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重点

合集下载

美国迅速崛起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迅速崛起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迅速崛起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美国的迅速崛起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期的独立战争,该战争帮助美国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然而,美国的真正崛起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

以下是造成美国迅速崛起的几个重要原因:1.自由市场经济:美国秉持着自由市场经济的原则,积极推动企业家精神和市场竞争。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保护私有财产权和促进经济自由。

这样的政策环境鼓励了私有企业家风险投资和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科技创新:美国一直致力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现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科技进步,如电力、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

美国还积极投资教育和研究,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了科技的快速发展。

3.创新创业精神:美国历来有一种创新创业的文化,鼓励个人冒险和创造。

这种文化促使了创新的发生,并为企业家提供了许多机会。

创新和创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4.多元化和移民: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

移民带来了不同的人才和文化,丰富了美国的资源和市场。

移民的多元性和自由的氛围提供了创新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5.高质量教育:美国的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享有盛誉,提供了广阔的教育机会和世界一流的大学。

高质量的教育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的崛起给中国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1.发展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中国应该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资,并为科学家和企业家提供更多的支持,激发创新能力和创业热情。

2.推动市场:中国应该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的,加强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只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才能为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

3.加强高等教育:中国应该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并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教育机会。

高质量的教育将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领导力的人才。

4.推动展开多元化:中国应该推动多元化发展,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和人才。

美国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doc

美国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doc

美国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美国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1.美国经济危机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

自从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将扩大出口作为对外开放战略中最重要的目标。

自1978年至2007年这30年来,我国的出口平均增长率稳步上升。

尤其在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再一步增强。

同时,我国的出口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制成品所占比重从开放之初的46%攀升至2007年的95%,而机电产品跟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日益上升,中国的出口份额占全球的近10%,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出口国。

被称为“世界工厂”。

但是美国经济危机的出现,使美国的经济出现巨大的动荡,美国民众手中的货币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购买力已经远不如从前,所以他们就减少消费,这就使我国出口产品的外部市场需求不足,在我国这样一个外需所占比重大的国家,外需不足势必会对我国的出口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到我国的经济。

美国的经济危机出现后,美联储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又采取了美元贬值的一贯做法,而我国的人民币却依旧稳步升值,这样对于美元来说人民币就相对升值了。

这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就有双重的打击,一方面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使得市场变窄,而另一方面则是国内的各种政策相逼,这不仅使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变弱,同时也给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由此导致我国出口增速的大幅下降。

2.美国经济危机影响我国的就业。

就业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民生之本,经济的不景气使得企业减少用工人数,这就使就业压力增大。

这次危机主要是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有影响,而又集中表现在对劳动密集型跟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影响。

这些企业的主要用工团体就是农民工,所以对于农民工的冲击最大。

这是国内的用工情况,对于外商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投资商受到危机影响,为了减少用工成本,也大力度的裁员。

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亦是如此,失业人员可能向受危机影响小的国家流动,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3.美国的经济危机影响我国的金融市场。

初中历史的启示答案万能句

初中历史的启示答案万能句

1、文艺复兴时期所取得的成就给你的启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都是历经磨难,经过不懈努力而取得的,我们要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2、对人文主义的评价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进步性,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是私有制,有一定局限性。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出现的曲折性和反复性所带来的启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通过革命的手段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有很大的进步性,但它毕竟是一场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革命。

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反复较量才获胜,这也说明了任何一场革命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此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其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就决定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不彻底性。

4、《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三部法律文献的作用认识《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这三个重要的资产阶级法律文献,对封建社会和殖民统治的批判与否定,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理论旗帜,未来新国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结构,对开启现代法治、社会先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作用,描绘出了未来社会的基本草图。

5、美国独立战争性质的认识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从双方的作战目的和战争的全过程来分析,它是一次“得道多助”的民族解放战争;再从战争的表现形式来看,它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而且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扫除了障碍,所以,美国独立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6、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启示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弱胜强的战争。

同中国的抗日战争一样,都是一次以弱胜强的民族战争。

在战争胜败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也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对法国大革命的整体认识法国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重要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具有规模大、革命最彻底的特点,它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而且还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这场大革命的彻底性给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环。

美国产业政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产业政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产业政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当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从国内经济的发展态势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动态来看,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政策十分重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关键原因在于美国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借鉴美国的经验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标签:美国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一、引言从我国当前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来看,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时期。

在这一特定时期,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速度快,资源依赖性大。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部分能耗大的产业转移到了中国,更是加大了我国的资源消耗总量。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即由“二、三、一”产业向“三、二一”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这就要求我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制定适当的产业政策,美国在制定产业政策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具有较强的参考借鉴意义。

二、美国产业政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1.美国产业政策。

战后美国的产业结构是从劳动密集型发展到资本、密集型再到知识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传统工业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为高技术产业或新兴工业产业。

