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疟原虫

合集下载

寄生虫学第十二讲疟原虫

寄生虫学第十二讲疟原虫

雄配子体 雌配子体
雄配子 雌配子
合子
–孢子生殖(胃壁上)
合子 动合子
囊合子(卵囊)
子孢子
子孢子 (唾腺)
四种人疟原虫生活史主要不同点
种类
红外期
发育时间 裂殖子数
外周血 虫态
红内期
红细胞 变化
红细胞 选择
发育周期
25℃ 蚊体内 发育时间
间日 疟原虫
8天
1-1.2 万
各期
涨大,薛 氏点
幼稚 红细胞
48h
间日疟病人肝组织切片(示红外期裂殖体)
裂殖子得超微结构
• 顶端复合体(侵袭细胞器)
– 类锥体(conoid) – 极环(polar ring) – 棒状体(rhoptry) – 微线体(microneme) – 膜下微管
• 球形体、线粒体、内 质网、核蛋白体等
• 细胞核
裂殖子超微结构 (电镜图)
• 蚊虫种类: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 • 配子体得发育程度:成熟配子体30-60天感染力强 • 配子体得雌、雄比例:(8:1) • 配子体得数量:(>0、01%) • 外界环境因素得影响:(温度、湿度等)
上述因素造成了疟疾流行得地域性分布和季节性消长
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
• 蚊体内发育阶段 –配子生殖(胃腔内)
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
• 人体内发育阶段
– 红细胞内期
• 四种疟原虫红内期各期形态特点 • 疟色素(malarial pigment)得形成
血红蛋 白消化
珠蛋白 血红素
氨基酸 高铁血红素
合成原虫蛋白 疟色素
• 被寄生红细胞得变化
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
• 蚊体内发育阶段

疟原虫——【人体寄生虫学】

疟原虫——【人体寄生虫学】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uitable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four basic technical elements of the global strategy are: ➢ To provide early diagnosis and prompt treatment; ➢ To plan and implement selective and sustainable preventive measures, including vector control; ➢ To detect early, contain or prevent epidemics; ➢ To strengthen local capacities in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 to permit and promote the regular assessment of a country's malaria situation, in particular the ecolog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the disease.
学习任务及目标
• A: 哪些临床表现支持疟疾的诊断?致 病机制如何?
• B: 临床诊断原则,确诊标准是什么? • C: 有什么治疗方案?依据是什么? • D: 疟疾流行因素有哪些,如何防治?
• 掌握疟原虫生活史、疟疾(发作) 的 主要临床表现及机制
• 掌握血涂片上疟原虫的形态特点 • 熟悉疟疾的临床诊断原则及确诊标准 • 熟悉疟疾的流行特点及防治策略 • 了解治疗方案
[Severe forms of malaria]

疟原虫是什么生物

疟原虫是什么生物

疟原虫是什么生物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也称为疟原生动物或疟原生虫,主要致病原因是引起疟疾,是由蚊子叮咬所传播的寄生虫病原体之一。

疟原虫通常通过蚊子的叮咬而进入人体,然后感染人体的红血球,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疟疾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全球各地都有疟疾的流行,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区域,是令人担忧的公共卫生问题。

疟原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属于蛋白体纲的一种单细胞寄生虫,其大小通常为7~15微米,形状多变。

该虫有硬的细胞核和柔软的胞质,具有红色色素,使得感染人体的红血球变为黄绿色或黑绿色。

在疟原虫的生命周期中,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无性繁殖的环形体,另一种是有性生殖的孢子体。

在繁殖过程中,疟原虫会利用蚊子叮咬将其传播到人体内,并在人体内不断复制和繁殖,最终导致疟疾的发生。

疟疾是一种具有高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疾病,由于它的传染性强和疾病的致命性,使得疟疾在世界范围内危害十分严重。

据统计,每年全球有超过2亿人受到疟疾的感染,其中约有50万人因此而死亡,而且大部分的死亡案例都出现在贫穷和发展中国家中。

因此,控制和预防疟疾的工作是重要的公共卫生任务之一。

疟原虫寄生在蚊子和人体之间的复杂生命周期是疟疾的关键过程。

疟原虫寄生在蚊子的唾液腺中,在蚊子叮咬人体时,疟原虫会进入人体内,然后通过血液进入人体的肝脏,进行繁殖和分裂。

在这一过程中,疟原虫会侵入人体的红血球,从而导致红血球损坏和死亡。

在疟原虫感染的过程中,红血球的破坏产生了一系列的症状,例如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等。

目前,对疟疾的控制和预防主要依靠两种策略:药物治疗和蚊子控制。

在药物治疗方面,疟原虫的一些特殊结构和繁殖方式使得其对化学药物有一定的耐药性。

因此,疟疾的治疗需要使用多种药物的结合来提高疗效。

同时,药物治疗也需严格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时间,否则会对疟原虫产生更多的耐药性。

在蚊子控制方面,主要采用的措施包括灭蚊剂、家庭卫生措施和环境管理等。

通过有效地控制蚊虫数量,可以有效地减少疟疾的传播。

最新医学寄生虫学 必考重点 ----疟原虫 (附答案)

最新医学寄生虫学 必考重点 ----疟原虫 (附答案)

