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通用版

合集下载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中西翻译简史是一门介绍和研究中西方翻译发展历程和方法的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我对中西翻译的历史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升了自己的翻译能力和思维方式。

下面我将对本门课程进行期末总结。

本课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佛经译介到近现代的文学翻译,我们了解到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学习历史上的翻译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翻译的不同目的和策略,在文化传播、知识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介绍了中西翻译的理论和方法。

我们学习了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并深入了解了西方的翻译理论,如功能对等、文化转移等。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翻译的目的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翻译质量和效率。

本课程通过课堂实践训练,提升了我们的翻译能力。

我们在实践中学习翻译技巧和策略,翻译中的困难和挑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讨论,我们互相学习和借鉴,相互提高了翻译水平。

本课程给我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思考和启示。

翻译是一门复杂而且深入的学问,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我们需要关注文化差异和特点,以及如何在翻译中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意义。

翻译是一门需要综合素质的学科,我们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我不仅对中西翻译的历史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翻译能力和素质。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为中西文化交流和翻译事业做出贡献。

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做出努力。

中西翻译简史 期末

中西翻译简史 期末

1.谢天振教授以什么为依据将中西翻译史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翻译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结合人类对翻译活动认识的发展以及翻译在各历史阶段的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把中西翻译史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①以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奠定了人类对翻译的最基本的认识,确立了翻译的基本理念,如直译、意译、可译、不可译等问题。

②以文学(也包括一定社科)经典名著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丰富、深化了人类关于翻译的基本理念,并产生了针对各种文类、题材作品的翻译理论。

③以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把翻译带入了职业翻译时代,为传统的翻译理念注入了新的、不同于建立在宗教文献翻译和文学翻译基础上的翻译理念,同时也促进了当代翻译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2.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三个阶段: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①翻译佛经的主要力量是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而以汉族知识分子僧徒为辅助力量。

此时期的翻译尚未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们的自主下分散进行的。

②古代印度佛经原无写本,译者没有原本,所以早期翻译佛经,全凭口授。

③此时的翻译方法为集体翻译,称为”译场”。

④译经僧侣一般都采用直译法,译文晦涩难懂。

⑤具有很强的中国化倾向,翻译中介绍的哲学名词、概念往往是从当时流行的道家著作中寻找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

从两晋到南北朝时期;①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选拔大批人才参加翻译活动,由前一阶段的私译转入官译,由个人翻译转入集体翻译。

②佛经翻译采用传译和讲习相结合的方法,翻译同时带有研究的性质。

③此阶段的翻译原本往往不止一种,这就便于相互校勘,使译文更为正确。

④在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上有所进步。

道安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的佛经规律,彦琮提出“八备说”,鸠摩罗什主张“依实出华”。

多采用意译,译文质量较前一阶段有多提高,但有时可能会因为润色过多而导致对原文信息的变异。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1. 中西翻译的源流
中西翻译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纪齐国智者孔子的弟子扬雄,他翻译了荀子的《大略》一书,堪称中西翻译史上的先驱。

此后,中西文化交往在丝绸之路的背景下越来
越频繁,民族间贸易和文化往来的航线不断拓宽,翻译贡献也不断加大。

中西翻译的历史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期。

古代时期主要有阮籍、王通
和梁启超等人的翻译成就;中世纪时期主要有后唐时期沈约的翻译的巨著《太上感应篇》;近代时期主要有林则徐、严复、胡适等人翻译的名篇佳作。

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是一段注重译者“译文信达”的历史。

尽管在中国翻译学的发展
历程中,译者总是被认为是语言工具的中介,但是无论古代还是近代,译者在中西翻译的
过程中都越来越注重意译和文化译注的问题。

如赵景春在翻译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问题》时,突出了翻译者角色,注重特定情境译法和表述模糊性处理;周诚在翻译莎士比亚《哈
姆雷特》时,则是深入剖析了作品中的隐性寓言和文化背景,对一些不好翻译的词语进行
了解释和补充。