美国政府为了干预工业的发展,战后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前产业政策的重点放在传统工业产业上,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后把产业政策的重点放到新兴工业产业上。

美国推动传统工业产业发展的政策主要有:对衰老工业部门的财政补贴;加大对于交通、道路等公共事业的投资以及工业建设的投资。

加大对于私营铁路、航空运输的补贴,实施减免税政策。

并利用信贷激励工业的发展。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政府又制定了支持高技术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主要有:增加科研经费;对新型工业实行税收优惠。

同时针对企业推行减低资本收益税的鼓励措施;放松反托拉斯法;激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等联合开发高技术项目。

2.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经济政策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经济政策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方面 ,以凯恩斯主 义为代表 的国家干 预思潮与提倡 自
由放 任 的自由主义 哪种思想更适合 一直是各经济学家 贷 危机 继而 引发全球金 融危机 后 ,奥 巴马政府时期开 争论 的焦点之 一。本文 以美 国经济 社会 为背景 ,主要 始 了以资金量 巨大 的特 征的宏 观调控 ,并实行 了量化 以财政政策为载体 , 以历届美 国总 统所信奉 的经济 理 宽松货 币政策 。在美 国经济的发展过程 中,政府干预
展 创 发 一 度在促进 资源 高效配置 的同时,也加剧 了生产规模 与
经济政策 虽然只是特殊时期 的权 宜之计 ,并不 具备系
内在缺 陷,缺乏 国家宏观调控 的资本主义市场经 济制
市场规模相 背离的程度 ,从而进 一步加深 了经济 周期
美 国次贷危机 继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美 国为拯救金


2 0 世纪3 0 年代在 美国率先爆发继而 引发 资本 主义 哪种指导 思想 ,是一直争辩的话题 。而他 山之石 ,可
国家 的经济 危机充分暴露 了资本 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的
以攻玉 ,研 究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经济政策演变 ,有利
于丰富 中国宏观 调控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 ,我 国在 经济全球化 的国际环境 中面临着机遇与挑 战,2 0 0 8 年

性财政政策 ;从2 0 世纪6 0 年代 肯尼迪政府 时期N7 o 年 及美 国经济 社会背景 。丁溪 ( 2 0 0 6 )详细地介 绍了美 需求不足 ”为理论指导并主 要采取扩张性政 策对 美 国
宏观经济进 行全面干预 。第 二阶段是2 0 世 纪8 0 年代 的
里根政府 时期 。由于凯恩斯 主义对7 0 年代美 国出现的 “ 滞胀 ”束 手无策 ,此 时新 自由主义应运而 生,其 中

美国“新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美国“新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增大科技投入 ,促进科技创新
社会进步和发 展 ,最终取 决于 社会生 产力 ,而生 产
力的发展 ,又主要靠科 学技术 。人类历 史充分 说 明了这


点 。青铜 器 开创 了奴隶 社 会 ,铁 器打造 了封建社 会 义生 产方式. ,在二战后 ,以计算机技术 、生物工 程技 术
蒸汽机 开启了资车 主义生产方式 ,电动 机巩固 了资本主
长的贡献率 仅 为 3 %,远 低 于发 达 国家 6 % ~7】 0 ( 】 f %的
水 平
海洋技术 、空间技术 等为代 表 的第 三次科 技革命 又开启
了新的时代 今天 已步人知识经 济时 代 ,科学技术 转化 为现实生产力的间隔越 来越 短 。十八世纪 的第一次 科技
二 、建立风险资本 市场 ,促进风险投资发展 目前 ,风险投 资已成为美 国等西方 国家投 资业 中的
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 衰退调整是 为更 快更好 的增长
和 发 展 积 蓄力 量 。 中 国 经 济 的 发 展 , 由 于 自 己的 国 情 不
今计算机在平均 3个 月内就有一项新技术产生 和应用
西方发达国家都 在不遗余 力推进科 技创 新 .我 国更 应急起直追 ,加大投人 ,全 面促进科技 创新 。改革 开放 以来 ,党中央 、国务 院强调 “ 科学技术是 第一 生产力 “ , 确立 了 “ 教兴 国”的发展 战略 ,在 人财物 的投 八上不 科 断增加 ,科 技 进步有 了长足 发展 ,但 也存 在一些 问 题 , 最突出的问题 是科技创 新投 入不足 ,不能适 应现代 化建 设的 需 要 国际 上 常 用 R &D ( 究 与 开 发 )费 用 占 研 GD P的 比重来 反映一 国 的科技 投人状况 我 国的 R &D 占 G P的比率 ,19 D . 7年仅为 06,,远不及西方发 达国 9 .0 6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1. 引言1.1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引发的问题美国过度去工业化引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发展受阻。

随着过度去工业化,美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制造业逐渐衰退,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失衡,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缓慢。

