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优秀3篇)
2023年初中化学教案15篇
![2023年初中化学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0802ab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19.png)
2023年初中化学教案15篇初中化学教案1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富有趣味并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从第一节课起,就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产生渴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提供与化学有关的影响人类进步的资料,引出课题和化学的定义,并运用实例使学生对其有较为透彻的了解。
教材注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
本课题内容注重“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要淡化“化学”定义识记,强调研究的对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中,加强对化学的认识和感受。
本课题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难点是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通过组织学生列举大量的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本课题基本上是非知识内容教学,所以本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化学、体验化学、认识化学。
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本课题教学应体现如下主要特征: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2.特别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3.注重让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4.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5.激励与评价(1)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关注在合作交流中表现的情感、态度的发展。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5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6df13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2.png)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5篇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篇1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元素。
(课标24页)(2)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课标24页)(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课标24页)(4)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课标24页)(5)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课标24页)2、学情分析第三单元学习了前两节的内容,对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于化学元素也不是很陌生,同时前面也接触了几种物质和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
通过学习元素,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知识,才能对众多繁杂的物质进行分类,最终实现对分类的物质进行系统研究。
学生的认知程度还不是很高,对于元素等抽象的概念需要慢慢体会,而不能单纯停留在对符号的记忆。
3、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
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分子和原子以及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59页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熟知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
3、通过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难点:元素的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评价任务】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精选3篇)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12d2c2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b.png)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精选3篇)第一篇: 学校化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水电解试验,熟悉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抱负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同学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连续采纳同学熟识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同学熟悉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熟悉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行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熟悉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试验、争论、沟通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试验器材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转变,假如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活动天地]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探究目标:1、通过试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试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2、培育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设计试验并进行验证:试验步骤试验现象试验结论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看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渐渐打开活塞,观看。
该气体是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渐渐打开活塞,观看。
该气体是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变化。
初中化学课教案范文5篇
![初中化学课教案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374c7f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a.png)
初中化学课教案范文5篇初中化学课教案范文1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
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2、教学步骤:3、活动与作业: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进行交流:①有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⑥其它(自拟)点评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
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3篇)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6e782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3.png)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3篇)第一章第一节空气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板书〕空气〔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
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板书〕一、空气的组成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优秀6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2f02b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f.png)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优秀6篇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篇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
所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重要,而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
下面,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培养质疑能力1、选择最佳质疑点提问,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如何选择质疑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具体如下:(1)教学生在概念的关键字、词上提问。
化学概念是对化学事物一般、本质特征的明确规定,其定义有着比较严密的表达,在用字、词上十分考究,抓住概念中关键的字、词,认真推敲,对整个概念的理解就会全面而深入。
例如,人教版化学必修1“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此概念的关键字、词有“或”、“导电”、“化合物”,我在上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吗?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就不是电解质吗?”“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吗?电解质都能导电吗?”“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
这种说法正确吗?”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概念,而且学会在学习概念时抓住关键字、词提问去深入理解概念。
(2)引导学生在矛盾处提问。
例如,在基本实验操作中有一项“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正确的操作是“胶头滴管垂直悬于试管口滴加,不可伸入试管内滴加”,但在制取氢氧化亚铁时要求“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液面下滴加”,前后显然矛盾,引导学生提问“胶头滴管为什么要伸入试管内液面下滴加?”(3)教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上提问。