中西翻译的困境就在于两种语言和思想文化的差异性太大。

因为语言体系、表达方式
和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在中西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语种难题、表述难度和文化差异等问题,有的甚至是一个个无解的悬案。

而且这种困境也常常导致了译者的自由判断,使翻译的最
终效果变得不可预测。

总体而言,中西翻译是一门充满挑战和诱惑的学科。

尽管碰到了很多的困境和挑战,
但是掌握中西翻译的技能和艺术,还是能使我们从某种程度上掌握和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
的精髓,为语言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翻译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中西翻译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中西翻译的历史以及翻译理论和技巧,并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学习的总结。

我们学习了中西翻译的历史。

中西翻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由于秦始皇帝统一了文字,使得中文的翻译活动成为可能。

西方翻译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的古希腊,当时的埃及翻译家塔特洛斯首次提出了“信义两全”的翻译原则。

在此之后,中西翻译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扩展、唐宋时期的繁荣以及明清时期的低谷。

现代中西翻译则始于19世纪,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紧密,翻译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作。

我们学习了翻译的理论和技巧。

翻译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要求译者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译者需要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包括良好的中西文化素养、语法、词汇和术语的理解。

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意译、直译、信达雅等,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符合译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以及快速准确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这些技巧和能力不仅需要不断学习,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中西翻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理解和传达原文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同时又要适应译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以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一名优秀的译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还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开放的思维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西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一、引言中西翻译简史总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

首先,回顾了中西翻译的历史背景,包括古代翻译、近代翻译和现代翻译。

其次,探讨了中西翻译的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最后,总结中西翻译的共性和区别,总结出对翻译工作的启示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二、历史背景1. 古代翻译古代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汉时代。

中国古代的翻译主要以西方文化的翻译为主。

例如,四公子和十样书是中国最早的翻译作品,翻译自儒家经典《尔雅》。

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联系加强,互相翻译的作品也增加了。

最有名的是东汉时期的《开元天宝遗事》和唐代的《碑刻文献图录》。

2. 近代翻译近代翻译主要是指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的翻译活动。

这一时期的翻译与西方文明的介绍密不可分。

例如,中国的翻译者孙中山翻译了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社会主义原理》等实用性较强的书籍。

此外,李拯的《历史演变》和梁启超的《世界史纲》等作品也在这一时期出版。

3. 现代翻译现代翻译是指从二十世纪以来的翻译活动。

现代翻译的范围更广,涉及的对象、领域和方式都更多样化。

这一时期的翻译作品数量众多,品质也有所提高,更多地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

三、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 古代翻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古代翻译的主要特点是以文化传播为主,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的需求。

此外,古代翻译还受到翻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能力的限制,导致译文的质量参差不齐。

2. 近代翻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近代翻译的特点是以实用性为主,重点介绍了西方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一时期的翻译作品对中国进行了广泛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然而,近代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片面性和缺乏对本土文化的认识。

3. 现代翻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现代翻译的特点是广泛和多样化。

现代翻译的范围涉及的领域更广泛,包括了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多个方面。

中西翻译简史要点

中西翻译简史要点

中西翻译简史第1章当代翻译研究视角下的中西翻译史第15章翻译现状与展望1.“翻译”一词的由来:中国最早关于翻译活动的记载见于《周礼》和《礼纪》。

2.我国最早的作品是公元前528年,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中记载越语原文楚语译文的《楚人歌》。

3.西方最早的翻译作品是约公元前250年罗马人李维乌斯用拉丁语翻译的荷马(Homer)史诗《奥德赛》(Odyssey)。

4.简答题:三大宗教典籍翻译的异同点相同点:①字对字直译---意译---直译意译兼顾②忠实观,原文至上观不同点:①《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

《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译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

圣经翻译经久不衰,每14天出一本译本。

②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

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

其典籍全世界汉译本保存最多。

③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翻译者要对经文有深刻理解,要具有多方面的良好修养,如语言学,句法,词法,语义学。

