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翻译思想

合集下载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摘要:超越语言表层,探究鲁迅“直译”和“复译”的深层含义,可以发现鲁迅提出“直译”和“复译”旨在改造中国语言文化、与“受侮辱、受压迫的弱小国家”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通过深入挖掘鲁迅作品中的“译者记”、“小引”、书信、序、跋以及数量不少的翻译专论,从文化层面解读鲁迅翻译思想的两个方面:直译,硬译、重译,复译,晚清民初时期,“直译”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极少使用,而且这种方法往往跟“率尔操觚”、“佶屈聱牙”、“味同嚼蜡”、“无从索解”和“释家经咒”联系在一起关键词:硬译复译文化解读摘要:鲁迅的翻译思想并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

超越语言表层,探究鲁迅“直译”和“复译”的深层含义,可以发现鲁迅提出“直译”和“复译”旨在改造中国语言文化、与“受侮辱、受压迫的弱小国家”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

在鲁迅一生的笔墨生涯中,翻译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从事翻译的时间前后长达33年之久,共译介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200多种作品,共计300多万字,占据鲁迅笔墨的半壁江山。

鲁迅本人也非常重视翻译,把翻译与创作同等看待,他痛恨轻视翻译,将翻译看作是“媒婆”的言论和行为。

在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时,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专家孙郁说:“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而且他瞧不起自己的创作。

”翻译研究在鲁迅研究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然而,译家鲁迅的研究长期受到了冷落,研究成果显得相当薄弱。

可以说,目前取得的成绩和鲁迅在翻译方面所作的巨大贡献、和鲁迅研究的其他课题相比,实在是微乎其微、沧海一粟。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通过深入挖掘鲁迅作品中的“译者记”、“小引”、书信、序、跋以及数量不少的翻译专论,从文化层面解读鲁迅翻译思想的两个方面:直译,硬译、重译,复译。

一、直译的文化解读晚清民初时期,“直译”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极少使用,而且这种方法往往跟“率尔操觚”、“佶屈聱牙”、“味同嚼蜡”、“无从索解”和“释家经咒”联系在一起。

鲁迅的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思想

简介Lu Xun is an eminent translation theorist. His views on translation were formed by inheriting and absorbing Chinese and foreig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He adopted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his translation.StageThe early stages of Lu Xun”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re from the year of 1903 to 1918,which means he began to study in Japan until the eve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in this stage, translation works introduce one’s reflecting the people’s suffering and the n 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s about Russia Northern Europe and Poland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second stage is from 1919 to 1927,which also focuses on the people’s suffering and the aspects of social darkness in Russia, Japan and so on . The last stage is from 1927 to 1936, which was from the eve of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controversy to the proletarian literature movement. Lu Xun emphasizes the Soviet revolutionary and proletarian literature theory.类型Practice of Lu Xun’s translation1.Science novels2.Short stories of Eastern Europe3.Foreign arts4.Children’s literature5.Children’s works6.After 1919StrategyIn the early period of his translation career, he adopted free translation, that is, between 1903 to 1906, but very soon in 1906 to 1909, he shows his new ideas about translation in his series of literary works especially in his co-published Stories from Abroad with his younger brother Zhou Zuoren, which marked his great change of translation methods from free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 and adaptationFree translation reproduces the matter without the manner, or the content without the form of the original. Usually it is a paraphrase much longer than the original, a so-called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often prolix. Another method adopted by Lu Xun at his early translating stage isadaptation, the “freest” form of translation, the source culture converted to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text rewritten.Stiff or literal translation(直译与硬译)The literal translation here doesn’t mean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we usually refer to, but Lu Xun’s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adhering to the source language text or foreignization or “rigid translation”. For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generally means that the source language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are converted to their nearest target language equivalent, but the lexical words are again translated single, out of context. While Lu Xun’s literal translation is far beyond this. He laid much emphasis on the faithfulness to original forms, and the uniqueness in his literal translation is that he emphasizes the faithfulness at the level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s of source language in his Chinese version. For Lu Xun, this is one of the feasible ways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mood and flavor in Chinese version or “preserve the exoticism”.Faithfulness and smoothness(宁信而不顺)Lu Xun advocated “faithfulness and smoothness”, he protested “smoothness but unfaithfulness”. In Letters of Translation(《关于翻译的通信》), he says: "I still prefer "faithfulness" than "smoothness". Naturally, the "non-smoothness" does not mean"kneel" is translated into“跪在膝之”,"the Milky Way" into“牛奶路”.I mean the translations need to be chewed with great effort, not to be swallowed down in several mouthfuls just like drinking teas and eating. Here comes the question: Why not be completely sanitized to save labors of the readers? ...My answer is, this is also translation. Such translation introduces not only new subject matter, but also new ways of expression. The mind of Chinese language is not clear. To remedy that, we will have to undergo a little ordeal, that is, to bring in bizarre ways of constructing sentences---ancient, outlandish, foreign ways, incorporating them into our language. This is not imaginative.“non-smoothness” Lu Xun advocated in translation means introducing new subject matter as well as new ways of expression. And a part of the translation will became smooth from its non-smoothness and part of it will be cast away and kicked off because of its “non-smoothness”.主要翻译作品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戏曲《一个青年的梦》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俄国爱罗先珂著童话剧《桃色的云》后人评价Translating foreign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Lu Xun to put his literary values into practice.Lu Xun’s talks about translation purpose, source text select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classification of target readers, and translation evaluation give an expression to his value orientation towards serving the readers by “stealing foreign fire”(“窃得洋火照人间”) His views on the value of translation, the value of “other” cultures and the translator’s responsibility imply his profound thoughts on translation ethics, from which some inspiration can be drawn.名人评价鲁迅先生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

