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我国翻译史简介PPT课件
2
2. 佛經的翻譯是從何時開始的?
Ans:佛經的翻譯是在 東__漢__桓___帝__建__和__二_ 年 ( _公__元__一___四__八__年_ )開始的,譯者是____安__世。高
他不但把佛經由 __梵__文__ 譯成漢文,而且把 ____ 老著子作的一部份譯成梵文,成為第一個把漢文著作 向國外介紹的中國人。
他所提出的翻譯標準“ __________________” , 意即既“須_求__真__,__又___須”喻,俗直到今天仍然有指導意義。
忠實、通順
8
2019/9/23
4
4. 誰首先設置譯場?
Ans: 以往的翻譯活動只是民間私人事業,到 了符秦時代,在 __釋___道__安__ 的主持下首先設 置譯場。
註:佛教傳入中國後,雖有 大量佛經譯出,但由於佛經 文體艱深,加上翻譯者程度 不一,有鑑於此,道安大師 廣泛搜求各種譯本,加以篩 選整理後,道安大師建立了 中國佛教史上佛經目錄學的 先河,為整飭佛典,保存佛 教文化,作出開拓性的重大 貢獻。
英漢翻譯教程
第一章 我國翻譯史簡介
林席如 老師 Dr. Lin, Shih-Ru
1
1. 我國翻譯事業的歷史有多久?
Ans: 我國的翻譯事業有約 ___兩__千__年__ 的光輝燦 爛歷史。早在 ____西__漢__哀_ 時帝代 ( __________ ), 有個西名元叫前2__年____ 的人到中國口伊傳存一些簡短的 佛經經句, 但還談不上佛經的翻譯。
譯的經典都是非常正確的。 6
鳩摩羅什漫畫
/comic/j mls.htm
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是后汉桓帝末年(公元167年顷) 从月支来到洛阳的译师。他通晓汉语,除了独自翻 译而外,有时还和早来的竺朔佛(一称竺佛朔)合作。 他译经的年代是在灵帝光和、中平年间(178—189), 比安世高稍迟,译籍基本上属于大乘,内容广泛; 可见他的学问广博,思想细致,但他后来不知所终。
娄迦谶 支亮 支谦
《安般守意经》
• 1、3 竺法护:月支人,译175部佛经
2、1释道安:设置“译场”
2、2 鸠摩罗什:天竺人 (即印度)主张“意 译”,他的译著为我国 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 3、1 真谛:印度佛教 学者应梁武帝之聘来 到中国,他译了49部 经论,对中国佛教思 想有较大影响。
❖4、1释彦琮:梵文造诣很深
• 安世高年幼时,即以孝行闻名全国,禀性聪敏仁慈, 又勤奋好学,因此,精通各国的典籍,对于天文、地 理、医药、异术,没有不通达,甚至还擅长飞禽走兽 的语言。有一天,安世高走在路上,仰头看见一群飞 翔的燕子,忽然转身告诉同伴说:‘燕子说,等会儿 一定有送食物的人来。’不久,他的话果真应验了, 众人都感到非常奇异,一传十、十传百,安世高俊逸 的美名,遍传整个西域。安息国王逝世后,安世高更 深深地思惟人间苦空无常的道理,更厌恶色身的系缚, 服孝之后,就让王位给叔父,专心致志出家修道。安 世高出家之后,精进不懈,于是博通经藏,并常常讽 诵修行禅经,能穷尽其中的奥妙。不久,便四处云游, 度化有缘,历经许多国家,最后来到我国。他的才华、 悟性高人一筹,凡是听闻过的事物,皆能通达,居住 在我国,很快即通晓华语。于是,他展开翻译佛经的 工作。
• 就译文的内容而言,纯粹译出他所专精的经典; 就译文的形式而言,偏重于直译,力求保存经典 的本来面目。安世高既通晓华语,又采取直译的 方式,故能正确地掌握经文的原意,且说理明白, 措辞稳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好处。从安世 高翻译的经典中,所呈现的学说思想,几乎是属 于部派佛教上座部的系统。安世高在我国共二十 余年,译有《八大人觉经》、《安般守意经》、 《阴持入经》、《阿毗昙五法行经》、《大比丘 三千威仪》、《坚意经》、《处处经》、《道地 经》等约三十四部四十卷(一说三十五部,四十 一卷)。不过,关于安世高的译经内数,历来的 经录家各有不同的说法。
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二)理解逻辑关系
为了透彻理解原文,译者往往还得上下有联系地理 解原文的逻辑关系。有时原文里的一个词、一个词 组或一个句子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就得仔细推 敲,估计实际情况,根据逻辑推理来决定哪一种是 确切的译法。 It is good for him to do that. 这样做对他有好处。 他这样做是件好事。
第三部分:“五四”之后的近代翻译 史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 以前最显著的表现是,以严复、林纾等为代 表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 学作品,“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 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 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第三部分:“五四”之后的近代翻译 史:
玄奘:
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他在唐太宗贞观 二年出发去印度求经,十七年后才回国。他 带回佛经657部,主持了比过去组织制度更加 健全的译场。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为汉文, 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 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第二部分:“五四”之前的近代翻译 史
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第一部分:佛经翻译 安世高 三支 释道安 佛教三大翻译家
安世高:
佛经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 八年)开始的,安世高是当时的译者,也是 佛经翻译的创始人。
三支:
支娄迦谶(支谶):月支国人,译了十多部佛经, 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 支亮:支谶的弟子 支谦:字恭明,三国时期高僧,月支国优婆塞人, 体形细长黑瘦。汉末来中国,他的祖父法度在东汉 灵帝时,率国人数百移居中国,支谦同来,至洛阳, 受业于支谶的门人支亮。他懂得多种西域文,精通 梵语,博览经籍,翻译了数十种佛经重要典藉。因 其博学超众,曾被吴主孙权拜为博士。
