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理论简介PPT课件

合集下载

翻译理论与技巧第一讲总论(课堂PPT)

翻译理论与技巧第一讲总论(课堂PPT)
“化”、“讹”具有一脉相承,彼此呼应的意义。翻 译的作用“诱”,难以避免的毛病“讹”和翻译的最 高境界“化”联系一起。翻译的过程就是引“诱”、 避“讹”、求“化”的过程。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 文学转变为另一个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 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持原作的风味, 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Thomas Huxley, Prolegomena to Evolution and Ethics.
可以有把握地想象,二千年前,在凯撒到达不列颠南部 之前,从我正在写作的屋子的窗口,可以看到整个原野 是处在一种所谓“自然状态”之中。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 诸景,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凯 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 施……
深奥才能达意,是复古的思想。核心是译作的文学价 值和艺术价值比较高。
13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洋学说和文学的做法,对他们惯用的“转述译法”提 出挑战,采用新的译法——忠实于原文的白话文的直 译法。
20
“易解”和“丰姿”的双标准: “力求易解”和“保存原作丰姿”:既要通顺、又要
忠实,是对“信达雅”的传承和发展。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为辅” “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翻译理论概述课件

翻译理论概述课件

中世纪翻译理论
总结词
中世纪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 可读性。
详细描述
中世纪的翻译理论更加注重译文的流 畅性和可读性,强调在保持原文意义 的基础上,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
文艺复兴时期翻译理论
总结词
文艺复兴时期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自然表达和修辞效果。
详细描述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的自然表达和修辞效果,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美感,同时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 性。
VS
跨学科研究的实践意义
跨学科的翻译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翻译的 质量和效率,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 交流和理解。例如,在跨文化交际中,翻 译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的背景和特点,运 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更好地处理文化 差异和冲突。
全球化的视角与多元文化的交流
全球化对翻译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翻译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全球化视角下的翻 译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总结词
技术翻译涉及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要求译文准 确、专业、规范,能够满足特定领域的技术要求。
详细描述
技术翻译要求译者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 理解原文的技术细节和术语。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注 意译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确保技术信息的准确传递。
口译
总结词
口译要求译者具备快速、准确地传达信息的能力,包括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等形式。
近现代翻译理论
总结词
近现代翻译理论呈现多元化和跨学科的发展趋势。
详细描述
近现代的翻译理论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强调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02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翻译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回顾课件

翻译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回顾课件
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译文的功能和交际性。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总结词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包括语言学派、文学学派、文化 学派和社会学派。
详细描述
语言学派强调语言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关注语言之间 的对等和转换。文学学派关注文学作品的翻译,强调 译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文化学派则关注文化背景和 内涵的传递,强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社会学派 则将翻译置于社会语境中考虑,关注翻译的社会功能 和影响。这些流派各有侧重,但都是为了提高翻译的 质量和效果,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作。
01
02
03
增词
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原文中 没有的词句,以使译文更 加流畅、自然,补充原文 中隐含的译文更加简洁、 明了,避免冗余和重复。
词类转译
改变原文中某些词的词性 ,以适应目标语的表达习 惯和语法规则,使译文更 加地道、自然。
03
语言与文化差异
语言结构差异
翻译理论与实践基础 知识回顾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翻译理论概述 • 翻译技巧与实践 • 语言与文化差异 • 翻译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 翻译工具与技术 • 翻译实践案例分析
01
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 将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信 息的传递和交流。翻译的性质包括语言性、文化性和 交际性。
总结词
文化意象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特定形象或概念,对于翻译者来说,如何 处理这些文化意象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详细描述
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或表达方式,需要进行适当的 解释或转换,以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例如,“龙”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含 义截然不同,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讲翻译概述》PPT课件

