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离曲线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分为组织外液,血浆(最活跃),脑脊液淋巴液。

稳态: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稳定状态。

内环境的各项指标都必须经常维持在一个正常的生理范围内波动不能过高或过低。

是在多种功能系统相互配合下实现的一种动态平衡。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生殖: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是,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阈值:也叫阈强度,是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和兴奋性成反比。

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也叫燃点。

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自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兴奋收缩耦联:是指肌纤维的兴奋和收缩的中介过程。

其包括三个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深处;肌质网对钙离子的释放和再摄取;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易化扩散:是药物与生物膜上的特殊载体形成可逆性的复合物,进行不耗能的顺浓度差转运。

钠钾泵: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可以主动逆浓度梯度,将NA+从胞内运往胞外,K+从胞外运往胞内。

其本身是ATP酶,可以分解ATP释放能量。

逆电化学梯度泵出三个钠离子和泵入两个钾离子。

静息电位:生物细胞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电位差。

钾通道开放,膜内:膜外=30:1~K+外流(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可兴奋性细胞(肌,神经,腺)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瞬间,可逆的跨膜电位波动。

钠通道开放,膜内:膜外=1:12~NA+内流。

(内正外负)特点:1.传道2.‘全’或‘无’特性3.脉冲4.动作电位波动不随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单纯扩散:细胞膜两侧的物质靠浓度差进行分子扩散,不需要能量。

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生理学第一章1、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P5)《2、homeostasis:是指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P4)《3、internal environment :是内环境,生理学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生物节律: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各种变化能按一定时间规律周而复始的出现叫做节律,性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叫做生物节律。

《5、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周期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P7)《6、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百度百科)第二章1、易化扩散:又协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物质,如氨基酸、糖、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着浓度梯度或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 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2、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P34)《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前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P41)《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生物体内在载体介导下消耗能量,将某些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运输方式称为主动转运。

(13)《5、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使膜发生去极化的刺激,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强度是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P33)《6、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P22)《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三基训练习题集内科(完整整理版题目及答案)

三基训练习题集内科(完整整理版题目及答案)

三基训练习题集内科(完整整理版题目及答案)第一章呼吸内科一、名词解释1、呼吸膜:呼吸膜指肺泡与血液间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又称为气-血屏障,依次由下列结构组成:① 肺泡表面的液体层;② Ⅰ型肺泡上皮细胞及其基膜;③ 薄层结缔组织;④ 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2、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为黑-伯反射(Hering-Breuer reflex)或称肺牵张反射。

它有两种成分: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3、氧离曲线:氧离曲线或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该曲线即表示不同PO2时,O2与Hb的结合情况。

曲线呈“S”形,因Hb变构效应所致。

曲线的“S”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4、动脉血氧分压( PaO2) :是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

正常范围为12.6~13.3 kPa (95~100 mmHg),主要临床意义是判断有无缺氧及其程度。

5、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指动脉血氧与Hb结合的程度,即单位Hb含氧百分数,正常范围为 95%~98%。

6、pH值:表示体液中氢离子浓度[H+]的指标或酸碱度,正常范围为7.35~7.45。

7、肺性脑病:是由于慢性肺胸疾患伴有呼吸衰竭,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症状的一组综合征。

8、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

9、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气肿(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简称肺气肿)是由于吸烟、感染、大气污染等有害因素的刺激,引起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量增大,并伴有气道壁的破坏。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case)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生理学: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

生理学: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
H+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 3.肺牵张反射的分类、概念和特点.
15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一)呼吸中枢(respiratory center):
呼吸中枢是指中枢神经 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 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吸气神经元 呼气神经元 吸气-呼气神经元 呼气-吸气神经元
16
(一)呼吸中枢(respiratory center):
10
1. 碳酸氢盐(主要) 在血液中:以NaHCO3形式。 在红细胞内:以KHCO3形式。
11
2.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12
(二)CO2解离曲线
概念:是指血中含CO2量 与P CO2关系的曲线。 特点(1)呈直线关系
(2)不会饱和 (3)不同氧分压下, CO2解离曲线呈平行线。 ( 4) 每 100ml 血 液 流经肺就能释放约 4mlCO2。
2)适宜刺激 局部脑组织或脑脊液 的H+。 血中PCO2↑可通过间 接刺激,且十分敏感。 但对血PO2↓无影响。
27
2. CO2、H+、O2对呼吸的影响
(1)CO2的影响
CO2 是 调 节 呼 吸 的 最 主要的生理性体液因
子。
1)影响:
当吸入气中浓度
1~6%时,呼吸加深加
快,肺通气量增加。
当吸入气中浓度
难点: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41
(3)传出神经:支配
吸气神经元的躯体神
经(膈、肋间、腹下
神经等)
(4)主要神经中枢:
延髓有关呼吸神经元
39
3.兴奋时对中枢的作用
兴奋延髓的吸气切断机制。
4. 生理意义: 吸气及时转为呼气, 加速吸气和呼气交替 进行。
切断家兔 迷走神经