翻译通论第一章 概述
推语定言,学而以应及被应认 用定 语是 言2、一 学超个 的越心 过语理 程言语。层言对面的学这考、个虑社过会程 作详尽的科学描述困难极大。部分原因是, 翻译科学说到底是一个与别的学科交叉的科 学,其特点表现为描述、解释与规范的种种 问题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定义7除强调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之外,还 进一步提到翻译这个复杂过程可能要涉及的 几个方面,即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 应用语言学等。换句话说,译者走笔之时应 当要考到作者或者读者的心理活动、所处的 环境与一定的上下文等超语言的因素。唯其 如此,译出来的东西方可能真正达意,方可
孔雀的事。古越南越裳国(包括今越南、柬埔寨的临邑、扶 南等地)在交趾之南,于中国相距遥远,语言不通,所以与 中原只能通过“重译”,即多次翻译,才能够交流。上面, 越赏国使臣通过三位“象胥”多重翻译而说的那句话,是世 界上最早的口译记录了。
根据《礼记》记载,象胥是负责对南
方各地的翻译官的称呼,而周代对专管其 他各方面的翻译的人员,又有了不同的称 呼:
这个故事希望为世上出现的不同语言和种族提 供解释,也被看作是引发翻译需求的事件,是 翻译起源的神话,也成为了一个讲述翻译起源 的典故。后来人们说到翻译的起源是,总会提 到“巴别塔典故”,说的就是这个故事。公元 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灭掉犹 太王国,使犹太人沦为修建巴比伦城的奴隶。 亡国为奴的犹太人凭借自己的思想来表达愤怒, 因此巴比伦人的“神之门”在犹太人眼里充满 了罪恶,并遭到了诅咒。再加上当时巴比伦城 里的居民讲的远不止一种语言,《圣经·旧约》 的作者也就很容易把“语言混乱”于上帝对建 塔的惩罚相联系。
穿越一定的时间或空间,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
个地方,这个过程对搬运者而言是要经受痛苦 或磨难的。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马祖毅(陈福康,2005:v) ):五四运动 (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 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陈福康( 2005:v ):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 以后四个时期。 我们综合学者的见解,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 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 个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 摩罗什、真谛、彦琮。 道安 东晋僧人。形貌奇丑,博闻强记。东晋时被 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 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 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 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 之说。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 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 文与原文不一致: “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 斯二失本也……”
《诗经· 邶风·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 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 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 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1中国翻译的历史
二、表达阶段 表达阶段就是译者把自己从原文所理解的 内容用本民族语言重新表达出来。表达的 好坏主要决定于对原文理解的深度以及对 译文语言的修养程度。
(一)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 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 的形式(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 地方色彩等) Word-for- word, literal translation…
南北朝 梁武帝 真谛 从隋代(公元590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 译事业高度发展的时期。 代表人物:玄奘。 主要方向: 佛经的翻译 提出的主张:“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忠实、通顺)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时期,在 佛经翻译呈现颓势时,出现了以徐光启、 林纾、严复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 文化、哲学的翻译家。 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欧几里德的《几何 原本》Elements 林纾翻译160多部作品。
3. 不断吸收和丰富各种基础知识。
After lunching in the basement of the Medical School, Philip went back to his rooms. It was Saturday afternoon, and the landlady was cleaning the stairs.
