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列重要论述摘编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文化大革 命’是一场由领 导人错误发动的, 被反革命集团利 用,给党、国家 和人民带来严重 灾难的内乱。” 它不是也不可能 是任何意义上的 革命或社会进步。
1981年6月,中央《关于建 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的决议》。
(三)邓小平的观点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 水平很低,远远不能 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 要,这就是我们目前 时期的主要矛盾。”
结果:体制改 革:废除僵化 的旧体制,发 展社会生产力
差 上层建筑出发 异 比 较 角度:邓小平
从我国的现实 生产力状况出 发
共性: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 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判断:资产阶级与 无产阶级之间的矛 盾是主要矛盾
结果:文化大 革命:“一个 阶级推翻另一 个阶级”
判断:落后的生产 力与人民国家需要 之间的矛盾是主要 矛盾,具体表现为 高度集中的僵化体 制与生产力的矛盾
1、对社会主义的科学 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 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
2、对社会主要矛盾的 科学判断:生产力发展 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 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
必须从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出 发而改革旧体 制和建立新体 制,以解决社 会基本矛盾。
毛泽东与邓小平 关于社会主义基 本矛盾理论与实
践的对比
角度:毛泽东 从生产关系和








动 力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 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
“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 化方面,我们每前进和 提高一步,都必定同时 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 埃制度。”
(二)毛泽东的观点和实践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 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盾,同旧 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 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 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马恩列经典著作《国家与革命》

马恩列经典著作《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一、概要《国家与革命》一书的副标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

列宁在安排全书结构和各章节的内容时,遵循了国家这一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历史,也遵循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国家的认识过程,并自觉把客观历史的发展和主观认识的发展统一起来,让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的国家观有了一个完整地理解。

全书包括两版序言、六章正文和第一版跋。

二、主要内容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在这一章中,列宁通过摘录和引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反杜林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包括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特征、作用,以及国家消亡与暴力革命的关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国家的态度,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歪曲,划清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国家观。

其中前三节从国家的起源、特征、作用等方面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第四节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国家的态度,论述了暴力革命和国家消亡的关系。

(一)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列宁在该节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两个最重要的和根本的观点:一是国家与社会相异化,二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二)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在这一节中列宁根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对“公共权力”的分析,指出国家力量是指拥有监狱和强制设施的特殊的武装队伍,而常备军和警察则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揭示了国家力量即“公共权力”随着阶级对立的尖锐化而日益加强的事实。

(三)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在这一节中列宁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指出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用来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批判了机会主义者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掩盖了资产阶级国家实质的谬论。

财富在民主共和国中运用权力的两种形式:直接收买官吏;政府和交易所结成联盟评价了恩格斯对普选制的看法(四)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列宁指出暴力革命是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国家将被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所消灭,而无产阶级国家则会自行消亡,国家的消亡同时也是民主的消亡。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摘录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摘录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摘录►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式、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上和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

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马克思:“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互相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地起着力量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马克思:“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9.►恩格斯:“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2.►列宁:马克思主义是“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因为“它给人们提供了绝不同于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做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列宁:“对人民进行政治教育——这就是我们的旗帜,这就是全部哲学的意义”——《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7.►恩格斯曾经强调“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9.►毛泽东:“什么是理论?就是有系统的知识。

马恩列重要论述摘编

马恩列重要论述摘编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重要论述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1844年9—11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1844年9—11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页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8页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

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

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1847年9月27日前和10月3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1页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

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马恩列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马恩列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马恩列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姚荣贤哲学科社教研室副教授[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专题是三基本专题之一,主要是为了加深对革命导师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从而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加深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理解。

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是一个探索和发展的过程。

增强推进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中心内容]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地位。

包括社会主义的含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二、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

主要讲述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以及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理论总结。

解决的理论问题是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

实践中决不能教条化、模式化。

要在改革中不断开拓创新。

[导语]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已经150 多年的历史,从一种理论走向实践,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总结,是实践的指导也是新的实践的理论概括。

