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

合集下载

孔子对仁的三种观点

孔子对仁的三种观点

孔子对仁的三种观点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家、政治家,被后世世人尊称为圣人。

众所周知,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其核心概念。

孔子对仁的观点有三种,接下来我们将一一阐述。

第一种观点:仁为德行之最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德行决定了他的品质和价值。

而德行之中最为重要、最为高尚的就是仁。

孔子认为,仁是最彰显人类价值和最具有人性的品质。

一个人如果具有仁的品质,那么他就可以在生活中扮演一个良好的角色,对于社会和自身都是有益的。

孔子发扬仁的思想,提倡人们应该互相关爱,以和平、包容心态相处。

第二种观点:仁为道德准则孔子认为,仁虽然重要,但是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实现的。

因此,他还将仁定义为一种道德准则。

也就是说,仁作为道德准则,不仅需要实践者自身具备,更要求整个社会关注和推崇它。

绝不言语伤人、待人诚实善良、凡事关心别人等等,都是基于仁何的道德准则。

只要遵循了这样的准则,就能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一个和谐的社会。

第三种观点:仁为具有创新思想的精神孔子不仅仅将仁定义为一种德行或准则,还将其看作是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是一种具有创新思想的精神,孔子认为这种创新思想是驱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

仁作为一种精神,可以让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困境的时候,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通过这样的精神,人们可以不断超越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高度。

总之,孔子对仁的三种观点,具有其独特的深刻之处。

仁作为一种高尚的品质、一种人类价值和思想体系、一种精神,都在孔子的思虑中得到了体现。

无论是哪种方式,孔子对仁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通过其思想影响了无数人的人生和社会之结构。

孔子仁的内容(一)

孔子仁的内容(一)

孔子仁的内容(一)
孔子仁的内容
孔子的人物背景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于公元前551年出生于中国山东的鲁国陬邑(今孔庙所在地)。

•孔子的父亲孔鲤早逝,孔子自小失去父爱,在父亲去世后,由母亲带大。

孔子仁心的内涵
•孔子提出了“仁”的理念,并将其作为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之一,代表着对他人的关怀、尊重和关爱。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仁”的品质,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孔子仁心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仁”的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认为,只有“仁”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减少社会的压力,达到人心所向的境地。

孔子仁心的体现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孔子的行为和言语充分展现了他对人类福祉的关怀和追求。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强调无论贫富、贵贱,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实现自身的发展。

总结
•孔子的“仁心”理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通过推崇“仁”,倡导了一种以人为本、关爱他人的核心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的思想,秉持“仁心”,关心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孔子之仁的理解

孔子之仁的理解

孔子之仁的理解孔子之仁的理解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仁”。

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类最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是实现社会和谐、促进人类幸福的关键。

一、什么是仁?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

它包括了对人的爱、关心、尊重和支持,以及对社会秩序、公正和道德规范的遵守。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即只要有了“仁”的心态,就能够真正地关心他人,并以此来推动社会进步。

二、如何实践仁?孔子认为,实践“仁”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知识,二是有勇气,三是有恒心。

具体来说,“知识”指的是对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认识;“勇气”指的是敢于去做正确而艰难的事情;“恒心”指的则是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

在实践“仁”的过程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行为准则。

例如,他主张要尊重长辈、关心弱势群体、追求诚实和公正、避免暴力和冲突等等。

这些行为准则不仅可以帮助个人成为更好的人,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仁与其他道德品质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仁”是众多道德品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他认为,“义”、“礼”、“智”等道德品质都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具备了“仁”的心态和行为准则,才能够真正地去做到这些事情。

同时,孔子也认为,“仁”是一种综合性的道德品质。

它既包括了对人的爱和关心,也包括了对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遵守。

因此,在实践“仁”的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到个人与社会、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平衡。

四、现代意义虽然孔子提出“仁”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它依然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和挑战,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了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仁”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

它提醒我们,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都应该关心他人、遵守道德规范、追求公正和平等,并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加美好、和谐和幸福的社会。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摘要】孔子思想的宗旨和核心是“仁”。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论语》较为系统地讲述了“仁”的内涵,使“仁”成为了一个具体的体系,为儒家道德伦理指明了基本路向。

【关键词】《论语》,仁《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该书是由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整理记录编纂而成,因此该书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学说。

在《论语》中,“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贯穿于整本书。

在整本书中,“仁”字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但孔子每次在谈到“仁”的时候也因人而异、因场合而异,也正是对这些不同场合和不同人关于“仁”的论述,使得“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方面,从而能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论语·学而》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大致如下: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这里讲到的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情感基础。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也是人道的崇高理想,孔子认为这种本质和崇高理想源于人生而具有的最恒久朴素的感情——血缘亲情。

孔子认为实现人道之仁的心理情感基础是孝悌,孝顺爹娘,敬爱兄长。

从上述有子所讲述的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是很少犯乱的,而相反,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的生身父母和同胞兄弟都不知道敬爱,怎么可能对其他人和社会有仁爱之心呢?这句话虽然出自有子之口,但却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反映了孔子对“孝”、“弟”等伦理情谊的重视,如孔子要求其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伦语·学而》),另外孔子还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论语·泰伯》)同时,孔子在谈及孝的时候,说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对孔子仁的理解和认识

对孔子仁的理解和认识

对孔子仁的理解和认识
孔子仁是指孔子的道德理念和行为准则,也是孔子强调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基本特征和最高道德标准。