《第一讲翻译概述》PPT课件
time 重译 interpret again
五、 翻译的起源 (The Origin of Translation)
最早的翻译是口译。翻译的历史和语 言的历史一样长。中国最早的有记载 的翻译始于汉代--西汉(Han Dynasty-Xi Han.)。大约在2000前。我国的翻 译活动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
具体方法:
逐句 sentence by sentence interpretation 逐段 paragraph by paragraph interpretation 即席 impromptu/extemporaneous
interpretation 读稿 interpretation by reading the passage 同声 speech and interpretation at the same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崖若比邻”
科学翻译: If you've on earth a bosom friend He is near you to you though at world apart.
文学翻译: If you have friends who know your heart, Distance cannot keep you apart.
玄奘:
曾于唐太宗贞观2年(公元628年)去 印度求经,17年后带回57部佛经。其 中30部是因明学(逻辑学)。并将75 部 译为汉文。更重要的是他首次进行 汉译外的尝试,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 为梵文。成为汉以外的鼻祖。在理论 上,他提倡“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实践和理 论研究影响深远。玄奘、鸠摩罗什和 真谛一直被视为我国佛教学三大翻译 家。
我们也尝试给翻译下个定义:翻译是把一种语 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 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 特别是推动译入语文化信兴旺发达的目的。

中西方翻译理论汇总PPT课件

中西方翻译理论汇总PPT课件

theories (e.g.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 polysystem theory);
research methods (e.g. descriptive, empirical);
CHENLI
redefine the concepts ‘literal’ and ‘free’ in operational terms, to describe ‘meaning’ in scientific terms, and to put together systematic taxonomies of translation phenomena.
even the syntax contains a mystery – I render not word-for-word,
11
but sense for sense. (St Jerome 395 CE /1997: 25)
many modern theoreticians concur that the main problem with the writings on translation in this period was that the criteria for
容易。”
所谓“五不翻”,即五种不意译而是用音译的情形:
1、秘密故不翻。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应该不翻。如六字
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意为“哦!莲花里的珠宝”。不照
字面意义翻译出来,保持了佛语的神秘和庄重。
2、含多义故不翻。如梵语“薄伽梵”一词具有六种意义:
“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这些词无法
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
5
·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

重要翻译理论PPT课件

重要翻译理论PPT课件
文化适应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适当的文化适应策略,如增译、减译、改 写等,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
语言变化与翻译
1 2 3
语言变化的动态性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翻译时需要关注源语言 和目标语言的动态变化,确保译文与时俱进。
语言变化的多样性
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语言变化存在差 异,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以准确传达原 文的含义。
翻译的本质是传递信息,即将源语言中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段转化为目标语言,以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获得 与源语言读者相同的信息和理解。翻译的目的是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打破语言障碍,促进文 化交流和全球化。
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翻译理论随着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而演变,经历了从传统翻译理论到现代翻译理论的转变。
实例
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要 求译员在短时间内将讲话 内容准确传达给听众,保 证信息的及时传递。
04
翻译理论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
文化差异与翻译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避免因 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和歧义。
文化对等的重要性
为了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翻译时需要寻找文化对等词,以传达 原文的文化内涵。
流提供了指导。
生态翻译理论
将翻译置于生态系统中,强调 翻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为翻 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语料库翻译理论
借助语料库技术,对翻译进行 实证研究,提高了翻译研究的
客观性和科学性。
对未来翻译理论的展望
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 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对传统翻译 理论提出挑战。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件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件
情感色彩的传递
语言中蕴含的情感色彩是语用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需要关注原文的情感色彩,并在译文中进行适 当的表达,以实现语用意义的完整传递。
语用等效与翻译策略
语用等效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循语用等效原则,确保译文在目 标语言中产生与原文相同的效果,包括语言功能、语用意 义和修辞效果等方面。
翻译策略的选择
总结词
遵循法律文件的严谨性
详细描述
商务合同的翻译实践需遵循法律文件的严谨性。译者应仔 细核对原文,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因疏忽而 产生的法律风险。同时,在遇到法律术语时,译者应进行 深入研究,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新闻报道的翻译实践
总结词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线
详细描述
新闻报道的翻译实践要求时效性极强,因为新闻报道需要 及时传递给目标语读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快速准确 地完成翻译工作,确保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不受影响。
为实现语用等效,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 策略,如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以准确传达原文的 语用意义。
语用等效的评价
评价译文是否达到语用等效,需要考虑译文在目标语言中 的可接受度、表达的自然度以及读者反馈等因素,以确保 翻译质量。
05
翻译中的语言规范与风 格
语言规范与翻译
语言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遵循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 达习惯,以确保译文准确、流畅。
VS
异化
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 和文化特色,让译文读者了解不同文化。
增译与减译
增译
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增加一些词语或短语,以使译文更加完整、流畅 。
减译
在翻译过程中,删减原文中一些不必要的词语或短语,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