[正文]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已150多年,从一种理论走向实践,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历程,至今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总结,是实践的指导也是新的实践的理论概括。

从马恩的理论到今天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一直没有间断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邓小平强调指出“老祖宗不能丢”,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丢: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不能丢: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不能丢。

只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又不断地推动理论创新,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马恩列

马恩列

评价:无产阶级革命导师 马、恩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全世界劳动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理 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思考一 如何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
马、恩把反对资产阶级的理论,看做是“批判的武器”,把反 对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斗争,看做是“武器的批判”。 马、恩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创立伟大的理论的同时,也积 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
思考二 马克思主义内容包含哪些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是马克思主 义的核心。
思考三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有哪些时代背景? (1)经济: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 社会的种种弊端。 (2)阶级: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 史舞台。 (3)理论:批判地吸收了19世纪人类三大优秀理论成果:法国空想社 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 (4)主观条件:马克思的天才和勤奋,进行理论研究和投身工人运 动,并把两者相结合
思考四 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原理。 (2)《宣言》指明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革命的基本力量是无产阶级;实现目标的手段是暴力革命;阐明了
无产阶级建党学说和策略原则等
俄国无产阶级 革命的导师 ——列宁
分配 实物配给制 制度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时间 目的
1919-1920 集中力量,战胜敌人;想 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行政命令经济建设

马恩列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及思想探究

马恩列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及思想探究

的假设” 。由此可见 , 马克思将 “ 意识形态 ” 与“ 空洞的假设 ” 相 提并论 , 隐约体现 出了对 意识形 态 的否定 和批判 。后 来 , 马克 思在理论建构 的过程 中对 “ 意识 形态” 的认识和理解不 断加深。
经 济危 机将 最终彻底摧毁整个 资本主义体 系。其次 , 在社会 阶
点, 认为 生存资料 分配不均 , 在 资本主义 世界 里社会被 划分为 两 大阶级 : 拥有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和为 统治 阶级 服务 的被统 治 阶级。而社会意识形态 的形成 和运作 由于受制于物 质条件 ,
所 有 就 按 照 统 治 阶 级 的 指令 来 制 定 和 运 转 。第 三 , 在历史理论
《 1 8 5 9年( 政治 经济 学批 判 ) 序 言》中 , 马克 思 曾经这 样论 述 : “ 人们在所处 的社会生产关系 中 , 会 发生必然 的关 系 , 这样 的关
湖北 函授 大学学: } 1  ̄ ( 2 0 1 3 ) 第2 6卷 第 2期
马 恩 列 等 经 典 作 家 关 于 意 识 形 态 的论 述 及 思 想 探 究
栾 淳钰 , 查 乙
( 重庆 师范 大学 , 重庆
[ 摘பைடு நூலகம்
4 0 1 3 3 1 )
要] 目前 , 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 的重要 时期 , 必须 坚持运 用马 克思主 义来指 导社 会 主义事 业 实践 , 坚定不移
级 理论 方面 , 马克思充分运用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 ” 的观
虽然, 综观马克思的相关著 作 , 他很少 单独使 用“ 意识 形态 ” 一
词, 但是 , 在 马克思早期的论述 中 , “ 意识形态 ” 一词所包 含的历 史性 、 社 会性 以及 具体性 就已经在 一定 程度上体 现 出来 , 并在 此基础 上 , 逐步形成了独立而清晰“ 意识形态论 ” 。 马克思 有关 “ 意识 形态 ” 的经典 论述 集 中体 现在 : 一是 在

学习重要论述摘编笔记汇总_学习总结_

学习重要论述摘编笔记汇总_学习总结_

学习重要论述摘编笔记汇总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一、主要内容(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主人“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社会上可以没有劳动阶级而存在的。

”“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吃喝住穿及其他一些东西)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坚持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工人和农民要结成紧密的同盟(三)群众运动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建立新的无产阶级政党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四)要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五)无产阶级政党既要善于向群众学习,也要善于教育鼓动群众。