他认为,只有追求仁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的安宁。

孔子对仁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和行为。

他强调要以爱心、同情心和关怀之心对待他人,不论是家庭成员、朋友还是社会中的他人,都应该以仁心来对待,尊重他们的尊严和利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他们得到满足和幸福。

其次,孔子认为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他认为,人应该以仁为指导,遵循道德规范,做到诚实守信、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诚诸子等。

他强调应该倡导和践行仁德,使人们相互尊重、友爱和互助,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他人,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孔子对仁的理解和认识,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倡导人们追求仁德的高尚情操,以此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价值观。

孔子仁的内容包括

孔子仁的内容包括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仁是一种道德原则,代表着关注他人的福祉和善待他人的态度。

以下是孔子关于仁的一些具体内容:
1. 仁爱:孔子认为仁爱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仁心,关心他人的幸福和利益。

2. 仁政:孔子提倡君王应该以仁为本,实行仁政,即以仁爱的精神来治国。

他认为君王应该关心人民的福祉,以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3. 仁礼: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的。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礼仪和规范的互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4. 性善: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相信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发展为仁德之人的潜力。

5. 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的品德,并追求道德完善。

他提倡君子应该学习并践行仁义道德,以成为典范和榜样。

总而言之,孔子的仁包括了对他人的关怀和善待、追求道德完善、实行仁政、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从《论语》人物点评看孔子的“仁”

从《论语》人物点评看孔子的“仁”

摘要本文主要从《论语》中的人物点评出发来探究孔子“仁”的思想,通过孔子对子路、宰我、闵子骞、颜回、管仲、殷三仁、伯夷、叔齐等人评价的考察发现孔子的“仁”具有以下特质:“仁”不同于其他的美德之处在于其侧重于“情”,表现为孝悌和仁爱的善良情感。

“仁”从事功的维度则表现为利民安人的功业。

从实践的维度“仁”则表现为笃信好学和乐道,经实践与道达成统一,使得“道”的品质在人这一主体上得以展现。

关键词:仁爱孝悌事功笃信好学仁道孔子的学说,从“礼”开始,进而至“仁”“义”“智”“信”等概念,礼或为其思想的始点但并非核心。

孔子卓越于一般的儒生是在于他对礼仪制度后仁的发现。

《论语》中曾多次涉及问仁,根据孔子对各色人物的评点看来,他颇少首肯某人为“仁”,唯赞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也极少直接否定,只说宰予不仁;通常则答以“不知”。

除了“仁”之外,还有诸如“智”、“勇”、“忠”、“清”、“直”等价值评价。

孔子对诸多人物四两拨千斤的评点不仅言微知著,颇具人物品藻的意趣,而且也体现着“仁”的特质。

一情的维度:仁爱与孝悌当把“仁”作为一个价值评价时,在论语中我们可发现以下几处。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冉求和赤是否可以称为“仁”,孔子分别列举了三人的政治能力,对于是否具备“仁”的品质,则婉言回“不知其仁也”。

季康子问子路、子贡、冉求三子从政,孔子则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果”是果敢决断,“达”是通于物理,“艺”是多才艺,子路果敢有勇能任事,子贡通达有智谋能明事,冉求多才多能能治事,孔子只是肯定了三子有这些品质,可以从政,并未涉及其仁德与否。

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陈文子“仁矣乎?”,孔子分别答以“忠”、“清”、“未知焉得仁”。

令尹子文三免三任,交接工作负责到位,忠而无私。

陈文子违乱求治、不污其身,洁身自好,但孔子皆不许其为“仁”。

由此可见“仁”与“智”、“勇”、“忠”、“清”此类一般的美德实为不同,那么“仁”的特殊性在何处?“仁”不同于“智”、“勇”,可以说是从“情”的维度出发的。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2012年1月14日下午,“新华国学公益大讲堂”由秦皇岛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张秀廷老师继续讲孔子,他讲的主题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的本义查《说文解字》,对仁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

儒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是自然人,二人以上就成为社会人。

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君子出现107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

“仁”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仁德:如同仁堂,里仁为美,辅仁大学。

二是仁者:如仁人志士。

三是等同于人:如井有仁焉,但少见。

孔子仁德思想的要义是“爱人”。

《论语·颜渊》篇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里的爱是爱惜、爱护之意,为广义之爱,即大爱。

仁的原则——忠恕。

《里仁》篇里,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成现在的话是: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

曾子说:我明白了,孔子就出去了。

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是“仁”的具体运用,是仁的实践原则,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孔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地位的主要根据。

一、《论语》中“仁”的基本涵义。

(一)孔子对“仁”有诸多阐释,仅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处,而“仁”的基本内涵浓缩在他与樊迟的问答中。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二十二章》】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

为父之道就是由爱子之心出发去对待儿子,为子之道就是由爱父之心出发去对待父亲。

冯友兰认为,孔子的“仁”以同情心为本,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故曰爱人为仁。

(二)有时候,孔子用“仁”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品德,这便是“仁人”一词的含义。

在这一场合下,“仁”的含义是品德完美。

二、《论语》中“仁”的诠释。

(一)真性情的合理流露。

实践“仁”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它是我们真性情的一种合理流露。

仁在我也,因此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三十章》1、性情为真。

孔子认为,巧言令色矫饰以媚悦于人,非真性情的流露,故“鲜矣仁”;“刚毅木讷”之人,质朴有真性情,所以“近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第三章》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二十七章》2、“合礼”流露。

