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翻译家介绍及鲁迅翻译理论

近代中国翻译家介绍及鲁迅翻译理论
在中国的民国翻译家中,有这么一位奇人。 他早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后赶赴国难 毅然回国入川。同他一起回国的,竟然有一 位英国太太。两人在英国相识,因对中国传 统文学共同的爱而结缘,最后一起翻译出了 《红楼梦》。他就是中国著名翻译家, _杨__宪__益
杨宪益在翻译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和夫人一起,翻译出 了《红楼梦》。上文所述的翻译家都是外文翻译成中文, 而杨宪益的成就,则是将中文向国际输出。他选择了 《红楼梦》,这本被很多人看做“不可译”的小说。
可见,“宁信而不顺”只是鲁迅在特定背景 下矫枉过正的过激话,它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鲁迅非常注重译文的“信”,强调译文对原 作的忠实。 强调译文的“信”几乎可以说是
鲁迅硬译思想的灵魂,而“信而不顺”是鲁 迅翻是“信” 的结果。
鲁迅的硬译主张之内涵 :
双关语,杨宪益采取了直译,然后注释的方法。如对
“王仁”这个人名的翻译,中文读者知道它代表“忘
仁”。杨宪益译作:Wang Ren (forgetting humanity),
而霍克斯则仅仅翻成Wang Ren。对于书名的处理,杨
译本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霍译本为
"The Story of the Stone",前者原汁原味,后者避开了
此外,1946年朱自清在 《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 一文中,也表达了对鲁迅在当时提倡语言的欧化的 肯定。他也认为欧化文法之侵入中国白话的原因不 是为了好奇,而是相当有必要。那么具体如何依靠 翻译来弥补中国语文在思维与表达方面不够精确的 缺陷呢?鲁迅说:“要医这病,我以 为只好陆续吃 一些苦,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 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2〕(p589) 而要 “装进异样的句法”,鲁迅认为,就必须通过 硬译的方式,努力寻求译文对原文内容以及语法层 面上的“信”。 这样做的目的“不但在输入新的内 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翻译理论(1) 严复及其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  严复及其翻译理论

二、隋-唐-宋时期
从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这 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
代表人物: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 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
提出了作好佛经翻译的八项条件: 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诚心热爱佛法, 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 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忠实 可信,不惹旁人讥疑); 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博览经典,通达 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 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中国经史, 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 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度量宽和,虚心 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道术,淡于 名利,不想出风头); 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梵文,熟悉 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 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中训诂之学, 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 代表人物: 曹靖华(1897—1987), 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 北京大学教授
梁实秋(1902--1987), 著名学者、翻译家、散文家,现 代中国文坛巨匠,北京人。 强调“信”“顺”统一, 主张以句译为基础的直译, 反对“转译”,既对原文作者负责, 也对译文读者负责。
秦符时代;代表人物:释道安,鸠摩罗什
主要活动:佛经翻译 翻译特点: 释道安主张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 译者署名,以示负责。如《金刚经》、《法华经》、 《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 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学者真谛 (Paramartha,499-569)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真谛 在华期间共翻译了四十九部经书,其中尤以《摄大乘论》 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较大。

翻译理论复习

翻译理论复习

2010-2011-1 翻译理论复习1.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在诸多翻译理论家当中,乔治.斯坦纳是西方对翻译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著名作家。

他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中提出了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活动的四个步骤: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compensation)。

首先,译者需要相信原文是有意义的,即为“信赖”,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不可避免的要遭遇到来自原文的敌意和强烈的抵抗,难以接进原文的意义。

所以,译者的主观因素也不可避免地“侵入”到原文中去,“侵入”的目的是“吸收”,在“吸收”过程中难免要散失译语本色。

因此,“补偿”就显得必不可少。

事实上,译语本色的散失会表现在上述各个阶段,因此,“补偿”也必须贯穿整个翻译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原文的内涵,达到翻译的理想境界,翻译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

