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三大热点论述题预测
最新 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预测 精品
2018年历史会考、高考热点问题预测1.18年、18年相关的历史周年大事: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世界史的一战、二战);中国同盟会;袁世凯复辟和护国运动及“二十一条”;北伐战争;长征;遵义会议和瓦窑堡会议;华北事变和“八一宣言”;中共七大和抗战胜利;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爆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1976年的结束及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2.中日关系问题;中印关系。
3.中共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问题。
4.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红色旅游问题。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土地政策、赋税制度、古代盛世、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农村根据地建设、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世界历史农业问题。
6.民生问题: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活动、盛世;孙中山“三民主义”中共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如何为人民谋幸福的?7.由“神六”飞天看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问题:古今中外的科技发展、杰出人物的贡献和历史作用。
8.区域发展问题:中部崛起、环渤海地区、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
世界史亚太地区。
9.民主法制建设问题(古今中外)。
10.国家统一(古今中外)和台湾问题。
11.国共关系问题。
(10、11会考刚考过大题)。
12.与西藏、新疆相关问题。
(自治区周年纪念)13.地区冲突和霸权主义及联合国的作用问题。
(世界史)14.由抗击非典和“禽流感”看:人类医学发展(古代);人类应对危机与困难,如中共在多次危机和困难局面下力挽狂澜——1927、1935、抗战的中流砥柱、建立新中国、“文革”后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世界史如大危机、反法西斯战争等。
15.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深化改革。
(古今中外的盛世或黄金发展时期、重要改革和革命;古代儒家思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16.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
高考二轮复习策略: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预测及复习策略近四年课标卷考查知识点统计(以题号为顺序,以陕西、黑龙江、通过以上四年知识点的统计,可看出,2018年高考备考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总结全国卷命题的理路,总结其中的规律,按照试题序号进行专项训练,提高应试的能力和技巧。
以选择题为例:2018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复习策略——把握高考历史选择题知识点分布一般规律(中国古代史)24、政治:A、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贵族制---官僚制);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两对矛盾、外戚干政、宦官专权)C、古代监察、选官制25、经济:A、宋元明清(农产品商品化、租佃关系、货币地租、手工业区域间分工、纸币白银、区域间长途贩运、市坊界限打破、商业市镇出现、商帮、宋元海上丝绸之路、明清对外贸易)B、外来作物的引进与人口的增值、白银流入对中国的影响C、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26、文化:儒学民本思想、汉代神化的儒学、三教并行、理学、个性解放的活跃儒学。
27、文化:书法、绘画、词曲、明清个性解放小说、戏剧。
(中国近现代史)28、经济:中国近代自然经济对西方商品经济的抵制、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日本对华经济侵略29、政治:近代外交近代化、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理性爱国、国民革命运动、城市中心论与农村中心论、国民政府的抗战、东方主战场;十四年抗战30、文化: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民主科学、近代报刊电影宣传、妇女解放。
31、经济:建国初经济探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户籍制与人口政策、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建国初高校建设与工业化的关系。
重点考查以下几个节点:①1952年前后(一五计划:工业化与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②1962年前后(国民经济调整);③1982年前后(农村/城市改革和对外开放);④1992年前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⑤中国外交的发展[关键词: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80年代“两不(不结盟、不称霸)两奉行(奉行独立自主;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世界史)32、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
2018年高考历史学术热点及高考预测
2018年高考历史学术热点及高考预测热点一:中国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话语体系的创新热点介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人文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智慧团和思想库的作用。
2017年,史学界就此探讨的重点体现在:(一)从历史学的社会性质出发论述历史研究的根本方法。
(二)总结中国古代史学的珍贵遗产,继承和发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良传统。
(三)汲取国外,域外史学的有益经验,加强思想创新、理念创新、表达形式创新、传播路径创新。
(四)重建中国历史的叙述结构以及历史书写的新视角。
(五)从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构建中国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结构。
热点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区域经济社会热点介绍:“一带一路”倡议问世之后,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界对于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所带动的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2017年,学界更多地将事业集中于经济社会层面:(一)梳理古代丝绸之路的变革、衍生对地方区域贸易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例如:连通黄渤海沿岸地区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或称“东海丝绸之路”,由黄渤海沿岸地区通过经济文化交流而逐渐形成。
在区域空间上与南海丝绸之路互为补充,丰富与完善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域地理空间,为相关区域奠定基础。
(二)探讨古代区域经贸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如广东、福建、浙东、岭南、江南等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贯通下,与西方世界展开了深入的经贸往来。
(三)研究典型商品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流动,诸如丝绸、瓷器、南京布等中国商品远销海外,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研究经典案例如“东印度公司”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历程中的作用与影响。
热点三: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对汉史研究推动热点介绍:以江西南昌紫金城为代表的西汉海昏侯国都和以海昏侯为代表的墓葬区,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
最新 2018年高考历史最新热点押题 精品
2018年高考历史最新热点押题热点一:“三农”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押题1]孟子认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豕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和发展②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的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③[押题2] “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在一部中国的古代(农业)百科全中已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赞誉的这部中国古代著名农书是()A.《齐民要术》B.《天工开物》C.《农政全书》D.《梦溪笔谈》[押题3]“直隶等省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令其耕种,照常征粮。
