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及分析
高中物理课堂中的模型建构
![高中物理课堂中的模型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15cbcf7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c3.png)
高中物理课堂中的模型建构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模型建构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文将探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模型建构方法和其对学生的益处。
一、模型建构的定义模型建构是指通过构建各种物理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物理现象、规律或定律的过程。
它可以是一个实际的物体模型、一个图示模型或一个数学模型,通过这些模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二、物理模型的种类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常见的物理模型包括实物模型、示意图模型、数学模型等。
1. 实物模型实物模型是指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用具体的物体来表示。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使用一个滑轮和一块滑块来展示物体在惯性状态下的运动。
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亲自操作实物,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探究物理规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 示意图模型示意图模型是指通过图示的方式来呈现物理概念。
例如,在讲解光的反射和折射时,可以使用射线图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路径。
示意图模型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物理过程,加深对物理规律的认识。
3.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指通过数学公式和方程来描述和解释物理现象。
例如,在讲解运动学时,可以使用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来表示物体的运动情况。
数学模型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理现象。
三、模型建构对学生的益处模型建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许多益处,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以及加深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1. 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模型建构,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际操作和实验中,这种亲身体验能够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物理规律的奇妙和实用性,从而激发出对物理学的热爱。
2. 促进思维发展模型建构要求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物理现象,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通过构建模型,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形式,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高一物理48个解题模型
![高一物理48个解题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be8c822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4.png)
高一物理48个解题模型高一物理48个解题模型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说,掌握解题模型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一物理常见的解题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物理问题。
1. 运动学模型:根据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位移、加速度等信息,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
2. 动量守恒模型:根据系统内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分析碰撞、爆炸等情况下动量的守恒关系。
3. 能量守恒模型:根据物体的势能、动能等信息,分析物体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关系。
4. 弹性碰撞模型:根据碰撞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分析碰撞后物体的速度和能量转化情况。
5. 万有引力模型:根据物体的质量和距离,分析物体之间的引力关系。
6. 电路分析模型:根据电路中的电阻、电容、电流等元件,分析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等参数。
7. 磁场分析模型:根据磁场的大小和方向,分析磁场对物体的作用力和磁感应强度等参数。
8. 电磁感应模型:根据磁感应强度和导线运动情况,分析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等问题。
9. 光学成像模型:根据光的传播规律,分析凸透镜、凹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10. 热力学模型:根据物体的温度、热量和热容等参数,分析热力学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热平衡问题。
11. 物质结构模型:根据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12. 机械振动模型:根据弹簧振子、摆锤等物体的振动特性,分析振动频率和振幅等问题。
13. 波动模型:根据波的传播规律,分析波的频率、波速和波长等参数。
14. 电磁波模型:根据电磁波的特性,分析电磁波的频率、波长和传播速度等问题。
15. 电磁场分析模型:根据电磁场的大小和方向,分析电磁场对物体的作用力和电磁感应等问题。
除了上述模型外,还有很多其他解题模型,如力学模型、静电模型、波粒二象性模型等等。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分析和计算。
同时,掌握解题方法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学生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建立良好的物理思维和逻辑能力,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熟悉不同模型的应用,培养自己的解题能力。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04b92437cfc789eb172dc8d2.png)
Fm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物理复习和做题时需要注意思考、善于归纳整理,对于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下面是物理解题中常见的24个解题模型,从力学、运动、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到原子物理,基本涵盖高中物理知识的各个方面。
主要模型归纳整理如下:模型一:超重和失重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 =m (g +a ); 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F =m (g -a ) 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绳剪断后台称示数 铁木球的运动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 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斜面对地面的压力? 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模型二:斜面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μ=tg 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 μ> tg θ物体静止于斜面 μ< tg 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 θ一μcos θ)aθ模型三:连接体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记住:N=211212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12m m m N+=讨论:①F 1≠0;F 2=0122F=(m +m )a N=m aN=212m F m m +② F 1≠0;F 2≠0 N= 211212m F m m m F ++(20F =是上面的情况) F=211221m m g)(m m g)(m m ++F=122112m (m )m (m gsin )m mg θ++F=A B B 12m (m )m Fm m g ++F 1>F 2 m 1>m 2 N 1<N 2例如:N 5对6=F Mm (m 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 第12对13的作用力N 12对13=Fnm12)m -(nm 2 m 1 Fm 1 m 2╰ α模型四:轻绳、轻杆绳只能受拉力,杆能沿杆方向的拉、压、横向及任意方向的力。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中常见模型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中常见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7d364910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74.png)