中西翻译翻译史PPT

中西翻译翻译史PPT

04
翻译理论
1
西方翻译理论
2
3
重视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形式对应,强调保留源语的语言特征和形式。
形式对应
关注读者反应,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而不仅仅是形式对应。
功能对等
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意识,注重文化传承和传播。
文化转向
文言文翻译
重视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强调译者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推动社会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大航海时代
15-17世纪,欧洲航海家开辟了新航线,发现了新大陆,打破了东西方交流的壁垒,促进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01
02
03
02
近代翻译
近代西方翻译
要点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
这个时期的西方翻译家们致力于将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经典翻译成拉丁语和本国语言。
要点一
要点二
宗教翻译
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许多宗教文献被翻译成各种欧洲语言,以传播新教思想。
隋唐宋元明清翻译
隋唐以后,翻译活动更加广泛和丰富,涉及文献、科技、外交等方面。
要点三
古代东西方交流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过这条通道,中国与西方进行了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
郑和下西洋
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和贸易活动,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的交流。
02
语言转换
西方翻译技巧强调在翻译中实现语言的转换,即将源语言文本翻译成目标语言文本。
中国翻译技巧
意译为主
中国翻译技巧注重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习惯。

翻译理论与实践(全套PPT课件)

翻译理论与实践(全套PPT课件)

CHENLI
12
导学——课程要求
Tests: 60% There will be only one test: a final. But there may also be
several short quizzes through the term. Attendance: 20%
Daily attendance will be recorded. Each time a student will get 2.5 points. 1point for attendance, 1 point for being on time, and 0.5 point for participating in discussion and interacting positively with fellow classmates.
CHENLI
13
导学——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导学 第一章:翻译概述 第二章:英汉语言对比 第三章:词语的翻译 第四章:句子翻译技巧(上) 第五章:句子翻译技巧(下) 第六章:常见文体的翻译
注:可能 因授课实际情况,课时安排会做适当调整。
CHENLI
课时 2 2 2 2 2 2 4
14
导学——学法指导
Main Language points: 1. Comparative studies of language family 2. Comparative studies of word buildi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3.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yllable
Exercise
CHENLI
5
第三章:词语的翻译

《翻译理论及实践》PPT课件

《翻译理论及实践》PPT课件

a
16
参考译文
1. 月球离地球非常遥远,即使那边山上长着 大树,有大象在跑来跑去,我们用已经发 明的最高倍率的望远镜也不能看到它们。
2. 1826年杰斐逊逝世。按他生前遗愿,在他 墓地的石碑上刻着:独立宣言和弗吉尼亚 州信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弗吉尼亚大学创 建人之墓。
a
17
2.1.4 静态与动态
▪ 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动词、或用其他手段
a
2
2.1.1 主语与主题
▪ 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为 一”,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施事主体可以蕴含在行为 事件的主观表现中。
▪ 因此在句子构造中,汉语并不把主语看成必要的成 分。正如王力所说:“就句子结构而论,西洋语言 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法治的不管主语用 得着用不着,总要呆板地求句子形式的一律,人治 的用得着就用,用不着就不用,只要能使人听懂说 话人的意思,就算了。”
4. We knew spring was coming as we had seen a
robin.
a
11
参考译文
1.(由于)天气很好,我们决定去爬山。
2. 我妹妹在等我,我得走了。
3. 没有外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就连续做匀 速直线运动。
4. 我们看见了一只知更鸟,知道春天快要到 了。
a
12
2.1.3 树状与竹状
a
23
参考译文
5. 党的干部吃着粗茶淡饭,住着寒冷的窑洞,点着昏
暗的油灯,长时间地工作。
6. 今晚放映什么影片?
7. 他拿着枪,绕着屋子走。
8. 研究一下那封信,就使我们毫不怀疑该信是别有用
心的。
9. 他对她一见钟情。
a

