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特勒和严复的翻译理论比较和分析(英文)(课堂)

合集下载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的异同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的异同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的异同
严复和泰特勒是翻译领域的两位重要学者,他们各自提出了独特的翻译原则。

虽然两者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同之处:
1.好的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含义:严复和泰特勒都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保持原文的风格和声音。

2.适应目标文化的需求:严复和泰特勒都主张翻译应该考虑到目标文化的需求,将原文的内容转化为目标文化读者容易理解的形式。

3.翻译应该是可读的:严复和泰特勒都认为,翻译应该是流畅、通顺的,读起来应该像一篇本地语言写的文章。

差异之处:
1.目标语言处理的角度不同:严复更加注重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等效性,强调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泰特勒则更加关注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允许适度调整原文来满足读者的习惯和理解。

2.对流畅性的看法:泰特勒更加关注翻译的可读性,认为流畅通顺的翻译是最好的翻译。

而严复则更加注重准确性,即使读起来稍显生硬,只要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也是一个成功的翻译。

3.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严复强调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源语言的文化内涵。

而泰特勒则更注重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认为翻译应该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习惯。

总之,严复和泰特勒的翻译原则在一些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在传达原文意思的准确性上都有共同的关注点。

同时,他们也都认为翻译应该是可读的,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作者:赵宝莹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年第01期[摘要]本文将系统阐释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并在辨证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对严复的“信达雅”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进行对比分析。

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翻译实践经历的异同去分析各自翻译理论的异同。

目的在于去利用各自的优点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译论;严复;泰特勒;辩证唯物主义一、中西翻译标准简述在中西翻译发展历史中,各学者和翻译家们始终未停止过对翻译标准的探讨。

他们大都先后对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追溯至几千年前,我国的翻译标准就有道安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

而后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

而西方的突出代表有十六世纪法国多雷的“翻译五要素”,德国路德的“翻译修补七规则”,十八世纪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二十世纪英国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美国奈达的“动态对等”。

本文是挑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翻译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加以对比,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分析两者的异同及可能造成两者相似之处的原因。

二、严复“信达雅”的阐释1898年,严复在其译著《天演论》的序《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标准。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以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从内容上来看,严复主张的信达雅中的“信”是对于原文的思想和内容的忠实,同时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忠实。

“达”是达旨,达意,其前提也是译入语的表达要通顺,不拘泥与原文的形式而求通顺,求“达”也是为了取“信”两者是辨证统一的。

“雅”,指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是为“达”服务,是求达的手段,最终服务于“信”,而不是并列于“信” 和“达”的第三个标准,故,雅是为达,达是求信,信又是最根本的原则。

比较严复三原则与泰特勒三点的不同

比较严复三原则与泰特勒三点的不同

Tytler's translation theory
(I)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in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2
Tytler's translation theory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of Tytler, in which he puts forward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which is first introduced in China in the period of May the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by Zheng Zhenduo. In the book of Three Issues on Translating Literary Works (《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 the second question is about the method of translation, in this paper he introduces Tytler's work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nd his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to Chinese translators systematically.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作者:李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6期摘要:对中国翻译影响至深的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与作为西方翻译理论开山之论的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表述相似。

本文将从这两种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来源,含义,意义及影响等方面比较,旨在清楚阐述这两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说明这两个理论虽然有相似性,但却只是人类翻译相似性和思维及认知共性的产物。

关键词: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严复,“信,达,雅”,比较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隄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比较严复三原则与泰特勒三点的不同

比较严复三原则与泰特勒三点的不同

the term, like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which could cause controversy.
2.He clarifies and deepens the metaphor

cognition"the translator is a painter". He
3
Tytler's translation theory
(I)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in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2
Tytler's translation theory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of Tytler, in which he puts forward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which is first introduced in China in the period of May the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by Zheng Zhenduo. In the book of Three Issues on Translating Literary Works (《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 the second question is about the method of translation, in this paper he introduces Tytler's work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nd his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to Chinese translators systematically.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都在各自国家的翻译史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有诸多不同。

本文通过对两者的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两理论背后蕴藏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表达方式和传统心理。