╰ α 高中物理知识归纳----------------------------力学模型及方法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或并排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2斜面模型 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 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μ=tg 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 μ> tg θ物体静止于斜面μ< tg 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 θ一μcos θ 3.轻绳、杆模型绳只能受拉力,杆能沿杆方向的拉、压、横向及任意方向的力; 杆对球的作用力由运动情况决定 只有θ=arctg ga时才沿杆方向最高点时杆对球的作用力;最低点时的速度 ,杆的拉力若小球带电呢假设单B 下摆,最低点的速度V B =R 2g ⇐mgR=221Bmv Em L ·m 2 m 1 F B A F 1F 2 B A FFm 整体下摆2mgR=mg2R +'2B '2A mv 21mv 21+ 'A 'B V 2V = ⇒ 'A V =gR 53 ; 'A 'B V 2V ==gR 256> V B=R 2g所以AB 杆对B 做正功,AB 杆对A 做负功 若 V 0<gR ,运动情况为先平抛,绳拉直沿绳方向的速度消失即是有能量损失,绳拉紧后沿圆周下落机械能守恒;而不能够整个过程用机械能守恒; 求水平初速及最低点时绳的拉力换为绳时:先自由落体,在绳瞬间拉紧沿绳方向的速度消失有能量损失即v 1突然消失,再v 2下摆机械能守恒例:摆球的质量为m,从偏离水平方向30°的位置由静释放,设绳子为理想轻绳,求:小球运动到最低点A 时绳子受到的拉力是多少4.超重失重模型 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mg+a ;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F=mg-a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1到2到3过程中 1、3除外超重状态 绳剪断后台称示数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 斜面对地面的压力 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 铁木球的运动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1.15分一光滑圆环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环上套着两个小球A 和B 中央有孔,A 、B 间由细绳连接着,它们处于如图中所示位置时恰好都能保持静止状态;此情况下,B 球与环中心O 处于同一水平面上,A B 间的细绳呈伸直状态,与水平线成300夹角;已知B 球的质量为m ,求: 1细绳对B 球的拉力和A 球的质量; 2若剪断细绳瞬间A 球的加速度;3剪断细绳后,B 球第一次过圆环最低点时对圆环的作用力 15分1对B 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mg T =030sin mg T 2= ① 1分对A 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在水平方向0030sin 30cos A N T = ② 1分在竖直方向:030sin 30cos T g m N A A += ③ 2分a 图9θ由以上方程解得:m m A 2= ④ 1分2剪断细绳瞬间,对A 球:a m g m F A A 合==030sin 2分2/g a = ⑤ 2分3 设B 球第一次过圆环最低点时的速度为v,压力为N,圆环半径为r.则: 221mv mgr =⑥ 2分 r v m mg N 2=-⑦ 2分⑥⑦联解得:N =3mg 1分由牛顿第三定律得B 球对圆环的压力 N /=N =3mg 方向竖直向下 ⑨ 1分 2.20分如图所示,光滑水平地面上停着一辆平板车,其质量为m 2,长为L,车右端A 点有一块静止的质量为m 的小金属块.金属块与车间有摩擦,与中点C 为界, AC 段与CB 段动摩擦因数不同.现给车施加一个向右的水平恒力,使车向右运动,同时金属块在车上开始滑动,当金属块滑到中点C 时,即撤去这个力.已知撤去力的瞬间,金属块的速度为0v ,车的速度为02v ,最后金属块恰停在车的左端B 点;如果金属块与车的AC 段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μ,与CB 段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μ,求1μ与2μ的比值.20分由于金属块和车的初速度均为零,且经过相等时间加速后车速是金属块速度的2倍,则在此过程中车的加速度是金属块加速度的两倍;金属块加速度g a 11μ= ① 则车的加速度g a 122μ= ② 在此过程中金属块位移gv s 12012μ=③车的位移gv s 12024)2(μ= ④由位移关系212Ls s =- ⑤ 得 gLv 201=μ ⑥从小金属块滑至车中点C 开始到小金属块停在车的左端的过程中,系统外力为零,动量守恒,设向右为正方向,且最后共同速度为v v m m mv v m )2(2200+=+⨯ ⑦ 得035v v = 由能量守恒有 2020202)35(32121)2(2212v m mv v m L mg⨯⨯-+⨯⨯=μ ⑧ 得gLv 32202=μ ⑨ 由⑥⑨得2321=μμ ⑩FA CBLA CBL。
高中物理第08章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定律应用 四种常见模型
![高中物理第08章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定律应用 四种常见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26135c7bcf84b9d528ea7a39.png)
高中物理第08章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定律应用四种常见模型Lex Li01、动量守恒定律概述(1)动量守恒定律的五性:①条件性:满足系统条件或近似条件;②系统性:动量守恒是相对与系统的,对于一个物体无所谓守恒;③矢量性:表达式中涉及的都是矢量,需要首先选取正方向,分清各物体初、末动量的正、负。
④相对性:方程中的所有动量必须相对于同一参考系;⑤同时性:动量是状态量,动量守恒指对应每一时刻的总动量都和初时刻的总动量相等。
不同时刻的动量不能相加。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的步骤①对象(系统性):分析题意,明确研究对象;②受力(条件性):对各阶段所选系统内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判定能否应用动量守恒; ③过程(矢量性、相对性、同时性):确定过程的始、末状态,写出初动量和末动量表达式;④方程:建立动量守恒方程求解。
02、常见模型(1)碰撞、爆炸:作用时间极短,内力远大于外力,系统动量守恒①弹性碰撞: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设质量m 1的物体以速度v 0与质量为m 2的在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发生弹性正碰,则: 动量守恒:221101v m v m v m += 动能不变:222211111011v m v m v m +=解得:121012m m v v m m −=+ 120122m v v m m =+②非弹性碰撞:部分机械能转化成物体的内能,系统损失了机械能两物体仍能分离.动量守恒用公式表示为:m 1v 1+m 2v 2= m 1v 1′+m 2v 2′机械能损失:22'2'21111112211222222()()E m v m v m v m v ∆=+−+ ③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两物体粘在一起运动,此时动能损失最大,而动量守恒. 用公式表示为: m 1v 1+m 2v 2=(m 1+m 2)v机械能损失:222111112212()()E m v m v m m v ∆=+−+④爆炸: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增加例01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A、B、C三个物块,其质量分别为m A=2.0 kg,m B=m C =1.0 kg,现用一轻弹簧将A、B两物块连接,并用力缓慢压缩弹簧使A、B两物块靠近,此过程外力做功108 J(弹簧仍处于弹性限度范围内),然后同时释放,弹簧开始逐渐变长,当弹簧刚好恢复原长时,C恰好以4 m/s的速度迎面与B发生碰撞并瞬时粘连.求:(1)弹簧刚好恢复原长时(B与C碰撞前),A和B物块速度的大小;(2)当弹簧第二次被压缩时,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针对训练01 如图所示,总质量为M的大小两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小物体和大物体间有压缩着的弹簧,另有质量为2m的物体以v0速度向右冲来,为了防止冲撞,大物体将小物体发射出去,小物体和冲来的物体碰撞后粘合在一起.小物体发射的速度至少应多大,才能使它们不再碰撞?(2)人船模型(平均动量守恒问题):特点:初态时相互作用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在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某一个方向的动量守恒(如水平方向动量守恒).例02 质量为m的人站在质量为M,长为L的静止小船的右端,小船的左端靠在岸边。
高中物理经典解题模型归纳
![高中物理经典解题模型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ac4c08158fafab068dc02cc.png)