《翻译理论及实践》课件

《翻译理论及实践》课件

翻译难点:文化 差异、语言风格、 人物性格
翻译策略:忠实 原文、保持风格、 注重细节
翻译效果:成功 传达原著精髓, 受到读者好评
商务翻译案例
翻译难点:专业术语、文化 差异、语言风格等
翻译任务:翻译商务合同、 商务信函等文件
案例背景:某跨国公司与国 外客户进行商务谈判
解决方案:查阅相关资料、 请教专业人士、反复修改等
总结:科技翻译需要专业、准 确、高效的翻译策略和工具, 以提高翻译质量和工作效率。
口译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某国际会议现场
口译任务:同声传译 口译难点:专业术语、文化差异、 时间限制
口译策略:提前准备、现场应变、 团队协作
口译效果:准确、流畅、得体
口译经验:不断学习、积累经验、 提高能力
翻译实践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归化与异化
归化:指翻译过程中, 将源语言中的文化元 素转化为目标语言中 的文化元素,使目标 读者更容易理解
异化:指翻译过程中, 保留源语言中的文化元 素,使目标读者能够接 触到不同的文化背景
归化与异化的选择:根 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 和接受程度,选择合适 的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的应用:在 翻译实践中,可以根据 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归化 和异化,以达到最佳的 翻译效果
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古代翻译理论:以《圣经》翻译为代表,注重忠实原文 近代翻译理论:以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为代表,强调翻译的创造性 现代翻译理论:以美国学者奈达为代表,提出“功能对等”理论 当代翻译理论:以德国学者霍夫曼为代表,强调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传统翻译理论:以源语文本为中 心,注重忠实原文
01
翻译的定义:将一种语言转换为 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中国翻译史概述ppt课件

中国翻译史概述ppt课件
白马寺译经 《四十二章经》
佛经 翻译 概览
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 北朝进一步发展,唐代臻于极盛,北宋 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马祖毅,1819)
四个阶段:
草创时期(beginning):东汉桓帝末 年到西晋
发展时期(development):东晋到隨 全盛时期(highlight, flourishment):
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 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
西方翻译简史
28
西方翻译实践史
开端《七十子希腊文本》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 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 译史上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 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 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这一阶段 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 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八卷),是中国编译西方数学

的最早著作

《圣经》翻译:贺清泰(P.L. De Poirot) ,艾儒略



清末 的翻

林则徐 : “组织翻译活动的 先驱”。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 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 书”
林则徐在使粤和督粤期间 (1839-1840年)曾组织人员 翻译编纂了《四洲志》
鲁迅
巴金

