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称、陈述的转化看《马氏文通》的“实字假借”
《马氏文通》的指称理论(1)
《马氏文通》的指称理论(1)指称问题在现代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符号学诸领域的重要地位,现在已是众所周知。
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指称研究更日益成为上述诸学科相互交叉又相互融合的一个问题。
十九世纪末,东西方各有一位学者几乎同时对指称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各自发表了对本学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著。
这就是德国的弗雷格从哲学和逻辑学角度所作的指称研究和中国的马建忠从语言学角度所作的指称研究。
一《文通》指称研究的哲学基础马建忠的指称理论,是他的语言观的核心。
他的语言观集中体现在《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的《后序》中:荀卿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
”夫曰群者,岂惟群其形乎哉!亦曰群其意耳。
而所以群今人之意者则有话,所以群古人之意者则惟字。
传曰:“形声相益之谓字。
”夫字形之衡从、曲直、邪正、上下、内外、左右,字声之抑扬、开塞、合散、出入、高下、清浊,其变幻莫可端倪。
微特同此圆顶方趾散处于五大洲者,其字之祖梵、祖伽卢、祖仓颉,而为左行、为右行、为下行之各不相似而不能群;即同所祖,而世与世相禅,则字形之由圆而方,由繁而简,字声之由舌而齿、而唇,而递相变,群之势亦几于穷且尽矣。
然而言语不达者,极九译而辞意相通矣,形声或异者,通训诂而经义孔昭矣。
盖所见为不同者,惟此已形已声之字,皆人为之也。
而亘古今,塞宇宙,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钧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
则常探讨画革旁行诸国语言之源流,若希腊、若辣丁之文词而属比之,见其字别种而句司字,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经籍子史诸书,其大纲盖无不同。
于是因所同以同夫所不同者,是则此编之所以成也。
(《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12页,以下仅注页码)这里,马氏从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思维两个关系的角度论证了语法的“天赋”性,其要点是:1.在思维领域里,人类有着不分种族的、古今一贯的共同的意义世界。
《马氏文通》“同次”辨析
著作评介odern chinese2008.11《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在分析句子时,曾经根据西方语法“格”的概念,设立了“次”这套术语,作为“词”这套术语的辅助性手段。
《文通》给“次”所下的定义是:“凡名、代诸字在句读中所序之位,曰‘次’。
”根据拉丁语名词的六个格,《文通》也为汉语立了六个次:主次、宾次、偏次、正次、前次、同次。
当然,由于汉语与拉丁语毕竟不同,拉丁语有形态变化,汉语则没有,所以《文通》中的六次与拉丁语中的六格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汉语中的次,是用来表示名词、代词和其他词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句中的位置)及其“孰先孰后”的次序。
六次中的同次,《文通》所下的定义是:“凡名、代诸字所指同而先后并置者,则先者曰前次,后者曰同次。
”由此可以看出,前次和同次并不是基本的次,而是主、宾、偏都可以居于前次,而同次或同于主次、或同于宾次、或同于偏次,即“凡主、宾、偏三次皆可为同次,则皆得为前次”。
所以,“所谓‘同次’真有点包罗万象,够庞杂的”,“《文通》论‘同次’这一节最为混乱”。
(吕叔湘、王海棻,1986)按照现代语言学的观点,“复指”不等于“同位”,“同位”也不等于“复指”。
比照《文通》的同次,就是次相一致或同居一次者,所指未必相同;所指相同,次未必相一致或同居一次。
对这一矛盾,究竟应该怎么看呢?这里,我们提出个人的浅陋看法,以就正于读者和大方之家。
《文通》一书多次提到“同次”,卷三专节论述,卷四“表词”、卷十“止词”、“顿”和其他地方也作了论述。
从《文通》对“同次”的界说、论述及实例来看,《文通》中同次的“同”似乎有三种涵义:(1)所指相同,如“右丞相陈平”;(2)次相一致,如“其文约”;(3)同居一次,如“生庄公及公叔段”。
这三种涵义又天所说的“复指”,是指两个语言单位在语义上有相同联系,即前后的互相说明、注释等作用。
另一类是结构上的“同”,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同位”,是指两个语言单位在语法结构上有相同的地位,即前后词语应用作同一个句子成分、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
(完整版)马氏文通序
马氏文通序:昔古圣开物成务,废结绳而造书契,于是文字兴焉。
夫依类象形之谓文,形声相益之谓字;阅世递变而相沿,讹谬至不可殚极。
上古渺矣;汉承秦火,郑许辈起,务究元本,而小学乃权舆焉。
自汉而降,小学旁分,各有专门。
欧阳永叔曰:“《尔雅》出于汉世,正名物讲说资之,于是有训诂之学;许慎作《说文》,于是有偏旁之学,篆隶古文,为体各异,于是又字书之学;五声异律,清浊相生,而孙炎始作字音,于是有音韵之学。
”吴敬甫分三家:一曰体制,二曰训诂,三曰音韵。
胡元瑞谓“小学一端,门径十数,有博于文者、义者、音者、迹者、考者、评者。