孔子认为,人的真性情或有所偏而为过,所以不但要有真性情的流露,还要合理。

如何合理?即合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所以仁为人之性情是真的,而又须合礼流露。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第七章》】【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第一章》】(二)能推己及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2012年1月14日下午,“新华国学公益大讲堂”由秦皇岛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张秀廷老师继续讲孔子,他讲的主题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的本义查《说文解字》,对仁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

儒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是自然人,二人以上就成为社会人。

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君子出现107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

“仁”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仁德:如同仁堂,里仁为美,辅仁大学。

二是仁者:如仁人志士。

三是等同于人:如井有仁焉,但少见。

孔子仁德思想的要义是“爱人”。

《论语·颜渊》篇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里的爱是爱惜、爱护之意,为广义之爱,即大爱。

仁的原则——忠恕。

《里仁》篇里,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成现在的话是: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

曾子说:我明白了,孔子就出去了。

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是“仁”的具体运用,是仁的实践原则,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仁的现实意义_孔子仁的思想概述

孔子仁的现实意义_孔子仁的思想概述

孔子仁的现实意义_孔子仁的思想概述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孔子的仁的思想在现今社会有什么参考意义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仁的现实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仁的现实意义孔老夫子的仁学,对当代有什么价值意义,或是实用价值,就是往人上活,这是孔老夫子指出的人生道路,活成人,才能活出人的尊严来,体验到人生的情趣,才能实现人生的根本意义和价值。

这就是孔子的仁学对我们当代人的实用价值和现代意义。

只有往人上活,才能活出人的尊严,才能体验到人生的情趣,才能实现人生的根本意义。

拿夫妻来说,丈夫走正确的夫道,妻子走正确的妇道,各尽各的职责,真诚相爱,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夫妻情感,夫妻的真情,反之,都讲各自的权利,男的在外面撒欢找,女的也自由开放,这样的夫妻,注定一辈子也不会体验真正的夫妻情义。

兄弟之间要兄良弟悌,当哥哥的要善待弟弟,弟弟要敬让哥哥,才会体验到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

否则就认得钱,为了爹妈留下的几间房,吵吵嚷嚷,甚至闹上法庭,钱有了房子有了,可兄弟的血缘手足之情却没了。

朋友之间要真诚相待,“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醇”,按照非正道去交朋友,以利益为核心为标准,一辈子也交不下真正的朋友,患难之时,也就别指望有真正的朋友帮你的忙。

像管仲和鲍叔牙那样的友谊,是千古佳话,管仲说,我和鲍叔牙一起当兵,一交火我就往后撤,但鲍叔牙不说我胆小,说我家中有个老妈,他要死了老妈谁照顾?我和鲍叔牙一起经商做买卖,每回分利润我都多拿,鲍叔牙从不怪我,说我家困难,多拿应当,人若交了这样的朋友,不是感情与精神上莫大的享受吗?今天的人为了经商分利不均,有多少打的不可开交?反过来,管仲临没之前,齐桓公问谁可接替他,管仲并没有趁机拉鲍叔牙一把,而是说,他不行,是因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太认真了,就总看到别人的毛病,就不能团结其他的人,鲍叔牙就是太认真了,所以管仲说他不能胜任。

按今天的话说这还叫朋友吗?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谈孔子“ 仁” 之美学思想

谈孔子“ 仁” 之美学思想

谈孔子“仁”之美学思想孔子认为人的美好本质即是“仁”, 人可以“杀身以成仁”, 可以“泛爱众而亲仁”, 可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由此, 人性的自觉意识与观念萌生, 孔子的仁美思想产生,“仁”之美学思想成为孔子思想之中基础而又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孔子的仁美思想的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性自觉泛爱之美《论语》这部语录体著作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所以在相当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孔子的真正思想。

在《论语》中“仁”的思想被提到的次数不下百次, 可以看出, 在孔子的观念中“仁”的重要性, 孔子一再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叭倩》) 就是说, 没有“仁”的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深厚情感, 其它的外在即便再好, 也是没有意义的,内心情感的真实胜于外在的讲求, 正如私以为“有之于内, 必发之于外”。

氏族血缘是孔子仁学的现实社会渊源, 孝梯是这种渊源的直接表现。

孔子曾说“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 这是从孝梯方面解释仁的含义, 人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懂得亲情, 有敬爱父母与兄弟之情和这种心理意识, 这正是后世人道观念的源始。

我们可以发现“仁”的思想中含蕴的是一种人性的自觉意识, 渗透着一种巨大的人文关怀, 如“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 《论语泰伯》)、“老者安之, 少者怀之, 朋友信之”( 《论语公冶长》) 等仁道理想, 这种带有深厚情感的博大的人文精神, 对历代知识分子的文学创作、处世为人、精神探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们始终关注民族、社会、国家的兴衰命运,同情深处水火之中的苦难百姓, 表达伤时感世、立志救民的政治理想, 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

在我们华夏历史上, 流传至今的“大仁之极, 而大勇生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都可以在孔子的“仁”之思想中寻到根源, 这种自觉的人际关怀, 甚而上升到国家、民族、社会层面, 表现为对大众的深厚同情, 对苦难的深刻感受, 进而积淀成博爱的人道精神, 反对残暴、压迫与剥削的道德悲悯。

