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张琳秦琛(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枝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翻译,在翻译史上揪起了四次翻译高潮。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基本上与翻译史相对应。

五四”运动以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五四”之后的翻译是我国翻译史历经的第四个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更是掀起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高潮。

一.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在三国时期,支谦在《法句经序》中指出,。

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支谦此序,首次在中国译论史上提出译事之不易。

同时,他提出。

因徇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提出了有名的“五失本,三不译”。

他的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我国关于翻译理论的论述从他开始系统化。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琛写的<辩证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

他提出。

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原则,也就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于直译的。

他提出的。

八备”.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唐代玄奘是中国最突出的佛经译师之一。

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以及“五不翻”理论.并且在译经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由此可见.通过大量的译经实践,我国的译经大师就翻译原则、方法以及翻译者本身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开启了我国译论的先河。

为我国译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教士携带西方科学书籍和宗教书籍闯入中国的大门。

从而引发了我国科技翻译的高潮。

中国译者中最出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等人。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信”、“达”、“雅”提出的历史背景
•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 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 翻译的标准 — “信、达、雅”,对中国现 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
社会背景
当时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加深。严复深感国势危
急,他思考西方列强富强、中国贫弱之原因,清醒地认识
翻译理论家;浙江上虞人 • 在理论建树方面,率先提出 “建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 理论”(1984), 即由“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等基本 观念构建的理论整体。 • 主要译作如斯汤达《红与黑》(公认为世 界名著之重译佳作
严复和他的翻译思想
严复主要译著
1. 2. 3. 4. 5. 6. 7. 8. T.H.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 A.斯密的《原富》(1902) H.斯宾塞的《群学肄言》(1903) J.S.密尔(又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1903) 甄克思的《社会通诠》(1904) C.de孟德斯鸠的《法意》(1904~1909) 《穆勒名学》(1905) W.S.耶方斯的《名学浅说》(1909)等
翻译目的
翻译外国学术名著,引进近代西方先进 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 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为救国富国服务。 译文要更容易被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所接受, 实现思想启蒙的目的,从根本上彻底改造 中国。
译品类型
• 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 严复的翻译著作主要有《天演论》、《原富》、 《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穆勒名学》、 《名学浅说》、《法意》和《群己权界论》。这 些作品都是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为什么他选择翻 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呢?这与他的学习经历和当 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1877 年到 1879 年,严复等被 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 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 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 论。因此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他就有强烈的兴 趣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中国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理论

,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林纾翻译理论: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贡献:“善译”说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翻译理论(1) 严复及其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  严复及其翻译理论

二、隋-唐-宋时期
从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这 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
代表人物: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 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
提出了作好佛经翻译的八项条件: 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诚心热爱佛法, 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 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忠实 可信,不惹旁人讥疑); 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博览经典,通达 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 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中国经史, 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 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度量宽和,虚心 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道术,淡于 名利,不想出风头); 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梵文,熟悉 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 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中训诂之学, 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 代表人物: 曹靖华(1897—1987), 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 北京大学教授
梁实秋(1902--1987), 著名学者、翻译家、散文家,现 代中国文坛巨匠,北京人。 强调“信”“顺”统一, 主张以句译为基础的直译, 反对“转译”,既对原文作者负责, 也对译文读者负责。
秦符时代;代表人物:释道安,鸠摩罗什
主要活动:佛经翻译 翻译特点: 释道安主张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 译者署名,以示负责。如《金刚经》、《法华经》、 《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 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学者真谛 (Paramartha,499-569)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真谛 在华期间共翻译了四十九部经书,其中尤以《摄大乘论》 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较大。

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语言文学研究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杨可伊(贵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00)摘要:中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四个时期中国译学代表人物和主要译学思想,肯定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历史民族特色和历史发展脉络,从翻译基本理论研究和革新本体观念方向展望了当代中国译论发展方向。

在多元互补基O上,用现代理论话语阐释传统译论思想,在一体三环基O上,使翻译研究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为新时期翻译理论拓展译学资源和理论创新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四个时期发展一、引言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与翻译史相对应。

翻译史主 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是从佛经翻译到明清科技宗教翻译的古代时期。

二是晚清明初的译论。

三是民国时期。

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翻译是语言文字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语言文字最能体现民族特色。

翻译理论的发展,不能抹去民族的特色,也不能割断历史的脉络,深化理论的发展,需要横向的引进,也需要纵向的继承。

二、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四个时期(一)古代译论时期延的佛经翻译活动为古代译论留下的理论!三国时期支谦所著《法句经序》指出:“名物不,不;,。

”出译事不易,也期质派的译学观点。

时期的道安提出“,三不易”,指出翻译佛经去面目,三翻译不易%后人最先提出表现文文体与语趣的%出“厥中”的翻译,文的一中法%所著&论》是我国历史一1式翻译论著%中最著的是“”的论,为一的佛经翻译应%代出“五不翻”,音译即不翻之翻,他具体出了五种不翻的%初译字译,胡语言,译直译,言细语,华言雅俗,直语密语“六例”%既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翻译掀起二翻译高潮,中教士罗明坚口授,华人笔录的《天学圣录》是教士在华译著的一书%后,徐光启在与利玛窦合译的《几'译序中出“求知,求真理”“抓重点、抓急需”的翻译思想%李之藻翻译一西方逻辑学译著《理探》,并将自己的翻译称为创译%王徵帮助金尼阁修订了文字韵学专著《西儒耳资》,将西语言、科技、哲理三类书籍分别称为“资耳目”“资手足”和“资心”之书%这一时期出现了一部精彩的译论著作《繙清说》,由乾隆初年魏象乾所著,可称为我国最早的内出版研究单篇专著%(二)晚清民初译论晚清时期最早对翻译问题发表较多论述的是冯桂芬,在《采西学议》一文中论翻译业的重要性,并最!议创翻译所%国译著雅在论著《论译书之法》和《论译书'中,科技译一对科技翻译的%所著&翻译书院议》中提出议的标准,与现代等值翻译理论接近%梁启超在万言《论译书》中出翻译内容、译一、翻译人才的翻译三义%这一时期 最出的译论 出了中国近代最的“信达雅”翻译理论%时期译对翻译的要性,为译应与中人物的心理%在《译书例》中、分类、、书、、专、、版的译书%以三三例,的进一这一时期的译学思想%(三)民国时期译论民国时期的翻译多是文学,在几时为翻译思想的成出%并国翻译特的《论翻译的》,并探译等%出“韵译”,朱自清译名的法,分译,译,译,译和译%创性提出“韵译”,翻译学文的韵不可丢%对译学的在与的“硬译”思想,不的语言语言%翻译《士》,神韵,,并用莎士比亚的众多形象和戏剧旋律化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时期对翻译最大的两位翻译家是傅雷和钱钟书%出翻译精和的思想,认为翻译不可按照字搬,应的精貌和特征,提出:似不形似的翻译%钟书诱、讹、化表 自己的翻译观#诱指翻译在不同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引诱读者对爱好不同文学#讹指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距离,译文难免失真和不贴合原文的地方#化指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境界,既不能让译文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姿#三、对当代中国译论发展的展望(一)重视翻译基本理论研究中国当代学者在古代和近代学者研究基础上对翻译基本理论作了进一步研究#辜正坤从翻译标准方面提出多元互补的,即翻译标准一对标准、最高标准和标准的标准,了一的标准观#钧在《翻译论》中从翻译的本质、过程、意义、因、矛盾、、方面对翻译的基本作了全方的#当代译论意翻译研究的研究,从方、方和翻译理论中#中国译学理论的中、古互、多元合,提中国译论中最和的理论,代译论合,出和代,让译论在代语境中的。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