鲁迅翻译的艺术特征

鲁迅翻译的艺术特征

鲁迅翻译的艺术特征
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有四个标志性特征:
1.采用直译的方法;
2.在翻译读者上具有选择性;
3.将翻译视为政治和文化活动;
4.提出复译来击退不负责任的乱译。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小说集
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1.《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

(1)《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遭遇。

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

(3)《药》中讲述了“人血馒头”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

(4)《阿Q正传》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

(5)《故乡》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2.《彷徨》:收录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

(1)《祝福》中描述了祥林嫂这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形象。

(2)《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所写的八篇短篇小说。

(3)《伤逝》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 要评价和确认一位翻译家在翻译史上的地位, 首先应明了翻译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之文化 上的位置;而要明了翻译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 期的文化上的位置,又要明了这种文化在中国 整个历史情境中的位置。因为无论翻译还是文 化之建设、交流或毁坏,都不是孤立的人类活 动,它必定和人类的其他活动交织在一起,为
其他各种领域的人类活动所制约和影响,而所
有的人类活动都受制于特定的时代愿望和信仰。
• 劳伦斯· 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1953年—)学者, 大学英语教授,专职翻译家,美籍意大利人,生于 费城南部(此区域居住者多为意大利裔),七十年 代早期在天普大学攻读英语文学,1980年获哥伦比 亚大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主编论文集《对翻译 的重新思考:语篇、主体性与意识形态》(
• 鲁迅所考虑的除了借助翻译“输入新的表现 法”,以丰富汉民族的语言,以达到重建民族语 言与文化的目的,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汉语的 思维方式以外,还有译文接受的条件、语言 环境以及传统文化意识等多种因素。 • 进一步系统而科学地划分了翻译的读者层。 • 把翻译研究从译作转移到了译文读者对译 作的反应上,考察译作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 果等重大问题。 • 针对这些不同的读者,采取相应的翻译策 略。其次,译者必须有心目中的读者对象。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出生日期:1881-9-25 (中国浙江绍兴) 去世日期:1936-10-19 (上 海)
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 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 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主要作品
认为是借外国的火,来照明中国的黑暗,向人民指
明方面,鼓舞大家的斗争意志;他在黑暗的封建统