事物总是相联系的,把一组相似的,或有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使学生容易理解,避免混淆。
例如,我在上二氧化硅时就引导学生“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在性质上有何异同?为什么?”这样有意识地训练,以后学到相似的知识点时学生自己也会有意识的进行比较提问。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共7篇)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共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6e386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6.png)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课题:燃烧和灭火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过程和方法:1、通过探索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索问题的方法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坚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用保险措施教学着重:1、认识燃烧的条件2、认识灭火的原理教学方法:实验探索、小组讨论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教学设计:荐上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套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很实用) 荐化学教学设计范例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和反思(3000字) 荐初三化学教案第2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的知识和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和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要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认识科学探索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坚持和促进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禁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着重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三、教学难点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想、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索能力。
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实验演示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逐渐减少?2.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3.湿衣服为什么会变干?4.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闭保留?(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活动和探索一:物质的微粒性【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da145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e.png)
第1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化学发展史,了解炼丹术和炼金术,了解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对化学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史料认识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了解化学、关注化学、学好化学、热爱化学、报效祖国。
教学方法提供史料→教师引导→讨论归纳→激发兴趣→培养学科素养教具准备投影仪、史料胶片、物质样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那就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呢?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学科有趣味吗?这门学科是怎么发展的呢?下面我们就学习化学发展史。
板书: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引言:在学习化学发展史以前,首先请同学们听三个有趣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发生在1994年的美国某地。
那天,大学里面一座大楼失火了。
“呜,呜,……”消防车问讯赶来。
这时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大楼门口警卫森严,不许消防队员进去。
“火烧眉毛了,还不许我们进去?”消防队员着急的问。
“不行,没有国防部的证明,谁都不许进!”原来,大楼里面的科学家们正在极端秘密地研究一种化学元素──铀。
为什么研究铀要那么保密呢?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781年。
英国有位著名的化学家叫普利斯特里,他很喜欢给朋友表演化学魔术。
每当有朋友来到他的实验室参观时,他便拿出一个空瓶子,给大家表演。
可是,当他把瓶口移近蜡烛的火焰时,忽然发出“啪”的一声巨响。
朋友们吓了一跳,有的甚至钻到桌子底下去。
原来,瓶子里事先装进氢气和氧气,点火会发出爆炸声。
一次,他表演完“拿手好戏”后,在收拾瓶子时,注意到瓶子上有水。
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发现,氢气燃烧后变成了水。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1890年。
在庆祝德国化学会成立25周年的大会上,著名化学家凯库勒,讲述了自己怎样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一大难题。
“那时侯,我住在伦敦,日夜思索着苯分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我徒劳地工作了几个月,毫无收获。
一天,我坐马车回家,由于过度劳累,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睡着了。
初中化学备课教案8篇
![初中化学备课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4a10f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4.png)
初中化学备课教案8篇一、课标要求1、学问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爱护的有关学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阅历,熟悉纯洁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展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试验讨论,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育合作和勤于思索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胜利的乐趣。
二、试验预备1、带双孔胶塞的集气瓶、导管、胶管、弹簧夹、烧杯、燃烧匙、酒精灯、火柴。
2、红磷三、课堂程序(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思索并答复⑴你能用一个简洁的试验或列举实例说明空气的确存在吗?⑵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2、试验探究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学生猜测:教师演示:现象:文字表达式: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23页,沟通对空气组成及成分的了解。
争论(第23页及25页):识记:空气的成分(计算)(二)依据空气的组成特点谈谈你对纯洁物和混合物的熟悉。
你能够联系生活阅历举例说明吗?纯洁物:定义举例混合物:定义举例(三)空气是一种珍贵的资源。
阅读教材第24页-26页,列表说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用途(四)还记得化学学习的特点吗?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试一试: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
(五)爱护空气。
b阅读《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b、观看图2-8,小组争论:⑴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事?⑵大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⑶为了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四:做一做调查与讨论(第28页)初中化学备课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于构造的表示方法;(3)了解原子构造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熟悉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间相互争论、沟通,增加学生归纳学问、猎取学问的力量;(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帮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加学习的效果。
初中化学教案(5篇)
![初中化学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b812d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d.png)
初中化学教案(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初中优秀化学教案篇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钠的性质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复习】初中所学有关铁的性质。
【学生】探究、回顾。
【学生探究】教材P38思考与交流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图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元素(引导学生看元素周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
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总是以化合态存在。
但亦有游离态存在的金属(如,Ag、Cu、Au、Pt)。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常见的活泼金属——钠【板书】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板书】一、金属钠(Na)【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优秀3篇)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291b10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5.png)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优秀3篇)《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二、猜想与假设生—生:分组交流,讨论。
