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DOC)
翻译家汇总
佛经翻译支谦l 月氏人、孙权赏识、穹隘山隐居翻译l 《法句经序》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l 理论:“尚文”与“尚质”应调和l 独树一帜:遵循自己的翻译理论,是文派翻译思想的首位倡导者与执行者。
l 易胡为汉:“词质多胡音”之处,尽量删去,重新用汉语表达。
l 会译、和译,译注:除翻译之外的又一贡献。
道安:l 12岁出家,20岁拜师佛图澄l “五失本,三不易”Ÿ一“失”指经文形式的更改;二“失”指经文文体风格的改变;三、四、五失指经文内容的删简。
Ÿ“一失本”——直译与意译的矛盾统一。
Ÿ“二失本”——质直与文丽的矛盾和统一。
Ÿ“三、四、五失本”——“质”与“量”的矛盾和统一。
Ÿ“一不易”,“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指的是古今时俗的差距。
Ÿ“愚智天隔, 圣或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未俗,二不易也”,以及“释氏弟子尚且慎重选经,现由凡人传译更难”的“三不易”,大意都是作者与译者因人不同而有智力、环境的差异。
l 重质轻文,倡导直译l 格义——合本的转变:舍弃以格义的方法训解佛典,采取多本对读的方法——合本Ÿ格义: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概念和术语,去拟配佛学中的概念Ÿ合本:以不同的译本异文,互相对照补充。
l 影响:佛经译场l 著作:《般若道行》《密迹》《安般》l 《综理众经目录》(《道安录》)——第一本佛典目录鸠摩罗什l 天竺人l 由直译改为意译,不拘泥形式,著意经义再现。
l 不但要译出原意,同时力求文字通俗化,兼富优美文学色彩,趣味性l 在处理专有名词如人名、神名和一些不可翻译的名词,对于那些难以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梵文辞汇,他会坚持音译,而且力求统一译名,避免一辞多译,使译文更见易读,亦不失异国文化色彩l 贡献:Ÿ加强译场组织,扩大译经范围Ÿ引入大乘学说,推进佛学发展Ÿ音译专有名词,不拘于原文体制Ÿ四大译师: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三论宗之祖Ÿ政治、秦王朝统治l 佛经翻译发展时期,承前启后l 著作:三藏经论74部,384卷;《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阿弥陀经》、《维摩诘经》、《中论》、《大乘大义章》玄奘l 佛经翻译的高潮时期l 佛教三藏:经藏、律藏、论藏l 新译的创始人l 翻译理论:Ÿ“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内容并保持原文风貌,即“直译”,且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并符合其语言规范,即“意译”Ÿ“五不翻”原则秘密故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佛经中有大量的“秘密”,如 “咒语”等。“陀罗尼”在梵 语中的意思就是“咒语”,汉 译为“秘密语”、“真言”或 “神妙章句简单的符号”,是 佛、菩萨、诸天的秘语,总括 佛、菩萨公德、誓愿及佛法精 义的简单的语言符号。
例如,“阿弥陀佛”意为“无 量寿佛”或“无量光佛”;六 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意为 “哦!莲花里的珠宝!”