(二)意译 意译要求译文能够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 但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sense-for-sense, liberal translation , free translation…
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 Don’t cross the bridge till you get to it. 不必担心太早(必自寻烦恼)
中国翻译简史
三、明清时代
在明代的二百多年历史中,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落的 局面。佛经译者只有智光等一、二人,译了几部经书。但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直至清朝"新学"时期,我国出现了以徐 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 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 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测量法 义》等书。清代的林纾(1852.11.8-1924.10.9)和他的合 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一百八十四种西方文学作品, 达一千万字以上。所译小说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 事 》 ( La Dame aux Camelias ) 、 《 黑 奴 呼 天 录 》 ( Uncle Tom's Cabin ) 、 《 块 肉 余 生 述 》 ( 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林纾本 人不懂外文,因而他的译作删减、遗漏、随意添加之处甚 多。但是林纾的翻译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作品起到 了很大的作用。
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根据自己 的理解和翻译实践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 准,意即"忠实""通顺",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他还在 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据印度学者柏 乐天和我国学者张建木的研究结果显示,玄奘运用了下列 翻译技巧: 1)补充法(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增词法); 2)省略法(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减词法);3)变位法(即 根据需要调整句序或词序);4)分合法(大致与现在所 说分译法和合译法相同);5)译名假借法(即用另一种 译名来改译常用的专门术语);6)代词还原法(即把原 来的代名词译成代名词所代的名词)。这些技巧对今天的 翻译实践同样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玄奘同时 的还有失义难陀、义净、一行、不空等译者,也都译了许 多佛经。唐末无人赴印度求经,佛经翻译事业逐渐衰微。
第一章中国和西方法律翻译史
第一章中国和西方法律翻译史前言本章分为两节,分类详细阐述了中国和西方的翻译史和法律翻译史。
由于法律翻译只是翻译活动的一个分支,与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此,第一节中国翻译翻译史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介绍中国翻译史,然后介绍中国法律翻译史;第二节西方法律翻译史也同样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介绍西方翻译史,然后介绍西方法律翻译史。
在这个章节,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了解中国和西方翻译活动,尤其是中国法律翻译活动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1.1中国法律翻译史1.1.1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法律翻译是翻译的一个分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历着岁月的打磨和洗礼,其发展较为漫长和曲折。
放眼看去,中国法律翻译与中国翻译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发展也与中国翻译史和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学习中国法律翻译史以前就必须先了解整个中国翻译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了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历程,以及中国翻译史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轨迹和文化脉络。
中国翻译史通常被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部分。
一、中国古代翻译史(先秦-清乾隆初年)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
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
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
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
我国翻译史上有文本的笔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即公元148年)的印度佛经的翻译。
自此,我国的佛经翻译活动就正式开始了。
从东汉末至北宋初的佛经翻译,将近千年,其时间之长,可以视为中国翻译史的一大特色。
佛经翻译是印度文化与中华固有文化之间的互补性的平等交流。
虽有抵触但最终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
其原因在于:一是因为印度佛教在传入时即依附和迎合本土文化;二是印度佛教本身也具有与中华文化相近或相通的因素,而且包含可以补充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定内容。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多年的光辉历史。
早在公元前六年西汉哀帝时代,伊存到中国口传一些佛教经句,但还谈不上佛教的翻译。
佛经的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两年(公元148年)开始的,译者是安世高,他是安息人(即波斯),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过些时候,娄迦谶来中国,因为他是月支人,所以又称支娄迦谶。
