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翻译家介绍及鲁迅翻译理论
介绍鲁迅英语作文50字小学
鲁迅:中国文学的巨匠In the world of Chinese literature, Lu Xun stands tall as a giant. Born in 1881, he was a writer, critic, translator, and revolutionist who revolutionized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his incisive and thought-provoking works. Known for his sharp wit and profound insights into society, Lu Xun's works are still widely read and studied today.Lu Xun's life was marked by many challenges and tragedies, which he often reflected in his writing. His famous works include "Call to Arms" and "The True Story of Ah Q," which criticize the social ills of his time and call for social change. His use of irony and satire was unique, often making him controversial, but also giving him a powerful voice in Chinese literature.As a translator, Lu Xun introduced many foreignliterary works to China, broadening the horizons of Chinese literature. His translations of works by Russian authors such as Tolstoy and Gorky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writers.Lu Xun's impact 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society is immeasurable. His works continue to inspire and challenge readers, making him a timeless figure in Chinese culture. His legacy lives on in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millions of Chinese people.鲁迅,中国文学界的巨匠。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信”、“达”、“雅”提出的历史背景
•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 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 翻译的标准 — “信、达、雅”,对中国现 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
社会背景
当时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加深。严复深感国势危
急,他思考西方列强富强、中国贫弱之原因,清醒地认识
翻译理论家;浙江上虞人 • 在理论建树方面,率先提出 “建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 理论”(1984), 即由“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等基本 观念构建的理论整体。 • 主要译作如斯汤达《红与黑》(公认为世 界名著之重译佳作
严复和他的翻译思想
严复主要译著
1. 2. 3. 4. 5. 6. 7. 8. T.H.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 A.斯密的《原富》(1902) H.斯宾塞的《群学肄言》(1903) J.S.密尔(又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1903) 甄克思的《社会通诠》(1904) C.de孟德斯鸠的《法意》(1904~1909) 《穆勒名学》(1905) W.S.耶方斯的《名学浅说》(1909)等
翻译目的
翻译外国学术名著,引进近代西方先进 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 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为救国富国服务。 译文要更容易被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所接受, 实现思想启蒙的目的,从根本上彻底改造 中国。
译品类型
• 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 严复的翻译著作主要有《天演论》、《原富》、 《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穆勒名学》、 《名学浅说》、《法意》和《群己权界论》。这 些作品都是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为什么他选择翻 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呢?这与他的学习经历和当 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1877 年到 1879 年,严复等被 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 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 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 论。因此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他就有强烈的兴 趣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 要评价和确认一位翻译家在翻译史上的地位, 首先应明了翻译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之文化 上的位置;而要明了翻译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 期的文化上的位置,又要明了这种文化在中国 整个历史情境中的位置。因为无论翻译还是文 化之建设、交流或毁坏,都不是孤立的人类活 动,它必定和人类的其他活动交织在一起,为
其他各种领域的人类活动所制约和影响,而所
有的人类活动都受制于特定的时代愿望和信仰。
• 劳伦斯· 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1953年—)学者, 大学英语教授,专职翻译家,美籍意大利人,生于 费城南部(此区域居住者多为意大利裔),七十年 代早期在天普大学攻读英语文学,1980年获哥伦比 亚大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主编论文集《对翻译 的重新思考:语篇、主体性与意识形态》(
• 鲁迅所考虑的除了借助翻译“输入新的表现 法”,以丰富汉民族的语言,以达到重建民族语 言与文化的目的,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汉语的 思维方式以外,还有译文接受的条件、语言 环境以及传统文化意识等多种因素。 • 进一步系统而科学地划分了翻译的读者层。 • 把翻译研究从译作转移到了译文读者对译 作的反应上,考察译作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 果等重大问题。 • 针对这些不同的读者,采取相应的翻译策 略。其次,译者必须有心目中的读者对象。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出生日期:1881-9-25 (中国浙江绍兴) 去世日期:1936-10-19 (上 海)
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 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 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主要作品
认为是借外国的火,来照明中国的黑暗,向人民指
明方面,鼓舞大家的斗争意志;他在黑暗的封建统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
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 读者的作用不只是体现在阅读过程之中,而 是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这就要求译 者在择取原作、表达译文的整个翻译过程 中,头脑中始终要有一个“隐在读者”,以便使 翻译的过程始终关注着这个“隐在读者”。事 实上,每一个严肃的译者都会在心中有着“为 谁译”的读者意识。
• 鲁迅一生从事翻译介绍和研究外国文学的 工作,他认为是借外国的火,来照明中国 的黑暗,向人民指明方面,鼓舞大家的斗 争意志;他在黑暗的封建统治的年代里和 国民党反革命的围剿与“刀丛”中为此奋斗了 一生。他的这一工作,不仅加强了中外各 国人民的友好和文化交流的事业,同时对 中国的革命文学的诞生和成长,对我国人 民争取民族革命和解放事业都做出了重大 的贡献!