标签:信达雅;三原则;对比分析一、引言严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在其译著《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的翻译原则:“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 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 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而雅。

”“信达雅”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推崇,并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达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

成为“译书者的唯一指南,评译文者的唯一标准,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梁启超曾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

”罗新璋认为这一理论, 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

”(罗新璋1984:6),还有评论说:“绝大多数翻译者或多或少都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并在这套理论基础上发展他们自己的见解”(刘靖之1981:377)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斯坦纳(Steiner)在其里程碑式的译论巨著《通天塔》中指出,“1792年,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这一重要论文,标志着集中反映了直接来自实践的经验时期结束了(庄绎传译,1987:33—34)。

再探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观点之差异

再探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观点之差异

再探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观点之差异(Re-exploring the Difference in the Viewpoints of Translation between Yan Fu andAlexander Fraser Tytler)陈瑞山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应用英语系、口笔译研究所摘要国内学界提到严复的翻译圭臬「信达雅」时,常常会与苏格兰的泰特勒在《翻译原理论》中所揭橥的「三条翻译通律」相提;不过,多半都说严氏「信达雅」观念之形成是受到泰特勒氏之影响。

而这类「影响」论述,又常流于历史性的巧合或自传式的主观判断,或表象上的模拟,较缺乏就两者间对翻译的本质性认知的客观探讨。

这种看法对于出生较晚、身处内外交迫特殊时空背景的中国知识分子严复,在其翻译领域的学术地位上是否有欠公允,颇值得我们来做个探究。

本专题研究计划拟用文本研究的方法,以严复所译《天演论》书里的<译例言>文本为主,就其中谈到的「信达雅」三原则与泰特勒的著作《翻译原理论》文本内所揭示的「总原则」及自此演绎出的「三条翻译通律」所蕴含的翻译问题,探索并分析他俩内在观念与结构上之差异。

本文研究内容则包括严复、泰特勒个别建构的翻译理论其动机的差异、总原则的显与隐、翻译原则重要性次序的排列、执行翻译原则工作难度的分级等四大重要项目,再指出他们之间真正的差异,并从而探索他们独自的翻译观之面貌。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译例言、翻译三难、信达雅、泰特勒、翻译原理论、三条通律、翻译艺术、翻译总原则。

Re-exploring the Difference in the Viewpoints of Translation between Yan Fu and Alexander Fraser TytlerRuey-shan ChenDepartment of English&Institute of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 National Kaohsiung Fir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bstractOftentimes when local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discuss Yan Fu’s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Xin, Da, and Ya”as criteria for judging what is a good translation, they tend to associate Yan’s remarks with the Scottish professor Alexander F. Tytler’s “Three General Laws of Translation” propounded in the latter’s Essay on Principle s of Translation. Yet, that Yan is generally believed to have modeled his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upon those of Tytler is held as a popular opinion. In other words, Tytler’s general principle had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Yan in forming his idea about translation. However, this kind of opinion concerning the so-called influence, usually based on some historical coincidences, biographical inferences or some seemingly “supposed-to-be” analogies among their translating rules, is always biased and subject to doubt; therefore, it would be more objective if one could do an analytical exploration of what their individual texts mean in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Thus, it is worthy of a study to see whether this popular opinion is truly fair to Yan Fu, a Chinese patriot-intellectual, considering thathe lived in a period of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upheavals.Aiming to shift the focus from the study of Tytler’s possible influence on Yan to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respective viewpoints about translation, this research proposal will employ the method of textual analysis to re-explore those important translating issues brought up both in Yan’s “Words on the Instances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Evolution” and Tytler’s Essay on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respectively, especially with an emphasis on their intrinsic differenc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ideas. This comparative study explores the four essential aspects of translation: (1) the motivation for establishing the rules, (2) the declared and the undeclared principal guidance on translation, (3) the order of importance of the rules, (4) the order of difficulty in implementing the rules, in the hope that the individual insights of and true differences between Yan Fu and Alexander F. Tytler will be distinctly demarcated.Keywords: Yan Fu,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xin da ya, Evolution and Ethics,Alexander Fraser Tytler, three general laws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as an art, principal guidance on translation.在国内对严复(1854-1921) 的翻译观之研究可说是个老议题。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之谦《法句经序》:“仆初谦其为词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劂义,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梵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