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

翻译理论入门中国篇

翻译理论入门中国篇

• • • • • • • •
Five Don’ts (transliteration in the five cases) 1)What is mysterious; 2)What is polysemantic; 3)What is too alien to be accepted; 4)What is hereditary; 5)What is philanthropic [filən'θrɔpik] . 博爱的;慈善的;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二)
• “三不易”:有三件事决定了翻译并非易事: • ( 1 )“圣人”本是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法的, 现在时代不同了,要改古适今,很不容易; • ( 2 )“圣人”的智慧本不是凡人所能比得上 的,而要把千年前古代圣哲的微言大义传达给 后世的浅俗之众,很不容易; • ( 3 )释迦牟尼死后,他的大弟子阿难等人出 经时尚且反复斟酌,兢兢业业,而今过了近千 年,却要平凡人以他们现在的理解来传译原文 的意思,更谈何容易。
中国翻译史上的几次高潮
• 一、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 • 二、明末清初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的翻 译 • 三、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 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 四、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 • 五、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
一、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
• 佛教的创立及特点 • 佛经翻译的发展过程 •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
佛经翻译的发展过程
• 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公元147年-167 年)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 (220-581)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 了唐代(618-905)达到极盛,北宋 (960-1126)时已经衰落,元(1206 -1341)以后则是尾声了。 • 安世高:西域安息人,安息国的太子, 将王位让与叔叔,出家修道,后到达洛 阳,译出许多经纶。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