一、、选择题1.疟原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子孢子直接钻入皮肤B.雌性按蚊叮咬,子孢子随唾液一起注入人体C.配子体经输血感染D.雌性按蚊叮咬时,子孢子主动钻入皮肤E.雌性按蚊叮咬,配子体进入人体2.引起疟疾复发的虫体时期是A.速发型子孢子B.迟发型子孢子C.红内期无性生殖时期D.红外期裂殖子E.雌雄配子体3.疟疾病人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是什么?A.活组织检查B.骨髓穿刺C.粪便检查D.厚、薄血涂片E.痰液检查4.寄生在一个红细胞内的疟原虫,哪种最常见多个环状体?A.卵形疟原虫B.三日疟原虫C.间日疟原虫D.恶性疟原虫E.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5.下列哪种物质不是疟疾发作的致病因素?A.红细胞碎片B.裂殖子C.疟色素D.变性血红蛋白E.疟原虫代谢产物6.间日疟患者外周血涂片可查见A.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B.滋养体、配子体、合子、裂殖子C.环状体、裂殖体、雌配子、雄配子D.裂殖体、配子体、动合子、子孢子E.环状体、配子体7.由于输血不当,疟原虫被输入健康人体内,其结果是A.疟原虫在肝细胞内休眠B.疟原虫进入肝细胞迅速发育C.可能呈带虫状态或疟疾发作D.可能感染疟原虫,仅呈带虫状态E.不会造成疟原虫感染8.疟原虫的传染源是A.外周血中有配子体的患者和带虫者B.疟疾病人C.带虫者D.感染的鸟类E.感染的哺乳动物9.疟疾的流行A.无地区性B.无季节性C.仅有地区性D.仅有季节性E.既有地区性,又有季节性10.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是A.蚊唾腺-蚊胃-人肝细胞-人红细胞-蚊唾腺B.人肝细胞-蚊胃-蚊唾腺-人红细胞-蚊唾腺C.人红细胞-人肝细胞-蚊唾腺-蚊胃-蚊唾腺D.蚊唾腺-人肝细胞-人红细胞-蚊胃-蚊唾腺E.人肝细胞-人红细胞-蚊唾腺-蚊胃-蚊唾腺11.恶性疟患者外周血涂片可查见A.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B.环状体、配子体C.环状体、滋养体、配子体、卵囊D.滋养体、配子体、卵囊、动合子E.环状体、滋养体、配子体、子孢子12.恶性疟原虫完成一代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所需时间为A.48小时B.36~48小时C.72小时D.24~36小时E.24小时13.既可引起再燃,又可引起复发的疟原虫有A.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B.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C.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D.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E.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14.脑形疟在下列哪种疟原虫中最多见A.间日疟原虫B.恶性疟原虫C.三日疟原虫D.卵形疟原虫E.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15.间日疟患者血涂片经姬氏或瑞氏染色后,下列哪项描述是不正确的?A.疟原虫细胞核染成红色或紫色B.疟原虫细胞质染成蓝色C.红细胞胞质内疟色素染成棕褐色D.受染红细胞颜色变浅E.受染红细胞肿大并出现浅红色小点16.传播疟疾的媒介昆虫是A.所有蚊种B.雌库蚊C.雌按蚊D.雌雄按蚊E.雌伊蚊17.疟原虫对人体的主要致病阶段是A.红细胞内期B.配子体C.子孢子D.红细胞外期E.卵囊18.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哪种配子体呈新月型A.间日疟原虫B.恶性疟原虫C.三日疟原虫D.卵形疟原虫E.上述四种疟原虫19.疟原虫的潜伏期包括A.红细胞内期发育和配子体形成所需要的时间B.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在肝细胞的发育和数代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所需的时间C.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和迟发型子孢子在红细胞内的发育所需的时间D.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和速发型子孢子在红细胞内的发育所需的时间E.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和配子体形成所需的时间20.疟色素的产生来自于A.红细胞膜B.疟原虫的细胞核C.疟原虫的细胞质D.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E.患者血清21.疟原虫的感染阶段是A.子孢子B.裂殖子C.裂殖体D.环状体E.雌雄配子体22.疟原虫的下列哪个时期能在蚊体内继续发育A.裂殖子B.裂殖体C.环状体D.滋养体E.雌雄配子体23.经输血可感染下列哪种寄生虫A.溶组织内阿米巴B.阴道毛滴虫C.蓝氏贾第鞭毛虫D.卡氏肺孢子虫E.疟原虫24.疟疾患者可产生下列哪种免疫A.带虫免疫B.伴随免疫C.终身免疫D.先天性免疫E.消除性免疫25.疟性肾病多见于A.间日疟患者长期未愈者B.恶性疟患者长期未愈者C.三日疟患者长期未愈者D.卵形疟患者长期未愈者E.疟原虫患者长期未愈者26.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的部位是A.红细胞和肝细胞B.有核细胞C.白细胞D.淋巴细胞E.脾细胞27.下列哪种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中常见薛氏小点A.间日疟原虫B.恶性疟原虫C.三日疟原虫D.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E.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28.姬氏或瑞氏染色时,疟原虫中蓝染部分叫A.细胞核B.细胞质C.疟色素D.红细胞E.血红蛋白29.除了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造成疟疾病人贫血外,还有其它的贫血原因A.脾功能亢进B.骨髓造血功能亢进C.血小板减少D.肾脏病变E.红外期疟原虫破坏肝细胞30.刚地弓形虫的传播方式是A.只能在中间宿主之间传播B.只能在终宿主之间传播C.只能由终宿主传播给中间宿主D.只能由中间宿主传播给终宿主E.既能在终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传播,也能在中间宿主之间传播31.刚地弓形虫滋养体可寄生在人体的下列细胞内,但除外A.红细胞B.巨噬细胞C.肝细胞D.脑细胞E.单核细胞32.刚地弓形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A.速殖子B.配子体C.缓殖子D.子孢子E.卵囊33.刚地弓形虫寄生在人体的阶段有A.仅有包囊B.仅有滋养体C.仅有假包囊D.假包囊、包囊E.假包囊、包囊、滋养体34.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感染弓形虫后,无临床症状,宿主呈现A.隐性感染B.急性感染C.亚急性感染D.慢性感染E.全身播散35.刚地弓形虫的实验诊断方法是A.主要以查血液中包囊为主B.主要以动物接种试验为主C.主要以体外培养试验为主D.病原学检查成功率低,所以多采用免疫学诊断方法E.以上都不是36.刚地弓形虫可寄生的宿主是A.爬行类B.哺乳动物C.鸟类D.鱼类E.以上都是37.刚地弓形虫的侵入途径是A.仅经胎盘B.主要经口C.仅经输血D.经媒介昆虫叮咬E.直接经正常皮肤侵入38.刚地弓形虫的感染阶段是A.包囊B.假包囊C.滋养体D.卵囊E.以上都是39.刚地弓形虫的终宿主是A.猫科动物B.人类C.食草动物D.鸟类E.爬行类40.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时,感染隐孢子虫可呈现A.仅为隐性感染B.出现症状,引起隐孢子虫病C.抑制隐孢子虫发育D.无临床症状E.杀灭隐孢子虫41.隐孢子虫的感染阶段和传播途径是A.卵囊,经口感染B.卵囊,接触感染C.滋养体,经胎盘感染D.裂殖体,空气传播E.卵囊,经媒介昆虫叮咬42.隐孢子虫寄生在人体的主要部位是A.肝B.肺C.肠腔D.小肠上皮细胞E.腹腔43.隐孢子虫感染主要为A.急性感染B.慢性感染C.隐性感染D.亚急性感染E.全身播散44.隐孢子虫病原学检查方法是A.粪便中查卵囊B.粪便中查滋养体C.粪便中查合子D.粪便中查配子体E.粪便中查裂殖体45.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主要发生在A.青少年B.婴幼儿C.有外伤史D.健康成年人E.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者46.卡氏肺孢子虫的传播途径和感染阶段是A.经空气传播,卵囊B.经口,包囊C.经口,滋养体D.经胎盘传播,滋养体E.经空气传播,包囊47.卡氏肺孢子虫的寄生部位是A.肾B.肝C.脑D.肺E.小肠二、名词解释1.再燃 2复发 3带虫免疫三、问答题1.阐述疟疾发作的机理。