其次是产业结构失衡。

过度去工业化导致了美国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发展,一些传统产业逐渐式微,新兴产业发展不均衡,整体产业结构失衡严重。

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过度去工业化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劳工权益受损。

随着产业衰退和劳动力市场调整,劳工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逐渐下降,劳动力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这些问题的积累和恶化,使得美国在过度去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1.2 中国面临的去工业化挑战中国在去工业化过程中需要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难题。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部分传统产业逐渐式微,而新兴产业尚未完全成熟,产业结构失衡成为一大隐患。

如何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成为中国在去工业化转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中国在去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过度的工业化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在去工业化的同时确保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劳工权益保障也是中国在去工业化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劳工就业和待遇受到影响,部分劳工面临失业、工资下降等困境。

如何在推动去工业化的同时保障劳工的权益,是中国必须加强的一个方面。

中国在面对去工业化挑战时,需要认真总结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注重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保障劳工权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 正文2.1 经验教训一:忽视实体经济发展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之一是忽视实体经济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曾经过度重视金融和服务行业发展,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我们的几点启示(一)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我们的几点启示(一)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我们的几点启示(一)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

回顾发达国家在发展中所走过的历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一、抓住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切都从头走,后起的国家通过大力吸收先进国家已有的经验和成果,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完成可以实现跳跃式发展。

当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全面展开时,美国只是一个刚刚在政治上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国家.长期的殖民贸易造成了美国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在国内资本结构中占据统治地位。

而在制造业领域,由于前宗主国的限制束缚,美国十分落后,直到19世纪初期,美国经济对英国的依赖程度依然相当强,主要出口自己丰富的农产品,进口英国的工业制成品,基本上还是英国的一个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由于劳动力匮乏,美国对机器的输入怀有浓厚的兴趣。

同时,英国企业主在国内制造业市场基本饱和的情况下,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不惜打破政府的技术保密规定,向外输出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这也为美国引进技术创造了条件。

在输入、仿制英国技术的基础上,美国大力推进发明创造,独立发明、设计和制造机器愈加成为主流。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815年诞生的机床,是美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工业发展的特殊贡献。

因为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使用,美国工业革命带有自己的特点,即机械制造业较为领先,克服了对英国的依赖,机械化生产普及比较迅速。

作为后发国家,德国的工业一开始便建立在电气基础上,集中精力投资于电气、化工、炼钢、光学等最新科技部门,并占据遥遥领先的位置。

德国善于学习、引进外国的先进科技,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19世纪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首先在英国开花,却率先在德国结果。

在学习、引进的过程中,德国形成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科学研究与生产过程有机结合的机制,大大缩短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使得德国的工业革命较老牌的英、法具有速度快、周期短、内容新、程度彻底、范围广泛等显著特征,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

用克莱因方程分析美国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用克莱因方程分析美国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迅速崛起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发展的启示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目前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探索的同时也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五百年前,美洲大陆还是一个荒芜的、居住着少量印第安人的地方;十八世纪,十三个殖民地通过独立战争打败英国宣布独立;如今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个国家演绎了大国崛起的罕见奇迹,其中很多地方都很值得中国借鉴、学习,尤其其中对制度的推崇和管理人员的理念。

我们在借鉴他人、巩固自我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定能走出一条辉煌的中国特色的崛起之路!关键词:美国综合国力实力中国当今社会评价一个国家的实力已经不能仅看一个或两个因素,而是要看其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是各种因素、各个领域的总和,也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

关于综合国力的计算,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计算公式,但是目前世界上认为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学者克莱因提出的公式。

克莱因认为:国家实力是由国家的基本有形实体(人口加领土)、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意图、国家意志五大因素构成,克莱因国力方程是从军事角度出发的综合性国力研究。

其公式如下:综合国力的估量:Pp=(C+E+M )×(S+W )。

Pp是被确定的权力、力量和权力;C是人口和领土构成的基本实力;E是经济能力,由GDP 、能源、关键性非燃料矿物、工业生产能力构成;M 是军事能力,用战略核力量和常规力量之和表示;S 是国家战略,是指在国际环境中要达到的政治目的、生产和对外贸易等6大类指标构成;W是实现战略的意志,是指一个国家动员其国民支持政府的国防和外交政策的能力。

美国能从五百年前那片荒芜的土地发展成如今的超级大国,是什么让这样一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崛起,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难题!美国之所以是发达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原因之一是美国是发达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和印度,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在发达国家中具有最大的人口规模效益。

美国经济体制变革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美国经济体制变革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美国经济体制变革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体系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美国在经济领域所进行的一系列体制变革。

这些变革虽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但也确立了美国经济领先的地位,为发展中国经济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美国经济体制变革的核心思想美国经济体制变革的核心思想是倡导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采取开放政策和改革创新,以追求卓越的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是美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基石。

