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翻译家严复

合集下载

严复简介

严复简介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代表作品:译亚当·斯密《原富》、斯宾塞《群学肆言》、孟德斯鸠《法意》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美术通诠》等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严复作品及评传(5张)宗师。

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严复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任。

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诟病。

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

虽然如此,其立身行且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在翻译学上更是为一时之先,其风格思想影响了后期一大批著名翻译家。

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摘要:一、引言二、严复的翻译原则1.信、达、雅2.直译与意译的平衡3.保持原文风格三、严复翻译原则的实践与影响1.翻译实践2.对后世翻译工作的影响四、结论正文:严复是一位清朝末年的著名翻译家,他的翻译原则对我国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严复的翻译原则进行探讨。

严复提出翻译原则为“信、达、雅”。

首先,“信”是指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

其次,“达”是指翻译要通顺、易懂,让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最后,“雅”是指翻译要优美、文雅,保持原文的风格。

这一原则为后来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指导。

在翻译实践中,严复力求在直译与意译之间找到平衡。

直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形式和意义进行翻译,而意译则是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适当牺牲原文的形式。

严复认为,过于追求直译会导致译文生硬、不自然,而过于意译则可能使原文失去原有的韵味。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严复努力在直译与意译之间寻求最佳方案。

此外,严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保留原文的风格。

他认为,每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翻译时应尽量保持这种风格,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译文时感受到原文的魅力。

为此,严复在翻译时注意选用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体现原文的风格。

严复的翻译原则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的译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严复的翻译原则对后世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翻译工作者都以严复的翻译原则为指导,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总之,严复的翻译原则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他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为后来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准则,他的直译与意译平衡观念以及保留原文风格的要求,使他的译作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严复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创者

严复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创者

严复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创者近代翻译事业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严复无疑是一位重要的开创者。

他以其卓越的翻译能力和对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为传播和推广西方思想和知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通过介绍严复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对翻译事业的贡献,来探讨他作为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创者的重要性。

严复(1854-1921),字复之,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年轻时即显示出对外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曾学习英法文,并广泛涉猎西方哲学、政治、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

他的广泛学识为他成为一名卓越的翻译家奠定了基础。

严复的第一次重要翻译是《約翰福音》,这部作品标志着他正式开始了翻译事业。

随后,他相继翻译了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雨果的小说等在内的大量文学作品。

他不仅翻译了这些外国作品,还通过撰写相关的导言和注释,使得中国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严复翻译的作品语言流畅,忠实于原作的风格和意境,为中国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文学享受,突破了传统文学的局限。

除了文学作品,严复还翻译了大量的科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著作。

他相信,通过翻译和传播外国的科学知识,中国可以更好地引进和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

他的翻译涉及到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等,使中国读者能够了解到当时西方国家的最新的科学发展。

严复对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翻译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更在于他提倡翻译思想的创新。

他强调,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他主张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背景和文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以使得译文更加贴合目标读者的认知和理解。

他的这些翻译理念和方法对后来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翻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严复作为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创者,通过他的卓越翻译能力和对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国作品,并通过翻译思想的创新,为翻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严复的爱国事例

严复的爱国事例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他的爱国事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翻译西方著作,传播先进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国富论》
等西方著作,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自由贸易等西方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批判封建专制,倡导民主自由:严复在他的著作中批判了封建专
制制度,倡导民主自由,呼吁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3.参与维新变法,推动中国现代化:严复是维新变法的支持者之一,
他积极参与了维新变法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4.培养人才,推动教育现代化:严复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培养了
一批现代化的海军人才,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总之,严复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通过翻译西方著作、批判封建专制、参与维新变法、培养人才等方式,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严复的生平事迹

严复的生平事迹

严复的生平事迹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国家将他称为“放眼看世界”的开拓者。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严复的生平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严复的生平事迹严复,出生在一八五四年的福建侯官县的一个中药世家的家庭中。

在严复十二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

当时正在学馆上学的严复中途辍学,放弃了旧时代的科举之路。

后来他进入到福建船政学堂进行驾驶学习,在一八七一年顺利毕业,是福建船政学堂的第一批学员。

在光绪三年二月,严复只身前往英国学习海军,期间结识中国派往英国的大臣郭嵩焘。

两年后学成回国,任职福建船政学堂的教习。

而后严复在光绪十六年获得候选道的官衔。

在甲午战争后,严复深深感受到国家陷入沉陷,留学过的他看过资本社会西方国家的好。

于是开始在报上发表一系列唤醒国家改革的文章,如《救亡决论》、《论世变之亟》等文章。

在一八九五年到一八九八年对赫胥写的《天演论》进行了翻译,更向国人喊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为激起消沉的世人。