论述孔子“仁”的内涵 毕业论文

论述孔子“仁”的内涵 毕业论文

论述孔子“仁”的内涵摘要:“仁”的思想是孔子学说的重要内容。

并因此创立了以道德为价值取向的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论语》中“仁”的思想具有从“亲亲”及于“爱人”的深刻内涵,其表现为“孝悌”是“仁”之基础,“爱人”为仁之本质,“礼”是“仁”的外在形式,“忠恕”是实践“仁”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仁爱人礼Abstract: "Benevolence"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doctrine of Confucius. And therefore created and morality a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nfucian thoughts, thus formed a "benevolence" as the core value system. In the analects "benevolence" thought has from the "close " and "lover" in the deep connotation, its expression is "filial piety" benevolenc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dults" is the foundation for benevolence, "lover", "the ritual" the nature is the external form of the "benevolence", "loyalty will" is the practice "benevolence" basic way.Keywords: Benevolence Lover Manners孔子生活在中国古代社会动荡的转型期春秋末年,当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等诸侯争霸的礼崩乐坏的事情常有发生。

孔子“仁的思想及意义

孔子“仁的思想及意义

孔子“仁”思想简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曾子深悟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即“忠恕而已”,(《论语·里仁》)“忠恕”即“仁”的思想,可见“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

不过,历来对孔子‎的“仁”往往多有误‎解,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大多‎习惯以给概‎念下定义的‎方式,来对“仁”作出解释,这往往不能‎把握“仁”的真实内涵‎。

中国思想的‎特点在于避‎免以规定性‎的语言讨论‎对象,这与西方重‎视逻辑的哲‎学,明显不同。

所以,孔子不抽象‎地界定“仁”,而是针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对象‎,具体地讨论‎“仁”所具有的复‎杂内涵。

一般都说,孔子的“仁”是要求人们‎去“爱人”。

然而,究竟是什么‎样的“爱”呢?墨家也讲“兼爱”,可是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严厉地批判‎了墨家的“爱”是盲目的“爱”。

因为天下人‎都要爱,那么岂不是‎自己的族亲‎和外人无亲‎疏之分了么‎?所以孟子骂‎墨子是“无父”,可见儒家的‎“爱”要从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扩充到‎其他人,即“等差的爱”。

在判断人们‎的行为是否‎合乎“义”的标准时,孔子往往贯‎穿了他的“仁”(爱人)的精神。

如弟子曾问‎孔子,当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儿子是否应‎该告发父亲‎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才合乎“爱有等差”的“仁”的精神。

在此情况下‎,大义灭亲的‎事正不合儒‎家的原则。

“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

“一以贯之”的“贯”即“行事”的意思,所以孔子强‎调实践“仁”比了解“仁”更重要。

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所以“仁”的精神之客‎观化的体现‎,就在于“忠”“恕”之道了。

所谓“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孔子‎所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自己想‎要的事情,也希望别人‎能够拥有。

所谓“恕”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的‎,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

孔子说“仁”

孔子说“仁”

孔子说“仁”1、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克制自己的欲望,践行遵循礼,就是仁。

一天做到克己复礼,天下人就都会说他“仁”。

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是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

这很好理解,就是我们要遵循自己的道德标准去做事,不要被别人带歪了。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这一段和前面是一起的。

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我们讨论“仁”,把这段话也放进来,意思就是但凡不合礼的事情,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比如公交车上,有女子衣着清凉,这是别人穿着的自由,可要是盯着人家的胸脯看,那就是失礼了。

4、刚毅木讷,近仁。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子路》一个性格刚毅正直,言语迟钝的人,往往是仁厚的;而花言巧语、总是摆出一副和善面孔的人,往往是不仁的。

“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而“巧言令色”是贬义词,意思是小人总是善于伪装自己,为了利益趋奉谄媚他人。

《论语》里有还另一句话和这句话意思相近:5、乡原,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乡原,同“乡愿”,用白话说就是乡里的那些老好人,总是迎合大家的愿望,貌似主持公平,其实他们做事的标准根本不是道德正义,反而是破坏了真正的道德环境,这也是巧言令色的一种。

6、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这句话应该是孔子对“仁”在具体事情上的要求了,到现在已经成为老生常谈:在家中要孝敬长辈,出门要兄弟友爱,一切日常言行要严谨而守信,对所有人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7、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这句话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说的,意思是老师讲的道理,就是“忠”和“恕”啊!孔子讲的所有道理都是以“仁”为中心,也就是说,“忠”和“恕”就是“仁”。