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追求最大程度的效率和效益。

自由贸易则是保护市场竞争、降低商品成本和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开放政策是美国政府在国际经济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美国权益的扩大。

改革创新则是完善和改进市场机制的行动方式。

二、美国经济体制变革的主要特点美国经济体制变革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的特点:1.市场化改革以加快改革和发展为中心。

2.资本市场化,促进资本运作、优化资源配置。

3.创新模式,革新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4.行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竞争,强化企业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经济的力量不断增强,市场经济的机制逐步完善,有关部门的管理更加专业化。

美国在国际贸易领域逐步加强了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使美国的经济实力逐渐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认可和尊重。

三、美国经济体制变革对中国经济的启示1.加快市场化改革以发展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为出发点,推进市场化改革。

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做好适当的引导和监管。

可以采动因地制宜的方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尤其是发展乡村经济的江苏涟水县、广东连州市、浙江杭州等地方, 比较好地显示了在中国农村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道路。

2.深化资本市场化推进资本市场化,加强投资和融资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在发展资本市场化方面,可学习美国资本市场化的运行模式,全力推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为中国资本市场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美国一直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过去几十年,美国经历了一次从重工业时代向服务业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被称为“过度去工业化”。

而这个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正在经历工业化和经济转型的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1. 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问题美国的重工业时代兴起于19世纪末,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这一时期,工业生产是美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大量的工业劳动力在工厂里从事制造业工作。

但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工业开始走向衰落,大量工厂关闭,数百万人失业,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工业城市变得贫困和空荡,一些地区的失业率飙升,社会问题也愈发凸显。

2.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随着重工业时代的结束,美国经济开始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

这种转型在短期内给美国经济带来了繁荣,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服务业的增长并没有给底层劳动者带来足够的就业机会,高新技术产业则更多地依赖高学历、高技能的劳动者,加剧了社会的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

3. 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问题过度去工业化过程中,美国曾经遭受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等多种环境问题的困扰。

长期以来对环境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水、空气、土壤等多个方面的环境问题,也给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 对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定位和调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影响着全球产业链的格局。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过程中,很多工业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导致了全球产业链结构的重新定位和调整。

二、对中国的启示1. 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增长模式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增长模式不能过度依赖于某一行业或某一批劳动者,而应该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应该在继续发展制造业的逐步培育和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经济增长模式。

美国经济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美国经济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美国经济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第一章: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对中国的影响自20世纪以来,美国成为了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在科技、金融、军事等方面的实力均处于领先地位。

这使得美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格外重要,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形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对于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言,美国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贸易角度来看,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而中国也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两国之间的贸易将近千亿美元,其中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规模巨大,这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美国的高端技术和产品在中国市场上有极大的竞争力,而中国在低端制造领域则有着巨大的优势。

因此,双方的贸易合作一方面加强了中美双方的经济联系和依存程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双方在经济上的协调和竞争。

此外,美国的财经政策和国际事务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政府的财经政策不仅影响了国内的经济形势,也影响了全球经济的走向。

美国的政策调整、政治变革等都可能引起全球市场的震荡,从而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形势。

第二章:美国对中国的挑战和机遇当前,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出口战略的调整,表明其正积极谋求新的出口增长点和市场拓展。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一个巨大而重要的市场,对于美国而言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在挑战方面,美国对中国的压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贸易摩擦的加剧。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对中国的贸易战争不断升级,对中兴、华为等企业的制裁也带来了挑战。

此外,美国加征关税等行动直接影响到了中国一些出口产业的利益,给中国的出口带来了巨大压力。

其次是美国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战略的加强。

在技术创新和科研上,美国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随着“美国优先”战略的加强,美国政府对国内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这将加深中国企业在科技和高端制造领域的挑战。

在机遇方面,美国也为中国提供了很多机会。

特别是在全球市场的拓展、绿色科技转型、金融开放、文化交流等方面,能为中国带来更多的机遇。

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存在影响(同学制作)

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存在影响(同学制作)