《大悲咒》共84句,全部采用 音译,第一句 “南无喝罗怛那 哆罗夜耶”意为“皈依三宝”; 《般若婆罗蜜多心经》“揭谛 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意为“去吧去吧, 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度 到彼岸, 愿正觉的法成就”。
诸如此类的陀罗尼均采用音译, 世代口耳相传,其所体现的神 秘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心理震慑 力。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 则意趣全无。
4. “顺古故不翻”
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 约定俗成的音译词语不用意译, 而应遵循习惯沿袭其原有的音 译。
例如,“阿耨菩提”,可以翻 译为“无上”、“正等”、 “正觉”。但是,从东汉以来, 历代佛经翻译家都用梵文音译, 所以玄奘认为不需采用意译, 而应保持其约定俗成的音译。
5. “生善故不翻”
三、“五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达—译文要通顺畅达,使读者清楚地理解;
雅—雅言(语出《论语·述而》)
子所雅言,诗、 书执礼,皆雅言
也。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 法句法”,他认为:只有用汉以前的古文译 书,才能把原著的“精理微言”表现出来,
才能行之远,使译文不粗俗,才能“雅”。
严复的其他翻译理论建树
这是关于翻译题材和内容的选择。
中国当代翻译理论
许渊冲 对雅赋予了新的含义 《翻译的标准》1981
常谢枫 信达雅是一个提法上混乱,实践上有害的原则 只有一个:信
文学翻译标准
学者们以极大的热情接受,介绍西方翻译理论,以奈达的理论为主
中国译论摆脱了经验主义的束缚,进入了新的时期
许渊冲 江西南昌人 1921-
北京大学教授 著名翻译家
从事文学翻译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 法等语种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 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 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与 “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 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 )”,
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
出版社 上海骆驼出版社 三联书店出版 三联书店出版 平民出版社 平民出版社 平民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平民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翻译理论的流派,根植于中国传统文论和古典美学,可概括为“古典 文论学派 ”
围绕如何和原作相似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以归化翻译为主
缺乏可操作性: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翻译理论研究不系统:研究对象相对狭窄,经验式的随笔文章特征明显
对信达雅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刘重徳 信,达,切 1979 信于内容 达如其分 切合原文风格
90进入了一个总结和反思的时期
不再热衷于介绍奈达 纽马克 巴尔胡达罗夫等
刘宓庆认为:这是新事物发展的必经阶段,一个有起,有落,有波, 有折的过程
翻译大家介绍
中国翻译大家1.杨宪益,1915年出生于天津,1936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
1940年回国在重庆中央大学等学校任教。
2009年11月25日杨宪益于北京过世,享年94岁。
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华人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以及《鲁迅全集》、《青春之歌》等。
2.草婴,原名盛峻峰,1923年生于宁波,现居上海,俄语文学翻译大家。
主要翻译作品有托尔斯泰小说12卷(《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克鲁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童年·少年·青年》)、肖洛霍夫作品(《新垦地》、《顿河故事》、《一个人的遭遇》)、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卡塔耶夫《团的儿子》、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
3.董乐山(1924-1999)主要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
4. 傅雷(1908-1966)翻译家,字怒安,上海南汇人。
一生共译外国文学名著三十二部。
尤以翻译与研究巴尔扎克著作成绩卓著。
从30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业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弥盖朗琪罗传》,巴尔扎克著作《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墙·萨伐龙》《夏倍上校》《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于絮尔·弥罗埃》,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名著《艺术哲学》等。
(完整版)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08英本1 杨慧颖 NO.35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鲁迅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
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
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中国主要翻译家及其作品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鲁迅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
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
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DOC)(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6.傅雷的神似7.钱钟书的化境8.许渊冲的竞赛论1 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2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The first period:(1903---1919)∙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In 1909,《域外小说集》∙“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主要贡献:
梁启超的小说翻译理论,给维新前后的 “新学”又吹进了 一股清新的空气,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繁荣 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这个 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热衷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 文学翻译名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林纾。 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梁启超特别重视政治小说的译介和 作用,他是中国第一位翻译政治小说的人。被中国学术界 丰为“鸿儒”,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巨人,一位百科全 书式的学者。将兴西学和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之重和救国 之道。
翻译理论:
严复不仅是一位翻译家,也是一位翻译理论家。 他在翻译理论上提出的信、达、雅三条翻译标准, 对于我国近代、现代以至于当代的翻译活动都具有 深远的影响。
信faithfulness,意义不背原文 达expressiveness,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以最准 确、最生动的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 雅 elegance,译文本身的古雅