”“严”即“庄严”之“严”,与“饰”变文同意。

正如钱钟书所说“三字皆已见此”。

鲁迅说过“严又陵为要译书,查过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

所以严复翻译三字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取自中国传统的文论和美学原理。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对比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对比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对比作者:韩琳路云芳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1期[摘要]国内有学者认为“信达雅”有抄袭泰特勒三原则之嫌。

本文首先介绍两种理论原则,接着追溯出各自的文化渊源,随后对比两种理论的异同,从而阐释如此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严复泰特勒比较译学作者简介:韩琳(1984-),河北省曲阳县人,女,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信达雅”“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它为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标准理论奠定了基石。

现就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作一简单介绍:“信达雅”原是写作标准。

严复根据翻译工作的性质把“修辞立诚”的“诚”演化为“信”。

“信”字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作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字直接套用了孔子“辞达而已”中的原文和原意。

其含义很明显,就是使译文通顺明白地转达原作所提供的信息。

若把“雅”理解为美雅的形式,则为断章取义。

而严复的“雅”即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

他用雅言是为了迎合当时知识分子的口味,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求“达”、求“信”的目的。

由此可见,求“雅”是为求“达”,求“达”是为求“信”,最后落脚点在“信”上,同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者互为条件。

(二)泰氏三原则1790年,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好的翻译就是把原作的优点完整地移入到另一种语言中,使得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能够像原语读者明确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原作那样,领悟和感受译作”。

由此定义泰特勒推论出翻译的三大原则:1)译者要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的性质相同;3)译作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这三个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如果在不得以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得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

严复与泰特勒之译论比较

严复与泰特勒之译论比较
使移 入 语所 属 国的本 地 人 能够 明 白地 领悟 ,鲜 明地感 受 ,如 同使 用原 作语 言 的人所 领悟 ,所 感受 一样 。”
严复翻译标准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语义含 混,对 “ 、达 、 信 雅”没有做 出明确的界定。如果严复的 “ ”包含 了行文风格在 信 内 ,那么一个 “ 信”字 就足以涵 盖泰特勒 的三原则 , “ 达”和
teda ote r iawr ; ( ) hth y d anrf ri h es f inl o i og k h 2 T ate te n ne owi g s la m t n
so l eo eslec aatrwt a o eoiia; ( h udb fh a h rce i t t fh rgnl t n hh t 3)T a te ht h
文 史 酮 究
严复与泰特勒之译论 比较
赵佰 儒
( 陕西 国际 商贸学 院 摘
陕西
咸阳
7 24 1 0 6)
要 :本 文首 先介 绍严复 “ 达雅 ”说 和泰 特勒翻 译 原则 ,然后从 文化 渊源 和理论 内容 方 面对 比二者 的异 同 ,以此证 明 两者分 属 中西 信
方传 统译 论 的宝贵 遗产 ,应该 正确 对待 中国译 论 ,适 时吸 收 国外 理论 的精华 。 关键 词 :严复 “ 信达雅 ” 泰特 勒 三原则 差异
“ 、达 、雅 ”是 严 复 19 年在 其译 作 《 信 88 天演 论 ・ 例言 》 译 中提 出 的 。 “ ”的 含义 广 泛 ,既包 括 对 原文 思想 内容 的 信 ,也 信
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 的信 。 “ 达”则指 “ 达旨”,其前提是汉语
表 现 要 通顺 。他说 : “ 事 三难 ,信 达 雅 。求 其信 ,已大 难矣 。 译 顾信 矣 不 达 ,虽 译犹 不译 也 ,则 达 尚矣 。”这 显 然是 在说 “ ” 达 比 “ ” 更重 要 ,严 复 是不 是 由此就 不要 “ ” 了 呢?非 也 ,请 信 信 往下看 : “ …… 凡 此 经 营 , 皆 以为 达 ,为 达 即 所 以 为信 也 。 ” 即 “ ” 的 目的还 是 “ ” 。 由此 可 见 , 自 “ ” 至 “ ”至 达 信 信 达 “ ”都 是 在追 求 “ 旨” 即 “ 雅 达 意义 不倍 于本 文 ” 。 “ 为达 ,即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比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比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比作者:林坤妮来源:《人间》2016年第25期摘要:本文将系统阐释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并在辨证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对严复的“信达雅” 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进行对比分析。

