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定义:①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再感染有抵抗力,不患疫病,即抗感染。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传统概念:指机体对感染有抵抗能力,而不患疫病或传染病。
现代概念:机体对自己和非己物质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物质的功能。
即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胞)。
4.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又称: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或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5.半抗原(hapten)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7.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8.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极低浓度即可激活较多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9.抗体(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 cAb):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决定基,纯度高的抗体。
12.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IgG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从而导致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13.补体(Complement,C):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
高中生物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高中生物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高中生物重难点免疫概念解析
1. 免疫的概念
传统的免疫概念认为,免疫是机体对再次侵入的病原菌不再感染,如人不会再次得天花、麻疹等疾病,即抗感染免疫。
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对免疫的研究已远远超出了抗感染免疫的范围。
现代免疫概念认为,免疫为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的生理功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
其作用在于识别“自己”和排除“异己”,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
2. 免疫的特点
①识别自身和外物
只消灭外物而不消灭自身。
病原是外物,所以被消灭。
器官移植时,外来器官是外物,所以常被自身排斥而移植不会成功。
②记忆
感染一次天花后,终生“永志不忘”,如再有天花病原侵入时,它便能在病原为患之前迅速消灭,而不再发病。
③特异性
患天花后只对天花免疫,患麻疹后也只对麻疹免疫,而不能对其他传染病免疫。
3. 免疫的功能
①防御感染
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
②自我稳定
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损伤的细胞的功能。
例如人体对衰老、死亡的红细胞或白细胞的分解排除作用。
③免疫监视
有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因突变产生的异常细胞的功能。
机体内有些细胞可以自发突变,可以受理化因素作用或病毒感染等诱因而发生突变,成为不正常的细胞。
如果无免疫监视功能及早将其加以识别、清除,可能会发展成恶性肿瘤。
兽医免疫学
兽医免疫学绪论1、免疫: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再感染有抵御力,不患疫病,即抗感染。
现在的免疫概念是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并能将非己成分排出体外的复杂的生理学功能2、免疫的基本特点:识别自己与非己(免疫应答的基础),特异性(取决于抗原表面的某些化学集团如决定簇与机体所产生的抗体分子上抗原结合部位的互补关系),免疫记忆3、免疫的基本功能(异常时):免疫防御(超敏反应,重复感染),免疫自身稳定(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肿瘤)4、免疫血清的作用:凝集细菌,杀灭细菌,溶解细菌5、抗体抗原系统:血清中能与相应细菌或毒素反应的物质称为抗体,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6、抗体即免疫球蛋白(Ig),具有不均一性,分为IgG、IgM、IgA、IgE、IgD五类7、应用异种动物血清治疗患者时,可引起患者浮上发热皮疹水肿关节肿等症状称为血清病,证实了机体使用免疫血清不一定都是增强抵御力,偶尔可能浮上病理性反应,后来统称为超敏反应8、免疫学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免疫学诊断,免疫学预防,免疫治疗9、血清学实验:最大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可以直接从某些标本中检出病原微生物。
还可应用于监测相应的抗体,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状态。
10、抗血清被动免疫可用于紧张治疗及预防11、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识别自己与非己,表现为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和对非己成分产生免疫应答。
12、免疫学技术应用:除应用于传染病诊断,微生物分析,肿瘤诊断外,还可用于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与免疫有关疾病的诊断,发病机理,病情监测及疗效评价等方面。
免疫系统1、免疫系统:控制和执行免疫功能的系统。
免疫系统是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组织学基础,是一个完美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系统。
2、免疫系统构成图(p12)第1页/共14页3、免疫器官:控制和担负机体免疫功能的器官,按照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性成熟后中枢免疫器官萎缩4、中枢免疫器官:产生免疫细胞并诱导其分化成熟的免疫器官,又称为一级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和法氏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概念,
免疫概念、免疫系统构成、构筑及维护1.免疫概念:“免疫”一词源于拉丁文,表示“免除瘟疫”的意思,而当时的瘟疫即指各种传染病。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科学家逐渐发现了许多与免疫反应关系密切的疾病或现象,例如:过敏反应、排异反应、肿瘤发生发展、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它们不能用传统的“抗感染”来解释,甚至根本与感染无关。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免疫”有了更全面地认识。
现代免疫的定义是指身体本身识别“自己”与“非已”微生物或物质,并对其加以排斥和清除,以维护机体内环境的平衡穏定,免遭“异已”入侵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反应。
