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德日两国实现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浅谈二战后德国经济奇迹的原因以及一点有感而发

浅谈二战后德国经济奇迹的原因以及一点有感而发

浅谈二战后德国经济奇迹的原因以及一点有感而发浅谈二战后德国经济奇迹的原因以及一点有感而发我爱淑琳我爱淑琳0位粉丝位粉丝1楼二次大战后整个欧洲几乎到处是废墟,本富庶的西欧也不例外。

德国作为二战的发动者之一,遭到了盟军猛烈的炮火,更是满目疮痍更是满目疮痍..绝大部分壮年男性死于战争或为战俘,使其国内劳动力极其缺乏。

尽管如此德国人却在这个废墟上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究其原因相当复杂,因水平有限篇幅有限,所以粗浅的归纳为一下几点:I. 在战争结束前德国就拥有想当数量的高科技人才。

在战争结束前德国就拥有想当数量的高科技人才。

研发能力强,研发能力强,生产设备先进,产品工艺较高。

例如德军专门对付马其诺防线而生产的古斯塔夫格特拉大炮长43米宽7米高11米重1350吨。

由于发射炮弹对炮管内膛磨损相当厉害,所以后发的炮弹要比前面的直径要大,也就是每一发炮弹经过精密计算单独生产,按发射先后顺序编号。

由此可见当时德国具有的非凡生产工艺。

在二战后期出现的V-2火箭,喷气式飞机虽然未能在战事上为第三帝国挽回失败的命运,但却还是证明了当时德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另外尽管许多工厂毁于战火,但大批科技人才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依然在,并没有造成技术断层,为今后的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

II.II.盟军的慷慨。

盟军的慷慨。

战后盟军没收了所有纳粹德国的资产。

战后盟军没收了所有纳粹德国的资产。

以大众汽车厂为例,以大众汽车厂为例,它一度为盟军控制,英国人重建了工厂,更名为沃尔夫斯堡发动机厂,公司资产被没收。

主要修理英军车辆和生产吉普车发动机,和生产吉普车发动机,并少量生产大众汽车供应占领军和德国邮政用车。

并少量生产大众汽车供应占领军和德国邮政用车。

并少量生产大众汽车供应占领军和德国邮政用车。

19491949年盟军放弃了对纳粹没收资产的管制,而没有象苏联人那样疯狂的从占领区将整个整个德国工厂搬回去--的伏尔加汽车就是全部的德国技术。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

195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只有1.5%,1980年就猛增为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

日本从战败中站起,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创造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奇迹,被称为“日本神话”。

日本能如此高速发展,和其所处大环境有密切关系。

查阅资料得知,很多学者研究总结出了以下方面的原因。

从国内来看,有民主改革,资本积累,技术革新,设备投资,劳资关系,重化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政府的经济计划与政策,节省军费,公共事业投资,政府与民间企业的合作,政治安定,教育水平等。

从国际方面来看,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定货,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与能源的供应充足,国外市场的扩大,汇率稳定,比较安定的国际形势等。

而我主要想从国内方面挖掘一下深层原因,毕竟国际形势时刻变化,对于现在我国发展的借鉴意义不大,而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策略确实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首先,日本制定了适合国情的发展战略。

由于日本是东亚的岛国,四面环海,所以在二战后,日本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了"以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抓住了和平安定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的优势,利用战后原材料价格低的有利条件,确立了“以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极大促进了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把由产业扶持政策、产业调整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保护政策和产业组织的产业政策与有关的经济计划结合,保进企业的振兴。

其次,政府积极鼓励民间和国有企业购买国外的专利技术,尽可能的垄断各个产业。

日本从中收取了许多其他厂家的专利费,所以很多产业都被日本所垄断。

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日本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圈,成为了世界经济中心之一。

另外,日本非常重视对国民科学技术的教育。

二战结束后,日本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二次教育改革。

这次教育改革至今历时了约六十年的时间,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技术革新需要的熟练劳动力和中、高级科技人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前沿经济 —