翻译的功用——“有益”和“有味”
• 鲁迅并不是将翻译看作一种纯文字性转换的技巧或仅 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当作一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的文 化事业。在《〈译文〉复刊词》中,鲁迅以高度概括的 形式,用“有益”和“有味”准确地把握了翻译的两个功用, 这就是翻译工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翻译能够在思想上
和艺术上给读者带来启迪,带来愉悦,应该说是翻译价值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出生日期:1881-9-25(中 国浙江绍兴) 去世日期:1936-10-19(上 海)
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 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 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 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 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主要作品
• • • • • • •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DOC)(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6.傅雷的神似7.钱钟书的化境8.许渊冲的竞赛论1 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2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The first period:(1903---1919)∙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In 1909,《域外小说集》∙“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6.傅雷的神似7.钱钟书的化境8.许渊冲的竞赛论1 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2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The first period:(1903---1919)•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In 1909,《域外小说集》•“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
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 鲁迅 原名樟寿,字豫才,后取名树人
• 精通日语,德语。粗通英语,略知俄语。鲁迅的翻译大多 是转译,他擅长并能用于翻译的语言只有日语和德语。 (果戈里的《死魂灵》)
• 周作人(1885—1967) 原名櫆寿,字启明,晚年易名遐寿
•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思想家。一生著译传世约 一千二百余万字,其中翻译作品居一半有余。他精通古希 腊文、日文、英文等多种外文,追求直译风格。
1935年,鲁迅在《“题未定”草》中提出“忠实、通顺”作 为翻译的标准。在他看来,译文不但必须把原文作者的思想、 情感全部传译出来,而且还“必须兼顾着两个方面,一当然 是其易解,二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在两者不能统一的情 况下,他主张“宁信不顺”。
翻译思想综述
• 周氏兄弟早期的翻译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即“改良思想, 补助文明”,他们不仅强调了翻译的社会功利作用,而且 还兼顾了文学在艺术上的美学特征与功能。
• 【五十多岁的内供是从还做沙弥的往昔以来,一直到升了内道场供奉的现在为 止,心底里始终苦着这鼻子。…】
• 林少华译文
• 【提起禅智内供的鼻子,池尾无人不晓。鼻长五六寸,从上唇直垂至颌下。形 状上下一般粗细。就是说,一段细细长长的灌肠样物件从面部正中晃晃荡荡地 垂将下来。
• 【内供已年过半百,从当小沙弥的昔日直到升任宫内道场御用高僧的今天,内 心始终为鼻所苦。...】
3.林纾
在东京留学期间,鲁迅依然非常关心林纾的译本,林纾每出一本译本, 鲁迅都会特地跑去神田的中国书林将其买来。而林纾可以说是对外语一 窍不通,其翻译多是听取他人的口述,再通过自己深厚的中文功底将其 翻译出来。
周氏兄弟的翻译理论可概括为“直译”“求信”和“达旨” 三个方面。
中国的翻译理论简介
著名文学翻译家鲁迅
傅雷主要译作: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 的重要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 、传记 《贝多芬传》 、 《托尔斯泰传》 、 《米开朗琪 罗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 、 《欧也 妮·葛朗台》 、 《贝姨》 、 《邦斯舅舅》 、 《夏倍上校》 、 《幻灭》 ;伏尔泰的《老实 人》 、 《天真汉》 ;梅里美的《嘉尔曼》 、 《高龙巴》等等共三十余部作品。
南怀仁
南怀仁为清朝廷制造的6件天文仪器,至今还保存 在北京古观象台上。在南怀仁逝世300周年的时候, 中国政府向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基金会赠送了 “天球仪”(即南怀仁设计制造的大型天文仪器之 一)的模型,至今保存在南怀仁厅前。
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立的怀仁厅
中国近代翻译家之一: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 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 (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他系统地将西方的社 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是清 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 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学派的六大翻译理论