2021年6月外㊀文㊀研㊀究Jun.2021第9卷第2期FOREIGNSTUDIESVol.9㊀No.2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 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皖西学院㊀刘㊀虎摘㊀要:本文对‘中国翻译“新世纪以来刊发的所有理论文章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借此窥探过去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脉络和走向,为学界同行提供一份翔实的历时研究参考资料㊂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理论文章可以分为五大类,西方翻译理论研究㊁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㊁翻译实证研究㊁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㊂总体来说,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占据明显优势,但2009年后其发展势头减缓,稳中有降;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紧随其后,2010年后其发展呈现稳步上升的势头;翻译实证研究从无到有,自2004年起步并逐渐发展壮大;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持续受到学界的关注,2010年后其发展逐年走高;翻译教学研究起步平稳,2009年后成为研究热点之一㊂最后,针对中国翻译研究 中西话语生态失衡 的缺陷,本文提出了 三结合 的解决方案,并将其纳入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中,期待为未来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体系的建构开辟一条道路㊂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中国翻译;文献计量分析;高频关键词;高引用文章中图分类号:H059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23(2021)02-0080-09一㊁引言以1987年 中国首届研究生翻译理论研讨会 和 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 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正式起步㊂这两次研讨会 吹响了学科建设的集结号,标志着学科理论研究共同体正式形成㊂翻译学者整体展现出学科自觉和理论自觉,中国译学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 (蓝红军2018:7)㊂从1987年到21世纪以来的十几年间,中国翻译学界的理论意识不断觉醒,对翻译研究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㊂学者们围绕翻译研究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如 翻译学科的性质问题㊁翻译研究的中国特色问题以及建立独立翻译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问题 (谭载喜2012:7),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㊂这一时期,翻译学界的关注焦点从单纯的翻译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逐渐过渡到引进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到了世纪之交,又转向了翻译学的学科建设问题㊂(韩子满2019)至此,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大幅度拓展,呈现出明显的多维度㊁多视角㊁跨学科的特点,如胡陈尧(2019:106)所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走出了一条博古通今㊁融汇中外㊁跨域创新的研究道路㊂ 那么,21世纪20年以来中国翻译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其发展脉络和走向如何?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本文将致力于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期待总结21世纪头20年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经验,并为其将来的发展建言献策㊂二㊁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过去几十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曾经做出过回顾和反思,将其划分为不同阶段并总结了其特点和成就㊂何刚强(2015)将过去3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成就归结为3个方面:1)中国学界视野得到拓宽,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普遍比较深入;2)翻译研究被广泛看作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参与;3)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先导作用愈发明显,引发了应用翻译研究的异军突起㊂许钧(2018)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翻译研究走过了一条开放㊁探索㊁互动和创新的发展道路:从初始开放和借鉴,引介西方翻译理论,到强化交流与反思,学习和探索研究方法,再到关注理论话语建设,致力于翻译学科建设,发展翻译教育,探索具有自身学术品格的理论体系㊂韩子满(2019)则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划分为5个阶段,即恢复与整理期㊁对外借鉴活跃期㊁学科意识觉醒期㊁研究与深入拓展期和理论与对象创新期,并以每个时期内发生的标志性事件为线索把这5个时期串联在一起㊂以上学者提纲挈领式地总结了中国译学发展的轨迹和成就,粗线条地勾勒出一幅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图景㊂然而,所有这些回顾和反思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都是经验式㊁随感式的定性点评,得出的结论往往过于简单㊁笼统和泛化,其中遗漏了很多重要细节,更无法看清各个时期理论发展的趋势和走向㊂因此,它们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意义㊂有鉴于此,本文将采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详细扫描过去20年间中国译学研究权威期刊‘中国翻译“刊载的所有理论文章,借此集中展示21世纪以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脉络㊂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检索的‘中国翻译“上刊载的理论文章包括两大类:即针对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翻译家访谈以及翻译史研究等宏观理论问题的文章,与针对具体翻译技巧㊁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证研究的微观理论问题的文章,但不包括译著评析㊁人物介绍㊁翻译史话㊁读者论坛㊁译界动态等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既不研究翻译问题,也不包含有价值的翻译思想,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没有明显的贡献㊂这样,本文收录的文章全部属于针对翻译理论㊁方法㊁技巧和教学等问题的研究,属于典型意义上的翻译理论文章㊂三㊁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1)21世纪头20年以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特点是什么?2)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含子类)呈现何种发展趋势?3)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现状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启示?(二)研究方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在线检索‘中国翻译“2000年至2019年间发表的所有理论文章,并通过标题㊁关键词㊁摘要和全文通读将这些文章分类(含子类)㊂分别统计文章总数㊁年度文章总数㊁年度分类别(含子类)文章总数,并考察位居使用频次前40的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的分布情况㊂然后,借助图表和各种可视化研究工具(饼状图㊁折线图和柱状图)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21世纪头20年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并对其将来发展提出建议㊂(三)数据分析1)总体分析统计2000年至2019年间‘中国翻译“发表的理论文章总数和分类别(含子类)文章数量,通过后者与前者的比例关系了解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情况㊂2)年度对比分析统计各类别(含子类)文章年度发表的数量,据此了解过去20年间各类别研究(含子类)的动态和走势;对比各类别(含子类)之间的变化关系,据此了解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详细变化情况㊂3)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分析以位居使用频次前40的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为研究对象,找出它们所对应的研究热点和动态,据此旁证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热点分布和趋势㊂四㊁研究结果(一)总体结果中国知网在线检索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9年间‘中国翻译“共发表理论文章1222篇㊂分类(含子类)如下:A类:西方翻译理论研究(A1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㊁述评和西方翻译家访谈;A2运用西方翻译理论的原则㊁方法或范式来阐释各种翻译问题;A3西方翻译史研究)㊂B类: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B1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2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掘整理;B3中国翻译史研究)㊂C类:翻译实证研究(C1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2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㊂D类: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D1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D2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3翻译与跨文化交际)㊂E类:翻译教学研究(E1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2MTI课程的思考㊁设计和优化)㊂表1㊀各类别(子类)文章发表情况总表类别(子类别)A类B类C类D类E类A1A2A3B1B2B3C1C2D1D2D3E1E2数量22624513274457650262152809321总数/占比484/39.61%395/32.32%76/6.22%153/12.52%114/9.33%㊀㊀如表1所示:西方翻译理论研究(A类)论文共计484篇,占总数的39.61%;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B类)论文共计395篇,占总数的32.32%;翻译实证研究论文(C类)共计76篇,占总数的6.22%;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D类)论文共计153篇,占总数的12.52%;翻译教学研究(E类)论文共计114篇,占总数的9.33%㊂由此可见,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21世纪头20年以来整体上表现出如下态势(见图1):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备受学界青睐和重视,其论文产出占据了最大比例㊂其次,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也受到了特别关注,在论文产出比例当中位居第二㊂学者们在积极引进西方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同时,也不忘思考并发展中国本土翻译理论㊂再次,翻译与文化传播和翻译教学研究也是译学界关注的热点㊂翻译与文化传播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针对翻译教学的讨论也十分活跃,翻译实证研究则逐渐兴起,方兴未艾㊂图1㊀各类别文章发表情况此外,每个子类研究在整体上表现如下: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和述评和西方翻译家访谈(A1子类)㊁西方翻译理论的原则㊁方法和范式的应用(A2子类)以及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1子类)这3个板块共同构成了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大半个江山,其论文产出占比高达60.97%㊂翻译与跨文化交际(D3子类)与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2子类)是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关注的重点;而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1子类)则是翻译教学研究的主要侧重点㊂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1子类)和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C2子类)论文产出只占很小的比例,单从数量来看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发展趋势㊂(二)年度分析结果1)总体发展脉络和趋势对比每个研究类别的年度发展变化,可以发现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脉络和趋势(图2):图2㊀五大类别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和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共同占据了过去20年中国翻译学研究的主战场㊂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从2000年到2009年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发展势头;但2009年以后则有所起伏,虽然仍处于核心地位,但整体波动较大㊂从2000年到2011年,学界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显著强于中国翻译理论㊂但从2012年开始,对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关注则超越了西方翻译理论㊂其次,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的总体走势是平稳增长:该类别虽然在2000年到2010年间变化波动不大,但从2010年起则稳步攀升㊂翻译教学研究则常年保持一定热度:该类别从2009年起迅速升温,到2013年达到高峰,其后又渐趋平稳㊂总之,这两个类别在过去20年里始终是研究热点之一㊂翻译实证研究则从无到有,2003年以前一片空白,从2004年起其关注度则逐渐攀升㊂2)详细发展脉络和趋势对比每个子类别的年度发展变化,可以发现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详细脉络和趋势:其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㊁述评和西文翻译家访谈(A1子类)以及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A2子类)的研究呈锯齿状分布(见图3),表明它们虽然都是研究热点,但年度变化冷热不均㊂2007年以前,A2子类研究明显强于A1子类,但随后两者基本上交替上升下降,最后又归于平衡㊂西方翻译史研究则是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㊂图3㊀A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A1 