宗教学者认为《古兰经》翻译不合法。

其翻译长达1300年最早主要是口头译讲。

最早的笔译为波斯文,因为波斯人是接受伊斯兰教较早的民族。

除土耳其文译本被官方认可,其他均为个人作品,只能称为“对《古兰经》阐释的翻译”。

5.为什么文学翻译称之为“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文学翻译首先是一种艺术创造性活动,再现原作之美,这种创造又是有限度的,必须以忠实原著为前提。

6.归化: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transparent, fluent style)的风格,最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

异化: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7.傅雷曾说过:“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8.钱钟书的“化境”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是翻译时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如果译文显得生硬牵强,那就得“化”它一化了。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期末总结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期末总结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期末总结一、引言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新编英汉翻译教程课程,通过学习了解了翻译的基本原理、技巧和实际操作。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在翻译技巧和实践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学习内容的总结。

二、基本原理1.等效学习了等效理论后,我认识到翻译是将源语言的思想、意义和风格等等等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过程,重点在于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找到最佳的等效点。

2.去文化绑架在翻译过程中,我学会了去文化绑架的原则。

译者不能只是简单地将源语言的句子翻译成目标语言的句子,而是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背景来进行适当的调整。

3.准确性与流畅性的平衡在翻译过程中,我学会了在准确性与流畅性之间寻求平衡。

有时候,为了尽量准确地传达源语言的意思,翻译可能会变得生硬和不自然。

而如果完全追求流畅性,则可能会失去原文的细微差别和特色。

三、技巧与策略1.合理运用语言工具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翻译时要善于利用各种语言工具,如字典、词典、同义词词典等等,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更加准确地表达和选择合适的词汇。

2.转换文化背景在翻译过程中,我学到了如何巧妙地转换文化背景。

当遇到涉及特定文化背景的词语或表达时,如传统节日、习俗等,我可以通过找到目标语言中相似的文化背景词语或表达,来进行等效翻译。

3.文体风格的转换学习了翻译的文体转换后,我认识到翻译时也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风格进行转换。

有些句子可能需要用目标语言中的形式更加符合原文的意思,有些文体则需要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

四、实践操作通过本学期的实践操作,我有机会进行了大量的翻译练习,提高了翻译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反思,我逐渐取得了进步。

1.译前准备在翻译之前,我学会了进行充分的译前准备。

这包括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原文的背景信息、建立术语对照表等等。

这些准备工作对于后面的翻译工作非常重要,可以提高整体的翻译质量。

2.译文的修改与润色通过实践,我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完成了第一稿,还需要进行反复的修改和润色。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中西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丝绸之路时期,当时中西方的文明开始有了交流。

真正意义上的中西翻译起源于近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进入中国。

这时期的翻译工作主要以从西方译入中文为主,被称为对外翻译。

这些翻译为中国人民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哲学、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外翻译却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当时中国的教育体系和翻译理论的不完善,许多翻译并没有真正传递西方文化的内涵,而只是简单地把外国的观念和知识翻译成了中文。

这种翻译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西方的隔阂,使得西方文化难以被中国人民真正理解和接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翻译也逐渐发展起来,理论和实践逐步完善。

20世纪中期,中国翻译界开始兴起一股新的翻译思潮,即译介翻译。

译介翻译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传递和重构,它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传递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背景。

这样的翻译方式更好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发展,中西翻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递更加便捷,翻译软件的出现使得机器翻译成为可能。

机器翻译虽然在某些方面具备优势,但在涉及语言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上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人工翻译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中西翻译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仍然需要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努力,提高翻译水平。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西翻译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西方的交流与理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简史期末总结完成 (2000字)。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翻译,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桥梁,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西翻译简史不仅关注翻译实践的发展,也深入探讨了翻译理论、方法和策略的演变。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一同见证了中西翻译活动的起源、发展和变革,也深刻感受到了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中的巨大作用。

一、中西翻译活动的起源中国翻译活动的起源:中国的翻译活动可追溯至古代的佛经翻译。

最早的佛经翻译家如安世高、支谦等,他们的努力不仅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为后世的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中亚和西亚的文化和宗教文献也逐渐传入中国,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

