、平民化。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废止缠足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②民国时期: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2)婚姻自由①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②民国时期:婚姻自由开始成为时尚。

婚嫁习俗由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反对包办,婚姻自由,仿效西方,简约文明(大城市)。

考点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1)轮船①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西方列强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②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打破列强垄断。

(2)铁路①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修筑淞沪铁路。

②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③到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4)航空①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②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2.了解近代中国电话和有线电报的出现(1)电报:19世纪70年代,丹麦未经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

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无线电报局。

(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备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备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的交通工具(陆路)
1906年 有轨电车
现代的交通工具(陆路)
“解放牌” 汽车 解放牌汽车
近现代的交通工具(水路)
1865年中国人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 轮船。
近现代的交通工具(水路)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 ——近代最早的航运企业
现代的交通工具(水路)
现代游轮
近现代的交通工具(航空)
传统中餐到鸦片战争后中西餐 并存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北 京 四 合 院 平 面 图
为什么称之为“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 统住宅的统称。其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北京大型的四合院(如王府)可 多达七进、九进院落,可谓“深宅大院”。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建造非常讲究风水,其装修、雕饰也处处体 现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 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
1909年冯如自制研究的第一架飞机。
现代的交通工具(航空)
2015年.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 干线民用飞机C919。
知识梳理
考点一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社会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变化明显 (1)“_断__发_ 易__服__”: 洋务运动时揭开序幕; 辛亥时革期命颁布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备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本课教学目标: ❖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服饰、
饮食结构、住宅、交通工具的变迁。 ❖ 本课的重难点: ❖ 探究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风尚变迁的原因
内因: A、政治(改革、革命运动、政策法令 ); B、经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发展; C、文化: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审届三中全会 (1949—1978)

2021高考浙江(选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训练1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1高考浙江(选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训练1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后限时训练(十八)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时期,人们的社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下图片中哪些表达了“近代化〞()①②③④A.①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③D[此题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①是旗袍,表达了服饰的近代化,②是作揖,表达不出交往的近代化;③是新式婚俗,表达了习俗的近代化;④是清末的贵族服饰,无法表达生活的近代化,故D项正确。

]2.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该诗反映了()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C.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D.西方饮食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B[“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说明了随着交通工具的现代化,时空距离被拉近。

近代交通工具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3.1900年,蔡元培写了一那么征婚启事;“……4.男死后,女可再嫁;5.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

〞这反映出近代中国出现的社会新习俗有()①恋爱自由,婚姻自主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③妇女解放,男女平等④提倡天足,反对缠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C[材料是对新式婚姻的追求,而②项是中国传统婚俗,故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4.在戊戌维新时期,有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出现的变化有()①服饰改革②婚姻礼俗西化③女子放足④女子步入社会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C[此题考察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旗装改汉装〞反映的是服饰改革,故①正确;“脚跟形势先融化〞说明废止了缠足,故③正确;婚俗西化以及女子步入社会在材料中没有表达,排除②④,故C项正确。

]5.社交礼仪逐渐采用握手、鞠躬,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1)婚俗:清末民初,青年男女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3)其他:民国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等活动。

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点头鞠躬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探究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原因【史料研读】史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史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

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探究:根据以上史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指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提示]变化方面: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

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例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的交流。

(2)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例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社会政治变革影响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3)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 必修2 第八单元 考点3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档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 必修2 第八单元 考点3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档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的进步
2.通讯的进步
[轻松识记]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冲击:西方三次工业革命。
两个特点:半殖民地性、进展不平衡性。
三种通讯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
四种交通工具:铁路、大路、水运、航空。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
2.影视业
3.“第四媒介”——互联网: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主题一欧风美雨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图片证史——膝盖的公平:近代以来礼节的变迁
图一晚清上海图二民国初图三1922年孙中山
衙门百姓跪官年躬身问候与宋庆龄接见美国记者
希尔亲切握手
论从史出这一组图片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礼节上的重大变化,即晚清时的跪拜礼(图一)——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图二)——1922年的握手礼(图三),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公平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①满汉冲突体现为是否剪辫子②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③旧习变化带有鲜亮的政治颜色④大汉四川军政府对革命持中间立场
A.①④B.③④C.①③D.②③
答案D
解析满汉冲突体现为是否剪辫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表述错误,故①错误;从材料中“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廉价。衣服暂可照旧,并非必仿泰西”的信息可以看出大汉四川军政府对是否剪辫易服持宽容的态度,故②正确;从图片标题“革命,从剪辫子开头”可知剪辫易服在民国初期带有鲜亮的政治颜色,故③正确;大汉四川军政府是辛亥革命后四川地区成立的革命政府,从材料中“自从满清入主……积习自当力除”的信息,可知大汉四川军政府是支持革命的,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进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转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考点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过知识)-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过知识)-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2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线索线索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和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大众传媒等伴随着西方文明渗透而逐渐走向近代化。