从目的论视角剖析鲁迅的翻译思想

从目的论视角剖析鲁迅的翻译思想

语言研究从目的论视角剖析鲁迅的翻译思想陈炼【摘要】本文主要以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为指导,以鲁迅的翻译实践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和解释的方法,将其置于中国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对鲁迅的翻译思想进行论述和剖析。

【关键词】目的论鲁迅翻译思想翻译策略&、前言谈及鲁迅,众所周知,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实除此之外,他更是一名翻 译大家。

鲁迅于1903年开始从事翻译活动,从此便与翻译 结缘33年(1903 - 1936),期间翻译的外国作家作品一共 多达200多种,总字数约500多万。

在他的文字生涯中,翻 译几乎占了半壁江山,类别包括各类小说、杂文、诗歌和 童话等等,而且他从事翻译早于写作。

本文将从功能学派 目的论出发,结合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特征,对他的翻 译思想进行探析,以期能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二、目的论简介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家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与限制》一书 中首次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她的学生汉斯•威米尔(H as Vermee)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化,摆脱了中心等值 论的束缚进一步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

目的 论有三个重要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 原则。

其中,目的性原则是所有翻译活动要遵循的首要原 则,即翻译的整个过程要由翻译的目的来指导和决定。

也 就是说,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活动,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 要考虑目的语文本和译人语读者。

鲁迅的翻译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想要通过翻译来救国 救民,所以研究鲁迅的翻译思想,必须结合鲁迅当时所处 的历史环境,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他所坚持的“直译”、“硬译”以及“宁信而不顺”。

三、 鲁迅的翻译思想对于鲁迅翻译时期的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 方法,但殊途同归。

鲁迅翻译活动的早期阶段是从1903年 至1918年,也就是从他开始在日本学习直到5月4日运动 前夕的这个时期,这时他的翻译作品主要反映了俄国、北 欧、波兰等国家的人民苦难和民族解放运动。

鲁迅翻译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鲁迅翻译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鲁迅翻译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评委老师,尊敬的同学们:
我报告的题目是《鲁迅翻译思想研究》,此题目主要探讨鲁迅在翻
译活动中的思想。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
文学、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鲁迅的翻译活动也是其思
想的重要体现之一。

因此,通过研究鲁迅的翻译活动,可以更全面地了
解鲁迅的思想、思路和哲学观念,充分展现鲁迅全面思想的内涵。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和意义。

作为文学大师的鲁迅,其在语文翻译
中的思想体现,对研究鲁迅全面思想、传承和发展语言文学、倡导跨文
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研究鲁迅翻译思想对于推
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也具有借鉴作用。

第二部分是研究方法和内容。

在研究方法方面,首先是文本分析方法,通过研究鲁迅的翻译作品,分析其翻译时选择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寻找其中的一些思想内涵和特点。

其次是对比分析方法,将鲁迅的翻译
与其他时期、其他人士的翻译进行对比,找出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探索其背后的思想或风格特点。

在研究内容方面,包括鲁迅翻译的主题、感受、表达方式、文化背景与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分析。

第三部分是论文的预期结果。

通过对鲁迅的翻译思想的研究,我们
可以更全面地展示鲁迅思想的内涵、传承和发展语言文学的理念,让更
多的人关注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并推进翻译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可以
在研究中发掘出鲁迅翻译中的精神和文化特点,为翻译工作提供新的视
角和策略。

以上是我的开题报告,谢谢评委老师和同学们的聆听。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 读者的作用不只是体现在阅读过程之中,而 是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这就要求译 者在择取原作、表达译文的整个翻译过程 中,头脑中始终要有一个“隐在读者”,以便使 翻译的过程始终关注着这个“隐在读者”。事 实上,每一个严肃的译者都会在心中有着“为 谁译”的读者意识。
• 鲁迅一生从事翻译介绍和研究外国文学的 工作,他认为是借外国的火,来照明中国 的黑暗,向人民指明方面,鼓舞大家的斗 争意志;他在黑暗的封建统治的年代里和 国民党反革命的围剿与“刀丛”中为此奋斗了 一生。他的这一工作,不仅加强了中外各 国人民的友好和文化交流的事业,同时对 中国的革命文学的诞生和成长,对我国人 民争取民族革命和解放事业都做出了重大 的贡献!
翻译的功用——“有益”和“有味”
• 鲁迅并不是将翻译看作一种纯文字性转换的技巧或仅 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当作一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的文 化事业。在《〈译文〉复刊词》中,鲁迅以高度概括的 形式,用“有益”和“有味”准确地把握了翻译的两个功用, 这就是翻译工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翻译能够在思想上
和艺术上给读者带来启迪,带来愉悦,应该说是翻译价值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出生日期:1881-9-25(中 国浙江绍兴) 去世日期:1936-10-19(上 海)
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 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 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 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 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主要作品
• • • • • • •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doc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doc