第一个翻译理论家是严复,他在《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中提 出了“译事有三难: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即“信、 达、雅”三原则。这三个字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世界之罪”。因为二十世纪的中国译 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已衍生出“信达切”(刘重德)、“信达贴”(蔡思果)、 “信达优”(许渊冲)、“信达似”(裘克安)、信达+X等) 。“信”是强调译文必须忠 实于原文,“达”是强调译文应该通顺易懂,“雅”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现在 一般赋予“雅”新的涵义,即要求译文有文才。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他致力于翻译,出于实现“醒世、觉世”的政治抱负。
他针对不同的作品,运用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不仅达到了其政治目的,还开拓了中国翻译文学的新路,创一代翻译之新风。
鲁迅的翻译策略不仅体现了其政治取向,还体现了翻译与政治、翻译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即翻译不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的行为,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联系密切,译者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翻译策略;政治;多维;独异一、引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他本人对翻译工作异乎寻常地重视,曾把翻译工作提高到“正业”的高度,一度“想以此作谋生”①。
他坦言自己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中受益匪浅。
鲁迅从事翻译的时间前后达33年(1903—1936)之久,译介了大量的外国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有来自俄国、英国、波兰、捷克、日本等14个国家的近100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翻译字数达500多万,占其作品的半壁江山。
他翻译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涉及小说、戏剧、童话、杂文、诗歌、文艺理论等。
最为引人瞩目的是,鲁迅有关翻译的理论几乎涵盖了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
他为中国现代文学提出了不落俗套的、标新立异的、意义深远的翻译理论。
尤其是他所倡导和运用的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是我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至今对我国的文学翻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鲁迅翻译的策略——多维度、独异性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在其目的论(Skopostheory)中认为,翻译是基于源语文本的一种转换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而且一种行为会导致一种结果、一种新的语境或事件。
在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译文预期的接受者或受众者,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知识、有自己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要。
②根据这一理论,翻译是有一定目的的,译者在翻译某一作品时所持有的目的和意图是翻译批评者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译者可依据自己的翻译目的来决定采取哪种翻译行动。
翻译家与翻译流派简介之六:鲁迅
鲁迅的译论思想
• • • • • 翻译目的 翻译标准 重复和复译问题 翻译批评问题 对翻译理论的创新
鲁迅对翻译理论的创新(异化翻译)
• 鲁迅的翻译活动始于1903年,在翻译之初,由于受 到林纾等人的影响,他采取的也是晚清时期流行的 意译手法。 • 1909年纪,鲁迅和他的兄弟周作人翻译出版的两册 《域外小说集》,一改他以前意译的复燃策略,重 视地保留了援助的内容、文采及章节格式,开了近 代文言直译小说的先河,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 座丰碑。 • 鲁迅主张在翻译中尽量保存原作的“洋气”,以体 现“异国情调”。他主张的“欧化”、“保存洋气” 是典型的异化翻译法。
•
翻译标准
• “
• “宁信而不顺”,是鲁迅先生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一种翻译主张。多年来中国译学界大多从翻译的层 面对其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多是贬谪或负面的。 宁信而不顺’’不是一种翻译技巧或翻译标准,也 不是“矫枉过正”或“意气用事”。它是鲁迅提出 的一种理性的文化主张,是他为中国的新文化建设 而发出的呐喊。它是鲁迅文化观的反映,与他的 “拿来主义”思想是一致的。这一主张令译界不少 学者大跌眼镜,也一直为不少人所诟病。从文化视 角对“宁信而不顺”进行审视,这一主张其实蕴涵 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极高的译学价值,它饱含了鲁 迅为创获中国文化的现代性的良苦用心,也大大开 拓了中国译学研究的视野。“宁信而不顺”非但没 有削弱鲁迅“文化巨人的形象,反而使这一形象更 加高大。
国魂翻译家 ——鲁迅
• 生平简介 • 译论思想 • 名人评价 • 对后世的影响
• 生平简介 • 译论思想 • 名人评价 • 对后世的影响
•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原名周樟寿,1898年 改为周树人,出身于 封建官僚家庭。 • 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学医,后从事文艺 等工作,企图用以改 变国民精神。
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角度看林纾、严复和鲁迅的翻译[权威资料]