”这项措施是A.编户制度B.更名田C、一条鞭法D.均田制[押题4]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不尽相同,对后来工业革命的影响也不相同。
据此回答1—2题。
1、马克思认为:“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条件,同样也为资本主义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
”下列典型地体现马克思所论述的这一过程的是()A.英国的圈地运动B.法国雅各宾派的土地法令C.美国的《宅地法》D.日本明治维新的土地政策2.法国近代化进程中,长期影响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封建制度的顽固与复辟B.普法战争中法国的失败C.大量资金投资到金融领域D.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押题5] “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
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及债权……政府对租佃关系及债务关系加以合理的调整”,引文所指的“政府”是()A.苏维埃政府B.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民主政府C.解放区政府D.中央人民政府[押题6]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承包给个人自负盈亏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押题7] 1980年5月邓小平肯定了安徽农村改革,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一、高考信息归集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今后高考将重点考查4项内容。
且今后一段时间这些内容会成为高考内容的改革重点和教育者们关切的“敏感点”,也是未来高中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具体如下: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和文科综合等科目更具优势。
历史可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通过古今中外对比,指引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2.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历史科可以从历史和世界的角度,考查我国法律的历史发展变化,以及法律在世界各国的重要作用、意义和影响,通过对比,凸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提升学生对我国宪法的认同感,实现对青少年热爱宪法、保护宪法、自觉遵循宪法的法治教育作用。
3.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历史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要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考试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目的。
4.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查在命题中……文科试题也要考查创新能力,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能够将不同形式的试题材料转化为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并且多角度综合运用相关学科原理和方法探究问题,辨析不同观点,符合逻辑、规范地进行表达和阐释,或者能够找到新发现,得出新规律,提出新结论。
二、高考考情报告1.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重点考查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3.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完善考查途径,提升考核效果(1)强调基础知识考查(2)注重学科内综合能力考查(3)增强试题探究性和开放性5.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凸显高考选拔功能6.落实新课标、新大纲精神,引导中学历史教学三、高考命题预测1.试卷总体特点(1)加大整合知识、运用知识说明历史问题、解释历史现象的考查力度;考查再认再现低层次能力的试题不会出现,需要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的试题比重会较大。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聚焦二:2018年高考十大历史热点预测 含解析
聚焦二:2018年高考十大历史热点预测一、英国脱欧欧洲一体化进程1.条件和背景(1)欧洲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2)近代冲突和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特别是二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3)美苏争霸,威胁到欧洲各国的安全与发展.(4)二战后各国经济高速发展,促进经济上的联合.2.过程(1)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建立——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开始.(2)1957年,西欧六国签署《罗马条约》——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3)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4)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5)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扩大一体化的范围,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同时提出建立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加强司法和内政事务的合作.(6)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的内容由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各国合作更为广泛和紧密.(7)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这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的稳定发展.(8)到2004年5月,欧盟成员共有25个国家.3.欧盟的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联盟组织.4.欧共体(欧盟)的运行机制: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的管理和协调机制.5.关税同盟的建成:1968年建立,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对外建立共同的关税税率.到1980年,欧共体成为超过美、日的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6.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其原则是共同体内农产品自由流通和统一农产品价格,共同体优先,建立共同的农业基金.这一政策的实施为欧共体实施更多共同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7.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欧共体内人员、商品、资本、劳务自由流通,1993年正式开始运作.8.评价: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法国和西德为首的欧洲核心国家开启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灿烂的风景,欧洲联合自强结出初步硕果.在法德塑造欧共体时,英国一直是“观望者”.后来,英国的态度开始由观望转向融入,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整理自:2011年10月人民网材料二英国加入欧盟的历史,就是一部漫长、复杂、痛苦、犹疑和患得患失的历史.英国身处欧洲,却不认为自己属于欧洲,其经济规模排名欧盟第二,但不属于申根区、欧元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疑欧派”的观点是:加入欧盟,英国人根本没有得到益处.英国纳税人每年要拿出GDP的2%交给欧盟,而欧盟事务长期以来受德国和法国控制,英国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随着近几年欧洲一体化的加深欧盟的胃口越来越大,对成员国的外交、军事、财政、金融,甚至连能源都要插手,这在英国看来是绝对不能忍受的“耻辱”.近年来随着欧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23日举行的英国与欧盟关系的全民公民公投中,最终决定退出欧盟.——整理自《环球时报》材料三欧委会主席容克坦承,欧盟当前“不够欧洲”、“不够统一”.总体看,德国在各领域“领头羊”地位进一步巩固;法意等大国既合作又制衡;英国威胁“退欧”谋求利益最大化;南北欧洲、新老欧洲裂痕加深,利益折冲与博弈加剧.尤其是在希债、难民和恐袭等危机面前,成员国之间、机构和成员国之间利益纷争,立场分化,矛盾加剧,民众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上升,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严重挑战;本轮希腊债务危机跌宕起伏,希腊一度面临“退欧”风险,虽最终就改革换救助达成协议,但危机暴露了欧盟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的结构性缺陷,谈判中,德、芬、荷等国立场强硬,法、意、西等国较为缓和,凸显欧盟内部在发展理念和具体经济政策上的分歧.