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

合集下载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翻译史的客观的因素: 时期 人物 事件 翻译对象

特定历史时期对翻译提出的要求 翻译家或翻译理论家在翻译领域的重要性 特定翻译事件在翻译活动的历史发展上的作用 翻译对象的选取与历史背景的关联 翻译活动的操作模式 翻译成果的产生的影响
-------------需要一定的学术方法 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

由于全球化时代翻译的作用体现在更多的 方面,因而我们对传统的翻译之定义也应 当作出适当的修正。
图像转向




西方翻译史上的几个主要阶段:文学翻译 阶段的分期(P24): 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18世纪末到19 世纪三四十年代) 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19世纪末到二 战结束)


蒲柏的荷马史诗----英国的时代精神
语言差

“语种”---“谁的语言”:一小部分人推 崇使用的语言,还是大部分人能接受的语 言



唐宋译场----“梵呗”通过唱念译文,以求 音调协调,便于僧侣诵读。(P55) “官话和合译本”《圣经》翻译工作的负 责人富善列出的五条翻译原则,前三条强 调可读性,要求使用口语化的通用语言, 文体浅近明白-----平衡西语与中文之间的 语言差和文化差,主要是便于接受

展望翻译未来趋势

第十五章:翻译现状与展望
《翻译研究新视野》 “附录四:论翻译的 职业化时代”

文化差

比附-----借助 佛教概念比附道学概念(P47) 7世纪至9世纪《圣经》中译多用中文类似 概念比附
清末民初----译介西方文学的时候创造新词 汇,打破文言文的规矩,通过翻译借鉴西 方语言和文化,构建了现代白话文的句式、 文法、词汇,实现了白话文体系的现代化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中西方翻译发展简史

中西方翻译发展简史

Part 2 History of Translation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实践活动,远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存在了。

(亚述王国Assyria国王萨尔贡Sargon);中国的起始时期:周朝(春秋战国时期)⏹“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礼记》“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礼记》⏹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重要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古罗马著名学者106-43BC)I.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the WestSix tides in five periods五个时期六个高潮●Ancient translation古代翻译:4th C BC —5th C AD翻译介绍希腊文化,促进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Medieval translation中世纪翻译;A. 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初期宗教翻译《圣经》的拉丁文译本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B. 11、12世纪希腊典籍回归故里西班牙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阿拉伯语译回拉丁语●Translation in Renaissance periods文艺复兴时期翻译: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涉及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和宗教等,产生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Modern translation近代翻译17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继续古典著作的翻译,关注近当代的作品,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东方文学●Contemporary translation当代翻译:二战以后,翻译翻译范围翻译规模扩大2. Tr anslators and translation theorists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德莱顿,泰特勒,奈达,卡特福德,纽马克,巴斯内特,勒菲弗尔,图瑞II.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文字翻译始于汉代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中国文化的深层迁移⏹明清时期的翻译——中国近代科学和国人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五四及民国时期的翻译——中国近代思想的历史演进⏹建国后的翻译活动——对中国文化及其知识、学术、思想具有类似的模筑作用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家支谦、维祗之间的争论,是首次对翻译问题进行的探讨,信、达、雅均以涉及。

中西翻译简史和翻译的标准

中西翻译简史和翻译的标准

神似(傅雷);(similarity in spirit)
一当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鲁迅);
信达雅(严复);(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化境(钱钟书);(sublimation)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 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
翻译的标准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01
02
Theories of Chinese scholars’ 中国: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文”“质”之争(实际为“意译”与“直译”之争)(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时期(东汉至元末,2世纪至16世纪) 特点:时间长;译量大;译者多为佛教高僧;以梵汉互译为主
释道安: “五失本,三不易”,主张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第一次主张译者署名;组织翻译《金刚经》《法华经》等300余种佛经,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表达了原作的神情。
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
“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季羡林,孙,P3)
社会科学及文学翻译时期 (清末至“五四”时期)
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王子复仇记》等文学作品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个性解放意识

自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 和弗洛伊德主义的核心内容。 萨特强调,‚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尼采人生哲学的主义内容是他的自由观。 弗洛伊德则指出,潜意识活动是人的正常 精神活动,潜意识的内容是被压抑到, 内 心深层的情感欲望。


对于‚异化‛的批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强调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内心生活, 尊重人的精神自由,成为文学的重要 表现的重要领域
人本主义精神