内科三基题库(附标准答案+适合打印版)

内科三基题库(附标准答案+适合打印版)

第一章呼吸内科一、名词解释1、呼吸膜:呼吸膜指肺泡与血液间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又称为气-血屏障,依次由下列结构组成:①肺泡表面的液体层;②Ⅰ型肺泡上皮细胞及其基膜;③薄层结缔组织;④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2、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为黑-伯反射(Hering-Breuer reflex)或称肺牵张反射。

它有两种成分: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3、氧离曲线:氧离曲线或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该曲线即表示不同PO2时,O2与Hb的结合情况。

曲线呈“S”形,因Hb变构效应所致。

曲线的“S”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4、动脉血氧分压( PaO2) :是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

正常范围为12.6~13.3 kPa (95~100 mmHg),主要临床意义是判断有无缺氧及其程度。

5、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指动脉血氧与Hb结合的程度,即单位Hb 含氧百分数,正常范围为95%~98%。

6、pH值:表示体液中氢离子浓度[H+]的指标或酸碱度,正常范围为7.35~7.45。

7、肺性脑病:是由于慢性肺胸疾患伴有呼吸衰竭,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症状的一组综合征。

8、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

9、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气肿(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简称肺气肿)是由于吸烟、感染、大气污染等有害因素的刺激,引起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量增大,并伴有气道壁的破坏。

1 / 154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case)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浅析氧解离曲线及氧解离曲线的生理学意义

浅析氧解离曲线及氧解离曲线的生理学意义

浅析氧解离曲线及氧解离曲线的生理学意义
随着升学考试难度的增大,对考生自身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考察难度也随之增加了。

在考试中很多题的考察的不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将一些机制,放在一起进行考察。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考察大家的知识掌握的是否扎实。

宁夏卫生人才网的的小编就以生理学中的氧解离曲线为例,大家经常弄不懂这些地方,所以,这就需要同学们能够理解氧解离曲线以及其生理学意义,这样才能更准确的选择出正确答案。

【氧解离曲线】
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PO₂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也称为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可人为将曲线分为三段。

1.氧解离曲线的上段:氧解离曲线的上段(右段)相当于PO₂在60~100mmHg的Hb氧饱和度,其特点是比较平坦,表明在此范围内PO₂对Hb氧饱和度或血氧含最影响不大。

2.氧解离曲线的中段:氧解离曲线的中段相当于PO₂在40~60mmHg之间时的Hb氧饱和度,其特点是曲线较陡。

3.氧解离典线的下段(左段):相当于PO₂在15~40mmHg之间时的Hb氧饱和度,其特点是最为陡直。

【氧解离曲线的生理学意义】
1.血液pH和PCO₂的影响:PH降低或PCO₂升高时,Hb对O₂的亲和力降低,曲线右移;而PH升高或PCO₂降低时,则Hb对O₂的亲和力增强,曲线左移。

血液酸度和PCO₂对Hb与O₂的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同时,CO₂可与Hb结合而直接降低Hb与O₂的亲和力,不过这种作用很小。

我们通过“人多势众”、“扶不起的阿斗”很好来记住这个知识点。

以上就是关于新斯的明的考点分析,希望各位考生可以掌握知识点,最后祝各位考生拿到自己心中满意的试卷!。

医学三基名词解释

医学三基名词解释

1. 呼吸膜:是指肺泡和血液间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又称为气血屏障。

依次由下列结构组成:(1)肺泡表面的液体层(2)I型肺泡上皮细胞及其基膜(3)薄层结缔组织(4)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2.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的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黑-伯反射,或肺牵张反射。