”统类而要删之,不外训诂、音韵、字书三者学而已。
三者之学,至我朝始称大备,凡诂释之难,点画之细,音韵之微,靡不详稽旁证,求其至当。
然其得失异同,匿庸与嗜奇者,又往往互相主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则以字形字声,阅世而不能不变,今欲于屡变之后以返求夫未变之先,难矣。
盖所以证其未变之形与声者,第据此已变者耳;藉令沿源讨流,悉其元本所是正者,一字之疑、一音之讹、一画之误已耳。
殊不知古先造字,点画音韵,千变万化,其赋以形而命以声者,原无不变之理;而所以形其形而声其声,以神其形声之用者,要有一成之律贯乎其中,历千古而无或少变。
盖形与声之最易变者,就每字言之;而形声变而犹有不变者,就集字成句言之也。
《易》曰:“艮其辅,言有序。
”《诗》曰:“出言有章。
”曰“有序”,曰“有章”,即此有形有声之字,施之于用、各得其宜而著为文者也。
《传》曰:“物相杂故曰文。
”《释名》谓“会集众采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词谊,如文绣然也。
”今字形字声之最易变者,则载籍极博,转使学者无所适从矣;而会集众字以成文,其道终不变者,则古无传焉。
士生今日而不读书为文章而已,士生今日而读书为文章,将发古人之所未发而又与学者以易知易能,其道奚从哉?《学记》谓“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其《疏》云:“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通雅》引作“离经辨句”,谓“丽于六经使时习之,先辨其句读也。
[名字,其他论文文档]浅论名字的分类与用法
《马氏文通》将汉语中的字划分为实字与虚字,如果把字所辖的范围比作数学中的一个圆,那么实字与虚字就如同组成这个圆的两个互补部分,实字与虚字二者的互补组成并囊括了汉语中的所有字。马氏将实字与虚字定义为: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实字之类五,虚字之类四。读王怀祖、段茂堂诸书,实虚诸字,先后错用,自无定例,读者无所适从。今以诸有解字为实字,无解字为虚字,是为字法之大宗,其别,则实字有五,虚字有四,外此无字。故虚实两宗可包括一切字。五类实字分别为:凡实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省曰名。凡实字用以指名者,曰代字。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凡实字以肖事物之形者,曰动字。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在五类实字中,名字首当其冲位列第一类。
马氏对实字的定义是:名字所以名一切事物者,省曰名。名字分为两宗:一以名同类之人物,曰公名。一以名某人某物者,曰本名。公名即英语中的普通名词,如:禽兽二名,凡翼者皆名曰禽,凡蹄者皆曰兽,故禽兽名为公名。凡名之不止名一物者,皆此类也。由此可见,公名,即“公共的、共同拥有”之名。就如同数学中的公共集合的总称,集合里的所有元素都共用同一个名称。本名即英语中的专有名词。如名字被命名为名字的原因即对象与名称之间有无必然联系,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分析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克里普克的观点。作为模态逻辑语义学的创始人之一,克里普克在所著的《命名与必然性》一书中,阐述了以下观点:第一讲主要是驳斥弗雷格和罗素以来的专名摹状词理论,批评康德以来对先天性和必然性不加区分的观点,提出他的“专名是固定指示词”和存在着“后天必然命题”的观点。第二讲主要是进一步驳斥摹状词簇理论,提出他的著名的因果指称理论,论证名称之间的同一性陈述可以是必然真理。第三讲主要是讨论同一性问题,认为同一性是由本质属性决定的,指出通名指称对象的方式也由因果链条决定的,并进一步论证后天必然真理。名字(专名与通名)与摹状词有严格的区分,名字是没有内涵的固定指示词,它在一切可能世界中指称同一对象,名字与对象的指称关系,是通过因果链条一环一环的传递下去。简而言之,克里普克认为,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个体的同一性与他可能具有的一切经历、一切属性都没有关联。克里普克还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因果指称理论”。他认为,专名与其所指的关系乃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产物。名称是固定的指示词,在一切可能世界都指示同一对象”即意味着名称与其所指的关系是一种必然联系,而这是不正确的。名称与其所指的关系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名称指称的确定,也许确实有那么一条困果链条传递,但在名称传递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依赖与名称有意义联系的摹状词。否则,“共用专名”的指称确定就成问题了。假定有两个名叫“约翰”的人,一个生活在A地,一个生活在B地。有一天我们遇到其中一位,如果他人不对这个约翰用摹状词描述,我们难以确定这个叫约翰的人是哪一位约翰。可能他是生活在A地方的,我们却以为他是那位生活在B地方的,从而导致因果链条的错失或改变,造成了指称的混乱。马氏在阐述公名的用法时,如是说:书籍有用本名为公名者,如《孟滕下》:“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之善士也,王与谁为不善?”“薛居州”本名也,而此则公用矣。犹云:“皆如薛居州之善士”也。《孟尽上》魏者之家,则公名矣。又有用地之名指人者。《孟滕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四海之内”,代指四海内之人。