A3)其二,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1子类)的研究逐年走高(见图4),特别是2011年以后的发展势头甚至超过了A1和A2子类㊂中国翻译史研究(B3子类)似乎受到了特别重视,逐年走高㊂然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则萎靡不振,除了个别年度有所收获外,基本没有什么进展㊂图4㊀B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B1 B3)其三,翻译实证研究2003年以前一片空白,尤其是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C2子类)更是从2009年起才有所起色(见图5)㊂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1子类)2003年后获得发展,但其论文产出还是大起大落;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有所进展,但其成果仍然很不突出㊂图5㊀C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C1 C2)其四,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D1子类)似乎一直不受关注,20年来鲜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2子类)从2008年以后则受到了极大关注,其研究成果节节攀升㊂翻译与跨文化交际(D3子类)曾经是研究热点之一,但2010年以后渐趋平缓(见图6)㊂图6㊀D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D1 D3)最后,关于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1子类)的研究一直都有成果产出,并且在2009年到2013年间形成了一个研究高潮(见图7)㊂MTI课程的思考㊁设计和优化(E2子类)的研究从2009年起异军突起,到2013年达到高峰,随后逐年平稳下降㊂图7㊀E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E1 E2)(三)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分析1)高频关键词分析考察表2和图8,可知过去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热点涉及领域多㊁跨度大㊁范围广㊂主要研究热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表2㊀高频关键词统计表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翻译228翻译理论19误译13主体性11翻译研究66诗歌翻译18语料库13策略11文学翻译45法律翻译18翻译硕士教育13意义10翻译策略42口译研究17规范12忠实10英译38同声传译17翻译标准12汉译英10翻译教学35归化17语言服务12翻译原则10译者28方法论14翻译能力11翻译伦理10口译22口译教学14翻译史11翻译过程9异化21译介14意识形态11语境9翻译学21汉英翻译13机器翻译11隐喻9图8㊀高频关键词柱状分布图㊀㊀A.西方翻译理论研究㊂西方理论的研究范式和术语,例如异化(21)㊁归化(17)㊁方法论(14)㊁规范(12)㊁意识形态(11)㊁主体性(11)㊁忠实(10)㊁翻译伦理(10)㊁语境(9)和隐喻(9)等出现总频次高达124次,可以说炙手可热㊂B.翻译教学和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㊂翻译教学(35)和翻译硕士教育(13)达到了相当高的出现频次㊂这与前文所得出的分析结果 翻译教学研究则常年保持一定热度 相吻合;而文学翻译(45)和译介(14)则受到了更为强烈的关注㊂这与前文D2子类 从2008年以后则受到了极大关注 和D3子类 曾经是研究热点之一 相互印证㊂C.语料库(13)也占据了一定的出现频次,但其热度还不十分显著㊂这与前文语料库量化研究成果 仍然很不突出 也形成了相互照应㊂2)高引用文章分析考察表3,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热点涉及的主题和其受追捧的程度:表3㊀论文最高引排序表论文名称引用频次论文名称引用频次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2179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592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1513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579坚持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做好外宣翻译工作1473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569续表3论文名称引用频次论文名称引用频次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1346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568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1304儿童文学翻译刍议556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1282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530生态翻译学解读1197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527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1030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和翻译策略研究:以葛浩文为例515谁是翻译主体948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505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的启示866多元系统论495翻译选择的目的性820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域487选择与适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806伽达默尔哲学阐释与翻译研究478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736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460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726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456口译训练:内容㊁模式㊁方法707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变445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699翻译与意识形态研究:拓展跨文化对话的空间435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647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433也谈归化与异化636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424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607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409认知语言的翻译观604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384㊀㊀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枝独秀㊂其研究热度㊁可及度和认可度都显著高于其他类别研究㊂在所有40篇论文中,有27篇属于这一类㊂排名前10位的高引论文中,有5篇属于此类,前20位中有12篇,前30位中有19篇㊂ 归化㊁异化㊁意识形态㊁功能主义㊁文本类型㊁语用顺应㊁接受美学㊁哲学阐释㊁关联理论㊁多元系统以及后殖民视角 等主题已然席卷了整个中国翻译研究空间㊂其次,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也达到了相当的热度和可及度㊂在高引论文当中,也出现了众多此类论文,例如 中国的文学翻译 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 以及对翻译主体的讨论㊂还有从崭新的视角看待翻译本质的论文,例如 生态翻译学解读 和 生态翻译学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而且引用频次还非常高㊂这与前文的分析结果 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也受到了特别关注 保持一致㊂最后,翻译教学类论文在最高引排行榜上也十分引人注目,其研究成果的可及度和接受度可见一斑㊂例如 口译训练:内容㊁模式㊁方法 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 和 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 这3篇论文的引用频次十分靠前㊂五、讨论与建议(一)讨论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整体上呈现出 三强三弱 的特点,即西方理论强,中国理论弱 现代理论研究强,传统理论研究弱 理论性研究强,实证性研究弱 ㊂另外,各个理论子板块研究的活跃程度随着时间变化也有所波动㊂下文结合这些特点产生的学术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语境化的分析,以阐明其背后的动因㊂从学术背景来看, 西方理论强,中国理论弱 的特点很可能是两者之间发展程度严重失衡造成的㊂西方翻译理论借鉴了包括语言学㊁文学㊁哲学㊁文化研究㊁美学㊁认知科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了一个较为科学而严谨的理论体系,可以多角度㊁跨学科地阐释整个翻译过程㊂例如语篇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问题;意识形态㊁多元系统㊁翻译规范㊁后殖民等文化学派理论可以从社会文化和政治层面揭示翻译行为背后的各种操控因素;阐释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可以揭示翻译过程中原作㊁译者和译作三者之间的关系;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从人类思维层面解释翻译现象㊂反观中国本土翻译理论却远未达到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程度,缺乏逻辑性㊁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难以用来指导翻译理论或实践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难题㊂这样,学界自然会青睐一个成熟可靠的理论体系,并推广运用,从而形成了目前 西强中弱 的理论格局㊂ 现代理论研究强,传统理论研究弱 可能是由于传统理论的现代阐释转换不易,或者过于抽象㊁笼统,并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㊂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见诸古代佛经翻译的序㊁跋㊁例言或评注之中,例如,唐玄奘的 五失本 三不易 求真喻俗 等等㊂它们以零散的方式存在于古籍当中,不成体系㊂严格来说,它们还只是翻译经验而非翻译理论㊂(周忠良2016)要发掘整理这些古代文献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可能收效甚微,不如直接从现代翻译实践中提炼出合适的理论并加以运用更为方便㊂ 理论性研究强,实证性研究弱 则可能是实证性研究自身的特点造成的㊂一般来说,自省式㊁归纳式的理论思考总是先于实证研究㊂先是有了理论总结或假设,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㊂这样就会在大规模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形成一个时间差,似乎前者总是要先于后者达到繁荣㊂语料库翻译学是翻译实证研究的代表,但是由于起步晚㊁数据采集和分析时而会遇到困难㊁研究周期长等不利因素,造成了当前翻译实证研究明显落后于理论研究的状况㊂从年度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2010年前后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以及翻译教学和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逐渐兴起㊂这是 三强三弱 总体格局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㊂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这个特点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官方政策的扶持㊁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加深以及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现实需求等因素㊂首先,2012年以后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研究赶上甚至超越了西方翻译理论研究,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官方大力提倡挖掘中国自身的翻译理论,给予了项目申请和出版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学界意识到了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的价值㊂近年来,中国学者提出了不少原创翻译理论,例如变译理论㊁玄翻译学㊁大易翻译学㊁和合译学理论等等㊂其中,生态翻译学理论首次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解读翻译本质,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㊂从高引文章分析来看, 生态翻译学解读 和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2篇文章被引频次竟都达到1000次以上,其热度和认可度可见一斑㊂这表明中国学者从一味追捧西方翻译理论回归到了理性,开始专注于本土翻译理论的建设㊂其次,翻译教学类研究从2009年起成为热点之一,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㊂这也归因于官方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在政策上的扶持㊂自2007年以来,MTI学位教育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其课程设置㊁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也火爆起来,从而大大增加了翻译教学研究的热度㊂再次,翻译与文化传播类研究自2011年起稳步攀升㊂这与官方政策的支持和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现实需求密不可分㊂由于中国政府大力实施 中国文化走出去 工程,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传播自然成为研究热点㊂特别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学界更是聚焦于这方面的讨论㊂(二)建议上节 三强三弱 的讨论实际上暴露了当前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㊂一言以蔽之,就是 中西理论话语生态失衡 (周忠良2016:89)现象㊂中国学界似乎已经习惯于臣服于西方翻译理论话语,学会了用洋话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其演讲的主题㊁措辞㊁腔调已然全盘西化㊂长此以来,离开了西方翻译理论话语,中国本土翻译研究大厦就会轰然垮塌,因为它没有自己的核心理论支撑㊂这个状况必须改变㊂为此,本文强烈呼吁建立中国自身的翻译话语体系,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为依托,融合西方理论话语中积极的成分,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翻译理论话语体系㊂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三结合 ,即古今理论话语相结合㊁中西理论话语相结合㊁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相结合㊂古今理论话语相结合,就是在现代学术话语规范的指引下,将中国传统典籍中蕴含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进行现代阐释和转换,为现代翻译理论研究服务㊂这方面已经有学者做出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朱志瑜(2001)将中国古典玄学中的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进行现代转换,发展出了神。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中国翻译理论,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