免疫是机体自身一种自我保护性生理功能。
所谓的“非已”,可以是从身体外部摄入、或侵入体内的微生物,也可以是移植到体内的器官、突变的肿瘤细胞、囊肿等机体所有非正常成分。
这就好比一个国家的军队,既要防卫、消灭入侵者,也要监视、围捕国内分裂分子,才能维护整个国家安全。
所以,人体“免疫”如同国家“国防”一样重要,是保障人体健康的基本保障体系,而掌管和执行这些重要功能的部门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防线构成: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入侵,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可以有效清除异物。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
特点是与生俱来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有效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第三道防线:免疫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
其中,淋巴B细胞“负责”体液免疫;淋巴T细胞“负责”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最后往往也需要体液免疫来善后)。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机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名词解释免疫
名词解释免疫免疫是指机体对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侵入或异物(如移植器官、癌细胞等)侵袭所产生的一种生物学反应,以保护机体免受损害或恢复损伤的功能。
免疫系统是机体内部的一个复杂网络,由多种细胞、分子及器官组成,它们相互协作,以识别、捕获、消灭病原微生物和异常细胞,并记忆并保护机体遭受同种病原体再次感染。
免疫系统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免疫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即自然免疫,是机体天生就具备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防御系统,它能对抗几乎所有的病原体,但不具备记忆效应。
获得性免疫是机体在接触到病原体后,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免疫保护。
获得性免疫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记忆性,能够采取针对性的免疫应答,以抵御特定的病原体。
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主要有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它们在免疫应答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补体和炎症介质等,它们通过调节和增强免疫应答,起到抵抗病原体和异常细胞的作用。
免疫器官主要有骨髓、胸腺、脾脏和淋巴结等,它们在免疫细胞的生成、发育和分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识别、消除和记忆。
首先,免疫系统通过识别病原体或异常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结构,以区分自身和外界。
其次,免疫系统通过不同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对病原体或异物进行消除,如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和消化病原体;T细胞和B细胞可以分泌抗体来中和和清除病原体。
最后,免疫系统具有记忆性,即一旦机体曾经与特定的病原体接触过,免疫系统可以在再次感染时迅速反应,产生更强的免疫应答,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会导致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如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和过敏等。
免疫缺陷病是指免疫系统的功能缺陷,导致机体易受感染;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对机体自身组织产生异常免疫应答,导致机体自身组织受损;过敏是指免疫系统对非致病性物质产生过度免疫应答,导致机体出现过敏反应。
免疫学讲义-整理版
第1章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及其展望1. 免疫(Immunity)指机体对感染有抵抗能力,而不患疫病或传染病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2.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免疫应答过高或过低,均为异常.免疫过程并不总是有利于机体,有时也可引起机体损害. 3.免疫学(Immunology)即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理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用及其机制,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现防病治病目的.4.免疫应答的类型(1)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遇到病原体后首先并迅速起防卫作用的免疫应答.如皮肤黏膜、吞噬细胞、NK细胞和补体.遗传性、作用于多种病原体、无免疫记忆.①巨噬细胞、NK细胞-非特异性杀伤.②细胞因子(Cytokines)-导致炎症细胞渗出-引起炎症.(2)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T、B细胞识别抗原后产生的免疫应答.慢,5-7天,主导作用,有记忆性.①T、B淋巴细胞被抗原活化,T、B细胞通过TCR、BCR的识别抗原,有严格的特异性;②T、B细胞的克隆扩增及分化;③B细胞通过抗体发挥作用-体液免疫,T细胞通过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及细胞因子发挥作用-细胞免疫;④免疫记忆细胞的产生.5.免疫病理:①超敏感反应病,反应过高;②免疫缺陷病,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③自身免疫性疾病,对自身抗原应答所致.6.免疫学的应用:①传染病预防:SARS、AIDS;②疾病治疗:肿瘤、慢性传染病;③免疫诊断:ABO、传染病诊断.7.免疫学发展简史(1)经验免疫学时期:我国11世纪开始接种人痘,18世纪后叶,Jenner发明牛痘.(2)科学免疫时期: 病原菌的发现和疫苗使用的推广,Pasteur观察到细菌、发明培养基、制备疫苗,Koch提出病原菌致病的概念.抗体的发现、应用及细胞免疫的研究.①抗体的发现-德国学者Behring和日本学者北里于1890年在Koch研究所应用白喉外毒素给动物免疫,发现在其血清中有一种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质,称为抗毒素.将这种免疫血清转移给正常动物也有中和外毒素的作用.这种被动免疫法很快应用于临床治疗.Behring于1891年应用来自动物的免疫血清成功地治疗了一个白喉患者,这是第一个被动免疫治疗的病例.为此他于1902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②抗原的结构与抗原特异性-Landsteiner(1910)等人首先应用偶氮蛋白的人工结合抗原,研究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的化学基础开始的.认识到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是很小的分子,他们的结构不同,使其抗原性不同.③抗体是免疫球蛋白-20世纪30年代,通过电泳证明,抗体是γ-球蛋白.