战后 日 本经济发展历程对 中国径济发展的启 示
口 马丛 丛 山西 财 经 大 学 国 际 贸 易 学 院

要: 战后 的 日本 经 济发 展 历程 与我 国现 阶段 的经 济 发 展 状 况 有 很 多相 似 之 处 , 文 在 回顾 战 后 日本 经 济 发 展 历 程 的 基 础 上 , 该
虽 然 中 日两 国在 各 自的 经 济 增 长 时 期 存 在 很 多 的相 似 点 和
共 同 的 情 境 , 是 由于 所 处 的时 代 不 同 , 日两 国在 经 济 发 展 过 但 中 程 中 的非 类 似 性 也 有 很 多 , 要 表 现 在 以下 几 点 : 一 , 日两 主 第 中
代初 , 日本的实际经济增长率 达到了 1%, 了 2 0 到 0世纪 7 0年代
时, 日本 的 G P 已经 超 过 了 当 时 的 西 德 , 为 仅 次 于美 国 的 资 N 成
展方式、 节能减排、 构筑循环经济等的政策和理念 , 如何尽快落实和
实 现 以上 政策 和 战略将 成 为产业 结 构调 整 和优 化 的关 键 。 们要 吸 我
达 到 一定 水平 后 往 往 导 致 金 融 资 产 膨 胀 发 生 ,而 金 融 资 产 危 机 引发 流动 性 和 信 用 紧 缩 , 而导 致 实 体 经 济 衰 退 。经 过 近 几 十 年 进 的快 速发 展 , 国虽 然 已 经 发 展 成 为 世 界 第 二 大 经 济 体 , 金 融 我 但 制 度 还 不 完善 , 且 现 在 还 面 临 着 国 际 收 支 双 顺 差 、 民 币升 值 而 人 压 力 等 一 系列 亟待 解 决 的 问 题 。 因此 , 们要 顶住 来 自美 、 我 日等

二战后日本德国崛起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

二战后日本德国崛起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

二战后日本德国崛起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内容摘要:中国、德国、日本均是当前的贸易大国。

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外贸发展与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具有诸多相似之处。

本文对比研究了二战后日本、德国发展外贸的策略,认为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德国进口对等等贸易策略,对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同时稳定外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借鉴作用。

同时,本文通过比较日德两国在汇率升值压力下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及其效果,指出我国应坚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汇率问题上绝对避免重蹈日本“广场协议”的覆辙。

关键词:德国日本对外贸易贸易壁垒二战后日德崛起与近年中国崛起的相似性(一)经济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不无类似,受美国“不对称合作战略”和“道奇计划”的刺激,日本经济在美国的扶持下飞速崛起。

20世纪50年代,处于顶峰时期的日本经济年增长率达到15%-26%之间,60年代达到10%-18%,70年代尽管受石油危机影响,但仍然保持在8%-10%,直到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其经济增速才逐渐滑落到1%-5%之间甚至负增长。

而德国也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支持下迎来了黄金发展的十年,经济实力强势复苏,见图1。

(二)出口导向型经济德、日、中三国均采取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贸易发展模式,保持了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国际贸易成为三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德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而中国也于2009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见图2、图3)。

二战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的经验教训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尽管日本经济创造了奇迹,但其一味追求本国利益的侵入式贸易扩张也引起了各国的不满。

为了应对国际社会的贸易制裁,日本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市场开放措施,赢得产业发展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迫于国际化和自由化的巨大压力,日本不得不放开国内市场。

但却选择了循序渐进的分阶段自由化开放策略,根据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分批实行贸易自由化,为其产业向国际化过渡赢得了发展时间。

德国经济成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经济成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法》 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 从 而形成 了如今社会保 障制度 的雏形 。 经过一百多年 的不 断发展与完善 , 德 国已基本建立起 “ 从 摇篮 到坟墓” 的相 当完备 的社会保 障体 系 , 极大地 缓和 了阶级 矛盾
2 、 中小企业 的强力支撑 。作为一个老牌资本 主义 国家 , 德
国从来不乏 国际知名 的大企业大集 团 , 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西 门
素质技能型人才。难怪有学者将 “ 双元制 ” 职业教 育模式 比作是 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 成为世界上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典 范。
5 、 健全的社会保 障体 系。 德 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
的 。另外需要特别说 明的是 , 德国强劲的出 口 也 得益 于统 一的 欧元货币制度 。正是 由于欧元 的流通与使用 , 使得德国成功规 避 了因欧元 区其他 国家采取货币贬值可能带来的 出口困局 , 从
子、 大众 、 拜 耳等 , 但 德 国经 济真 正 的主体却是 广大 的 中小企 业 。德 国的中小企业专注 于各 自的行业领域精耕 细作 , 专业化 程度极 高 , 往往处 于产业链 和价值链 的高端 , 加之科学 的管理
理念 和稳健 的经 营策 略 ,因而具有很 强的活力和市场竞 争力 。
德 国经济之所以能率先从 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
并 保持着较 为稳 定的增长 , 是有其雄厚 的底蕴基础 的。归结起
来, 主要有 以下原因 : 1 、 强劲的外贸拉动。作为 曾经的世界“ 出 口冠军 ” , 德 国经
4 、 闻名遐迩 的“ 双元 制” 职业教育 。发达的教育体系 , 为德
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 了雄厚 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其 中, 最
济 的对外依存度很高 。据统计 , 2 0 1 3 年德 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