高中物理经典解题模型归纳高中物理24个经典模型1、"皮带"模型: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及摩擦生热等问题.2、"斜面"模型:运动规律.三大定律.数理问题.3、"运动关联"模型:一物体运动的同时性.独立性.等效性.多物体参与的独立性和时空联系.4、"人船"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数理问题.5、"子弹打木块"模型:三大定律.摩擦生热.临界问题.数理问题.6、"爆炸"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7、"单摆"模型:简谐运动.圆周运动中的力和能问题.对称法.图象法.8.电磁场中的"双电源"模型:顺接与反接.力学中的三大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9.交流电有效值相关模型:图像法.焦耳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能量问题.10、"平抛"模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类平抛运动).11、"行星"模型:向心力(各种力).相关物理量.功能问题.数理问题(圆心.半径.临界问题).12、"全过程"模型:匀变速运动的整体性.保守力与耗散力.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全过程整体法.13、"质心"模型:质心(多种体育运动).集中典型运动规律.力能角度.14、"绳件.弹簧.杆件"三件模型:三件的异同点,直线与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和功能问题.15、"挂件"模型:平衡问题.死结与活结问题,采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三角形法则和极值法.16、"追碰"模型:运动规律.碰撞规律.临界问题.数学法(函数极值法.图像法等)和物理方法(参照物变换法.守恒法)等.17."能级"模型:能级图.跃迁规律.光电效应等光的本质综合问题.18.远距离输电升压降压的变压器模型.19、"限流与分压器"模型:电路设计.串并联电路规律及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实际应用.20、"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方法和变压器的三个制约问题.21、"磁流发电机"模型:平衡与偏转.力和能问题.22、"回旋加速器"模型:加速模型(力能规律).回旋模型(圆周运动).数理问题.23、"对称"模型:简谐运动(波动).电场.磁场.光学问题中的对称性.多解性.对称性.24、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棒与电阻.棒与电容.棒与电感.棒与弹簧组合.平面导轨.竖直导轨等,处理角度为力电角度.电学角度.力能角度.高中物理11种基本模型题型1:直线运动问题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
高中典型的物理模型及方法
![高中典型的物理模型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597403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0c.png)
●典型物理模型及方法◆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记住:N=211212m F m F m m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212m m m N+=讨论:①F 1≠0;F 2=0122F=(m +m )a N=m aN=212m Fm m +②F 1≠0;F 2≠0N=211212m F m m m F ++(20F=就是上面的情况)F=211221m m g)(m m g)(m m ++F=122112m (m )m (m gsin )m m g θ++F=A B B 12m (m )m Fm m g ++F 1>F 2m 1>m 2N 1<N 2(为什么)N 5对6=F Mm (m 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第12对13的作用力N 12对13=Fnm12)m -(n ◆2.水流星模型(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是典型的变速圆周运动)研究物体通过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情况,并且经常出现临界状态。
(圆周运动实例)①火车转弯②汽车过拱桥、凹桥3③飞机做俯冲运动时,飞行员对座位的压力。
④物体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汽车在水平公路转弯,水平转盘上的物体,绳拴着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绕绳的一端旋转)和物体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翻滚过山车、水流星、杂技节目中的飞车走壁等)。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高考必备】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高考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038f45e6aa00b52acfc7ca67.png)
Fm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物理复习和做题时需要注意思考、善于归纳整理,对于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下面是物理解题中常见的24个解题模型,从力学、运动、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到原子物理,基本涵盖高中物理知识的各个方面。
主要模型归纳整理如下:模型一:超重和失重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 =m (g +a ); 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F =m (g -a ) 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绳剪断后台称示数 铁木球的运动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 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斜面对地面的压力? 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模型二:斜面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tg 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 > tg 物体静止于斜面 < tg 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 一cos )μθμθμθθμθaθ模型三:连接体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记住:N=(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讨论:①F 1≠0;F 2=0N=② F 1≠0;F 2≠0 N=(是上面的情况) F=F=F=F 1>F 2 m 1>m 2 N 1<N 2例如:N 5对6=(m 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 第12对13的作用力N 12对13=211212m F m F m m ++⇒F 212m m m N+=122F=(m +m )a N=m a212m F m m +211212m F m m m F ++20F =211221m m g)(m m g)(m m ++122112m (m )m (m gsin )m mg θ++A B B 12m (m )m Fm m g ++F Mm Fnm 12)m -(n m 2 m 1 Fm 1 m 2╰ α模型四:轻绳、轻杆绳只能受拉力,杆能沿杆方向的拉、压、横向及任意方向的力。
高中物理模型总结
![高中物理模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b36e8e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31.png)
高中物理模型总结高中物理是一门重要且广泛应用的学科,它通过建立各种物理模型,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运动规律和物理原理。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中常见的模型进行总结,并介绍其应用。
1.匀速直线运动模型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形式之一。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是相等的。
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位移 = 速度 × 时间这个模型可以应用于行驶匀速的汽车、火车等物体的运动分析。
2.自由落体模型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其他力的情况下,只受到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这个模型的特点是物体下落的加速度恒定为重力加速度 g,约等于 9.8 m/s²。
自由落体模型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描述:下落距离 = 1/2 × g × 时间²自由落体模型可以应用于分析物体从高处下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和距离等问题。
3.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力之间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净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描述:加速度 = 净力 / 质量这个模型可以应用于分析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
4.牛顿万有引力模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万有引力模型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描述:引力 = G × (质量1 × 质量2) / 距离²这个模型可以应用于分析天体运动、行星轨道等问题。
5.电路模型电路模型用于描述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规律。
电路模型包括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
欧姆定律描述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描述:电流 = 电压 / 电阻这个模型可以应用于分析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模型总结,这些模型帮助我们理解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物理原理。
通过运用这些模型,我们可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应用。