西方翻译活动的起源:西方翻译活动的起源同样与宗教紧密相关。

圣经的翻译和传播,尤其是在中世纪,对于统一欧洲文化和语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期的翻译家如哲罗姆等,他们的译作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宗教和政治,也为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借鉴。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翻译活动逐渐从宗教领域拓展至文学、科技、哲学等多个领域。

明朝时期的“翻译馆”和清朝的“同文馆”等官方翻译机构,推动了翻译活动的规模化和专业化。

同时,翻译家们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形成了诸如“信、达、雅”等翻译标准。

西方翻译理论与实践:西方的翻译活动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

这一时期的翻译家们不仅致力于古希腊、罗马文献的翻译,还开始关注翻译理论的建设。

如约翰·路德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忠实原文、流畅表达、符合语法)等,为后世的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翻译策略的演变直译与意译的争议: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翻译实践中都存在着直译与意译的争议。

直译强调忠实于原文,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结构和风格;而意译则更注重译文的流畅和自然,愿意对原文进行一定的调整和解释。

这两种翻译策略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的翻译场景和文本类型。

归化与异化的探索: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归化与异化成为了翻译策略讨论的热点。

202x年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3篇)

202x年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3篇)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3篇)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精选3篇)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篇1本学期,有幸选了赵老师的中西翻译简史课,目睹了赵老师作为目前中国译界大师的风采,收获颇多,感触颇深。

翻译的学习中实践很重要,同时理论知识也必不可少。

赵老师以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使我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了解的中外翻译历史,对于翻译界众多著名的大师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关于中西翻译历史,赵老师在本学期初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中外翻译的兴起、发展与成果,使我们对中西翻译史有了宏观的了解。

做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对中西翻译史学习和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在中西翻译简史课上,我们首次看到了赵老师用其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构思为我们展现的中西翻译历史画卷,内容丰富,画面宏伟壮观。

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折服于赵老师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其次,在微观上,老师位我们详尽介绍了中外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汉学家,其中包括鸠罗摩什、道安、僧睿、僧佑、罗、james legge、william edward soothill等等。

老师对翻译大师及其作品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既不是完全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这也教会了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许多翻译理念和译着,这样的学习和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取长补短,稳步前进,同时做一个有思想的译者。

此外,本学期课程,以博客为平台,我们有幸欣赏到赵老师的众多翻译作品,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也与我们交流了自己在翻译《三字经》、《道德经》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心得体会,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在心底对老师产生的由衷的敬意。

最后,经过本学期的学习,我的翻译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对翻译有了更深的`认识,所有的进步都离不开赵老师的悉心教导和言传身教,在此对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将会继续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也期待老师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开辟更辉煌的明天。

__年6月28日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篇2在教学实习中,我真正深入教学一线,成为一名任课教师,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课后反思,我真正体会了一个人民教师的酸甜苦辣。

英汉笔译期末总结范文初中

英汉笔译期末总结范文初中

英汉笔译期末总结范文初中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我想回顾一下这个学期的英汉笔译课程。

这门课程使我对英语和中文之间的翻译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个学期里,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翻译的知识和技能。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正确理解和解释英文文本。

在每一堂课上,老师都会给我们分发一篇英文文章,要求我们将其翻译成中文。

起初,我很难理解一些英文句子的含义。

然而,随着每一次练习,我开始学会分析句子结构和上下文,以便更好地解释文章的意思。

我还学会了使用在线词典和工具来查找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翻译英文文本。

每当我面临一个生词或短语时,我会先查阅其汉语意思,然后再考虑如何将其翻译成英文。

有时候,一个词可以有多种翻译,但我必须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选择最合适的翻译。

此外,我还学会了一些翻译技巧,例如借助同义词或短语来保持文章的流畅度和逻辑性。

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还认识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英文和中文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有着不同的语法规则和词汇使用方式。

因此,我必须时刻注意到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有时候,我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来重新诠释原文的含义。

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的文化,我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并进行准确的翻译。

此外,在这个学期里,我也获得了一些翻译技巧和资源,可以帮助我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例如,我发现利用在线词典和翻译工具可以快速翻译生词和整句。