这两个字也很有意思。

“忠”,其实不是现在理解的忠于谁谁的意思,而是“心”在“中”间,不偏不倚,遵从公平道德的意思。

孔子“仁”解析

孔子“仁”解析

浅析孔子“仁”的思想之公保含烟创作孔子创建了以“仁”为中心的思想伦理体系,“仁”是儒家中心哲学思想.“仁者人也”,它的最初涵义是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仁”的内涵是“亲亲”和“爱人”.本文将从“亲亲”、“爱人”和“礼”三个方面来浅析“仁”的思想,并延伸出“仁”对我们现在社会带来的意义.一、仁的“亲亲”内涵孟子曾说“亲亲,仁也.”而孔子“仁”的哲学思想中也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孝悌”,而“孝悌”的表现就是“亲亲”,“亲亲”是什么?“亲亲”是亲近自己的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孔子《论语》曾说:“门生,入则孝,出则弟.”这句话就是讲进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兄长.“孝悌”是仁之本,是仁爱的末尾和起点.孔子在答复子游何为:“孝”的时候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是对父母之爱的自然流露,是出自人类心灵本源的的情感,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重,是“仁”的一种表现.在《论语·泰伯》中孔子进一步把“仁”与“孝”联络在一起,孔子曰:“小人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就是说国君如果对自己的亲眷亲近,忠厚深情,那么人民也会兴仁德之风.孔子把“孝”和“仁”,“君”与“民”严密地衔接起来,国君爱父母兄弟,就是爱天下国度.所以说笃于亲者,不怕人自私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如果一团体不去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当然更不会去爱天下之人.儒家讲爱是由近处逐渐向外扩年夜的,所以先笃于亲,然后民兴于仁.从亲亲之义动身,整个习尚就是仁爱,人人都会相爱.在《中庸》中,孔子又提出了:“仁者,人也,亲亲为年夜.”是把“亲亲”放在仁者的首要位置,要学会做人,做仁者,那么首先是要“亲亲”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讲人所具有的各种美德属于仁,而爱父母则属于这各种美德中的第一位.是把孝悌之事,爱父母之事放在品德考量即仁的最重要的位置的.《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犯上者,鲜矣;不知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小人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最后一句是它的重点,意思是孝顺父母、亲爱兄长,,年夜约就是仁的基本吧!这里的思想传递出仁爱的基本,即成仁的二、仁的“爱人”内涵“仁”自亲始,“亲”是“仁”的末尾和起点,但绝不是终极思想.当然仁爱不成能只局限于此,仁爱要涉及到全人类,即所谓的“泛爱众而亲仁”.《论语》中这样说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里所说的人就是上句讲到的全人类,此时的人已经超越了亲亲,也超越了血缘关系的人,它不只从仁的起点“孝悌”动身,还更空虚了“仁”的含义,使“仁”更提高了一个境界.“仁者,爱人”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也可以很好地处置人际交往关系.仁者爱人,那么这样去爱人呢?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样成“仁”呢,《论语》通知我们一方面即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情行得通,那么也应使他人的事情行的通.这是从正面剖析怎么成仁的.另一方面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那么也不要强施行于他人了.这是从背面来讲.正反两面的剖析,也是“爱人”思想的体现.三、克己复礼为仁在《论语》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是讲颜回请教如何才华到达仁的境界.孔子答复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契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到达仁的境界了.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那么全天下的人都会赞许你是仁人.”“礼”是“仁”的根底,仁从礼的根底上延伸出来.以“礼”为代表的统治体系正是实行“仁”的目标.孔子讲:“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意思是说人若没有仁爱之心,“礼”就会失去真正的凭据,成为空泛的东西.说明人之所以要按礼行事,就是为了内在的“仁”,真正地做到了以“礼”行事,然后才华去实践“礼”.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的内在流露,而礼是社会的行为准则,仁是无形的内在的抽象的概念,而礼是详细的外在的概念,礼因为仁而树立,仁也凭借着礼而显现.树立在内在“仁”上的礼才华有意义,社会才华稳固.而仁又是礼的思想来源,礼是对仁的详细表现.所以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四、“仁”在现今社会的运用“亲亲”或许“孝悌”是仁的末尾,要成“仁”.必需做到“入则孝,出则弟.”现今社会中,有些子女不只没有给父母物质温暖,甚至还没给父母好眼色看.这样的子女实属不孝,好子女应该践行“仁”中的亲亲思想,要把孝敬父母放在首位,悉心照料父母,多加关心父母,发自内心施行孝道.“仁者爱人”、“泛爱众亲仁”这通知我们关于身边的一切人和物都要存有一颗爱心,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关于如今常常发作的扶老奶奶事件,我们应该存有一颗怎样的心呢?当然是要先明辨是非的根底上,再发自内心实行救援,做到助人为乐,成仁成小人.正如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小人可逝也,不成陷也;可欺也,不成罔也.”(《论语·雍也》)年夜约是这个意思吧.而关于“礼”,孔子主张诚信待人,也是现今儒商做生意的重要规律.孔子还要求“克己复礼”,对我们现在的社会也有借鉴意义,现今社会商业气息浓厚,对欲望,对金钱的追求无节制的索取,所以更应该抑制自己,取之有度,取之有道.八千年前的孔子思想至今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实属不容易.以上是对孔子“仁”思想的深刻评析.孔子依于仁,言于仁,行于仁,重温孔子,重温《论语》,重温“仁”的思想,也许会有别样的收获.。