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和我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两国很早就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友好交往,中国的科技文化、生活习俗对日本影响深远。

进入近代,日本同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也曾遭到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也曾受到西方列强经济的染脂,也曾进行反列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但是,二战后的50年,日本由一个战败国,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不能不令人惊讶和深思。

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美国扶植根据“杜鲁门主义”的战略,美国原想通过扶助蒋介石并使之统治中国,再以它为据点进行反共。

然而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远东的战略破产。

于是,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变得重要起来,美国打算使日本替代原来拟想中的蒋介石政权,从而成为其亚洲的反共据点,为了实施这一新战略,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美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放弃了对日本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

至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赔款。

战后初期,美国给日本20多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并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料。

从而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振兴,并且美国“核保护伞”战略大大节省了安全防务的费用。

另一方面,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立即成了美烟的后方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武器、军械的修理厂。

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达36忆美元。

这些“特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无怪乎日本垄断资本家称朝鲜战争为拯救日本经济的“及时雨”,就连日本经济学家,不论学术观点如何,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侵朝战争是“救助日本经济之神”。

二.政治改革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了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

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原因和对我国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原因和对我国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原因和对我国的启示作为法西斯国家的日本,在对中国进行长达8年的军事侵略后,于1945年8月15,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争的失败使日本经济处于崩溃恶边缘,综合实力大幅度下降。

与1935年相比,1945年日本矿业下降59%,工业降至38%,按损失率计算,船舶损失88%,工业机器设备损失34.3%。

战争使日本死亡185万人,由于战后的复员军人以及军工产业的消除,日本出现600万的失业人口。

庞大的失业人口给战后日本社会的稳定造成了隐患,由于粮食减产,日本人民的基本生活不能得到保证。

再加上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对于日本经济的复兴,许多日本民众都不报希望。

但是,日本并没有沉溺于失败中不能自拔。

仅仅经过20多年的努力,日本的经济就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在1967年超过英法,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仅落后于美国的经济强国。

究其经济快速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根据国情制定了适合国家发展的政策。

首先,进行了农地改革,解散财阀等措施,废除了封建思想在日本的统治地位,废除封建制度,转轨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其次,日本政府坚持集中领导,实行国家干预经济以及国家垄断的制度,在各个发展时期,制定不同的发展计划和方向,循序渐进,保证经济稳步有效的发展。

再次,日本利用自身的岛国优势,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以及战后资源价格低的优势,制订了以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高储蓄率为战后日本发展提供了资金。

由于战败的洗礼,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日本人民养成了勤俭节约,低消费高积累的好习惯。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大部分来自于居民的储蓄,而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的节约,又进一步促进了储蓄率的上升,从而促进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稳定发展。

3.重视教育,培育人才。

日本推行教育体制改革,轻思辨重实用,增加义务教育的年限,并加大教育投入,同时做到人尽其才,学以致用。

二战后德国、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与对中国的启示

二战后德国、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与对中国的启示





二、德国模式的弊端
20世纪70年代后,这一以“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为特征的模式开始 显现问题,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特别是对劳务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较多限制,在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造 成劳动力成本过高和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缺乏动力。
二战后德国、日本的经济发展模 式比较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模式
德国模式的历史渊源:
德国模式是指“二战”后形成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以德国为代表,主要在欧 洲大陆国家运作,包括荷兰、瑞士、奥地利、瑞典、法国等国。德国资本主义 的兴起晚于英、法,19世纪初,德国才走上农业资本主义道路。 纵观德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史,德国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社会市场经济