④抗体是四肽链结构-1959年,Porter 和Edelman对抗体结构进行研究证明.⑤超敏反应⑥免疫耐受的发现⑦Burnet学说及其对免疫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克隆选择学说(3)现代免疫学时期①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的产生-1978年发现抗体基因重排是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的原因②信号转导途径的发现③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的发现:CTL表达FasL,靶细胞表达其受体Fas.④造血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免疫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4)应用免疫学的发展:DNA疫苗、基因工程制备重组细胞因子、免疫细胞治疗、完全人源抗体及口服自身抗原预防自身免疫疾病.第2章免疫组织和器官1.中枢免疫器官: 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 ):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 immune homeostasis ):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 immunologic surveillance ):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 ,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 Antigen ,Ag ):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是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 (克隆) ,使之活化、增殖、分化 ,产生免疫效应物质 (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 )的特性 .免疫反应性 (Immunoreactivity ) ;也称抗原性 (Antigenicity ): 是指抗原与相应的 免疫效应物质 (抗体或/ 和致敏淋巴细胞) ,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 8 、半抗原( hapten ): 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免疫名词解释
免疫监视是指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能把少量突变细胞加以消灭清除,防止癌变的发生,也能防止病原性微生物的持续性感染。如果监视功能降低或失调,有可能发生肿瘤和持续性感染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物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这种功能没有特异的针对性,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作用广泛,可遗传,故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细胞因子(CK)
CK是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所合成与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类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效应(调节细胞生理功能、参与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以及肿瘤消长等),不同于免疫球蛋白与抗体分子的另一类分泌性分子
自分泌效应
某些细胞因子的靶细胞也是该因子的产生细胞,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称自分泌效应
超敏反应
当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时,机体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称为超敏反应
白三烯
白三烯是花生四烯酸经脂氧合酶途径形成的介质,包括LTC4,LTD4,LTE4,曾被称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SRS-A)。他们是引起迟发型反应的主要介质,其主要作用是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久的收缩: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促进粘膜腺体分泌增强
LFA-2
CD2分子为一条含两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的多肽链,又称LFA-2,能增强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间的结合,有助于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参与辅助活化信号的传导
LFA-1
LFA-1是由CD11a和CD18两个亚单位组成的,参与免疫突触形成等作用的黏附分子
丝裂原
丝裂原即刺激淋巴细胞多克隆增殖的物质
Ig独特型
指不同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高变区的抗原特异性(既决定了抗体的特异性,又决定了抗体分子特有的抗原性)。它可刺激自身或异体产生抗独特性抗体,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免疫
第一单元绪论一、基本概念(一)免疫免疫(Immunity)原意指机体对感染有抵抗能力,而不患疫病或传染病。
现含意指宿主体内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从外环境中入侵的病原体及其产生的毒素和内环境中因基因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实现免疫防卫功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二)免疫学免疫学(lmmunology)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理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用及其机制,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免疫的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主要是针对外来抗原的一种保护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可防御或消灭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或其它异物的侵害,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如果免疫功能失调,功能过高引起超敏反应,龟疫功能过低可能有免疫缺陷,容易受感染。
2、免疫稳定是机体免疫系统内部自控调节的机制,以清除体内出现的变性、死亡或衰老的细胞等,从而维持机体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当这种功能发生紊乱时,机体可把自身组织成分误认为非已物质而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出现自身免疫疾病。
3、免疫监视该功能具有识别、清除各种突变细胞和防止持续性感染的作用。
如果免疫监视功能失调,机体内白发突变或诱发突变的细胞可以无限制地增殖而发生肿瘤,或者导致病毒持续性感染。
第二单元免疫器官免疫器官是免疫系统的构成成分,按功能不同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主要场所。
包括:胸腺、骨髓、腔上囊及其类同组织。