在中国,传同的翻译理论是指不以西方“现代语言学”为方法论的翻译理论研究,其具体又可以分为“发生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转型期”等。

这四个时期分别见证了中国的几大翻译高潮,即东汉至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明初的西学翻译及“五四”新文学翻译。

一、发生期:所谓中国翻译理论的“发生期”是指传统译论从无到有的时期,它以支谦224年的《法句经序》为肇始,而以988年的《宋高僧传.译经篇》为结束。

发生期的翻译理论建立在佛经翻译的基础上,它对于哲学、综教、文学、音乐和舞蹈都有很大影响。

发生期重要的翻译理论有如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颜宗的“八备说”、鸠摩罗什的“意译”主张等。

二、发展期:发展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

这一时间中,译论家开始思考翻译的社会功能,其分别以1604年徐光启对译书目的的论述,及1894年马建忠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为起止时间。

这一时期翻译的多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书籍,借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发展期的一大典型特征便是中外翻译家的合作,期间所涌现的外籍翻译家有庞迪我、高一志、罗雅各和艾儒略等。

三、成熟期:成熟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的完善时期,具体表现在:翻译思想日蓁充实完善,表达方法日益精密得当。

成熟期所对应的乃是西学翻译与“五四”新文学翻译,以1898年严复的《天演论》为标志,其代表性的译论有如严复的“信达雅”、林纾的谈译书之难、金岳霖的“译意”与“译味”、郑振铎的“文学可译”、矛盾的“文学翻译创造论”、鲁迅的“信译”、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等。

成熟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有几个特点:翻译理论倾向的文学性质、团体论争的精彩纷呈,如严复与梁启超等关于翻译的文体、语言的论争;胡适、刘办农等对于严复、林纾的批评等、大量大翻译家及文学家的出现,如严复、矛盾、鲁迅、朱生毫等。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创作论”是他整个翻译思想的灵魂。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思想强调:1、“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可以超过创作。

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体验的生活2、翻译家不是“鹦鹉名士”,强调“个人研究”在翻译中的作用,个人的研究有利于翻译工作,翻译作品也是要有翻译家自己的创作精神在里面的;3、“风韵译”,两种文化意识的融合,两种语言的转换和审美风格的再度创造;4、“共鸣说”,诗是从心坎中流露出来的,译者和作者要“心声共鸣、心声交感、合二为一”;5、“生活体验论”,在下笔之前,对于一部作品的时代、环境、生活都要有深刻的了解。

6、“译文同样是一件艺术品”,郭沫若特别重视对雅的理解,雅不是指“高深或讲修饰”,而是指译文的“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

原作是一件艺术品,译作也必须是一件艺术品。

尤金.奈达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功能对等的核心在于:从源语言的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应出发,实现最高对等或者最低对等。

为使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叶君健的主要翻译理论是“精品论”。

1、译者介入——“我们需要有个性的译作”。

翻译不能说是“复制”,而确有“再创造”的一面,因而也是一种文学“创作”。

因此,译者的个人因素在翻译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决不能忽视的。

翻译理论在中国发展概况[论文]

翻译理论在中国发展概况[论文]

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概况摘要:翻译理论在中国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但是在翻译理论的特色和翻译流派以及翻译学的建立等问题上,还处于一种争论的状态。

在当前紧迫的学科建设中,研究者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尤其是要处理好传统翻译理论和现代翻译理论,翻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译者主体在翻译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把握翻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翻译沿革译者计算机技术语料库机器学习自从人类开始文字翻译活动以来,便兴起了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并且这一研究从没有停止过,每一次翻译活动高潮的出现都会深化人们对翻译理论的研究认识。

1.中国翻译理论的沿革1897年,在总结中国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家支谦的理论,结合了自身的翻译经验还有国外翻译理论的基础上,中国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但是这个理论只是相对于文字翻译来说的,并没有进一步明确翻译的本质。

20世纪30年代,中国英语界大师林语堂先生主张翻译不仅要重视通顺,还要体现审美,他把翻译看成了艺术。

50年代,中国翻译家傅雷说:“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他认为即使是最好的译文,也无法完整地体现原文的韵味,只能说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缩小这个差距。

60年代,钱钟书先生主张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即翻译不仅要保持原文风格,而且还不能显得牵强晦涩,这就是“化境”。