社会市场经济被认为是一种理想模式,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弗莱堡学派的新自 由主义,思想基础是把市场上的自由与社会平衡结合起来,其最高指导思想 是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结合,个人利益与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协调一致。
实质上它是一种国家有所调节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尽可能地让市场 力量来自行调节国民经济活动,只是在市场调节无效时才由国家进行必要的 调节和干预,其目标是形成有秩序的竞争,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社会保障以及收入和财产的合理分配。 社会市场经济是既不同于国家完全不干预的自由经济,也不同于中央高度集 权的计划经济,而是介乎于二者之间的“经济人道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实质 上是一种以自由竞争为基础,以社会安全为保障,国家进行适度调节和干预 的市场经济”。用通俗公式表示,即: 市场经济机制+社会保障+政府适度调节



3、无论是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还是企业工会制,都体现出一种以企业 为中心的人际管理和协调,这就可以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保持职工队伍稳定, 有利于企业凝聚力形成,同时减少劳资冲突。

德国崛起对现今中国的启示

德国崛起对现今中国的启示

德国崛起对现今中国的启示第一篇:德国崛起对现今中国的启示德国的崛起对现今中国的启示德国地处中欧,由十六个联邦州组成,资源贫乏,人口众多,气候寒冷,强邻环伺。

在崛起的过程中,远没有英法美俄等国那么顺利,频频受到打压。

民族问题复杂,以至于几百个小国在几百年里无法得到统一,甚至随时有被肢解的危险。

即使在现在,奥地利,瑞士等国的日耳曼人还是占很大比例。

1871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战胜了老牌强国法国,打破了欧洲的政治平衡,一个强大的完整的国家崛起在兵荒马乱的中欧走廊。

在俾斯麦的铁血政治的带领下,德国国力日渐强盛,工业产值赶超英法,直逼美利坚。

威廉二世也加紧了对“阳光下的地盘”的攫取。

最终,德国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战后又开始重新忍受民族分裂的痛苦,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下却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头号强国。

如今的中国也在崛起的路上。

德国曾长期是仅次于美国的二号强国。

中国也奋力实现了的经济的崛起。

同样作为后发国家。

我们会发现两者的处境多么相似。

1,强敌林立,政治环境不容乐观,边境线复杂。

这应该是后发国家都会遇到的问题。

德国的崛起不可避免的挑战到了英法俄的传统利益,最后导致德国不得不陷入两面作战的怪圈之中。

中国影响力渐升,美国重回亚太,日本贼心未改不怀好意,东南亚诸国自身难保却趁火打劫,朝鲜也口是心非,俄国永远都不会改变其侵略的本性。

总之,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比德国要恶劣不少。

2自然资源贫乏。

普法战争不仅带给了德国巨额赔款,也带给了德国阿尔萨斯和洛林。

阿尔萨斯和洛林虽是弹丸之地,却拥有着当时欧洲最大的铁矿和煤矿。

让德国在工业化道路上如虎添翼。

但石油天然气储量都极为有限。

反观中国,号称地大物博。

但相对于庞大的人口,任何资源都算不上多,不得不大量进口。

以至于在世界原材料市场上,“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完全缺失大宗商品定价权。

和非洲、中亚、东南亚、俄罗斯的外交关系中重要议题之一往往是原料供应。

万一没有了安全的能源保证和矿产保证,怎么办?侵略?3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以出口为导向。

大国崛起之德国和日本对中国的启示

大国崛起之德国和日本对中国的启示

大国崛起之德国和日本对中国的启示第一篇:大国崛起之德国和日本对中国的启示大国崛起之德国和日本对中国的启示德国篇当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之际,欧洲大陆中部的一片国土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对分裂有着痛苦记忆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唤着一个统一的国家。

通过不懈努力,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的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方式得以实施,关税同盟的建立使贸易壁垒被打破,德意志经济快速发展。

铁血宰相俾斯麦则在欧洲列强环饲的夹缝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准备后,最终以三对外的战争(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

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国。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

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

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

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

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

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

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

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

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

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

)在1871年完成了德国统一。

他遵循欧洲大国的均衡原则,为德国带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空间。

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但是,随后德国却很快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二战后,德国再次分裂。

通过对战争的深刻反省,德国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为何在经济上东山再起?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为何在经济上东山再起?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为何在经济上东山再起?二战结束以后,德国、日本作为两大战败国,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在遭受战争严重破坏后,几乎已经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

就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德日两国的经济不但没有崩溃,反而出现了堪称“奇迹”的高速增长阶段,德日两国迅速迈入了世界经济大国行列,备受世人瞩目。