另外,参加翻译讨论小组和交流活动,向其他同学和老师寻求反馈意见也对我的翻译能力有所帮助。

我还学会了使用语料库和平行语料库来比较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通过这门课程,我意识到翻译是一项需要不断练习和提高的技能。

我明白了正确理解原文和选择合适的词汇对于准确翻译的重要性。

我也了解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很大。

通过不断练习和学习,我相信我的翻译技能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总之,我认为这门英汉笔译课程对我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通过学习和练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翻译能力,而且更深入地了解了英语和中文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中西翻译理论整理汇总

中西翻译理论整理汇总

精心整理翻译理论整理汇总翻译腔(translationeses)是在译文中留有源语言特征等翻译痕迹的现象,严重的翻译腔使译文读起来不够通顺。

出现翻译腔有时是很难免的。

形成翻译腔有以下几个原因:1)英汉语言本身的不同,包括句型结构等,在翻译时如果不能做到自由转换就会有种不是地道目标语的感觉。

2)英汉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单词或习语有时会出现偏差甚至零对等(zero-correspondence)。

有时只讲词对词的反应就会出现翻译腔。

3)译者自身水平。

奈达的功能对等就要求译者注重译文对读者的影响,好的译文让读者感觉是母语的写作、实现功能的对等。

Venuti主张同化和异化的结合,通过同化让读者获得相识的反应,通过异化使读者领略异国语言和文化。

译者应该提高自己翻译水平,在翻译策略上实现功能对等,从而尽量避免翻译腔的出现。

1. 中国的翻译理论家严复、茅盾、鲁迅、朱光潜、傅雷、钱钟书1)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gracefulness2)茅盾他也主张“直译”,反对“意译”,他认为汉语确实存在语言组织上欠严密的不足,有必要吸引印欧语系的句法形态。

但是矛盾与鲁迅观点同中有异,他认为“直译”并不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因为中西文法结构截然不同,纯粹的“字对字”是不可能的。

3)鲁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是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风姿”,这是鲁迅的基本思想。

针对当年那种“牛头不对马嘴”的胡译、乱译以及所谓“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说法(梁秋实),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主张直译,以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

他还认为,翻译一要“移情”、“益志”,译文要有“异国情调”,二要“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在当时主要表现为改进白话文。

必须强调的是,鲁迅其实是主张翻译要通顺,又要忠实的。

中西翻译简史 期末

中西翻译简史 期末

1.谢天振教授以什么为依据将中西翻译史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翻译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结合人类对翻译活动认识的发展以及翻译在各历史阶段的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把中西翻译史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①以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奠定了人类对翻译的最基本的认识,确立了翻译的基本理念,如直译、意译、可译、不可译等问题。

②以文学(也包括一定社科)经典名著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丰富、深化了人类关于翻译的基本理念,并产生了针对各种文类、题材作品的翻译理论。

③以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把翻译带入了职业翻译时代,为传统的翻译理念注入了新的、不同于建立在宗教文献翻译和文学翻译基础上的翻译理念,同时也促进了当代翻译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2.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三个阶段: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①翻译佛经的主要力量是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而以汉族知识分子僧徒为辅助力量。

此时期的翻译尚未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们的自主下分散进行的。

②古代印度佛经原无写本,译者没有原本,所以早期翻译佛经,全凭口授。

③此时的翻译方法为集体翻译,称为”译场”。

④译经僧侣一般都采用直译法,译文晦涩难懂。

⑤具有很强的中国化倾向,翻译中介绍的哲学名词、概念往往是从当时流行的道家著作中寻找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

从两晋到南北朝时期;①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选拔大批人才参加翻译活动,由前一阶段的私译转入官译,由个人翻译转入集体翻译。

②佛经翻译采用传译和讲习相结合的方法,翻译同时带有研究的性质。

③此阶段的翻译原本往往不止一种,这就便于相互校勘,使译文更为正确。

④在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上有所进步。

道安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的佛经规律,彦琮提出“八备说”,鸠摩罗什主张“依实出华”。