由此可见,严复先生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家们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的翻译理论主要借鉴的是前苏联和美国的文艺学理论,发展缓慢。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现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局面,逐步进入了研究的系统化阶段。

在总结我国1983-1992年间的翻译理论研究成果时,杨自俭先生曾指出,在这十年里,我们“在各类文体翻译研究、译学本体论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三个层次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可以说,当时的翻译理论研究在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翻译理论的宏观框架方面,很多翻译理论家都描述了翻译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构架。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

“天然西域之语趣”
“罗什所译,十不出一。”
“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信
“其文约而诣,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 --达 “译文雅正,以便阅读”----- “雅”
文质调和论 (1)慧远 “厥中”
“文质殊体。若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质 应文,则悦者寡。”“质文有体,义无所越” “以裁厥中” (2)僧佑 “文过则伤艳,质甚则患野,野艳为弊,同失经体”
4、中国文学的影响。
二.古典译论发展阶段
中国历史古代末期(鸦片战争之前)和近代(鸦片战 争之后)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魏象乾著有《番清说》
“夫所谓’正者‘,了其意,完其辞,顺其 气,传其神,不增不减,不颠不倒,不恃 取意,而清文精练,适当其可也”以避免 “出入失正之弊”。
马建忠(1845-1900) “善译”: “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 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 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 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 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 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 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 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 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 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
“ 考其所出 ,事事周密耳 ”
(2)释道安 昔来出经者 ,多嫌胡言方质 ,而改适今俗 , 此政所不取也。何者 ? 传胡为秦 ,以不闲 方言 ,求识辞趣耳 ,何嫌文质 ? 文质是时 , 幸勿易之。经之巧质 ,有自来矣。为传事 不尽 ,乃译人之咎耳 ”
“五失本”“三不易”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 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 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 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 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 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 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 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中国的翻译理论简介

中国的翻译理论简介
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是“五四” 后我国翻译事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主要有李大钊、李汉俊、李达、李立三、 王一飞、艾思奇等,其中最有影响的译作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 言》,它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就是郭大力 译介的《资本论》。
著名文学翻译家鲁迅
傅雷主要译作: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 的重要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 、传记 《贝多芬传》 、 《托尔斯泰传》 、 《米开朗琪 罗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 、 《欧也 妮·葛朗台》 、 《贝姨》 、 《邦斯舅舅》 、 《夏倍上校》 、 《幻灭》 ;伏尔泰的《老实 人》 、 《天真汉》 ;梅里美的《嘉尔曼》 、 《高龙巴》等等共三十余部作品。
南怀仁
南怀仁为清朝廷制造的6件天文仪器,至今还保存 在北京古观象台上。在南怀仁逝世300周年的时候, 中国政府向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基金会赠送了 “天球仪”(即南怀仁设计制造的大型天文仪器之 一)的模型,至今保存在南怀仁厅前。
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立的怀仁厅
中国近代翻译家之一: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 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 (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他系统地将西方的社 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是清 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 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学派的六大翻译理论
第一个翻译理论家是严复,他在《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中提 出了“译事有三难: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即“信、 达、雅”三原则。这三个字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世界之罪”。因为二十世纪的中国译 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已衍生出“信达切”(刘重德)、“信达贴”(蔡思果)、 “信达优”(许渊冲)、“信达似”(裘克安)、信达+X等) 。“信”是强调译文必须忠 实于原文,“达”是强调译文应该通顺易懂,“雅”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现在 一般赋予“雅”新的涵义,即要求译文有文才。

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主要指我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累积形成的译研学术体系。

它注重一般翻译原理的运用,又能与文化现实相融合,从而表达出自然的意韵和意趣。

它着眼于中国文化特色,坚持翻译文化精神,注重文本意旨与文字语言精雅,追求文化内涵与结构规范,通过虚实结合、激发译者构思性灵感。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of self-made system mainly refers to the academic system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ccumulated since the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general translation principles, which can be integrated with cultural reality, thereby expressing natural charm and interest. It focuses on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sists on translating cultural spir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essence of text and the elegance of language, pursu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al normality, and stimulates translators' imaginative inspiration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virtual and real.。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

严复译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 严复译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 面野。槛外诸景,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多年前, 面野。槛外诸景,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多年前, 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 人功未施。其借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 昧,人功未施。其借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 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 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 则无疑也。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 则无疑也。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 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 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 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 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 上有鸟兽之践啄,夏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独, 上有鸟兽之践啄,夏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独,旋生旋 灭,菀枯顷刻,莫可究祥。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 菀枯顷刻,莫可究祥。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 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白炽然,强者后亡, 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白炽然,强者后亡,弱者 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 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 于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茫茫榛榛, 于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茫茫榛榛,长此互相吞 混浊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 并,混浊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
五、梁启超的译学贡献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1896年在给皇帝 ) 年在给皇帝 的奏折中提出“开译书局” 的奏折中提出“开译书局”;1897年,他在 年 变法通议》的第七章《论译书》中提出: 《变法通议》的第七章《论译书》中提出: 1.择当译之本; 择当译之本; 择当译之本 2.定公译之例(有关译名统一问题); 定公译之例( 定公译之例 有关译名统一问题); 3.养能译之才。 养能译之才。 养能译之才 梁启超的“豪杰译” (梁启超的“豪杰译”)

中国翻译理论:从支谦到赞宁

中国翻译理论:从支谦到赞宁
中国翻译理论:从支谦到赞宁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译文
北宋
翻译理论
提出
东汉末年
发展
传达
翻译理 论
翻译
中国
强调
玄奘
中国
研究
佛教
原则
进一步
准确
流畅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国翻译理论:从支谦到赞宁》是一本全面梳理和阐述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的学术著作。该书 以时间为主线,从东汉末年的支谦到北宋初年的赞宁,系统地介绍了各个时期中国翻译理论的主 要观点、发展脉络和特点。 在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活动逐渐兴起。支谦作为早期翻译家的代表,提出了“质直 译经,不失本旨”的翻译原则,强调忠实于原意,追求准确传达。这一时期的翻译理论主要的是 译文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随着佛教的兴盛,唐代的玄奘在译经活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提出的“五不翻”原则,即 “秘密故不翻”、“多含故不翻”、“此无故不翻”、“顺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进一 步丰富了翻译理论。玄奘注重译文的表达和修辞,力求译文的流畅和优美。 到了北宋初期,赞宁在《大宋僧史略》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此书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翻译,正是这种交流的桥梁。通过翻译, 中华文化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也为其他文化的引入提供了可能。《中国翻译 理论:从支谦到赞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使我们得以深入了解中 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精彩摘录
在《中国翻译理论:从支谦到赞宁》这本书中,我们见证了中国翻译理论的演 进与发展,更深入地理解了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本书所选择的精彩摘录, 不仅仅是对翻译理论的提炼,更是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深刻洞察。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摘要:古今中外,关于翻译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层出不穷。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翻译理论各具特色。

