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人书情结—童年名著连环画
小人书读后感
小人书读后感《小人书》是一部描写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社会风情的漫画作品,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生动的画面吸引了无数读者。
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漫画化处理,将复杂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易懂,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了解了许多有趣的历史知识。
在阅读完《小人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部作品的魅力,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小人书》以其独特的形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漫画作品通常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而《小人书》则在轻松的氛围中传达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对历史事件的漫画化处理,将复杂的历史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知识。
这种形式的创新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漫画这种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小人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通过漫画化的形式,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比如,通过漫画形象的呈现,我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影响,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这些知识在《小人书》中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不断地感受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
最后,《小人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漫画作品中,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剖析和漫画化处理,使得历史知识更加直观、生动。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对历史事件的漫画化处理,作者将复杂的历史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知识。
这种对历史的漫画化处理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总的来说,《小人书》是一部富有魅力的作品,它以独特的形式和生动的画面吸引了无数读者。
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漫画化处理,作者将复杂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易懂,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了解了许多有趣的历史知识。
童年的小人书
童年的小人书作者:佟才录来源:《作文与考试·小学中高年级》 2019年第18期佟才录孩童时代,我最惬意的时光,就是坐在院子里的黄果树下,沐浴着和煦的微风,手捧着一本小人书,津津有味地阅读。
小人书也叫连环画,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匮乏的年代,它成了小孩子们的最亲密的伙伴。
我记得,我接触到的第一本小人书,是城里表哥暑假到家里玩儿时带来的。
我至今记得,那本小人书的名字——《哪吒闹海》。
表哥看过后,随手一抛便把它扔到了我手里。
在这之前,我从没看过小人书,翻开只看了几眼,便爱不释手了。
当时,买一本小人书要一两毛钱,我家里穷没钱买,于是我便向村里有小人书的人家借阅。
后来,我长大了一些,听同学说乡上有小人书摊,什么小人书都有,看一本才两分钱。
那以后,每逢集日,父亲去乡大集卖菜时,我便缠着他带上我。
到了乡上,父亲去卖他的菜,我则寻到一个小人书摊前,坐在摊前的小板凳上,挑选自己心仪的小人书,一本接一本地仔细翻看。
书摊上的小人书都是旧的,因为翻看的次数多,小人书封面磨损严重,书页边角也都卷了起来。
我看了很心疼,看书时便加着十二分的小心,爱惜得不得了,还把卷了的边角一一展平,摊主看到了,便额外让我多看一本。