二、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1、颠覆了以往阶级社会的谬论;2、为后继者的群众观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3、对当前我国国内国际形势的指导意义:一是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二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三是要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二章列宁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核心是要善于表达群众的利益诉求,就是要通过联系群众、理解群众、最终达到赢得群众的目的。

一、主要内容(一)正确认识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二)防止官僚主义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三)善于表达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核心(四)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是群众工作的重要抓手(五)在实践中对群众进行教育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必要手段。

(六)要学会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二、典型事例(一)如何对待群众来信来访(二)必须彻底改变旧的机关作风三、重要意义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当前我国改革处于深水区和攻坚期,党的执政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状况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在此复杂严峻的形式下,重温列宁关于群众工作的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三章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一、主要内容(一)人民群众是主人,共产党干部是勤务员。

第五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恩列)

第五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恩列)

一、为人类工作
1、崇高理想的树立
2、青年黑格尔派的核心 3、思想的伟大转变 4、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
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人类思想三大优秀成果
人类思想三大优秀成果
德意志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黑格尔 费尔巴哈 大卫· 李嘉图
亚当斯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辨证唯物主义 (剩余价值学说)
6、恩格斯业余刻苦自学了20多种外语,比较精通的有10多种。 他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 ( D ) A.恩格斯从小就喜欢学习,尤其是外语 B.恩格斯为了能进柏林大学深造 C.为了能阅读世界各国文学名著,提高自身素养 D.能更好地与各国工人阶级交流和宣传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考茨基说:“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的悲痛,远远超过 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 世了”,“恩格斯在世时,他的精神生活与马克思的精神生活是休 戚相关的,马克思还活在我们中间,我们还深受着他俩的影响。而 现在,他俩都离开我们了。”
3、第二提琴手: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贡献归功于马克 思的博大胸怀
1850年,恩格斯重返曼彻斯特,重新从事他十分厌恶 的经商活动,长达20年。他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从 经济上帮助马克思一家度过艰难生活,支持马克思完成 《资本论》的伟大创作。马克思对恩格斯的这种自我牺牲 精神深为感动。
三、国际工人运动领袖
1、促成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最主要因 素是: 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B 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C 人类在19世纪创造的优秀理论成果 D 马克思、恩格斯的天才与革命实践
A
2、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 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 者。这里“三个最先进国家”指的是: A 英 法 美 B 英 德 美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读经典文献梳理第1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读经典文献梳理第1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读经典文献梳理(50篇)第1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 1843底—1844.1(马恩选集1卷)本卷开篇部分选收的三篇文章,列宁认为《德法年鉴》时期的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1844年初)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写在1843年 10月中-12月中的《导言》发表于1844年2月的《德法年鉴》中最早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思想。

背景:1.一方面,裂及使他感到“苦恼的问题”。

马对青黑“抽象的空论”深恶痛绝,开始深入思考哲学的现实意义。

他已意识到,在研究国家生活的过程中,不应用当事人的意志解释一切,而应去关。

2.另一方面,费尔巴哈炸开助于主词和宾词的颠倒,把现实的主体——人,变成了理念或精神的宾词,人变成了具有客体性的思维的产物,这是一种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世界的颠倒。

因此,要正确理解现实的人和世界的关系,就不能从思维出发,而应从现实的存在出发;不能从抽象的、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出发,而应从当下的、直接感性的存在出发,也就是从具体的人和具体的自然界出发,从“感性对象性”出发,把理念看成是现实主体的宾词。

上述两方面的背景,促成了马克思写作《导言》。

意义: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书目”中说:马1844年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和《《导言》“篇幅虽不长,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意义重大,是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

”结构:第一部分(1—7段):马认为由费完成的批判是一切其他批判的前提,并要求对宗教第二部分(8—34段):马指出,德国想完成反对以宗教为慰藉的现实世界的斗争,第三部分(35—49段):马从哲学层面创造性提出了“无产阶级”概念,并以其为全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希望所在。