高中物理四大经典力学模型完全解析
![高中物理四大经典力学模型完全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ec2da1f18583d048645989.png)
四大经典力学模型完全解析一、斜面问题模型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下图所示)匀速下滑时,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tanθ.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上图所示):(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下图所示)匀速下滑时,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停止前)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
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下图所示):(1)向下的加速度a=g sinθ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2)向下的加速度a>g sinθ时,悬绳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3)向下的加速度a<g sinθ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5.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0平抛一小球(如下图所示):(1)落到斜面上的时间t=2v0tanθg;(2)落到斜面上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恒定,且tanα=2tanθ,与初速度无关;6.如下图所示,当整体有向右的加速度a=g tanθ时,m能在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
例1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存在着两个磁感应强度大小相同的匀强磁场,其方向一个垂直于斜面向上,一个垂直于斜面向下(如下图所示),它们的宽度均为L.一个质量为m、边长也为L的正方形线框以速度v进入上部磁场时,恰好做匀速运动。
(1)当ab边刚越过边界ff′时,线框的加速度为多大,方向如何?(2)当ab边到达gg′与ff′的正中间位置时,线框又恰好做匀速运动,则线框从开始进入上部磁场到ab边到达gg′与ff′的正中间位置的过程中,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为多少?(线框的ab边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与磁场边界平行,不计摩擦阻力)【点评】导线在恒力作用下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是高中物理中一类常见题型,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情况下求平衡速度的方法。
高中物理模型追及、相遇模型
![高中物理模型追及、相遇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173f61a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9.png)
高中物理模型-追及、相遇模型高中物理模型-追及、相遇模型一、模型概述追及和相遇问题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模型之一,主要涉及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这类问题通常涉及两个或多个物体在同一时间内或在不同时间内相对位置的变化,需要我们运用速度、加速度、时间等物理量来描述。
追及和相遇问题涵盖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多种情况,对于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模型的物理原理1.追及问题追及问题通常是指两个物体在同一方向上运动,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后者逐渐接近前者。
在追及问题中,关键是找出两者速度相等时相距的距离,因为此时后者与前者的相对速度为零,无法继续靠近。
追及问题的关键在于判断能否追上以及追上的时间。
2.相遇问题相遇问题则通常是指两个物体在不同地点出发,最终在某一地点相遇。
相遇问题的关键是找出两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以及相对速度的大小。
在解决相遇问题时,需要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相对速度,从而得出相遇的时间和地点。
三、模型的数学表达1.追及问题设两物体分别为A和B,初始时刻A在前,B在后。
设A的速度为v1,B的速度为v2,两物体相距为d。
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近,此时两物体的相对速度为零。
此后,B物体将超过A物体。
设经过时间t后两物体相距最近,则有:v1 = v2 = d/t。
2.相遇问题设两物体分别为C和D,初始时刻C在起点,D在终点。
设C的速度为v3,D 的速度为v4,两物体相距为s。
设经过时间t后两物体相遇,则有:s = v3t + v4t。
四、模型的求解方法1.追及问题对于追及问题,首先要判断能否追上。
如果后者的速度始终小于前者的速度,那么后者永远也追不上前者。
如果后者的速度大于前者的速度,那么两者最终会相遇。
其次要找出追上的时间。
可以通过相对速度法或相对位移法来求解。
相对速度法是指找出两物体的相对速度,根据相对速度的变化求出时间。
相对位移法是指找出两物体的相对位移,根据相对位移的变化求出时间。
高中物理模型归纳整理总结
![高中物理模型归纳整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807025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2.png)
高中物理模型归纳整理总结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通过建立模型来描述和解释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和规律。
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物理模型,这些模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的物理模型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1. 质点模型质点模型是最基本的物理模型之一,用来描述物体的简单运动。
在质点模型中,物体被视为一个质点,忽略了物体的体积和形状。
质点模型常用于描述运动学问题,例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弹簧模型弹簧模型用来描述弹性体的性质和变形规律。
在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变,而弹簧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定量地描述物体的形变和恢复力。
弹簧模型在弹簧振动、弹性碰撞等问题中有广泛应用。
3. 运动学模型运动学模型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不考虑物体受到的力的作用。
运动学模型通过建立运动方程,可以精确描述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
常见的运动学模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4. 动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考虑物体受到的力的作用。
动力学模型通过牛顿定律和其它运动定律,可以分析物体受力情况下的运动情况。
常见的动力学模型包括斜面运动、摩擦力、弹力等。
5. 光学模型光学模型用来描述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等现象。
光学模型根据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可以通过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建立不同的模型。
常见的光学模型包括平面镜成像、球面镜成像、光的干涉和衍射等。
6. 电路模型电路模型用来描述电流、电压和电阻等电学量之间的关系。
电路模型通过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等,可以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分布、电压分布和电阻等。
常见的电路模型包括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阻网络等。
7. 磁学模型磁学模型用来描述磁场和磁力的作用规律。
磁学模型通过安培定律和洛伦兹力等,可以分析磁场中导体受到的力和磁力线的分布。
常见的磁学模型包括电磁感应、电磁铁、电动机等。
8. 热学模型热学模型用来描述物体的温度和热能的传递规律。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fde3bec2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2.png)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各种物理现象。
下面列举了一些高中物理中常见的物理模型。
1. 质点模型质点模型是物理学中最简单的模型之一,假设物体可以看作没有大小和形状的点。
这种模型适用于研究物体的运动,特别是在分析宏观物体的受力和加速度时,可以将它们视为单个质点。
2. 线性模型线性模型用于描述与物体运动相关的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外力成正比。
这种模型适用于直线运动、平衡力和简单机械的分析。
3. 摩擦模型摩擦模型用于研究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在实际情况中,摩擦力通常会对物体的运动产生影响。
根据摩擦力的不同性质,摩擦可以分为静摩擦和动摩擦,其中静摩擦力的大小会根据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摩擦系数来决定。
4. 弹簧模型弹簧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弹簧受力、弹簧振动和弹簧势能等问题。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伸长或压缩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