孔子“仁”解析

孔子“仁”解析

浅析孔子“仁”的思维之阳早格格创做孔子建坐了以“仁”为核心的思维伦理体系,“仁”是儒家核心形而上教思维.“仁者人也”,它的最初涵义是人与人的一种亲擅闭系.“仁”的内涵是“亲亲”战“爱人”.原文将从“亲亲”、“爱人”战“礼”三个圆里去浅析“仁”的思维,并蔓延出“仁”对付咱们当前社会戴去的意义.一、仁的“亲亲”内涵孟子曾道“亲亲,仁也.”而孔子“仁”的形而上教思维中也有个很要害的观念便是“孝悌”,而“孝悌”的表示便是“亲亲”,“亲亲”是什么?“亲亲”是接近自己的亲人便是有血缘闭系的人.孔子《论语》曾道:“弟子,进则孝,出则弟.”那句话便是道进家要孝逆女母,出门要敬沉兄少.“孝悌”是仁之原,是仁爱的启端战起面.孔子正在回问子游何为:“孝”的时间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是对付女母之爱的自然表露,是出自人类心灵基础的的情感,是对付女母收自内心的敬沉,是“仁”的一种表示.正在《论语·泰伯》中孔子进一步把“仁”与“孝”通联正在所有,孔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便是道国君如果对付自己的亲眷接近,忠薄深情,那么群寡也会兴仁德之风.孔子把“孝”战“仁”,“君”与“民”稀切天对接起去,国君爱女母兄弟,便是爱天下国家.所以道笃于亲者,不怕人自公爱自己的女母兄弟,如果一部分不去爱自己的女母兄弟,天然更不会去爱天下之人.儒家道爱是由近处渐渐背中扩充的,所以先笃于亲,而后民兴于仁.从亲亲之义出收,所有民风便是仁爱,人人皆市相爱.正在《中庸》中,孔子又提出了:“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是把“亲亲”搁正在仁者的主要位子,要教会搞人,搞仁者,那么最先是要“亲亲”的.那句话的意义便是道人所具备的百般好德属于仁,而爱女母则属于那百般好德中的第一位.是把孝悌之事,爱女母之事搁正在公德考量即仁的最要害的位子的.《论语·教而》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犯上者,陈矣;不知犯上而佳做治者已之有也.君子务原, 原坐而道死.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原与!’”末尾一句是它的沉面,意义是孝逆女母、敬爱兄少,,大概便是仁的根原吧!那里的思维传播出仁爱的根原,即成仁的二、仁的“爱人”内涵“仁”自亲初,“亲”是“仁”的启端战起面,但是绝不是末极思维.天然仁爱不可能只限造于此,仁爱要波及到齐人类,即所谓的“泛爱寡而亲仁”.《论语》中那样道到:樊早问仁,子曰“爱人”.那里所道的人便是上句道到的齐人类,此时的人已经超出了亲亲,也超出了血缘闭系的人,它不但是从仁的起面“孝悌”出收,还更充溢了“仁”的含意,使“仁”更普及了一个地步.“仁者,爱人”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则,也不妨很佳天处理人际接往闭系.仁者爱人,那么那样去爱人呢?子贡曰:“如有专施于民而能济寡,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妇仁者,己欲坐而坐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与譬,可谓仁之圆也己.”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何如成“仁”呢,《论语》报告咱们一圆里即自己念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念要事务止得通,那么也应使他人的事务止的通.那是从正里分解怎么成仁的.另一圆里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所不肯意的事务,那么也不要强真止于他人了.那是从反里去道.正反二里的分解,也是“爱人”思维的体现.三、克己复礼为仁正在《论语》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那是道颜回请教怎么样才搞达到仁的地步.孔子回问道:“齐力拘束自己,使自己的止为切合礼的央供.如果不妨真真搞到那一面,便不妨达到仁的地步了.有一天您搞到了克己复礼,那么齐天下的人皆市称许您是仁人.”“礼”是“仁”的前提,仁从礼的前提上蔓延出去.以“礼”为代表的统造体系正是真止“仁”的目标.孔子道:“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意义是道人若不仁爱之心,“礼”便会得去真真的凭据,成为空洞的物品.证明人之所以要按礼止事,便是为了内正在的“仁”,真真天搞到了以“礼”止事,而后才搞去试验“礼”.正在孔子瞅去仁是人的内正在表露,而礼是社会的止为规则,仁是无形的内正在的抽象的观念,而礼是简直的中表的观念,礼果为仁而修坐,仁也依据着礼而表露.修坐正在内正在“仁”上的礼才搞蓄意义,社会才搞牢固.而仁又是礼的思维基础,礼是对付仁的简直表示.所以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四、“仁”正在现时社会的使用“亲亲”大概者“孝悌”是仁的启端,要成“仁”.必须搞到“进则孝,出则弟.”现时社会中,有些子女不但是不给女母物量温温,以至还出给女母佳眼色瞅.那样的子女真属不孝,佳子女该当践止“仁”中的亲亲思维,要把孝敬女母搁正在尾位,精心照料女母,多加闭心女母,收自内心真止孝道.“仁者爱人”、“泛爱寡亲仁”那报告咱们对付于身边的十足人战物皆要存有一颗爱心,闭爱他人,帮人为乐.对付于此刻时常爆收的扶老奶奶事变,咱们该当存有一颗何如的心呢?天然是要先明辨利害的前提上,再收自内心真止救援,搞到帮人为乐,成仁成君子.正如宰尔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大概是那个意义吧.而对付于“礼”,孔子主弛真诚待人,也是现时儒商经商的要害规则.孔子还央供“克己复礼”,对付咱们当前的社会也有借镜意义,现时社会商业气息浓薄,对付欲视,对付款项的探供无节造的索与,所以更该当克造自己,与之有度,与之有道.八千年前的孔子思维于今也有要害的借镜意义真属阻挡易.以上是对付孔子“仁”思维的细浅评析.孔子依于仁,止于仁,止于仁,沉温孔子,沉温《论语》,沉温“仁”的思维,也许会有别样的支获.。

孔子的仁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的仁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的仁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一、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仁”的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孔子的仁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仁的概念及其内涵1. 仁的定义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即对他人充满爱心和关怀。

仁是一种道德情感,是对他人关怀和尊重的表现。

2. 仁的内涵(1)爱人:对他人充满爱心和关怀;(2)恕己:不以自我为中心,能够容忍自己的缺点和错误;(3)修身:通过修炼自身,发扬道德美德;(4)治国:通过实践仁政,维护社会秩序。