众所周知,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是近代翻译理论最有影响力的,他翻译的《天演论》,鲁迅“有好几篇都能背”,《天演论》对鲁迅确实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在认真地考察研究了严复翻译理论的内容和其翻译作品后,根据自己研究的结论、翻译本身固有的特点以及他本人丰富的翻译经验,陆续发表了数十篇专题性的理论文章,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翻译的许多观点和看法,他不赞同严复的“信”和“达”的翻译标准。

鲁迅对于“达”字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归化”的译法应是“意译”,国人译出来的文章可能会很通顺,但已不忠实于原作了,“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他写道:凡是翻译,“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

鲁迅所说的“保持洋气”,其实就是“信”,就是让译作保存“异国情调”,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他的主张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实际上,它与我国翻译界的翻译标准“忠实”和“通顺”的含义是一样的,这对我们现在的翻译仍有很大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迅反对那种盲目“归化”和“达”的译法。

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忠实于原文,在他看来,忠实是第一位的,这就是从根本上提出了翻译时应遵从的标准和原则问题。

让人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异国情调”和“原作的丰姿”。

三、鲁迅的翻译标准(一)直译、硬译鲁迅先生所说的直译又叫做硬译,从《域外小说集》开始,鲁迅就一直坚持用严格直译的方法,他说“硬译”即“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也就是尽可能接近原文的、尽可能等值的直译。

一般说来,鲁迅不提倡意译,他认为如果看重意译,输入的内容可能会走样,也无助于进一步丰富汉语的表达能力。

在对汉语发展路向的探索中,鲁迅的翻译强调“直译”“硬译”,强调对西方语言的吸收,其带有明显西方语言特征的翻译语言让人们看到了汉语弹性的极限所在。

鲁迅主张直译,其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通过译文来改造我们的语言。

他博采西方语言资源,同时又十分强调汉语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从归化到异化

从归化到异化

从归化到异化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

本文探讨了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

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

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

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造诣很高的翻译家。

翻译在鲁迅的文学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文学活动是以翻译开始又以翻译终结的。

他一生译作颇丰,自1903年翻译雨果的随笔《哀尘》开始,到1936年逝世前翻译果戈理的《死魂灵》为止,共翻译了15个国家110位作家的244部(篇)作品,体裁包括文艺、美术、小说、诗歌、童话、杂文等多个类别。

除大量的翻译实践之外,他还有不少讨论翻译理论的文章,提出了具有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的见解。

因此,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归化和异化的界定1813年,德国哲学家、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了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1](P42)。

在这里,施氏只是描述了他所说的两种方法,并未授之以什么名称。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 (foreignizing method),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 (domesticating method)。