(2)现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快速发展;报刊、影视和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现代中国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在城市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装、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等并行服装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由单一走向多样化饮食从传统饮食到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住宅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政府启动“安居工程”名师点睛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①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成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历史上的里程碑。

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端。

②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4)航空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021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1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 社会生活的三次变迁过程1、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为变迁的第一阶段,伴随着西方侵 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交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 社会生活变迁的突出特征。

2、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为变迁的第二阶段,民众生活而貌 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而显得单调呆板。

3、 改革开放以来为变迁的第三阶段,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 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社会生活。

二、 社会生活变迁的各个领域(一) 服饰1、 总体趋势:开始由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方便、平民化转 变。

2、3、 (1)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2)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

(3) 中山装:辛亥革命后由孙中山发明,吸收了欧美服饰的优点, 后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4) 新式旗袍:20世纪20年代后改良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的 日常着装。

(二) 饮食1、阶段特征:(一个菜系的形成跟它所在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息息相关)2、西餐:鸦片战争后传入,随之出现中西餐并行于世的现象。

中西餐在京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都存在明显区别。

(三)居住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开始大量出现,租界比较集中。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地区岀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四)风俗1、结婚:由古代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近代社会的婚姻自主,反对包办婚姻。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白巾、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2、丧葬:近代社会仍以实行传统丧礼为主,但一些城市也出现了新式丧礼。

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社交: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逐渐获得教育权。

(五)交通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服饰变迁: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依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饮食变化: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

2、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轮船:19 世纪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火车:19 世纪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飞机:1909 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有线电报:19 世纪70 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无线电报: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电话: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个市内电话。

到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5% 。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833 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考点要求: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1、变迁原因(1)外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民主思潮的影响;(2)内因: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近代中国政治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的影响;③民国政府的推动。

2、变迁表现(1)饮食:①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②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2)服饰①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

②留美幼童穿着西服,剪掉辫子,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③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辛亥革命前后的“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

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并存,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裙子在大城市流行起来。

(3)居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4)习俗——“废止缠足”与婚姻习俗①“废止缠足”: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南京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②婚姻自由: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婚礼简化。

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但广大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3、变迁特征:中西合璧,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村依然沿袭传统。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原因:计划经济产物;物资缺乏)(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2、改革开放后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考点要求:(1)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一、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和火车(1)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修筑淞沪铁路,不久被拆。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选题1.晚清时期,“外洋”一词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

嘉庆道光时期,“外洋”一词多指“中国近海”;同治、光绪时期,“外洋”一词则更多地代指“欧美等外国”。

这一变化表明()A.西学东渐带来了近代外交理念B.清末新政丰富了地理知识C.民族危机冲击了国人传统认知D.政权更迭影响了政治立场2.京绥铁路沿线生产的谷物,在没有铁路之前基本上是供本地区食用的。

铁路通车之后,沿线所产谷物的4/5由京绥铁路转运到京汉、津浦、京奉等铁路沿线进行销售。

这说明()A.交通工具的变革提升了粮食产量B.华北最早建成发达的铁路网C.铁路建设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D.粮食成为北方市场主要商品3.与西方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不同,中国第一部电影是北京丰泰照相馆于1905年拍摄的戏曲舞台纪录片《定军山》。

这体现了()A.中国电影题材广泛B.北京率先受到西方文化冲击C.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D.电影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4.1909年11月《申报》刊登过广告称:今日起按日排印情节奇幻、描写真实,足以警醒女界的社会小说《自由女》;1910年1月又刊登《中国新女豪》的广告:是书以改良女俗为宗旨,提倡天赋人权独立的自由。

由此推断()A.社会改良思潮深入人心B.救亡图存与女性解放渐趋一致C.大众传媒促进女性解放D.营销手段迎合了社会普遍心理5.“国民”一词在1903年和1905年的中国,使用竟分别达到4000次和3500次左右。