而后严复又翻译了《原富》、《群己权界论》、《名学浅说》等文章,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思想家和翻译家。

严复信达雅的故事严复最著名的思想主张是摘自他本人翻译的赫胥《天演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社会准则。

严复还是一个有名的翻译家,严复信达雅便是他的翻译之道。

严复信达雅也是他从《天演论》中摘出的。

《天演论》这本译作,不仅阐述了严复的思想主张,也提到了严复翻译时的翻译准则。

“信、达、雅”是严复在翻译生涯中总结出的金玉良言。

信字指的是相信原来的,不和本身的意思相违背,不过度夹杂译者个人的主观意识。

达字则是不过度依赖以及拘泥于本来文章的表达形式,只要达到文章意思通顺,有逻辑即可。

后人对雅字的解释有很多种看法,从字面上来说雅指的是译文时要选择词语较为得体的。

严复信达雅被后人成为是翻译界的三难说,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但是总结了翻译的必要准则,让翻译这件事情也有一句可循。

在最大限度上还原原来作者的思想,不让译者过多的带入自己的思想观点影响读者对原著的判断。

严复.doc

严复.doc

严复
严复(1854—1921年),字几道,又字又陵,福建侯官人,他是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也是系统地在中国传播西学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他是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后留学英国海军学校。

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总办。

甲午中日战争后,他发表《原强》《救亡决论》和《辟韩》等一系列政治文章,发出爱国救亡的强烈呼声,主张维新变法,并着手译述英国自然科学家赫胥黎的著作,取名《天演论》。

该书系统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起了很大影响。

戊戌变法前,他曾主办《国闻报》。

戊戌变法后,他翻译《原富》《群学肄言》《法意》等,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思想和逻辑学。

辛亥革命后,他思想日趋保守,1915年列名“筹安会”。

其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

《天演论》
《天演论》,清代严复译自英国赫胥黎所著《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

“天演”即进化之意,“天演论”即进化论。

严复不赞成把自然规律(进化论)与人类关系(伦理学)加以分割,译述时只取前面“进化论”(即天演论)命书名。

严译《天演论》只包括赫胥黎原著中“序论”与“本论”两篇。

甲午战后,严复始译此书,1898年正式出版,为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本直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著作的书。

严译《天演论》的特点不在于简单地转述赫胥黎原著,而是创造性地“取便发挥”,以求服务
于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

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对打击封建势力、宣传变法维新起过积极作用。

严复的文章

严复的文章

严复的文章严复(1908年-1995年),字国良,原名严复敬,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

他以批判性翻译而著名,被誉为“中国翻译界的先驱”。

他的著作《翻译学纲要》被誉为中国现代翻译学的奠基之作,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严复的文章深受读者喜爱,其文风简洁明快,语言精准凝练,逻辑严谨。

他的文章往往表达了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引人深思。

在严复的文章中,他通常以问题为引子,通过逐步分析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展开对问题的探讨。

他的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他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严复的文章不仅注重内容的严谨性,也注重语言的表达和修辞的运用。

他善于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严复的文章涉及的领域广泛,既有文学、教育方面的文章,也有关于翻译的专业论文。

他对文学、教育、翻译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的文章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严复的文章不仅在学术界有着重要地位,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他的文章既有理论性的论述,也有生动的描写,既有深入的思考,也有幽默的笑点。

严复的文章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他关注社会现象,关心人的命运,他的文章既有对社会问题的剖析,也有对人性的思考,他用文字传递着他对社会和人的关怀和思考。

严复的文章给人以思考和启发,他的文字充满智慧和力量。

他的文章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通过阅读严复的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思想和见解,也能够得到他的启发和教诲。

他的文章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思考。

严复的文章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

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己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和研究他的文章,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考角度。

严复的文章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

他的文字充满智慧和力量,他的观点和见解对于我们的思考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严复教育实践

严复教育实践

一、引言严复,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翻译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之父”。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以改革教育为己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严复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以及教育成果三个方面,探讨严复的教育实践。

二、严复的教育思想1. 教育救国严复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先从教育入手。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有道德、有才能、有责任感的国民,以此来振兴国家。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振兴的基石,教育救国是当务之急。