这种模型适用于弹性力学的研究。
5. 牛顿环模型牛顿环模型用于研究薄膜的干涉现象。
当平行光线垂直照射在两个透明介质之间的薄膜上时,会产生干涉条纹。
利用牛顿环模型可以解释干涉现象并计算薄膜的厚度。
6. 光的几何模型光的几何模型用于描述光线在直线传播和折射时的行为。
根据光的几何模型可以解释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并分析光的传播路径和成像问题。
7. 热传导模型热传导模型用于研究物体之间的热传导过程。
根据热传导模型可以解释热量的传递和热导率等问题。
这种模型适用于研究物质的热学性质和热平衡问题。
8. 电路模型电路模型用于描述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和电势差的变化。
根据电路模型可以解释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并计算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大小。
以上是高中物理常见的一些物理模型。
这些模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各种物理现象,为理论的研究和实验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了解和掌握这些模型对于学好物理学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中认真应用这些模型,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经典模型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经典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14afd14c55270722182ef703.png)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经典模型1、'皮带'模型: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及摩擦生热等问题.2、'斜面'模型:运动规律,三大定律,数理问题.3、'运动关联'模型:一物体运动的同时性,独立性,等效性,多物体参与的独立性和时空联系.4、'人船'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数理问题.5、'子弹打木块'模型:三大定律,摩擦生热,临界问题,数理问题.6、'爆炸'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7、'单摆'模型:简谐运动,圆周运动中的力和能问题,对称法,图象法.8.电磁场中的'双电源'模型:顺接与反接,力学中的三大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9.交流电有效值相关模型:图像法,焦耳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能量问题.10、'平抛'模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类平抛运动).11、'行星'模型:向心力(各种力),相关物理量,功能问题,数理问题(圆心.半径.临界问题).12、'全过程'模型:匀变速运动的整体性,保守力与耗散力,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全过程整体法.13、'质心'模型:质心(多种体育运动),集中典型运动规律,力能角度.14、'绳件.弹簧.杆件'三件模型:三件的异同点,直线与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和功能问题.15、'挂件'模型:平衡问题,死结与活结问题,采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三角形法则和极值法.16、'追碰'模型:运动规律,碰撞规律,临界问题,数学法(函数极值法.图像法等)和物理方法(参照物变换法.守恒法)等.17.'能级'模型:能级图,跃迁规律,光电效应等光的本质综合问题.18.远距离输电升压降压的变压器模型.19、'限流与分压器'模型:电路设计,串并联电路规律及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实际应用.20、'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方法和变压器的三个制约问题.21、'磁流发电机'模型:平衡与偏转,力和能问题.22、'回旋加速器'模型:加速模型(力能规律),回旋模型(圆周运动),数理问题.23、'对称'模型:简谐运动(波动),电场,磁场,光学问题中的对称性,多解性,对称性.24、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棒与电阻,棒与电容,棒与电感,棒与弹簧组合,平面导轨,竖直导轨等,处理角度为力电角度,电学角度,力能角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物理总复习专题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方法概述高考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考查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的高中物理学习思想.每年各地的高考题为了避免雷同而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但又总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可粗略地总结如下:(1)选择题中一般都包含3~4道关于振动与波、原子物理、光学、热学的试题.(2)实验题以考查电路、电学测量为主,两道实验小题中出一道较新颖的设计性实验题的可能性较大.(3)试卷中下列常见的物理模型出现的概率较大: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包含子弹射入)、带电粒子的加速与偏转、天体问题(圆周运动)、轻绳(轻杆)连接体模型、传送带问题、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高考中常出现的物理模型中,有些问题在高考中变化较大,或者在前面专题中已有较全面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论述和例举.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等在高考中的地位特别重要,本专题就这几类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和强化训练;传送带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也较大,而且解题思路独特,本专题也略加论述.热点、重点、难点一、斜面问题在每年各地的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如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5题、北京理综卷第18题、天津理综卷第1题、上海物理卷第22题等,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14题、全国理综卷Ⅱ第16题、北京理综卷第20题、江苏物理卷第7题和第15题等.在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对这一模型的例举和训练也比较多,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匀速下滑时,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tan θ.图9-1甲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乙所示)匀速下滑时,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停止前)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见一轮书中的方法概述).图9-1乙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图9-2所示):图9-2(1)向下的加速度a=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2)向下的加速度a>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3)向下的加速度a<g sin θ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5.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0平抛一小球(如图9-3所示):图9-3(1)落到斜面上的时间t=2v0tan θg;(2)落到斜面上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恒定,且tan α=2tan θ,与初速度无关;(3)经过t c=v0tan θg小球距斜面最远,最大距离d=(v0sin θ)22g cos θ.6.如图9-4所示,当整体有向右的加速度a=g tan θ时,m能在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图9-47.在如图9-5所示的物理模型中,当回路的总电阻恒定、导轨光滑时,ab棒所能达到的稳定速度v m=mgR sin θB2L2.图9-58.如图9-6所示,当各接触面均光滑时,在小球从斜面顶端滑下的过程中,斜面后退的位移s=mm+ML.图9-6●例1有一些问题你可能不会求解,但是你仍有可能对这些问题的解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和判断.例如从解的物理量单位,解随某些已知量变化的趋势,解在一些特殊条件下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预期结果、实验结论等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解的合理性或正确性.举例如下:如图9-7甲所示,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滑块A放于水平地面上.把质量为m的滑块B放在A的斜面上.忽略一切摩擦,有人求得B相对地面的加速度a=M+mM+m sin2θg sin θ,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图9-7甲对于上述解,某同学首先分析了等号右侧的量的单位,没发现问题.他进一步利用特殊条件对该解做了如下四项分析和判断,所得结论都是“解可能是对的”.但是,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指出该项[2008年高考·北京理综卷]( )A.