不可否认,翻译理论是整个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国文化;翻译研究1.引言古今中外,无数的翻译实践者和翻译研究者投身到了翻译理论这栋大厦的建造,大厦凝结着他们的汗水和智慧。

从翻译大厦的建筑风格,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时间跨度之大,参与建造的人数之多。

这栋大厦的建成并非一朝一日之事,仍需如今的翻译实践者与研究者为其添砖加瓦。

中西翻译理论虽有各自的发展脉络,但两者也存在一定的交集,本文从中国翻译理论和西方翻译理论分别展开,总结其具有代表性的译论,同时在中国译论部分对存在交集的译论进行了分析比较。

1.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在为《中国翻译词典》所写的序言中,季羡林先生说,可以把中华文化比作一条大河,这条大河之所以源远流长,就在于它不只有自己的水,也有新水注入。

最大的注入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水依靠的都是翻译。

2.1 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我国的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末年,发展历史长达1000多年,具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东汉—西晋的佛经翻译、西晋—隋末的佛经翻译、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

东汉到西晋这一阶段的佛经翻译以外籍僧人为主(主要特点)、口耳相传(无文本,容易造成误解、不真实)、翻译方法以直译为主(主要出于敬畏之心)。

这一时期涌现了支谦、安世高等译经大师。

其中安世高是最早从事佛经翻译的人。

支谦是最早提出佛经翻译理论的人,支谦要求翻译时要“因循本旨,不加修饰”,他的翻译思想反映了早期佛经翻译中的“质派”的译论的观点,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西晋到隋末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译经大师当属释道安,他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思想,这一理论在佛经翻译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鸠摩罗什是意译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在存真的前提下,依实出华。

3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3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20世纪初
关于翻译的目的与宗旨 (普罗米修斯 “窃火”) 关于“直译”与“硬译” 关于翻译的言语、句法问题 关于重译和复译问题 关于翻译批评问题
直译与硬译
“直译”是针对“歪译”提出的。
“但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 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 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在我,除了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 “束手”这一条路了,所余的唯一希望,只在读者还肯硬着 头皮看下去而已。” 硬译有别于死译 硬译自有需要它的读者对象。 “我的译作,本不在博读者的爽快,却往往给以不舒服。”
翻译的主要内容主要是西方的社会科学和学 术思想上。---“西方命脉之所在” 严复在译著中所加按语(对原书的批评、补 充、发挥),约占其全部文字的十分之一。
“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盖吾之为书,取足喻人而已,谨合原文与 否,所不论也。”
“取便发挥,是非正法。”
林纾(1852--1924)
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 使雪莱成为我自己。译诗不是鹦鹉学舌, 不是沐猴而冠。
男女结婚是要先有恋爱,先有共鸣,先 有心声的交感。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 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他结婚 了。——我和他合而为一了。他的诗便 如像我自己的诗。我译他的诗,便如像 我自己在创作的一样。
硬译不仅为了“不失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同时也可以“逐 渐添加新句法”,经过一段时间,可能“同化”而“成为己 有”。
赵景深:“我以为译鲁迅:“宁信而不顺”
翻译必须力求易解,又必须保持原姿。在语言上不必 完全归化的主张。
鲁迅是站在中国语言改革的高度,来论述“直译”的。
“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 的,但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 奇而仍不失为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中国介绍近代思想的第一人,翻译“第一国手”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林纾翻译理论: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B.维新时期的翻译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贡献:“善译”说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五四”新文学时期的翻译思想:⑴关于“直译与意译”; ⑵关于“信与顺”; ⑶关于“形似与神似”.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瞿秋白的“绝对正确,绝对白话”和“信顺统一”的思想,郭沫若的“创作论”的翻译思想。

成仿吾的“批评的建设”和“建设的批评”的文艺翻译批评思想即诗歌翻译思想。

中国传统译论的特点: (1)、以中和为美 ,讲求和谐; (2)、尚化实为虚 ,讲求含蓄; (3)、重感性体悟 ,讲求综合鲁迅主要理论贡献: 1. “易解、丰姿”双标准论, “移情、益智”双功能说; 2.“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 3.“重译”和“复译”的思想; 4.翻译批评:“剜烂苹果”的思想; 5.“翻译应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狂人日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真正意义的白话小说。

瞿秋白翻译思想: 1 、关于大众化原则“绝对正确,绝对白话”的思想; 2、关于翻译与中国现代语言建设的思想郭沫若翻译理论和思想:整个翻译思想的灵魂--创作论. 1、翻译家不是鹦鹉名士; 2、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3、风韵译; 4、共鸣说; 5、生活体验论; 6、译文同样应该是一件艺术品成仿吾翻译理论和思想: 1. 文艺批评:翻译批评思想; 2. 诗歌翻译理论与思想; 3. 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顺”派梁实秋主张“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 “硬译”无异于“死译”其危害更甚于“曲译”赵景深主张“宁错而务顺,毋坳而仅信”的翻译思想“信”派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的思想”。

瞿秋白主张“信顺统一”胡适:《蝴蝶》——我国第一首白话文诗。

陈独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和“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的翻译家。

张闻天——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革命文学家和文学翻译家耿济之——“五四”新文学时期杰出的俄国文学翻译家,也是我国早期著名的俄国文学研究家。

陈望道——第一个全文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

郭大力——我国正式全文翻译《资本论》的第一人。

翻译思想及代表人物1.关于“形似神似理论”的研究代表人物:林语堂、朱生豪、梁宗岱他们发展了本源于画论的“形似神似理论”,成功地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自己翻译实践中。

林语堂,翻译思想:“三三一”——“三个条件,三个责任,一个要求”; 翻译的三重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五美”——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朱生豪,翻译理论: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动笔翻译之前,首先要选译自己“笃嗜”的作品;其次,反复“研诵”原作,咀嚼原作“精神”,直至“会心”。

第二,动笔翻译过程中,严格把握翻译标准:保持原作之“神韵”,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呈露作者之“命意”。