西方社会人性异化的事实乃是现代西方社 会思潮普遍关注人的问题的根本原因。人 本主义强调以人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 给人 的生存、人的发展、人性的解放等等‚属 人的问题‛以合理的说明。在现象学、存 在主义、人格主义和哲学人类学等人本主 义流派看来, 思想家们不应关注科技发展和 物质文明的成果, 而应力图关心现代人的困 境、痛苦、恐惧和迷惘的现实。
主要思想



酒神精神:人生虽然永远植根于痛苦之中, 但却是有价值的;越是面对痛苦、险境和 未知的东西,精神愈加欢欣鼓舞。 重估一切价值:‚重估一切价值‛就是要 把被颠倒了的评价重新颠倒过来,以你自 己的生命为尺寸重新度量一切事物的价值。 超人哲学:其目的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设立一个新的目标、新的意义和新的理想, 它体现的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结语

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人 本主义精神、个性解放意识和对于‚异化‛ 的批判。这些社会思潮虽有消极的方面, 但还是为当时的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些新的 理念和视角,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弗洛伊德看来,文学创作是人的无意 识本能冲动发泄和升华的一种方式。 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有很深的历史渊 源,文学作品是弗洛伊德理论的重要 来源,正如美国学者莱尔耐尔· 特里林 曾说:‚弗洛伊德影响文学,文学也 以同样的力量影响弗洛伊德。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引言中西翻译作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自古以来就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开始一直到现代,探讨其中的变迁和影响。

古代翻译在古代,中西翻译主要以佛教为主要内容。

公元2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这也是中西翻译的起源。

早期的佛经翻译主要由汉语和梵语之间的翻译完成,这种翻译活动不仅促进了佛教和中国文化的结合,也推动了中西翻译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翻译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唐代(618-907年)是中西翻译的繁荣时期,许多西方文化知识和科技以及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

例如,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最早一部关于基督教的中西翻译文献。

然而,古代的中西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以及技术限制,翻译往往不够准确和完整。

尽管如此,中西翻译在古代依然起到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近代翻译近代,中西翻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外国侵略和列强入侵的压力,这也促使了对西方知识的更多需求和研究。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哲学等重要领域的书籍和论文被翻译成中文,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近代中西翻译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外语教育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同时,翻译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西翻译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辅助翻译工具和在线翻译平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翻译质量。

当代中西翻译在当代,中西翻译更加广泛和深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中西翻译已经变得更加重要和普及。

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电影、学术论文和商业文件等被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同时,西方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许多经典的中文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和阐释。

这种交流和理解对于增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友谊和加深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论中西翻译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汉语版)西方翻译史约两千年。

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西方翻译活动简介(一)古代西方翻译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首先是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

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在西方,宗教势力历来强大而顽固,基督教教会一向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为自身服务的宗教文化。

作为基督教思想来源和精神武器的《圣经》,自然成了宗教界信仰的经典。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摘要:一、引言:翻译的起源与演变二、中西翻译的早期阶段1.古代中国与西方的交流2.佛教经典翻译与文化交融三、近现代中西翻译的发展1.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活动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翻译高潮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互动1.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2.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影响五、专业翻译领域的拓展1.科技翻译的发展2.影视翻译的兴起六、翻译技术的应用与影响1.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2.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七、中西翻译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八、文化交流与翻译的使命九、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翻译趋势十、结论:翻译的意义与未来展望正文:一、引言:翻译的起源与演变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沟通方式,自古以来就在不同文明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近现代的全球化,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也是一部翻译的历史。

从最初的简单交流到现代的专业翻译,翻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中西翻译的早期阶段1.古代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早在汉唐时期,中国与西域的交流就已经相当频繁。

当时的翻译主要以口语和书面语为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著名的《大唐西域记》就是唐代僧人玄奘西行取经,将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化带回中土的见证。

2.佛教经典翻译与文化交融佛教传入中国,催生了大量的翻译活动。

当时的译经家有道安、鸠摩罗什、玄奘等,他们致力于将佛经从梵文翻译成中文,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

此外,佛教经典的翻译还促进了中土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发展。

三、近现代中西翻译的发展1.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活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兴起对古典文化的重视,大量的古希腊、拉丁文献被翻译成各国语言。

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为后来的中西翻译交流奠定了基础。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翻译高潮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翻译界出现了一股高潮。