他也译了十多部佛经,但文笔生硬,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个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又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出现了一个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175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但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释道安设置了“译场”,成了有组织的活动,他本人不懂梵文,惟恐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在这期间他请来了天竺人(即印度)鸠摩罗什,他全改以前群家的直古风格,主张“意译”,他的译著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到南北朝时,一个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应梁武帝之聘来到中国,他译了49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从隋代(公元590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有个释彦琮,梵文造诣很深。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他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他自创了“新译”。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清学”时期,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落现象,但却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
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林纾和他的合伙人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160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记》、《王子复仇记》等。
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担任过北大校长),等到八国联军战役以后,他避居上海,搞翻译工作,他“曾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破天荒第一次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正面提出了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
2-中国翻译简史
▪ 严复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参照古代翻译佛经的经验,在 天演论 卷首的译例 言 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一八九八年)
▪ 《马氏文通》作者马建忠一八九四年提出了善译标准,包括三大要求:一、译 者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 语气,把它表达出来;三、译文与原文毫无出入。
经》。他所译的经文变而不滑,质朴而不粗俗,因而被称为直译的鼻祖。
* 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王苻坚热心提倡佛教,并将其奉为国教。他 请来释道安成立了专门的译经机构“译场”,道安推荐并组织众多 译经大师从事翻译工作,其中鸠摩罗什是最知名、成就最大者。他 共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等39部,313卷。译著文字优美、畅 达,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道理,具有“天然西域之情趣”。鸠摩罗 什开了意译的先锋,译文妙趣盎然,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他 还进一步完善了译场,原来的译场只有“口授、传言、笔授”三个 环节,他增加了“校对”这一环节。译完作品之后写上译者的名字 一也是从他开始的。梁启超评价他所译经文为“秦梵两娴,诵写自 在,信而后达,达而后雅”。
▪ 鲁迅译《毁灭》、《死魂灵》等。他的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
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反对胡译乱译,主张“宁信而不顺”的原 则。他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不同于“死译”。
▪ ——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翻译工作在党的领 导下不断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理论方面也日益充实完善。
《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他写道;“译事三 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作为翻译标准,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主次突出。因此尽管人们对这三个字尤其是对“雅”字的解释存在着 分歧,但许多年以来,“信、达、雅”始终没有被我国翻译界所废弃, 有些翻译工作者仍然沿用这三个字作为当今的翻译标准。总之,严复 对我国翻译事业是有很大贡献的。
我国翻译史的简介
唐代
❖ 玄奘(俗称三藏法师)---梵文译成汉语
1与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家 2第一个将汉语著作向外国人介绍的中国人。 3主持的译场 4“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忠实""通顺“ 5运用了翻译技巧:
1)补充法2)省略法3)变位法4)分合法 5)译名假借法6)代词还原法
宋代
❖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 ❖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东来华夏
• 《天演论》《原富》《法意》 •"信、达、雅"翻译标准
徐光启
林纾
严复
四、五四时期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
五四时期
五四时期---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
《共产党宣言》
鲁迅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瞿秋白
▪ 占全集的一半
法捷耶夫的《毁灭》 果戈理的《死魂灵》 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
家
❖ 思考题1: 中国历史上几次翻译高潮与中国文化之关系?