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翻译实践经历的异同去分析各自翻译理论的异同。

最后提出,应当正确对待中西译论的异同,不可忽视中西译论自有的传统,同时要相互参照,相互阐释,以发扬传统译论的特色。

关键词:中西译论:严复;泰特勒;辩证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74-01一、中西翻译标准简述在中西翻译发展历史中,各学者和翻译家们始终未停止过对翻译标准的探讨。

他们大都先后对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追溯至几千年前,我国的翻译标准就有道安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

而后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

而西方的突出代表有十六世纪法国多雷的“翻译五要素”,德国路德的“翻译修补七规则”,十八世纪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二十世纪英国纽马克的“语义翻译” 和“交际翻译” 以及美国奈达的“动态对等”。

二、严复“信达雅”的阐释在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修辞立诚”是说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翻译固然不是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而是译者要正确传达原作者的真实感情或意图。

“辞达而己”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说的话写的文章要使别人明白,同样,翻译的译文要使读者理解。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文章必须要讲究文采。

如果文词平庸,味同嚼蜡,则欲明道,又会有多少人去看?三、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阐释l790年,英国翻译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的《论翻译的原则》中他指出:“Agoodtranslation can transplant the advantages of the source text into another language completelyand thoroughly.”“transplant”就是“成功地遷移或移植”,也就意味着某事物转移到新环境后达到了匹配与适应的状态。

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理论之比较

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理论之比较
雅 往 往被认 为是 一个 三元标 准 , 际上信 、 高于雅 , 实 达 而信

泰 特 勒 的 翻 译 原 则 和严 复 的 三 字 原 则
1 9 ,英 国著名 翻译 理论 家亚历 山大 ・ 雷泽 ・ 7 0年 弗 泰特
勒在他 的著作 《 翻译 的原则 》 论 中指出 :好 的翻译 就是把 原 “
翻译标 准是 翻译 活动必 须遵循 的准绳 ,是 衡量译文 质 量 的尺度 , 也是从事翻译要努力 达到的 目标。翻译标 准是翻
译 理 论 的 核 心 问 题 , 而 , 对 翻译 的 标 准 , 来 是 众 说 纷 然 针 历
纭 , 人难于选择 。 中西 历史上各个 时期各 个流派 的翻译 使
[ 键词 ] “ 关 信达雅” ; 说 翻译三原则; 比较 [ 中图分类 号 ] H 1. 35 9 【 文献标 识码 ] A 【 章编 号 】 17— 60 20 )3 08— 3 文 6 2 81 (0 90— 0 2 0
免的,完全” “ 复写 出原文的思想 , 即便在理论上可能做到 , 在实 际翻译 中也是难 以实现的。在提 出这三大原则后 , 泰特勒还指 出 ,它们 的排列是按其重要程度 的不 同而定 的。当不能兼顾
作 的优点 完整地移人 到另一种语 言中 ,使得译 人语 国家 的
又远 比达重要 。正如严复所 说 : 凡此经 营 , “ 皆以为达 , 达 为 即所 以为信也 , 求雅 , 则刻意求 显 , 即为 达。” 雅” 实 亦 求“ 为 “ , “ ” 信” 最后 的落脚点在 “ 上。 达” 求 达 为“ , 信”
时 , 当首先牺牲第三条 , 应 其次牺牲第二条。他认为, 无论在什
么情况下都不能 因笔调而偏离思想 ,也不能只顾译作文泰特 勒 的翻译理论 比较全面、 系统 , 它不仅是英 国翻译 理论史 , 而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发布时间:2021-11-11T02:16:17.581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3期作者:孔慧娜[导读] 长久以来,中外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翻译标准。