严复、鲁迅等翻译家致力于将西方的优秀文化引入中国,推动国内文化的发展。

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互动1.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严复在《天演论》的序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强调翻译要忠实于原文、表达清晰、语言优美。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摘要:一、引言- 介绍中西翻译简史的背景和意义二、古代翻译1.汉朝到唐朝的佛经翻译- 鸠摩罗什的贡献- 玄奘的西行取经2.欧洲的翻译活动- 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翻译- 圣经翻译三、近现代翻译1.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 严复的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实践2.近现代欧洲翻译的发展- 法国的翻译理论家们- 德国的翻译研究四、当代翻译1.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 跨文化交流的需求- 机器翻译的发展2.中西翻译的交流与互动- 中西翻译家的合作- 翻译教育的交流五、结论- 总结中西翻译简史的主要内容- 展望未来翻译的发展趋势正文: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概括了中西翻译从古代到当代的发展历程。

在引言部分,作者阐述了研究中西翻译简史的背景和意义,为后续内容的阐述做了铺垫。

古代翻译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汉朝到唐朝的佛经翻译,其中包括鸠摩罗什的贡献以及玄奘的西行取经。

鸠摩罗什通过翻译大量佛经,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玄奘则通过西行取经,带回了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作者简要介绍了欧洲的翻译活动,包括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翻译以及圣经翻译。

近现代翻译部分,作者首先关注了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

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对后来的翻译家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通过翻译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推动了文学改革。

同时,作者也简要介绍了近现代欧洲翻译的发展,如法国的翻译理论家们和德国的翻译研究。

当代翻译部分,作者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需求,尤其是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以及机器翻译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角色日益重要。

而机器翻译的发展则为翻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中西翻译简史的主要内容,回顾了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并展望了未来翻译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翻译工作将面临更多的变革,但始终不变的是翻译家们为沟通中西文化所做的努力。

通过这篇笔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特点。

中西翻译简史要点

中西翻译简史要点

中西翻译简史第1章当代翻译研究视角下的中西翻译史第15章翻译现状与展望1.“翻译”一词的由来:中国最早关于翻译活动的记载见于《周礼》和《礼纪》。

2.我国最早的作品是公元前528年,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中记载越语原文楚语译文的《楚人歌》。

3.西方最早的翻译作品是约公元前250年罗马人李维乌斯用拉丁语翻译的荷马(Homer)史诗《奥德赛》(Odyssey)。

4.简答题:三大宗教典籍翻译的异同点相同点:①字对字直译---意译---直译意译兼顾②忠实观,原文至上观不同点:①《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

《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译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

圣经翻译经久不衰,每14天出一本译本。

②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

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

其典籍全世界汉译本保存最多。

③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翻译者要对经文有深刻理解,要具有多方面的良好修养,如语言学,句法,词法,语义学。

宗教学者认为《古兰经》翻译不合法。

其翻译长达1300年最早主要是口头译讲。

最早的笔译为波斯文,因为波斯人是接受伊斯兰教较早的民族。

除土耳其文译本被官方认可,其他均为个人作品,只能称为“对《古兰经》阐释的翻译”。

5.为什么文学翻译称之为“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文学翻译首先是一种艺术创造性活动,再现原作之美,这种创造又是有限度的,必须以忠实原著为前提。

6.归化: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transparent, fluent style)的风格,最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

异化: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7.傅雷曾说过:“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8.钱钟书的“化境”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是翻译时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如果译文显得生硬牵强,那就得“化”它一化了。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第一节: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翻译事业约有两千年的历史。

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

迄今为止共经历了四次翻译高潮。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恒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近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之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最早涉及了一些重大的翻译原则”(张泽乾,1994)。

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

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玄奘还提出了“既需求真,又需喻实”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通顺并举。

他的“五不翻”原则总结了音译法的规律,即:(1)佛经密语须直译;(2)佛典中的多义词须音译(3)不存在相应概念的词只能音译(4)已经约定俗成的古音译保留(5)为避免语义失真用音译二、民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杜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三、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清林纾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黑奴吁天记》(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现用新译名)。

严复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尔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甄克斯的《社会通诠》(The Study of Politics)等、并提出简洁凝练的翻译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