1954年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签定
(2) 20世纪70 年代,随着美国 经济由黄金阶段 进入滞胀阶段, 改善了对中国的 关系,两国关系 开始走向正常化, 这对解决台湾问 题,实现祖国的 统一大业有着巨 大的促进作用。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 理查德-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 京首都机场,中国国务院总 理周恩来前往迎接。 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 的海洋来和我们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尼克松说:“这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越过了一个 大洋,越过相互敌对20多年的握手,这表明中 美关系从此将揭开新的一页。”
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刮起冷风 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多多少少也会感觉 到几分凉意。这种效果已经显现, 2007年北京上海的房价和销量已经出 现了下滑迹象。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网最 新统计数据显示:5月中下旬北京高档 住宅出现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双跌”, 这是近几年以来首次出现的现象,销量 仅相当于4月份的三分之一。
而作为中国房市风向标的上海, 在经历了持续几年的高烧之后也 进入了“退烧”状态,数据显示, 去年3月份上海市平均房价与去 年同期相比下跌31.9%,中等 价格住宅与去年同期相比跌幅达 到33%。
许多专家学者在不同的场合都对 美国经济都中国的影响做了一定的阐 述,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经济对中国的 影响之大。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今天, 我们要时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牵一 发而动全身,不仅美国经济对我国能 够产生影响,我国的经济也对他国产 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尽量 减少依靠外资的风险,发展内增型经 济,以赢得长远稳定的发展。
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进入调 整期,这对美国国民的消费将产生巨大的 负面影响。美国的GDP增长率由2006年 的3.6%降至2007年的1.9%,降幅接 近五成,可以说美国的经济将出现衰退。 如果美国的经济出现“硬着陆”,那么中 国的出口增长率将由23%降至15%。如 果政府对此坐视不管,那么中国的GDP增 长率将减少3—4个百分点。

美国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三、华尔街金融风暴对我国的启示次贷危机发生以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经济界人士发表了各式各样的意见,试图总结经验教训,其中不乏精辟的高见,但也确有一些曲解和误读。

笔者在详细研究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发展过程及成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通过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初步归纳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政府对住房市场的干预应当慎重和适度住房既是一种高价的生活必需品,又是一种保值的投资工具。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可以拉动生产资料、消费品及服务的需求。

房地产业的发展与金融系统密切相关,购房者要靠银行按揭,开发商要靠银行贷款,因此房价和贷款利率就成为影响住房市场的主要因素。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当房价上涨时开发商方面的住房供应增加,而购房者方面的住房需求减少,反之亦然;利率下降时供应和需求都会增加,而利率上升时供应和需求都会减少。

在一定的房价和贷款利率下,市场的供需达到平衡,这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房地产市场上所能起到的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按照辩证法的原理,任何事物都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

尽管每个购房者都是自主决定何时购房及购何种房,但其决策也必然会受到其他人的决策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购房者、开发商、银行、政府等各方面的相互影响,就会产生一种自组织作用,推动市场向一定的方向的发展。

因此尽管市场从微观、短期上看来是无序的,但从宏观、长期上看来却有一定的方向性。

从而使市场能够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这就是住房市场周期性地波动上行的原因。

由于住房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利益,政府为了尽到保障社会公平的责任,有必要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但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应当慎重和适度,否则会产生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

次贷危机的发生就是由于在克林顿和布什执政期间,为了争取低收入阶层(主要是黑人及拉美裔居民)的民心并促进经济发展,都将提高住房自有率作为其施政的一项主要目标,因而美国政府向住房抵押贷款业(包括房利美与房地美两家政府支持企业)倾斜,以降低借贷标准。

美国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对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的思考自从资本主义降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之争始终是各国不同政治经济派别分歧的重要成份。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国可能从主张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也可能从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

一般来说,在国际经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声音往往抬头;而在繁荣时期,自由贸易又容易成为潮流。

对于强国来说,自由贸易是占领弱国市场,打败弱国企业的旗帜;对于弱国来说,贸易保护是抵御市场强权,发展民族工业的盾牌。

当一国从弱变强时,它就会开始赞同自由贸易;反之,当一国由强变弱时,它又会回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上去。

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根据本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力量强弱交替运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两种主张的历史,而美国也正是因此才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变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

不仅如此,由于英国力图保持世界工场的地位,美国运用贸易保护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

如果不是英国炮舰调动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美国很难实施贸易保护政策。

如果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许今天的美国也许就如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一样,徒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却仍受发达工业国的控制和掠夺,仍然贫穷落后。

因此,对于今天追求强大的中国来说,破解南北美洲不同历史命运的奥秘,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禁运催生了美国制造业1781年10月,英军将领康沃利斯于约克敦投降。

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但是独立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繁荣和发展。