❖ 思考题2: 谈谈你对严复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的 看法。
第一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史书记载,周朝和秦始皇
第一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 我国翻译业始于东汉桓帝建和2年,即公元148年
一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汉代-秦符时期; 2 隋-唐-宋时期; 3 明清时期; 4 五四时期; 5 新中国成立至今。
中国翻译史简介
但为了立达,也常去看一班大人先生,更常 去看那些有钱可借的老板之类。他东补西凑 地为立达筹款子,还要跑北京,跑南京。有
一回他本可以留学去。但丢不下立达,到底
没有去。他将生命献给立达,立达也便是他 的生命。他办立达这么多年,并没有让多少 人知道他个人的名字;他早忘记了自己。现
得青年成见还少,希望最多;所以愿意将自 己的生命一滴不剩而献给他们,让爱的宗教 在他们中间发荣滋长,让他们都走向新世界
去。互生不好发议论,只埋着头干干干,是 儒家的真正精神。我和他并没有深谈过,但 从他的行事看来,相信我是认识他的。
在他看来,人是可以互相爱着的,除了一些成见之深, 不愿打开窗户说亮话的。
唐代达到顶峰,玄奘 考察翻译的历史一般都从佛经开始,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第二大高潮: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以传教为主,同时介绍西方学术,客观 上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
从延续时间以及译著数量上都比不上先 前的佛经翻译。最重要就是翻译了天文、 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著作,使得中国 人首次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开 阔了眼界。
唐代 玄奘(玄奘、鸠摩罗什,真谛被 誉为我国三大佛经翻译家)
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提出翻译的标准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东汉至唐宋时期
梁启超把佛经翻译又分为三个时期: (1)外国人主译(自东汉至西晋)。译家为安清、
支谦、竺法护。 (2)中外人共译,又可分为前后。前期包括东
晋、二秦,译家有鸠摩罗什等,而道安与慧 远则是组织翻译的元勋;后期自刘宋元魏至隋, 译家有真谛、彦琮等。 (3)本国人译,自唐贞观至贞元。此为佛经翻译 的全盛时期,而玄奘是主要的翻译大师。其 后则有义净、不空等。
想不到这么快就殁了。 How quickly the day had arrived! 早点去。 Going earlier。 他一定不甘心,不瞑目。
我国的翻译简史
课件14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注:洪荒造塔语言殊,从此人间要象胥(译员的称呼)。
原始社会无文献可考,夏商两代,现存史料失之过简。
到了周朝,才留下官方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
汉代以前,主要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翻译活动。
)一、周朝到清朝:从周到清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内,我国出现了三次翻译高潮,即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和从鸦片战争到清末的两次西学翻译。
东汉---清主要是佛经的翻译,在佛经翻译衰落的同时,兴起了科学、文学、哲学翻译。
A.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东汉末年到西晋我国确凿可考的翻译活动最早是佛经翻译。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语言是梵文Sanskrit)。
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巩固其统治地位。
佛教宣扬:人生极苦,涅最乐,要人厌世,忍辱修行,冀求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真正的佛经翻译(大量进行佛经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开始的。
(1)翻译家最早的译家有两人,一是安息(即波斯)人安清,字世高;二是娄迦谶(又称支娄迦谶),们所称的月支派(西域月支人)中的一人。
他的学生支亮和支亮的弟子支谦,都是当时翻译佛经此三人并称“三支”;还有一个大翻译家名叫竺法护(也是月支人)。
(2)翻译家译风介绍安世高的译文说理明白,措辞恰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好处。
但从总的方面说,还是偏时为了顺从原文结构,不免重复颠倒,对于某些术语的翻译也欠精确。
娄迦谶仍采取直译,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迦谶的翻译多采用音译(辞质多胡音---胡:古代泛指外国或外族)。
支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约,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然其属词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
”(支愍(同“悯”)度,《合首楞严记》)。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始终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
”(任继愈)。
支谦属“文丽”一派,由于他过分追求美巧,不免离开原著;改‘胡音’为汉意,也就是用意译取代音译,在支谦那里做得是比较彻底的;译文力图适应汉人的口味,译文的忠实性不能不受一定的影响;译文加注,也始于支谦。
翻译概论
目录
第一节 我国翻译简史
第二节 翻译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四节 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第一节 我国翻译简史
•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次序,把中国翻译史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 段: •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 • 三、“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的引进及俄苏等新文化、新思想 的翻译; • 四、建国后翻译事业的全面发展。
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
• 意大利比较文学窳梅雷加利认为“虽然翻译的最终结果大 概是属于语言,而后又属于文学范畴的,可是翻译行为的 本质是语际性,它是自然语言所形成的各个人类岛屿之间 的桥梁”;