再后来,家里经济条件好转了一些,过年时父母会给我一点儿压岁钱,虽然不是很多,但足够我买上几本小人书了。
天长日久,积少成多,到我上初中时,居然拥有了两大木箱的小人书,大概有两三百册呢。
多年以后,我回过头来想想,小人书对我的人生的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爱读书的好习惯就是从阅读小人书开始的,很多文学名著最先也是通过阅读小人书而了解一二的。
阅读小人书还使我的作文水平突飞猛进,我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讲解。
而且,正是因为我的作文成绩在中考和高考中获得了极高的分数,我才能有惊无险地考上了重点高中和大学。
但令我遗憾终生的是,那些曾陪伴我度过孤寂童年的小人书,竟然毁于老屋的一场火灾,连一本也没能保存下来作为留念。
小人书
小人书刘存根①说起小人书,我便有一种兴奋,那是少儿时期精神的食粮,如同春节前封藏于罐子里的糕点一样,让人垂涎和渴望。
②小人书其实就是连环画。
20世纪50年代小人书的选材,大多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那时艺术家们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故事紧凑,画面精美。
可以说每一幅画面都是一件艺术品,许多作品都成为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如今的连环画大多都是快餐式的东西,那些卡通式的画面,充满了工业化的痕迹,喧闹、刺激、感官冲击力强,但缺少回味悠长的东西。
③那年,过了不惑之年的我,先后买了几套20世纪绘制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岳飞传》《杨家将》等连环画册,在我闲暇的时候便拿出来一览。
每当我看到当年熟烂于心的画面,那感觉便如同回到了过去一样。
它们是暗夜里的灯光,是寒天里的篝火。
在我懵懂的年代,特别是在枯燥刻板的日子里,小人书灌注给了我精神的力量。
甚至说,它开始萌动了我对艺术和情趣之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④最早见到历史故事的小人书是在南关婶婶家。
她是我母亲的干姊妹,在她家,我第一次发现了历史故事的小人书,从此着了迷。
⑤先是在人家反复地看,然后是想办法借回去看,最后是找借口不还人家。
更让人无可奈何的是,还要不断地再提出借阅其他书的要求,简直就是一个小无赖的行径。
⑥小人书一旦到手,就如获至宝一般。
转借给村子里其他孩子们看,成了我的重要外交手段。
有时一些大人们也要找我来借阅。
也由此扩大了我的朋友圈。
⑦我记得第一本书名叫《万花船》,讲的是才子佳人的故事。
那时我还小,对故事情节全然不记得了。
只记得那本书没有损坏,封面上是一个秀才与河里船上的一个女子告别。
那里面的人物画得很俊俏,古代的建筑和家具也描绘得非常精细,在我对古代印记还是一片空白的脑海里,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由此在我的心里萌生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的情绪。
⑧《武松打虎》是最能激发英雄情怀的画册了。
我用了三四天的时间,将封面上武二郎挥拳击虎的图案画在了一张大白纸上,并将它贴在屋内的墙上,村子里好多孩子们都来看我的那张画,由此也激发出我对绘画的更多兴趣。
小人书读后感
小人书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小人书,让我对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小人书是一种以图画和简短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书籍,通常是漫画式的插画配以简洁的文字叙述,形式简单但内容丰富。
在阅读小人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首先,小人书的简洁性让它成为一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
通过简单的插画和文字,小人书能够将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领略到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精髓,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
这种简洁性使得小人书成为一种适合各个年龄段读者的阅读材料,无论是小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可以轻松地享受小人书带来的乐趣和启发。
其次,小人书的图文结合形式让它成为一种更加生动和形象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比于纯文字的书籍,小人书通过图画和文字的结合,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读者可以通过图画来感受故事中的场景和情感,同时通过简短的文字来理解故事的内涵和发展。