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过程这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形似意似神似的理论问题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实质这实质上又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所谓等值的翻译理论无毫发出入应该是译者的最高追求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要求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达到所谓等效翻译的效果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有
《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十卷, 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 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翻译思想:
一、将翻译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马建忠谙熟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科学与文化。甲午战争 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他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必须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提倡变法自强。欲知己知彼就必须全力发展翻译事业。。他 认为:第一,“翻译书院之设专以造就译才为主”,马氏所 说的造就“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而造其堂奥”的译才, 绝非一般外交外贸等洋务“通事”“舍人”之才,而是造就 担当翻译西学书籍,传播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肩负改造 社会重任的“国家栋梁之才”。 第二,译书乃“知己知彼” 之举,马建忠将应译之事拟分为三类:一是各国的时政,二 是居官者考订之书,三是外洋学馆应读之书。马建忠,其译 书主张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他 要“知己知彼”,把西学的 “精髓”译介到中国来,维新自强,启迪民智,共赴救亡图 存大业。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共72页
Hale Waihona Puke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72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DOC)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6.傅雷的神似7.钱钟书的化境8.许渊冲的竞赛论1 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2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The first period:(1903---1919)•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In 1909,《域外小说集》•“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通过介绍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英汉翻译家6位;俄汉、日汉和法汉翻译家各2位,按生年排序),熟悉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研究其译学思想和主要成就,了解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概况,学习前辈著名译家的敬业精神和翻译经验,为丰富理论知识和提高翻译水平打下基础,拓展视野。
1严复(1854—1921),著名学者、杰出翻译家、启蒙思想家;福建福州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动因之一。
1877年由清政府派遣赴英国学习海军,潜心研读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办;曾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及译书局总办等;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迅速衰落贫穷。
严复深受震撼,大力推广西学,宣传维新思想。
自1895年起的20年间,共翻译了11部西方经典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严译名著丛刊”8种,即《天演论》(《进化论与论理学》)、《原富》(《国富论》)、《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群学肄言》(《社会学原理》)和《穆勒名学》(《逻辑体系》)等;这些西方学术名著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译作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到中国,对当时和“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系统标准(1898),影响深远,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语),其翻译实践和理论在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2曹靖华(1897—1987),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河南卢氏人,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
回国后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并在大学任教;主编《苏联文学丛书》。
中国翻译名家
•Her light with my Shadow and we’re three friends.
•The Moon does not know how to drink her share;
•In vain my Shadow follows me here and there.
•Together with them for the time I stay
翻译理论"优化论"
"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 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要在传达原文美
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分别利 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
境界。 "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知之是 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
林纾
林纾本人不懂外语,他与别人合作翻译 了160多部西方文学作品。虽然他的译作 与原作相去甚远,但他在介绍引进西方文 学方面仍功不可没。他不但是我国著名 古文家,也是以古文翻译外国小说的第 一人,其译作有184种之多,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40余种。
傅雷(1908-1966) 一代翻译巨匠,文学评论
学奖候选人。 “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翻译是把一个国家 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 界的美”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翻译理论家
刘露张晗理论家一1二2三3标题CONTENTS目录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1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2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3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4CONTENTS目录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1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2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3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5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4CONTENTS目录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1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2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3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6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4