其中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骨髓是人类及哺乳类动物B细胞成熟的场所,腔上囊是鸟类及禽类B细胞成熟的场所。
二、外周免疫器官为免疫活性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及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
(一)淋巴结皮质区的浅层由淋巴滤泡及散在的淋巴细胞组成,其主要的细胞是B淋巴细胞,也富含滤泡树突状细胞及巨噬细胞,为B 细胞区。
皮质区的深层称为副皮质区,主要由T细胞组成,也富含树突状细胞及巨噬细胞,为T细胞区。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部分免疫(immunity):就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得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得反应。
1.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就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得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就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得,该种免疫就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得。
3.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就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得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得感染与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4.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就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得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得细胞与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免疫监视(immunologicsurveillance):就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与病毒感染细胞得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 即黏膜伴随得淋巴组织。
就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得粘膜上皮细胞下得无包膜得淋巴组织。
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免疫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抗原,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过程和功能。
2.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异物的能力,藉以自净、不受外来物质干扰和保持物种纯洁。
3.免疫自稳:是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异物的能力,藉以自净、不受外来物质下扰和保持物种纯洁。
指机体识别和淸除自身衰老残损的组织、细胞的能力,藉以维持正常内环境稳定。
4.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淸除病毒感染的细胞和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藉以监视和抑制恶性肿瘤在体内生长。
1.免疫系统:是机体担负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
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三部分。
2.中枢免疫器官:包括丹骷、胸腺和鸟类法氏囊。
中枢免疫器官主导免疫活性细胞的产生、增殖和分化成熟,对外周免疫器官发冇和全身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
3.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免疫细胞左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
4.各种免疫器官中的淋巴细胞:并不是左居不动的群体,而是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循环进行有规律的迁移,这种规律性的迁移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通过再循环,可以增加淋巴细胞与抗原的接触机会,更有效地激发免疫应答,并不断地更新和补充循环池的淋巴细胞。
1.抗原:是一类能够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半抗原:也称不完全抗原,是指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简单小分子抗原。
3.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之间的共同抗原,也称为Forssman抗原。
4.免疫佐剂:是指与抗原一起或先于抗原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5.抗原决定簇:是存在于抗原表而的具有特异性结构的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6.TD抗原:即胸腺依赖性抗原,是需要T细胞辅助和巨噬细胞参与才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
免疫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1、免疫:机体识别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反映,即识别自己与非己的抗原性物质,对前者则耐受,对后者则排除之。
2.、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主要指针对外来抗原侵袭的免疫保护作用。
3、免疫自稳:机体免疫系统通过调节网络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的相对稳定性。
4、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识别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的功能。
5、固有免疫:亦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乃种群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是机体抵御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6、适应性免疫:亦称特异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乃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
7、免疫系统: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是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应答、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基础。
8、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9、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扁桃脾脏和黏膜免疫系统。