韦努蒂对归化翻译的定义是: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

鲁迅的翻译思想精品.ppt

鲁迅的翻译思想精品.ppt
2.1921年他翻译了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中篇 小说《工人绥惠略夫》
3.鲁迅还翻译了大量日文版科幻小说,如法国作 家儒勒·凡尔纳的两部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 《地底旅行》
演示课件
二、 鲁迅介绍、推广了一大批容易 为人忽视的小国的进步作家和作品。
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作家 显克微支的作品
罗马利亚作家索陀威奴的作 品。
演示课件
鲁迅主张 宁信而不顺,并不意味 着对“顺”的否定。他对翻译中 “信”与“顺”的关 系有着清醒的认识
演示课件
宁信不顺的目的
( 一) 端正不信之译风 ( 二) 改造、发展白话文 ( 三) 要改造社会, 改造国人的思想, 推动新文化运动
演示课件
四.直译硬译与宁信不顺的关系
鲁迅一再提到硬译,而这硬译正是宁信 而不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演示课件
《出了象牙之塔》
这本书“于本国的微 温, 中道, 妥协, 虚假, 小气, 自大, 保 守”等世态, 一一加 以辛辣的攻击和无所 假借的批评。
演示课件
一、鲁迅的一生翻译了不少的外国作品。 主 要是俄、日德法等国的作品。
《死魂灵》、《毁灭》、《浊流》都是其中翻译的代表 作。
1.1909年,鲁迅和周作人合作译印俄《域外小说集》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作。 芬兰女作家明那·康特的《疯姑娘》
保加得亚作家跋佐夫的小说《战争 中的威尔柯》
演荷示课兰件作家望·蔼覃的《小约翰》
《小约翰》
鲁迅自己举过一个例子: “务欲直译,文句也反成蹇涩; 欧文清晰,我的力量实不足以 达之。《小约翰》虽如波勒兑 蒙德说,所用的是‘近于儿童 的简单的语言’,但翻译起来, 却已够感困难,而仍得不如意 的结果。
演示课件
3.通过对外国作品的翻译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字眼 词汇以及句法改进和完善当时的白话文,为中国 的语言引进新的表现形式,输人新的表现方法。

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

简述鲁迅的翻译活动,并简评其主要翻译思想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共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对我们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是由翻译走上文学之路的,他主张“翻译和创作,应该一同提倡。

”鲁迅的翻译数量与创作相近,达300万字。

他用日文德文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的280余种作品,印成33个单行本。

体裁无所不包: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涉及的学科更是多种多样:植物学、医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历史、美术、文艺理论等等。

鲁迅的翻译活动不是从个人爱好和美学情趣出发,更不是为翻译而翻译,而是有着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是与他的思想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主要翻译活动:(一)科技和哲学作品译介阶段早期的鲁迅认为自然科学是使中国富强的有力武器,他除了选定医学作为拯救祖国的途径之外,并致力于介绍外国科学小说,主要译介科技和哲学思想作品。

他翻译出版了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以及雨果的《哀尘》和介绍最新科学成就的《说(镭)》。

在《<月界旅行>弁言》中,鲁迅谈他翻译“科学小说”的动机是使读者”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

1904年鲁迅翻译了《北极探险记》和《物理新论》。

1905年,翻译了美国的路易斯·托仑著的《造人术》。

鲁迅在《<月界旅行>》弁言》中提到他的科普翻译的对象是人民大众,他说:“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这期间,鲁迅翻译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卢梭和孟德斯鸠的民主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五四运动前夕,鲁迅翻译了德国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一3节。

鲁迅翻译思想总结

鲁迅翻译思想总结

鲁迅翻译思想总结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人物,他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鲁迅翻译思想的核心是“译如译者之心”。

下面我将对鲁迅翻译思想进行总结。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一要义是“实实在在”。

他反对抽象、虚构的翻译,主张翻译要贴近原文的实际意义,尊重原作的风格和特点。

他认为翻译应该是一种真实的再现,而不是扭曲和修饰。

鲁迅翻译的《呐喊》中,成功地将上帝之名“Yahweh”译为“又呕槽”,充分体现了他的实实在在的翻译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二要义是“中外结合”。

他认为翻译不仅是将外国的作品翻译成中文,更是要将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话和融合。

他主张借用外国的词汇和文化载体,使中国文化得以更新和发展。

例如,在翻译《蒙娜丽莎》一诗中,鲁迅用了“丽莎上学了天文学/看了星象/给我推断我应日夜勤劳/爱我时时关怀”等中国式的表达方式,成功地将外国诗句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三要义是“译文通俗”。

他主张翻译要贴近人民群众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使翻译作品能被广大群众理解和接受。