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

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

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1]。

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

大国崛起及其启示(美国)——徐盈昀

大国崛起及其启示(美国)——徐盈昀
移民的增长为美国增加了劳动力,也加速了美国的科学 技术引进。 虽然起步晚,但是美国发展和创新的尽头十足。到1860 年左右,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大多数欧洲国 家。
发展路上的障碍——南北战争
在移民带来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下逐渐发展,美国渐渐发 现了一个制约其更进一步向工业化国家靠近的障碍。 在美国,当时北方各州已发展工商业为主,实行自由资 本主义制度,而南方各州却是以种植业为主,保留了由 农场主控制的黑人奴隶制度。南方的制度与新大陆上人 人平等的立国理念背道而驰,而且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 流动,而这正是美国发展所需要的。 真正让这个冲突爆发的事件是总统林肯的就职。南北方 矛盾迅速激化,由此,南北战争爆发。 具有经济优势和民众支持的北方各州在四年的战争中获 得了胜利,黑人得到解放。 这次战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带来的人民自由解放 为美国日后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林肯颁布的《宅地法》为劳动力的解放推波 助澜。美国人民涌入西部,将美国的财富从东部沿海带 到了西部地区,为美国全面发展的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 用。
5、重视体制机制的改革
金融及财政体制改革
一般地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资源禀赋、科 学技术、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但是,如果没有不断变 革的体制机制有力保证,那么生产要素就必定无法发挥 出应有的经济效率。美国经济强国崛起的历程充分表明,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变革,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先 决条件之一。无论是美国对自由经济体制的确立,还是 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对计划经济的选择,都有力地证明了 不断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是经济强国崛起的重要 条件
大国崛起的规律及其启示
徐盈昀
目录
美国崛起的历史经验 大国崛起规律总结 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目录
美国崛起的历史经验 大国崛起规律总结 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世界历史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世界历史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世界历史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1、文艺复兴的现实意义:提倡张扬个性,不断创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解放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2、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带来的启示:我们要从小养成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3、英国确立民主制度过程的启示:任何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过程,法律制度和民主实现程度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

4、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推翻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美国南北战争给我们的启示: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为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树立历史进步思想,先进比的战胜落后。

以国家利益为重,反对分裂,积极维护国家统一。

6、你对俄国农奴制改革有何认识:19世纪中叶的俄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农奴制改革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使俄国抓住了历史机遇,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成为本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文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7、日本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抓住历史机遇,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努力发展外国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向先进国家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努力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和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

8、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学习到的优秀品质:关心大众疾苦,深入了解工人生活,乐于奉献一生;不惜舍弃个人生活条件,选择为人类谋取福利作为自己的职业,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汲取千人思想精华,学识渊博;重视社会实践,结合工人运动实践创立科学理论。

9、我们从发明家身上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刻苦学习、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美国的崛起之路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美国的崛起之路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美国的崛起之路对中国崛起的启示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是一个由五十个州和一个联邦直辖特区组成的宪政联邦共和制国家。

其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

美国国土面积超过962万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四;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在费城正式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国诞生。

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经济的24%。

作为一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国家,美国超越了具有几百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其他大国,成为世界第一。

1776年,刚独立的美国,国土面积只有十三个州,人口不足三百万,GDP 相当于英国的三分之一,不仅落后于欧洲大国,甚至落后于亚洲的中国和印度。

但在此后一个多世界的时间里,美国的版图迅速扩张、人口也迅猛膨胀、生产规模急剧扩大。

到198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值已达94.98亿美元,超越英德两国工业生产总值的20%,是英国生产总值的两倍多。

到199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占整个世界的30%,同时,军事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迅速壮大。

前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的迅速崛起,是由国际和国内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

第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

美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南北无强邻,东西两大洋”。

为美国的崛起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地缘政治环境。

第二、尊重科技,尊重人才。

美国的科技长期领先世界,是美国综合国力长期领先世界的关键因素。

由于普遍缺乏劳动力,美国的工资水平普遍较高,高工资一方面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又刺激了美国资本家提高生产技术,这就使美国的制造业极为发达。

不仅如此,美国的整个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军事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都领先于世界。

第三、重视教育。

建国二百多年以来,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先进的教育技术,刺激了美国科技的进一步提高,进而促进了美国工业化和商品现代化的发展。

第四,美国制度的创造和坚持依法治国。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防止了权力的过分集中,这种分权制衡机制为美国的长期稳定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美国经济百年崛起历程、经验与启示

美国经济百年崛起历程、经验与启示

美国经济百年崛起历程、经验与启示美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大国、强国,很多经验值得借鉴,但其现行很多制度和做法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社会多年发展的产物,是结果而非原因。

如果强行借鉴、全部照搬,显然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

相比之下,美国也曾是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其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经验和做法更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一、美国经济百年崛起的标志一是国民生产总值。

在总量方面,1774—1909年大约增长了175倍,年均增速3.9%,同期英国为2.2%;1774年,英国经济总量为美国3倍,1840年降为1.5倍,1913年仅为美国的41%①;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美国在15—19世纪长达400余年时间里一直低于英国,到20世纪初年才实现了反超②。

二是工业产值。

1860年,美国工业产值95亿美元左右,几乎等于欧洲各国生产总量的50%,位居世界第4,1894年跃居第一③。

20世纪初,美国工业优势更为明显,1913年工业产品产量占世界总量1/3以上,超过英、法、德、日总和,全球各地几乎都可以看到和买到美国货,世界上出现了“美国化”的说法④。

三是对外贸易与投资。

1897年后,美国的出口开始大于进口,原料出口比重也从1866年的70%降到1914年的40%,制成1/ 5品出口占比则从1866年的16%升至1914年的48%;在对外投资方面,1898年为7亿美元,1914年扩大至35亿美元。