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

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

• 三.中西方翻译史的发展 的差异 1.因中西两地宗教地位不同,故宗教文献翻译的影响不同。 在西方,宗教有着严密的组织,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在国家政治生 活中甚至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西方圣经翻译的影响与 佛经翻译在中国的影响就不可同日而语。在中国,佛教尽管也曾 经得到最高统治者的信奉和支持,但它从来也不曾成为一种全民 的宗教行为,它永远也不可能凌驾于皇权之上。 2.因中西民族特性有异,两地译学理论的走向不同; 中华民族比较务实,西方民族崇尚思辨,这使得两地翻译理论的 发展路径也有所不同:西方翻译理论较早就出现了施莱尔马赫的 解释学思想、洪堡的语言哲学思想,以及本雅明的解构翻译思想, 而中国的翻译理论则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停留在实践经验感悟 的层面.
• 乘船夜游。驾船越女为其唱歌一首,因为唱时用越语,经 过翻译才明白 • 5. 西方翻译起源神话说:出于《旧约.圣经》。人类繁衍 下来之后都讲同一种语言。当时人类共同修建巴别塔,上 帝认为如此的话,人类会无所不能,因此上帝让人们讲不 同的语言,使人们之间语言不通,从而成为翻译形成的动 因。 • 6. 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笔译活动大约起于公元前3世纪: 公元前285年至公元前249年按照埃及法老托勒密二世旨 意,72名犹太学者云集亚历山大图书馆翻译《圣经.旧 约》,史称《七十子希腊文本》;公元前250年里维乌斯. 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用拉丁语翻译荷马史诗 中的《奥德赛》。 • 7.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国亚述帝国就出现了正 式的文字翻译,主要是国王命通晓多国文字的“书吏”用 帝国的各种语言把国王的丰功伟绩公诸于世。
第一节 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交际需求促成了翻译的产 生
• 一. 翻译是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为满族交际需求而产生的语 言活动。 • 1. 原始部落为了贸易文化交流促使人类最早翻译形式—口 译的诞生。 • 2. 人类发明了文字以后,不同民族之间通过书面文字进行 交流时产生了笔译。 • 3. 不同民族、国家的交流交往促成了翻译的诞生,促进了 翻译的发展和繁荣。 • 4. 中国早期有记载的翻译 • (1)公元前11世纪“多重翻译”:古越南越裳国献白孔 雀与周公,因语言不通,经多次翻译才得以交流。这是世 界上最早的口译记录,最早有记录的转接翻译。 (2)战国时期的《越人歌》(出于西汉刘向《说苑.善 说》)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笔译作品:公元前528年楚国鄂 君子皙

Unit 1中西翻译简史.ppt

Unit 1中西翻译简史.ppt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好的翻译应该是 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 种语言,以使译人语所属国家的 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 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 悟、所感受的一样。(泰特勒, 1790)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罗马文学三大 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 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 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 作.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 此时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 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 《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 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真谛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第三阶段在唐朝 (公元618-906年)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
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 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 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 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 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 的分工。
Unit 1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1.什么是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 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的神韵。(吴献 书,1949)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 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

中西翻译的历史

中西翻译的历史

意义:西方的文化科学的介绍,推动了 中国社会的进步。变法、辛亥革命、五 四运动等政治运动,都是同国外新思想、 新文化的引进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近代翻译史概述 ( 1840—1894 )
近代翻译的发轫——鸦片战争至甲 午中日战争时期的翻译发展史
• 列强入侵与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 • 地主阶级改革派对世界的了解

长期以来,中国的翻译界存在着 “艺术派”和“科学派”之争,西方 翻译界则存在着“语言学派”和“文 艺学派”的异见。不同学派各执一词, 争论了两千多年,但是谁也说服不了 谁。
•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西方翻译研究进展迅速。 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三本西方译学研究代表作 ――巴兹尔· 哈廷姆(Basil Hatim)所著《跨文化 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语篇语言学》(1997), 哈罗尔德· 基特(Harald Kittel)与阿明· 弗兰克 (Armin Frank)主编《跨文化性与文学翻译的历 史研究》(1991)和丁达· 戈尔莱(Dinda Gorlee) 所著《符号学与翻译问题》(1994),充分展示 了西方翻译研究新发展的一些特点。尽管翻译研 究的方法纷呈不一,但近年来说有两大派别占据 了主导地位:一派以广义上的语言学为基础,致 力于建构和发展经验性质的翻译科学;另一派则 从历史的角度通过描写的方式来研究翻译问题, 意在揭示翻译实践与研究中蕴含的文化与政治因 素。
西方译论简介
同其他的领域的活动一样,翻译并 不依赖理论而存在,然而,翻译的实 践总是引出理论并推动理论的进步, 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促进翻译事 业的发展。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 的西塞罗
他首次把翻译区分"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 的翻译。西塞罗是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角度看 待翻译的。所谓"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 造性的翻译,而所谓"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则是指 具有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翻译。这样,西塞 罗便厘定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从而开拓了翻 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园地。自西塞罗以来,西方 翻译理论史便围绕着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 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问题向前发展