内容:1.1843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两篇重要的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和《导治批判的前提,哲学批判是宗教、政治批判的理论提升,阶级批判是宗教、哲学、政治批判的归结。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论述摘编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论述摘编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论述摘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他们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三位经典人物的论述摘编,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对社会和历史的分析,其根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的价值取决于产生商品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这一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即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工人阶级则被迫在竞争、剥削和压迫的环境下工作。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才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推动的,而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则随之产生。

恩格斯还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认为无产阶级应当通过暴力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劳动分配公平等目标,是向着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列宁是俄国共产党的领袖,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阐释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是不稳定和矛盾的,只有革命斗争能够消除这种矛盾。

列宁强调了党的领导作用,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才能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还提出了“工人阶级专政”的概念,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后,必须建立以工人阶级为主导的国家政权,保卫社会主义制度,消除反动势力的影响。

以上三位思想家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于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与探索的结晶。

它们在实践中被用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虽然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原则是永恒的,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认识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启发。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领袖,不仅因为他们革命和理论的贡献,更是因为他们对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发展的追求和探索。

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必然的历史发展

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必然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认为印度的历史是被征服的历史。从后一篇文章 的开 柴 明达尔使原来的保有土地世袭的封建土地领主,变成 了私有土
头部分我们完全可以对印度的历史下这样的概括 :从分裂 ;经过 地的地主。莱特瓦尔制度使原来主宰村社中享有权力的农民,变
外敌入侵 ;到被征服 。而这一现象的本质就藏在印度社会典型的 成 了私有土地的佃农。资产阶级的立法是伪善的,在殖 民地这里 劳动组织形式上 ,它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表现的更为明显。他们一方面宣称农民是他们所租佃土地的所有 ( )由于印度的 自然土地生产方面富庶繁多,这在文化初 者 ,另一方面又将缴纳地租的额度提高到农民无力承担的地步 , 1
的主宰 ;它们把 自己发展 的社会状况变成 了一成不变的由 自然 上拥有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条件 ,不论这是主动的抑或者
预 定的 命运 。 ”
是被动的。毕竟印度社会向前推动 了一步 ,尽管它是在暴力的推
()由于上述两种情况的存在 ,虽然古代印度村社中存在 动下 进行 的 。 3
统治这一 现 实问题对 历史现 象和未 来历史发展 作 出 了深 刻的论述 。文章 中详细 的解释 了,英 国对 印度 的统 治是 为历史发展 的 必然 ;和今 后印度的独立 和经济 的发展 ,民族 的复兴 ,文化的独立 等是 为必 然的历史发展 。其唯物 史观 在这 两篇文章 中有集 中的体现 。对我们研 究马克思的唯 物史观有 着重要的指 导作 用。而其 历史和逻辑 的研 究方 法也 同样对 我们 学习有着重要 的指
自封 ,大量的金银贵金属没有形成资本而是执行着朴素的货币储 去土地,又把他们抛向街头 ,这里没有战争,却依然存在着非正 藏职能。在可爱的印度 ,金银被用来装饰、铸造金银神像 、甚至 常的死亡 !原先系挂在人的身上或是埋藏于地下的贵金属被大量 是埋藏在地下。 ( 参见 资本论》第一卷P 5 , ( 14 ( 马克思恩格斯 涌进的棉纱和外族殖民者带走和瓜分。殖民者几乎在不付一文的 选集 第二卷P 5 6 )这样 ,朴素的货币储藏形式在印度就永恒化 情况下将大量的金银贵金属转化为资本 ,让原来永恒化的储藏货

马列关于忠诚的原文

马列关于忠诚的原文

1.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科学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社会主义社会是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是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

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反对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3.党的建设:
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阶级性最高表现,党是无产阶级阶级利益最高代表。

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围绕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来进行。

党的建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人民民主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政权。

人民民主专政必须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广泛的民主原则。

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国家的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

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对敌专政和对人民民主的统一。

5.社会主义国家外交:
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社会主义国家外交应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6.社会主义国家军事:
社会主义国家军事是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和世界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服务的武装力量。

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实行政治工作制度,发扬军事民主,提高军事素质,加强国防建设,保卫祖国,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马、恩、列开创了党内民主传统