2. 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佐哈尔是以色列台拉维夫大学( Tel Aviv) 研究文学批评的教授, 从70 年代开始, 他在文学研究中提出多元系统方法( polysystem approach) 。

在研究和描述希伯莱语文学翻译史的过程中, 他深受俄国后期形式主义特别是图尼扬诺夫( Jurji Tynjanov)的文学进化理论的影响。

佐哈尔大量借用图尼扬诺夫的概念和观点, 如系统、文学准则、区分文学系统的等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作为衡量历史文学重要性手段的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 n) 、文学演化( literary mutation) 和进化( literary evolution)等。

1978 年, 佐哈尔的《历史诗学论文集》( Papers in Historical Po et ics) 问世, 收录了他在1970~1977年间所写的系列论文, 首次介绍了“多元系统”( polysy stem) 这个术语。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

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6.傅雷的神似7.钱钟书的化境8.许渊冲的竞赛论1 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2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The first period:(1903---1919)•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In 1909,《域外小说集》•“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一、要求掌握的主要知识点:1. 中国翻译史要求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翻译界代表人物,着重了解他们的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

主要人物有:玄奘,徐光启(古代);严复,林纾,马建忠(近代);鲁迅,傅雷,朱生豪,梁实秋等(现代)。

2. 翻译的标准要求了解著名翻译(理论)家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

主要有:严复的“信、达、雅”理论;鲁迅的有关论述;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

不符合翻译标准的几种情况:理解不当,漏译,“宁顺而不信”,表达不当,“欧式”句子,文体不对应。

3. 翻译的过程理解的三个主要方面:语言现象,逻辑关系,文化内涵。

表达的两个基本方法:直译,意译。

4. 英汉语言对比从五个方面了解两种语言的相异之处:形合与意合,被动与主动,物称与人称,静态与动态,替代与重复。

5. 文化与翻译四个方面的文化差异:历史,地域,习俗,宗教。

处理文化差异的五种翻译方法:直译,代换,增词,意译,注释。

6. 文体与翻译两个基本概念:varieties, register四种不同的专业文体(广告英语,新闻英语,科技英语,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Halliday 的“构成语境三要素”Martin Joos 的“语言正规程度的五级分类法”如何区分同义词的正规程度显示语言正规程度的“语域标志”7. 翻译方法和技巧六种主要方法:词类转译,增词,省略,重复,反译,长句拆译。

8. 处理习语的英译汉方法主要有三种翻译方法:1)直译法。

2)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

3)意译法。

二、考试题型和模拟题1. 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2. 问答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3. 段落翻译(英译汉):1段,共50分。

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 明朝末年的翻译家徐光启主要从事---C---的翻译。

A. 佛教经典B. 文学作品C. 科技著作D. 哲学著作2.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了“---A---”的翻译观点。

(完整版)中西翻译理论整理汇总,推荐文档

(完整版)中西翻译理论整理汇总,推荐文档

(完整版)中西翻译理论整理汇总,推荐文档翻译理论整理汇总翻译腔(translationeses)是在译文中留有源语言特征等翻译痕迹的现象,严重的翻译腔使译文读起来不够通顺。

出现翻译腔有时是很难免的。

形成翻译腔有以下几个原因:1)英汉语言本身的不同,包括句型结构等,在翻译时如果不能做到自由转换就会有种不是地道目标语的感觉。

2)英汉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单词或习语有时会出现偏差甚至零对等(zero-correspondence)。

有时只讲词对词的反应就会出现翻译腔。

3)译者自身水平。

奈达的功能对等就要求译者注重译文对读者的影响,好的译文让读者感觉是母语的写作、实现功能的对等。

Venuti主张同化和异化的结合,通过同化让读者获得相识的反应,通过异化使读者领略异国语言和文化。

译者应该提高自己翻译水平,在翻译策略上实现功能对等,从而尽量避免翻译腔的出现。

1. 中国的翻译理论家严复、茅盾、鲁迅、朱光潜、傅雷、钱钟书1)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gracefulness2)茅盾他也主张“直译”,反对“意译”,他认为汉语确实存在语言组织上欠严密的不足,有必要吸引印欧语系的句法形态。