人体寄生虫学——疟原虫

人体寄生虫学——疟原虫

1 红细胞外期 (exo-erythrocytic,stage)



按蚊刺吸人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约30分 钟随血流侵入肝细胞。 在肝细胞内,子孢子→滋养体→裂体增殖→红外期 裂殖体→裂殖子(约12000个) →肝细胞破裂→裂 殖子散出→血窦,一部分裂殖子被 Mф吞噬,一部 分则侵入RBC内发育。 目前认为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的子孢子有:速 发型和迟发型

卵囊逐渐长大并向蚊胃壁外突出 囊内的核和胞质反复分裂进行孢子增殖, 生成成千上万的子孢子
2.2 子孢子(sporozoite)形成



呈梭形,10~15µ m×1µ m 主动从卵囊壁钻出或因卵囊破裂后散出,随血淋巴 钻入蚊体组织 只有到蚊唾腺内的子孢子才具有传染性
3 雌性按蚊--终宿主--虫媒

2 裂殖体期Schizonts

2.1
未成熟裂殖体 (immature schizont)


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 熟,虫体变圆,空泡消失 核开始分裂

2-12 细胞核 薛氏小点 受染RBC 变大、颜色苍白、 形态不规则
2.2 成熟裂殖体Mature schizonts
五、流行


流行环节 传染源:血液中有成熟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 带虫者+感染血 传播媒介:按蚊 易感人群:非流行区人群、儿童。 流行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温度、湿度 社会因素 :经济、卫生条件。
1-1 红外期— 肝细胞内裂殖体
1-2 红内期(erythrocytic stage)
由肝细胞释放出的红细胞外期裂殖子侵入RBC内进 行裂体增殖,称为红细胞内期(红内期)。包括滋 养体和裂殖体两个阶段 基本过程:环状体 →大滋养体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健康RBC ,重复上述过 程几次,部分裂殖子在RBC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 而发育为配子体 红内期增殖周期: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h/代;三日 疟72h/代;恶性疟36-48h/代