马、恩、列开创了党内民主传统

马、恩、列开创了党内民主传统
高放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下半月》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参与创建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简称共产党,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

他们所写《共产党宣言》成为共产党的纲领性文件。

【总页数】1页(P13)
【作者】高放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2.11
【相关文献】
1.马休·连恩的《布列瑟侬》 [J], 蔡猜;
2.试论马、恩、列新闻艺术自由观 [J], 雷红薇
3.试论马、恩、列新闻艺术自由观 [J], 雷红薇
4.顺着双包的思路探索——向马、恩、列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探索 [J], 曹英杰
5.马、恩、列关于妇女解放的理论初探 [J], 徐隆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原理绪论共5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绪论共59页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马克思主义原理绪论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马恩列经典著作选读

马恩列经典著作选读

《马恩列经典著作选读》开卷考试
动物只是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的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美的规律。

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任何事物,无论是自然界事物或社会事物,也无论是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凡是符合美的规律的东西就是美的事物。

(2)既然美的规律就是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也可以说,事物的美就是由于它具有这种规律。

因此,美就是一种规律,是事物之所以美的规律。

(3)既然美是一种规律,而规律都是客观的。

那么,美(自然界事物的美、社会事物的美、人所创造的艺术品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

从这一点说,马克思的美的规律论,既堵塞了通向主观的美论的这种唯心主义的漏洞,同时也杜绝了导致美是自然属性或社会属性这种机械论的途径。

马恩华语句

马恩华语句

马恩华语句
1.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社会体系。

3.消费者社会的特点是浪费和过度消费。

4.剥削和压迫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根本特征。

5.私有制是制约个人和整个社会发展的瓶颈。

6.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是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

7.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

8.自由竞争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

9.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建立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体系。

10.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需要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支柱。

11.人民的民主权利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基础。

12.工人阶级是历史前进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的力量源泉。

13.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4.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人民实践。

15.社会主义法律是保障人民权利的重要保障。

16.让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17.世界各国共产党的联合,是加强人民革命的重要力量。

18.科学的社会主义生态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19.社会主义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社会主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工具。

21.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

22.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3.党的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

马、恩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主张

马、恩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主张
恩格斯针对
“气泡”
总有一天会破灭。
“在这种情况
巴枯宁反对国家、
反对权威的无政府
下,
国际确实就会灭亡,
会因
‘团结’

主义思潮,专门写了《论权威》一文,
灭亡!

1882年,
恩格斯在信中进一步
明确指出要辩证地看待权威和自治
指出,
“在可能团结一致的时候,
团结
的关系,
“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
一致是很好的,
但还有高于团结一致
做出。平等和民主原则一直贯穿于
大目标。这不仅是由党的远大理想
共产主义者同盟和此后的第一国
和艰巨任务决定的,还是对过去无
际、第二国际,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党

产阶级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
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结。马克思表示,过去存在的忽视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
的义务”

民主是早期无产阶级政党的重

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平等,即“我们的
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恩格斯指出,要
章程只承认有一种在权利和义务上
使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指向同一
是真正正确的团结。♥


确立党内平等与民主原则
责任编辑 / 冷
2017 年第 1 期 上半月

49
要组织原则。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
规定,同盟的各级组织和领导成员
均须“选举产生”。1885 年,恩格斯
强调服从权威与加强集中
到这一点”

提出维护党内团结的辩证法
保持党内团结,是由政党的普
遍规律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特殊规律
兄弟般的团结,将会“使他们分散的
努力遭到共同的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重要论述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1844年9—11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1844年9—11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页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8页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

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

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1847年9月27日前和10月3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1页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

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4页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4月底—5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55页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7—798页空谈和实干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

马克思:《致燕妮·龙格》(1881年4月1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73页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8日前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2页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1月—2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5—256页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应该从普通一兵做起;要在党内担任负责的职务,仅仅有写作才能或理论知识,甚至二者全都具备,都是不够的,要担任领导职务还需要熟悉党的斗争条件,掌握这种斗争的方式,具备久经考验的耿耿忠心和坚强性格,最后还必须自愿地把自己列入战士的行列中——一句话,他们这些受过“学院式教育”的人,总的说来,应该向工人学习的地方,比工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要多得多。