但是矛盾与鲁迅观点同中有异,他认为“直译”并不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因为中西文法结构截然不同,纯粹的“字对字”是不可能的。

3)鲁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是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风姿”,这是鲁迅的基本思想。

针对当年那种“牛头不对马嘴”的胡译、乱译以及所谓“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说法(梁秋实),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主张直译,以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

他还认为,翻译一要“移情”、“益志”,译文要有“异国情调”,二要“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在当时主要表现为改进白话文。

必须强调的是,鲁迅其实是主张翻译要通顺,又要忠实的。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48页PPT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48页PPT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 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8

(上课用)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上课用)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在近代译学理论史上,直译意译一 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涉及 这个问题论旨如此全面的,当推梁 启超。 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中,首次总结了古 代佛经翻译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直 译和意译的交替。
----翻译文体之问题,则直译、意译之得失,实 为焦点。(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的‚翻译文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玄奘的翻译理论主要有两点: (1)‚既须求真,又须喻俗‛Biblioteka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2)‚五种不翻‛
徐光启曾和利玛窦合作翻译欧 几里得(Euclid)的《几何原本》 (Euclid’s Elements)前六卷; 后九卷由李善兰和英国人伟烈 亚力(Alexander Wylie, 18151887)合作翻译。 徐光启认为:翻译工作就是虚 心吸取别国的长处,将他们多 年积累的科技成果以最快的速 度为我所用,以此超越前人。 李之藻曾译过西洋历法。
(1).译书的目的性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梁启超是爱国的翻译评论家、翻译史家和 文学翻译家。他把兴西学、译西书作为维 新变法的‚强国‛之道。 梁启超‚翻译强国‛的目的性极为明确, 一以贯之。他不仅一而再、再而三加以强 调,而且以俄、日由弱国变成强国的成功 范例来论证翻译对于强国的重要性。
‚严译八大名著‛: 赫胥黎《天演论》 亚当·斯密《原富》 斯宾塞《群学肄言》 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 甄克斯《社会通诠》 孟德斯鸠《法意》 约翰·穆勒《名学》 耶方斯《名学浅说》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严复不仅是一位翻译家,也是一位翻译理论家。 他在翻译理论上提出的信、达、雅三条翻译标 准,对于我国近代、现代以至于当代的翻译活 动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第一个系统介 绍西方哲学的人。

3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3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20世纪初
关于翻译的目的与宗旨 (普罗米修斯 “窃火”) 关于“直译”与“硬译” 关于翻译的言语、句法问题 关于重译和复译问题 关于翻译批评问题
直译与硬译
“直译”是针对“歪译”提出的。
“但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 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 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在我,除了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 “束手”这一条路了,所余的唯一希望,只在读者还肯硬着 头皮看下去而已。” 硬译有别于死译 硬译自有需要它的读者对象。 “我的译作,本不在博读者的爽快,却往往给以不舒服。”
翻译的主要内容主要是西方的社会科学和学 术思想上。---“西方命脉之所在” 严复在译著中所加按语(对原书的批评、补 充、发挥),约占其全部文字的十分之一。
“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盖吾之为书,取足喻人而已,谨合原文与 否,所不论也。”
“取便发挥,是非正法。”
林纾(1852--1924)
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 使雪莱成为我自己。译诗不是鹦鹉学舌, 不是沐猴而冠。
男女结婚是要先有恋爱,先有共鸣,先 有心声的交感。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 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他结婚 了。——我和他合而为一了。他的诗便 如像我自己的诗。我译他的诗,便如像 我自己在创作的一样。
硬译不仅为了“不失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同时也可以“逐 渐添加新句法”,经过一段时间,可能“同化”而“成为己 有”。
赵景深:“我以为译鲁迅:“宁信而不顺”
翻译必须力求易解,又必须保持原姿。在语言上不必 完全归化的主张。
鲁迅是站在中国语言改革的高度,来论述“直译”的。
“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 的,但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 奇而仍不失为中文。”