反观这一历史现象,多数人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在战争中失利的法西斯战败国,迅速实现东山再起?是到底是它们自力更生,还是上天眷顾有加?德国战后城市据统计资料显示,上世纪60年代,德国经济迅速超过了英、法等国,轻松步入欧洲强国之列;同时期的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更为惊人,1960~1970这10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1.3%,在1968年直接超越德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遭遇过严重的战争创伤的德日两国,经济之所以发展的如此迅速,其实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日本战后城市第一点:非军事化的国民经济,大大减轻了这两个国家的财政负担。

二战结束后,德、日作为战败国,都被实行了非军事化。

德国的战后防务由美国承担,直至1955年以前,德国在军费上没有任何开支;因德国在1955年又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但是欧洲各盟国担心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再次抬头,所以限制了德国的军费开支。

日本方面临同样境遇,当时日本政府在战争结束后取得了国家的部分主权,换取美国军事保护,即便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拒绝了美国重新武装日的要求,目的就是为了迅速恢复经济,安定民生。

自1951年日美两国正式签订《日美安全条约》,日本的军事开支进一步缩减。

德日两国省去的军事开支,绝大多数用来恢复本国、因战争导致千疮百孔的经济民生。

成为废墟的德国城市第二点:战争时期累积的工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潜力,帮助两国战后经济快速发展。

德、日两国本就是工业大国,两国劳动力素质较高,再加上战时将本国大量人员集中起来,统一发展军事工业,反而德日两国积累了更多具备工业生产技能的熟练劳动力。

论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论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论战后日本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引言:二战后的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十分萧条,工业几乎崩溃,农业生产也只有战前的一半。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曾经断言:“如果没有长期不断的,没有限制的外援,未来三十年内,日本将长期处于仅能维持生存的状态。

”但就是这样一个许多人都不看好的战败后的日本,却用三十年的时间,超越英法德苏,爬上了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的位置。

战后的日本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如此迅速的成长不得不说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不可否认,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由朝鲜战争和冷战时期的种种有利因素造成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日本内部不断改革的结果。

从日本经济发展的成果中吸取有利的经验,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正是我们如今需要做的事。

摘要: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一直是人们讨论和分析的热门话题,而究其原因,其中不仅仅有美国对其的大力扶植和在美国占领和军事庇佑下的稳定的国内局势和周边环境,同样也离不开日本对其自身准确的战略定位和在教育方面的大力投入。

本文通过对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状况,总结出了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日本经济崛起中国发展启示一、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1.美国的大力扶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美国对其实行了长达7年的占领。

正是在这七年里,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和法制为主的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并对日本长期持续的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进行政体改革,使日本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在战后初期,日本农业萧条,甚至不能满足国民的基本温饱问题,美国对日本实施援助,提供大量的食物,以解决日本的饥荒问题。

同时也保障了日本国内的安全局势稳定,为日本战后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了遏制以中国、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美国将日本作为远东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石,转而大力扶植日本,主动提出缓和战争赔款,为日本发展生产,稳定国内经济局势提供了条件。

德国法国日本经济崛起模式对现在中国有何借鉴意义

德国法国日本经济崛起模式对现在中国有何借鉴意义

德法日经济崛起模式对中国有何借鉴意义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但综合各种因素衡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事实也没有改变。

中国实现到21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任重道远。

关键词:发展模式经济创新科学发展一法国经济发展的崛起由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得这个与工业革命共同称为“双元革命”的法国大革命,它是法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使法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推翻了君主专政,传播启蒙运动中“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大革命急剧改变了法国的国内政治结构,并形成了由革命意识形态塑造的现代民主政治理念,最终变更了整个国际政治。

而所有这些变革的起点是“人民主权”观念,在《人权宣言》中,提出人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这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对欧洲人民反封建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给欧洲封建制度以沉重打击,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开始了对欧洲大陆的征战,一场场捷战极大的鼓舞了法兰西民族的自信心,拿破仑也使整个欧洲诚服在他的脚下,这是法国大革命命的延续,见证了法兰西民族的崛起,称霸欧洲,走向世界。

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欧盟创始国及重要成员、北约成员(但不参加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自1958年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以来,历届政府基本沿袭戴高乐制定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维护民族独立。

欧盟是法外交的立足之本。

法致力于推动欧洲建设,将欧盟建设成真正独立一极,发挥法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多极化,发展、加强欧亚等区域间合作;在大国间左右逢缘,争取有利地位;保持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关系,推动发达国家增加对非援助;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及有关热点事务;加强同亚洲、拉美的政治、经济关系。