——《“困与进”:欧盟一体化何去何从》(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主动融入欧洲共同体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一直存在“脱欧”倾向并最终“脱欧”的主要因素.(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欧盟一体化有哪些阻力.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主动融入欧洲共同体的原因:联合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欧共体市场对英国吸引力增大;美苏出现缓和,英美特殊关系开始松动.(2)根据材料二“英国身处欧洲,却不认为自己属于欧洲”“而欧盟事务长期以来受德国和法国控制,英国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对成员国的外交、军事、财政、金融,甚至连能源都要插手”“近年来随着欧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3)根据材料三“希债、难民和恐袭等危机面前,成员国之间、机构和成员国之间利益纷争”“危机暴露了欧盟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的结构性缺陷”“凸显欧盟内部在发展理念和具体经济政策上的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盟一体化的阻力:成员国因发展水平和在欧盟中的地位不同等因素矛盾重重;英国退出欧盟;欧盟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的结构性缺陷;欧盟内部在发展理念和具体经济政策上的分歧.答案:(1)原因:联合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欧共体市场对英国吸引力增大;美苏出现缓和,英美特殊关系开始松动;英联邦日趋松散,英国国际地位下降.(2)因素:历史传统“均势外交”和对欧洲大陆的“光荣孤立”政策;政治文化方面,英国“议会至上”的传统制度,反对欧盟向超国家方向发展;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的地理环境;战后英国的“三环”外交战略和英美特殊关系;英、法、德对欧盟主导权之争;美欧在西方世界的主导权之争;欧债危机、难民问题所导致的现实利益矛盾等.(3)阻力:成员国因发展水平和在欧盟中的地位不同等因素矛盾重重;英国退出欧盟;欧盟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的结构性缺陷;欧盟内部在发展理念和具体经济政策上的分歧;欧债危机,难民问题的冲击.二、高考制度改革1.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2)西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4)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5)明朝:强化了前代的科举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这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明代中期以来,书院比较兴盛,明朝后期东林书院以其评识朝政的活动而著名.(6)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2.近代教育的发展(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2)维新变法时期: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说明建立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一教育近代化的重大课题已引起清廷朝野的广泛重视.京师大学堂统辖各省学堂,是全国最高学府和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师法日本.(3)民初采取紧急措施,稳定全国教育秩序;颁布民国教育宗旨,培养共和国新国民;归国留学生成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核心力量.3.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新中国建立初期: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中国人民的教育.(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3)“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4)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2.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备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解析:依据材料“1977年12月10日前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A项错误;十年“文化大革命”导致人才极为短缺,一次高考的举行,并不能完全保障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安排知识青年就业的信息,而是恢复高考,故C项错误;恢复高考有利于促进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故D项正确.答案:D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1)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2)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3)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2.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3)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该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4)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其改革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5)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6)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未取得预期效果.后转向政治领域改革,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导致苏联解体.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1)19世纪中期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材料二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当时对经济改革最全面的阐述.它既包括宏观理论分析,也概述了为全面扩大市场铺路的措施.《决定》采纳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材料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臵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历程.(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征是什么?有学者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去苏联模式”,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中共十一届、十二届与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回答.答案:(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农业扩展到国有企业.(2)特征: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计划,排斥市场调节;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肯定权力下放(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重视经济规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四、大国关系及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1.中俄关系的发展演变(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20世纪30年代,扶植王明占据中央领导地位,对中国革命进行过度干预,造成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长征);二战后期,与美英推行大国强权政治,签订雅尔塔秘密协定,出卖中国的外蒙古.(2)新中国成立后,10月2日,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在政治上采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经济上苏联帮助我国设计和建造一百多个大中型工程项目,对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60年以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经历了30年的紧张对峙后重新走向缓和与睦邻友好,直到80年代中苏关系才改善.2.中美关系(1)19世纪中期,美国在侵华过程中主要是追随欧洲列强,充当配角,从中牟利.(2)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美国侵华势力扩大.(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美国成为和日本争夺中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4)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美国先是扶植蒋介石集团作为侵华工具,并取得在华利益的优势,在二战胜利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支持蒋介石打内战.1946年,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最终形成美国独霸中国的局面.