严复的翻译理论

严复的翻译理论

小试身手~~
It may be that the gulfs will wash us down;It
may be we shall touch the Happy Isles.
--------- Alfred Tennyson
<< Ulysses>>
注:gulf:海湾,漩涡 Isles 群岛
严复的信达雅
信:表达原文“意义”(即语义、逻辑)的准 确性
达:通达顺畅,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 雅:文雅,语言要优雅些不要流于三俗,要有
文采。 如果一篇译文在内容上是忠实的,在语言
上是通顺的,在风格上是得体的,那就算作一 篇很好的译文了。
严复的“信达雅”理论之间的关系

• 信是翻译 的根本标 准
也是评判译文好坏的一个标准; “其传经者,当令易晓”,“易 晓”当然是晓畅通达的意思,所
要流于三俗,要有文采。 如果一篇译文在内容上是
以“今传胡义,实宜径达”,因
忠实的,在语言上是通顺的,
此这“达”的标准在当时的翻译 家而言已是常识一样的东西了。
在风格上是得体的,那就算 作一篇很好的译文了。
严复与支谦“信达雅”理论对比
支谦
严复
信:支谦《法句经序》中有“传 实”、“贵其实”、“勿失阙 义”、“因循本旨”等,实际就
信:表达原文“意义”(即 语义、逻辑)的准确性
是注重传达原作实质性内容,同 达:通达顺畅,要从整体上
时又引老子的“美言不信,信言 不美”为“信” 张目;他嫌竺将
把握文章的脉络
炎所译“其辞不雅”,显然“雅” 雅:文雅,语言要优雅些不
严复翻译理论概述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 复的译作本身了。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 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 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 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 “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 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 “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DOC)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DOC)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6.傅雷的神似7.钱钟书的化境8.许渊冲的竞赛论1 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2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The first period:(1903---1919)•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In 1909,《域外小说集》•“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