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5CONTENTS目录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1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2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3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6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4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5CONTENTS目录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1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2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3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6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4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5CONTENTS目录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1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2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3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6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4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5CONTENTS目录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1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2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3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6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4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51Marcus Tullius CiceroHe created the conception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2He presented the idea that the translated version had to compete with the original version.3St. Jerome"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religious translation" should be treated differently.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 He prefered a version with accurate contents and despised a version with fancy rhetoric.Dante AlighieriHe thought that a literary work could not be translated completely.1Desiderius ErasmusHe pointed out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not follow theology authority, and should rely on their own knowledge.2Martin LutherHe suggested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use demotic language.3Etienne Dolet"Fiv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John DrydenHe divided translation into three parts: metaphrase, paraphrase and imitation.A·F·Tytler"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ФёдоровTranslation i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3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20世纪初
关于翻译的目的与宗旨 (普罗米修斯 “窃火”) 关于“直译”与“硬译” 关于翻译的言语、句法问题 关于重译和复译问题 关于翻译批评问题
直译与硬译
“直译”是针对“歪译”提出的。
“但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 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 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在我,除了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 “束手”这一条路了,所余的唯一希望,只在读者还肯硬着 头皮看下去而已。” 硬译有别于死译 硬译自有需要它的读者对象。 “我的译作,本不在博读者的爽快,却往往给以不舒服。”
翻译的主要内容主要是西方的社会科学和学 术思想上。---“西方命脉之所在” 严复在译著中所加按语(对原书的批评、补 充、发挥),约占其全部文字的十分之一。
“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盖吾之为书,取足喻人而已,谨合原文与 否,所不论也。”
“取便发挥,是非正法。”
林纾(1852--1924)
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 使雪莱成为我自己。译诗不是鹦鹉学舌, 不是沐猴而冠。
男女结婚是要先有恋爱,先有共鸣,先 有心声的交感。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 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他结婚 了。——我和他合而为一了。他的诗便 如像我自己的诗。我译他的诗,便如像 我自己在创作的一样。
硬译不仅为了“不失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同时也可以“逐 渐添加新句法”,经过一段时间,可能“同化”而“成为己 有”。
赵景深:“我以为译鲁迅:“宁信而不顺”
翻译必须力求易解,又必须保持原姿。在语言上不必 完全归化的主张。
鲁迅是站在中国语言改革的高度,来论述“直译”的。
“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 的,但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 奇而仍不失为中文。”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玄奘
鸠摩罗什
义净
陈望道
朱生豪
梁岱宗
许渊冲
傅雷
杨绛、钱钟书
戴乃迭、杨宪益
叶君健
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 徐光启、李之藻、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 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 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
严复(1854-1921)
《天演论》----《译例言》 翻译“第一国手”
中国翻译史简介
章锦强、钟书亮、吴晨阳、盛亚栋
六个阶段
古代佛经“四大译师”:玄奘、鸠摩罗什、义 净、真谛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徐光启、李之藻 清末民初西学翻译:严复、林纾、 周氏兄弟 民国时期翻译:林语堂、陈望道、朱生豪、许 渊冲、梁岱宗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傅雷、钱钟书夫妇、杨宪 益夫妇、叶君健、王佐良 翻译现状
许渊冲
将古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一次 诺奖提名 “新译论”, 许渊冲教授将文学翻译概括为十 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传统思 想与现代观念的统一,忠实与创造的统一,理 论与实践的统一。 核心:重实践,重创造, 重艺术.灵魂:忠实与创造的统一.许氏翻译特 点: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空对空”的研究, 或照搬外国,“全盘西化”,贴上中国标签。
钱钟书 (1910-1998)
傲娇的文学天才 “囮,译也” (《说文解字》)诱、媒、讹、 化。 翻译的作用——诱 难以避免的毛病——讹 向往的境界——化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 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过文字,既能不因语惯的 差异而露出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作的风味, 那就算得入于 “化境”。