2. 民主与科学严复强调民主与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民主教育能够培养国民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科学教育能够培养国民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将民主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国民。

3.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严复主张教育要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智育是教育的核心,体育是教育的基础,美育是教育的灵魂。

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才能、有责任感的国民。

4. 实用主义教育严复主张教育要注重实用性。

他认为,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人才。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三、严复的教育实践1. 创办新式学堂严复在教育事业上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创办新式学堂。

他先后创办了福建船政学堂、北洋大学堂等,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这些学堂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教育改革严复在我国教育改革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

他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式教育。

他还主张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3. 教育普及严复认为,教育普及是国家振兴的关键。

他主张通过创办平民学校、设立奖学金等方式,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他还主张改革教育经费,保障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四、严复的教育成果1. 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严复创办的新式学堂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蔡元培、胡适、梁启超等。

历史名片:严复

历史名片:严复

历史名片:严复个人简介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

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后升为总办(校长)。

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

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主办《国闻报》。

“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

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

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实用版)目录1.严复翻译原则的概述2.严复翻译原则的具体内容3.严复翻译原则的贡献和影响4.严复翻译原则在现代翻译中的应用正文一、严复翻译原则的概述严复,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他提出的翻译原则在我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严复翻译原则是在他长期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旨在指导翻译活动,使之更符合语言规律和文化特点。

二、严复翻译原则的具体内容严复翻译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严复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忠实于原文,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2.达:要求译文通顺流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修辞习惯。

严复主张,翻译应注重语言表达的通顺和流畅,使译文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原文的意义。

3.雅:要求译文优美、简练,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严复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应注重文字的美感,使译文具有文学价值。

三、严复翻译原则的贡献和影响严复翻译原则的提出,对我国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严复翻译原则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原则,使得翻译活动更加科学、规范。

其次,严复翻译原则强调了译文的忠实、通顺和优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最后,严复翻译原则为后来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素材。

四、严复翻译原则在现代翻译中的应用尽管严复翻译原则诞生于百余年前,但其依然对现代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翻译中,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严复翻译原则,注重译文的准确性、通顺性和文学性,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总之,严复翻译原则是我国翻译史上的一座丰碑,对于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严复 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

严复 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

严复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
严复(1854-1921)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译家、思想家和改革派人士。

他在晚清的洋务运动期间,以其深厚的中西学知识和卓越的翻译工作,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严复的主要贡献在于翻译了多部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经典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托马斯·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群己权界论》等。

这些翻译作品对于中国知识分子了解西方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起到了桥梁作用,启发了一代人的思考。

在历史学考研中,通常与以下几个考点相关:
1. 洋务运动:严复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实践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试图自强的改革努力。

2. 中西文化交流:严复的翻译工作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他的贡献在于将西方的现代科学和思想引入中国。

3. 近代思想启蒙:严复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的翻译和评论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更新。

4. 变法维新:严复支持变法维新,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因此,考研学生在复习严复这一名词时,应该重点关注他的生平、翻译作品、思想观点以及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严复简介

严复简介

严复与天津
前天津时期 天津时期 后天津时期
单击添加
前天津时期的20 年,严复主要在 福建求学和英国 留学,其最显著 的特征是接受了 比较系统的西方 现代文化教育。
单击添加
达到人生顶峰
后天津时期的 20年,严复已 经成名,在名人 单击添加 光环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拥下主 要活动于上海、 北京等地,当然 也常回天津。
身世背景
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广州、厦门、上海、福州、宁波等通商 口岸先后开市,大量的鸦片和洋货涌入了中国,在禁烟 运动前的严重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老问题日趋严重。 清政府没有吸取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依旧维持着腐朽 的专制制度。面对危局,身处时代前沿的敏锐官绅们开 始放眼看世界,积极思考着应变方略
天津时期的严复
严复在天津的20年,恰值26岁到46岁,是人生最富激情和最有创新能力的 黄金时期。他先后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会办和总办,培养中国第一代 海军人才。后他主办俄文馆,培养俄语人才。严复还十分关心祖国的命运 和社会的变革,积极投入维新变法运动。他发表文章抨击现实、呼吁改革, 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同时主办《国闻报》为变法进 行舆论宣传,是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思想文化阵地。这些事已经很了不起。 但是,这些事并不是构成其崇高历史地位的核心元素。严复之所以为严复, 最关键之处是他翻译了一系列西方经业名著,特别是翻译了《天演论》, 为一代人提供了新的精神食粮,为中国人找到了新的世界观利方法论,实 现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思想启蒙。 严复在天津翻译《天演论》的时候,正逢中国社会文化大裂变的剧烈转 折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亡国灭 种的惨祸将中国推向了生死的边缘。欲救中国,“非讲西学不可”。但受 种种条件的限制,介绍过来的西学也是非常肤浅难以切中要害的。在这种 情况下思想文化界出现了黎明前的“黑暗”,转折中的“真空”。恰在此 时,严复将《天演论》等一系列西方经典著作介绍到了中国。《天演沦》 的轰动效应自不可免。1898年,《天演论》在天津正式出版后,很快风靡 全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天演论》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效应在近代中国 是不多见的。以《天演论》为标志的“严译西学”的思想启蒙是不可低估 的,严复作为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启蒙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