三、孔子的仁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1. 社会道德建设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社会道德水平逐渐下降。

孔子提出了“以礼治国”的思想,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仁是一种道德情感,可以激发人们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孔子的仁也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是一个组织体系,需要良好的内部关系和合作精神才能够顺利运转。

仁可以培养员工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尊重,增强团队凝聚力。

3. 教育理念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孔子的仁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尊重,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孔子的仁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1.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孔子的仁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增强社会和谐稳定。

2. 增强企业竞争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团队凝聚力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孔子的仁可以培养员工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尊重,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3. 培养良好公民孔子的仁是一种道德情感,可以培养人们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在当今社会中,需要培养良好公民,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五、结论孔子的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在当今社会中具有广泛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仁的概念

孔子仁的概念

孔子“仁”的概念:
首先,孔子强调仁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对他人的深厚爱和慈悲,并要求个人在处理事务和决策时要秉持正义和公平,尊重伦理和道德原则。

同时,仁也是建立和谐、稳定和有益的社会关系的基础,通过“仁”的实践,可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

其次,孔子将仁视为君子之德,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的品质,以引导和影响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孔子的哲学中,仁被视为最高的道德价值,如果个人能够真正实践“仁”,则社会将充满和谐、和平和幸福。

此外,孔子明确提出“仁者,爱人”,强调了仁的本质是爱,对他人的关爱、同情和善意。

同时,孝悌则是“仁”的根本,即对父母兄弟的尊重、孝敬和友爱是实现仁的基础。

综上所述,孔子的仁的概念是一种综合性的道德理念,它强调对他人的爱和尊重、正义和公平、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

同时,仁也是建立和谐、稳定、有益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是君子之德的重要体现。

拓展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在《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五次之多,虽然涉及的对象包括了礼义忠恕勇孝恭敬等广泛的领域,但是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以“仁”为其学说的根本之道,是比较没有争议的。

问题在于,什麽是“仁”呢?一.至道无形对于“仁”,孔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给出过若干不同的答案。

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

”对仲弓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韧。

”对樊迟说“爱人”,又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对鲁哀公的提问,则说:“仁者人也。

”学者多以训诂和语义的角度去推敲。

例如,以“二人”解释仁为亲亲之义。

《说文解字》解做:“仁,亲也,从人从二。

”但是现在有的从出土古字中读到“上人”(人字边在上,二字在下面),乃谓仁指上等人之间的爱。

以此类推,莫衷一是。

这就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揣测的空间(或曰做学问的空间)。

也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孔子对“仁”的概念含糊不清。

通常认为,“仁者爱人”是对“仁”最贴切的表述。

可是后来孟子接着讲到“亲亲”和“爱民”的爱有差等,成为理学定论。

以至后世又引申到公德私德、亲情法制等等的争论,甚有人得出结论来说孔子要对社会腐败负责云云。

其实上述种种,都只是从文字上面去求证“仁”的含义。

包括从训诂、考古、中西文化制度比较的角度来研究,也都是从文字上去考证和推断。

儒家文献浩如烟海,我们有没有可能直接上承孔子本人的“仁”的境界?这是本文想要提出来探讨的。

大有深意的是,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孔子在对“仁”的范畴做过上述的反复表述以后,又对弟子们说:“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又对子贡说“予欲无言。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是什麽意思?而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感叹夫子之道难以穷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又是为什麽呢?这是很微妙的。

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一书传儒道心印,其中说:“君子之道费而隐。

”“不见而章(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大道的运行,变化无方。

天地之道由一而生二、二生三、以至于无穷数的现象世界,所以至道始于无形。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小到一茶一饭的琐事,大到宇宙天地间的道理,无一不是道的表现形式。

用一个通俗的比喻。

比如我们见到波浪,就知道是水。

可是如果认定只有波浪才是水,就会失于偏见。

因为通过固体的冰、气体的蒸汽,都可以表现出水的不同形式。

我们寻找“仁”的含义,也是同样的。

前面孔子对于“仁”的表述,每一个答案都在特定的环境下表达了“仁”的意思;但是如果执著起来,每一个答案又都不完全。

因为至道无形,如同四时行百物生,在孔子的言行上随时随地显现着仁之大道;这个实质无形无相而又显现万象的至道,是不能以特定的言语或某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完全充分地来定义和表述的。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孔子之仁是一个用心体悟、从而把握全体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考据文理逻辑的问题。

离开了这个基点,“仁者爱人”就成了无源之水。

可见,寻求“‘仁’是什麽”这个经院式(或哲学式)的答案,一开始就错了。

二.体用相济如此说来,孔子之仁不是无法被了解了吗?很多人可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研究《论语》多年,读来都是说的别人家事。

去年三月里我重读《论语》,至“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便觉得有大愿心充满胸臆,不可抑止。

此中意味,恰如古人云“十字街头遇阿爷”,忍不住伸臂攥拳,手舞足蹈。

从此读来每一句都是说的自家事。

明代大儒王阳明指出:“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

”(《传习录上》)什麽是“实见”?不是从眼耳鼻舌身感知,而是由心灵智慧开启,无所不见而又实无所见。

不执著在一事一物上,才能见到真理的全体。

什麽是“不假外求”?不假文辞,也不由口说,而是向心内寻求悟入,一朝打破桶底,才得真解。

(1)孔子本人很少直接谈到仁的悟境,《论语》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朱子注: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