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

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

(6)印地语“口译”dubhasiya意为讲两种语言的人。 4.乌拉尔语系中的匈牙利语“翻译”forditanni意为“把……翻到另一面”, 强调差异;“口译”tolmacsolni, “协调”。 5.阿尔泰语系中的土耳其语“翻译”的字面意思是cevirmek字面意思“改变”, 强调调停。 6.日语中“翻译”honyaku中hon意为“”翻转、翻飞“,yaku意为替换词; 口译“tsuuyaku suru,tsuu”指 “通过、传输、交际”其显著特征是保存相似 性。 7.韩语中”翻译“tong yeok hada 与”口译“dong si tong yeok hada都强调 调停。 8.阿拉伯语中的 “翻译”与“调停、引导”接近。 9.南亚语系中越南语中 “翻译” 强调差异;”口译“强调调停。 10.印尼语中 “翻译” menterjemahkan,也使用 (manyalin)强调调停与相似。 11.泰米尔语中的“翻译”与“口译”使用相同的术语molipeyarkka,强调差异、 语言的改变。 12.汉语中的翻译:汉魏时代称翻译为“译”;东晋时期用“翻”指翻译。
(1) 公元前11世纪“多重翻译”:古越南越裳国白孔雀与周公,因语言不通,经多次
翻译才得以交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口译记录,最早有记录的转接翻译。 (2) 战国时期的《越人歌》(出于西汉刘向《说苑.善说》) 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笔译作
品: 公元前528年楚国鄂君子皙乘船夜游。驾船越女为其唱歌一首,因为唱时用粤语,
D.考古发现与《圣经》研究促进了新版本的修订与翻译; E.时代变迁,语言老化使得原版本不适应新读者的需求。 (5)《圣经》翻译目前依然活跃,每14天就出现一种新语言的《圣经》版本。 2.佛经在中国的译介 (1) 从汉哀帝元E即公元前2年至宋代即公元1111年约1100年历史; (2) 佛教的传入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宗教、哲学、文学、艺 术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 中国的汉译佛教典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 (4) 1100年的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翻译活 动,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翻译时期。 3.《古兰经》的译介 (1) 从公元7世纪至今约1300年的历史 (2) 宗教学者主张《古兰经》不可译;主张读经文原文及听宗教学者的口头译讲; (3) 伊斯兰教信众的发展壮大促使《古兰经》的翻译的发展;

中西翻译简史及翻译的标准解读

中西翻译简史及翻译的标准解读
主要内容
• 一、中国翻译简史(三 次高潮) • 二、西方翻译简史(六 个阶段) • 三、翻译的标准
一、中国翻译简史
• “文化(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 段:诞生、成长、繁荣、衰竭、消逝。 这是一个普遍规律,任何文化都不能 永存。然而,中国文化似乎是个例外。 五千年来,虽然经历了不少波折,走 过了不少坎坷的道路,但是中华文化 却一直没有消逝。”
★释道安: “五失本,三 不易”,主张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 第一次主张译者署名; 组织翻译《金刚经》 《法华经》等300余种佛 经
★彦琮:译人“八备”; 第一个将汉文译成梵 文;中国第一部翻译 理论书《辨证论》 ★玄奘:“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将《道 德经》译成梵文;运 用补充法、省略法等 翻译技巧
2.西方自然科学翻译 (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明末至清朝中期)
• 特点:译者多为西方 传教士以及少数从事 科学技术研究或对科 学技术感兴趣的中国 士大夫;翻译西方自 然科学,如数学、化 学、机械方面的书籍
• 徐光启(明):数学家,农学 家,《几何原本》前六卷(意 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 • 李善兰(清):数学家,《几 何原本》后九卷(与英国人伟 烈亚力合译)、《代数学》、 《代微积拾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京师同文馆(1862 年,北京、上海、 广州) ★江南制造局翻译 馆(1865年,上海)
鲁迅、郭沫若、林语堂、巴金、梁 实秋、徐志摩、郁达夫、钱钟书 朱生豪、傅雷、董秋斯、张谷若等
英文译作: 《镜花缘》 《老残游记》 《浮生六记》
• 郭沫若:《浮 士德》《少年 维特的烦恼》 等 • 傅雷:《高老 头》、《欧也 妮· 葛朗台》 • 梁实秋、朱生 豪:莎士比亚 全集
• 有关翻译的书面记载: • 周朝 设有专司接待夷族来宾之 官员,即翻译官,称为“象 胥”,“舌人” •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 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 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 北方曰译。”(礼记· 王制)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原创实用版】目录1.中西翻译简史的背景和意义2.翻译的历史和发展3.翻译的理论与实践4.当代翻译研究的新发展5.未来翻译的趋势和挑战正文中西翻译简史是一部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专著,旨在通过对翻译的历史、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揭示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翻译的历史和发展、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当代翻译研究的新发展以及未来翻译的趋势和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翻译的历史和发展是中西翻译简史中的重要内容。