(5)1949~1971年中美关系的对抗.美国继续支持蒋介石集团而拒绝承认新中国政权;对中国采取“军事上包围、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的“冷战”政策,并对中国继续采取在台湾“扶蒋反共”政策.(6)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7)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美关系的反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增强,在国际舞台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加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以中国为其主要对手.两极格局结束后,为建立美国的单极格局,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战略.3.中日关系(1)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2)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于次年签订《辛丑条约》.(3)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4)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5)1949~1972年,中日冷战对峙.(6)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4.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写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就20世纪70年代来看,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双方()A.合作发展经济B.合作遏制欧洲C.合作对抗苏联D.合作牵制日本解析:中美关系的改善,更多的是从政治利益出发,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的改善与欧洲无关,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苏攻美守,美国需要借助中国来遏制苏联的扩张;中苏关系紧张,中国也需要拉拢美国,因此两国关系的改善可以合作对抗苏联,故C项正确;两国关系的改善与日本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中西文化的交流1.儒家思想及其地位变迁;2.古代史上的中西科技文化交流;3.近代新思想的演变和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西学成分;4.中国历代思想解放运动;5.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6.世界近代思想文化成就及其形成原因(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5.《晋书》记载:“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者矣.”材料表明的观点是()A.否定佛教传播B.肯定道教影响C.主张正视儒学D.主张三教合流解析:由材料信息“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知,《晋书》修撰者认为西晋以来崇尚玄学,废弃儒学的正统地位,致使国破运丧,其目的在于提醒当时的统治者重视儒学,故C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所述不符合《晋书》修撰者以史为鉴和复兴儒学的主张.答案:C六、反腐倡廉从严治党1.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1)概况①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②发展于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③完善于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生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④强化于明清: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清代设有监察机构——都察院.(2)评价①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②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2.近代西方的权力制衡制度三权分立制度在西方各国的具体模式不尽相同,但体现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国家职能部门分别拥有其特定的权力,并在相互牵制中达到权力的平衡.3.巴黎公社的廉政措施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4.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原则的新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的目标.6.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这表明古代统治者()A.主张清廉惠民政治B.希望恢复商周时期的法制C.企盼统治长治久安D.追求廉政忠君的政治理想解析:材料中獬豸“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体现了统治者对官员的监督,不是统治者清廉惠民,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周时期的法制,故B项错误;材料“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反映的是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而不是统治者企盼统治长治久安,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獬豸对奸邪官员有很大的威慑作用,所以清代的“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就是为了监督官员,以达到廉政忠君的目的,故D项正确.答案:D七、美国总统大选1.全面认识美国政体(1)美国政体三原则及影响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中央政府),包括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2)影响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可以有效防止专制独裁,保障民主制度,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使美国能够保持统一和稳定,成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政治前提.地方自治与中央政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这些都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2.多角度评价1787年宪法(1)从政治制度的发展看:宪法使美国率先确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
2018高考历史试题猜想及预测
2018高考历史命题热点1.爱国主义民族精神2.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公民意识度机制3.人文精神4.尊重文明多样性5.团结精神、合作精神命题预测第一,立足基础。
对考纲中的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形成清晰的纵横网状知识体系。
第二,高度重视边角知识。
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考生需对教材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所了解,尤其是是小字部分、概念注释、课后材料等边角知识,要学会举一反三,用有限的知识点来应对无限的命题可能。
第三,用正确的史观评判事物。
考生应有意识提升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在老师指导下养成以史为据、论从史出的思维,并掌握相应的方法,以史鉴今。
2018年全国高考考试历史学科定会继续贯彻“一点四面”(一点:在高考中要体现立德树人,四面:在高考中要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考查原则,坚持从有利于高校人才选拔出发,通过优化历史试题素材选取和情境设置,加强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的考查,强化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
备考建议1.考试大纲强调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历史高考大纲强调通史体系。
复习备考要按照从古代、近代、现代的通史思路对教材内容加以必要整合,强调知识的内在关系,强化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构架较为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
复习备考要注意选修内容,因为选修内容是必修内容的有益补充,加入选修内容后的必修内容才会使通史复习更为完整。
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落实要强化对学科基本概念、技能和思维方法的理解和内化。
2.考试大纲强化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复习备考要通过优化历史试题素材选取和情境设置,强化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把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要求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四个方面十二个层次的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真正贯穿于备考复习当中。
