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参考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评审表》第二部分成果简介填写提示:1.成果主要内容概述:提炼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2.成果推广应用情况:反映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获奖、媒体报道及反映教学改革实证效果的应用、证明材料等)。以下三份成果简介模板仅供参考。

《XXXXXXXXXXXXX》成果简介

一、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以地方院校五年制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强能力、应用型的医学人才为目标,通过对影响医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临床能力培养内容。改革并探索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探索解决前期基础和后期临床脱节的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探索为临床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的途径。进行了“前期和后期结合,课堂内外结合,全程临床能力培养。”的模式探索与实践

1.引入早期接触临床理念,设置《医学综合》临床实践活动课程

在第一学期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的基础上,从第二学期开始,按“四了解”(了解医院、了解病人、了解临床、了解社区)的目标,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要求每生每周参加2学时的临床实践活动,直至进入临床期。

2.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有机整合,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⑴将局部解剖学与外科手术学合并为《手术局部解剖学》,构建了以尸体解剖为中心环节的“三段式、综合型、操作性”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即动物实验阶段、尸体解剖阶段和手术观摩阶段。

⑵将组织学与病理学实验课合并为《组织病理实验学》。整合教学内容,在组织学教学中注意与病理学知识的联系,病理学适当的回归组织学,使疾病发生机理更加明确。

3.、构建“三阶段式”临床教学形式,强化了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按知识、能力衔接递进的原则,构建“三阶段式”临床教学模式。⑴了解阶段:在第六、七学期进行。是理论教学的扩展、连贯、并临接床边应用。⑵掌握阶段:第八学期开始为期8个月。以内、外、妇、儿科实习为主。⑶提高阶段:第十学期开始为期4个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科实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4.建立大学生开放实验室,以科技创新活动促进临床能力的提高

采取多种开放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平台。每年开展一次大学生科技创新系列活动。校院两级拨专款资助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出台了《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的组织和奖励办法》,为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提供经费和制度保障。

5.构建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

它包括平时考核:临床病案讨论练习册考核。出科考核:由内、外、妇、儿四科的科室负责。再计算四科的平均成绩。临床实践技能毕业考试:学生从实践技能的考核项目卡中任意抽取两张卡考试。毕业综合考试:从毕业综合考试题库中抽题考试。

6.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整与专项教学改革经费的投入,为临床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将基础医学部按相近学科方向重组,成立“四部一室”。制定了《三峡大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新增第一、二临床医学院。成立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加大对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项投入。

二、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1.公开出版两部教材:《手术局部解剖学》和《组织-病理学实验教程》。两本教材被多所医学院校使用得到相关专家的肯定。

2.研究成果在《中国高等医学育》等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16篇。

3.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一系列改革,在各级医学专业的学生中实施。在近4年参加国家组织的执业医师考试中,

宜昌市考区的三峡大学医学院毕业的考生合格率高于本地区均值,并逐年提高。30所医院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评价满意度达到86.6%。

4.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生的临床能力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一致认可,为实现三峡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目标做出了贡献。

5.通过每年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2002-2007年,我院医学生公开发表论文39篇。8项成果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

6.“四部一室”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运行,这种基层教学管理单位的设置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管理效益;有利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充分利用了人力与物力资源。

《XXXXXXXXXXXXX》成果简介

一、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以地方院校机械类工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工科生处理工程问题应具备的工程分析、经典力学素质及现代先进力学计算能力为目标,通过对影响工科生力学素质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明确融合、贯、系统的培养内容。改革并探索提高工科生工程力学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探索解决前期力学基础和后期专业脱节的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探索为工程力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的课内外途径。进行了“前期和后期结合,课堂内外结合,全程力学素质培养”的模式探索与实践。

1. 确立并实践了一种“课内外相融合的三年力学培养不断线”的工科生力学工程素质培养体系

大学知识的学习、掌握与应用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某门课程学习的独立时间。尤其是基础课、专业课基础课的知识更需要通过后期专业课不断应用、不断刺激加以强化与融合。从大二开始将力学培养贯穿于毕业,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体系具体如表1(略)。

1)大二将经典力学力学课程与近代计算力学课程结合,融入汽车、机械专业实际设计问题,辅助于现代计算力学结果。

2)大三现代计算力学课程“有限元法”及“CAE分析技术”课程中,强化“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两个基础力学知识的应用,如:静、动力平衡、应力状态分析、应变分析等,进行现代力学计算结果与经典力学计算结果的比较,利用经典理论分析有限元结果的可信性及原因。

3)专业设计中结合经典力学与现代计算力学,再次将力学用于专业实际工程问题的设计求解中。

4)连续八年进行全校的力学竞赛。首次培训参加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

5)成立CAE学习小组,小组按科研培养模式,按课题展开工作,按开题答辩、辅导、结题答辩进行组织。

2. 确立“课程体系贯通化、求解问题工程化、工程问题模型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经典力学柔性化、反映学科现代化”的“六化”教学设计定位

1)形成与“六化”设计匹配的教学设计流程。突出专业工程问题的引入、分析及归纳思维的培养。

2)进行了2006-2009级毕业生问卷调查,得到对力学课程建议,完成毕业生工作中力学工程案例的搜集。

3)建立工程力学素材资源库(I\II),包含数百个工程实际问题。

4)实现全体参与的力学结构设计学生竞赛计入成绩的教学改革。

5)进行课改,单独设立工程问题的力学建模课时。

6)设计并实践模块化教学。

3. 初步建立了面向不同学生群体的基础实验、拓展实验、提升实验的逐步推进的实验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