四是钢产量。

钢产量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与实力的重要参考指标。

1860年,美国钢产量只有1.2万吨,到1867年,也不足2万吨。

然而经过贝塞麦、西门子-马丁敞炉等新方法改进后,1890年产量增至428万吨,世界产量排名第一⑤。

二、19世纪美国的经济增长1. 19世纪上半叶美国经济增长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是很快,一方面受前期殖民主义影响,经济基础薄弱,主要以农业为主,“1790年,美国只有不足400万的人口,并且都散布在大面积的土地上,没有一个城市的人口达到5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经济政策的制定姓名:陈宇辉专业:经济学学号:1302010404课堂号:B0200042课序号:0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经济政策的制定摘要:美国经济自第二次工业革命起就开始迅速发展,其中有起有伏,但毫无疑问,仅有两百多年历史,一百多年发展经济史的美国现成为唯一的世界霸主,无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在此我们主要研究其经济发展历程,并从中得到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政策制定的启示,关键词:美国经济发展历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启示一、美国经济发展历程(这里主要研究20世纪30年代后的美国经济发展(一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提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我们不得不想到此前的1929~1933的经济大萧条,大萧条从美国蔓延到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的恐慌,其源于1921年哈定总统上台到1933年胡佛任期结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世界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例。

1934年民主党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后,实行了“新政”,对经济实行强力的国家干预,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首先挽救银行,然后开展农业复兴和工业复兴,制定了旨在保护穷人和劳动者的瓦格纳法、社会保障法,开展大规模救助,联邦政府兴办公共事业,实施美元贬值鼓励出口等。

罗斯福的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了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可行途径,也就是大力发展非法西斯主义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杜鲁门沿袭政府干预经济政策,并从法律上承认并肯定这一政策。

罗斯福去世后,杜鲁门开展“公平施政”,在经济政策方面仍然奉行罗斯福的国家干预政策。

二战后,杜鲁门总统签署并由美国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该法案第一次在美国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联邦政府有责任运用他所拥有的一且手段干预经济,保证最大限度的就业以及经济增长。

这意味着在法律上把促进经济繁荣、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威政府责任赋予了联邦政府,这是在法律上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肯定,在美国历史上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

[1]前后2人5届20年,体现了政府强力干预经济并取得明显效果的试验,说明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放任的,仍需政府的宏观调控。

3. 艾森豪威尔政府期间(1953~1961年1953年,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他担心新政以来大规模的国家干预,无异于“滑向了社会主义”,因此,他们极力试图回到“正常状态”(也就是自由放任的状态,但美国的现实情况最终使得艾森豪威尔政府接受了新政以来民主党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胡佛时代的新共和党路线——一条中间路线。

艾森豪威尔政府期间,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为通货膨胀,所以主要的货币政策时紧缩性货币政策,但当经济萧条时也启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4.肯尼迪首次正式将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扩张性财政政策长期化的实际转变。

1961年,民主党肯尼迪入主白宫。

在经济政策上,继续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以减税为主的长期增长式财政政策,同时实行以反经济周期和刺激经济增长为显著特点的增长性货币政策,以及在和平时期对工资和物价的非强制性管制。

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联邦政府大大加强了对劳动力再生产的干预,以适应社会会发展和科技革命提出的新需要,使“福利国家”设计的范围迅速扩大。

鉴于黑人运动来势迅猛,国会通过了3大民权立法,从法律上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

肯尼迪发起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使美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这次政府干预,也是政府干预的最高潮。

美国经济的滞胀局面已初露端倪。

3.凯恩斯主义的总结。

1969年,共和党人尼克松入主白宫,它最初尝试走一条完全不同于新政的保守主义路线,试图对经济、社会福利和政府体制进行大规模改革。

在经济政策上,他几度采取反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在社会福利上,他削减“伟大社会”项目,并提出取代联邦社会救济的家庭援助计划;在政府关系上主张改变权力集中于华盛顿的流向,实行所谓的新联邦主义;在民权问题上阻挠以校车接送学童方式消除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制。

这些政策的实施,到了1970年,工业生产回升乏力,失业率高达5.9%。

这一切使尼克松不得不采取“姑且一试”的国家干预措施。

1971年1月4日,尼克松在电视上公开宣布,他要用赤字财政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

尼克松任内几次想摆脱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但每次都不得不走回到国家干预的道路上来。

1973年经济滞胀出现,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快速上升;财政赤字达到高位。

这中滞胀局面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理论无法解释和解决的。

70年代末严重的滞涨局面,从事实上终结了单独长期过度使用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能有效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的理论。

同时这个时期,复杂的滞胀经济形态导致货币政策不断更换,货币政策时紧时松,导致经济基本处于“松-胀-紧-滞-停滞”的恶性循环中。

卡特执政时期(1977~1971年,沃克尔任美联储主席,他将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从钉住联邦基金利率改为控制M1的增长速度,来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逐步地控制了美国的通货膨胀。