但是我们仍可以从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简洁的表述中窥见一二。

我体会,“从心所欲”者,澄心静虑,恬淡如如,则不为物欲所牵。

“不逾矩”者,是超越了自我,彻见人我善恶、乃至天地万物在其本源上无二无别。

这种无分别心的大智慧,便是仁心的显露。

这境界,依孟子说是“尽心知性”,也就是阳明说“致良知”。

这听起来好像有一点玄。

其实圣人与俗人本来没有差别,我们不见大道真理,是因为有私心障碍,虽见也不能明白。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后世效仿圣人的美德,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那就还没有进门。

虽然清心寡欲,心里还有一个我在。

直到损而又损,连我也没有了。

忽然诸念销落,万籁俱寂,一点孤明,觉而不昧。

好像云破月出,就见到(不是用眼睛看)这个浑然自在、无二无别的真心。

不来不去,如如不动。

此时,天理不需存而自在,人欲不待灭而已无;当下心安,能够从容面对一切环境而心定不动。

这才见到圣人所说“爱人”的本旨。

回过头来看孔子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就可以理解,心为仁心,则心之所念必是仁念,人之所为必是仁行。

“君子坦荡荡。

”“(心)安则为之。

”无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无论是孝亲或是爱民,圣人的爱人之心都是一样没有分别的、无私的。

如果用一个譬喻,这个心就好像是镜面,寂寂不动。

这时镜子那个能够映像的本性,无形无色,摸不到也看不见。

而当外面的物体一起生灭作用,或者春花秋月,或者雨雪交加,或者莺飞燕舞,一切色彩形象就都原原本本地在镜中反映出来了。

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达到无知的境界,然后可以了知万物。

像镜子那样,平淡而又平淡,这就是圣人之心、大道之体。

同理如《论语》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个意思是利己也利人(有人说道德的本质是自私)呢?还是先人后己呢?按普通的看法,就会想到先人后己是一种美德。

但是如果心里还有人我的分别,还有一个“我”在,凡事还需要想一想我怎麽办,就还是有私心,就不纯净。

好象镜子上有了灰尘,不能完全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所以在这立己立人、达己达人之际,圣人的爱人之心也是没有人我分别的、无私的。

“仁”的境界“纯亦不已”,深不见底而又出之以平淡,才可以说“与天地参”。

(2)我们常常说体和用的关系。

太阳自然放光,不需要先去想“我要放光”。

当这仁心流露于思想行为,就是所谓诚意。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中庸》)这里“我欲仁”,一个仁念才起,而“斯仁至矣”就是同时付诸仁行。

合于情、顺乎理。

这个中和之性,是自然从心里流露,丝毫勉强不得。

我们平常说“让我想一想”,就已经不是了;如果再拿什麽道德原则出来,更是差得远了。

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唯圣者能之。

”阳明谓“真性不息”。

《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孔子的典范说明,唯有把握仁心之质,才有可能行率性之真。

此所以圣人的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谓之和。

未发而中,是说无私之心本来合乎真理,这就是“中”(发音如“重”,射箭中靶的中),不过是还没有表现出来给我们看罢了。

这是真理尚未显现出来。

发而能和,是说圣人的行事和感情自然流出,其效果都能合乎情理、促成社会的完美和谐。

这是真理的显现证明。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传习录上》)这里阳明说一念发动处就是行,其实连未发动处也是行。

体与用、知与行、动机与效果、因与果,人与天,都在一言一行之间而得到统一。

(3)人们争论:孔子的主张哪些还适用于今天的社会?却不了解孔子的大道之体原本不来不去,无古无今。

大道之用才是相对的、具体的。

说一句大白话,我们今日所学,是“人”还是“事”?是继承孔子“一以贯之”的智慧,还是局限于模仿孔子的具体做法或说法?孔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了挽社会秩序失调和伦理道德的失落,提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的伦理道德规范。

这些本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是后儒所传“博而寡要,劳而少功”那样一成不变的教条。

* 所以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也就是孟子说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孟子》)。

孔子在从政、治史、教育、伦理道德方面的行事原则和主张,实则来源于仁心的价值判断。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直道而行,就是依“仁”而行,不勉而中。

虽然今天的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也有终究不变的:具有真诚无私的仁人之心,才谈得到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各项社会制度和系统,达到中和的社会效果。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家事、国事、学术、政治,概莫能外。

这是我们最迫切需要继承的,也是在今天仍然合乎国情的孔子理论还能得以实行的基础。

我们看到,在现实生活里孔子的确是有分别的、有善恶的、有喜怒哀乐的。

这也是大道的显现。

比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这样立场鲜明,似乎和我们前面说的无分别的仁心诚意有矛盾。

譬如我们读唐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们看到月亮有阴晴圆缺,那是不是同一个月亮?其实月亮自己并没有阴晴圆缺,是我们看的人心中造作而生种种分别。

今天人们出于各自的立场对孔子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解读,一点都不奇怪。

正因为孔子的境界不为后人所及,后来的儒者便只能摹仿他的一些具体的言行规范,以为千古不易之理。

** 到了现代,人们更只能揣摩猜测,乃至出现了“儒家”是否成立这样的问题来。

实在地说,这样的儒学研究,是不解其理而求其运用。

好比循声猜物,只是外在功夫、文字的功夫而已。

又如泉水,源头不通,要求其一泻千里也就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