法国经济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学、电器、动力、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并在十几年间一跃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日本经济的恢复主要经历了战后复兴期、高速经济增长期、低增长时代、长期经济停滞四个阶段。

虽然在日本经济复苏期间出现了长期的经济停滞,但是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对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因此,本文还阐述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经济;经济增长;启示一、战后复兴期1945年8月15号,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正式投降之后处于美军的占领之下,当时日本经济物资短缺、物价高涨,处于崩溃的边缘。

〔一〕从战争废墟中起步1.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战后不久,日本经济处于麻痹状态,领土丧失44%,战争损失高达4兆2千万日元。

住房,工厂,运输设备损害惨重,整个日本成为一片焦土。

再加上从海外归来的600多万军人、复员军人及其家属,这些状况使得日本的战后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物价高涨和粮食危机。

2.依靠倾斜生产方式重振经济从1947年初开始,在进口和国家资金的运用方面向煤炭、钢铁等基础产业倾斜,同时在价格上给与补助。

3.经济民主化与三大改革解体财阀和禁止垄断:战前日本的工商业主要操作在财阀手中,1946年11月GHQ 开始实施解体财阀和禁止垄断,下达了对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十五个大财阀的资产冻结命令。

1947年4月成立持股公司整理委员会。

同年9月,解散三井物产、三菱商事,另外对配合战争的财界人士驱逐公职。

1947年四月公布了《禁止垄断法》,成立了公正交易委员会,由于解体财阀从过去的封建的经营形态向资本和经营别离的现代化的经营形态转化,很多非财阀系列的企业在民主化的体制下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根据联合国占领军指令,日本在1946年10月公布了“自作农创设特别措施法”,实施农地改革。

对住在农村的地主,允许保留町步的土地,多余的都必须卖给其他的农民。

如果不住在农村的地主,就要把土地全部卖给农民。

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13
基于内பைடு நூலகம்因素的复兴
战后日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发展经济: 制定了专注经济重建、不再重整军备的战 略,即“先富国,轻军备”的路线 提出了“重化工业路线”,并开始实施 “重点生产方式”
吉田内阁外交上主张亲美、对美协调
将义务教育年限从战前6年延长到战后9年
14
基于内部因素的复兴
阿登纳为联邦德国设计了一条全新的 发展道路: 首先,深刻反思,承担道义责任。 其次,奉行耐心、稳定、亲西方的外交政策。 再次,德法和解,推进欧洲一体化。 最后,推行“社会市场经济”的经济路 线。
24
德国循环经济立法阶段
25
日本循环经济立法阶段
26
德日循环经济立法的比较分析
(一)德日两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保障体系的共性 德日两国始终重视本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建设,以促进废弃物回 收和资源的多级利用为导向,构筑了较完善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 法律体系。 两国均制定了起指导作用的基本法,在基本法的框架下制定了分类 别类的专门法,从而将整个经济活动都纳人循环经济,为建设循环 型社会提供了法律支持。 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德日两国都具体规定了政府、企业 和公众的责任,对于不遵守法律法规的主体规定了强制性的制裁措 施,使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有了经济载体。 具体在于: ①两国的废弃物处理立法均经历了‘末端治理一源头治理一循环经济”阶段; ②两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保障体系中均没有专门的规制循环经济消费环节的法案; ③两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保障体系均经历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 ④ 两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保障体系中均规定了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
16
经济模式调控
人力资源
循环经济立法
创新能力发展
17
经济模式调控

德、意、日三国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德、意、日三国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德、意、日三国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世界经济是各国经济走向市场化、国际化和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体系。

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相互联结、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是超越于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经济体系。

在这种经济体系下,国不论贫富大小,地不分南北东西,在经济上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封闭和自给自足的,各国和各地区之间必然发生程度不同的、不可或缺的经济往来。

在经济往来的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变化。

历经了世界大战的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战前,世界经济体系中几本存在着两类国家,及帝国主义国家和受其统治压榨的殖民地半殖民的国家。

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绝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了政治独立,走上了民族复兴、自主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成为发展中国家。

在这种关系的转变中,必然伴随着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而获得更好或更坏的发展成果,那么那些成功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什么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呢?接下来,我将从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来分析,从而选取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方法。

(一)以德、意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也被称为莱茵模式,。

这种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

因而,也可以将这种模式成为“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

其实质就是国家维护下的市场经济。

这种维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竞争机制的维护,以确保经济发展永久的动力;二是对社会利益的维护,以弥补竞争机制带来的副作用。