他反对翻译作品过于学院化,追求高深的学术性,只针对少数精英读者。

他的翻译作品中,大量运用白话文和俗语,使作品充满亲切感和亲和力。

例如,他将外国小说的片段译成中国白话小说《风波》中的一部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四要义是“用译语言表达翻译心”的理念。

他主张译者要有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能够用当代语言去传达原作的思想和精神。

他反对机械地照搬外国作品的翻译语言,主张根据当代的背景和文化条件进行创新。

他的翻译作品中,经常运用当代俚语和口语,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翻译《卡夫卡》的作品中,他写道:“我看见大哥就问他:‘阿葛,你干什么呢?’他却总回答说:‘什么也不干呢’”,成功地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引入翻译作品中。

鲁迅翻译思想的总结就是以上四个要义,他通过这些翻译思想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相碰撞,融合,并且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导读:本文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作者/谢飒一、鲁迅的文学翻译(一)时代背景长期以来,鲁迅被认为是思想家、文学家,是文化旗手,其实,他还是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文学活动以翻译起,以翻译终,他翻译的数量和重要性甚至超过他自己的创作作品。

鲁迅是思想家型的翻译家,他对于翻译作品的选择往往带着自己某一方面的深入思考。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他力图通过翻译改革来丰富中国文学的形式,从而达到改革整个中国社会、改变国民的颓废精神的目的。

他认为要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就必须改革中国文学,提倡白话文,而这一切正依赖于“硬译”带来的文化冲击。

中国人素来对自身文化怀有强烈的自信,拒绝批评和改变自身的文化;加上当时中国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绪,导致当时任何反对国学的行为都会惹来非议和批评的状况出现,因此,鲁迅试图通过翻译西方作品来改革中国文学的道路,拯救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

由此可知,中国新文学的形成应该是由翻译而不是原创写作开始的。

(二)鲁迅翻译的作品鲁迅翻译的作品主要是针对国民精神、世界知识,“不取媚于群”,这是一直贯穿其翻译始终的问题,其翻译思想主线是复兴中国,“起其国人之新生”。

鲁迅之所以选择翻译外国作品,是时代的需要,更是鲁迅本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1905年,俄国革命后,鲁迅积极支持热心苏俄文学的新秀的出版工作,帮助他们创办未名社这个现代文学团体。

鲁迅不断地把大批的俄国重要作家的作品翻译到中国。

他翻译的《死魂灵》《毁灭》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他译写的《摩罗诗力说》《坟》再次重申了复兴中国的理想。

1907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哈葛德、兰格的《红星佚史》,1908年,鲁迅、周作人翻译籁息的《裴彖飞诗论》,都有强烈的复兴中国的理想。

1907-1908年,鲁迅在翻译活动中强调了时代精神、国民精神、世界知识,转而倾向于浪漫主义刚健激俗的人格品质,勇毅起新的独立行为。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策略
鲁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策略, 如直译、意译、加注、省略等,以适 应原文和目标读者的需求。
鲁迅的翻译策略体现了多元系统理论中的 “适应”和“选择”,即根据目标读者的 需求和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鲁迅在翻译中注重保持原文的文化 特色和语言风格,同时也考虑到目 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背景,以 实现全面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鲁迅在翻译中采用了直译策略,尽可 能保留源语言的字、词和句子的原意 。
鲁迅的翻译策略的应用与分析
01
02
03
在鲁迅的翻译中,他灵活运用了各种 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 思和风格。
鲁迅的翻译策略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意 思,还传递了原文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
通过鲁迅的翻译,读者可以更好地了 解原文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 地理解原文。
多元系统理论有助于解释翻译过程中 的选择、适应和传播现象,以及翻译 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和影响。
多元系统理论还为翻译评价提供了新 的标准和方法,可以根据目的语文化 系统的特点,对翻译进行全面的评价 和判断。
03
鲁迅的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为鲁迅的翻译思想提供了土壤。
本研究主要关注鲁迅的翻译作品,对于他的 翻译思想和策略的演变过程还需进一步探讨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01
02
03
可以尝试从其他理论角度或者跨学科 的角度进一步研究鲁迅的翻译思想与 翻译策略。
对于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策略的演变过 程可以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背后的 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于文学、文化 的贡献。
可以从比较学的角度对比分析鲁迅与 其他翻译家的翻译思想与策略的异同 点,加深对于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领 域的应用和理解。