这种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得小人书的阅读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故事中,与主人公一同经历种种冒险和挑战。
另外,小人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也让它成为一种不断吸引读者的艺术形式。
小人书的题材和风格各异,有的是讲述传统民间故事,有的是描绘现代生活琐事,有的则是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小人书,都能够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启发,让人不断追寻和探索。
同时,小人书的创新性也体现在它的制作和呈现方式上,有的小人书采用立体的画面和设计,有的小人书结合了音乐和影像元素,让阅读过程更加多姿多彩和有趣味。
总的来说,小人书是一种独特而有价值的艺术形式,它以简洁、生动、多样和创新为特点,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小人书会继续发展壮大,吸引更多的读者,为人们的阅读生活带来更多的精彩和惊喜。
希望大家也能够尝试阅读一些小人书,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和魔力。
小学语文 经典美文 小人书的记忆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 可编辑1 / 1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 Aspose Pty Ltd.小人书的记忆美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连环画(我们都叫小人书或小书)很多、很多,新华书店里卖的多、图书馆里往外借的多,小伙伴们买的多、看的多,家里收藏的多。
我记得很熟悉的就有《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鸡毛信》、《地雷战》、《桥隆飙》……想起这些小人书,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不由得把我带到了观看小人书的年代。
那个年代,小人书成了我和小伙伴的挚爱,饭前饭后,课前课后,街上坡里,似乎都成了看小人书的天地,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书里却学到了不少知识,懂得了不少道理。
记得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课间休息的时候,有个小同学常常讲起欧阳海、刘英俊来,而且讲得头头是道,上课造句的时候,他也会用上“刘英俊”、“欧阳海”的名字,我那时对欧阳海的事迹并不陌生,因为在课本上学过,但对刘英俊的故事就感到很陌生,我就感到奇怪,同在一起上学,为什么这个小同学了解刘英俊的事迹那么多。
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就问他从哪里看到的刘英俊事迹?他如实回答说,是从家里的小书上看的。
我便让他带过来看看,他爽快地答应了。
到了第二天上课前,这个小同学把我叫住了,从书包里拿出了我想看的《刘英俊》,递给了我,我一看封面上那幅令人震撼的拦惊马的画面,就把我吸引住了,正在迫不及待地打开看时,这个要好的小同学又说:“我这里还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你看不看?”我说:“看”,就把这三本小人书也接过来了。
其他同学见我手里拿着这么多小人书,都围过来看,我就留下了一本《刘英俊》,把其它三本都分到了同学手中,在同学中轮流传看开了。
那段时间在上课前、课间休息的时候,大都在讨论着这样的话题:“刘英俊舍身拦惊马”、“高尔基的童年生活,艰苦的经历,高尔基说,为什么好人的结局都是那样悲惨?”、“《在人间》里,写了高尔基的生活很艰难。
记忆深处——难以忘怀的小人书《鸡毛信》
记忆深处——难以忘怀的⼩⼈书《鸡⽑信》《鸡⽑信》是刘继卣1950年⾄1951年创作的连环画作品。
⼀经推出,影响极⼤,反响空前,⾄⼋⼗年代,其销量超过400万册。
《鸡⽑信》是华⼭(1920-1985)写的短篇⼩说。
⼩说出版于1953年,⾄于连环画早于⼩说出版,我想其中的原因在于改编者蔡若虹(张再学)。
蔡若虹曾在延安鲁迅⽂艺学院任美术系主任,华⼭虽是新闻记者,也擅长美术,⽊刻连环画《狼⽛⼭五壮⼠》就是他与彦涵合作的。
华⼭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过,可能是这种师⽣情谊在⼩说未出版时先改编成连环画。
提起华⼭,我们还要记住⼀个⼈——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邝健廉),她晚年时与华⼭结为伉俪。
《鸡⽑信》的故事情节曲折紧张,⼀开始就把我们带到了主题⾥,为鸡⽑信和海娃的命运担忧,⽽这样的担忧⼀直延续到故事的结束才松了⼀⼝⽓。
⼗四岁的⼉童团长海娃发现了⿁⼦正进村扫荡,⽽这时他的⽗亲交给他了⼀封鸡⽑信,交待他⽆论如何要在明天以前把信送给⼭⾥的⼋路军。
在送信的过程中,他遇上了⿁⼦,从此,这封鸡⽑信的命运不由让我们感到担⼼。