2018高考历史三大热点论述题预测
2018高考历史三大热点论述题预测热点一【民族主义】1.梁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并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答案】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
(3分)主要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
2.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答案】: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
3.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
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评述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这一发展。
【答案】发展之处: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
评述要点:4.概述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答案】原因:政治上,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经济上,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发展;国际上,民族国家能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需求,壮大国家实力。
影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5.概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内容:推崇西方政治体制;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等。
影响:政治上,有利于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推动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经济上,实业救国的思潮、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6.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并谈谈其影响【答案】洲人民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锻炼;战后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觉醒;二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亚非万隆会议团结反帝的精神在非洲大陆传播;受亚洲等民族国家独立的鼓舞。
【答案】非洲: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为推进非洲国家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日趋瓦解;对世界格局: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增强,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冲击着两极格局。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预测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常考知识点、考查角度及预测题例(一)24——27题中国古代史部分常考点一:血缘政治、宗法制、分封制常考角度:文化交流;政治影响;预测题例会盟属于西周的古礼,当时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
至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
这主要反映了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分封制度逐渐崩溃C.华夷秩序最终确立D.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常考点二:经济(农业;商业)常考角度:条件,表现,影响;有悖于常见趋势性观点的角度预测题例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新的生产关系兴起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常考点三:儒家思想常考角度:文化传承(源头,崇古);自身发展预测题例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
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
这反映出心学()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C.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常考点四:文化常考角度:文字;传承;时代性预测题例西周的青铜器,花纹大致有几套配合使用,铭文文字是一样的,词句格律也一致。
周代的贵族子弟,彼此可以引诗赋诗,作为社交的媒介,或据此对当时的事件或人物进行批评、议论。
这表明周代A.形成了注重历史传承的风尚B.社会上层文化具有同质性C.贵族教育强调官学私学结合D.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观念常考点五:中央集权常考角度:制度变革与加强中央集权预测题例元代划分行省边界时基本不考虑山川形胜,于是出现了许多跨山越岭、逾河渡江的政区。
明朝时政区划分比较符合自然山川形胜。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明代A.形成了国家政治统一的局面B.经济重心南移C.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D.边患危机解除常考点六:君主专制常考角度:君主专制的加强预测题例魏晋南北朝时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
2018届高三历史热点问题
2018届高三历史热点问题一、民本思想(从扶贫攻坚看农民问题)教材相关对应:1、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之先秦诸子的民本理念及其明末清初思想家对民本思想的继承;2、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之发展农业的措施,如土地制度、水利工程、耕作技术等;3、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之新旧三民主义的认识与评价;4、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之中国共产党诞生,民主革命的基础;5、从通史角度看中国从古到今土地政策的演变。
二、城市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居民增多)教材相关对应: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之社会变化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影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之改革开放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和影响;3、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之比较中国古代,近现代城市化和西方近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特征和影响等;4、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之工业革命对生活各方面的影响;5、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之城市的发展进程与城镇经济发展的特征;6、城市化进程中的全球人口流动。
三、对外贸易(结合“一带一路”)教材相关对应: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之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及其中外物质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走向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之新航路开辟与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在世界文明中的贡献;农耕文明的封闭性与海洋文明的开拓性探究;中国古代商业之从传统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看影响中国崛起的背景、表现、启示及其精神特征;当今经济全球化之历史角度看待“一带一路”下的国际合作及其风险。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之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及其明中后期的隆庆开关,白银内流和货币化,赋税制度变革的影响;四、民主法治建设(结合法治社会完善角度、宪法修订)教材相关对应:中国政治制度之古代司法、监察制度与近代西方司法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其联系性;西方古代政治制度之希腊公民政治、罗马法律理念对近现代中西方民主政治的价值探索;中国社会转型之春秋战国时期专制制度形成、清末民初旧政治制度尝试性建设及其新时期中国民主法制建设。
2018年高考预测试题——历史2
【答案】D 解析:A 项,材料中孔庙的破坏体现了游牧文化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之 间的冲突,而重建则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并存融合,A 项仅反映破坏。故 A 项错误。B 项,儒 学统治地位确立于汉代。故 B 项错误。C 项,蒙元时代蒙古贵族掌握主要权力。故 C 项错误。 D 项,孔庙与科举先废后立,源于儒家自身对于统治者的价值——维护统治者统治。故 D 项 正确。 3.
11
5.