当θ=0°时,该解给出a=0,这符合常识,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B.当θ=90°时,该解给出a=g,这符合实验结论,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C.当M≫m时,该解给出a≈g sin θ,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D.当m≫M时,该解给出a≈gsin θ,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解析】当A固定时,很容易得出a=g sin θ;当A置于光滑的水平面时,B加速下滑的同时A向左加速运动,B不会沿斜面方向下滑,难以求出运动的加速度.图9-7乙设滑块A的底边长为L,当B滑下时A向左移动的距离为x,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xt=mL-xt解得:x=mLM+m当m≫M时,x≈L,即B水平方向的位移趋于零,B趋于自由落体运动且加速度a≈g.选项D中,当m≫M时,a≈gsin θ>g显然不可能.[答案] D【点评】本例中,若m、M、θ、L有具体数值,可假设B下滑至底端时速度v1的水平、竖直分量分别为v1x、v1y,则有:v1yv1x=hL-x=(M+m)hML12mv1x2+12mv1y2+12Mv22=mghmv1x=Mv2解方程组即可得v1x、v1y、v1以及v1的方向和m下滑过程中相对地面的加速度.●例2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存在着两个磁感应强度大小相同的匀强磁场,其方向一个垂直于斜面向上,一个垂直于斜面向下(如图9-8甲所示),它们的宽度均为L.一个质量为m、边长也为L的正方形线框以速度v进入上部磁场时,恰好做匀速运动.图9-8甲(1)当ab边刚越过边界ff′时,线框的加速度为多大,方向如何?(2)当ab边到达gg′与ff′的正中间位置时,线框又恰好做匀速运动,则线框从开始进入上部磁场到ab边到达gg′与ff′的正中间位置的过程中,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为多少?(线框的ab 边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与磁场边界平行,不计摩擦阻力)【解析】(1)当线框的ab边从高处刚进入上部磁场(如图9-8 乙中的位置①所示)时,线框恰好做匀速运动,则有:mg sin θ=BI1L此时I1=BLvR当线框的ab边刚好越过边界ff′(如图9-8乙中的位置②所示)时,由于线框从位置①到位置②始终做匀速运动,此时将ab边与cd边切割磁感线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同向叠加,回路中电流的大小等于2I1.故线框的加速度大小为:图9-8乙a =4BI 1L -mg sin θm=3g sin θ,方向沿斜面向上.(2)而当线框的ab 边到达gg ′与ff ′的正中间位置(如图9-8 乙中的位置③所示)时,线框又恰好做匀速运动,说明mg sin θ=4BI 2L故I 2=14I 1由I 1=BLv R 可知,此时v ′=14v从位置①到位置③,线框的重力势能减少了32mgL sin θ动能减少了12mv 2-12m (v 4)2=1532mv 2由于线框减少的机械能全部经电能转化为焦耳热,因此有: Q =32mgL sin θ+1532mv 2. [答案] (1)3g sin θ,方向沿斜面向上 (2)32mgL sin θ+1532mv 2 【点评】导线在恒力作用下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是高中物理中一类常见题型,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情况下求平衡速度的方法.二、叠加体模型叠加体模型在历年的高考中频繁出现,一般需求解它们之间的摩擦力、相对滑动路程、摩擦生热、多次作用后的速度变化等,另外广义的叠加体模型可以有许多变化,涉及的问题更多.如2009年高考天津理综卷第10题、宁夏理综卷第20题、山东理综卷第24题,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 Ⅰ 的第15题、北京理综卷第24题、江苏物理卷第6题、四川延考区理综卷第25题等.叠加体模型有较多的变化,解题时往往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前面相关例题、练习较多),下列两个典型的情境和结论需要熟记和灵活运用.1.叠放的长方体物块A 、B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或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释放后变速运动的过程中(如图9-9所示),A 、B 之间无摩擦力作用.图9-92.如图9-10所示,一对滑动摩擦力做的总功一定为负值,其绝对值等于摩擦力乘以相对滑动的总路程或等于摩擦产生的热量,与单个物体的位移无关,即Q 摩=f ·s 相.图9-10●例3 质量为M 的均匀木块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木块左右两侧各有一位拿着完全相同的步枪和子弹的射击手.首先左侧的射击手开枪,子弹水平射入木块的最大深度为d 1,然后右侧的射击手开枪,子弹水平射入木块的最大深度为d 2,如图9-11所示.设子弹均未射穿木块,且两子弹与木块之间的作用力大小均相同.当两颗子弹均相对木块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属于选修3-5模块)( )图9-11A .最终木块静止,d 1=d 2B .最终木块向右运动,d 1<d 2C .最终木块静止,d 1<d 2D .最终木块静止,d 1>d 2【解析】木块和射出后的左右两子弹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设子弹的质量为m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 0-mv 0=(M +2m )v解得:v =0,即最终木块静止设左侧子弹射入木块后的共同速度为v 1,有: mv 0=(m +M )v 1Q 1=f ·d 1=12mv 02-12(m +M )v 12解得:d 1=mMv 022(m +M )f对右侧子弹射入的过程,由功能原理得:Q 2=f ·d 2=12mv 02+12(m +M )v 12-0解得:d 2=(2m 2+mM )v 022(m +M )f即d 1<d 2. [答案] C【点评】摩擦生热公式可称之为“功能关系”或“功能原理”的公式,但不能称之为“动能定理”的公式,它是由动能定理的关系式推导得出的二级结论.三、含弹簧的物理模型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和弹簧有关的物理试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考命题者常以弹簧为载体设计出各类试题,这类试题涉及静力学问题、动力学问题、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问题、振动问题、功能问题等,几乎贯穿了整个力学的知识体系.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这类试题的分析方法,现将有关弹簧问题分类进行剖析.对于弹簧,从受力角度看,弹簧上的弹力是变力;从能量角度看,弹簧是个储能元件.因此,弹簧问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故备受高考命题老师的青睐.如2009年高考福建理综卷第21题、山东理综卷第22题、重庆理综卷第24题,2008年高考北京理综卷第22题、山东理综卷第16题和第22题、四川延考区理综卷第14题等.题目类型有: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与动量和能量有关的弹簧问题.1.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1)胡克定律:F =kx ,ΔF =k ·Δx .(2)对弹簧秤的两端施加(沿轴线方向)大小不同的拉力,弹簧秤的示数一定等于挂钩上的拉力. ●例4 如图9-12甲所示,两木块A 、B 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1和k 2,两弹簧分别连接A 、B ,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木块A ,直到下面的弹簧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在此过程中A 和B 的重力势能共增加了( )图9-12甲A .(m 1+m 2)2g 2k 1+k 2B .(m 1+m 2)2g 22(k 1+k 2)C .(m 1+m 2)2g 2(k 1+k 2k 1k 2) D .(m 1+m 2)2g 2k 2+m 1(m 1+m 2)g 2k 1【解析】取A 、B 以及它们之间的弹簧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则当下面的弹簧对地面的压力为零时,向上提A 的力F 恰好为:F =(m 1+m 2)g设这一过程中上面和下面的弹簧分别伸长x 1、x 2,如图9-12乙所示,由胡克定律得:图9-12乙x 1=(m 1+m 2)g k 1,x 2=(m 1+m 2)gk 2故A 、B 增加的重力势能共为:ΔE p =m 1g (x 1+x 2)+m 2gx 2=(m 1+m 2)2g 2k 2+m 1(m 1+m 2)g 2k 1.[答案] D【点评】①计算上面弹簧的伸长量时,较多同学会先计算原来的压缩量,然后计算后来的伸长量,再将两者相加,但不如上面解析中直接运用Δx =ΔFk进行计算更快捷方便.②通过比较可知,重力势能的增加并不等于向上提的力所做的功W =F ·x 总=(m 1+m 2)2g22k 22+(m 1+m 2)2g22k 1k 2.2.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1)瞬时加速度问题(与轻绳、轻杆不同):一端固定、另一端接有物体的弹簧,形变不会发生突变,弹力也不会发生突变.(2)如图9-13所示,将A 、B 下压后撤去外力,弹簧在恢复原长时刻B 与A 开始分离.图9-13●例5 一弹簧秤秤盘的质量m 1=1.5 kg ,盘内放一质量m 2=10.5 kg 的物体P ,弹簧的质量不计,其劲度系数k =800 N/m ,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如图9-14 所示.图9-14现给P 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 ,使P 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在最初0.2 s内F 是变化的,在0.2 s 后是恒定的,求F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取g =10 m/s 2)【解析】初始时刻弹簧的压缩量为:x 0=(m 1+m 2)g k=0.15 m设秤盘上升高度x 时P 与秤盘分离,分离时刻有: k (x 0-x )-m 1gm 1=a又由题意知,对于0~0.2 s 时间内P 的运动有: 12at 2=x 解得:x =0.12 m ,a =6 m/s 2故在平衡位置处,拉力有最小值F min =(m 1+m 2)a =72 N 分离时刻拉力达到最大值F max =m 2g +m 2a =168 N . [答案] 72 N 168 N 【点评】对于本例所述的物理过程,要特别注意的是:分离时刻m 1与m 2之间的弹力恰好减为零,下一时刻弹簧的弹力与秤盘的重力使秤盘产生的加速度将小于a ,故秤盘与重物分离.3.