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摘要:长久以来,中外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翻译标准。

古往今来,时代更迭,中西方对于翻译标准的相继提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其中颇具争论的当属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和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之间的比较。

两者因为类似而被许多翻译学家放在一起讨论研究。

鉴于两种翻译原则在中西翻译领域的突出地位,本文详细解读两种翻译原则,并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两者的相似之处,从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三个方面指出两者差异。

旨在解剖出各自的优点,总结翻译实践的精华,进而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翻译标准;严复“信达雅”;Tytler(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异同 Abstract:For a long time,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for Chinese and foreign translators in their explor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Through the ages,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put forward one after another,and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contended with each othe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Yan Fu's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principle and Tytler's "thre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s quite controversial. Both are discussed and studied together by many translators because of their similarity. In view of the prominent posi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principles,analyzes their simila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and points out their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origin,mode of thinking and value orientation. The aim is to dissect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summarize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Chinese&Western Translation Criterion;"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Tytler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Similarities&Differences1.中西翻译标准简述中国翻译史已历经几千余年,但是早期,人们并没有系统地总结出翻译标准,后来随着中西文化逐渐交融汇通,翻译工作者开始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翻译规则和标准。

泰特勒和严复的翻译理论比较和分析(英文)PPT课件

泰特勒和严复的翻译理论比较和分析(英文)PPT课件
4
+ Description of a good Translation I would therefore describe a good translation to
be, That, 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
(2007)
11
+ 挖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 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莫言(诺贝尔奖讲座)
+ When we dug up the grave, we saw that the coffin had rotted away and that her body had merged with the damp earth around it. ——葛浩文(译)
7
+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 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莫言(诺贝尔奖讲座)
+ My earliest memory was of taking our only vacuum bottle to the public canteen for drinking water. ——葛浩文(译)
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 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 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

辨析严复泰特勒的翻译理论

辨析严复泰特勒的翻译理论

辨析严复“信达雅”说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即“达”的目的还是“信”。

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

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

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

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

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

“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

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

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泰特勒非常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提出信达雅后 ,并没周 知 , 复 是 偏重 于意 译 的 , 此 经 营 , 以 为 达 。 严 凡 皆
为达 即所以为信也 。此话一 出, 质上是用达架空 了信 , 实 因为 在翻译的过程 中, 除了守住原 文的意义之信外 , 要求表现原作
技术与市场
第 l卷第1 0 0 7 期2 1 年
专 霉 礤 宠
严 复与泰 特 勒翻译 原 则 的对 比分 析
杨继良
河 南工业职业技 术 学院 河南 南阳 43 0 709
摘要 : 文介 绍 了严 复 “ 达 雅” 本 信 与泰 特 勒 “ 译 三原 则 ” 理论 以及 两种 理 论在 各 自文化 体 系 内的 渊 源 , 翻 的 比较 了双 方 在动杌、 重要 性 、 难度 分 级 、 值 取 向 和 思 维方 式 等 方 面的 差 异 , 明 了两者 分 属 中西 方传 统 翻 译 理论 的 宝贵 遗 产 , 出 价 说 提
的形式和文体等方面信是难 以达成 的任务。由此 , 我们可看出
“ 是严复三难原则中最重要的 ; 达” 其次, 是信 ; 再其次 , 是雅。 泰
同样西方译界也很早就关注翻译原则问题 。在古代 , 有西
塞罗的“ 解说员” 式翻译和“ 演说家 ” 式翻译 ; 在中世纪 , 波伊提 乌的宁要“ 内容准确” 不要“ 风格优雅” l世纪 , ;7 德莱顿提出 :) 1
这 两 种 理论 的相 似 , 主要 是 由 于 翻译 思想 发 展 的相 通 性 。
32 差 异 体 现 .
“ 信达雅” 19 年严复在《 天演论 ) 是 88 ( 译例言》 中提出的“ 译 事三难 ” 信 ” 。“ 字含义广泛 , 既包括对原作思想 内容的信 , 也包