在这种体制下,政府要做到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实施有效而稳定的货币政策,加强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促进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

战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了经济。

五十年代以后的德国经济迅速发展,1950——1987年间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4.6%。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德国、日本战后20年经济崛起的秘密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德国、日本战后20年经济崛起的秘密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德国、日本战后20年经济崛起的秘密近代史上,德国和日本留给世界的不仅是二战期间的惨无人道、穷凶极恶的印象,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日本在战后20年以后的迅猛发展,更令人感到惊讶,很多人如同解剖麻雀一样,分析了德、日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甚至一些朋友将两个国家的表现认为是人种的优越。

其实,真实的历史远远不是这么简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今天讨论德国和日本战后经济崛起,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毋庸置疑一个现代国家的成功,必须具备内外两个条件,尤其是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国,内因和外因都起到重要作用。

探讨德日两个国家,分别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讲起:一、德国1、内因二战以前德国是世界科学中心。

一般认为,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据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19世纪初,德国进行大学改革,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使德国成为世界上首创导师制的国家。

德国科学家不仅创立了细胞学说、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物理等重大科学理论和学说,还产生了世界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波尔、欧姆、高斯、李比希、霍夫曼等。

德国先进的电气工业和光学工业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虽然德国在二战中失去了大批的顶尖科学家,但德国仍然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工程师和熟练技术工人,科学知识和人才的储备是德国能够在二战中走出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2、德国拥有发展经济的物质基础尽管在二战中德国工业遭到了盟军的狂轰乱炸,但是仍有大批的在当时具有先进工艺的生产设备保存了下来。

二战期间,哈里斯空军上将出任英国皇军,空军轰炸航空兵司令,在开始对德国的工业区轰炸过程中,他发现经过几轮轰炸,并未能摧毁德国的工业生产。

为了削弱德国的战争能力,他改向轰炸德国的交通设施和基础设施,使德国的企业停水停电,以及无法运进原材料和能源,同时工业产品也无法安全地运输到前线。

对交通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轰炸作为战争的手段,哈里斯上将的战略目的达到了,同时也为德国保存了大量的工业企业。

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在遭到严重战争破坏,陷于瘫痪边缘的基础上,迅速恢复和发展,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实现了经济的崛起。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是一个很好的启迪,本文主要从产业政策和企业制度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日本经济产业政策企业制度启示一、引言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问就实现了经济腾飞。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的产品已经横扫英国摩托产业.超越了汽车大国美国。

在钟表、摄像机、光学仪器行业抢夺了钟表王国瑞士的市场。

总之,日本在很短时间内就爬上了国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

很多人一直在思索日本到底是以什么方式或是靠什么手段来实现经济腾飞的。

今天,我国正值经济飞速发展期,研究战后日本发展的问题对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诚然,日本经济的腾飞发展与二战后欧美各国对其提供的各种援助是密不可分的,亚洲两场局部战争的爆发也促进了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步伐。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日本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对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最根本的作用。

二、超赶型的产业政策(一)日本产业政策的特点以产业政策为中心,运用各种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全力扶植战略产业和大企业的发展,使之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长远战略,这是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通过全力扶植各个时期战略产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享用后发利益,一举实现百年来赶超欧美工业大国战略目标的根本手段。

在战略产业选择方面,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的经济学原理,依照比较收入弹性值、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率三大基准,优先确定扶植钢铁、石油化学、合成纤维、汽车、产业机械、家用电器和电子设备等重化工业。

日本产业政策的核心是在充分调动企业竞争活力的基础上,坚持官民协调,“活力活用”为保证战略产业的发展而由政府实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因此它是对国民经济实行间接管理的有效手段。

战后日本与德国经济复苏与发展的异同

战后日本与德国经济复苏与发展的异同

战后日本与德国经济复苏与初步发展的异同目录一、日本与德国战后主要情况1.二战后日本主要情况1)军事上的占领2)社会的不安3)经济社会百废待兴2.二战后德国主要情况1)军事上的占领2)社会的不安3)经济社会百废待兴二、战后初期促进两国经济复苏及初步发展的主要因素1.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复苏及初步发展的主要因素1)国内因素2)国际因素2.战后初期德国经济复苏及初步发展的主要因素1)国内因素2)国际因素三:两国战后初期经济复苏及初步发展总结与思考正文:1939年9月1日凌晨三点半,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拉开帷幕。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美国军舰上签订投降书。