10、抗原: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
1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1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13、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14、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是抗原分子中的特殊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是抗原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15、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阳性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故通过载体把特异的T-B细胞之间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成为载体效应。
14、变应原: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16、超抗原:是指一类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活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因子。
2021届新高考专用语文专题复习专题组合(3)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
稳定坚强,不动摇。
语境中“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愿望,侧重的是“志愿”坚定,故“矢志不移”更合适。
孜孜以求:勤勉的样子,比喻不知疲倦地探求。
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语境侧重的应是中国共产党人寻求“脱贫攻坚”方法的坚定,故应选择“孜孜以求”。
推动:使事物前进;使工作展开。
带动:通过动力使有关部分相应地动起来;引导着前进。
语境中是“扶贫工作”,故选择“推动”。
提振:提起,振作;提升,振兴。
抬高:往上抬,使提高。
根据语境中的“精气神”可知,“提振”更为合适。
故选C。
答案:C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积累起具有长远启发意义的经验B.积累丰富的经验C.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经验D.加快了中国脱贫攻坚战的进程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后文的三个“比如”具体阐述了我国脱贫攻坚实践的意义和经验,故排除D项;后文举例均为我国扶贫经验,故填空处不可为全球的贫困治理,排除C项;再结合最后一句话“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仅以实际行动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也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可知这经验是具有长远启发意义的,所以A 项的表述更恰当。
故选A。
答案:A3.下列各句中和文中“滴灌”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B.让我们记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名言吧!C.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D.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摘编自《文汇报》)(1)为图1或图2拟标题。
不得照抄图片中的原文,不超过10个字。
选择图(),标题:(2)分别简要评价图1、图2的创意。
图1:图2:解析:(1)为图片拟标题时要紧紧围绕图片主题,可直接“亮剑”,也可含蓄委婉。
图1只要写出与图中“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意思相近的词语,表达抗击疫情、共克时艰的决心与信心即可。
图2是两张年画,画了两个新门神——霍去病、辛弃疾,故图2可拟为“新门神”“新年画”。
免疫概念解释_现代免疫概念名词解释
免疫概念解释_现代免疫概念名词解释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1 / 103学习交流文档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3.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4.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2 / 103学习交流文档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
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
人体基本的免疫知识你知道多少呢?
人体基本的免疫知识你知道多少呢?导读:谈及免疫,可能有人会问:“什么叫免疫?所谓免疫,顾名思义即免除瘟疫。
用现代的观点来讲,人体具有一种生理防御、自身稳定与免疫监测的功能,就叫做免疫。
第一、生理防御,就是人体抵御病原体、毒性产物侵犯,使人免患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以及其他微生物的疾病。
第二、自身稳定,人体组织细胞不停的在新陈代谢,随时有大量新生细胞代替衰老的和受损伤的细胞,而免疫系统能够及时把衰老和死亡的细胞识别出来,并把它从体内清除出去,从而保持人体的稳定,这就是免疫所起的作用,叫自身稳定。
第三、免疫监视,主要是对发生突变的细胞进行自身监视,及时识别出来并把它消灭掉,在人体抗肿瘤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平常大家所说的免疫,很多人会认为就是人体的抵抗力,实际上从本质上来讲,免疫并不是单纯代表人体的抵抗力,而是指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功能,包括机体对异物、病原生物体或者非变生物体的识别,排除和消灭等一系列过程。
当然,这种过程可能会引起自身的组织损伤,也可能没有组织损伤,所以免疫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我们人体的三大防御战线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总是在变异,正如细菌的突变可能使他们能够获得抗药性以抵抗某些抗生素,突变也可能使微生物能够抵抗或攻击免疫系统的防御。
因此我们人体需要强大的免疫防线来对抗这些病毒。
1第一道防线:物理屏障主要由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构成,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
2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主要由人体皮肤、粘膜下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
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3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这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免疫定义:①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再感染有抵抗力,不患疫病,即抗感染。
②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并能将非己成分排出体外的复杂的生理学功能。
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2、免疫的三大功能和三大特点是什么?