严复和泰特勒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

严复和泰特勒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

严复和泰特勒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作者:汪晶来源:《校园英语》 2021年第10期文/汪晶【摘要】100多年来,翻译界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这三大翻译标准的内涵和来源进行了多种阐释和猜测。

一些学者认为严复的翻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18世纪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泰特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严复、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揭示中西翻译理论研究发展不断交流、互通、融合的过程。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三原则【作者简介】汪晶(1981.04-),女,四川都江堰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和英语教学。

严复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翻译界对“信、达、雅”的诠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同时人们对“信、达、雅”的来源也是意见不一。

归纳起来,有四个出处:源自中国古代文论、源自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源自其翻译实践、源自西方翻译理论。

一些学者推断严复的“信、达、雅”来自西方。

原因有三:1.严复曾经留学英国;2.他的“信、达、雅”与18世纪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有很多相似之处;3.有人指出听严复的学生伍光建和周越然说过严复的“信、达、雅”来源于泰特勒。

但这仅仅是推测,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

下面笔者将简单介绍严复和泰特勒的翻译理论,然后进行比较,来揭示中西翻译理论研究发展不断交流、互通、融合的过程。

一、严复的翻译理论严复在翻译理论上最大的贡献是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严复的“信、达、雅”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所谓“信”,就是形式和内容上都应忠实于原著。

但严复认为,为了内容上的忠实可以牺牲形式上的忠实。

“达”就是译文通顺畅达。

严复所指的“达”就是把原文的内容在译文中很好地表达出来,使译文的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原意。

译者必须首先清楚地领会原作的精神再进行翻译,这样才会使译文通顺易懂。

严复在谈到“雅”的时候,更多的是指用合乎规范的语言来进行翻译。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汉译再辨正--兼论严复三字原则和泰特勒三原则乃异曲同工之作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汉译再辨正--兼论严复三字原则和泰特勒三原则乃异曲同工之作

Further Amendment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hird Principle of Tytler’s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作者: 李田心[1]
作者机构: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510545
出版物刊名: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46-4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1期
主题词: 泰特勒;郭建中;翻译三原则;再辨正
摘要: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的中文译文在中国被广泛引用,是翻译教科书中的金科玉律。

郭建中教授在《中国翻译》发表的文章中将翻译三原则的第三原则的译文由“译作应具备原作所
具有的通顺”修改成了“译作应具备(目的语)原创作品所具有的通顺”。

郭教授的修改比较
好地表达了泰特勒的第三翻译原则的确切内涵。

深入研究发现,泰特勒的第三翻译原则修改后
的译文还必须进一步修改。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中的ease不能翻译成“通顺”,可以修改成“自然流畅”。

严复的翻译标准也是三(字)原则,和泰特勒三原则乃异曲同工之作。

适用于比较译著的翻译原则分析

适用于比较译著的翻译原则分析

适用于比较译著的翻译原则分析杜素霞【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并且把翻译家严复著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进行比较分析,论述为什么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比较适合对英汉小说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并且得出结论,在评价文学著作译本的过程中,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比严复的“信、达、雅”更容易,更适合,也更具有可操作性.【期刊名称】《福建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4)004【总页数】4页(P101-104)【关键词】翻译原则;比较;分析【作者】杜素霞【作者单位】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泰特勒作为18世纪的伟大翻译理论家,他在《翻译的原则》里提出的“翻译三法则”至今仍被许多学者奉为圭臬。

而其后我国清代翻译家严复于1898年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也影响深远。

在对译著进行分析时,也常常选用这两种翻译理论作为标准。

然而,究竟选用哪一种更好呢?本文试就二者作一比较,并以托马斯·哈代《苔丝》为例,就分析评价译著适用的翻译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泰特勒著名的翻译三原则(一)泰特勒著名的翻译三原则英国翻译家泰特勒于1790年在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了题为《论翻译的原则》(Essayon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的论文,随后出版了单行本。

他在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Tytler’s Three Principles):Ⅰ.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Ⅱ.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original.Ⅲ.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2291.译作应该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泰特勒认为,译者要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首先必须精通原作的语言,其次必须十分熟悉所译的题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