信札趣谈·严复

信札趣谈·严复

信札趣谈·严复信札趣谈·严复《严复》:严复(1854-1921),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翻译家。

初名体乾,改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同治五年(1866年)冬,考入福州船学堂学习海军。

1877年被派送英国学习海军,研读了达尔文、亚当·斯密、卢梭、孟德斯鸠、边沁、赫胥黎等人的著作。

1879年毕业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调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

中日甲午战争后,发表《论世变之函》《原强》《救亡决论》等论文,反对保守,提倡新学,并着手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

所译《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进化思想,唤起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

在天津翻译《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名学浅说》等书,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文化,并首次提出“信、达、雅” 的翻译原则。

译著有《侯官严氏丛刻》《严译名著丛刊》。

“凡此皆受先生之赐” ——与吴汝纶书严复像这是严复于1898年11月9日,请吴汝纶斧正《天演论》所写的一封信。

吴汝纶,安徽桐城人,同治四年进士,授内阁中书,曾为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又主讲保定莲池书院。

《天演论》译成之后,严复请吴汝纶作序,吴汝纶欣然答应。

当吴汝纶于1897年3月见到此书后,大加赞赏,并为之倾倒,在回复严复信中说道:“得惠书并大著《天演论》,虽刘先主之得荆州,不足为喻。

比经手录副本,秘之枕中。

盖自中土翻译西书以来,无此宏制,匪直天演之学,在中国为初凿鸿蒙,亦缘自来译手,无此高文雄笔也。

”此后,严复对原稿又进行了修改,于是,给吴汝纶写了这封信请其对改本再为斟酌,并对吴汝纶答应作序表示感谢。

信中说:“拙译《天演论》近已删改就绪,其参引已说多者,皆削归后案而张皇之,虽未能悉用晋唐名流翻译义例,而似较前为优,凡此皆受先生之赐矣。

”这是一封私人信件。

严复在这封信中指出,中国2000年来受着专制统治,仁爱之风扫地无余,廉耻之心尽丧,社会风气每况愈下。

著名翻译家严复

著名翻译家严复

著名翻译家:严复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1898年,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Henry Huxley,Evolution and Ethics)正式出版。

至1909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Adam Smith,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the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的《群学肄言》(H. Spenser,Study of Sociology)、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J. Stuart Mill,On Liberty)、《穆勒名学》(J. Stuart Mill,System of Logic)、甄克斯的《社会通诠》(E.Jenks,History of Politics)、孟德斯鸠的《法意》(C.D.S Montesquien,Spirit of Law)和耶方斯的《名学浅说》(W.S Jevons,Logic)等西方名著,达160多万字。

严复被尊为中国近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第一人。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说:“译才并世数严林”。

“严林”即严复和林纾。

严复是维新派人士中最著名的翻译家,他对我国翻译事业的贡献同时兼备了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