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9326a7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23.png)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三化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教案1教学目标了解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
初步认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
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激发更多的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重点和难点蛋白质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实验准备一组精美图片(或制作成多媒体)、研钵、滴管、小烧杯、量筒、医用维生素C、蒸馏水、漏斗、滤纸、玻璃棒、石蕊、碘酒、米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情景创设同学们都吃过饭了吗?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饭啊?为什么光吃饭还不行,还要吃菜呢?(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得出我们人类维持生命和健康所需的六大营养物质)群体互动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在生物学和化学中已经知道了不少。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常见的盐,本单元所涉及的无机盐将在下一个课题中进行研究。
本课题我们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四类有机物的营养物质。
请分组阅读教材p88~94,讨论并完成p89、p93两处的课堂练习。
交流汇报各小组汇报小组的讨论成果。
巩固提高①特殊的蛋白质──酶;维生素的音译名:Vitamin—维他命;②演示:碘与淀粉的反应:单质碘+淀粉显蓝色。
组间抢答给我们平时常吃的食物找“家”:米饭、羊肉、苹果、白菜、牛肉、花生、糖果、猪肉、黄瓜、鲜奶、鱼肉、玉米、鸡蛋、柑橘、萝卜、蒜苗、雪梨。
主要含蛋白质的有;主要含糖类的有;主要含油脂的有;主要含维生素的有。
探究辨析①抛砖引玉:警方常用“指纹显示”来破案。
方法一:取一个蒸发皿,加入少量的碘酒后,微微加热,将留有手指印的证物(纸张或器皿)放在蒸发皿上方,过一会儿可显示出清晰的指纹(其原因是手指上的油脂在器皿或纸张上,而碘可溶于油脂中,从而显示出指纹来);方法二:将硝酸银溶液小心地涂抹在案情证物上,再用光照,则在物证上会显示出黑色的'指纹来。
初三化学课本单元教案【三篇】
![初三化学课本单元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325d0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43.png)
【导语】本篇⽂章是由为您整理的初三化学课本单元教案【三篇】,仅供⼤家学习参考。
第⼀单元⾛进化学世界 ⼀、内容与分析 (⼀)内容: 药品的取⽤;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
(⼆)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实验常⽤仪器的识别、药品取⽤规则、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法。
指的是认识仪器名称、⽤途和注意事项;了解药品的取⽤规则;学会药品的取⽤、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洗涤⽅法,其核⼼是药品的取⽤和物质的加热,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实验室规则、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仪器和了解药品取⽤规则。
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等基本操作训练,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做好规范操作的⽰范、分析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后果。
⼆、⽬标及分析 (⼀)⽬标: 1、能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仪器; 2、知道化学实验是进⾏科学探究的重要⼿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3、学会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学会药品的取⽤、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
(⼆)分析: 1、“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仪器”是指看到仪器图形能写出仪器名称,同时能说出仪器的⽤途及使⽤注意事项。
2、“知道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就是能记住化学实验是进⾏科学探究的重要⼿段。
3、“学会药品的取⽤、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就是指习惯的形成及独⽴操作能⼒的形成,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独⽴进⾏物质的取⽤、药品的加热及仪器的洗涤等操作。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习本课题时,同学可能会出现两种态度:⼀是对实验基本操作⽆所谓——动⼿做,不如⽤脑记;⼆是有恐惧⼼理——不敢动⼿,怕危险。
以上两种态度均不利于学习,教学时要注意纠正。
四、教学⽀持条件分析 在讲到药品的取⽤时,为了给学⽣做好⽰范,借助信息技术播放“粉末固体取⽤”、“块状固体取⽤”和“液体取⽤”三个视频。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基本流程 化学实验室简介→仪器识别→药品取⽤规则→托盘天平的使⽤→连接仪器装置→固体药品取⽤→液体药品取⽤→酒精灯的使⽤⽅法→给物质加热→仪器洗涤。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303423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6b.png)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3篇】初中化学教案篇一1、教材分析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试验、观看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忙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提醒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讨论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试验探究2、教学思路与设计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分没有思索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熟悉。
因此本节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帮忙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局部,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试验。
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讨论、利用什么方法讨论物质并不清晰。
在毫无化学根底、从来没接触化学试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试验、引导学生观看试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
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试验第一次亲切接触,怎么进展试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试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学问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分,并能运用概念推断一些易辨别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看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学问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育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育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教学重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推断5.教学设计框架教学设计流程一、物质的变化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终原子弹的爆炸进展评述。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优秀6篇】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bf812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f.png)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优秀6篇】九年级化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酸的通性。
2.了解和初步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不能发生。
3.从物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观点出发,了解某种酸的通性和特性。
实验准备药品: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酸的浓度都为10%~20%左右)、紫色石蕊试纸、无色酚酞试液、氧化铜粉末、氧化铁粉末、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
仪器:投影仪、培养皿、试管、滴管、酒精灯、试管夹。
教学过程【引言】上几节课我们学过盐酸和稀硫酸能跟酸碱指示剂、某些金属、某些金属氧化物、碱、某些盐反应。
这节课我们将探讨酸的共同性质。
【板书】酸的通性【自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酸的分类和酸的命名,了解酸的分类标准和名称的读法。
【板书】HClH2SO4H3PO4HIH2SiO3H2SO3HFH2CO3HBrH2S师:指出哪些酸是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哪些酸是无氧酸、含氧酸,并读出名称。
(学生回答略。
)生:H2SO4和H2SO3怎样读?【讲述】同种元素组成酸时,价态有高有低,所以名称有高、亚、次之分。
今后在高中化学课中将会学到。
【板书】一、酸溶液跟酸、碱指示剂的反应【演示】把稀硫酸、盐酸和稀硝酸分别倒入三只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观察屏幕上所显示溶液的颜色。
然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屏幕上的现象。
再取以上三种溶液,倒入另外三只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再观察屏幕上显示溶液的颜色。
【小结】由学生得出结论,然后在书上勾划。