更有以地之本名指人者。《韩送杨支使序》:“知其客可以信其主者,宣州也;知其主可以信其客者,湖南也。”这里的“宣州”“湖南”原本是两个地名,今天用来指“宦于斯地之人”。公名分为两类:一曰群名,所以称人物之聚者。一曰通名,所以表事物之色相者,盖离乎体质以为言也。相对于群名,通名更常见,通名往往假借静字,如:《汉张敞传》:“夫心之精微,口不能言也;言之微缈,书不能文也。”“精微”“微缈”皆静字,今用为通名矣。通名也假借为动字,如:《韩上于相公书》:“圣贤之能多,农马之知专故也。”“能”“知”动字也,而用为通名。通名更有假借为状字者,如:《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耶?”“苍苍”重言,本状字也,今假借为名。至同一字而或为名字,或为别类之字,惟以四声为区别者,皆后人强为之耳。稽之古籍,字同义异者,音不异也。虽然,音韵之书,今详于古,亦学者所当切究。而况声律之文,惟此之务乎。古书中的字是没有声调的,而后人为了区别同一个字或者不同类的字,就主观的给这些字加上了声调,以便区别字的性质与意义。如:“比”字是w比,虎皮,是名字,应该读平声。在《礼学记》“比物丑类”,解比较也,是动字,应该读上声。在《周礼夏官》:“大国比小国”,解亲近之义,也是动字,则去读。总而言之,名字分为公名与本名,而本名最常用,可以假借为静字、动字和状字。
汉语语法学开山之作——《马氏文通》
汉语语法学开山之作——《马氏文通》现代人在义务教育阶段都学过外语。
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如果想要学好外语,首先要有词汇量上的积累,其次要熟悉掌握语法知识。
在近代有一位叫马建忠的学者,他曾经去法国留学,精通英、法、希腊等多国语言。
他根据自己学习外语的经验,开始研究汉语的语法规律。
并且,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编纂成书,就有了这部汉语语法学的开山之作——《马氏文通》。
马建忠写这部书的初衷还不全是为了归纳总结语法知识,他想要通过分析语法,帮助大家写好文章。
因为他的本职工作是一位翻译,他需要处理大量文字稿件。
他想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帮助大家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升写作水平。
他用了十年的时间编写这部《马氏文通》,在1898年,这部书正式出版发行。
《马氏文通》共分10卷,前6卷介绍实词,后4卷介绍虚词。
为了帮助当时文人理解语法这个概念,马建忠下了很多功夫。
比如他在《马氏文通》的第一卷开篇就介绍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概念,也提出了主语、谓语、宾语等说法。
有一点需要注意,在马建忠那个年代,他把名词称之为“名字”,也就是他在编书过程中用“字”替代了“词”。
这一点和现代说法有所不同。
大家都知道古人写文章时不用标点符号,只有“句”和“读”的概念。
马建忠也分析了这两个概念,他同意古人对“句”的解释,同时对“读”提出了他的看法。
马建忠从语法学的角度分析了“读”,他认为,“读”不仅仅是喘一口那么简单,而是主句与分句之间的停顿。
这样的观点让模糊的概念有了明确定义。
《马氏文通》的最后一卷,介绍了各种句子的成分组成。
比如这个句子是主谓宾结构还是其他结构,比如一个很复杂的长句,如何划分主句和分句,再比如哪些时候哪些成分在句子中可以省略。
马建忠的目的就是想把汉语语言规范化。
都说一些经典文章如何如何好,但怎样从最根本的语法知识上去分析,还是始于马建忠。
《马氏文通》的出现,为汉语语法制定了一个大的框架,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研究语言文字的新方向。
尤其是马建忠提出了实词与虚词的划分标准,让语言文字中的基本单位“词”有了科学表述的可能。
《马氏文通》所运用的比较法和变换法
《马氏文通》所运用的比较法和变换法
《马氏文通》是一部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词典,是汉语言文字方面着名的古董。
它从明清末被编撰之后,历久弥新,受到海内外汉学家的肯定。
据史籍记载,《马氏文通》实行了比较法和变换法,它的意义重大。
比较法是指通过对比字典中和异文字、异义字的不同之处而实现学习或记忆,
可以很快掌握异文字、异义字的读音、本义以及略读形式,更有助于把握汉字文字的发展历史。
变换法是人们在书写异文字、异义字时,可以帮助记忆、快速书写的方法,可以快速书写异常繁复的文字,也有利于书写的上的规范。
无论是比较法,还是变换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做到快速熟悉
和记忆文字,并且能够更好的了解文字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文字文化的传承。
今天,我们可以感谢《马氏文通》给我们带来的比较法和变换法,它对文字文化的发展可谓有着重要作用。
以形释义法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一、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1、以形释义法例:振长策而御宇内。
(根据竹字头推断为“竹鞭”)2、以音猜义法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根据读音推断为“早”)3、知识迁移法例: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根据“日薄西山”推断为“迫近”义)4、互文见义法例:举类迩而见义远。
(根据“远”字推断“迩”字为“近”义)5、语法分析法例:吾欲之南海。