在理论方面,他的最大成就是尽人皆知的译事三难“信、达、雅”,这三字简直成了中国翻译理论史上言开必谈的金科玉律。

严复的翻译观主要体现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 ,时有所颠倒附益……。

严复个人简介

严复个人简介
英国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原富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群学肆言推崇他的庸俗进化论认为这合乎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需要群己权界论论法的精神名学社会通诠天演论等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1854.1.8—1921.10.27)
• 原名宗光,字又陵, 福州南台人。1871年 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曾作为中国第一批留 学生留学英国。 • 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 想家、教育家、翻译 家(近代中国第一译 手,翻译大量西方名 学著作,)
严复的书法欣赏
楷书条幅(回首、洛阳)
信札行书团扇(桃李)• 严复返国之后,官场失意、考试受挫,加上家庭 生活不睦,使他染上鸦片烟瘾,后来又因为生理 的病痛,持续吸食鸦片长达三十余年。这些经验 使他认识到要改革中国时所要面对的各种困难, 尤其是早婚、鸦片、八股文等,也使他深刻体认 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严复提倡禁绝鸦片以 强国强种,自己却身陷烟瘾无法自拔,为此一落 差的最佳例证。 • 我们很难想象这位翻译大师早上以典雅的文言文 翻译《天演论》,鼓励国人发愤图强,而下午则 躺在床上吸食鸦片的情景;然而,严复主要的作 品都是在鸦片提供身心舒缓状况之下所写出来的。 同时因为鸦片吸食的经验使他深刻地体认到要挽 救“中国者,固病夫也”的困难。
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
1866年(同治5年)的冬天,福州一个刚创办的海军学堂招生,闽 广一带许多家道比较困难人家的孩子都去投考。 揭榜了,孩子们聚集在船政局前。只见榜首赫然三个大字:严崇光 (后改名严复)。这个十四岁叫严宗光的少年。父亲原是乡里间一位 儒医,母亲是一个“布衣”的女儿,家道本不宽裕。不幸,父亲在这 一年死了,母亲、两个妹妹和他的生计,只能靠母亲作女红维持。这 时,福州船政局开张,学堂招生,食宿全免,每月有四两白银补贴, 每三个月考试一次,成绩列为一等,可领赏银十元。 考试题目是由新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所出,也许因为丧亲丁忧的缘 故,出了《大孝终身慕父母论》的考题。它使丧父不久,刚经历了与 亲人生离死别的严复,不免触题生情,有感于怀,笔端流露了对亡父 的哀思,对母亲含辛茹苦的感情,挥笔成章,写下了几百字的一篇声 情并茂的文章。此文很得沈葆桢的击赏。 严复格外珍惜进学堂的机会,特别刻苦勤奋,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同治十年,在理论课结业大考中,严复考了最优等。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严复(1894-1956)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的翻译原则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一、严复翻译原则的背景与特点严复是中国现代翻译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的翻译原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严复的翻译思想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 意译为主:严复提倡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传递原文的意思和思想,而不仅仅是字面的翻译。

他认为翻译应该致力于表达原文的内涵和精神,而非逐字逐句地转换词语,这种翻译方式能更好地使译文与读者产生共鸣。

2. 文化因素的考虑:严复注重将原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目标文化相结合,以达到更好地沟通和理解的效果。

他认为翻译者不仅要具备优秀的语言学习能力,还要对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3. 借鉴西方语言学研究成果:严复的翻译原则受到了西方语言学的影响,尤其是他引入和应用了西方的功能翻译学和等值翻译理论。

他强调了语言表达的功能和效果,并试图通过翻译实践来达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传递。

二、严复翻译原则的应用与实践严复提出的翻译原则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也在实际翻译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他的翻译作品涉及文学、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他的《红楼梦英译》。

在《红楼梦英译》中,严复秉持着自己的翻译原则,努力将原作中的情感、意境和文化内涵传达给英语读者。

他运用了大量的意译手法,灵活运用英语表达方式,使得译文在保持原作风貌的同时,也具有了独特的英语特色。

他的翻译工作不仅展现了他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也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了《红楼梦英译》外,严复还翻译了许多其他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为中国现代翻译事业奠定了基础。

他的翻译作品多才多艺,而且准确传达了原著的风格和特点,使得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和感受到原著的魅力。

三、严复翻译原则的影响与启示严复的翻译原则对中国的翻译事业影响深远,不仅为后来的翻译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为翻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严复

严复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

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后升为总办(校长)。

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他的译著既区别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

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主办《国闻报》。

“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

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

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严复的西学教育经历

严复的西学教育经历

严复的西学教育经历严复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翻译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以严复的西学教育经历为题,从他的学习经历、翻译事业和教育理念三个方面进行创作。

一、学习经历严复生于清朝末年,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他从小就对西方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年轻时,他远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东京高等商业学校和早稻田大学,接受了系统的西学教育。

在日本期间,严复不仅学习了西方的科学、哲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还深入研究了西方文学和艺术,培养了自己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二、翻译事业严复毕业后回到中国,投身翻译事业。

他将自己在日本学到的西方知识和文化带回国内,开始了一系列的翻译工作。

严复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经典著作,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笛卡尔的哲学著作等。