它有两种成分: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3. 氧离曲线:氧离曲线或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该曲线即表示不同PO2时,O2与Hb结合的情况。

曲线呈S形,因Hb变构效应所致。

4. 动脉血氧分压差(PaO2):是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

正常范围为~(95~100mmHg),主要临床意义是判断有无缺氧及其程度。

5. 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是指动脉血,氧与Hb结合的程度,即单位Hb含氧百分数,正常范围为95%~98%6. pH值:表示体液中H离子浓度的指标或酸碱度,正常范围为~7.肺性脑病:是由于慢性肺胸疾病伴有呼吸衰竭,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症状的一组综合征8.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

9. 阻塞性肺气肿:由于吸烟、感染、大气污染等有害因素的刺激,引起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弱、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量增大,并伴有气道壁的破坏。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由于肺组织、肺血管、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得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11. 支气管哮喘:气道的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

它是由肥大细胞、嗜酸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介导的气道炎症。

它的存在引起气道高反应性和广泛的、可逆性气流阻塞。

12. 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储留,从而引起一些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13. I型呼吸衰竭:缺氧而无CO2潴留(PaO2<60mmHg,PaO2正常或降低)。

氧离解曲线CO2离解曲线

氧离解曲线CO2离解曲线

氧离解曲线C02离解曲线从肺泡扩散入血液的O2必须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各组织,从组织散入血液的CO2的也必须由血液循环运送到肺泡。

下述02和C02在血液中运输的机制。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02和C02的都以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物理溶解的和化学结合的。

气体在溶液中溶解的量与分压和溶解度成正比,和温度成反比。

温度38C时,1个大气压(760Hg,101.08kPa)的。

2和C02和在100ml血液中溶解的量分别是2.36ml和48ml。

按此计算,静脉血PCO2和为6.12kPa(46mmHg),则每100ml血液含溶解的C02 为(48X6.12) /101.08=2.9ml;动脉血P02 为13.3kPa(100mmHg),每100ml 血液含溶解的。

2 为(2.36 M3.3) /101.08=0.31 ml。

可是,血液中实际的02和02为CO2含量比这数字大得多(表5-4),以溶解形式存在的02、CO2比例极少,显然单靠溶解形式来运输02、CO2不能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

例如,安静状态下人体耗02量约为250ml/min,如只靠物理溶解的02来提供,则需大大提高心输出量或提高肺泡内的PQ,这对机体极其不利,所幸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

2、CO2为极为有效地化学结合的运输形式,大大减轻了对心脏和呼吸器官的苛求。

表5-4血液02和CO2的含量(ml/100ml血液)虽然溶解形式的02、CO2很少,但也很重要。

因为在肺或组织进行气体交换时,进入血液的02、CO2都是先溶解,提高分压,再出现化学结合;02、CO2从血液释放时,也是溶解的先逸出,分压下降,结合的再分离出现补充所失去的溶解的气体。

溶解的和化学结合的两者之间处于动态平衡。

二、氧的运输血液中的02以溶解的和结合的两种形式存在。

溶解的量极少,仅占血液总02含量的约1.5%,结合的占98.5%左右。

2的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HbO2)。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红细胞内的色蛋白,它的分子结构特征使之成为极好的运O 2工具。

内科三基题库

内科三基题库

第一章呼吸内科一、名词解释1、呼吸膜:呼吸膜指肺泡与血液间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又称为气-血屏障,依次由下列结构组成:①肺泡表面的液体层;②Ⅰ型肺泡上皮细胞及其基膜;③薄层结缔组织;④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2、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为黑-伯反射(Hering-Breuer reflex)或称肺牵张反射。

它有两种成分: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3、氧离曲线:氧离曲线或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该曲线即表示不同PO2时,O2与Hb的结合情况。

曲线呈“S”形,因Hb变构效应所致。

曲线的“S”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4、动脉血氧分压( PaO2) :是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

正常范围为~ kPa (95~100 mmHg),主要临床意义是判断有无缺氧及其程度。

5、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指动脉血氧与Hb结合的程度,即单位Hb含氧百分数,正常范围为 95%~98%。

6、pH值:表示体液中氢离子浓度[H+]的指标或酸碱度,正常范围为~。

7、肺性脑病:是由于慢性肺胸疾患伴有呼吸衰竭,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症状的一组综合征。