(根据“欲”字推断其为动词“到、往”义)6、借助语境法例: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根据前文推断为“节拍”义)二、汉字的造字法: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如:鱼鹿山2、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如:析采涉3、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如:上亦刃4、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如:杖,从木丈声。
侔,从人牟声。
觥,从角光声。
5、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其本意簸箕,假借为代词。
我本意为带齿的戈(一种武器),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
亦本意为腋窝,假借为副词“也”。
6、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说文解字》“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转相为注,互相为训”。
这是一种注释的方法。
三、常用部首举例:“?”读作wǎng――像网之形,与网有关;如:罟、罾、罗、罚、羁、罡“贝”读作bèi――像一枚张开的贝壳,与金钱有关;如:赉、赍、赊、责、赡、贾“皿”读作mǐn ――像盆一类剩物之器,与器具有关;如:蛊、盥、盗、盒、益、监“宀”读作mián ――像房顶,与房舍有关;如:家、灾、寒、寐、寇、字“阝”在左侧读作yì――表示一个人住的地方,与地名有关;如:郑、邯、郸、郡、鄱“阝”在右侧读作fù――像台阶,与山坡有关;如:陟、降、阿、队、除、陛“隹”读作:zhuī――象鸟之形,与鸟雀有关;如:隼、雀、焦、雉、集、雅“女”读作nǚ――像一个女人两手交叉,跪在那里,与妇人有关;如:妻、妾、奴、妍、媸、娶“纟”读作xì――像丝之形,与丝织品有关;如:经、纬、绮、缯、绡、纲“攴”读作pū――像手持器械与敲击有关;如:鼓、教、政、攻、牧、救“歹”读作è――像一块无肉的白骨,与死亡有关;如:死、殁、殂、殇、殓、殉“月”读作ròu――像一块肉形,与肉有关;如:肯、炙、然、胃、肴、膏“页”读作xié――是一个端坐的人,头特别大,与首有关;如:题、顶、颔、顾、颐、领“自”读作zì――像人的鼻子,与鼻有关;如:臭、息“目”读作mù――像人的眼睛,与眼有关。
《马氏文通》与现代汉语实词词类对比
“ 不知 鞍 马之勤 ,道 途之远 ”中的 “ 勤 ”“ 远 ”作 者视 为静 们今 天看 来 ,这 类结 构应 是状 中结 构的偏 正短 语 ,而非双
为 中心 语 的偏 正 结构 ,就 像 是说 “ 老 师 的严 厉 ‘ 孩 子 的
语 词类 分为 9 类 ,实词 5 类 ,虚 词 4 类 而我 们现 代汉 语 词类 ,有 的词并 不一 定属于 该类 ,有的 词类就 其成 员而 言 中,则将 词划 分为 1 4 类 ,实词 l 0 类 ,虚 词 4类 。在数 量 甚至 并不是 严格 意义上 的词类 。 上 明显不 一致 的划分 ,在 内容 上是否 是一致 的呢 ? 类 ,《 文通 》 中也分 了介字 、连 字 、助 字、 叹字 四类 。 字 ,例 如 “ 之” ,归入 了介字之 中 。而 《 文通 》 中的叹 字 , 我们 今天 认 为其 可 以充 当句 子成 分 ,甚至 可 以单 独成 句 , 《 文 通》 中 的状 字 ,虽然 多数 人 比附 为现 代汉 语 中 的
、
而且 ,在 具 体 贯彻 时 ,《 文通 》 却并 没有 严 格遵 守 意 麟 然 ” 已经 足 句 ,加 “ 若 ”字修 饰 谓语 “ 麟然” 。而 我们
义标 准 。在 很 多时候 ,掺杂 着不 完全 的句法 功能标 准 ,许 知道 修饰 谓语 的状语 很多情 况下 是可 以省略 的,省 略之后
一
作者 书 中语 “ 字分 九类 ,足类 一切之 字 。无字 无可 归 词 ”这 一套 ,又有 “ 主 次、 宾次 、偏 次 、正 次、 同次 ”这 之 类 ,亦类 外 无 不归 之字 矣 。 ”如 此 看来 ,类 外 也是 有 不 套 。而 且 两 套 术 语并 没 有 完 全 的对 应 关 系 。起 词 居 主 归之 字 的。 次 ,止词 居 宾次 ,那么语 词该 居何 次 ?偏 次 、同次 上应 该 四 、词 的 形 式
《马氏文通》
不足
1. 概念混乱。一方面袭用旧名, 一方面又赋予新 的含义, 却未作严格定义,导致新旧概念混为一谈,使读 者无所适从。 2.“削足适履”。马建忠自己说这本书是模仿葛朗 玛而作,不免以拉丁语法来描绘汉语语法, 所以常常拿汉 语来比附拉丁语。不免有照搬照抄之嫌。 3. 缺乏对句子结构成分的层次认识。《马氏文通》 对汉语中词组的重要性的认识极为不足, 并不适当地扩大 了“读”的范围, 把“读”和“句”放在一个平面上分析, 因而不能准确地认识句子内部的结构层次关系, 如许多复 句也被塞进了“句读”相连的结构。
《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
一、字类
(一)字分两大类 《文通》把“字”先划分为“实字”和“虚字”两类。 (二)实字分五类 “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 (三)虚字分四类 “介字”、“连字”、“助字”、“叹字”。
二、句子成分
(一)起词和语词 (二)止词和表词 (三)司词和加词 (四)转词 (五)前词和后词 (六)断词和状词
1