• 中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认为“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 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 的语言活动”; • 中国翻译家张今说“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language community)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 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 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印象或艺术印象,完好无 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文 字翻译活动。从东汉开始到唐宋时期,历经发生、发展到鼎 盛的过程,历时一千多年。
早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时(公元148年),波斯帝国(今伊 朗)的安世高来到中国,开始了较大规模地从事译经活动。他
翻译了三十部四十卷佛经,其中最著名的是《安般守意经》。
二、翻译的类型
翻译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多种类型。 首先,就涉及的语言而论,翻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指在同一种语言 内进行翻译,如把古汉语译为现代汉语,把文言文本译为白 话文本,把广东话译为普通话等等;一类为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指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如把汉 语文本译为英语文本,或把英语文本译为汉语文本等。
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
(6)印地语“口译”dubhasiya意为讲两种语言的人。 4.乌拉尔语系中的匈牙利语“翻译”forditanni意为“把……翻到另一面”, 强调差异;“口译”tolmacsolni, “协调”。 5.阿尔泰语系中的土耳其语“翻译”的字面意思是cevirmek字面意思“改变”, 强调调停。 6.日语中“翻译”honyaku中hon意为“”翻转、翻飞“,yaku意为替换词; 口译“tsuuyaku suru,tsuu”指 “通过、传输、交际”其显著特征是保存相似 性。 7.韩语中”翻译“tong yeok hada 与”口译“dong si tong yeok hada都强调 调停。 8.阿拉伯语中的 “翻译”与“调停、引导”接近。 9.南亚语系中越南语中 “翻译” 强调差异;”口译“强调调停。 10.印尼语中 “翻译” menterjemahkan,也使用 (manyalin)强调调停与相似。 11.泰米尔语中的“翻译”与“口译”使用相同的术语molipeyarkka,强调差异、 语言的改变。 12.汉语中的翻译:汉魏时代称翻译为“译”;东晋时期用“翻”指翻译。
(1) 公元前11世纪“多重翻译”:古越南越裳国白孔雀与周公,因语言不通,经多次
翻译才得以交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口译记录,最早有记录的转接翻译。 (2) 战国时期的《越人歌》(出于西汉刘向《说苑.善说》) 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笔译作
品: 公元前528年楚国鄂君子皙乘船夜游。驾船越女为其唱歌一首,因为唱时用粤语,
D.考古发现与《圣经》研究促进了新版本的修订与翻译; E.时代变迁,语言老化使得原版本不适应新读者的需求。 (5)《圣经》翻译目前依然活跃,每14天就出现一种新语言的《圣经》版本。 2.佛经在中国的译介 (1) 从汉哀帝元E即公元前2年至宋代即公元1111年约1100年历史; (2) 佛教的传入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宗教、哲学、文学、艺 术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 中国的汉译佛教典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 (4) 1100年的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翻译活 动,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翻译时期。 3.《古兰经》的译介 (1) 从公元7世纪至今约1300年的历史 (2) 宗教学者主张《古兰经》不可译;主张读经文原文及听宗教学者的口头译讲; (3) 伊斯兰教信众的发展壮大促使《古兰经》的翻译的发展;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史可上溯到西汉哀帝时代,差不多有两千年的历史。
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第一阶段:东汉桓(huan)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到南北朝,历经四百多年。
中国翻译史的一页是从翻译佛经时揭开的,译者是安世高,波斯(今伊朗)人,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国(西域)人娄迦谶(chen)来中国,他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还出现了一个名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行为。
到了符秦时代,翻译事业出现了一大进步,成为有组织的活动。
在释道安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
道安自己不懂梵文,惟恐翻译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因此在他主持下翻译的《鞞(bi)婆沙》便是一字一句地翻译下来的。
道安在这期间请来了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考证了以前的佛经译者,批评了翻译的文体,检讨了翻译的方法。
他全改以前群家的古直风格,主张意译,改正了过去音译(transliteration)的弱点,并提倡译者署名。
再后来,一个名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来到中国,译了四十九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1.2第二阶段:从随代(公元五九O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的鼎盛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经都不多,其中有释彦琮(cong)(俗姓李,赵郡人)者,梵文造诣很深。
他对于翻译理论,曾有比较透彻的发挥,认为译者应该:(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二)“襟(jin)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三)“耽于道术,澹(dan)于名利,不欲高炫”。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出发去印度(天竺zhu)求经,十七年后才回国。