寄生虫学第九讲疟原虫、弓形虫

寄生虫学第九讲疟原虫、弓形虫

对于高风险人群,可采用预防性药物以降 低感染风险,如乙胺嘧啶等。
05
结论
对疟原虫与弓形虫的总结
疟原虫
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寄生,引起红细胞破裂, 导致发热、寒战等症状。疟疾是一种严重的全球性疾病,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弓形虫
弓形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可以感染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弓形虫在细胞内寄生,通常 通过摄入被感染的动物组织或食物传播。弓形虫感染可以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发热、肌
诊断
疟疾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血涂 片显微镜检查和抗原抗体检测。
03
弓形虫
弓形虫的生物学特性
1 2
分类
属于原生动物门,真球虫目,弓形虫科。
形态
弓形虫具有多种形态,包括滋养体、包囊和裂殖 体等。
3
生理特点
弓形虫具有独特的繁殖方式,可以在多种细胞内 寄生。
弓形虫的生命周期和传播途径
寄生虫学第九讲:疟原虫 与弓形虫
• 引言 • 疟原虫 • 弓形虫 • 疟原虫与弓形虫的防治 • 结论
01
引言
疟原虫与弓形虫的简介
疟原虫
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是一种 单细胞寄生生物,通过蚊子传播 给人类。疟原虫在人体内寄生并 繁殖,导致疟疾发作。
弓形虫
弓形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可 以感染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包括 人类。弓形虫通常通过摄入被感 染动物的组织或食物传播。
生命周期
弓形虫的生命周期包括多个阶段,包括卵囊、孢子囊、裂殖 子等。
传播途径
弓形虫可以通过食物、水和接触传播,其中猫是主要的传播 源。
弓形虫感染的症状和诊断
症状
弓形虫感染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 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等。

疟原虫的名词解释

疟原虫的名词解释

疟原虫的名词解释疟原虫,又称疟疾原虫,是一种寄生虫,属于原生动物门下的栗孢子虫(Plasmodium)属。

它是引发疟疾的病原体,也是世界上最致死的寄生虫之一。

疟原虫寄生在人体和某些浆状物传播的疟蚊中,通过媒介传播给人类,引发疟疾这一严重的传染病。

疟原虫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健康的威胁。

疟疾是古老的疾病,其病原体在古代并不为人所知。

直到1880年,法国科学家拉瓦兹(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首次发现疟原虫,他发现在患有疟疾的人的血液中存在着寄生虫。

这个重大发现为进一步探索疟疾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

同时,拉瓦兹的发现也为他赢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疟原虫通过蚊子媒介传播给人类,这一过程被命名为人类疟疾的传播循环。

健康的蚊子会叮咬患有疟疾的病人,寄生在病人血液中的疟原虫就会进入蚊子体内。

然后,在蚊子的消化道中,疟原虫从形态上变为可感染人类的孢子体。

当这只感染了疟原虫的蚊子再次叮咬健康的人时,疟原虫就会进入新宿主,并进一步感染血液。

疟原虫的寄生过程引发了人体的免疫反应。

初次感染后,病人的体温会周期性地上升,出现高热。

这是因为疟原虫感染了红细胞,使其破裂,释放出大量的毒素进入血液。

这些毒素会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发热和寒战。

此外,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会破坏它们,导致贫血,造成患者疲劳和乏力。

除了引发免疫反应和破坏红细胞外,疟原虫还可以对人体的器官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疟疾可能会导致肝脏和脾脏功能受损,甚至引发器官衰竭。

严重的疟疾也可以导致脑疟,引起意识丧失、抽搐甚至死亡。

为了减少疟疾的传播和控制病情,人类开展了广泛的防治工作。

疟疾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疟药物来杀灭人体内的疟原虫。

然而,由于疟原虫的变异性较高,导致一些疟疾疗法已经失效。

此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不足,疟疾的传播和治疗仍然是难题。

为了预防疟疾的传播,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

常见的预防方法包括:使用蚊帐,着长袖衣物,使用防蚊剂,尤其是在蚊虫活动最为频繁的黄昏和夜间。

【人体寄生虫学】疟原虫

【人体寄生虫学】疟原虫
流行病学
疟疾的流行与当地的气候条件、人口密度、卫生条件以及人群的免疫力等因素 密切相关。
02
疟原虫对人体的影响
症状与临床表现
寒战
疟原虫感染后,患者会出 现寒战,通常出现在高热
之前。
出汗
高热后,患者会大量出汗 ,体温迅速下降。
头痛
疟原虫感染会导致头痛, 通常在感染后1-2周内出现

高热
寒战后,患者会迅速出现 高热,体温可高达40℃。
疟原虫与登革热病毒
在某些地区,疟原虫和登革热病毒同 时流行,两者可能存在相互影响。
疟原虫与丝虫
丝虫感染可能增加疟原虫感染的风险 ,两者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在流行病学上的关联性
疟疾流行与地理环境
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疟疾流行与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可能影响疟疾的传播,如降雨量、温度等对蚊子繁殖的影 响。
脾肿大
疟原虫感染会导致脾肿大,因 为脾脏会代偿性地增加红细胞 生成。
孕妇并发症
疟原虫感染对孕妇和胎儿都有 很大的风险,可能导致早产、 低出生体重和胎儿死亡。
诊断与鉴别诊断
01
02
03
血液检查
通过血液检查可以检测到 疟原虫的存在。
临床表现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 寒战、高热、出汗等,可 以初步诊断为疟疾。
生命周期与传播途径
生命周期
疟原虫的生命周期包括在人体内进行 裂体增殖和在蚊子体内进行配子增殖 两个阶段。
传播途径
疟原虫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人体传播, 按蚊吸入疟原虫子孢子后,孢子在蚊 胃内发育为感染性子孢子,再叮咬人 时随血液进入人体。
地理分布与流行病学
地理分布
疟疾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中南美洲等地区 。