鲁迅翻译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

在《通讯一则》一文中,梁实秋假借与人探讨翻译为名,从七个方 面对鲁迅发难,指出在从事翻译时,“译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译”,“不 生造除自己以外,谁也不懂的句法词法之类”,“不以改良国文和翻译 搅成一团”等等,所言可谓是招招弹不虚发,矛头直接指向鲁迅。 随后,他又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继续对鲁迅发起猛攻。例如他 在《论翻译的一封信》中指出:鲁迅的翻译,不仅有硬译,而且还有误 译,原因是鲁迅所依据的只不过是那些不可靠的重译本;鲁迅先生的 译文所以“令人看不懂者,是译文有毛病之故,和中国文有缺点那件 事是没有关系的”;鲁迅“以自己所不能懂的文字要读者‘硬着头 皮’读懂,这就是‘硬译’的本色”。文章结束时,他又指出了坏的 翻译所具有的三个条件: (一)与原文意思不符; (二)未能达出的“原文强悍的语气”; (三)令人看不懂。 并进而指出,三条有其一,便不是好的翻译,若三者具备,便是最坏的 翻译,言外之意,实指鲁迅先生的译文可谓是三条兼备了。
二是硬译的目的性:
鲁迅所说 “我是 至今主张 ‘宁信而不顺的’ , 是强调尽量 忠于原文 : 强调 ” “信” 的 第一位 ,反对有人将 “信” 摆 在第二位 ( 第一要件是要 “ ‘达’ ) 的 ” 错误主张 。 他说 “译得 : „信而不顺’ 的至多不过看不懂 , 想一想 也许 能懂 ,译得 ‘顺而不信’ 的却令人迷误 , 怎样想也不会懂 , 如 果好象已经懂得 ,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他进一步阐述 ” “宁信 而不顺” 这样的译本 , 中国的文或话 ,法子实在太不 精密了 , 作文的秘诀 , 是在 避去熟字 ,删掉虚字 ,讲话的时候 , 也时时要辞不达意 , 这就是话 不够用 ,” “要医这病 , 我以为 只好陆续吃一点苦 , 装进异样的句 法去 ,古的 ,外省外府的 , 外国的 , 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职业: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 毕业院校: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主要成就:领导新文化运动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 记》《朝花夕拾》。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 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特属造型: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 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A
2
评价: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
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
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
望的奴隶之邦
A
3
翻译思想
硬译—民族文化的身份意识
鲁迅PK林纾
A
鲁迅PK林语堂
4
---鲁迅以“硬译”闻 名
鲁迅的翻译思想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在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期,早在1930年在日本的时期,他便翻译了法 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光旅行》,《地底旅行》及雨果夫人《随见录》中的 《哀尘》。1907年与弟周合作翻译了俄国,捷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芬 兰,匈牙利,希腊等国作品并于1909年编印成二本《域外小说集》,仅售出 41本,但鲁迅认为这本书意义深刻。
标准的讨 论极有启迪 ,成为传世之论 。
A
6
鲁迅:宁信而不顺
鲁迅的译文除了个别形容词的出入之外,基本是 非常忠实的翻译。
鲁迅所说的 “直译” 并不仅仅针对 “意译” 而言 , 其含义 有别于传统狭义的直译 。鲁迅的直译针对 “歪译” 而言 。后人曾 指出 ,鲁迅的直译实际上指 的是 “正译” 涵概了意译在内 。鲁迅 , 主张直译 ,但 同时并不反对意译 , 反对的是偏颇的所谓 “顺译” 等 错误作法 。
张削鼻剜眼的 , 所以有的地方 , 仍然宁可译
得不顺口 。这段论述不 单 深入 讨 论 了 ”
“直译” 的问 题 ,提出 “移情” “益智”
“洋气” 及 “异国情调” 等重要观点
“一面 , 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着原作
的丰姿” 又是鲁迅对于翻译标 准的精妙论
述 ,涉及翻译美学等问题 , 对后人关于翻译
兰,捷克等国家的作品
《市场的苍蝇》,法国民
• 后期作品通过托落茨基, 普列汉诺夫等人接收受了
间故事《尼姑》等许多英 法美式的讽刺
马克思主义,翻译了《毁 • 将中国深奥难懂的中国儒
灭பைடு நூலகம்,《铁流》,《静静 道经典文献,以通俗化,
A
5
鲁迅对于硬译自我见解:
凡是翻译 , 必须兼顾着两面 , 一面当然力求
其易解 , 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 但这保
存 , 却又 常常和易懂相矛盾 : 看不惯了 。
不过它原是洋鬼子 , 当然谁也看 不惯 ,为比
较的顺眼起见 , 只能改换他的衣裳 , 却不该
削低他的 鼻子 ,剜掉他的眼睛 。我是不主
A
12
文本的选择
鲁迅
林语堂
• 鲁迅在早期的范畴是囿于 • 致力于打造一个通俗的世
科学小说,政治小说