在历尽各种曲折后,海娃赶着⽺群就要脱离⿁⼦的魔⽖时,突然,他中枪倒了下去。
故事再次进⼊⾼潮,海娃的命运,鸡⽑信的下落再次让我们牵挂......《鸡⽑信》虽是⼉童题材⼩说,其中的悬念设置匠⼼独运,以鸡⽑信和海娃的命运吸引读者阅读时欲罢不能,是⼀部极其优秀的⼩说。
上⼩学的时候,那时没有电视,逢年过节时,⽗母所在的单位都要组织游园活动,对我们来说,那是最快乐的时刻,因为活动中有很多奖品。
⼀年除⼣,我们⼀家⼈吃完年饭后,兄妹三⼈换上新⾐便和⽗母兴⾼采烈地参加游园活动。
由于游园的⼈很多,我们不可能⼀直在⼀起,分开时我们交给⽗亲⼀项严峻的任务:帮我们赢取⼀个塑料⽂具盒。
⽗亲满⼝答应,脸上挂着⾃信的笑容,他说他最擅长猜灯谜,⽂具盒⾃是⼿到擒来。
我们毫不怀疑⽗亲的能⼒,他可是我们的偶像。
游园活动渐渐进⼊尾声,我们相继回到了家,⼿⾥拿的都是铅笔和橡⽪擦之类的⼩奖品。
我·小人书
觉不 对 ,我立 即逃 到 大 门外 面 去 。
胁 他 , 告 他 。但 这 一切 都 无济 于 警 事 。弟 弟一 脸笑 容地一 边砍杀 我 的
小 人 书 , 边 回头 很 坏地 观 察 我 的 一
弟 弟 追 出来 的 时候 , 已经 跑 出去 我
很远 了 , 论他 怎 么 追也 不 可 能再 无
苦 ,从 父 亲 给 我 买 糖 吃 的 钱 里 节
约下 来 ,一 本 一 本 地 凑 成 这 么 多
的, 里面有全套 的《 说唐》 说岳全 《 传 》 等等 , , 还有 很 多 的电影 连环 画 , 些 都 是 我最 爱 的 。买这 些 小 这
入 书 , 是 一 个 方 面 , 够 买 齐 也 钱 能 是 很 不容 易 的事 。 当时 , 上 每月 镇
清
摊 ≯ 臻
避 替
记
i
承
.
’
j
‘
l I
,
_
弘
, ^
-
f
・
_
; 一
{
● 二 7
々 辱
{
、 {
“‘ ‘
^
^
, ‘Βιβλιοθήκη , t十 _ l
j l
Pl {
j£ j
{
.
, 1
栓咣当咣当在响。弟弟从里面将大
门 闩 了 , 让我 进 去 。我 家 的 院子 不 地 势 较 低 , 旁 边 的 大 路 上 , 能 从 就 够 看清 院子里 发生 的一切 。弟 弟 闩 门 时 我 就 觉 得 不对 劲 ,他 追 不 上
我 , 怕 我进 去 招 惹他 吗 ?我立 即 还
童年纪事难忘小人书难忘儿时小人书李永海
童年纪事难忘小人书难忘儿时小人书李永海用嘴巴“看”书1971年春,我呱呱落地。
半年后,父亲放下锄头,内招到石油单位。
从此,村口那棵几人环抱的黄桷树下,多了两双凝望的眼睛。
吮吸着山乡清朗的风,懵懵懂懂记事起,就和一同穿着开裆裤的伙伴,捣鸟窝,玩“老鹰捉小鸡”。
从早到晚,光着脚丫,满山遍野疯跑――直到有一天,手中捧到一摞巴掌大的书,童年的天空,才有了鲜活的色彩。
那年我6岁。
记忆中很模糊的父亲,照例在农忙季节请探亲假回来。
田间地头,弯腰驼背的红高粱装进屋里的坛坛罐罐,父亲又该走了。
母亲收拾东西时,从口袋夹层掏出一摞小小的书,父亲一拍脑门说,哎呀,差点忘了,这些专门给你买的。
我挺意外,问是啥子?这是小人书,父亲把书塞在我手上说,上头画到有娃儿,你慢慢看就懂了。
接过新崭崭的小人书,我车身便跑出去,向伙伴炫耀。
眨眼工夫,堂叔、老表,还有邻居小茂,全闹闹嚷嚷把我围在当中。
然而,捧着小人书,一个个却你望我,我望你,就像牛吃南瓜――不晓得该如何下手(看)。
还是堂叔脑子转得快,指着一个扛把斧头的人说,他像要上山打老虎。
没料,翻过一页,那人在砍柴。
对头,要砍了烧火柴,才好煮老虎噻。
堂叔赶紧改口,边说边学,啪,倒了倒了。
堂叔一番言语,顿时让我们开了窍:原来恁个看嗦!当即伸长脖子,瞪大眼睛,所有的嘴巴没得空闲,不停发些由小人书画面引出的声响。
一个人背着包说是“赶场”;两队冲锋陷阵叫“杀仗”;看到驳壳枪就伸手一比“砰”,机关枪“嗒嗒嗒”,汽车“嘀嘀嘀”,火车“轰隆隆”。
尤为精彩的是,见到有个鬼子从抢来的西瓜里抓一把屎,这个连声喊好臭,那个急忙捂鼻子,还有的闪一边假装呕吐。
一个个口水滴哒,营造着身临其境的氛围,热闹非凡,不亦乐乎……用嘴巴看“小人书”,别致又别扭。
有天,我们围在黄桷树下,小茂拉来一个穿着入时的小女孩,说是街上的亲戚。
过来打伙看嘛,堂叔招呼一声,又兀自起劲地摹仿战争。
小女孩愣了下,怯生生说,小人书不是像你们这样看的。
小人书
小人书小人书,又称为连环画,跟现在装订的书类似,只是较小一点,大概比大人的巴掌大一点,每一页都有一个或多个插图,配上简短的文字而显得图文并茂。
现在已经多年不见小人书了,或许媒体的丰富已经让小人书无人知晓了。
我倒是经常回忆起这些小人书,我甚至还能想象那些小人书的样子,封面上是一副精美的彩色图画,往往是一本小人书的精彩插图或是主要人物,配上艺术字体的书名,扉页上往往是书名、图文作者和出版社名称,然后是按数字顺序编号的内容,往往有百多页。
大概一个钟头就能把小人书看完,能完整地了解一个故事,且头脑中能有直观的形象。
我从记事起,获得的精神食粮应该是从小人书开始的,那时还没有电视,报纸对于还没有入学接受教育的我来说又太粗象,倒是小人书吸引了小孩子,几乎每人都库藏着那么些小人书,互相交换着观看。
就是不认识字的小孩子,也能通过插图和小孩子互相交流知道里边的大概内容,时间久了,还能认识里边的字的含义。
我小时候的聪明大概是还没的入学就认识大量的汉字而得名的,到进小学时,我基本上能读出小人书中的文字,并能讲述好些小人书故事,并且能写出好些领袖人物的名字了,如毛泽东等。
也因了这些良好的基础,入学以后比起其他同学来,学习成绩上一直领先。