【板书】二、酸溶液跟某些金属的反应【演示】将已除锈的镁条、锌片、铁片、铜片分别装入四只盛有稀硫酸的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屏幕上显示的现象。
师:金属跟酸溶液是否都反应?现象如何?生:不是,铜跟稀硫酸不反应,其他培养皿中都有气泡冒出,但激烈程度不同。
镁跟酸反应最激烈,锌次之,铁较差。
师:生成的气体是什么?生:生成的是氢气。
【小结】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说明金属能不能跟酸反应,与金属的性质有关。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632a0c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e.png)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常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篇1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视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遭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分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法教学准备:[实验1-1]-[实验1-5]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二次备课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入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何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逝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湿润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介绍]视察实验方法:看、闻、触摸。
视察实验的步骤:1、实验前,物质的色、态、味等2、实验进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3、实验后,物质的物质的色、态、味等;摸索:物质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实验1-1]水的沸腾[实验1-2]胆矾的粉碎[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视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表: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1-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1-3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浑浊物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有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讨论、归纳】1-1、1-2中水和胆矾产生了状态和形状的变化,但无新物质生成,1-3、1-4中有色彩的变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气体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质。
结论:1、2是物理变化,3、4是化学变化得到:1、定义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点3、化学变化常相伴的现象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课堂练习]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2、物理性质:包括:色彩、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1)熔点和沸点融化:固态变成液态熔点:融化的温度沸点:液态变成气态(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3)色彩、状态、气味[实验1-5]闻气味的方法[课堂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3篇)初中化学课教案篇一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
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讨论发言: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验导学探究原理(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着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1、有关仪器的名称;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分析讨论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分析讨论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分组讨论、交流结果: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没有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归纳总结概念: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观看思考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收:分析讨论合:得出结论(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
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初中化学教案篇二目的: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准备:1、搜集资料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
例如: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漫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剪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录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2、课外预习和调查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课前活动(见学生页)(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 [小实验] 哪儿的尘土多?(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布置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1、引言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观看录像《空气》3、课堂展示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5、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
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布置作业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烟气观测活动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
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高大烟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1中。
初中化学教案篇三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的:1、在复习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以及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理解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过程:(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一、化学反应的类型(讲述)对初中学习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回顾一下,具体的类型以及表达式。
(板书)基本类型反应(讲述)主要有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四种,这种分类的依据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板书)反应类型表达式化合反应A+B=AB分解反应AB=A+B置换反应A+BC=AC+B复分解反应AB+CD=AD+CB(讨论)Fe2O3+3CO=2Fe+3CO2属于哪种反应类型?CuSO4+Fe=Cu+FeSO4从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判断是氧化还原反应吗?(分析)Fe2O3+3CO=2Fe+3CO2,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它不属于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中的任何一种。
可见,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只能从形式上划分,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也不能包括所有化学反应。
通过CuSO4+Fe=Cu+FeSO4的反应说明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比较片面,不能真实地反映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板书)二、氧化还原反应(分析)1、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在初中化学,我们曾经学习过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2通过上述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C夺取CuO中的氧变成二氧化碳,而发生氧化反应;CuO失去氧,变成铜单质而发生还原反应。
所以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就叫氧化还原反应。
(说明)“氧化”与“还原”尽管表现不同,彼此对立,但它们相伴而生,同时进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2、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设问)请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讨论氧化还原反应和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分析)同时介绍一下,用化合价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双线桥法。
书写步骤:1、标出变化了的元素的化合价。
2、箭头总是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
3、箭头指向同种元素。
4、升价在上,降价在下。
从上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CuO中Cu的化合价由+2价变成Cu单质中的0价,Cu的化合价降低了,我们说Cu被还原了;同时H元素化合价升高了,我们说H被氧化了。
因此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物质化合价发生变化(也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为氧化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