人体寄生虫学—疟原虫

人体寄生虫学—疟原虫

(休 眠)

裂体增 殖
裂殖子
红外期
雄配 子体
裂殖子
雌配 子体
成熟裂 殖体

大滋
未成熟

养体
裂殖体

红内期
生活史特点
人疟原虫生活史,都需要人(中间宿主)和雌性按蚊(终宿主)做宿主,并 经历世代交替。 1、在人体内发育
肝细胞内为裂体增殖,称红细胞外期(红外期) 在红细胞内发育包括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红内期)和配子体形成
一、间日疟原虫
(一)间日疟的滋养体
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小滋养体) • 胞质呈环状,中间为一空泡,核位于一侧,
形似宝石戒指状,故称为环状体 • 被寄生的红细胞正常大小
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 随后虫体长大,胞核亦增大,胞质增多,有时 伸出伪足,胞质中开始出现疟色素。疟色素棕 黄色,烟叶状
• 被间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体积胀大,颜色变 浅,开始出现鲜红色的薛氏点。此时称为晚期 滋养体,亦称大滋养体
(二)间日疟的裂殖体
• 裂殖体: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出现核分裂后即 称为裂殖体。随着核的不断分裂,胞质也出现分 裂,每一个核被部分胞质包裹,形成裂殖子
• 早期的裂殖体核分裂而胞质未分裂,称为未成熟 裂殖体;晚期形成裂殖子,胞质已分裂,同时疟 色素已经集中成团,称为成熟裂殖体
• 一般在典型疟疾发作之前,患者首先出现疲乏、头痛、全身不 适、食欲减退、畏寒等前期症状
二、疟疾发作
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的临床 症状
• 寒战期
患者全身发抖,颜面苍白,伴头痛、恶心,寒战可持续2~6小时
• 高热期
随后体温骤升,出现高热,体温达到39 ~ 40℃,颜面绯红,全身酸 痛,头痛剧,恶心、呕吐,发热可持续2~6小时

人体寄生虫学-副本疟原虫、弓形虫

人体寄生虫学-副本疟原虫、弓形虫
• 寄生部位: 除红细胞外的任何有核细胞 • 感染阶段 : 卵囊(囊合子)
包囊(缓殖子) 假包囊(速殖子) • 感染方式和途径
1. 经口食入为未煮熟的肉,牛奶,蛋,油,水等 2. 经皮肤、粘膜的伤口 3. 先天性 (经输血) 4. 器官移植
致病 速殖子期---主要致病阶段 1. 先天弓形虫病:较严重,流产,死产 婴儿弓形虫病: 脑 --脑积水,精神障碍, 眼--脉络膜视网膜炎,肝脾肿大等
雄配子体
腊肠形,两端钝圆, 细胞质色蓝而略带红色; 核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 疟色素黄棕色,小杆状,在核周围较多
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细胞质蓝色; 核致密,较小,深红色,位于中央; 疟色素深褐色,在核周围较多
恶性疟原虫外周血中为什么看不到 大滋养体、裂殖体?
疟原虫寄生于RBC后,导致RBC变形能力下降 瘤状突起增加了RBC之间的粘性 瘤状突起黏附在大脏器血管
疟疾研究历史简介
1. “瘴气” 2. 1847年,Mockel观察到血中有黑色碎片状物; 3. 1884年,法国学者Laveran最早在病人血细胞中发
现疟原虫; 4. 1897年,英国军医 Ronald Ross发现疟疾的传播媒
介; 5. 1949—1960年间,Shortt等相继证实了人体几种疟
原虫的红细胞外期(肝细胞期)。 6. 1977年, Lyenko等提出子孢子休眠学说。
一、形态
仅介绍红细胞内期形态
薛氏小点 疟色素
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3.裂殖体
•未成熟裂殖体 核开始分裂,少于12个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12-24个胞质分裂
4.配子体
•雄配子体
三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1、治疗病人控制传染源 间日疟、卵形疟 还须服用杀灭红外期原虫的药物以防复发。

教学内容:疟原虫

教学内容:疟原虫

脑型疟:疟疾患者死亡杀手
• 临床表现:剧烈头痛、谵妄、急性神经紊乱、高热、 昏睡或昏迷、惊厥、呕吐。死亡率高。
• 机制: – 机械性学说 – 炎症学说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学说
• 主要由P.falciparum引起,儿童和无免疫力成人多见。
免 疫:
宿主体内的寄生虫未被清除, 仍保持低密度水平,但宿主
再燃(Recrudescence):疟疾发作停止之后, 由于体内仍有少量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由于发 生抗原变异及宿主的抵抗力与特异性免疫力的下 降,可重新大量增殖起来,出现疟疾发作。
4、贫 血
a 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 b 脾功能亢进 c 骨髓中红细胞的生成障碍 d 免疫病理,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间日与恶性疟形态鉴别
环状体
配子体 大滋体体至成 熟裂殖体 红细胞
P.v 点RBC 1/3 核1个 虫1个
圆形 外周血可见
P.f 点RBC 1/5 核2个常有 虫2个以上常见 虫偏位常见
腊肠形或新月形 外周血不易见
胀大,色淡,细小 正常或略小,粗大
薛氏点
茂氏点
疟原虫生活史流程图
唾液腺子孢子 速发型 裂殖体
二、成熟滋养体
大滋养体(trophozote) 姬氏染色(Giemsa stain)
细胞质增多,形态不规则,有时 出现伪足和空泡,核一个,细胞 质出现棕褐色的疟色素(malaria pigment),被寄生的红细胞胀 大,染色浅,有薛氏小点。
P.vivax thin smear. Showing late trophozoites (amoeboid stage). The infected red cells are enlarged and show marked stippling. Giemsa. ×1000. Enlarged by 5.4.