8、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

9、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气肿(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简称肺气肿)是由于吸烟、感染、大气污染等有害因素的刺激,引起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量增大,并伴有气道壁的破坏。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case)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血型:指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2.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

3.血液的粘滞性:由于分子间相互摩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出粘着的特性。

4.血沉: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距离。

5.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6.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7.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8.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9.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10.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无机盐和小分子物质等晶体物质成形成的渗透压。

11 血清和血浆:血液中除去细胞成分后乘下的淡黄色或无色半透明液体叫做血浆;血液凝固后,血快逐渐收缩,析出的透明液体叫做血清。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其次是血清中一些激活的凝血因子含量高于血浆。

12 红细胞比容:每100ml 血液中被离心压缩的血细胞所占的容积,叫做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压积)13 红细胞沉降率:如果把动物血抽出,加抗凝剂后置于一垂直竖立的血沉管内,由于红细胞比重较血浆大,红细胞将逐渐下沉,在一定时间内,红细胞沉降下来的距离,叫做红细胞沉降率。

14 促红细胞生成素:动物缺氧时,将促使肾脏生成一种使红细胞增生的物质,叫做促红细胞生成素。

它的作用主要是刺激骨髓生成红细胞。

1.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活动周期2.每搏输出量:心脏收缩时一侧心室射入动脉的血量3.心力储备:指心排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长的能力4.期前收缩:在心肌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额外刺激,可引起心肌正常收缩之前的收缩5.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代偿间歇6.窦性节律:由窦房结发出冲动引起的心搏节律7.异位节律:由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取代窦房结而主宰的心搏节律8.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9.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生理学: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

生理学: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
2)适宜刺激 局部脑组织或脑脊液 的H+。 血中PCO2↑可通过间 接刺激,且十分敏感。 但对血PO2↓无影响。
27
2. CO2、H+、O2对呼吸的影响
(1)CO2的影响
CO2 是 调 节 呼 吸 的 最 主要的生理性体液因
子。
1)影响:
当吸入气中浓度
1~6%时,呼吸加深加
快,肺通气量增加。
当吸入气中浓度
表明氧分压对Hb氧饱和 度影响不大。-结合
特点:不管高原、平原,只 要Po2不低于60mmHg,血氧 饱和度都可维持于90%以上。
1
氧离曲线生理意义
(2)中段:-释放
当 血 氧 分 压 由 60mmHg 降 到40mmHg时,每100ml血 可释放5ml的氧气。
氧的利用系数:血液流经组织 时释放出的氧气占动脉血氧含 量的百分比
33
长期慢性缺氧时,为何不能吸入纯O2呢? 因为长期缺O2,使体内CO2浓度长期升高, 化学感受器对高浓度的CO2产生适应,此时 缺O2就成为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重要因子。 当吸入纯氧时,缺氧得到纠正,而化学感受 器还不能恢复对CO2产生生理性刺激作用, 于是呼吸停止。
34
3. PCO2、H+、PO2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 作用 PCO2↑——→血pH也↓——→两者共同 作用,比单独PCO2↑作用明显 血pH↓或者PO2↓——→刺激,使肺通气 ↑——→CO2排出↑,引起PCO2↓——→作 用比单纯血pH↓或PO2↓的作用要低。
peripheral chemoreceptor:
3)传入神经兴奋 机制:
受刺激时,膜外 Ca2+进入Ⅰ型球细 胞浆,引起递质释 放所致。
25
2. 中枢化学感受器(central chemoreceptor) 1)位置: 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左右对称, 分头、中、尾三个区