以“国民”命名的报纸、期刊、学会、学校也大量出现,以致有文章指出“近世有叫号于志士,磅礴于国中之一绝大名词,曰:‘国民’”。

这反映出当时()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国民意识已经普遍觉醒C.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D.培育国家观念的迫切性6.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第一家啤酒厂在哈尔滨建成;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东北地区出现第一家比较完备的西餐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大连、哈尔滨等地相继出现日本餐馆;20世纪的前10年里,汽水、酸奶制品、冰棍、冰糕、冰淇淋等制造厂也开始在东北大量出现,据此可知,清末()A.西餐文化开始传入东北B.东北冷饮产业发展迅速C.东北饮食文化发生变化D.东北民族工业领先全国7.一位英国人漫步在1859年广州的街头,他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穿着打扮像极了英国的贵妇,你认为他最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戴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B.穿着鲜艳的布拉吉C.披着灰色的列宁装D.身着正规的绿军装8.民国初期,国人中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西装、中山装的,也有的人中西服装混穿,上身着西装,下身则着中裤扎绑腿。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
(3)水运
(4)航空
2.通讯工具
3.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 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构图解史】 近现代服饰发展的历程
【易错辨析】 (1)近代最早在中国修筑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商人擅自修 筑的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铁路。 (2)唐胥铁路是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3)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主题 2 “中西结合”“土洋并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 迁
[史料探究]——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史料一】 20 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 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 命”“也不算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 会生活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 会生活则充满着陈规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 在民初很快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 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2.从生产力角度上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 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1)火车、电灯、电报、电视、电影、轮船等高科技成果,为 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
(2)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 人们活动的范围。
(3)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生物工程、 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都有 所突破,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和旗袍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③丧葬礼俗的变化——丧礼趋于简化,出现了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1)轮船(以蒸汽机为动力):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2)火车: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3)汽车:20世纪初,汽车首先出现在上海,成为富贵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4)飞机:1909,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通信工具的进步(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

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2)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

(3)电话: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2021年高考历史必考重点专题复习: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1年高考历史必考重点专题复习: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二十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试大纲]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变化、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居室建筑的变化、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考点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考点3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考点梳理】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变化表现:、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式茶室;音乐茶座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海社会和青年男女尔于光顾的场所。

最普遍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里弄;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别墅,独院式花园洋房A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废止缠足”、改变传经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B“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C、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目。

D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

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和习俗的影响;仁人志士的推动;民主思潮的促进;近代工商业的发展2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末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①吃:A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B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讲究营养。

②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③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居民住房得到改善,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④风俗习惯:A、1950年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热点知识复习: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热点知识复习: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中国近现代服饰变化(衣)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开始,从西方传入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人的个性解放,首先体现在服饰上摆脱旧的束缚(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变化(晚清至民国时期)(1)中西服饰并存: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2)中山装:①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孙中山设计出了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③此后几十年,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3)旗袍:①晚清普通妇女的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

②接触西式服装之后,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是这方面的典范。

③20世纪20年代之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中国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成立后)(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3)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二)中国近现代饮食变化(食)1.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1)原因:①鲁菜、粤墓、川菜、淮扬菜景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

②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

③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等的影响。

(2)特色:到了清朝末年,四大菜系的特色愈加鲜明。

鲁菜嗜葱蒜、川菜嗜辛辣、粤菜嗜清淡,淮扬菜嗜糖。

2.西餐的传入和影响(1)时间:19世纪40年代起。

(鸦片战争后)(2)原因: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随之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3)中西餐的区别:中餐重色鲜味美;西餐重营养搭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世纪20年代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

僻居四川的成都也大致相同:“社交男女要公开,才把平权博得来;若问社交何处所,维新茶社大家挨(维新茶社男女可以杂坐)。

”这反映出当时()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B.各地风俗趋向一致C.民主思想广泛传播D.娱乐场所繁荣兴盛1.答案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中国个别城市的一些公共场所,出现男女杂处合坐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选A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各地风俗趋向一致,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排除C项;娱乐场所繁荣兴盛并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重点,排除D项。

2.“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

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

”作者剪辫是因为()A.时局巨变B.驱除鞑虏需要C.与旧俗决裂迎接新社会D.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2.答案A从材料信息看,作者并不乐意剪辫,但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不得不剪辫,这是受民国成立后政府号召“剪辫易服”的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表明该作者对辫子的眷恋,故B、C两项表述错误;剪辫并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故D项错误。

3.清末民初,新名词大量传入,如“团体、革命、主义、阶级、公司、化学、公园、冰期、年代、手表、火车”等。

据统计,仅从日本传来被中国人认同的外来词,就有849个之多,这还不包括从西方直接翻译的外来词。

这些新名词遍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

新名词的大量传入()A.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反映B.破坏了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适应了对外交往的需要D.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进行3.答案A清末民初,新名词大量传入中国,遍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反映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故选A项。

新名词大量传入未必会破坏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故B项错误;新名词大量传入与对外交往的需要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D项错误。

4.鸦片战争后,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

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样式。

此现象说明西洋建筑()A.在中国发展不平衡B.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C.与现代生活相适应D.与传统建筑已逐渐融合4.答案A材料体现西洋建筑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及内地城市,广大农村依然沿袭原有的建筑样式,说明西洋建筑在中国发展不平衡,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广大农村依然沿袭原有的建筑样式,说明西洋建筑并不会取代传统建筑,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西洋建筑在中国的分布特点,未体现其是否与现代生活相适应,也未体现其与传统建筑是否相融合,故C、D两项错误。