当时的小人书内容的题材太多的是战争题材、历史题材、神话故事以及根据名著改编而成的这几种,有好些直到现在还不会忘记。
记得当时有一系列的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小人书,一系列有好几十本,我通过购买,与小朋友交换等方式基本上收集完整了,且一遍遍地咀嚼了其中的内容,对于其中的故事和情节都能完整地与小朋友讲述。
后来课堂也学习到《三国演义》,我一直没有去看过原著,但对于《三国演义》的内容已经掌握得很好了。
对于小人书的热情,当时的小孩好象一直保持到小学高年级,在上小学期间,学校不断发生有头脑较为精明的学生兜着小人书租借别人赢利的事,有一段时间,一到课间,就有几个大同学手中捧着几本,穿梭在各间教室。
学校后来也作出了处理,但这样的事情还是屡禁不止。
小人书
秋战国策 》系列 ,还有 《 铁道 游击 书 ” 。有 几次 ,我和 妈 妈 去 赶 集 ,
队 》等 ,这 些 连 环 画 形 象 生动 ,一 就 问 妈妈 要 了 四分 钱 ,坐 在 “ 人 小
般采用的是手绘线描 ,很受小 孩子 书”摊边的石块 上 ,很过瘾地看了 喜爱。那时候也出版了少量由电影 两本 《 水浒传 》。
传 统 的连 环 画 图 书 ,不 过 ,大人 们 够 完 全 养活 呀 !所 以 ,爸 爸 常常 会 觉得 这 是 专 门 为小 孩 子 制作 的 ,而 在 周 末 回家 时 ,到很 远 的 山 上去 砍 且也确 实 很小 ,所 以把 它 称 为 “ 小 柴 ,或者到 自留地里种菜。而妈妈
人书” 。 ຫໍສະໝຸດ 呢 ,还会到山上采一些草药 ,晒干
说 起 阅 读 “ 人 书 ” , 我 特 后 ,卖 了 就可 以 换 来一 些零 用 钱 。 小 别 感 激妈 妈 和 爸爸 ,那 时候 家 里 很 有 了 一 点点 活 钱 ,爸 爸 妈 妈就 会 挤
贫困,爸爸的工资非常微薄 ,差不 出 几毛 钱 或 块把 钱 ,给 我和 弟弟 去
电视 改 编 的 “ 人 书 ” ,如 日本 的 小
有一 个 暑 假 ,大 弟 跟 着 妈妈
电视剧 《 血凝 》就 出版 了连环画图 去 了集 市 ,看 见 了 “ 人 书 ”摊 , 小
书 ,不 过 那 些 书里 的 图画 就 是 电影 回家 就 对 我 说 : “ 我们 也可 以摆 书 图 像 ,与 手绘 的 比 ,就 没 法 比 了 ,
小 人 书
◎文/ 谭旭东
不 过 , 我 的 印 象 里 , 尽 管 妈
妈从 生产 队 里 分 的粮 食 多 ,但 我 们
童年·爷爷·小人书
童年·爷爷·小人书作者:申赋渔来源:《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2019年第04期从家到镇上有十里多路,有时候,爷爷会带我们去赶集。
弟弟5岁,我8岁,我们边玩边走。
到了镇上,爷爷给我们每人5分钱,让我们去买烧饼。
每次我都费尽心机地说服弟弟,让他把钱给我去买小人书。
一本小人书要7分到1角钱。
爷爷是木匠,手艺是方圆几十里最好的,只是年纪大了,已经70多岁,不过偶尔也有老主顾请他,打两把凳子、修补一下桌椅犁耙什么的。
所以过年的时候,他还会有点钱,给我和弟弟压岁,大年三十,每人给1元。
这可以买十本小人书。
这么个大数目,弟弟是不会给我的,他给妈妈攒起来,妈妈会给他买一个书包,等他上学时用。
爸爸妈妈也给压岁钱,可是过完年就会收回去。
只有爷爷给的,才是真正的压岁钱。
对小人书的狂热,使我最喜欢夏天。
先是可以采桑叶送给伯父,他养蚕。
等到蚕“上山”了,卖了茧,他会给我几角钱。
我还可以摘桑葚,摘满一篓了,放在河水里洗,洗出桑籽,桑籽也可以卖钱。
平日里挣钱就不容易了,捡牙膏皮几乎是唯一的办法。
我把捡来的牙膏皮卖给修锅匠。
修锅匠不仅用烧熔了的铁水补锅,还能把牙膏皮熔化了补脸盆、補碗、补搪瓷缸。
因为常常跟在修锅匠后面转,村里人竟给我起了“修锅匠”的绰号。
我把挣得的每一分钱都买了小人书,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收集了一百多本。
父亲很讨厌我看小人书,说这是不务正业,影响学习。
所以我是偷偷地买、偷偷地看。
所有的小人书,我用一块布包着,藏在一缸大麦的深处。
装大麦的缸比我的个头还高。
只有在确信无人的时候,我才会取出来,摊开,一本一本贪婪快活地翻着。
大多数时候,上学时,或者放学回来,我站到凳子上,飞快地把手伸到麦子深处,摸到包裹了,随便从里面抽一本,飞一般跑掉,躲到一边再慢慢地反复地看。
每一本我都喜欢。
小学即将毕业,同班的同学借了我一本小人书,我已经向他要了好几回,他不肯还。
终于在一天放学之后,我们打了起来。
小时候让我们心惊胆颤的小人书:《一块银元》
小时候让我们心惊胆颤的小人书:《一块银元》在我收藏众多的连环画当中,有一本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书,这就是《一块银元》,他的作者是解放军505医院政治部编绘,1972年1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80页连环画,当时的定价是一毛一分钱。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连环画《一块银元》的故事内容和作品背景。
解放军某部班长陈亮出身贫穷,小时候跟随父母、姐姐逃荒要饭,路上国民党要抓父亲当壮丁,因不愿意参加国民党军而逃跑,不幸的是陈亮的父亲被国民党兵开枪击中父亲胸部而死,子弹把父亲怀里藏着的一块银元打了一个缺口。