(1)水平 1:能准确区分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一手史料:[2]、[3];二手史料:[1]、[4] (2 分) 其他答案。 (2)水平 1:能准确区分材料中的客观性事实和主观性认识。陈述:①、③;评价:②、 ④(2 分) 其他答案。 (3)水平 1:能根据情景从两个维度进行解释。 从社会层面来说,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大量战俘沦为罗马奴隶,奴隶在人口中的比例剧 增,引发了释奴的现实需求;从法学层面来说,作为罗马法学思想基础的自然法思想,肯定 包括奴隶在内的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为释放奴隶提供了理论依据。(8 分) 水平 2:仅能从一个维度进行解释 。其他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1)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 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 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十二铜表法》和《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都是在当时 编纂出来的,是一手史料。《罗马法词典》和《古代罗马史》都是后人整理的是二手史料。 (2)本题考查的是对陈述和评价的区分。所谓陈述就是叙述历史事实,往往引自历史材料, 考古事实,没有任何的个人态度和观点蕴含其中;所谓评价,就是结合历史事实给出评价者 的观点和态度,因此往往具有主观意味。材料中①、③是对法律条文的一种直接引述,没有 任何的个人态度和观点。②、④是根据①、③做出的分析,得到的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归教材,联系罗马社 会的社会背景,分析各个因素对这一事件的影响。可从经济角度、政治角度、社会角度和思 想文化角度来分析。在这些角度分析过后,要进行筛选,找出最重要的因素。
从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卷,看中考命题热点
从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卷,看中考命题热点6月8日高考结束,作为一名热爱历史的教育者,快速查阅2018年全国高考文综新课标Ⅰ卷,主干考点如下:24题《墨子》25题藩镇割据的影响26题古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27题郑和下西洋28题甲午战争29题五四运动后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0题即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1题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32题古希腊人文精神33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4题工业革命35题战后第三世界的兴起41题基层管理和民主建设42题的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等,以及汉武帝改革、华盛顿和罗斯福等政策等。
这么多,对于我们中考是否有借鉴作用呢?不管是否会考到,初中课本上有的基础知识还是要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1、百家争鸣—墨子一、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三、百家争鸣的影响:1、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2、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3、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一、安史之乱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4.原因:(1)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5.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高三历史教案-2018年高考历史三大主流题型命题趋势预
2018年高考历史三大主流题型命题趋势预测回顾近三年来的高考文综试卷,有关历史学科的考查,总的特点是:常考常新,新内容、新形式、新立意、新方向,这些新的变化为我们的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但是,在这些变化之中,也有许多“不变”的因素使我们的高考更趋成熟与稳定,成为我们研究高考、以考促学、以考导学的主要依据。
针对高考中逐渐形成的“不变”规则,结合多年来的高三历史教学经验和备考思路,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备考思路,认真学习和研究2018年全国及各省的文综试题和历史试题,笔者就2018年高考历史学科的三大主流题型命题趋势作—个粗略的预测。
一、历史学科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仍将以选择题的形式作为考查的载体。
“对历史学科来说,其主体内容应该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基本线索,它能够起到提挈宏观整体、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注重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仍是2018年高考历史卷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在2018年的历史高考中,我们对历史的主干基础知识还是应以专题复习的形式进行备考,笔者结合最近三年在专题复习方面的一些做法将历史主干基础知识划分为17个专题:(1)古代中国重要政治制度的更新和演变;(2)古代中国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3)封建国家的统—趋势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5)古代中国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6)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7)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教育;(8)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9)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18)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11)近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2)近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思想潮流;(13)中国近代化与现代化的探索历程;(14)世界主要国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5)两次世界大战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16)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7)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诞生到实践。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预测(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解析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预测(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1.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史实是A. 战国时期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和的趋势B. 社会转型带来了空前活跃的理论创新C. 法家的思想和言行都体现高度“忠君”D. 法家一定程度上坚持了“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法者,所以爱民也”等字眼足以证明法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坚持了“民本”思想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而非各家学说融和,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思想上的争鸣而非理论创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心、民本”而非“忠君”,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西汉初年,“吏多军功”,汉武帝为“养天下之士”,在长安设立太学,又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到东汉初年,“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官学教育制度完备B. 统治基础不断扩大C. 儒学恢复正统地位D. 贵族政治日益削弱【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汉代兴办太学等,为统治者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从而也就使统治基础不断扩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代时官学教育制度尚未完备,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是确立正统地位而非恢复正统地位,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 宋神宗打算杀掉一个职位不算太高的转运使,宰相蔡确反对,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