林语堂(1895-1976)
翻译《齐物论》《浮生六记》等,写英语 小说《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两 次诺奖提名 “绝对没有什么纪律可为译者得规范” 三重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 准 讲求五美: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 美
中国翻译理论
一、佛经翻译时期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安世高(东汉):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20多年,多是直译。
“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经》,开后世禅学之源。
支谦——《法句经序》支谦(三国):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孙权时(二二二―二五二)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
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
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
反对译文尚质,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译论。
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六朝),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
出家后,通晓大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
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畅达),其旨婉而彰”,提出了表现原作文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释道安(晋代):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
他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
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
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注释作出范例。
还总结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
(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
国内翻译大家
一、学习翻译史的主要意义1.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
2.翻译史是翻译理论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认识翻译性质和规律。
3.有利于我们理解翻译理论,开阔视野。
4.帮助我们更好理解翻译的功能和各种翻译现象。
翻译史的学习主要把握的内容。
什么时代:当时的社会背景谁:人物简单的生平翻译了什么典籍国内一、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安清、支谦,慧远、道安、鸠摩罗什、玄奘、义净1.安清生平:字世高,东汉桓帝年间作品:《安般守译经》35部佛经思想:直译评价:开后世禅学之源,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2.支谦生平:三国时期作品:《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观点:会议,意译评价:“颇从文丽”,开创了不重视原著的译风,对三国至西晋的佛经翻译产生了很大影响,开始了会议,意译3.释道(过目不忘)生平:东晋作品:思想:严格直译评价:首创译场制度,提出“五失本,三不易”理论,指出五种容易使译文失去原来面目的情况和三种不容易处理的情况。
4.鸠摩罗什生平:天竺东晋品:《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思想:倾向意译评价:创立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集体审校的先河。
译经重视文质结合,忠实于原文,又妙趣横生,“以实出华”,传达原经的文体美修辞美。
反对“格义”(即类比),创立了一整套佛教术语。
5.玄奘生平:“唐三藏”、“三藏法师”,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远渡印度学佛求经,十七年后归国。
带回佛经六百七十五部。
作品:《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自己记述《大唐西域记》思想:五不翻原则:秘密故、多含义故、无此故、顺古故、生善故评价:译场更健全将梵文译成汉文,将老子《道德经》的一部分译成梵文,第一个将汉文著作介绍给国外的中国人。
译经运用了很多技巧: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明假借法、代词还原法五不翻原则一、具有神秘色彩的词不翻,佛经里有许多咒语,比如“陀罗尼”翻了则会失去其特殊的意义,所以不翻;二、含义多不翻,即一词多义的梵文不翻,如“薄伽梵”一词有六种意义,故保留原文,只作音译;三、此土所无不翻,即在译语文化中没有的事物概念不翻,如佛教中的“阎浮树”是印度特有的一种树,应音译;四、顺古不翻,即约定俗成的词语应该遵循习惯采取音译。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二)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杨氏夫妇为了保存原作风姿, 尽可能 地传达
中国语言和社会文化, 主要采用了直译的 翻译手法。 例1:远水解不了近渴。 Distant water can't quench a present thirst 例2:孩子们都长的这么大了, “没吃过猪 肉, 也看见 过猪跑”。 The boys grown up now. He's old enough to have seen a pig run.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 亲爱的,我永爱你, 只要我一息犹存。
许渊冲(1921-)他的译诗融意美、音美和形美为一体,
在实践中实施自己的三美主张。 译作:《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
(一)"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
意美不仅要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还要传达原作的言外之意; 音美即重视原文的音韵和节奏; 形美就是要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
王佐良 (1916-2019)(诗译)
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主流。 译作:《彭斯诗选》、《英国诗文选译集》、《苏格兰诗选》等 (一)关于“忠实”。译文应忠实于原作的“灵魂”,“风貌和精 神”,是“整个概念”,“整片情感”,“整个作品的意境、气氛 和效果”,“通篇的神似”,“全局在胸”, 最终的目的“应使整个译文在总体效果上与原文一致”。 (二)翻译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但译者的创造性不同于作者的创造 性。这种“创造” 思想应该是受原作制约的再创造。
(二)"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
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 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6.傅雷的神似7.钱钟书的化境8.许渊冲的竞赛论1 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2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The first period:(1903---1919)•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In 1909,《域外小说集》•“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
另外,补充一点,我国传统译论中虽然没有明确、具体的“异化翻译”概念或提法,但其中并不缺乏“异化翻译”思想。
追溯起来,唐玄奘的“五不翻”之说已经有明显的“异化翻译”思想雏形。
玄奘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异化翻译”进行归纳和理论总结的入。
宋初高僧赞宁的“六例”说(详见王宏印,2003:78—91;陈福康,2000:38--42),则“大大地推进了玄奘的‘五不翻’理论”(王宏印,2003:80),可以说,赞宁发展了玄奘的古典“异化翻译”思想。
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之说(详见王秉钦:2004:1 10—127)在现代意义上与“异化翻译”理论有诸多类似。