埋葬父亲后,全家三口住在一个破庙里讨饭度日,当地的地主李三刀带人驱赶时无意发现了这块银元,李三刀见钱眼开抢走了那块银元。
因生活实在困难,母亲无可奈何,准备让女儿,也就是陈亮的姐姐陈玲做别人家的童养媳,但他们发现买主是地主李三刀,母亲坚决不能让女儿再入火坑,但地主李三刀强行把人抢走,临走时还扔下了那块带缺口的银元。
不久,李三刀的生母死亡,陈玲被李三刀灌了水银而被当做童女而成了殉葬品,母亲也在呼救女儿时被李三刀残忍杀害。
讲到这里我想多说两句,因为我们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才看到了这本连环画的。
这当中的女儿被地主灌水银致死的情节给我们记忆特别深刻,以至于当我们看到家里的温度计,都给我们留下了恐怖的印象,尤其是当温度计破碎以后,散在地上的点点水银我们都不敢碰。
只觉得解放前那地主是多么的坏……解放后地主李三刀被人民政府镇压,苦大仇深的陈亮在李三刀家财中找到了那块残破的银元,并参军成为一名部队的班长,这块银元的故事永远印在了他的心中。
这本连环画分别于1972年、1974年被人民美术出版社作为黑白和彩色两个版本在全国发行并广泛流传,当时作者的署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1505部队政治部”。
其实,《一块银元》的作者是杨志东,他的老家在河北邢台。
1961年,杨志东参军在北京军区某部当兵,当时连队经常开展忆苦教育,杨志东通过与战友们座谈开始广泛搜集素材,他根据连队战士陈祖亮一家的遭遇为原型,并根据自己家乡曾发生过通过灌水银致人死亡作为陪葬品的素材,以一块带缺口的银元为主线,构思出了连环画《一块银元》的主线,后来,他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先后修改了7次,才最终定稿成型。
小人书-大境界——连环画专题展
聚焦·品鉴关注F O C U S I N G小人书·大境界——连环画专题展连环画是一个以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为目的的创作类型。
连环画创作对创作者的绘画水平以及对文学故事的领悟力等方面要求都极高,同时还要受到政治宣传需要、市场环境等诸多条条框框的约束。
连环画,又称“小人书”,是一种在宋朝印刷术普及后最终成型的中国传统艺术。
它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承载了新中国数代人童年的集体记忆。
在四川美术学院学统脉络、创作谱系的梳理中,连环画总是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的一脉。
但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四川美术学院建校八十年来出现了一批批连环画创作者,他们的作品类型涵盖木刻连环画、水墨或线描连环画、素描连环画、水彩连环画等,广泛地从现实生活、历史故事、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取材,创作风格和特征随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有不断的延续。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白德松陈 荣陈树中邓云宁杜显清杜泳樵冯星平傅仲超高小华古 月韩德雅何多苓胡 名江 敉康 宁赖深如雷荣厚李 犁李少言李 彤李文信李赵名刘智勇罗中立吕 琳米立权庞茂琨钱来忠任兆祥石美鼎施肇祖孙文光谭 红唐允明汪子美王 果王世贵王以时翁凯旋吴 松谢趣生杨涪林姚渝永尹 琼袁吉中袁奕贤张春新张奇开钟长清周春芽周良知周周渭淙周宗凯左图:《昔日血泪》绘画:李文信、雷荣厚、赖深如、米立权 北京、上海、四川等出版社分别出版发行1965年4月中图:《挺进报(上集)(红岩连环画集)》原著者:罗广斌、杨益言 改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绘画:尹琼、周琳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66年9月右图:《西双版纳的故事》改编:刘治贵、白德松 绘画:白德松 四川人民出版社和人民美术出版社共同出版发行1978年2月《雪雁》原著:保罗·加利科 绘画:何多苓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984年5月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前辈们就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抗战题材连环画。
有描写过去回忆小人书连环画的诗词
有描写过去回忆小人书连环画的诗词
1、四十年前在比闾,痴迷爱看小人书。
囊萤映雪浇勤奋,刺骨悬梁激伍胥。
吴市专探孙子法,渭河独钓太公鱼。
儿时只怨奢难得,何意村中陋巷居。
2、破旧连环画,珍藏四十年。
今回故宅里,迢遥负笈肩。
置之榻案几,翻看思翩翩。
弊衣菜面子,徐行至眼前。
3、偶忆儿时看小书,杨门忠烈入胸图。
七郎惨死尤其壮,手擎画册欲悲哭。
4、流金披甲镏银斧,天降神笔画英武。
曾迷小书五更漏,常泣飞将三分苦。
雄摧卦阵终成土,星霜无情万物腐。
遥想当年孩童趣,莹光沾衣应是雨!