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角度看林纾、严复和鲁迅的翻译摘要林纾、严复和鲁迅都是著名的翻译家,他们的翻译为他们的时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们的翻译方法也带来了极大的争议。
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这三位翻译家翻译的背景、原因、联系与区别,可以指导当下的翻译研究。
关键词归化翻译异化翻译一、归化(domesticating)和异化(foreignizing)翻译理论的探讨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来源于直译和意译,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
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也提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
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漩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
”(王东风,2002:24-25)。
这就是说,直译和意译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而归化和异化关注更多的则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及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儿的问题。
归化/异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VENUTI(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
Schleiermacher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
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本民族的方式,用流畅地道的目标语去表现外来的作品,以源语或原文作者文化为归宿,译者在这类翻译中称之为隐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就被掩盖,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文化价值观,原文的陌生化已被淡化,译作由此而变得透明;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应保留原文中的语言方式,输入新的表达法,并以目的语或译文作者文化为归宿。
鲁迅的翻译思想
例如末尾的紧要而有力的一句:‘Und mit seinem Begleiter ging er den frostigen Nachtwinde entgegen,den schweren Weg nach der gro ssen,finstern Stadt,wo die Menschheit war und ihr Weh.
重大革新与方法实践 1、直译理论的提出暗合了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 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1. 鲁迅使翻译文学化了,他又使文学文化化了 2. 使文化政治化了,使政治意识形态化了
一面尽量的输入,一面尽量的消化、吸收,可 用的传承下去,渣滓就听他剩落在过去里…… 但是这些情形也当然不是永远的,其中一部分 建议不顺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当地不顺而 被淘汰,被踢开。这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判 断。
那下半,被我译成这样拙劣的‘上了走向那大而 黑暗的都市即人性和他们的悲痛之所在的艰难的 路’了,冗长而且费解,但我别无更好的译法, 因为倘一解散,精神和力量就很不同。 然而原译是极清楚的:上了艰难的路,这路是 走向大而黑暗的都市去的,而这都市是人性和 他们的悲痛之所在。
《死魂灵》
《死魂灵》系鲁迅从德文转译。 德译本与俄文原作之间,本来就 有一重“语言层面的问题”; “因 为从第三种文字转译而稍微有所出 入”之类问题。 在郭家申译的《鲁迅翻译研究》 中写道:“他希望自己的译文至少 与原德译文没有丝毫出入,这样鲁 迅的译文中就难免出现了不少很长 而且难解的句子。”
鲁迅主张 宁信而不顺,并不意味 着对“顺”的否定。他对翻译中 “信”与“顺”的关 系有着清醒的认识
宁信不顺的目的
( 一) 端正不信之译风 ( 二) 改造、发展白话文 ( 三) 要改造社会, 改造国人的思想, 推动新文化运动
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
简述鲁迅的翻译活动,并简评其主要翻译思想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共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对我们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是由翻译走上文学之路的,他主张“翻译和创作,应该一同提倡。
”鲁迅的翻译数量与创作相近,达300万字。
他用日文德文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的280余种作品,印成33个单行本。
体裁无所不包: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涉及的学科更是多种多样:植物学、医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历史、美术、文艺理论等等。
鲁迅的翻译活动不是从个人爱好和美学情趣出发,更不是为翻译而翻译,而是有着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是与他的思想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主要翻译活动:(一)科技和哲学作品译介阶段早期的鲁迅认为自然科学是使中国富强的有力武器,他除了选定医学作为拯救祖国的途径之外,并致力于介绍外国科学小说,主要译介科技和哲学思想作品。
他翻译出版了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以及雨果的《哀尘》和介绍最新科学成就的《说(镭)》。