三、位次 (一)“次”有两个要点:( 1 )是名字、代 字的位次;(2)是它们在句读中的位次。 (二)主次与宾次 (三)正次和偏次 四、句读 所谓句就是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所谓读大致 是主谓结构的词组和主谓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 语法著作。尝试运用更加规范的术语来解释 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首次建立了一个比较 全面系统的语法体系。 优点: 1. 行文内容的安排符合逻辑。比如先 讲实字,次讲虚字,再讲句读,合乎科学知 识的逻辑程序。 2. 运用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比如先 提出界说,再举例说明,这是演绎法的运用; 在列举大量例证之后,再加以概括,这是归 3 纳法的应用。
4
对《马氏文通》状字的几点看法
对《马氏文通》状字的几点看法作者:刘静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9期摘要:《马氏文通》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汉语语法著作,自出版至今一百多年,在获得极高盛誉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获得不少学者的批评,“字类假借”便是争议的一大焦点。
马建忠是第一个把状字归入实字类的人,对于状字的划分,很多学者颇有指点,认为马建忠把词汇标准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他划定的状字的范围过广。
实际上,《马氏文通》有自己的系统,它的观点在其体系之内都是成立的。
立足于文本本身,通过分析文本的例子,阐释其划分标准及“状字假借”的合理性,并将状字与现代汉语副词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
关键词:《马氏文通》;状字划分;比较;合理性《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按照“有无事理可解”的标准把字分为实字和虚字,状字属于实字一类。
状字在“通名假借”、“名字状动字”等章节中皆有涉及,文本还单独列了状字一章,虽然篇幅不长,却是争议比较大的一种字类。
从状字分类标准、状字在句中位置、状字范围、状字假借、状字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状字的划分标准很多学者批判马建忠给词汇分类的标准,如龚千炎在《中国语法学史稿》中説:“马建忠区分词类的原则也是错误的,他凭意义判别词类”(1)。
吕叔湘在其《马氏文通札记》里批评马氏给状字分类的划分标准,“既以形态为标准,把重言和缀‘然、如'作为状字的标记,又以功能为标准,说貌动静之容者为状字。
不知道这两个标准是不能同时并用的,因而多处自相矛盾。
”(2)《文通》把今天为形容词的重言词、有“然”、“如”、“乎”等词尾都归属于状字,所以吕叔湘认为他是根据形态来分的,类似于英语中用“ly”来区分副词。
实际上,没有形态变化是汉语最大的特点,《文通》所举之例均符合《文通》“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对状字的界定。
即用来描绘事物行为性状的属性的字,换言之,动字静字具有某种属性,状字是用来刻画属性的字,和指称对象不发生直接的关系。
浅析《马氏文通》之“字类假借”说——兼谈词的跨类现象
予 以讨 论 。
关键 词 : 《 马 氏文通》; 字 类假 借 ; 字无 定 类 ; 兼类; 活用 ; 假 借
中图分 类号 : H1 6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0 8 8 7 ( 2 0 1 4 ) 0 2— 0 0 6 8— 0 4
马建忠的《 马氏文通》 ( 以下简称《 文通》 ) 作 为一部语法专著 , 是汉语语法学的开山之作 , 为我 国汉 语语 法学 的研 究奠 定 了坚实 的基础 。 自问世
字 假借 ” 等。
一
词、 同形词以外 , 还有本文论及的“ 字类假借” 。 马 氏根据 一般用例 , 对某 类字经 常作何句 法成
分进 行界定 , 而“ 遇 到他 类字 来充 当这种 句法 成分 时, 便 说是假借 乙类 字为 甲类字 ” _ 2 I 5 。换 言之 , “ 字
类假借” 是根据字 ( 词) 的“ 一般用例确定其本类 , 本类而外的功能便是 ‘ 假借 ” ’ 。《 文通》 各章节散
( 二) “ 字类 假借 ” 的分 类
字多 义进 行新 的认 识 , 将 其严 格 区分 , 而 以句 中
的临 时运用 作 为 “ 字无定类” 的解 释 , 即宇 的使 用 没 有定 类 , 或许可 以化解与 “ 字有定类 ” 的矛盾。
汉语 缺乏形 态变化 , 词 的功能 的变化 在词 形上 难 以
辨别 , 而通 过句 中位 置 的变化来 体现 , 因此 , 对 于马
《 文通》 中关 于“ 字类假借 ” 的介绍并没有集 中于某 一篇 章 之 中 , 而 是散 列 于 名 字 、 静字 、 动 字
当先知上下文之文义如何耳”: 2 0 1 3一l 1— 2 0 作者简介 : 李晓霞( 1 9 9 O 一 ) , 女, 硕士研究生。
马氏文通
读《马氏文通》札记《马氏文通》是清人马建忠所着的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汉语语法的专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语法学的诞生,它在中国语言学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马氏文通》全书共十卷,有两篇序言和一篇例言。
该书可以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卷)正名,对文中出现的语法术语进行定义,明确它们的概念;第二部分(第二卷至第六卷)实字,马氏将名字分为五卷,它们分别是名字,代字,静字,动字和状字;第三部分(第七卷至第九卷)虚字,他将虚字分为介字,连字,助字和叹字,其中介字和连字各一卷,助字和叹字合为一卷;第四部分(第十卷)句读,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句子系统,它包括顿,读和句。