呼吸科名词解释

呼吸科名词解释
5、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指动脉血氧与Hb结合的程度,即单位Hb含氧百分数,正常范围为 95%~98%。
6、pH值:表示体液中氢离子浓度[H+]的指标或酸碱度,正常范围为7.35~7.45。
7、肺性脑病:是由于慢性肺胸疾患伴有呼吸衰竭,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症状的一组综合征。
问答题1、怀疑有非典型哮喘及气道高反应者,鉴别支气管哮喘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评价哮喘的治疗效果,判断平喘药物的疗效。病情稳定,无呼吸困难和哮鸣音,前1个月内无呼吸道感染的病史,前12~48 h停用喘乐宁、舒喘灵、普米克、氨茶碱等抗过敏药,术前肺功能检查基本正常或仅有轻度异常,心肺功能不全,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怀疑哮喘反作期的病人。
12、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13、 Ⅰ型呼吸衰竭:缺氧而无CO2潴留(PaO2<60 mmHg,PaCO2降低或正常)。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样分流)的病例,如ARDS等。
8、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
9、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气肿(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简称肺气肿)是由于吸烟、感染、大气污染等有害因素的刺激,引起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量增大,并伴有气道壁的破坏。
19、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是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2.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3.氧解离曲线:以氧分压作横坐标,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绘制出的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氧量的函数曲线。

4.原尿:入球小动脉的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滤过液。

5.终尿: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最终形成的尿液。

6.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7.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浓度限度。

8.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9.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10.蒸发:机体的热量靠体表呼吸道水份11.辐射:体热以红外线形式向温度较低的外界散发。

12.物理消化: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的过程。

13.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14.致密斑: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或髓绊升支粗段部分,细胞核密集而形成圆盘状的聚集区,其功能为感受小管液中钠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调节肾素的分泌。

15.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饲料进行消化。

16.微生物消化:利用畜禽消化道内栖居的大量微生物对饲料进行消化。

17.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18.继发转运:指通过耦联转运系统由离子梯度驱动的转运19.强直收缩:对肌肉刺激频率不断加大,肌肉不断进行收缩总和,直至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20.不完全强直收缩:加大对肌肉的刺激频率时,在肌肉的舒张期并开始新的收缩,所描记的曲线呈锯齿状,称不完全强直收缩21.化学性突触:依靠突触前神经元末稍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影响的突触。

22.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引起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生理学: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

生理学: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
CO中毒时,其与Hb高度亲合,达氧的250倍, 而且CO与Hb结合后不易解离,也能使结合的氧不 易解离,这对机体十分危害的。
Hb结构异常,也影响氧的结合。
7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8
9
三、CO2的运输
(一) CO2的运输形式: (1)物理溶解(5%) (2)化学结合 ①碳酸氢盐 (88%) ②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7% )
31
(3)O2的影响
1)影响: 轻中度缺
氧:呼吸加深 加快,肺通气 量增加。
严重缺氧: 呼吸抑制。
32
2)O2的影响机制: ①缺氧仅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来兴 奋呼吸。
②缺氧本身对呼吸中枢作用是抑制的。
轻中度缺氧时:兴奋>抑制作用,而出 现呼吸加深加快,使肺通气量增加。反 之,严重缺氧时使呼吸抑制。
>7% 时 发 生 CO2 麻 醉 ,
出现呼吸困难。
28
2) CO2影响的机制: 主要是通过间接刺激中枢化 学感受器途径,其次是刺激 外周化学感受器途径。
29
(2)H+的影响
1)影响: 血中[H+]增加时,呼吸加深加快, 肺通气量增加。
30
2)机制:
主要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途径;其次 是中枢化学感受器途径,因为H+不易透过 血脑屏障。
1. 脊髓: 是中继站和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 中枢。
2. 下位脑干
17
呼吸曲线描记
水平切断
再切断 迷走N
18
(1) 延髓: 是产生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
19
(2)脑桥: 是呼吸的调整中枢
主要作用:
臂旁内侧核 和KF核
抑制吸气,促进吸 气向呼气转化,防 止吸气过深过长。

(四)氧解离曲线血氧饱和度与血.

(四)氧解离曲线血氧饱和度与血.