第二讲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

第二讲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

林纾的翻译(直译)
There is a pile of these arrears very soon, and it swells like a rolling snowball.(50) 所负日多,如童子之抟雪球,愈抟愈巨。(30,比喻 直译) but the influence of the Murdstones upon me was like the fascination of two snakes on a wretched bird.(50) 自有此二悍,如二毒蛇交纠吾侧,吾直类一小鸟,胡 堪其蟄,生趣既尽,初无箫爽之时。(31,比喻直译)
(一)严复的信达雅(1)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 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 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 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 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名深义,故词句之间, 时有所颠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 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 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 之无文,行而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经理微言, 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 已也,岂钓奇哉! (《天演论译例言》 )
林纾的翻译(删削)
The doctor having been upstairs…earthly consideration. (有关大夫性格的人物描写未译。) He had that kind of shallow black eye…thought him so too. (21,原文近280词) 客二目黑而空,其中似无瞳人。观已滋惧,不知此人 何思之深。前此遥视,今日近视,觉其须发浓黑,状 颇美丽,或为母氏所怜。(13,) It seems to me, at this distance of time…two months afterward. (24) 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叙述话语中故事的进行节奏被 删。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PPT文档48页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PPT文档48页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翻译理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 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达”、“雅”提出的历史背景
•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 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 翻译的标准 — “信、达、雅”,对中国现 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
社会背景
当时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加深。严复深感国势危
急,他思考西方列强富强、中国贫弱之原因,清醒地认识
翻译理论家;浙江上虞人 • 在理论建树方面,率先提出 “建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 理论”(1984), 即由“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等基本 观念构建的理论整体。 • 主要译作如斯汤达《红与黑》(公认为世 界名著之重译佳作
严复和他的翻译思想
严复主要译著
1. 2. 3. 4. 5. 6. 7. 8. T.H.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 A.斯密的《原富》(1902) H.斯宾塞的《群学肄言》(1903) J.S.密尔(又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1903) 甄克思的《社会通诠》(1904) C.de孟德斯鸠的《法意》(1904~1909) 《穆勒名学》(1905) W.S.耶方斯的《名学浅说》(1909)等
翻译目的
翻译外国学术名著,引进近代西方先进 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 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为救国富国服务。 译文要更容易被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所接受, 实现思想启蒙的目的,从根本上彻底改造 中国。
译品类型
• 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 严复的翻译著作主要有《天演论》、《原富》、 《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穆勒名学》、 《名学浅说》、《法意》和《群己权界论》。这 些作品都是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为什么他选择翻 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呢?这与他的学习经历和当 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1877 年到 1879 年,严复等被 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 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 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 论。因此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他就有强烈的兴 趣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二、隋-唐-宋时期
从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这 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
代表人物: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 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
提出了作好佛经翻译的八项条件: 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诚心热爱佛法,立志帮 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 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忠实可信, 不惹旁人讥疑); 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博览经典,通达义旨。 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 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中国经史,兼擅文 学,不要过于疏拙); 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度量宽和,虚心求益, 不可武断固执); 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道术,淡于名利, 不想出风头); 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 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 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中训诂之学,不使 译本文字欠准确)。
• 朱生豪(1912---1944), 著名翻译家,浙江嘉
兴人。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如《暴风雨》、《仲 夏夜之梦》和《威尼斯商人》等。 • 他主张力求保持原作之神韵, 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 达原文之意趣,反对逐字逐 句对照式之硬译。
• 杨宪益(1915一),著名翻译家、学者,原