在《<月界旅行>弁言》中,鲁迅谈他翻译“科学小说”的动机是使读者”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
1904年鲁迅翻译了《北极探险记》和《物理新论》。
1905年,翻译了美国的路易斯·托仑著的《造人术》。
鲁迅在《<月界旅行>》弁言》中提到他的科普翻译的对象是人民大众,他说:“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这期间,鲁迅翻译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卢梭和孟德斯鸠的民主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五四运动前夕,鲁迅翻译了德国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一3节。
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不可不知的大家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专著提出“善译”,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严复:原京师大学堂校长,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翻译了《原富》、《法意》、《天演论》。
翻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林纾:不会外语的奇人,却掀起了五四运动翻译的狂潮。
与王寿昌合译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作品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贼史》《王子复仇记》《快肉余生述》《黑奴吁天录》(分别是《雾都孤儿》《哈姆莱特》《大卫科波菲尔》《汤姆叔叔的小屋》)。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13岁到英国读书精通11种语言,人称“中国第一语言天才”。
获文、哲、理、工、神等13个博士学位,英译《论语》、《中庸》、《大学》,对外国作品过分意译,尊之者称其怪杰毁之者称其怪物。
此狂儒与托尔斯泰通信被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马君武:精通英、日、德、法等国文字,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
《共产党宣言》的纲领部分,就是他在1906年夏译成中文登在《民报》上的。
他还第一个翻译出版了达尔文的《物种原始》(即现在人们熟知的《物种起源》),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
编译了《德华辞典》等书,翻译过席勒的《威廉退尔》还有《法兰西革命史》一书。
陈望道:翻译日文、英文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问世。
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中文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它的刊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促进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共产主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成仿吾:翻译家、文学家,与郭沫若合译歌德、海涅等合著的《德国诗选》,与徐冰把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合译成中文。
翻译理论简介
主张直译的鲁迅,矛盾,释道安:东晋前秦时高僧,主张直译,译文不增不减只在词序上作些调整;玄zhuang: 唐高僧,倾向于直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矛盾:主张直译,同时又提倡保留“神韵”。
关于直译直译就浅处说,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还求“能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
赵景深“宁顺而不信”鲁迅“宁信而不顺”,强调要输入新的表现法所以现在要容ren“多少的不顺”。
主张直译瞿秋白:信和顺不应当对立起来。
鲁迅:“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要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也就是说,翻译既要通顺,又要忠实。
主张意译的:鸠摩罗什:后秦高僧。
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
严复;信(忠实)达(流畅)雅(尔雅)周煦良:“信达雅哪个最重要?要看内容而定。
一篇译文如果在内容上是忠实的,在语言上是通顺的,在风格上是得体的,那的确就是一篇好译文了。
林纾:以文言文翻译欧美小说184种。
G ulliver’s Travels, 海外轩渠录David Copperfield块肉余生述Oliver Twist贼史钱钟书:在“林杼的翻译”一文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一国的文学作品译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入得化境”。
(仅限于文学作品)郭沫若“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可能超过创作““信达雅确实是必要条件,……尤其是文学作品,信达之外,愈雅愈好”认为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的四五十年代:朱光潜:“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林汉达:“正确的翻译分不出直译或者意译”周建人:直译不是“字典译法,也不是……它是要求真正的意译七八十年代:周煦良:直译的毕竟是少数许渊冲:哪种方式有力有哪种王佐良:“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适合就是一切“傅雷:“重神似不重形似“翻译重在实践”“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关于风格:支持能译的:矛盾、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还求“能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