当人体运动时,肌肉产热量明显增 加,导致血温升高,促使O2释放,满 足肌肉运动的需要。
(3)2, 3-二磷酸甘油酸的影响
红细胞中含有多种有机磷化物,特别 是2, 3-二磷酸甘油酸(2, 3-DPG),2, 3-DPG能降低Hb与O2的亲和力,使氧离 曲线右移。 2, 3-DPG是红细胞无氧酵解的产物, 人在缺氧、登山和长时间运动时,红细胞 中2, 3-DPG均会增加,使氧离曲线右移, 释放更多的O2。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一)血浆 (二)血细胞 上层:血浆 下层: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和比重 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 1.025~1.034;红细胞比重约为1.090。 (二)黏滞性 全血的粘度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三)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颗粒数 目成正比。 (四)血浆pH值 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特性
(二)血细胞 1、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它是运输O2和CO2的重要载体。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 L-1,平均160g· L-1; 女性为110-150g· L-1,平均130g· L-1。 2、白细胞 3、血小板
当血液流经组织时,高PCO2和低PH促使 HbO2解离,有利于向组织供氧;而当血液流 经肺时,低PCO2和高PH,促使Hb与O2结 合,有利于血液的载氧。因此,波尔效应既 有利于肺毛细血管血液的氧合,又有利于组 织毛细血管血液向组织供O2,具有重要生理 意义。
( 1)PCO2和PH对氧解离曲线的影响
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H+、PCO2、T和 2,3-DPG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2.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3.氧解离曲线:以氧分压作横坐标,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绘制出的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氧量的函数曲线。

7.原尿:入球小动脉的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滤过液。

8.终尿: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最终形成的尿液。

11.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12.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浓度限度。

13.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14.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17.蒸发:机体的热量靠体表呼吸道水份18.辐射:体热以红外线形式向温度较低的外界散发。

19.物理消化: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的过程。

20.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22. 致密斑: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或髓绊升支粗段部分,细胞核密集而形成圆盘状的聚集区,其功能为感受小管液中钠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调节肾素的分泌。

23.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饲料进行消化。

24.微生物消化:利用畜禽消化道内栖居的大量微生物对饲料进行消化。

25.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7.继发转运:指通过耦联转运系统由离子梯度驱动的转运35.强直收缩:对肌肉刺激频率不断加大,肌肉不断进行收缩总和,直至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136.不完全强直收缩:加大对肌肉的刺激频率时,在肌肉的舒张期并开始新的收缩,所描记的曲线呈锯齿状,称不完全强直收缩40.化学性突触:依靠突触前神经元末稍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影响的突触。

4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引起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呼吸膜:呼吸膜指肺泡与血液间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又称为气一血屏障,依次由下列结构组成:①肺泡表面的液体层;②工型肺泡上皮细胞及其基膜;③薄层结缔组织;④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2.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为黑一伯反射(Hering Breuer reflex)或称肺牵张反射。

它有两种成分: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3.氧离曲线:氧离曲线或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P02与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该曲线即表示不同P02时,Oz与Hb的结合情况。

曲线呈“S”形,因Hb变构效应所致。

曲线的“S”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4.动脉血氧分压(PaOz):是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

正常范围为12.6~13.3 kPa(95~100 mmHg),主要临床意义是判断有无缺氧及其程度。

5.动脉血氧饱和度(SaOz):指动脉血氧与Hb结合的程度,即单位Hb含氧百分数,正常范围为95%~98%。

6.pH值:表示体液中氢离子浓度[H+]的指标或酸碱度,正常范围为7.35~7.45。

7.肺炎pneumonia:是指肺实质(包括终末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

由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或物理、化学、过敏性因素引起。

8.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常见病原体是肺炎链球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流感嗜血杆菌。

9.院内获得性肺炎HAP或N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

常见病原体是革兰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10.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SARS CoV)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离曲线的名词解释
氧离曲线(Oxygenation curve)是指气体(如氧气)在液体(如水)中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溶解度变化的规律曲线。

在氧离曲线中,氧气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压力、气体浓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氧离曲线是描述化学反应中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和压强变化的曲线,也称为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或气体在水中的渗透平衡曲线。

在氧离曲线中,随着温度和压强的增加,氧气的溶解度逐渐增加,直到达到一个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

这种现象可以用气体分子扩散到液体中的过程来解释。

氧离曲线在化学、物理、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化学实验室中,氧离曲线可以用来测量气体的溶解度,计算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在工业生产中,氧离曲线可以用来控制化学反应条件,优化生产过程;在能源领域,氧离曲线可以用来预测水在高温高压下分解产生氧气的速率,为能源生产提供参考。

除了描述化学反应外,氧离曲线还可以用于描述其他类型的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

在这些应用中,通常需要对氧离曲线进行一定的修正,以更好地反映反应的实际情况。

总之,氧离曲线是描述气体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和压强变化的曲线,它在化学、物理、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于理解和控制化学反应、优化生产过程和预测水分解产生氧气的速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