籍安徽,生于天津。主持翻译《资治通鉴》。 • 他主张,翻译必须非常 忠实于原文,过分强调 创造性是不对的;强调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提倡保留异国情调和历史底蕴。 • 突出成就是英译《红楼梦》(1978--1980), 还有《离骚及屈原的其它诗作》、《儒林外史》、 《老残游记》、《鲁迅作品选》、《聊斋志异》、 《三部中国古典小说节选》(含《西游记》、 《三国演义》和《镜花缘》节译)
第二讲
翻译理论(1)
中国翻译史
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 阶段: 一、汉代-秦符时期 二、隋-唐-宋时期 三、明清时期 四、五四时期 五、新中过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
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谈不上是语际 翻译。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 四年),佛经翻译正式开始。 代表人物:安世高(波斯人) 支娄迦谶[chèn]、支亮、支 谦=三支(月支人) 竺法护 主要活动:佛经翻译
彦琮以后,出现了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 玄奘(俗称三藏法师)。他和鸠摩罗什、 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家。
玄奘运用了下列翻译技巧: 1)补充法(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增词法); 2)省略法(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减词法); 3)变位法(即根据需要调整句序或词序); 4)分合法(大致与现在所说分译法和合译法相同); 5)译名假借法(即用另一种译名来改译常用的专门 术语); 6)代词还原法(即把原来的代名词译成代名词所代 的名词)。 这些技巧对今天的翻译实践同样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 指导意义。
• 严复生活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到根本原因不在于器物,而在于制度,他把振兴国家的希
望寄托在士大夫身上。要想从危亡中挽救国家、改变中国
贫穷落后面貌,必须启发民智,让封建士大夫们学习西方
先进的社会制度和学术思想。于是,他决定利用自己精通 英汉两种语言的优势,翻译西书,将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 介绍给中国各阶层。
• 草婴(1923-- ),俄苏文学翻译家,浙
• • • • • • • 江镇海人。 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 《静静的顿河》 列夫·托尔斯泰《高加索故事》、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一个地主的早晨》、 《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
• 罗新璋(1936-- ),法国文学翻译家,
• 这些译著均已收入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严译名著丛 刊》。
严复翻译理论
• “信”、“达”、“雅” (出自《天演论· 译例言》)
• 信(faithfulness,fidelity):准确,忠实于 原文。 • 达( expressiveness, readibility,fluency): 通顺,文字通顺,信息表达得充分详尽。 • 雅(elegance):精美,富于文采。
三、明清时代
明代万历年间直至清朝"新学"时期 代表人物:徐光启、林纾(琴南)、 严复 翻译活动: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 哲学。 翻译理论:严复:信、达、雅
四、五四时期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 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 代表人物:鲁迅、瞿秋白 翻译活动:介绍马列主义典著作和 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 在"五四"时期。 翻译理论:鲁迅主要观点是: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 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着原文的风姿。"
• 李芒〔1920--2000),日本文学翻译家,
辽宁抚顺人。 • 关于文学翻译,他认为,文学作品是内容 与形式的统一,文学翻译的任务就是忠实 地再现原作的内容与形式。 • 其译作包括德永直《没有太阳的街》、 《黑岛传治短篇小说选》
• 许渊冲(1921— ),著名翻译家,学者;
江西南昌人,1938年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 194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莎士比亚与拉 辛。1951年回国后在多所大学任英文法文 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 • “三美”主张: 意美、音美及形美
读者群体
• 当时,严复从事翻译工作之时,在文字上主要有四种选择:一是讲究文藻华丽
与对仗工整的骈[piá n] 文;二是科举考试用的八股文;三是从曾国藩开始,上承唐 宋八大家的桐城派古文;四是刘鹗、李伯元、吴趼人等人在撰写小说时所用的白 话文。严复师事桐城派的吴汝纶,在文字运用上倾向于古文,而反对骈文、八股 文与白话文。而且严复认为,中国要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就必须依靠封建士大 夫,而当时的封建士大夫都是熟读古书的。严复强调,他所期望的读者不是一般 学童,而是熟读古书的士人,假如因为不能读古书、通古文而有所抱怨,那么问
• 翻译标准的社会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民 族文化心理、社会的接受程度、精神需求、 语言发展进程、译者的内在动力、翻译的 外在诱因、相关学科(哲学,语言学等)和翻译 理论自身的发展乃至出版商的要求等。上 述情形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 , 要求翻译 活动与之相适应 , 随之变化的必然是翻译标 准。翻译标准的演变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 根源 , 其社会性和历史动态性是翻译标准的 核心。翻译解构主义主张用辩证、动态的 观点来看待翻译。
张谷若(1903--1994),著名翻译家、 学者,山东烟台人。 观点:译作应从内容、形式、风格与 语言习惯等四个方面与原作对等, 即“用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 ;在翻译中善于传达原作的意境与语言 风格,再现原作中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 傅雷(1908—1966), 法国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上海人。 文学翻译观点:翻译如临摹 名画,重神似而不重形 似。
秦符时代;代表人物:释道安,鸠摩罗什
主要活动:佛经翻译 翻译特点: 释道安主张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 译者署名,以示负责。如《金刚经》、《法华经》、 《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 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学者真谛 (Paramartha,499-569)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真 谛在华期间共翻译了四十九部经书,其中尤以《摄大乘 论》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较大。
• 译者根据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进
行翻译活动,形成翻译成果。同时,也根据自己所处
的时代和自己的翻译目的制定自己的翻译标准,各
种翻译标准实际上是译者对自己翻译实践的理论 总结。如,信达雅,尤其是雅是严复对其所处时代 的正确认识的结果,而鲁迅的硬译更具时代特色。 这些与时代性相关的翻译标准都被打上了深深的
翻译标准的社会性
•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 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 重新表达出来 。翻译是为达到某种社会目的 ,它 随时代而发展,因文化而不同,因此,指导翻译实践 的 标 准 也 必 将 带 有 深 译 的过程、产物、以及功能的时候 , 把翻译放在时 代之中去研究。广而言之 , 是把翻译放到政治、 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 。脱离了翻 译的社会性来评说翻译活动毫无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