至此,持续了6年零一天的德意日纳粹政权倒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严惩,但两国在二战之后的复杂国际环境下迅速崛起,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强国。

两国的崛起历程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教育意义,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日本与德国战后主要情况1.二战后日本主要情况1)军事上的占领1945年9月二战结束后,美军主导、以麦克阿瑟为最高司令官的GHQ进驻日本,着手对战后日本进行改造,改造一直持续到1951年9月8日《旧金山对日和约》的签订。

美军入驻日本之初,便解除日军武装、禁止日本进行军需生产、废除其原有的政治及军事机构,并逮捕战犯、解散军国主义右翼组织、褫夺军国主义者公职、废除治安维持法和军机保护法等。

1947年5月3日,由美国主导的《日本国宪法》正式生效施行,废除天皇总揽统治权的相关条例,规定天皇仅作为日本国民的精神象征存在,并明确表示主权在民。

同时,美军在日本各地建立了几百处军事基地,占据了十几万公顷土地,形成国中之国。

2)社会的不安战后的日本苍凉凋敝,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据统计,由于战争,日本35%的国家财富受损,阵亡和因灾难致死者达350万人,另有67万人负伤或下落不明。

战争末期,全国除盟国刻意避免轰炸而幸存下来的京都、奈良等个别文化古城外,包括惨遭原子弹袭击的广岛、长崎在内,全国共有119个城市化为废墟,约20%的房屋被毁,236.2万户居民受灾,900多万人流离失所,近一半的工业设备、道路、桥梁、港湾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德日两国实现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摧残,但是他们的经济都奇迹般的崛起,从不同的方面看看他们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经济崛起政治改革科技新国教育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的破损。

而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社会经济都受到十分严重的摧残,国家几乎处于一片瓦砾废墟之中,尤其是之后的美苏冷战更使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然而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和德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越居世纪第三,日本更是在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这不是偶然,而是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之下的必然。

首先是在二战后无论日本还是德国政治都进行了十分重大的改革。

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了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

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

比如解散财阀,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业中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财阀企业的一些封建性弊端,为企业间较为平等的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

而农村的土地改革则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扩大农村市场,这日本进入了一个比较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

与此同时,德国也适时地进行了经济改革,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建立了符合国情并行之有效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早在1948年,德国西部地区就实行了一次重大的经济改革,即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实行社会市场经济。

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加国家总体调节,再加社会保障,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这些政治改革也为之后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基础。

战后的日本和德国都确立了科技兴国的基本路线。

德国政府一直有效地引导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方向及发展,从而实现了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德国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导向和资助两种。

导向有法律导向、政策导向和规划导向。

正是由于德国立足于为
研究开发和技术革新创造最佳的外部环境,并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提供有效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才使德国的科技开发及成果转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同时毫不吝啬的对科技进行投资,并把不断增加科技投资作为增强科研活力、促进成果转化的重手段。

与此同时日本制定了“科技立国长远发展战略”,注意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选择以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合成材料技术的开发,为振兴日本工业的突破口,引进国际尖端技术,进行消化后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使日本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

重视科技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重视,无论是日本还是德国都是十分的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吗。

就日本来说,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教育成为重要的杠杆。

无论是战后最困难的时期,还是60—7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教育始终是政府给予特殊关注的问题。

日本政府重视教育,建立和完善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高等教育体系,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为了振兴日本经济,适应“高度经济成长”的政策,1962年8月日本政府提出了“造就人才”、“建设国家”的战略思想。

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日本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发展经济所需的各类人才都有了较充分的保证。

而德国已知比较注重教育这一方面。

众所周知,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他们的辛勤劳动。

免费教育从19世纪中期就已开始,此外,德国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规定不再升入大专院校的中学毕业生,在三年内享有法定休闲日去接受正规课程教育。

由于教育和训练,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腾飞。

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

凭借这一资源,德国引领了又一次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通过德国和日本的巨崛起,我们应该得到应有的启示。

首先是必须要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

无论德国还是日本离开科技,那么他们想要经济崛起无疑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所以科技的力量绝对不可小视。

同时有科技也是远远不够的,人才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这时,教育的力量也就拥有决定性的力量,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1、李稻葵《大国发展战略——探寻中国经济崛起之路》
2、陈至立:《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3、百度百科词条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