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简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科知识—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四次翻译高潮:
1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3“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
4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五四以后---当代)
古代佛经翻译(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起步或草创阶段)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
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代表人物支谦
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支谦的译述比较丰富:约三十年间,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师。支谦自译的经也偶尔加以自注,像《大明度无极经》首卷,就是一例。这种
作法足以济翻译之穷,而使原本的意义洞然明白。
特点
1主要力量: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
2翻译全凭口授
3大多才有直译法
5佛经内容经常采用中国本土道家思想
古代佛经翻译
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末(发展期)
释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
释道安,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总结
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
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主要监督翻译了《四阿含》等。主张直译,
不增不减,只做词序调整。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
彦琮(557—610年),俗姓李,邢台隆尧县双碑人,隋代著名高僧,他精通梵文,
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辩正论》里翻译要例八备十条:就是对做翻译人的具体要求和翻译要求。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
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 )(公元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
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约在今山西朔城区)人。出生于代州(约代县)
主张直译与意译、音译的结合,著有《三法度序》
真谛(449-569)梁陈时代人,翻译《摄大乘论》
古代佛经翻译(唐朝——全盛期)
古代佛经翻译(续)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著名的禁烟英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语言学家马建忠在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留下了一些有关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并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之“。此外,他在总结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善译”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近代翻译
甲午战争后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复,其次便是梁启超。严复总结了大量的实践
经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晚清时期
中国译者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翻译也情有独钟,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伊索寓言》、《天方夜谭》、《鲁宾逊漂流记》、《茶花女遗事》、《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妮娜》
等等。这一时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探索文学翻译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周桂笙、徐念慈、伍光建、苏曼殊和王国维等。
“五四”运动以后,
中国译坛又陆续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其中有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林语堂、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潜、郁达夫等。这个时期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有了长足的发展。(注意这几个翻译名家的要点:生平简介、翻译观点和著名言论、代表译作、翻译特色、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翻译
董秋斯发表了《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后,中国译论开始了有目的的建立体系,开始了“转型”。期间傅雷提出“传神”、钱钟书提出“化境”,又为传统翻译理论增添了光
辉的一页。文革期间,翻译工作基本停止。改革开放后,译界长期徘徊于原有的认识水平上。80年代后半期,谭载喜等人主张“必须建立翻译学”的呼声目益高涨。
当代翻译
到了1990年,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出版,译界公认此书为现代翻译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成体系的现代翻译理论。
重点知识点与真题技巧点拨
1首师大10年真题佛教传入中土的魏晋时代,译经僧多采取()翻译方法
A格义B直译C意译D异化
2厦大11年真题与玄奘并称佛教古代三大翻译家的另外两位佛经中文翻译家是谁?
311年东南大学严复(如何精简、高效学习)
翻译家的回答要点所处时期+生平简介+翻译理论+翻译理论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
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翻译作品主要有《原富》《法意》等,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我国翻译界有很大影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faithfulness)是
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
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A 2分版:严复---福建福州人,近代教育家和翻译家。著有《法意》等,提出了信达雅翻译三字标准。
B5分版严复(1853-1921)福建福州人,近代以来颇有影响的教育家和翻译家。著有天演论(赫胥黎物种起源以及其他散文)原富(亚当斯密国富论)群学肆言法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哲学的人。严复提出著名的信达
雅翻译标准对我国很多翻译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他主张用汉代以前的字法,不为人们认可。名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他所说。
5苏州大学10年真题背景材料傅雷从绘画中得到启示,提出神似观点。所谓神似指的是(★)
A译文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
B译文在精神方面达到了高标准
C译文做到了形神兼备
D译文在意思上与原文一致
6武大下列定义中—是茅盾为翻译下的定义(典型真题)
A如果原作者是神灵,则译者就是巫师。认识是把神谕传给凡人。译者介于神人之间,既要通天意,又要说人话,真是左右难为巫。
B文学翻译使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C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境
D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