5、俗事无闻静室悠,春敲玉牖有芳洲。
小书市隐形踪去,瑰宝湮消思味留。
感目文中三性识,置身画里九原游。
童髦读物今犹在,时复相从趣不休。
关于小人书的作文
关于小人书的作文
前几天我从老家回来,带来四本小人书,它小小的,像我们现在的“口袋故事书”,封面也不像现在这样华丽,纸质还不及街上发的广告纸,内页更是尽显沧桑,泛着黄色,里面基本都是画,每幅画的旁边都配有文字,所以它也叫“连环画”。
你别看它这么小,定价也仅仅是几毛钱,在市场上可是价格不菲,普通的都要卖上七八块,而那种彩印的较大的都要买上十块钱呢。
你可能说这真贵,可实际上它值这么多钱,它好像记载了时光的流逝,看它们的出版时间,有许多都比我们大好多岁呢。
或许你问爸爸妈妈,他们会说陪伴他们童年的只有这些枯黄的小人书,那时经济不发达,几分钱就可以买个冰糕,想象一下在当时物价如此低的情况下,小人书是如此昂贵,爸爸妈妈他们小时候是多么渴望买本小人书来看——小人书图文并茂,对当时的人来说就相当于我们特别喜欢的漫画(不过这可比漫画强很多)。
它早已枯黄,尽显沧桑,破旧不堪,它记载时间的变迁和流逝,他是我们爷爷奶奶童年时心底的那一点光亮,虽然时隔久远我还是那么喜欢看这些小人书,虽然很破旧但在我心里他们依然光鲜亮丽,因为他们在我面前展现的依然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故事中的事情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在我读《真假两猴王》时,仿佛六耳猕猴和孙大圣就在我的眼前打斗,在看《乱判葫芦案》时仿佛听到了英怜伤心的痛哭。
小人书是当时人们的精神食粮,它到现在依然不过时,反而显得更有底蕴,所以不丢掉过去和历史,我们才能前进,正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
《我的童年》连环画故事
高尔基《我的童年》连环画故事小人国商城人生三部曲介绍的是苏联伟大的革命作家高尔基的作品。
内容介绍他青少年时代的艰苦生活和思想成长过程。
是根据他同名自传小说和电影编绘的。
这套人生三部曲连环画第一部叙述他童年时代的生活。
他生活在俄国沙皇时代,那是一个黑暗的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高尔基度过了困难的、充满苦难的童年。
但是苦难的生活却对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的成长给予深刻的影响。
他从小就从外祖父、两个舅舅等人身上看到了残暴、吝啬和庸俗的市侩作风,他痛恨这一切。
同时又从正直的工人伊凡、勤劳的老匠人格里哥里,特别是从无私的、慈祥而勇敢的外祖母那里,受到深刻的教育,合他从小就懂得压迫,痛恨剥削,同情受折磨的劳动者,逐渐形成他坚强的敢于反抗旧世界的革命气质。
高尔基五岁上死了父亲,父亲先前是个聪明的木匠,是染上霍乱死的。
母亲和外祖母悲痛地哭着,这情形合高尔基感到多么可怕啊!父亲死后,外祖母不愿让女儿和外孙陆运地住在阿斯特拉罕城,就接她母子两人回家去住。
外祖母眨着眼睛,在跟母亲讲话。
高尔基心里想:外祖母多么可爱啊!她的身体是胖胖的,永远是那么快活,她嘴里的故事又多又好听,不但高尔基爱听,连船上的那些大胡子的水手都成了故事迷。
几天后,汽船到达了尼日城。
当大家走上码头的时候,高尔基看见一个红胡子尖鼻子的干瘪老头,他后面跟着一。
母亲一看见老头就呜咽起来。
外祖母把高尔基推向前去,给大家问好,行礼。
高尔基才知道教养就是外祖父,后面是米哈伊和亚柯夫两个舅父、大舅母、表兄和表姊。
高尔基跟着大家转弯抹角地走完了几条街道,就到了外祖父家。
噢!原来外祖父是开染坊的。
高尔基一开头就不欢喜那些大人和孩子,这个院子也令人不愉快。
在染坊里干活的还有个叫伊凡的青年工人和一个格里哥里的老师傅。
伊凡又活泼,又俏皮,又招人爱。
格里哥里是一个半盲的老者,性情比较沉默。
他就从这一天起寄居在外祖父家里。
第二天吃午饭的时候,米哈伊和亚柯夫两个舅父忽然为了分家的事吵起来了,外祖父要他们安静,可是一点用也没有。
喜欢的一种传统连环画三百字作文
喜欢的一种传统连环画三百字作文
前几年的时候,我把家里的四大名著里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和中国通史,都听了好几遍了,妈妈看我这么爱听这些历史书的广播,于是就从网上买了几套连环画书给我看,有《三国演义》、《西游记》、《说岳全传》和《隋唐演义》等。
那时候一放暑假或者周末,只要一做完作业,一有空我就会抱着那一大套连环画,出来客厅里面看。
第一次看连环画的时候,就觉得奇怪,书上面的图面,怎么都没有涂上颜色的,连翻了几本连环画都这样,没有图画就觉得可能不好看。
后来又看到每本连环画的开头都有人物图像的介绍,于是我又拿起连环画翻开来看,越看越觉得里面的故事真有意思。
现在我也很喜欢看连环画,有时我在客厅里一本接一本的看,不知不觉已经看了两个小时了,我觉得我真像一个小人书书迷。
这些书有的我都看了几遍了,但我还是喜欢看。
今天我写完作业,又开始当了一回小人书书迷。
小人书_精品文档
小人书小的时候,我们经常看的课外书是小人书居多。
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
连环画,有大人的手掌那般大,图文并茂。
一本连环画,一般都有几十页。
每页的大部分是画,下面留一小部分写上字。
我们很小的时候,认识不了几个字,就只看图画,可谓囫囵吞枣,一下子就翻完了一本。
慢慢地,认识的字多了,也就结合着下面的字对照来看。