恩格斯:《给<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答复》(1890年9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1页凡是要把社会组织完全加以改造的地方,群众自己就一定要参加进去,自己就一定要弄明白这为的是什么,他们为争取什么而去流血牺牲。

近50年来的历史,已经教会了我们认识这一点。

但是,为了使群众明白应该做什么,还必须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

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1895年2月14日—3月6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4页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没有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时期的表现时所说的那种“冲天”的决心和本领,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

列宁:《社会民主党在俄国革命中的土地纲领》(1908年7月18日),《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页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决不在于背诵词句的多少,不在于必须永远遵守“正统的”公式,而在于促进广泛的工人运动,促进群众的组织和主动性。

列宁:《合法派同反取消派的对话》(1911年5月12日),《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0页如果不提出经济要求,不直接而迅速地改善劳动群众的状况,劳动群众是永远也不会同意去考虑什么全国的共同“进步”的。

只有在改善劳动者的经济状况的条件下,群众才会投入运动,积极参加运动,高度重视运动,发扬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坚定不移的精神,并对伟大事业忠心耿耿。

列宁:《经济罢工和政治罢工》(1912年6月13日),《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5页为了为群众服务和代表他们正确地意识到的利益,先进队伍即组织必须在群众中开展自己的全部活动,毫无例外地吸收他们中间的一切优秀力量,并且要随时随地仔细客观地检查:是否同群众保持着联系,联系是否密切。

这样,也只有这样,先进队伍才能教育和启发群众,代表他们的利益,教他们组织起来,使群众的全部活动沿着自觉的阶级政策的道路前进。

列宁:《维·查苏利奇是怎样毁掉取消主义的》(1913年9月),《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2页群众性的工人运动的实践的重要性决不次于理论,而且只有这种实践才能对我们的原则作出真正的检验。

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在布鲁塞尔会议上的报告和给出席该会议的中央代表团的指示》(1914年7月6—13日),《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9页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而不是以可能性为依据的。

马克思主义者只能以经过严格证明和确凿证明的事实作为自己的政策的前提。

列宁:《致尼·达·基克纳泽》(1916年12月14日以后),《列宁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77页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我们的错误就在于总是从理论上来看问题。

列宁:《在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的会议上的报告》(1917年4月17日),《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页如果党的劝告同人民自身的生活经验所教给他们的东西不相一致的话,千百万人是决不会听从这种劝告的。

列宁:《全俄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文献》(1917年5月),《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无产阶级政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和群众在一起。

列宁:《论立宪幻想》(1917年7月18日和8月8日之间),《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马克思主义者可能犯的最大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把空谈当作事实,把虚假的表面现象当作实质或某种重要的东西。

列宁:《波拿马主义的开始》(1917年8月11日),《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页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

这是痴想。

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我们只知道引导走这条道路的是什么样的阶级力量;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

列宁:《政论家札记》(1917年9月11日),《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

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

列宁:《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文献》(1917年11月上旬),《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7页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

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列宁:《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文献》(1917年11月17日),《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

列宁:《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文献》(1917年11月17日),《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

列宁:《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文献》(1918年1月下旬),《列宁选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1页在革命事变进程发生巨大的、急剧的转折的情况下,最容易害革命空谈病。

革命空谈就是在这种事变发生转折、既成局面已经造成的情况下,不顾客观形势而一味重复革命口号。

口号很漂亮,很诱人,很醉人,但是毫无根据,——这就是革命空谈的本质。

列宁:《论革命空谈》(1918年2月21日),《列宁选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3页少讲空话,多做实事。

列宁:《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文献》(1918年3月),《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4页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

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

列宁:《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文献》(1918年3月),《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4页不吸引更多的人民阶层参加社会建设,不激发一直沉睡的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就谈不上什么革命的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