寄生虫学第十二章 孢子虫——第一节疟原虫

寄生虫学第十二章 孢子虫——第一节疟原虫

第⼗⼆章 孢⼦⾍ 孢⼦⾍⾪属于顶复门(Phylum Apicomplex)的孢⼦纲(Class Sporozoa)。

全为寄⽣性。

细胞内寄⽣阶段⼀般⽆运动细胞器,如有伪⾜则是摄⾷作⽤。

⽣殖⽅式包括⽆性和有性两类。

⽆性⽣殖有裂体增殖(schizogony)产⽣裂殖⼦,以及孢⼦增殖(sporogony)产⽣具感染性的⼦孢⼦(sporozoite);有性⽣殖是通过雌雄配⼦结合进⾏的配⼦⽣殖(gametogony)。

以上两种⽣殖⽅式或可在⼀个宿主或分别在两个宿主体内完成,有或⽆宿主更换。

第⼀节 疟原⾍ 疟原⾍(malaria parasite)寄⽣于⼈及多种哺乳动物,少数寄⽣于鸟类和爬⾏类动物,⽬前已知有130余种。

疟原⾍有严格的宿主选择性,仅极少数的种类可寄⽣在亲缘相近的宿主。

疟原⾍是⼈体疟疾的病原体。

远在公元前10~11世纪的商殷时代,甲⾻刻辞中就有了象形“疟”的⽂字,表明3千多年前,我国已认识疟疾的症状。

在隋代《诸病源候论》所述,及以后国内外某些医学家均认为疟疾是由于遇到⼀种恶浊的⽓体,称之为“瘴⽓”所引起的。

直⾄1880年法国⼈Laveran才在疟疾病⼈⾎液中发现疟原⾍⽽认为是其病原体。

疟疾是⼀种严重危害⼈体健康的寄⽣⾍病,全世界约⼆分之⼀⼈⼝受威胁。

我国建国前疟疾流⾏狼狈猖獗,建国初期称为五⼤寄⽣⾍病之⼀。

⽬前⼤部分地区疫情被控制或明显下降,但消灭疟疾的任务仍很艰巨。

寄⽣于⼈体的疟原⾍共有四种,即间⽇疟原⾍[Plasmodium vivax (Grassi and Feletti,1890 Labb‘e,1899)],三⽇疟原⾍[P.malariae(Laveran,1881 Grassi and Fetti,1890],恶性疟原⾍[P.falciparum(Welch,1897)Schaudinn,1902]和卵形疟原⾍[P.Ovale(Graig,1900)Stephens,1922].在我国主要是间⽇疟原⾍和恶性疟原⾍;其他⼆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的⼀些病例。

疟原虫知识点总结

疟原虫知识点总结

疟原虫知识点总结疟原虫的生命周期复杂,需要在蚊子和人类之间进行传播。

当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人类后,疟原虫便会进入人体,经过血液循环和感染红血细胞后,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症,包括发烧、头疼、全身酸痛等。

严重的情况下,疟原虫感染可能会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在疟疾的防治方面,疟原虫的了解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就疟原虫的相关知识做一些总结。

一、疟原虫的分类1.1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间日疟原虫是一种引起疟疾的疟原虫,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该原虫寄生在人的红细胞内,引起间日疟。

间日疟原虫的感染通常较轻,但容易复发,且在某些地区可能对人的健康构成威胁。

1.2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恶性疟原虫是一种致命的疟原虫,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感染恶性疟原虫的疟疾症状较为严重,可能会导致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因此,恶性疟原虫是目前全球疟疾防治的重点对象。

1.3 半权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半权恶性疟原虫是一种少见的疟原虫,主要分布在非洲和西太平洋地区。

感染半权恶性疟原虫的疟疾症状通常较轻,但也可能造成较严重的感染病例。

1.4 猴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猴疟原虫是一种通过猴子传播的疟原虫,但也会感染人类。

感染猴疟原虫的疟疾症状通常较轻,但近年来猴疟疾的发病率有所上升,需要引起重视。

1.5 苏伊士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苏伊士疟原虫是一种引起疟疾的疟原虫,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感染苏伊士疟原虫的疟疾症状通常较轻,但容易发展成为慢性感染。

以上是目前已知的主要疟原虫种类,每种疟原虫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对于疟疾的预防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二、疟原虫的生命周期2.1 蚊子叮咬人体疟原虫的生命周期以蚊子为传播媒介。