与动量、能量相关的弹簧问题与动量、能量相关的弹簧问题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繁,而且常以计算题出现,在解析过程中以下两点结论的应用非常重要:(1)弹簧压缩和伸长的形变相同时,弹簧的弹性势能相等;(2)弹簧连接两个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弹簧处于原长时两物体的相对速度最大,弹簧的形变最大时两物体的速度相等.●例6如图9-15所示,用轻弹簧将质量均为m=1 kg的物块A和B连接起来,将它们固定在空中,弹簧处于原长状态,A距地面的高度h1=0.90 m.同时释放两物块,A与地面碰撞后速度立即变为零,由于B压缩弹簧后被反弹,使A刚好能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B物块换为质量为2m的物块C(图中未画出),仍将它与A固定在空中且弹簧处于原长,从A距地面的高度为h2处同时释放,C压缩弹簧被反弹后,A也刚好能离开地面.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k=100 N/m,求h2的大小.图9-15【解析】设A物块落地时,B物块的速度为v1,则有:12mv12=mgh1设A 刚好离地时,弹簧的形变量为x,对A物块有:mg=kx从A落地后到A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对于A、B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12mv12=mgx+ΔE p换成C后,设A落地时,C的速度为v2,则有:12·2mv22=2mgh2从A落地后到A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A、C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12·2mv22=2mgx+ΔE p联立解得:h2=0.5 m.[答案] 0.5 m【点评】由于高中物理对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不作要求,所以在高考中几次考查弹簧问题时都要用到上述结论“①”.如2005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5题、1997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等.●例7用轻弹簧相连的质量均为2 kg 的A、B两物块都以v=6 m/s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运动,弹簧处于原长,质量为4 kg的物块C静止在前方,如图9-16 甲所示.B与C碰撞后二者粘在一起运动,则在以后的运动中:图9-16甲(1)当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时,物体A的速度为多大?(2)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是多少?(3)A的速度方向有可能向左吗?为什么?【解析】(1)当A、B、C三者的速度相等(设为v A′)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由于A、B、C三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则有:(m A+m B)v=(m A+m B+m C)v A′解得:v A′=(2+2)×62+2+4m/s=3 m/s.(2)B、C发生碰撞时,B、C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设碰后瞬间B、C两者的速度为v′,则有:m B v=(m B+m C)v′解得:v′=2×62+4=2 m/sA的速度为v A′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设其值为E p,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E p=12(m B+m C)v′2+12m A v2-12(m A+m B+m C)v A′2=12 J.(3)方法一A不可能向左运动.根据系统动量守恒有:(m A+m B)v=m A v A+(m B+m C)v B设A向左,则v A<0,v B>4 m/s则B、C发生碰撞后,A、B、C三者的动能之和为:E′=12m A v2A+12(m B+m C)v2B>12(m B+m C)v2B=48 J实际上系统的机械能为:E=E p+12(m A+m B+m C)v A′2=12 J+36 J=48 J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E′>E是不可能的,所以A不可能向左运动.方法二B、C碰撞后系统的运动可以看做整体向右匀速运动与A、B和C相对振动的合成(即相当于在匀速运动的车厢中两物块相对振动)由(1)知整体匀速运动的速度v0=v A′=3 m/s图9-16乙取以v0=3 m/s匀速运动的物体为参考系,可知弹簧处于原长时,A、B和C相对振动的速率最大,分别为:v AO=v-v0=3 m/sv BO=|v′-v0|=1 m/s由此可画出A、B、C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9-16乙所示,故A不可能有向左运动的时刻.[答案] (1)3 m/s (2)12 J (3)不可能,理由略【点评】①要清晰地想象、理解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相当于在以3 m/s匀速行驶的车厢内,A、B和C做相对弹簧上某点的简谐振动,振动的最大速率分别为3 m/s、1 m/s.②当弹簧由压缩恢复至原长时,A 最有可能向左运动,但此时A 的速度为零.●例8 探究某种笔的弹跳问题时,把笔分为轻质弹簧、内芯和外壳三部分,其中内芯和外壳质量分别为m 和4m .笔的弹跳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图9-17①把笔竖直倒立于水平硬桌面,下压外壳使其下端接触桌面(如图9-17甲所示);②由静止释放,外壳竖直上升到下端距桌面高度为h 1时,与静止的内芯碰撞(如图9-17乙所示);③碰后,内芯与外壳以共同的速度一起上升到外壳下端距桌面最大高度为h 2处(如图9-17丙所示).设内芯与外壳的撞击力远大于笔所受重力,不计摩擦与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求: (1)外壳与内芯碰撞后瞬间的共同速度大小. (2)从外壳离开桌面到碰撞前瞬间,弹簧做的功.(3)从外壳下端离开桌面到上升至h 2处,笔损失的机械能. [2009年高考·重庆理综卷]【解析】设外壳上升到h 1时速度的大小为v 1,外壳与内芯碰撞后瞬间的共同速度大小为v 2. (1)对外壳和内芯,从撞后达到共同速度到上升至h 2处,由动能定理得:(4m +m )g (h 2-h 1)=12(4m +m )v 22-0解得:v 2=2g (h 2-h 1).(2)外壳与内芯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即: 4mv 1=(4m +m )v 2将v 2代入得:v 1=542g (h 2-h 1)设弹簧做的功为W ,对外壳应用动能定理有:W -4mgh 1=12×4mv 21将v 1代入得:W =14mg (25h 2-9h 1).(3)由于外壳和内芯达到共同速度后上升至高度h 2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只有在外壳和内芯的碰撞中有能量损失,损失的能量E 损=12×4mv 21-12(4m +m )v 22将v 1、v 2代入得:E 损=54mg (h 2-h 1).[答案] (1)2g (h 2-h 1) (2)14mg (25h 2-9h 1)(3)54mg (h 2-h 1) 由以上例题可以看出,弹簧类试题的确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反映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优秀试题.弹簧与相连物体构成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状态的变化,为学生充分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巧妙解决物理问题、施展自身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当然也是区分学生能力强弱、拉大差距、选拔人才的一种常规题型.因此,弹簧试题也就成为高考物理题中的一类重要的、独具特色的考题.四、传送带问题从1990年以后出版的各种版本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均有皮带传输机的插图.皮带传送类问题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这类问题中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运动性质都具有变化性,涉及力、相对运动、能量转化等各方面的知识,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物理过程及应用物理规律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如2003年高考全国理综卷第34题、2005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4题等.对于滑块静止放在匀速传动的传送带上的模型,以下结论要清楚地理解并熟记: (1)滑块加速过程的位移等于滑块与传送带相对滑动的距离;(2)对于水平传送带,滑块加速过程中传送带对其做的功等于这一过程由摩擦产生的热量,即传送装置在这一过程需额外(相对空载)做的功W =mv 2=2E k =2Q 摩.●例9 如图9-18甲所示,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 点自由滑下,通过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后落到地面上的Q 点.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使传送带随之运动),物块仍从P 点自由滑下,则( )图9-18甲A .物块有可能不落到地面上B .物块仍将落在Q 点C .物块将会落在Q 点的左边D .物块将会落在Q 点的右边【解析】如图9-18乙所示,设物块滑上水平传送带上的初速度为v 0,物块与皮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图9-18乙物块在皮带上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μmgm=μg 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的速度为: v =v 02-2μgs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这一过程的时间可由方程s =v 0t -12μgt 2解得.