他将这些作品引入中国,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西方的文学、哲学和艺术,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教育理念严复在教育领域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主张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严复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培养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严复的西学教育经历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翻译事业,将西方的知识和文化引入中国,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

他的教育理念也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严复的贡献将永远铭记于心,他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先驱之一。

严复翻译家的功勋

严复翻译家的功勋

严复翻译家的功勋严复,作为中国现代翻译家的代表之一,为中外文化交流与翻译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颗明星,无论是在翻译实践上还是在翻译理论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严复作为翻译家的功勋。

一、生平严复,字代庵,号称一悟道人,生于清朝乾隆四十年(1775年),卒于道光十年(1830年),享年五十六岁。

严复早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中西文化,擅长多种语言,如中文、英文、法文等,为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翻译实践严复热爱翻译事业,对翻译充满了激情和热忱。

他致力于将中外文化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翻译将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引进中国,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严复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在翻译实践方面,严复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拜伦的诗歌等。

他从源语语境和目标语语境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准确地传达原作的风采和韵味。

严复在翻译实践中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美感的表达,尽可能还原作品的原汁原味。

此外,严复还创立了翻译学堂,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

他注重培养学员的外语水平和翻译技巧,通过反复训练和实践,使学生们在翻译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严复对学员们的培养和指导使得中国翻译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三、翻译理论严复不仅在翻译实践上有卓越的成就,在翻译理论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信”、“达”、“雅”三大翻译原则,对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信”是指要忠实地传达原作的意思和思想,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不加以歪曲或改变。

严复强调翻译要准确无误,不得违背原作的本意。

“达”是指要使译文能够顺畅流利地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严复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应该能够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雅”是指要使译文具有优美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性。

严复主张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语言美感,使译文更富有文学价值。

综上所述,严复作为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翻译理论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翻译家: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1898年,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Henry Huxley,Evolution and Ethics)正式出版。

至1909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Adam Smith,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the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的《群学肄言》(H. Spenser,Study of Sociology)、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J. Stuart Mill,On Liberty)、《穆勒名学》(J. Stuart Mill,System of Logic)、甄克斯的《社会通诠》(E.Jenks,History of Politics)、孟德斯鸠的《法意》(C.D.S Montesquien,Spirit of Law)和耶方斯的《名学浅说》(W.S Jevons,Logic)等西方名著,
达160多万字。

严复被尊为中国近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第一人。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说:“译才并世数严林”。

“严林”即严复和林纾。

严复是维新派人士中最著名的翻译家,他对我国翻译事业的贡献同时兼备了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

在理论方面,他的最大成就是尽人皆知的译事三难“信、达、雅”,这三字简直成了中国翻译理论史上言开必谈的金科玉律。

严复的翻译观主要体现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 ,时有所颠倒附益……。

严复早期偏重意译,略亏于信,尤其是《天演论》,翻译时“不斤斤于字比句次”,”时有所颠倒附益”,就连他自己都承认“实非正法”:《天演论》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他用“达旨”的方法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主张(“取便发挥”),
适应当时维新变法、救国图存的需要,这是当时的爱国者责无旁贷的。

例: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

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计有天照草昧,人工未施。

早期,严复他通过序言和大量的按语来阐发自己的见解,并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把原书的理论改造成中国人可以用来反封建、反侵略的进步学说。

严复中期的译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对拟议著作细心
研究,在译述时,能写出非凡的译例言和序跋,旁征博引,对原著多所阐释。

这期间的译文有:《原富》( 1901-1902 )、《群学肄言》(1903)、《社会同诠》(1904)、《名学浅说》(1909)。

例:
The greatest improvement in the productive powers of labour, and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skill, dexterity, and judgment with which it is anywhere directed, or applied, seem to have been the effects of the division of labour.
天下只常言曰:民生在勤。

然则,力作者将斯人所定于天之分
而无可逃者欤?虽然,均力作矣,其得效则此多而彼少,其致力则此益疾益巧。

而彼常拙常迟,其故果安在也?曰:其事首判于功之分不分。

严复中期的翻译多采取直译,郭延礼称其译作“古雅典丽,铿锵有声,很显示出译者高深的古文功力”。

严复晚期的译作“更为随便”。

译作包括:《支那教案论》、《欧战源起》等。

严复译西方近代社会科学著作是与“旧学”作较量,抵制当时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陈词滥调,意在向国人证明学习“西学”不能只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船坚炮利”,而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方法和民主政治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