作者马建忠称《文通》是“古今来特创之书”,作者在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的背景下,愈发感到本国教育制度的滞后性,他在序言里提到“汉文典籍难掌握”“孩童入学,终日伊吾,结绳而后,积四千余载之智慧财力,无不一一消磨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因而他试图归纳出汉语的语法规律,“童蒙入塾能循是而学文焉,其成就之速必不逊于西人”,作者希望通过缩短孩童学习汉语时间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他的这种救国图强的责任意识让人钦佩。
我,们将在文中具体分析《马氏文通》的语言学观,语法体系及其优缺点。
一.马氏的基本语言学观1.语言都有一套特定的语法规律,通过把握这些具体的语法规则来了解和学习这门语言。
马建忠试图建立一套能够反映当时汉语语言构成规律的语法系统,在序言中,他提到“见其字别种,而句司字,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经籍子史诸书,其大纲盖无不同”,他的这种朴素的语法意识对于中国以小学为主导的语文学思想来说是一种挑战。
早期对虚词的用法解释仍停留在训诂阶段,而语法体系的初步形成也标志着中国语法学从传统的训诂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语言之间是有共性的,通过中西语言共性和差异的观察,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汉语的语法体系。
《马氏文通》问世以来,褒贬不一,其中最为人诟病的是他对西文文法的模仿。
马氏文通白话文翻译
马氏文通白话文翻译序古代先人们把发现事物当作自己的事业,于是废弃结绳而创造了书契,然后文字就出现了。
根据象形之法造出来的就叫文,形和声相搭配在一起的叫做字,形和声随着时代变化相沿习用,讹传谬误的地方可以说数不尽,上古时期文字不算太多,汉朝接着秦朝大兴文字之学,出现了郑玄,许慎等文字学家。
他们进行探究的时候一定要考究最初的书籍,于是小学兴起了。
从汉代开始衰退,小学各部分工,各司其职。
欧阳永叔说:“《尔雅》产生于汉代,给名物正名,用了大量的文字去说明,于是有了训诂之学。
”许慎作说文,于是产生了偏旁之学,篆书和隶书的古文字,形体各不一样,于是产生了字书之学。
五声异律、清浊相生,孙炎开始研究字音,于是有了音韵学。
吴敬甫把文字研究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体制,二是训诂,三十音韵。
胡元瑞则说文字学的支端,有十数种观点,有多如形文的,意思的,音韵的,迹象的,考究的,评论的,都要统统删除掉,文字学不外乎训诂,音韵,字书这三种学说而已。
这三种学说在清朝已经完备。
凡是训诂解释的难处,点画的细腻,音韵的细微处,没有不详细地参考旁证书籍的,探究出最合适的答案,但是各家的得失不同。
平凡的人和充满好奇心的人,通常又相互议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于是字形字声在传世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发生变化,,如今想要用多次变化过后的字形字声区推测原始的字形字声,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根据已经变化的字形字声来证明那些原始的字的形声,应该追根溯源熟悉最开始的书籍。
被证明的是一个字的疑问,一个音的讹传,一笔一画的错误。
却不知道祖先在造字的时候,笔画音韵都是千变万化的,给他们字形和读音,原本就没有不变的道理,所以一个字有一个字的写法,一个字有一个字的读音。
形声都要一致,经历千百年,其变化也不能太大。
所以形和声最容易发生变化,是针对每一个字而言的。
而形声变化了,但是也有不变的部分就是针对由字组合成句子来说的。
《易经》说“艮其辅,言有序”。
《诗经》说“出言有章”。
浅析《马氏文通·实字卷之五》
运用 西方的语法理论 来研 究汉语 ,很 多分析并不符合汉语 字 ,解 为外 动也 。 孟子 ・ 尽心 下 : 贤者 以其 昭昭使人 昭昭,今 以其
的 假 借 、 四声 别 义 、 坐 动 、散 动 、连 动 旬 、 兼 语 句 等 汉 语 昏昏使人 昭昭。 “ 昭昭”重言,本状字也,今用如 内动。
语法现 象做 出了一定 的分析 。 《 氏文 通 ・ 马 例言》 中说 :
“ 书 主 旨 ,专 论 句 读 ” , “ 读 ” 的 核 心 是 “ 词 ”, 是 句 语
而 “ 词 ”主 要 是动 字 , 因 此 这 一 卷 在 《 氏文 通 》 占 有 语 马
《 汉・ 后 崔蹇传 》:海 内肃清 ,天下密如 。 “ 密如”
汉 语 的 各 个 词 根 据 词 义及 其 在 句 中 的 功 能 定 类 ,名 词 就 是 法 — — 词类 假 借 ,相 当 于 形 容 词 、 名 词 等 的活 用 , 也 就 是 名 词 , 动 词 就 是 动 词 ,这 是 它 的基 本 属 性 。 另 一 方 面 , 马 本 属 于 一 类 的词 在 特 定 的语 言 环 境 里 可 以暂 时 失 去 它 原 有 氏 又 从 许 多 具 体 用 例 中 总 结 出各 种 词类 在 句 子 中经 常 充 当 的 语 法 特 点 而 临 时 具 备 另 一 类 词 的语 法 特 点 , 产 生 另一 类 何 种 句 子 成 分 , 比如 “ 句 读 各 有 起 词 为 起 词 者 ,名 代 、 凡 时 ,就 被 看 作 是一 种 假借 的用 法 。 词 的 意 义 。上 述 马 氏 所 举 的例 子 就 很 好 地 揭 示 了 古 代 汉 语 但 是 ,动 字 假 借 五 之 一 这 一 节 中 关 于 名 字 、 静 字 以及 顿 读 、 四 者 皆 习见 焉 ” 而 当 其 它 类 字 来 充 当 这 种 句 子成 分 中 的词 类 活 用现 象 。 在 《 通 ・ 字 卷 之 五 》 的第 一节 , 马 氏 阐述 道 : 动 状 字假借为动字 的理论虽然 是建立在汉语 独特 性 的前提之 文 实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的评价自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出版到现在,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