”宋神宗又准备把这个转运使刺配,门下侍郎章惊认为“如此,即不若杀之”,原因是“士可杀,不可辱。
”宋神宗于是感叹:“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这一故事从本质上说明了当时A. 皇帝成为虚位君主B. 中央内部矛盾尖锐C. 士人地位空前提高D. 官僚政治较为成熟【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宋神宗作为皇帝都不能任意忘为,这在本质上体现了官僚政治的成熟,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皇帝并未成为虚位君主,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中央内部矛盾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宋神宗时士人地位并未空前提高,选项C也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018世界史必考 论述题 及 答案 (上)
2018世界史必考论述题及答案(上)一、世界上古史——西亚、埃及、印度(5' 1.评析你阅读过的一部或一篇现代人所写的有关世界上古史的著述。
《古代埃及史》,全书共12 章,近60 万字,是我国惟一一部完整的、详细的古埃及史专著,它依据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古文献学等多方面提供的资料,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古埃及社会的发展演变。
资料来自英、俄、日、德等各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古代埃及史》在编撰体例上有创新,分期问题上也有很大突破。
作者在保留古埃及历史学家马涅托传统的王朝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埃及古代国家形态的发展规律,将古埃及历史分为①史前时代和前王朝文化,②埃及统一王国的形成与分裂,③埃及王国的发展与衰落,④埃及的军事霸权与帝国的形成,⑤埃及帝国的分裂、复兴与衰亡,⑥异族的长期征服与奴隶制的崩溃等六个历史时期,基本上突破了王朝体系的窠臼,对古代埃及历史的整体理解具有独到之处。
在历史分期是问题上,学术界一直以前王朝时代为开端,经过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直到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统治者亚历山大征服埃及为止,作为埃及古代史的研究范围,此后的历史则列入希腊史和罗马史。
而该书中则指出不论是托勒密王朝,还是罗马、拜占廷帝国统治下的埃及,仍然都是奴隶制的埃及文明,直到公元7 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埃及、古埃及文明被伊斯兰文明所代替,古代埃及的历史才算正式完结,主张把古埃及历史的下限划到公元641 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为止,确实是很具有见地的观点。
2.试述大流士一世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背景:波斯帝国从建国到大流士执政,用28年的时间走完了许多国家两三千年的过程,但是它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极为艰巨。
第一,应该采用何种形式统治这个大帝国;第二,波斯帝国当时的国家机器十分薄弱;第三,帝国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第四,帝国内部的社会经济状况极为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一【民族主义】1.梁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并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答案】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
(3分)主要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
2.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答案】: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
3.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
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评述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这一发展。
【答案】发展之处: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
评述要点:分值背景影响1—4分能写出下列要点中的3个及以上,给2分。
要点举例如:一战;十月革命;辛亥革命;民族工业发展;新文化运动等。
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增强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振兴)。
(2分)5—7分能对上述要点进行阐释,只要涉及3个及以上的点,给4分。
如一战动摇了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信心;一战中国外交失败;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潮流兴起;十月革命的精神鼓舞;民主共和政体的困境;民族工业经历了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等。
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增强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振兴);(2分)但也有过高评价本民族文化价值的片面化倾向。
(1分)4.概述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答案】原因:政治上,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经济上,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发展;国际上,民族国家能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需求,壮大国家实力。
影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5.概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内容:推崇西方政治体制;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等。
影响:政治上,有利于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推动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经济上,实业救国的思潮、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6.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并谈谈其影响【答案】洲人民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锻炼;战后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觉醒;二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亚非万隆会议团结反帝的精神在非洲大陆传播;受亚洲等民族国家独立的鼓舞。
【答案】非洲: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为推进非洲国家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日趋瓦解;对世界格局: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增强,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冲击着两极格局。
(6分)热点二【时代主题】1.外交论题论题: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
阐述: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清政府却闭关锁国、制度落后、国力衰退,在列强的炮舰政策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虽据理力争也因国力弱小而导致外交失败。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中国的外交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结论:国家贫弱、制度落后,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
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新中国,外交摆脱屈辱,走向独立自主,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论题: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