第三,遵循“段本位原则”,每译毕一段译者要自我入戏,纠正语调,音节不妥之处。

梁宗岱, 是我国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一人.翻译思想:首先,译者和作者:“心灵融洽其次:内容和形式:“光和热”论2.关于翻译哲学思想的探讨代表人物:朱光潜、贺麟、艾思奇他们借鉴哲学原理介入翻译研究,以建立翻译的哲学基础,这一思想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平,也是这个时期传统翻译思想的重要标志。

朱光潜,翻译哲学思想: 1.“一元论,二分法”思想——译文只能得原文的近似,绝对的‘信’只是一个理想“信”是第一位的,“信”里包含了“达”“雅”2.“言,意不可分”思想——理想的翻译是文从字顺的直译,“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意译也同时须是直译”3“翻译艺术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 “只有文学家才能胜任翻译文学作品”贺麟:翻译的哲学思想:1.关于翻译的哲学基础“意一,言多;意是体,言是用,诚是意与言间的必然的逻辑关系”; 2.关于翻译的意义和价值“翻译为创造之始,创造为翻译之成。

翻译中有创造,创造中有翻译。

”陈康,主要思想:译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他在为这本书写序时发表了精辟的哲学观点:以“信”为绝对的、第一位的观点,他强调说“‘信’是这篇翻译不可动摇的基本条件。

‘达’只相对于在系统哲学方面曾受过不少训练,关于希腊哲学又有相当了解的人。

‘雅’只是在不妨害‘信’的前提下求其完备。

”这一观点表明,将信置于第一位,达、雅附着于信艾思奇,翻译哲学思想:1.信为第一义,达,雅为第二义; 2.直译,意译的哲学认识他认为这两者不能看做绝对隔绝的两件事。

翻译要注重译意,即注重原作义理的了解,“意”是根本,它的作用是为了要帮助原作的了解,帮助原意的正确传达,同时也是帮助直译的成功,所以,就翻译的根本原则上说,我们要的还是准确的直译。

金岳霖,翻译思想:他提出翻译应以“译意和译味”他在《知识论》中写道:“翻译大致说来有两种,一种是译意,另一种是译味。

所谓译味,是把句子所有的各种情感上的意味,用不同的语言文字表示出来,而所谓译意,就是把字句底意念上的意义,用不同的语言文字表示出来……译意只要求达求信。

译味则不同。

译味也许要重行创作……所谓重行创作就是就原来的意味,不拘于原来的表示方式,而创作新的表示方式。

”在译意不免失味,或译味不免失意的情形下,他强调指出:“我们既然注重命题,在语言文字方面我们当然注重陈述句子。

既然如此,我们所注重的是意念上的意义,因此对于翻译,我们注重译意而不注重译味。

在译意的立场上,我们不得已而有所舍,则我们所舍的是味。

”翻译理论的发展:(一)创立了“四论”:茅盾的“艺术创造性翻译论”;傅雷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论”;焦菊隐的“整体(全局)论”.(二)掀起了翻译标准的再争论:新的翻译下沿用“信达雅”(“信达”)作为翻译标准,还是采用苏联某些翻译理论家的“分类标准”(“等值性”)作为翻译标准。

最终结果:以“信达雅”为标准.(三)遵循“研究什么,翻译什么”的翻译思想,造就了大批的学者型翻译家。

时期特点:①出现了曹靖华、戈宝权、叶水夫等学者型翻译家,他们走翻译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其译作就是其研究成果。

这是我国这一时期翻译事业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②这一时期翻译理论和思想的研究,主要涉及科学翻译和文学翻译,以文学翻译为主导;③形成了以茅盾、傅雷、钱钟书、焦菊隐等人为代表的翻译理论研究的文艺学派。

④茅盾的“艺术创造性翻译论”(“意境论”)、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论”和焦菊隐的“整体(全局)论”使中国传统翻译思想走向成熟,到达鼎盛时期。

茅盾翻译理论与思想:(一)“神韵”说;(二)“艺术创造性”翻译论;(三)“翻译与创作并重”论;(四)翻译批判思想傅雷主要翻译思想:一、翻译艺术哲学思想—“以艺术修养为根本”二、从精美绝伦的画论到独树一帜的译论.傅雷的“神似说”—以艺术哲学原理和美学理论为指导,在大量优秀的翻译实践基础上,集众家“神似说”之大成,在中国翻译史上继严复“信达雅”说之后树起的又一面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旗帜钱锺书翻译思想:(一)﹑“诱”( “媒”)论,“诱”(“媒”)论形象地道出了翻译的目的和性质。

(二)、避讹:“讹”论.所谓“讹”,就是译文失真和走样。

(三)、求“化”:“化(境)”论.(四)、“超越”论焦菊隐及其翻译思想:1“整体(全局)论”即“篇章(语篇)翻译”的核心理论——“段本位”和“篇本位”思想。

.整体论的三个方面:(1)关于“相对价值”概念——上下文思想;(2)关于“意念联立”概念——“段本位”思想;(3)关于“思想过程”概念——“篇本位”思想.2“翻译是二度创造艺术”论传统重点:翻译原则与实践; 新时期:翻译理论和学科意识;实践重点:文学作品、社会科学作品偏重英汉翻译;研究原则:继承传统、借鉴西学、发展自我共同特点:翻译理论与实践统一、忠实与创新统一、传统思想与现代观念统一的具有学术个性的翻译家。

他们既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继承者,又是中国现代翻译理论发展的先行者。

他们的翻译观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翻译思想发展的主流。

他们的翻译理论,是对20世纪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对新世纪的文学翻译发展具有导向意义。

辜正坤翻译思想:多元互补论:绝对标准(原作)——最高标准(抽象标准最佳近似度)——具体标准(分类). 理论依据:翻译的多重功能, 人类审美情趣的多样性, 读者、译者的多层次王佐良翻译思想:1重视相关因素的协调——“翻译本来就是一种调和的、辩证的艺术”;2走出传统:——“应使整篇译文在总的效果上与原作一致”;3读诗歌翻译:“神合”,创作、“出原著头”;4走向读者——“吸引心目中预定的读者——这是任何译者所不能忽视的大事”;5重视文化研究——“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季羡林的翻译思想:(一)“文化中心转移”论; (二)“模糊艺术”论; (三)“神韵”新解;许渊冲的翻译思想: “新译论”, 许渊冲教授将文学翻译概括为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传统思想与现代观念的统一,忠实与创造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