《马氏文通》问世以后,不少人对它作过评论和估价,毁誉不一。
但经过一个世纪,回顾中国现代语法学研究的历程,重新认识《马氏文通》,评价可能会客观些。
首先《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这是中国语言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宣告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诞生,意义价值重大。
表现在:第一,《马氏文通》建立了汉语第一个词类系统和句子成分系统,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诞生。
马氏的贡献,是使我国语法学同世界接轨。
《马氏文通》首创了“字”“词”等语法分析单位,首先把汉语的词分成实字和虚字两大类,虽然也是从意义上进行分类,但与传统的语文学中的实字虚字已有本质的不同,这已经是语法学的研究了。
无论怎么说《马氏文通》是第一个建立了汉语的词类系统,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事实。
同时,《马氏文通》还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句子成分系统,马建忠把句子成分叫做“词”,分为起词、语词等。
《马氏文通》对古汉语词类的划分,句子成分的设立以及古汉语语法体系的总体构建目前看来是大体合理的,这样的分析研究,是植根于古汉语事实而对前人成说的一种发展。
第二,发现了汉语的一些特点及许多文言文的结构规律。
在建构语法框架时,充分注意汉语的特点。
1.发现了汉语特有的虚词--助字这一字类。
助字的主要功能是传递表达语气,而语气是形成句子的必要条件。
印欧语可以通过形态变化来实现句子的语气,汉语则常常借助于助词(语气词)。
马建忠能发现汉语所特有的助字这可以说是一个创举。
2.发现汉语“介字”与西方介词的区别。
印欧语以“格”来表现实词与实词的关系,介词的有无有时并不重要,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在实现实词与实词的关系时,介词就必不可少。
另外汉语中的动字和介字可以互相转换,汉语中的多数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中国文字无变化,乃以介字济无穷。
”3.指出古汉语中的无主句,汉语的主语不是必须的。
《马氏文通》字类假借说浅议——兼论汉语词类划分问题
作者: 梁金荣
出版物刊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5-81页
主题词: 《马氏文通》;字类假借;词类划分问题;汉语语法研究;词类问题;基本用法;兼类;复杂性;大论战;句子成分
摘要: <正>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词类问题始终是个难题.从《马氏文通》至今历时九十年了,虽然前辈学者对这一问题作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但由于汉语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圆满的解决.虽然经过五十年代词类划分的一场大论战,无词类论者已无多少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有词类论者的完全胜利.关于词类划分的标准,词的基本用法和临时用法的区别,兼类跟活用的划界,同音和多义的区分等,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我们以《马氏文通》的字类假借说为出发点,考察一下汉语词类划分的历史,或许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论《马氏文通》之“假借”——兼谈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原因
作者: 张冬祥;徐凤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9-44页
主题词: 词类活用;假借;马氏文通;古汉语;现代汉语;形容词;动词;名词活用;有定;词义
摘要: <正>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所引原文系1983年商务印书馆本)是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语法著作,它为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马氏在给汉语划分词类时,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的说法,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
本文打算就“假借”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以便从中真正了解马氏“假借”的实质,从而正确地认识词类活用问题。
一马氏一方面继承了前人虚词、实词的研究成果,赋予了实词、虚词新的含义,把汉语的词总分为实、虚两大类。