现当代翻译史
(二)翻译中美学观里神与形的和谐,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
(三)强调译文 ‚气息贯通--断,‛支离破碎,全篇真 的就会变成一个徒具形式而拼凑内容的 散 文了。个徒 具形式而拼凑内容的‚散‛文了。
例: Mettre qqn. au bord du tombeau直译:
朱光潜(1897-1986)
朱光潜熟练掌握英、法、德语, 几十年来,翻译了3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他对 黑格尔110万字的巨著《美学》的翻译,为他赢 得了历史性的崇高声誉。他出版的译著还有柏拉 图的《文艺对话集》、黑格尔的《美学》、B.克 罗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爱克 曼的《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克罗 齐的《美学原理》、路易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 根源》和《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等。此外,他通 过系统认真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关于费 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 的一些译文提出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
中国当代翻译家及其理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苏联著作 ‚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基本成为一片荒漠 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出版事业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的又一
次(第四次)翻译高潮
矛盾
(1896-1981) 文学家,翻译家 新文学运动的先驱
译作:《在家里》,《日落》,
鲁迅主张直译,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还要通过
译文改造我们的语言。鲁迅不主张译文完全中国化。不完全中国化的 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他认为中国语 法不够精密。‚这语法的不精密,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换一句话, 就是脑筋有些胡涂。‛
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其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为他在 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林语堂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 三条:"第一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 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 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林语堂认为以前论述翻译 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 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须研 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 字及心理问题。"林语堂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 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立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他阐述了翻译的 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重标准说成是译 者的三种责任: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对中国读者的责任与对艺术的 责任。"三样的责任心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翻译家的资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翻译家_杨_宪_益_与爱人_戴__乃_迭_。
真正用简单而有力的口号,将翻译和国家联系起来的是 _____梁_启__超_1897年,梁__启_超___在《论译书》中说:“处 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全面学习西 方的想法暴露无遗。次年(1898年),他又撰《译印政 治小说序》,明确提出“特采外国名儒撰述,而有关切 于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事实证明,甲午战争之后, 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翻译文学作品逐渐增多,而且呈 直线上升的趋势,中国近代翻译文学进入发展期。
____马_建__忠_,__梁_启__超_____二人为中国的近代翻 译建立了理论和政治基础
__严__复____则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为中国
的近代翻译指明了“信、达、雅”的原则和 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 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 (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 (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 实践的影响很大,民国时期的译者将其奉为 圭臬,其影响绵延至今。
上升到了一个“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 颠倒”的高度。他“除了几处不得已的地方, 几乎是逐字译”。也正是这种“按板规逐句, 甚而至于逐字译的”硬译 方法,客观上使得 鲁迅的翻译句子生硬,行文生涩 。