第一章 翻译概论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翻译概论[1]什么是翻译?[2]关于翻译教材的使用[3]关于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4]关于翻译课程教学语言[5]关于教学内容[6]关于作业[7]关于考勤和平时成绩[8]期末考试第一节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1 中国翻译的起源我国的翻译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时期,《周礼》和《礼记》两书中出现了周王朝翻译官职的记载。
从周朝到汉朝翻译名称在今天看来,不尽相同,名称各异。
周朝——象胥、寄、象、狄、译、舌人和行人等。
秦朝——典客、典属国西汉——典客、大行令、大鸿卢和典乐东汉——客曹2 佛经翻译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致五世纪的古印度。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约公元160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佛经翻译主要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从西方来中国的僧侣;另一部分是西行求经的中国僧侣(约四分之一回国)。
佛经大部分译自梵语,一部分译自西域语言。
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公元148年——316年)(东汉——西晋)最早的翻译家有西域高僧安世高和支娄加谶(chen)两人。
后有支谦和竺法护(约230-308)中国第一位去西方求法者是朱世行。
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年——617年)(东晋——隋末)释道安(314-385)鸠摩罗什(350-409)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年——906年)(唐朝全盛时期)玄奘(600-664)公元629年出国,到达印度的那烂驼寺,645年回到长安,历经17年,行程5万里,经历110国,共带回梵文经典657部。
译经75部,1335卷。
义净(635——713)齐州人(今山东历城县)3 元代的翻译活动成吉思汗以前,蒙古各部未见有文字通行,之后开始创制文字。
当时的笔译吏员称为译史,分为蒙古译史和回回译史,前者负责蒙汉翻译,后者负责蒙古语与波斯语的翻译。
元朝设有专门学校培养译员。
第一章 我国历史上的翻译活动
第一章我国历史上的翻译活动第一阶段:从周代到东汉桓帝的翻译活动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要进行“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斯大林),就必须通过翻译作为中介手段。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不断融合的大国,长期以来,内部各民族之间的交际和对外与各个国家的交往,当然少不了翻译。
一、周代原始社会无籍可靠,略有文献的夏商两代,现有史料也失之过简,无从窥测当时的翻译活动。
到了周代,其疆域内杂居着不少异族。
他们在饮食服饰、货币和言语等方面,均与华族不同。
华族要与这么多的异族交往,自然非借助于翻译。
《礼记·王制》载有周代所设翻译东、西、南、北各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官员的职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
故后世称翻译人员为“象寄之才”。
《周礼》中谈到周代规定每七年要将各诸侯国的翻译人员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训练。
这也是我国典籍中关于培训翻译人员的最早记载。
二、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设有翻译官职,即典客下面的译官。
汉代在交通要道上的西域诸国还设有主要为汉朝使节服务的“译长”之职,在各国设“译长”一至二人不等。
秦汉两代,与北方匈奴打交道最多。
匈奴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与汉语截然不同。
公元前二世纪时,匈奴在于汉朝的战争中失去了祁连山和燕支山,此后在匈奴中流传着这样一支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匈奴没有文字,这便是古匈奴留存下来的唯一的文学作品,其译者无从考察。
第二阶段: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的翻译活动一、佛经翻译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
释迦牟尼(约前565- 前486 )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他原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经六年苦行,在佛陀迦耶的菩提树下“成道”,悟到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开始为人说“苦、集、灭、道”“四谛”等教义,信徒尊他为“佛陀” (Buddha: 觉悟着) 。
他的弟子将他一生所说的教法纪录整理,成为经、律、论“三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翻译的的定义与分类
1.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通过语言活动将某种语言形式所表达的
全部语义效果运用其他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 的语言形式尽量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际交 流过程,是关于不同语言的交流的理论与实践 的一门学问。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 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翻译是学习好外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探讨 两种语言对应关系的一门学科。
的相貌 6)对语言的丰富:如“五体投地”、“因
缘”、“一尘不染”、“有缘”、“在劫难 逃”。对文学的其他影响。”
宋代
北宋 有名的僧侣译者主要有天息、法护等 在翻译理论方面颇有贡献赞宁 南宋 史书的记载中无一例翻译 元代 拔合恩巴、管主八等人
三、明清时代
明代 :智光 明代万历年间直至清朝“新学”时期 徐光启---《几何原理》、《测量法义》
忠实可信,不惹旁人讥疑); 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博览经典,
通达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