另一方面,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类亦别焉 。故 字类 者 , 亦类 其 义 焉耳 ” , 又 说 “ 夫字无定类 , 是唯作文者有 以驱遣之耳” , “ 盖句 读 所 集之 字 , 各 有定 位 , 不 可易 也 ” , “ 惟 字 之 在 句 读也必有其所 ” 。“ 凡字有义 理可解者 , 皆日 实字 , 即其 字所 有 之义 而类 之 , 或 主之 , 或宾 之 , 或 先焉 , 或后焉 , 皆随其义以定其句 中之位 , 而措之
如 为文 字学 上 的“ 字” , 将 做 出说 明 ) , 奠定 了汉 语
乃各 得其 当 。 ” [ 2 1 1 1 因此 他 的实 词分 类 是 以意 义标 准 为主 的 , 从“ 字有 定 类 ” 之 说 。一 旦 字 类 功能 与 其 句 中之 位 不 相 一 致 时 , 马 氏 即用 “ 假借” 言之。
2 0 1 3年 l 2月
第3 2卷 第 6期
安庆 师 范 学院 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o u ma l o f A n q i n g T e a c h e r s C 0 . l I e g e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词类研究 的基础 , 影响深远 。但是《 文通》 一方面 明确说到“ 字无定类” , 另一方面又从“ 字有定类 ” 来分 析 … , 如“ 凡字之有 数义者 , 未能拘于 一类 ,
必须相其句中所处之位 , 乃 可类焉。 ” “ 字无定义 , 故无定类。而欲 知其类 , 当先知上下之文义何如 耳。 ” …。 但是 马氏又说 “ 字分九类 , 足 类 一 切 之 字, 无 字 无 可归 之类 , 亦 类 外 无 不 归 之字 矣 ! ” [ 2 ] 2 3
从指称、 陈述的转化看《 马氏文通》 的“ 实字假借"
陈 祝 琴
( 安庆 师范学 院 文学 院, 安徽 安庆 2 4 6 1 3 3 ;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 院, 北京 1 0 0 0 8 9 )
摘
要 :《 马 氏文通》 的“ 实字假借” 包 含名字假借 、 动字假借 、 用如静字与状字假借等。从 内容 上看可以分解 为字的
质上都不相同。
关键词 :《 马氏文通》 ;实字假借 ;指称化 ;陈述化 ;词类活用
中圈分类 号:H1 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3— 4 7 3 0 ( 2 0 1 3 ) 0 6— 0 0 5 9—0 5
《 马氏文通》 ( 以下简称《 文通》 ) 第一次从语 法学意义上 给汉语 划分词类 ( 《 文通 》 称 为字类 , 本 文沿 用 , 凡“ 字” “ 字 类 ”, 即指 后 来 的词 、 词类 ,
1 . 指 称化 与陈 述 化
指称 与 陈述是 语 言 中 两种 基 本 的表 述 功 能 , 两种 表述 形式 可 以转 化 , 这 一 点 在 汉语 中表 现 得 尤 为 突 出。朱 德 熙 针 对 汉 语 动 词 、 形容词 的 “ 名 词化” 问题 , 提 出 了指 称 化 理论 , 他 将 指 称 化 分 为 自指 ( s e l f - d e s i g n a t i o n) 与转指 ( t r a n s f e r e d — d e s i g n a - t i o n ) 。 自指 是 单 纯 的 词 类 转 化 , 语义保 持不变 , 这种 指称 化 之 后 的“ 名词性成分” 与 原 来 的谓 词 性成 分所 指 相 同 ; 转指 不仅 词类 发 生 了转化 , 而且 语 义 也发 生 了变化 , 指 称化 之 后 的“ 名词 性 成 分 ” 与原 来 的谓 词 性 成 分 所 指 不 同 J 。宋 绍 年 认 为 要 严格 区分指 称 化 与 名 词 化 , 名 词 化 必 然伴 随指
这种 矛盾 早 为 学 界 所认 识 。主 要 有 两个 原 因 , 其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 文通》 的“ 字类假借 ” 主要有 “ 名字假借” “ 动字 假借” “ 用如静字” “ 状字假借” “ 介字假借” “ 连字 假借” 等, 前四种为 “ 实字假借 ” , 后 两种 为“ 虚字 假借” 。本文从指称 与陈述 转化 的角度对 “ 实字 假借” 部分加 以分析 , 证其实质 , 明其不足 。
本用 、 一字 多词 、 词 的兼类 、 词 的转类 和词类 活用。从 指称 与陈述互 转看 , 名字假借多数都是 自指 。 少数是转 指; 动字假借 中自胨 与词类活用相 当, 少数是转陈 ; 转指 、 转陈 与真正 的字类假借性质相 符; 用如 静字应 当取 消; 状字假借 中, 部分属实 词虚化 , 其他属本用 。因此 , 《 马氏文通》 字类假 借内容芜杂 , 造成 了词类问题上的混乱 , 它与后来 的词类 活用在 内容 与性
Dec . 2 Ol 3
V0I . 3 2 NO. 6
网络 出版 时间: 2 0 1 3一l 2—2 0 1 6: I l
网络出版地址 : h t t p : / / w w w. e n k i . n e t / k c ms / d e t a i l / 3 4 . 1 0 4 5 . C . 2 0 1 3 1 2 2 0 . 1 6 1 1 . 0 1 3 . h t n d
是 马 氏对 “ 字” 概 念 没 有 明确 , 对 文 字 学 上 的
“ 字” 与词 汇学 上 的“ 词” 分 辨不 清 ; 其二 是 《 文 通》 划分字类的标准不统一 , 既根据意义, 又根据 功能 J 。如《 文通》 说“ 字各有 义 , 而一字 有不止
一
义者 , 古人 所 谓 ‘ 望文生义 ’ 者 此 也 。义 不 同而
称化 , 但不是所有的指称化都是名词化 , 自指和转 指 是谓 词性 成 分 名词 化 的 两个 阶段 , 只有 发 生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