阐述: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在此背景下,《马关条约》的签订,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外交备受屈辱。
新中国的成立,赢得民族独立,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使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70年代更是迎来了建交的高潮。
新时期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展多边外交等,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结论:丧失民族独立,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赢得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逐步发展,强势外交、主动外交使当今中国大国地位日益凸显。
2.说明关税战、市场战、货币战等贸易战带来的影响。
这种贸易战阻碍了世界贸易;不利于共同应对经济危机,加剧了经济危机;激化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6分)3.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如何看待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答案】趋势:由各国以邻为壑、彼此对抗到通过谈判合作成立组织,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看待: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作为两种相互对立又交错出现的思想,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各自举足轻重的作用;(3分)随着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贸易自由对促进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3分)但是,恶性贸易保护势必造成世界经济发展的灾难。
(2分)4.不结盟运动成功召开的原因。
【答案】共同面临着霸权主义威胁,维护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严峻;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万隆会议上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了各国友谊。
5.不结盟运动与万隆会议的相同之处【答案】主要参加国家相同:都是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目的相同:都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本国经济;基本原则相同:主张平等的原则,强调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纷争问题。
6.分析古巴导弹危机成功化解的影响及启示影响:①使古巴的生存和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②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
③苏联在危机期间深受其辱,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导致美苏新的军备竞赛。
④暂时遏制了苏联向拉美的渗透。
启示:①应采取措施预防和避免危机的发生。
②面对危机主要领导人应采取理智和克制的态度。
③处理国际关系时要抛弃冷战思维。
④应在世界范围内禁止核试验及核扩散,维护世界和平。
7.东京审判“充满矛盾并未得到很好执行”的原因。
【答案】原因:二战结束,盟国失去了合作的基础,内部矛盾开始显现;美苏冷战开始,美国利用和扶持日本对抗共产主义;中国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美国利用日本制衡中国。
评析:东京审判一定程度上清算了日本的军国主义罪行,符合世界各国和人民的利益。
8.评析东京审判。
【答案】评析:东京审判一定程度上清算了日本的军国主义罪行,符合世界各国和人民的利益,符合人类对和平与正义的追求;但是东京审判很不彻底,没有彻底追究日本国家的战争责任,造成战后日本一些政要、右翼势力拒绝对侵略战争进行反省和悔改,使日本政治长期右倾化,为军国主义的复活留下了隐患。
9.概括指出北一辉的法西斯理论的主要特点。
【答案】依靠现有的天皇制和军部势力来进行法西斯化;通过强制性的资本集聚来巩固天皇专制权的经济基础;敌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打着维护国际和平和民族独立的旗号,宣传对外侵略扩张。
10.北一辉理论在20世纪20、30年代广泛传播的原因。
【答案】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军国主义传统;20世纪20、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冲击下日本国内外矛盾的激化;适应了军部势力建立法西斯统治的需要;为日本对外侵略战争提供理论支持。
11.分析指出1958年出现反战标志的历史背景;说明你对“世界是否进入‘新冷战’时代”问题的思索。
【答案】历史背景: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核战争和核恐怖的威胁;二战后人民反战运动的发展;人民对二战的反省;人民祈求和平的愿望和诉求。
【答案】观点一:世界没有进入“新冷战”时代。
(2分)理由: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要求;世界爱好和平力量的不断壮大。
观点二:世界进入“新冷战”时代。
(2分)理由:美、俄国家战略利益不同;美、俄强权政治依旧存在;美、苏“冷战思维”的影响。
(6分)热点三【当代中国】1.概括张謇慈善公益思想的特点,并简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
【答案】特点:将慈善与发展教育相结合;以工代赈;注重公益事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注重发挥公益事业的多功能性。
原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古代乡绅责任的影响);儒家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近代西方慈善思想的影响;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结果;传统救济方式不适应近代形势的需要。
2.张謇与卡耐基慈善公益活动的不同之处【答案】不同:①机制不同,前者依靠个人兴办,后者按照企业管理运营;②范围不同,前者集中于南通地区,后者遍布全美,乃至面向世界;③结果不同,前者逐渐停滞甚至夭折,后者持久发展、影响至今。
3.中国近现代科技立法的因素。
【答案】外国入侵导致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的加深;受到西方思想(西方科技立法)的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政府的重视。
4.概括近代以来科技立法发展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答案】特点:政府态度由不重视到重视;立法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主要集中在应用科学领域;由单纯模仿引进到强调独立研发;由官僚垄断转向支持和鼓励民族资本分享科技成果;借鉴西方的法律,与西方接轨;立法逐步体系化完备化;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评价: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爱国救亡运动展开;有利于中国法律体系的近代化和规范化;没有确定科技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战略部署;过分强调和全力发展应用科学,忽视基础理论科学研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科技的落后局面。
5.与唐宋时期相比,明清长江流域水患呈现什么趋势?分析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和危害?【答案】趋势:水灾频率越来越高。
原因: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口膨胀,人地矛盾突出;长江流域为经济重心所在,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政治腐败,水利失修;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8分)危害:破坏农业生产;造成社会财富的损失;导致劳动力大量减少;出现大量流民,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6.指出造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环境日益恶化的因素有哪些?概括英国治理环境污染措施的特点?【答案】因素:工业革命展开;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无尽索取自然资源观念。
特点:环境治理与改善民生相结合;运用立法手段治理环境;政府观念与职能转变。
7.概括我国古代发明者专利权保护方面体现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说明中西方在专利保护的方式和目的方面有何差异。
【答案】特点:家庭内部传承技术工艺,具有保守性、独占性;传男不传女;易失传。
(3分)原因:落后的宗法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束缚;维护家族的稳定及经济利益。
【答案】保护方式:中国以家庭秘方、单子继承模式保护;西方通过立法手段保护。
目的:中国,保持个人竞争优势;西方,维护专利者利益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