渐渐地,从中学到了不少,结识了不少历史人物,也懂得了很多人生的道理……那个时候,我们小朋友互相交换看连环画,乐此不疲。
由于看的次数多,很多连环画的精美封面都被我们弄破了,我们就小心地粘好,修复一新。
那时,看连环画是我们幼时最大的乐事。
我们总是徜徉在连环画的精彩世界里,简直废寝忘食。
新到手一本连环画,总是要翻完才罢手。
从那些精美的图画文字中,我们也了解到了更多的历史故事,学到了更多课本上没有的。
那时看的连环画,基本上就是这些——文学名著有《三国故事》《水浒全传》《聊斋故事》《隋唐演义》等;民间故事有《三滴血》《陈州放粮》《牛郎织女》《血手印》《岳雷扫墓》《杨家将》《杨门女将》《邯郸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卞和三献宝》《包公破疑案民间故事》《八仙过海》《兴唐传》《武松打虎》《包公破疑案》《穆桂英》《白蛇传》《李元霸比武》等;神话传说有《绝龙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宝莲灯》《大闹天宫》《封神演义》《哪吒闹海》《如来佛祖》《八仙闹海》《秋翁遇仙记》《大禹治水》《嫦娥奔月》《宝莲灯》等;还有其他作品如《庐山恋》《三毛流浪记》《闪闪的红星》《玫瑰香奇案》《打豹记》《暗斗》《王府鬼影》《金光大道》《渔岛之子》《岸边激浪》《王府鬼影》《夺印》《小八路》《伤逝》《海外赤子》《山乡巨变》《战上海》《铁人王进喜》《首战平型关》《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青年近卫军》《奇袭白虎团》《杜鹃山》等。
正是这些连环画,给了我们精神上的滋养和美的享受,伴随我们度过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也给我们带来了异常珍贵的童真童趣,留给我们现在仍然可资回味的记忆珍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小人书情结—童年名著连环画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父母在秦皇岛城里做事,属于挣工资吃商品粮的“公家人”。
每月准时将10元“大钞”寄给乡下的奶奶和我。
奶奶带着我过日子,其“富裕”程度在昌黎县晒甲坨四村首屈一指,绝对有如今“富二代”的感觉。
每当奶奶领我到晒甲坨公社附近的供销合作社购买生活用品,我便“猴”着奶奶掏出几分钱给我买本小人书,回家“看画”。
上学之前,已拥有十几本小人书的精神财富了。
上了村办小学认识了字,我跳出“看画”的初级阶段,捧着小人书,一边翻弄《新华字典》,每晚在油灯下手不释卷。
从小人书上识得字,懂得的道理,远远超过语文课本上的知识。
《小英雄王二小》、《一块银元》、《将革命红旗扛到底》等等感人的红色故事,被我改编成幻灯片解说词,在徐祖国老师的带领下,全村挨家挨户地表演到农民炕头上。
乡亲们亲切地称我为小先生。
其实,小人书才是我真正的“先生”。
在打猪草的村北河畔,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我有幸阅读到《红旗谱》、《闪闪的红星》、《敌后武工队》等小人书。
捧着《红旗谱》,眼前浮现出大革命时期冀中平原烽火遍地的农民革命运动景象。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如在目前:舍身护钟的朱老巩,饱经坎坷、有勇有谋的朱老忠,心地善良、忠厚老实的严志和,坚定沉着、善于斗争的贾湘农,以及充满斗争精神的大贵、二贵、运涛、江涛,心向革命,将“革命”二字绣在衣襟的春兰等。
阅读《闪闪的红星》,革命红星温暖着潘冬子幼小的心灵,同时也温暖着我的心。
他在望着北斗星一路向北追寻红军的路上,每当看到那颗闪闪的红星,就会鼓起勇气、战胜困难,义无返顾地向着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坚定地走下去。
一本《小华学外语》把我带到另一个神奇的天地。
在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的年代,《小华学外语》可谓一本奇书。
学英语的女中学生小华端庄秀美,画面上勾勒出的连衣裙线条十分飘逸,更为重要的是,除了啊喔哦之外,我第一次认识了ABC。
老师知道我是小人书收藏家(当时拥有40余本小人书),征求我的意见:能不能拿出来,让同学们也一睹为快?把我的宝贝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是我求之不得的事儿,当即爽快地答应下来。
当每位同学人手一册,如饥似渴阅读的时候,我明白了:知识养人。
尽管当时还不知道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1976年唐山大地震,老家四村房屋倒塌,我们失去了安身之所,奶奶带着我回到秦皇岛的父母身边,在城里栖身。
非常可喜的是,44年来,虽然多次搬家,几度辗转,得益于奶奶的精心保管,当时的小人书绝大多数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时至今日,我仍然经常捧出这些宝贝,阅读岁月深处那一段与奶奶在一起时的童年时光、少年情怀。
小人书,是我的启蒙读物,是我看不够的名著。
小人书情结,与我常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