答:⑴三大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自身稳定;③免疫监视。
⑵三大特点:①识别自己与非己;②特异性;③免疫记忆。
3、免疫系统的构成
4
抗原:
反应原性:抗原 +免疫应答产物(如抗体)→特异结合。
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源性---是抗原的首要条件: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物质(自身抗原)
2、构成抗原的条件有哪些?
答:异源性;大分子物质;分子结构复杂;物理状态;适当的进入途径。
第四章
抗体(Ab):是由抗原致敏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
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对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或尚不知是否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
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及其生物学作用是什么?
答:⑴IgG:①特性:IgG是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在血清中含量最高。
由脾、淋巴结中浆液细胞合成和分泌。
IgG是唯一能从母体通过胎盘转移到胎儿体内免疫球蛋白
②功能:IgG是动物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力,同时也是血清学诊断和疫苗免疫后监测的主要抗体,
在体内可发挥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肿瘤等免疫学活性。
⑵IgA:①特性:由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合成。
血清中主要是单体,
称为血清型IgA;存在于外分泌液,称为分泌型IgA(SIgA)。
②SIgA的功能:能抵御微生物的侵
袭,使其不能进入血液,是黏膜表面抗感染免疫的第一道屏障。
⑶IgM:①特性:分子量大,是初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
②功能:产生早,但持续短,但是最
⑷IgD
3
端
1.
2
(GF)趋化因子
1
2
3
4、试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①溶解细胞: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
②参与炎症反应:补体系统激活过程中产生多种具有炎症介质作用的活性片段。
③调理吞噬作用:含有C3b和C4b片段的免疫复合物作为调理素可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相
应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杀伤活性。
④调节免疫应答:补体成分可在免疫应答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加强免疫应答和免疫效应。
⑤加速清除免疫复合物: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片段,结合免疫复合物后可通过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免疫复合物的清除。
第七章
1、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指白细胞(还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一类细胞表面分子。
2、参与T、B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重要CD分子有哪些?
⑴参与B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重要CD分子:①BCR复合物②CD5+B细胞③BT-CD28/CTLA4: ⑵参与T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重要CD分子;①TCR-CD3复合物(TCR和CD3的符合物)②CD2-CD58 ③CD4 ④CD6 ⑤CD8第八章
1、MHC
答:
2、MHC
MHC-I
MHC-II
1
⑸M
2
3
4、---
pH 和氧压改变,病原体生活受影响。
②炎症后期:感染部位被纤维素团包围---巨噬细胞出现,吞噬破损的多形核白细胞和组织碎片以及病原体---出现浆细胞---合成抗体
5、炎症反应的好处:
①机体通过炎症过程能够减缓或阻止病原体经组织间隙向机体的其他部位扩散
②能带来各种吞噬细胞,为这些细胞的功能发挥提供良好的活动条件
③聚集大量的体液防御因素。
1、简述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
第十章
⑴外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又称MHC-Ⅱ类限制的抗原提呈途径,该途径主要涉及抗原提呈细胞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抗原被提呈给CD4+ T细胞识别。
过程:✍APC对外源性抗原的摄取和加工✍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和转运
⑵内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又称MHC-Ⅰ类限制的抗原提呈途径,所涉及的抗原是在细胞内合成的,内源性抗原被加工、处理,并被提呈给CD8+ T细胞。
过程:✍内源性抗原在胞质溶胶中加工和处理✍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和转运
2、抗原提呈细胞概念,分类
⑴概念:指能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能将处理后的抗原肽提呈给淋巴细胞而使淋巴细胞活化的
一类免疫细胞。
⑵分类:专职APC: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
⑶非专职
3
⑶B递呈给记忆性Th
2
T细胞与
3、(TC)
1、B
IgM\IgD
(2
B
(1
Ig
2
1.辅助性T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
2.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
3、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特征。
(1)再次免疫应答较初次免疫应答快速,B细胞分泌的抗体总量也多。
(2)初次免疫应答初期分泌抗体为IgM,再次免疫应答时其他Ig(主要是IgG)明显增加。
(3)再次免疫应答中特异性抗体的亲和力要高于初次免疫应答。
第十三章
1、粘膜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粘膜免疫效应部分、致敏淋巴细胞散步途径。
2、粘膜免疫系统的细胞组成:上皮内淋巴细胞、粘膜固有层淋巴细胞、粘膜淋巴样滤泡淋巴细胞、肠上皮细胞在粘膜免疫中的作用、
3、粘膜免疫反应中的效应分子是什么?