胡适
梁实秋

郭沫若
冰心

郑振铎
林语堂
期 的
朱生豪 周作人
茅盾 郭沫若 瞿秋白

《中国翻译史》PPT课件

《中国翻译史》PPT课件

玄奘: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
国人。
“五不翻”的原则(谢天振《中西翻译简
史》 279页)。
六种翻译技巧:补充法,省略法、
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和代词
还原法。(见马祖毅《中》151页)
精选PPT
16
第四阶段:在北宋(公元954-1111年)
赞宁:总结译经理论,“六例”(陈文39页)
精选PPT
精选PPT
26
近代翻译史
留学者以去日本的人数最多,日本就成了 输入西学的中转站,即通过日本向西方学 习,通过日文翻译引进西方科学文化。
这一阶段文学翻译(主要是外国小说的翻 译)也形成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密切配合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向全国人 民宣传进步思想,曾其中不可忽视的启迪 民智的作用。
第三,从翻译方法来说,一般都采用直译 法。
精选PPT
11
第二阶段:东晋到隋(公元317-617年)
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 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主要译者: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 典雅;
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 律;(见马祖毅《中国翻译史》上卷116页; 陈福康《中国译论史稿》11页)
精选PPT
32
现代翻译史
五四运动以后的翻译有其特点: 一 取出了过去“豪杰译”,任意增删等弊病,使译文更切合
于原文,大大提高了翻译质量 二 自推行新文化运动以后,译文大多采用白话文 三 从事于翻译者多属留学回国的人员,他们既通外语,又学
有专长。特别是从事外国文学翻译的人员,往往又是致力 于创作的作家和诗人。而外国文学的翻译又促进中国新文 学的建立和发展 四 科学翻译着重于外国科学名著的介绍 五 哲学社会科学的翻译,除译介外国古典文献及资产阶级学 者的著作外,又开始有系统地译介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3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3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20世纪初
关于翻译的目的与宗旨 (普罗米修斯 “窃火”) 关于“直译”与“硬译” 关于翻译的言语、句法问题 关于重译和复译问题 关于翻译批评问题
直译与硬译
“直译”是针对“歪译”提出的。
“但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 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 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在我,除了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 “束手”这一条路了,所余的唯一希望,只在读者还肯硬着 头皮看下去而已。” 硬译有别于死译 硬译自有需要它的读者对象。 “我的译作,本不在博读者的爽快,却往往给以不舒服。”
翻译的主要内容主要是西方的社会科学和学 术思想上。---“西方命脉之所在” 严复在译著中所加按语(对原书的批评、补 充、发挥),约占其全部文字的十分之一。
“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盖吾之为书,取足喻人而已,谨合原文与 否,所不论也。”
“取便发挥,是非正法。”
林纾(1852--1924)
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 使雪莱成为我自己。译诗不是鹦鹉学舌, 不是沐猴而冠。
男女结婚是要先有恋爱,先有共鸣,先 有心声的交感。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 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他结婚 了。——我和他合而为一了。他的诗便 如像我自己的诗。我译他的诗,便如像 我自己在创作的一样。
硬译不仅为了“不失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同时也可以“逐 渐添加新句法”,经过一段时间,可能“同化”而“成为己 有”。
赵景深:“我以为译鲁迅:“宁信而不顺”
翻译必须力求易解,又必须保持原姿。在语言上不必 完全归化的主张。
鲁迅是站在中国语言改革的高度,来论述“直译”的。
“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 的,但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 奇而仍不失为中文。”

翻译理论入门中国篇PPT课件

翻译理论入门中国篇PPT课件
• (3)经文原文的论述,往往不厌其烦,尤其是颂文 部分,更是反复再三,翻译时被删减;
• (4)经文在长行之后,另有偈颂复述,内容重复, 有时是五百字,有时达一千字,在翻译时也被删去;
• (5)经文中讲完一事便告一段落,要转述别的事时13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二)
• “三不易”:有三件事决定了翻译并非易事:
• 支谦:字恭 明,原为月 支人。汉献 帝 ( 189200 ) 末 年 ,避乱入吴 ,深得孙权 的赏识。
8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一)
• 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
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将炎
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
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
辞不雅。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
点。 • 3、说明我国译论从一开始便深植
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
10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二)
• 道安 (312—385):又 名释道安,俗姓卫,常 山扶柳(今河北冀州) 人。18岁出家,因其形 貌黑丑,初时未受到重 视。但由于他的博闻强 记,数年后,他的师傅 改变态度,让他受具足 戒,并准许他出外参学 。
24
明末清初翻译活动的代表人物(一)
• 徐光启的翻译思想: • 1、求知、求真理。 • 2、抓重点,抓“急须”,能
够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 • 3、想要超越前人和外国人,
就必须对对方的语言等进行 彻底的了解,在此之前必须 先学会翻译。 • 徐光启与利马窦合作翻译了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 Elements of Geometry 25 by Euclid
• “五失本”、“三不易 11 ”的翻译思想 。
“五失本” (five deviations) “三不易” (three difficulties)