《小约翰》译文节选
蓝的是宽大的水面,直到远处的地平线,在太阳
下,却有一条狭的线发着光,闪出通红的晃耀。一条
令人惊讶的是,这位译著等身的翻译家,居 然不懂外文!林纾从小受桐城派影响很深, 古文被认为“文字所出,有不可磨灭之光 气”。不过,他从没学过外文。每次翻译, 他总是找一名会外语的朋友,拿着原本口译, 他听过之后,随手将译文写在纸上,速度非 常快,“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 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这也是他 被称为“译界之王”的原因,同时也让他成 为了空前绝后的翻译家。
由于自己有大量的创作经验,杨绛的译文非 常注意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度,逐渐形成了自 成一格的翻译风格。而且,她还认为,读者 对译本的要求,不仅是要看到原作的本来面 貌,他们也不希望译文与本国语言差别太大。 因此,杨绛的译文幽默诙谐,十分注重描摹 细节。
译坛孤鹤__傅_雷____
法文翻译的巨人,他一生共翻译了33部共600 万字的作品,他让中国人认识了罗曼罗兰、伏 尔泰、杜哈曼、梅里美等人物。人们说,“没 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
Translators in modern China
Guessing game
1
23
4
5
清末_马_建__忠___为近代翻译建立理论基础
首先,关于翻译的重要性,他说:“余也蒿目时 艰,窃谓中国急宜创设翻译书院,爰不惜笔墨, 既缕陈译书之难易得失于右,复将书院条目与书 院课程胪陈于左。倘士大夫有志世道者,见而心 许,采择而行之,则中国幸甚。”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提出了“善译”的翻译标 准,他说:“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 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 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 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 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 已。”
大的黄金的门庄严地开开了,而且仿佛他的小小的灵
魂,径飘向无穷的最初的光线去。一直到从他那圆睁
的眼里涌出的人世的泪,幕住了美丽的太阳,并且使
那天和地的豪华,回向那暗淡的,颤动的黄昏里……”
鲁迅宁肯冒天下之大不韪坚持硬译,使自己的译
文成为“众矢之的”的缘由 ?
新文化运动的到来,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言文开始 不断地暴露出自身的缺陷;文言文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 要了,开始面临向白话文的转变。然而,这种转变是不 容易的,因为当时“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 了,作文的秘诀,是在避去熟字,删掉虚字,就是好文 章,讲话的时候,也时时 要辞不达意,这就是话不够用, 所以教员讲书,也必须借助于粉笔” 。鲁迅在分析中国 语文表达方式 贫乏和不够精密的前提下,认识到了在当 时的历史条件下翻译所承载的一个特殊功能,即帮助中 国语文的改革。鲁迅对翻译的这种认识也得到了很多人 的赞同。瞿秋白在1931年12月5日他给鲁迅的信中就曾指 出,“翻译———除能够介绍原本的内容给中国读者之 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创造出 新的中国的现代言语……翻译,的确可以帮助我们造出 许多新的字眼,新的句法,丰富的词汇和细腻的 精密的 正确的表现”。
翻译《红楼梦》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为曹雪芹在
原著中采用了大量的比喻、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一
个中文环境长大的人都不见得能够懂得全部的意思,何
况翻译给外国人看了。当时,流传甚广的《红楼梦》译
本是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翻译的《石头记》。
总的来讲,杨宪益的翻译风格是充分还原原文中的
信息,最大程度忠实于原文。对于《红楼梦》中的很多
民国才女___杨__绛____
进入到近现代,活跃着一名女性翻译家。她 不仅翻译外文著作,还自己写小说、散文, 创作话剧,堪称“翻译与创作并举”。并且, 这种创作特点还深入到了她的翻译风格中, 以更风格化的语言翻译作品。她就是著名学 者钱锺书的夫人,_杨__绛_______。
20世纪40年代末期,杨绛的兴趣转向了翻译。 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杨绛翻译的《1939 年以来英国的散文作品》,成为杨绛最早期的翻 译作品。她的翻译代表作为《堂吉诃德》,于 1961年开始翻译。当时,杨绛开始自学西班牙语, 并通读了当时影响比较大的西班牙文学史以及 《堂吉诃德》的一些研究成果。之后,她开始翻 译这本著作。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杨 绛译的《堂吉诃德》,这是中国直接从西班牙语 翻译的第一个译本。
在中国的民国翻译家中,有这么一位奇人。 他早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后赶赴国难 毅然回国入川。同他一起回国的,竟然有一 位英国太太。两人在英国相识,因对中国传 统文学共同的爱而结缘,最后一起翻译出了 《红楼梦》。他就是中国著名翻译家, _杨__宪__益
杨宪益在翻译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和夫人一起,翻译出 了《红楼梦》。上文所述的翻译家都是外文翻译成中文, 而杨宪益的成就,则是将中文向国际输出。他选择了 《红楼梦》,这本被很多人看做“不可译”的小说。
长的,白的飞沫的边镶着海面,宛如黄鼬皮上,镶了
蓝色的天鹅绒。地平线上分出一条柔和的,天和水的
奇异的界线。这像是一个移的,分明的,且是不可捉摸的。这有
如曼长而梦幻地响着的琴声,似乎绕缭着,然而且是
消歇的。
于是小约翰坐在沙阜边上眺望——长久地不动地
沉默着眺望——一直到他仿佛应该死,仿佛这宇宙的
首先,鲁迅的硬译主张强调译文对原作内容的 一种忠实,这可以说是其“信”的第一层含义。
不仅强调内容上的“信”,更偏重于达到一种 语言文字字面上的忠实,也就是语法上的忠实。
硬译与直译的区别???