分泌型IgA。
存在于分泌液中(初乳、唾液、胆汁和外分泌液中)二聚体或者多聚体、含有J链和分泌片第十八章
1、变态反应定义:己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或半抗原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
2.变态反应的分类①根据反应快慢:速发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
②根据反应形式:抗体介导免疫型变态反应细胞免疫介导型变态反应
3
I
II
III
IV
应。
1、
2
答:
特点:
✍
苗有干扰作用。
⑵人工被动免疫:发挥作用快、无诱导期,但维持免疫力的时间较短,一般为1~4周。
⑶天然主动免疫:持续时间长,有的终身免疫。
⑷人工主动免疫:①与人工被动免疫相比免疫力产生慢,但持续时间长,免疫期可达数月甚至数
年。
②有回忆反应(布氏杆菌19号菌株)。
③需要一定的诱导期,出现免疫力的时间与抗原的种
类有关
★3、疫苗种类(1)概念:指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制品,用于免疫预防。
(一)活疫苗:强毒苗,弱毒苗,异源苗(二)死疫苗:1、组织灭活苗2、油乳剂灭活苗3、氢氧化铝胶灭活苗4、蜂胶灭活苗
★4、免疫途径:注射、经口、点眼滴鼻、气雾、静脉、其他免疫途径
★5、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动物机体方面:a、遗传因素b、营养状况(维生素A、D、B、E及氨基酸)c、母源抗体的影响(群体母源抗体检测、活死苗同时免)
✍环境因素:a、应激(对策:添加多维、禽群晚上接种等减少应激)b.卫生状况(对策:改善通风、做好消毒)✍疾病的影响a、免疫抑制性疾病b、当地流行病原与疫苗血清型不同c、野毒早
剂e
变等b
1③2SPA 3、
1
T
化率的高低,可以反映机体的细胞免疫水平,因此,可作为测定机体免疫功能的指标之一。
2、K细胞活性测定
将靶细胞用51Cr标记后,再与特异性的IgG抗体结合,加入K细胞后即可发生ADCC效应,引起靶细胞的溶解并释放51Cr。
用计数仪分别检测上清和细胞沉淀中的cpm,根据上清中释放的51Cr的多少,可判断K细胞活性的高低。
3、E玫瑰花环试验
一、原理:动物体内的免疫活性细胞,由于其表面标志和功能不同,可将其分为T细胞和B细胞两大主要类型。
T淋巴细胞表面的红细胞受体能与异种或同种动物的红细胞结合。
一定数量红细胞包围T细胞表面,镜检呈花环状,以此来区分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并进行T细胞的相对定量。
二、操作过程:各类E玫瑰花环试验,除反应温度和时间不同外,基本方法相同,下面以总E玫瑰花环试验为例,介绍E玫瑰花环试验。
流程:分离淋巴细胞---处理绵羊红细胞---两者作用---取细胞染色镜检。
三、应用:1、通过E玫瑰花环试验,可了解机体T细胞总数及百分率。
2、分析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推测某些疾病的预后。
如结核病,病毒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
过程中,
3
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