中西方翻译简史和西方翻译理论PPT课件( 33页)

中西方翻译简史和西方翻译理论PPT课件( 33页)

第三节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中外翻译学者都曾对西方翻译理论进行过流派划分,以期把握其发展 的内在规律。一种方法是将西方翻译理论划分为四个基本学派:即语 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理论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语文学派主要关 注原文的文学特征,重原文而忽略读者,注重“语义结构、内容选择 和组织的方式”,“详细分析修辞手法,权衡和比较修辞价值”。该 学派提出了“到底是让信息适应人,还是让人适应信息”的问题,并 针对直译和意译展开辩论。语言学派认为翻译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 支,强调意义的构成特征以及源语和译语在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别,强 调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但主要是在表面层次的),并试图制定对等转 换的规则,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交际理论学派力 图从信息源、信息和信息接受者、媒体等方面研究翻译问题,认为应 该突出信息接受者的作用,强调信息交流而非语言对等,其代表人物 包括德国莱比希学派的卡德和纽伯特等。社会符号学派以皮尔斯的符 号学为理论基石,强调“语言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与其他符码的关系” 以及符号、所指和解释者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要求译者关注文字以 外的更多信息,认为许多社会文化因素可能影响信息的传递,所以译 者应该注意文字所存在的社会文化环境。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是 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传统翻译学阶段成就了众多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其中英国翻译理论家 亚历山大·佛雷泽·泰特勒(1747—1814年)的学术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他的翻译理论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在英国和西方翻译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泰特 勒在该书中首先对“优秀的翻译”作出了定义,然后提出了翻译的三大 原则:即复写原作思想,风格手法与原作同一,具备原作的通顺。这 对后来有关“忠实”和“自由”(即“直译”和“意译”)的讨论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演论》----《译例言》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雅:“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故信达之外,求 其尔雅。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 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1. 特定的翻译对象 (哲学科学“精理微言”)
2. 特定的读者对象 (19世纪末的士大夫)
2021/3/9
授课:XXX
12
傅雷(1908-1966)
翻译工作是一种神圣的职业。
翻译工作者须了解两个方面:对方和自己
“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 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 势难彻底理解原作。”
多次指出中西思维方式、美学情趣方面的异同。 “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 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 写唯恐不周。”
“非务渊雅也,务其是耳”。所用文体在主观上仍 是为翻译目的服务的。
2021/3/9
授课:XXX
3
翻译的主要内容主要是西方的社会科学和学 术思想上。---“西方命脉之所在”
严复在译著中所加按语(对原书的批评、补 充、发挥),约占其全部文字的十分之一。
“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盖吾之为书,取足喻人而已,谨合原文与 否,所不论也。”
2021/3/9
授课:XXX
6
20世纪初
关于翻译的目的与宗旨 (普罗米修斯“ 窃火”) 关于“直译”与“硬译” 关于翻译的言语、句法问题 关于重译和复译问题 关于翻XX
7
直译与硬译
“直译”是针对“歪译”提出的。 “但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 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 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在我,除了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 束手”这一条路了,所余的唯一希望,只在读者还肯硬着头 皮看下去而已。” 硬译有别于死译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 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但 “兼筹并顾”。