早在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就已开始,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往来,东西方的文化、科技、艺术等得以互相传播。

随着历史的推进,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愈发显著。

从最早的传教士翻译西方经典,到近现代的翻译家们将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引入中国,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翻译的理论与实践是中西翻译简史的核心内容。

从最早的直译、意译到现代的归化、异化等翻译理论,翻译研究不断发展。

在实践方面,翻译家们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一种语言的文化内涵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形成了丰富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同时,翻译质量的评价也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再次,当代翻译研究的新发展为中西翻译简史增色不少。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翻译的需求和复杂性都在增加。

在此背景下,翻译研究开始关注翻译生态、翻译产业、机器翻译等领域,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最后,未来翻译的趋势和挑战值得关注。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机器翻译将越来越成熟,对传统翻译产业带来挑战。

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中西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翻译需求将持续增长。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将翻译研究与实践推向更高层次,是中西翻译简史留给我们的思考。

总之,中西翻译简史是一部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专著,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翻译的历史、理论和实践,以及当代翻译研究的新发展和未来翻译的挑战。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在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中,翻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艺术,更是文化传递的桥梁。

中西翻译简史这门课程,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探索了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分析其中的重要知识点和理论框架,以及对我个人学习和认知的影响。

一、中西翻译历史的概述中西方翻译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有译经的传统。

通过这门课程,我了解到了中西方翻译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轨迹。

中国的翻译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的佛经翻译,以及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翻译。

而西方的翻译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圣经》翻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翻译。

这些翻译活动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也推动了各自文明的进步。

二、翻译理论的发展随着翻译实践的不断深入,翻译理论也逐步成熟。

课程中介绍了多种翻译理论,如直译与意译、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功能对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等。

这些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使得翻译活动更加科学和规范。

同时,我也了解到翻译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和更新。

三、中西翻译风格的比较中西翻译风格的差异是这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的翻译传统注重“信达雅”,强调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美感。

而西方的翻译传统则更注重“忠实原文”,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通过比较这两种翻译风格,我深刻认识到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翻译风格的独特性。

四、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门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翻译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科技著作和哲学思想。

同时,翻译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和深入。

五、个人学习与认知的影响学习中西翻译简史这门课程,不仅让我对翻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我个人的学习和认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 (课堂PPT)