5.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5.答案D清朝末年,上海张园门前既有黄包车、电线杆、洋楼等新式景象,又有传统的交通工具——马车,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新旧杂陈。

故选D项。

该年画属于写实画,无法体现以形求神,排除A 项;年画仅涉及上海一个地区的个别情况,无法说明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排除B项;年画中并未出现当时世界上先进的交通工具——汽车,排除C项。

6.下表为1927年《学灯》编辑部对社会上婚姻观念的抽样调查情况,由表格信息可看出当时婚姻观念()婚姻一经成约, 即不宜解散婚姻一经成礼,即不宜解散双方同意,即可解除婚约赞成反对赞成反对赞成反对16.40% 83.60%28.50%71.50% 94% 6%A.崇尚自主自由B.受政局变动影响较大C.保守思想占主流D.淡化了门第观念6.答案A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27年”和表中信息可看出,当时婚姻观念崇尚自主自由,故A项正确;B项所述材料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表中可以看出,新潮思想占主流,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涉及门第观念,故D项错误。

7.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B.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D.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7.答案C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B项错误;由“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可知清政府缺乏近代化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

8.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材料现象表明()A.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B.外国侵略阻碍了中国近代交通发展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D.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8.答案D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外国侵略对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近代交通在外国列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受外国列强的控制,因此丧失了独立性,D项正确。

9.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行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

这一现象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新式交通影响了人们的观念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9.答案B根据材料中“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可知铁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故选B项。

10.江苏省一些地区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蚕桑,沪宁铁路沿线常能见到大片的桑田:“长江一带、汉水流域以及各铁路道线附近之地,海滨淤泥积涨之土,种棉之地,年有扩张。

”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A.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工农业同步发展B.开始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市场C.资本主义势力随铁路的修建深入内地D.铁路的修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发展10.答案D据材料“沪宁铁路沿线常能见到大片的桑田”“各铁路道线附近之地,海滨淤泥积涨之土,种棉之地,年有扩张”可知,由于铁路的修建,其沿线地区的农业生产出现了区域化的发展趋势,故选D项。

11.1937年“满洲电影股份公司”(简称“满映”)成立。

到1945年“满映”共拍摄故事片108部,教育片、宣传片和纪录片189部,宣扬“人类的伟大之爱”“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等思想。

这说明当时()A.电影引导人性向善B.殖民思想不断渗透C.大众娱乐丰富多彩D.儒家思想影响深远11.答案B注意时间信息:1937年、1945年,在此期间中国东北被日本占领,处于伪满洲国的统治之下,“满映”属于日本控制下的电影公司,其宣传“王道乐土”等思想是为了维护殖民统治,向中国人渗透其殖民思想,故B项正确。

其他三项均与此主旨无关,故均可排除。

12.1930年5月中旬《大公报》为陕西某事连续配发了以下社评。

这反映出()5月12日《为陕灾致最后之呼吁》5月13日《各尽我之救命责任》5月14日《各竭其力各尽其心》5月15日《陕灾之造因及目前之转机》A.众多报纸媒介密切关注灾情B.官方赈灾力量十分有限C.大众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D.媒体关注政府救灾力度12.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1930年5月,《大公报》连续报道了陕西受灾的情况,呼吁各界为救济灾区付出自己的努力,这体现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反映了大众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故选C项。

表格反映的是《大公报》对陕西灾情的关注,没有涉及其他报纸媒介,故排除A项;《大公报》呼吁各界为陕西救灾并不能说明当时官方赈灾力量有限,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媒体关注政府救灾力度,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3.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 材料二材料三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代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摘编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材料四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规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初很快就形成了一种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就是保守、顽固的风气。

——摘自胡绳武、程为坤《民初社会风尚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张的理由。

(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

(5分)(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12分)13.答案(1)主张易服、剪辫。

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民族尊严。

(2)变化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若答维新变法或辛亥革命也可给分)(3)新变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学习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要保留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时间公益广告的主题1987—1995 年《公共走廊呼吁公共道德》《还是排队上车好》《喝酒四部曲》《敬老爱幼家庭和谐》《交通安全系列》《儿童礼貌教育》《希望工程》《戒烟有三关》等1996—1998年《下岗再就业》《抗洪救灾》等1999—2002 年《知识改变命运》《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将爱心传递下去(洗脚篇)》《爱我中华再创辉煌》2003—2009年《弘扬民族精神共同抗击“非典”》《新北京新奥运》《爱心传递篇》《抗震篇》等2010—2015年《孝道文化篇》《环境保护篇》《核心价值观》等结合表格信息与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公益广告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