2021/3/9
授课:XXX
13
“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 的,但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 奇而仍不失为中文。”
“我以上的主张不光为传达原文的神韵, 而是为创造中国语言。”
2021/3/9
授课:XXX
5
鲁迅(1881--1936)
19世纪末
“改良思想,补助文明。”
“实不外学与文二事,学以益智,文以移情。”
“《域外小说集》为书,词致朴讷,不足方近世名 人译本。”
“任情删易,即为不诚。”
“不失真相、面目俱在”---“行文生涩、如对古书”
“文句仍然是直译,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 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
翻译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死译、直译、意译、活译
“字译”、“句译”
“凡译艺术文的人,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 韵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 文之义务。”
2021/3/9
授课:XXX
11
忠实标准 非字译 须传神(“字神”) 非绝对 须通顺
通顺标准 以句为本位 须根据中文心理
硬译自有需要它的读者对象。
“我的译作,本不在博读者的爽快,却往往给以不舒服。” 硬译不仅为了“不失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同时也可以“逐渐 添加新句法”,经过一段时间,可能“同化”而“成为己有”。
2021/3/9
授课:XXX
8
赵景深:“我以为译书应为读者打算;译得错不错是第 二个问题,最要紧的是译得顺不顺。”
鲁迅:“宁信而不顺”
翻译必须力求易解,又必须保持原姿。在语言上不必 完全归化的主张。
鲁迅是站在中国语言改革的高度,来论述“直译”的。
一面尽量的输入,以免尽量的笑话,吸收,可用的传 下去了,渣滓就听他剩落在过去里。但这情形当然不 是永远的,其中的一部分,将以“不顺”而成为“顺”, 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最 要紧的是我们自己的批判。
2021/3/9
授课:XXX
9
瞿秋白(1899-1935)
“不漏不溢,必清必明” 《苦力的翻译》批评当时“顺译”
“难道翻译不能够又顺又不错吗?”
翻译外国革命文学作品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必 须“非常忠实”,甚至“应当估量每一个字 眼”。
翻译应当帮助创造出“新的中国现代言语”。 (批评中国语言“手势语”“姿势语”的原始)
批评严复、赵景深、鲁迅的翻译理论,而主张 以“中国人口头上可以讲得出来”作为标准。
2021/3/9
授课:XXX
10
林语堂(1895-1976)
翻译是一种艺术(从译者角度)
“绝对没有什么纪律可为译者得规范”
“以前论述翻译的文章,都是直接处于经验的话,
未尝做学理得剖析。…翻译的问题,实际上是语 言文字及心理的问题。”(语言学和心理学)
中国翻译史简介
周薇
2021/3/9
授课:XXX
1
五个阶段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支谦、慧远、玄奘)
清末民初翻译(梁启超、严复、林纾、周 氏兄弟)
民国时期翻译(茅盾、鲁迅、瞿秋白、林 语堂、朱光潜)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傅雷、钱钟书) 改革开放后翻译
2021/3/9
授课:XXX
2
严复(1854-1921)
“白话文一无规则,二无体制。规范化 是文艺的大敌。”
2021/3/9
授课:XXX
14
钱钟书 (1910-1998)
《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 “囮,译也” (《说文解字》)诱、媒、讹、化。 翻译的作用——诱 难以避免的毛病——讹 向往的境界——化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 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过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 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 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 “化境”。 ”
“取便发挥,是非正法。”
2021/3/9
授课:XXX
4
林纾(1852--1924)
康有为:“译才并世数严、林。” 翻译西洋小说180余种,共一千几百万字。 “吾谓欲开民智,必立学堂;学堂功缓,不如立会演说; 演说又不易举,终之唯有译书。” “吾书虽俚浅,亦足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 “学盗之所学,不为盗而但备盗。” “是书开场、伏脉、接笋、结穴,处处均得古文家义法。” “且泣且译,且译且泣。” “是书为美人著。美人信教至笃,语多以教为宗。顾译者 非教中人,特不能不为传述,识者谅之。” “存其旨而易其辞,本意并不亡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