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人体时,会将疟原虫的幼虫注入人的血液中。

2.2 疟原虫感染人体疟原虫进入人体后,会进入红血细胞内,并开始进行繁殖。

人体寄生虫学-3疟原虫

人体寄生虫学-3疟原虫
2. 免疫学诊断:循环抗体,循环抗原检测
六、流 行
(一)流行概况
1. 分布:
P.v:温带,散在于亚热带、热带 P.f:热带、亚热带、非洲、南美洲 P.m:主要在热带撒哈拉沙漠以南,局部流行 P.o:热带非洲海岸
我 国 疟 区 分 布
(二)流行环节
(1)传染源: 外周血中有配子体的患者和带虫者
(2)传播媒介:按蚊
红外期发育时间 红内期反复裂体增殖达一定数量
2、疟疾发作(paroxysm)
表现为红内期裂体增殖所致的周期性寒热发作 1)发热阈值 2)典型表现: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 3)原因:与疟原虫裂体增殖有关 4)周期性: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相一致
3、再燃和复发
1)再燃(recrudescence)
定义: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 染,仅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内 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 繁殖而引起的疟疾发作。
5、脾肿大
6、凶险型疟疾
1)原因:无免疫力而又未及时治疗的P.f 患者
2)表现: 外周血高原虫血症;持续高热昏迷;
重症贫血;肾功能衰竭;黄疸
疟色素沉积于脑毛细血管
7、其它类型的疟疾
先天性疟疾 婴幼儿疟疾 输血疟疾 疟疾性肾病
五、实验诊断
1. 病原学诊断:确诊依据
厚、薄血膜染色镜检
采血时间:P.f 发作时,P.v发作后数小时至数十小时
疟原虫
MALARIA PARASITE
一、概 述
顶复门
孢子虫纲
孢子虫
人体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 P.v)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P.f) 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P.m) 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P.o)

第二章 原虫--疟原虫

第二章 原虫--疟原虫

第五节疟原虫一.概述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疟疾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流行遍及全世界,尤以亚非拉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为严重。

目前已知的疟原虫种类有130多种,主要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少数可寄生于鸟类、爬行类。

但能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仅有四种:间日疟原虫常见恶性疟原虫常见三日疟原少见虫卵形疟原虫几例二.生活史疟原虫的生活史需要二个宿主:人和蚊。

因而其发育过程可分成二个阶段:在人体内发育和在蚊体内发育。

在人体内发育又可分为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

㈠在人体内发育:感染阶段是子孢子,子孢子是在蚊体内发育成熟并存在于蚊涎腺管中,当蚊叮咬时即可随涎液进入人体。

红外期:子孢子进入人体后,约在血液中停留30分钟左右,然后陆续进入肝脏,并侵入肝细胞内发育,这过程即为红细胞外期。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具有遗传学上不同的二个类型:速发型和迟发型。

速发型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虫体由长形变成圆形,核开始分裂而形成一个红外期裂殖体,约经8天裂殖体分裂成许许多多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即裂殖子。

最后使肝细胞破裂,裂殖子逸出并进入肝血窦,其中有部分被吞噬细胞消灭,而另一部分可进入红细胞。

在红细胞内开始红细胞内期发育。

相反,迟发型子孢子在进入肝细胞后却不马上发育,而是进入休眠状态,休眠时间长短视疟原虫种株不同而不同,然后才完成红外期裂体增殖。

这也是作为感染不同种株疟原虫潜伏期不同以及复发间隔时间不同的原因。

红内期:红外期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在红细胞内发育经由环状体(早期滋养体)、滋养体、裂殖体前期,发育到成熟裂殖体(内含12~24个裂殖子),最后胀破红细胞,裂殖子逸出,又侵入新的红细胞,又继续上面由环状体到裂殖体的发育过程。

每循环发育一次称为一次生殖周期(或发育周期)。

不同种的疟原虫生殖周期的长短是基本固定的: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约需48小时,即隔天;三日疟原虫需72小时,隔2天。

一般认为人类红内期疟原虫不可能再回到肝脏细胞内发育。

医学寄生虫学叶疟原虫

医学寄生虫学叶疟原虫

P.vivax: gametocytes are round or oval without vacuole; most of the RBC is occupied by the parasite. Macrogametocytes have a compact chromatin mass while microgametocytes have a more diffuse nucleus stained pink.
雄配子体
(二)在蚊体内的发育
1.配子生殖gametogony 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合子---动合子---卵囊 2.孢子生殖sporogony 卵囊内的细胞核反复分裂,胞质亦分裂形成了成 孢子细胞sporoblast,再长出子孢子sporozoite。 3.子孢子从卵囊出来,随血到唾腺。
世代交替 子孢子

肝细胞、 红细胞 (红外期) (红内期)
无性生殖
中间宿主
疟原虫生活史
疟原虫生活史
蚊体发育期——有性生殖(配子) 无性生殖(子孢子)
人体发育期——红细胞外期(裂殖子) 红细胞内期(滋养体 裂殖体 配子体)
8~10h
环状体 大滋养体 红外期裂殖子
未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
成熟裂殖体 红内期裂殖子
P. f. 7~27d, P.m.28~37d, P.o. 11~16d.
2、发作paroxysm: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密切相关。 发热阈值:引起发作的血中疟原虫的最低数量, 因虫种 、 株及宿主免疫状态而异。
机制:是红内期疟原虫裂殖子胀破RBC引起。
裂殖子
RBC碎片
入血
残余和变性HB
吞噬细胞
疟原虫代谢产物

医学寄生虫学-疟原虫(首都医科大学)

医学寄生虫学-疟原虫(首都医科大学)
• 感染的红细胞变形力下降,易凝集; • 疟原虫分泌在RBC膜上的黏附相关蛋白与脑小V 内皮细胞特异受体结合发生细胞黏附。
7.黑尿病
大量的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 多见于恶性疟 高热、溶血性黄疸、 少尿、肝肾衰 竭
8.疟性肾病
多见于三日疟 肾病综合症:全身水肿、腹水、蛋白尿、 高血压、肾功衰竭
机理:III 型变态反应