。为了保存原作的“口吻”和“语气”—— —对鲁迅而言,这是原作极其重要的两个因 素,鲁迅的 硬译远远超乎寻常意义上的直译,
此外,1946年朱自清在 《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 一文中,也表达了对鲁迅在当时提倡语言的欧化的 肯定。他也认为欧化文法之侵入中国白话的原因不 是为了好奇,而是相当有必要。那么具体如何依靠 翻译来弥补中国语文在思维与表达方面不够精确的 缺陷呢?鲁迅说:“要医这病,我以 为只好陆续吃 一些苦,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 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2〕(p589) 而要 “装进异样的句法”,鲁迅认为,就必须通过 硬译的方式,努力寻求译文对原文内容以及语法层 面上的“信”。 这样做的目的“不但在输入新的内 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宁信而不顺” 来源
1931年3月,复旦大学教授赵景深在《读书 月刊》上发表了《论翻译》一文,文中说: “译得错不错是第二个问题,最要紧的是译 得顺不顺。” 鲁迅痛恨这种不负责任的乱译, 将其文的精义归纳为“与其信而不顺,不如 顺而不信”〔1〕(p567) 。在这种特殊的 情况下鲁迅针锋相对地提出“宁信而不顺” 〔2〕(p588),事实上是想告诉大家,如 果没有任何中间路可寻而只 有两个极端的话, 他是宁肯选择“信而不顺”的。
西方人不易理解的“红楼”的意象,换为“石头”,是
鲁迅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在20世纪上半叶他 所主张的“硬译”引发了文坛不少的争议。硬译实质上 是一种异化的翻译手法,是一种相对极端的直译。___ 提倡硬译,旨在通过追求内容,尤其是语法结构上的对 等而引进一些欧化词汇或句法,从而实现发展和完善白 话文的目的。然而由于原语与译语———尤其是在二者 分属于不同的体系时———在语法特征方面存在很大的 差异,因此,保留了原语句法特征的译文必然违背汉语 传统的语法规则,不仅语法上不通顺,而且意思不明。 借用严复的“信达雅”思想来评价,这样的译文只是求 其“信”,与“达”的标准却相距甚远。____因为对 “信”的追求,而使自己的翻译丧失了“达”的美感
“_傅__雷____的译文不仅译出了作品的文字,还译 出了作品的生命。”
傅雷在翻译中还讲究用字不重复。比如在原著中 两次出现表示“难过”的法语单词,他却在译文 中用“悲哀”和“苍凉”来区分。法语中对“难 过”不像中文分得这么细,但傅雷通过自己仔细 的阅读和精心的体会,准确体现了两种心情的差 异。什么心情用什么字,很有讲究。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精通 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 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是中 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 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其实,林纾走上翻译之 路十分凑巧。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妻子又接 着病故,为帮助林纾走出消沉,几位朋友邀他一 起译书。再三推托不成后,林纾最终接受了这一 请求。不料,牛刀小试却一战成名,林纾从此沿 着翻译的道路走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