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 中国经史,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
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度量 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 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
论、苏俄及各国的进步文艺作品 鲁迅和瞿秋白 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
其易解,一则保持着原文的风资。"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翻译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
划、有系统的进行工作,逐步取代了抢译、乱译 和重复浪费的现象; (二) 翻译作品质量大大提高,逐渐克服了粗枝 大叶、不负责的风气; (三) 翻译工作者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 务,开展了批评于自我批评,逐渐消除了过去各 种不良现象和无人过问的状况; (四) 翻译工作者不仅肩负者外译汉的任务; (五)对翻译标准的认识日趋统一,有效的推动 了我国的翻译工作。
支谦:主张译文中减少胡语成分(即音译),不 死扣原文,注重译作的辞藻文雅。
在中国佛一派。
竺法护译经的特点:
1)种类繁多,范围广阔。 2)存真偏质,提高质量。 3)助译者多,共襄其成。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这一阶段佛经翻译的特点:
第一,翻译佛经的主要力量是外籍僧人和华裔 僧人,而以汉族知识分子信徒为辅助力量。
迦叶摩腾、竺法兰 (《四十二章经》)
安世高(安息人) (《安般守意经》)
支娄迦谶(月支人)
支亮 支谦
三支
月支派
竺法护
翻译家译风
安世高:译文说理明白,措辞恰当,不铺 张,不粗俗,恰到好处。 娄迦谶:仍采取直译,译笔生硬,读者不 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 意译这一类问题了。
娄迦谶的翻译多采用音译(辞质多胡 音---胡:古代泛指外国或外族)。
鸠摩罗什
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 倡译者署名,以示负责
南北朝时期
真谛 (《摄大乘论》)
二、隋-唐-宋时代
从隋代(公元五九0 年)到唐代 释彦琮 作好佛经翻译的八项条件: 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诚心热爱
佛法,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 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
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 梵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 的义理);
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 中训诂之学,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
自东晋至隋这一阶段的佛经特点:
第一,译场的出现。 第二,此阶段的翻译原本往往不止一种,
便于相互校勘,使译文更为正确。 第三,翻译理论和技巧上有所进步。
华夏三大翻译家:
玄奘("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 鸠摩罗什
真谛
唐代的翻译职司多至11 种: 1)译主 2)证义 )证文,或称证梵本
4)度语 5)笔受 6)缀文 7)参译 8) 刊定 9)润文 10)梵呗 11)监护大使
玄奘("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
研究结果显示,玄奘运用了下列翻译技巧: 1)补充法; 2)省略法; 3)变位法; 4)分合法; 5)译名假借法; 6)代词还原法。
第二,翻译往往全凭口授,即由外僧背诵某经, 一人口译成汉语,叫做“传言”或“度语”, 另一人或数人“笔受”,即笔录成汉文,再进 行修饰。
第三,从翻译方法来说,一般都采用直译法。
符秦时代
释道安
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五失本, 三不译”理论)
等书 ; 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
天录》、《块肉余生述》、《王子复仇 记》等; 严复--- 《天演论》、《原富》﹑《法 意》、《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等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
“信”是“意义不倍(背)本文”,“达” 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尽译文语言的能事 以求原意明显,为“达”也是为“信”, 两者是统一的。
"雅"是指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本身的 古雅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的"善译"
“善译”标准包括三大要求: 第一、译者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
知彼此的异同; 第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
它传达出来; 第三、译文和原文毫无出入,"译成之文,
适如其所译"。
四、五四时期
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 从形式来说 :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 从内容来说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文艺理
第一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第一节 我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汉代-秦符时期; 二、隋-唐-宋时期; 三、明清时期; 四、五四时期; 五、新中过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
佛教: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梵文(Sanskrit)
西汉的哀帝时期: 伊存
东汉桓帝建和二年
唐代佛经翻译的特点
1)主译者以本国僧人为多;他们通晓梵语和 汉语,深晓佛理。
2)译经计划性强,节译者少,往往是全集的 翻译。
3)沿用译场机制,并更为完备。 4)四大佛经翻译家中有两为在唐代:玄奘和
不空。 5)在忠实方面,大大超过前代。
佛经翻译的影响:
1)推动佛教传播 2)佛教传播推动道教发展 3)推动儒学发展——宋代理学的兴起 4)印度因明学被介绍到中国 5)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及描写——例如: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