1.先天性免疫:遗传因素决定
1)红细胞受体: Duffy血型抗原是P.v的受体,阴性不易感染 p.v.西非居民大多Duffy血型抗原阴性 对p.v.不易感 2)异常血红蛋白: 镰状细胞贫血不易感染p. f.
2. 获得性免疫:
(1)抗原: 表面保护性抗原、期共同抗原、期特异性 抗原。如: 环子孢子蛋白 、裂殖子表面蛋白
多环状体/细胞
配子体 :


疟色素(malaria pigment)
疟原虫以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为养料获取氨 基酸后的代谢产物。
血红蛋白先被虫体消化分解为珠蛋白和血 红素,然后珠蛋白分解为氨基酸被虫体利用, 血红素则形成一种复合物——疟色素。
薛氏点(Schuffner’s dots) 茂氏点(Maurer’s dots)
疟 原 虫
Malaria parasite
概述
疟原虫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孢子虫纲, 细胞内寄生原虫。在人体寄生红细胞和肝细 胞内。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 种类:自然界共有疟原虫 130 多种,其 中寄生于人体的只有4 种。
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特异性和敏感性最高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rance Institut Pasteur Paris, France 1845 – 1922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 1907
"in recognition of his work on the role played by protozoa in causing diseases"
– Plasmodium vivax (P.v) 间日疟原虫:最常见,全国
– Plasmodium falciparum (P.f) 恶性疟原虫:常见,南方山区(海南和云南)
– Plasmodium malariae(P.m) 三日疟原虫:少见;
– Plasmodium ovale (P.o) 卵形疟原虫:仅云南发现几例
第九章 疟 原 虫 (Plasmodium) 疟 疾 (Malaria)
一、人类对疟原虫的认识过程
Malaria History
Italian: “mal aria”= bad air. French: “paludisme”= rooted in swamp. 中国:“瘴气” → 疟(瘧)
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
裂殖体 (Schizont)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胞核和胞质先后分裂,每个核被胞质包裹,形成 裂殖子,疟色素开始集中成团
被寄生红细胞变大变形
(二) 红内期 (红细胞内发育Blood stage)
间日疟原虫配子体 (P.v gametocyte)
我国疟疾流行现状 (2009)
■流行区 ■未控制区 ■非流行区
疟疾防治是我军的卫勤保障重点
非洲、南美洲以及东南亚是疟疾的高度流行区,因此,我军未来 在东南沿海的作战和参与国际维和任务将面临疟疾的严重危险
三、疟原虫的生活史 Life cycle of Plasmodium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种类
晚期(大)滋养体 (Late trophozoites)
胞核增大,胞质增多,有时伸 出伪足,胞质中开始出现疟色 素(血红素聚合物)
被寄生红细胞变大变形(P.v) 被寄生红细胞不变形(P.f)
间日疟原虫(P.v)大滋养体
恶性疟原虫(P.f)大滋养体
(二) 红内期(红细胞内发育 Blood stage)
流行广泛,危害严重
HIV、TB 和Malaria是世界上危害最大的三大传染病 疟疾是五大寄生虫病之首
Million
Estimated annual deaths
8
6
4
2
0
cancer
HIV/AIDS tuberculosis malaria
One child died of malaria every 30 seconds!!
受威胁人数 发病人数 死亡人数(非洲5岁以下儿童)
40%全球人口 1 ~ 3亿/年 80 ~ 100万/年
全世界疟疾形势非常严峻 (2008)
疟疾流行于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近100个国家和地 区,在过去的20年,疟疾发病率增加了一倍
疟疾在中国的历史流行
75%的县有疟疾流行,3000万病人/年,30万死亡/年。
Hermann Paul Müller
J. R. Geigy AG Basel, Swiss 1899 – 1965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 1948
"for his 1939 discovery of insecticidal qualities and use of DDT in the control of vector diseases such as malaria and yellow fever ”
屠呦呦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 1930 –
Lasker DeBakey Clinical Research Award —— 2011
“for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青蒿素) and its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malaria”
二、疟原虫对人类的危害及分布
Julius Wagner-Jauregg
Vienna University Vienna, Austria 1857 – 1940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 1927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therapeutic value of malaria inoc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ementia paralytica”
(一) 肝期/红细胞外期 ( liver/exo-erythrocytic stage )
疟原虫子孢子 (sporozoite)
红细胞外期(肝细胞内发育)
子孢子 (蚊)
红外期裂殖体 裂殖子 (肝细胞)
间日和卵形疟原虫子孢子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休 眠子)两种,而休眠子的存在是疟疾复发的重要原因
Ronald Ross
University College Liverpool, Great Britain 1857 – 1932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 1902
"for his work on malaria, by which he has shown how it enters the organism and thereby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successful research on this disease and methods of combating it”
整个红细胞外期发育大约1周,患者并不出现临床 症状,因此是设计疫苗和药物的最理想时期
(二) (小)滋养体-环状体 (Early trophozoites)
胞核小,胞质少,中间有空 泡,虫体多呈指环状,因此 早期滋养体又称环状体
间日疟原虫(P.v)环状体 恶性疟原虫(P.f)环状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