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 (课堂PPT)
时期以来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我国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我国对当代西方通俗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我国对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的翻译
14
第十四章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第一节 从西塞罗到泰特勒 第二节 从支谦到钱钟书 第三节 当代西方翻译思想的最新发展
第十五章 翻译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翻译的职 业化趋势 第二节 翻译专业教学与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 机器翻译与网络翻译
9
第五章 翻译与宗教(下):《圣 经》的中译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圣经翻译 第二节 译名之争 第三节 “和合本”《圣经》 第四节 《圣经》的现代译本
10
第六章 翻译与知识传播(上):西方的科技 翻译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技翻译 第二节 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文献翻译
第七章 翻译与知识传播(下):我国 的科技文献翻译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3031Fra bibliotek233
34
运动 第三节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12
第十章 翻译与文化价值的传递(上):欧洲各国对古 希腊典籍的翻译
第一节 古罗马时期古希腊典籍的拉丁语翻译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罗马典籍的翻译 第三节 文艺复兴后欧洲各国文学、哲学著作的互译 第十一章 翻译与文化价值的传递(下):我国对西方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
11
第八章 翻译与民族语(上):近代欧洲各国 民族语的形成
第一节 翻译在英语发展中的影响 第二节 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与德语的形成 第三节 翻译与欧洲民族语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与宗教( ):《 第五章 翻译与宗教(下):《圣 经》的中译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圣经翻译 第二节 译名之争 第三节 “和合本”《圣经》 第四节 《圣经》的现代译本
翻译与知识传播( ):西方的科技 第六章 翻译与知识传播(上):西方的科技 翻译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技翻译 第二节 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文献翻译
第十四章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第一节 从西塞罗到泰特勒 第二节 从支谦到钱钟书 第三节 当代西方翻译思想的最新发展 第十五章 翻译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翻译的职 业化趋势 第二节 翻译专业教学与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 机器翻译与网络翻译
翻译与知识传播( ):我国 第七章 翻译与知识传播(下):我国 的科技文献翻译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
翻译与民族语( ):近代欧洲各国 第八章 翻译与民族语(上):近代欧洲各国 民族语的形成
第一节 翻译在英语发展中的影响 第二节 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与德语的形成 第三节 翻译与欧洲民族语的发展
两种不同教学安排: 1. 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每 周一章,共15章,加一前言作为 教学目标说明,共16周 2.打乱次序,以第一、二章为纲, 在讲授每一节的内容时,引导学 生自己去阅读后面的相关章节。
一、树立中西翻译史整体观
1. 2. 3. 4. 5.
两者的滥觞都与宗教文献翻译有 关 在传播知识方面都发挥巨大作用 对各国民族语言的确立和发展贡 献卓著 扮演传递文化价值观的重要角色 促进各国各民族间文化交流
四、《中西翻译简史》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当代翻译研究视角下的中西翻译史
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交际需求产 生了翻译 第二节 宗教典籍翻译开启了中西翻译史的 帷幕 第三节 文学翻译丰富、深化了对翻译的认 识 第四节 非文学翻译展现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 第一节
第二章 中西翻译史的分期
第一节 西方翻译发展史上的几个主 要阶段 第二节 中国翻译发展史上的几个主 要阶段
二、了解中西翻译史的差异
1.因中西两地宗教地位不同,故宗教 文献翻译的影响有异 2.因中西民族特性有异,两地译学理 论的走向不同
三、认识中西翻译观念演变轨迹
1. 2.
3.
翻译的忠实观、原文至上观的由来 中西翻译史发展阶段的重新划分(三 分法的提出) ) 翻译学学科、包括MTI学位点确立和 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 ):国外对 第十二章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上):国外对 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译 第三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翻译 第四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 ):我国新 第十三章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下):我国新 时期以来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我国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我国对当代西方通俗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我国对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的翻译
《中西翻译简史》课
教学探讨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3. 4.
“中西翻译简史”课的必要性 追求目标(翻译史知识、修养,中西 翻译史整体观,译学观念演变轨迹) MTI等课程设置的历史必然 教学前提:学生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 或未接触过“简明中西翻译史”或类 似教材、课程(两种不同教法)
翻译与民族语( ):翻译对中国文 第九章 翻译与民族语(下):翻译对中国文 化的影响
第一节 佛教典籍翻译等对中国现代汉语的影响 第二节 清末民初林纾等人的翻译与中国的新文化 运动 第三节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翻译与文化价值的传递( ):欧洲各国对古 第十章 翻译与文化价值的传递(上):欧洲各国对古 希腊典籍的翻译 第一节 古罗马时期古希腊典籍的拉丁语翻译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罗马典籍的翻译 第三节 文艺复兴后欧洲各国文学、哲学著作的互译 翻译与文化价值的传递( ):我国对西方 第十一章 翻译与文化价值的传递(下):我国对西方 社科经典的翻译 第一节 清末民初严复等人对西方社科名著的翻译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对俄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 的翻译 第四节 新时期对当代西方各种思潮流派著作的翻译
翻译与宗教( 第三章 翻译与宗教(上):中国的佛教典籍 翻译 第一节 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 第三节 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 翻译与宗教( 第四章 翻译与宗教(中):西方的圣经翻译 第一节 早期《圣经》翻译与早期基督教 的传播及其权威地位的建立 第二节 宗教改革与圣经翻译 第三节 现代圣经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