概括起来,我国传统译论中的异化翻译思想有如下内涵:1)作为翻译方法,其内容包括a)音译,b)直译,c)保存句法形式;2)作为文化策略,其内容包括a)保证佛典的准确、庄严和神秘,b)丰富汉语语汇,引进新的表达法;c)医治国人“脑筋糊涂”的毛病(即“改造国民性”);3)作为文化理念,它含有一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参看本文注释2)。
•其实鲁迅的“异化翻译”思想中也含有一定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如,他在“关于翻译的通信”(1931)中将中国的译文读者分为三类.并主张对不同的读者要有不同的译文:“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丙,有识字无几的。
而其中的丙,则在‘读者’范围之外……•至于供给甲类的读者的译本,无论什么,我是主张‘宁信•而不顺’的……我还以为即使为乙类读者而译的书,也应•该时常加些新的字眼,新的语法在里面,但自然不宜太多,以偶尔遇见,而想一想,或问一问就能懂得为度。
必须这样,群众的言语才能丰富起来”。
鲁迅的主张是正确的。
但其中还是难免有些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即异化翻译的读者主要是少数文化精英。
这与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中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有些类似。
但韦努蒂比较极端.而鲁迅则灵活、现实得多,因为他完全注意到了“乙类”读者的重要性。
•“差延”是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
解构主义认为,任何符号都有一种基本的不完备性,即其所指意义并不能被直接把握,而且,一个符号的意义总需要别的符号形式来解释,而解释本身依靠的也是符号形式,这便又引起另一重解释。
依次类推,就产生了德里达所谓的“差延”(differance),即“差异”和“延宕”现象。
也就是说,符号的意义总是在拖延之中,并不存在一个终极的或原始完满的解释时刻。
德里达把符号看作是“印记”(trace),符号的意义只能存在于自我差异之中,即永远的“差延”之中。
“差延”是符号意义的存在方式,是“自性”(identitie)与“他性”(alteritie)的结合。
例如,“僧敲月下门”,“敲”的含义只有在“推”、“开”、“撞”、“踢”等等可能符号的意义差异中被我们基本感知到。
也就是说,“敲”这个字不过是个“印记”而已,它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在这里.出现的和没有出现的意义,都表现在同一符号里。
•但随后曾受到多方批评、指责和冷落.甚至当提倡进行建立中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的尝试时,人们也未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给予应有的适当的考虑.其实,中国翻译理论从来就是在不同意见的争鸣辩论中发展的.最近,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理论的介入,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鲁迅翻译理论的价值.鲁迅译论主要包括:翻译应为本民族的事业服务,异化的翻译策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重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有一个文化定位的问题;通顺的译文有可能导致"知识"的虚伪,迎合本土最易被接受的保守思维定式.鲁迅在那个时代就已敏锐地觉察到现代解构主义提出的问题.一些针对鲁迅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批评,不但有失公允,而且未能理解鲁迅所提出观点的深刻含义.3 傅雷神似 (Spirit Resemblance)傅雷(1908-1966),别名怒庵,上海人,一代翻译巨匠。
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
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
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
“文革”中因不堪忍受污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
1.选材的标准。
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及读者需要的作品。
2.理解、表达与读者。
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
如何做到忠实原作主要应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
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
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
”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进行中文写作。
傅雷曾说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
(2)务必反复修改。
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
(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3.美学观——“神”与“形”的和谐(1)“重神似不重形似”。
“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
傅雷说过:“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
”“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
”,“神”依附于“形”,而“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无法用二八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2) “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
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
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 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糅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
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3)“神似”与“形似”和谐体现中西美学之精髓。
:“ 任何艺术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东西,在文学上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西方人所谓的between lines(弦外之音)。
作者不可能把心中的感受写尽,他给人的启示往往有些还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
””。
“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的实质在于,既表达出语言的“确定点”——“显形”,又表达出语言的“未定点”——“隐形”,使之既传神又达意。
4 钱钟书化境(sublimation)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化境”说,不仅与奈达的动态对等的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和译学理论的研究走出“沉寂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Besieged city5 许渊冲竞赛论(rivalry)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可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许渊冲的观点与传统翻译观念有极大差异,引发了译界争论.许渊冲的重大贡献恰恰在于他的创新精神.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翻译家——许渊冲(1999年初,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南昌、桂林等地十位文学教授提名许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99年7月16日《中国信息报》发表了《许渊冲与诺贝尔文学奖》署名文章。
)2000年4月中旬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曾连续两天(8次)播放了采访许渊冲的专题片,这对国人了解他的治学、为人,了解他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进程中所做的特殊贡献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001年10月15日由欧美同学会与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通向未来语言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起并主办的“中西文化交流——许渊冲学术思想与成就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