当皮带向左匀速传送时,滑块在皮带上的摩擦力也为: f =μmg物块在皮带上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1′=μmg m=μg则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的速度v ′=v 02-2μgs =v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这一过程的时间同样可由方程s =v 0t -12μgt 2解得.由以上分析可知物块仍将落在Q 点,选项B 正确. [答案] B【点评】对于本例应深刻理解好以下两点:①滑动摩擦力f =μF N ,与相对滑动的速度或接触面积均无关;②两次滑行的初速度(都以地面为参考系)相等,加速度相等,故运动过程完全相同. 我们延伸开来思考,物块在皮带上的运动可理解为初速度为v 0的物块受到反方向的大小为μmg 的力F 的作用,与该力的施力物体做什么运动没有关系.●例10 如图9-19所示,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v =3 m/s 的速度向左运动,传送带上有一质量M =2 kg 的小木盒A ,A 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开始时,A 与传送带之间保持相对静止.现有两个光滑的质量均为m =1 kg 的小球先后相隔Δt =3 s 自传送带的左端出发,以v 0=15 m/s 的速度在传送带上向右运动.第1个球与木盒相遇后立即进入盒中并与盒保持相对静止;第2个球出发后历时Δt 1=13s 才与木盒相遇.取g =10 m/s 2,问:图9-19(1)第1个球与木盒相遇后瞬间,两者共同运动的速度为多大? (2)第1个球出发后经过多长时间与木盒相遇?(3)在木盒与第1个球相遇至与第2个球相遇的过程中,由于木盒与传送带间的摩擦而产生的热量是多少?【解析】(1)设第1个球与木盒相遇后瞬间,两者共同运动的速度为v 1,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 mv 0-Mv =(m +M )v 1解得:v 1=3 m/s ,方向向右.(2)设第1个球与木盒的相遇点离传送带左端的距离为s ,第1个球经过时间t 0与木盒相遇,则有:t 0=s v 0设第1个球进入木盒后两者共同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μ(m +M )g =(m +M )a解得:a =μg =3 m/s 2,方向向左设木盒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 1,加速到与传送带具有相同的速度的时间为t 2,则:t 1=t 2=Δva=1 s故木盒在2 s 内的位移为零依题意可知:s =v 0Δt 1+v (Δt +Δt 1-t 1-t 2-t 0) 解得:s =7.5 m ,t 0=0.5 s .(3)在木盒与第1个球相遇至与第2个球相遇的这一过程中,设传送带的位移为s ′,木盒的位移为s 1,则:s ′=v (Δt +Δt 1-t 0)=8.5 ms 1=v (Δt +Δt 1-t 1-t 2-t 0)=2.5 m故木盒相对于传送带的位移为:Δs =s ′-s 1=6 m 则木盒与传送带间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为: Q =f Δs =54 J .[答案] (1)3 m/s (2)0.5 s (3)54 J【点评】本题解析的关键在于:①对物理过程理解清楚;②求相对路程的方法.能力演练一、选择题(10×4分)1.图示是原子核的核子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Z 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D 和E 结合成F ,结合过程中一定会吸收核能B .若D 和E 结合成F ,结合过程中一定会释放核能C .若A 分裂成B 和C ,分裂过程中一定会吸收核能D .若A 分裂成B 和C ,分裂过程中一定会释放核能【解析】D 、E 结合成F 粒子时总质量减小,核反应释放核能;A 分裂成B 、C 粒子时,总质量减小,核反应释放核能.[答案] BD2.单冷型空调器一般用来降低室内温度,其制冷系统与电冰箱的制冷系统结构基本相同.某单冷型空调器的制冷机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Q 2,向高温物体放出热量Q 1,而外界(压缩机)必须对工作物质做功W ,制冷系数ε=Q 2W.设某一空调的制冷系数为4,若制冷机每天从房间内部吸收2.0×107J 的热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Q 1一定等于Q 2B .空调的制冷系数越大越耗能C .制冷机每天放出的热量Q 1=2.5×107JD .制冷机每天放出的热量Q 1=5.0×106J【解析】Q 1=Q 2+W >Q 2,选项A 错误;ε越大,从室内向外传递相同热量时压缩机所需做的功(耗电)越小,越节省能量,选项B 错误;又Q 1=Q 2+Q 2ε=2.5×107J ,故选项C 正确. [答案] C3.图示为一列简谐横波的波形图象,其中实线是t 1=0时刻的波形,虚线是t 2=1.5 s 时的波形,且(t 2-t 1)小于一个周期.由此可判断( )A .波长一定是60 cmB .波一定向x 轴正方向传播C .波的周期一定是6 sD .波速可能是0.1 m/s ,也可能是0.3 m/s 【解析】由题图知λ=60 cm若波向x 轴正方向传播,则可知:波传播的时间t 1=T 4,传播的位移s 1=15 cm =λ4故知T =6 s ,v =0.1 m/s若波向x 轴负方向传播,可知:波传播的时间t 2=34T ,传播的位移s 2=45 cm =3λ4故知T =2 s ,v =0.3 m/s . [答案] AD4.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叠放着质量均为M 的A 、B 两块木板,在木板A 的上面放着一个质量为m 的物块C ,木板和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A 、B 、C 之间以及B 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若用水平恒力F 向右拉动木板A ,使之从C 、B 之间抽出来,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则拉力F 的大小应该满足的条件是(已知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滑动摩擦力)( )A .F >μ(2m +M )gB .F >μ(m +2M )gC .F >2μ(m +M )gD .F >2μmg【解析】无论F 多大,摩擦力都不能使B 向右滑动,而滑动摩擦力能使C 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μg ,故F -μmg -μ(m +M )gM>μg 时,即F >2μ(m +M )g 时A 可从B 、C 之间抽出.[答案] C5.如图所示,一束单色光a 射向半球形玻璃砖的球心,在玻璃与空气的界面MN 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b 为反射光,c 为折射光,它们与法线间的夹角分别为β和θ.逐渐增大入射角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β和θ两角同时增大,θ始终大于βB .b 光束的能量逐渐减弱,c 光束的能量逐渐加强C .b 光在玻璃中的波长小于b 光在空气中的波长D .b 光光子的能量大于c 光光子的能量【解析】三个角度之间的关系有:θ=α,sin βsin α=n >1,故随着α的增大,β、θ都增大,但是θ<β,选项A 错误,且在全反射前,c 光束的能量逐渐减弱,b 光束的能量逐渐加强,选项B 错误;又由n =sin βsin α=c v =λλ′,b 光在玻璃中的波长小于在空气中的波长,但光子的能量不变,选项C 正确、D 错误.[答案] C6.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v =2 m/s 的速度匀速前进,上方漏斗中以每秒50 kg 的速度把煤粉竖直抖落到传送带上,然后一起随传送带运动.如果要使传送带保持原来的速度匀速前进,则传送带的电动机应增加的功率为( )A .100 WB .200 WC .500 WD .无法确定【解析】漏斗均匀持续将煤粉抖落在传送带上,每秒钟有50 kg 的煤粉被加速至2 m/s ,故每秒钟传送带的电动机应多做的功为:ΔW =ΔE k +Q =12mv 2+f ·Δs =mv 2=200 J故传送带的电动机应增加的功率ΔP =ΔWt=200 W .[答案] B7.如图所示,一根用绝缘材料制成的轻弹簧,劲度系数为k ,一端固定,另一端与质量为m 、带电荷量为+q 的小球相连,静止在光滑绝缘水平面上.当施加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E 后,小球开始做简谐运动,下列关于小球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小球的速度为零时,弹簧的伸长量为qEkB .小球的速度为零时,弹簧的伸长量为2qEkC .运动过程中,小球和弹簧系统的机械能守恒D .运动过程中,小球动能变化量、弹性势能变化量以及电势能的变化量之和保持为零 【解析】由题意知,小球位于平衡位置时弹簧的伸长量x 0=qE k,小球速度为零时弹簧处于原长或伸长了2x 0=2qEk,选项A 错误、B 正确.小球做简谐运动的过程中弹簧弹力和电场力都做功,机械能不守恒,动能、弹性势能、电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选项D 正确.[答案] BD8.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 的滑块放在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上.滑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滑块与斜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重力加速度为g ,则[2009年高考·北京理综卷]( )A .将滑块由静止释放,如果μ>tan θ,滑块将下滑B .给滑块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如果μ<tan θ,滑块将减速下滑C .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拉滑块向上匀速滑动,如果μ=tan θ,则拉力大小应是2mg sin θD .用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力拉滑块向下匀速滑动,如果μ=tan θ,则拉力大小应是mg sin θ 【解析】对于静止置于斜面上的滑块,可沿斜面下滑的条件为mg sin θ>μmg cos θ;同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