• 从1909 年《域外小说》 • 将西方的幽默引入中国文 开始,鲁迅本着用文艺改 化,在他所创办的《论语》 造社会的希望,更多的引 杂志上,荟萃了莎士比亚 进弱势国家,如俄国,波 的《人生七记》,尼采的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
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
条件:学习鲁迅!
鲁迅逝世时。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救亡图存
保存原作风姿
拿来主义&弱国情A 节
9
鲁迅PK林语堂
A
10
译者的个性 文本的选择 目的不同
个人原因
A
11
—林语堂对艺术极其青睐,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要 讲求个性美,“译学无一定之成规,且译书无所谓绝 对最好之译句”,“妙文妙句天生巧合,亦必由译者 之出自心裁”。
. —鲁迅的翻译著作中,鲜少提及译者个性,“宁 信而不顺”其实统治了他的翻译理论的各个方面。
二是五四运动至1927年的翻译中期,以译东欧,北欧以及日本作品为主,内 容包括文学及文艺理论著作,如乌克兰,匈牙利诗人,保加利亚作家,芬兰女 作家明娜,亢德等,德国尼采,日本一些作家等人的作品和著作。
三是1927年以后的翻译后期,也是鲁迅的翻译高峰期。这个时期他翻译了卢 那查尔斯基的《艺术论》,法捷耶夫的《毁灭》,奥地利的女作家至尔.妙论 的《小彼得》,鲁迅最杰出的译作作为一生最后所译的果戈理的《死魂灵》。
A
7
硬译中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
一是硬译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明的节节败退,面对民族 危亡和社会的迫切需求,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介绍 和学习西方文明。
2.但是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中国人不断后 退,被迫自我否定,中华民族所依附的,具有自 我身份确定意义的传统文化逐渐丧失神圣性,乃 至被疏远,抛弃。
3.鲁迅面对这种现象,提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 三要发展。
A
8
二是硬译的目的性:
鲁迅所说 “我是 至今主张 ‘宁信而不顺的’ , 是强调尽量 忠于原文 : 强调 ” “信” 的 第一位 ,反对有人将 “信” 摆 在第二位 ( 第一要件是要 “ ‘达’ ) 的 ” 错误主张 。 他说 “译得 : ‘信而不顺’ 的至多不过看不懂 , 想一想 也许 能懂 ,译得 ‘顺而不信’ 的却令人迷误 , 怎样想也不会懂 , 如 果好象已经懂得 ,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他进一步阐述 ” “宁信 而不顺” 这样的译本 , 中国的文或话 ,法子实在太不 精密了 , 作文的秘诀 , 是在 避去熟字 ,删掉虚字 ,讲话的时候 , 也时时要辞不达意 , 这就是话 不够用 ,” “要医这病 , 我以为 只好陆续吃一点苦 , 装进异样的句 法去 ,古的 ,外省外府的 , 外国的 , 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