但是毋庸置疑,凯恩斯主义理论在美国经济发展起了极大作用,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无意识尝试,带领美国度过大萧条,之后的总统沿袭凯恩斯主义理论,创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黄金时期,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把美国推向了“福利国家”的道路,但同时也造成财政赤字连年增加不断扩大,导致滞胀危机。

(二20世纪80年代(里根经济学——供给学派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经济滞胀。

当时,无论经济理论界还是社会其他人都认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是导致滞胀的主要原因,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又对经济滞胀束手无策。

这种形势下,里根就任美国总统时,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得到重视,于是,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中凸显了供给学派的色彩。

里根就任期间依据供给学派和现代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和《经济增长和机会的第二任期计划》中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有:1.降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实行“税制改革”;2.减少联邦政府支出,减少财政赤字。

同时面对滞胀局面,该时期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就是抑制通货膨胀。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主要有确立联邦储备系统的独立地位、强调货币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使货币供应量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需要相适应。

同时也保留了一些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作为“相机抉择性”政策手段用于经济增长。

自里根执政以来,美国的货币政策以现代货币主义为指导,使货币政策较充分的发挥了稳定币值和物价的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宏观环境。

但是里根经济学也带来了高赤字、高利率和高汇率等严重的“三高”现象,直接导致了美国1990~1991年的经济衰退。

(三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实践克林顿(1993-2000入主白宫初期,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高、财政赤字增长失控、劳动增长率慢。

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克林顿政府选择了“折中主义”路线,既要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智能,又要充分重视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这政策来源于理论上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大经济思潮的“折中”。

在政策层面上,克林顿政府财政创新与重建的基本架构是:在美联储中性货币政策(坚决抑制通胀和促进经济适度增长,平衡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和适度经济增长率的配合下,实施以增加经济增长潜力和削减非生产性支出,进而削减财政赤字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同时这种紧缩性财政政策又伴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使具体的宏观财政政策微观化;“增收节支”也被克林顿经济学赋予了新的内涵。

这一经济政策去的非常明显的经济效果,造就了美国近十年的经济增长,经济呈现出“两低一高”的良好态势,即低失业率和高经济增长率,号称二战以来美国经济真正的“黄金时代”。

但是高度繁荣背后也孕育着泡沫,泡沫破灭,经济衰退,2001年以来美国经济开始急转直下。

(四2001年以来美国经济发展2001年布什执政以来,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加之“9.11”恐怖袭击事件,布什采取了以减税为核心的一系列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财政赤字不断上升,随后由于美国经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财政赤字连续三年持续缩减,但又因为石油价格过高、2007年的次贷危机等经济波动因素,美国经济增长开始减慢,2008年财政赤字再次出现大幅度增长。

新经济泡沫的破灭及2001年的“9.11”事件,迫使美联储一年内连续降息11次,一方面阻止了美国经济崩溃但也因力度过大,使其靠继续降息刺激经济复苏的运作空间大为收敛。

2002年联邦基金利率进入缓降低息阶段。

通胀率较低,核心通胀率开始明显降势,美联储以罕见的力度放松银根对于缺乏信心的市场起到很好的刺激作用,为消费和投资创造更宽松的流动性环境。

2004年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美国通胀压力有所加大,美联储开始连续17次提息,但通胀率并没有明显下降,对美国经济产生的紧缩性影响有限。

2007年, 8月,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为稳定市场遏制经济衰退,美联储开始采取积极的流动性注入为主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并积极拓展货币政策的工具和途径,以增大其货币政策的效果。

(暂不讨论奥巴马执政,因为其政策效果并未完全显现,所以不予评论二、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经济政策制定的启示根据以上对美国经济发展历程的探究,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其实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实际经济情况,另一方面是经济理论。

可以看出,每一阶段美国经济政策都是根据上一阶段遗留的经济问题来制定的,针对性十分强,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政策都能落到每一个经济问题。

如通胀率高时,一般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降低通胀率同时除了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无意识实践,每一经济政策的制定也是有其理论根源,如里根政府背后的里根经济学或者说供给学派和现代货币主义。

除此之外,经济学是一种理论科学,大多数情况并不能指导实践,从美国实际可以看出,每届政府经济政策并不完全依靠理论制定,更多是要去试,只有勇于尝试才能逐渐发展甚至解决问题,罗斯福新政正是解决大萧条的伟大尝试的证明。

另一角度,给我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的启示有:在解决市场的周期性波动问题时,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关键是如何界定政府和市场二者的职能范围,是市场机制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

其次,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变化而变动,但政策的变动始终是在一个不变的目标框架内,即尽力培养一种金融环境以促进或稳定经济发展。

历史证明,最好的经济持续增长需要稳定的物价,因此,尽管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但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还是落实与非通胀的经济增长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