多采用意译,译文质量较前一阶段有多提高,但有时可能会因为润色过多而导致对原文信息的变异。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在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中,翻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艺术,更是文化传递的桥梁。

中西翻译简史这门课程,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探索了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分析其中的重要知识点和理论框架,以及对我个人学习和认知的影响。

一、中西翻译历史的概述中西方翻译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有译经的传统。

通过这门课程,我了解到了中西方翻译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轨迹。

中国的翻译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的佛经翻译,以及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翻译。

而西方的翻译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圣经》翻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翻译。

这些翻译活动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也推动了各自文明的进步。

二、翻译理论的发展随着翻译实践的不断深入,翻译理论也逐步成熟。

课程中介绍了多种翻译理论,如直译与意译、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功能对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等。

这些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使得翻译活动更加科学和规范。

同时,我也了解到翻译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和更新。

三、中西翻译风格的比较中西翻译风格的差异是这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的翻译传统注重“信达雅”,强调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美感。

而西方的翻译传统则更注重“忠实原文”,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通过比较这两种翻译风格,我深刻认识到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翻译风格的独特性。

四、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门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翻译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科技著作和哲学思想。

同时,翻译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和深入。

五、个人学习与认知的影响学习中西翻译简史这门课程,不仅让我对翻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我个人的学习和认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外翻译简史期末复习.doc

中外翻译简史期末复习.doc

中外翻译简史期末复习I .何谓翻译?找出十个对于翻译的不同定义,并对其进行讨论。

2. 何为翻译学?翻译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包括那些内容?中西翻译研究优缺点何在?3. 什么是翻译史?翻译史和翻译思想史有何种关系?翻译史的内容包括哪些成分?4. 中西翻译史研究的不足之处何在?如何弥补这些不足之处?5. 中国传统译论的特点?6. 译中国佛经翻历史的,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7. 佛经翻译:支谦《法句经序》在翻译史上的地位、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鸠摩罗什、彦琮〃八备〃说、玄奘的〃五不翻〃、赞宁■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这些著名佛经翻译者的观点和贡献。

8 .什么叫做格义?其最先的功效和缺陷?9. 中国佛经翻译、伊斯兰教《古兰经》的翻译以及基督教《圣经》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和共同点?10. 在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各个阶段,翻译佛经的译场分别有哪些特点?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II .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影响何在?12. 中国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科学的发展有何作用?13. 中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科学的发展有何作用?14. 洋务派翻译理论:傅兰雅、马建中15. 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一:康、梁、严复16. 林纾的翻译思想及活动17. 鲁迅的翻译思想18. 罗新璋先生认为,我国有着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并以〃案本——求信一似一^境"八个字概括我国译论及其发展历史。

请简述这八个字的主要内涵,并对罗新璋先生的观点进行阐述。

19. 西方翻译史历史阶段的划分;西方历史上的六次翻译高潮;20. 古罗马的翻译家: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恩尼乌斯、西塞罗、贺拉斯、昆体良、菲洛、杰罗姆、奥古斯丁1)西方翻译理论体系有哪两条清晰可见的主要路线?试论这二条线的长短。

2)翻译的文艺学派与语言学派之争的焦点。

二战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如何看待文艺学派与语言学派的观点?3)你认为,翻译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4)西塞罗的翻译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024年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2024年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2024年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尊敬的教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翻译专业的同学小明,今天我将为大家做一篇关于2024年中西翻译简史的期末总结。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对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中西翻译的历史概述、中西翻译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西翻译的历史概述。

中西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就开始进行中西翻译。

著名的翻译家奥雷斯提亚•凯拉提斯在公元前2世纪将柏拉图的《理想国》等作品翻译成拉丁语,为西方古典哲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翻译逐渐发展,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下中西翻译的现状。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大。

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西合作日益加深,因此需要大量的中西翻译人才来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西翻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机器翻译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语言学、医学等领域。

然而,机器翻译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能很好地理解上下文和语境等,这就需要人工翻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进行校对和修正。

最后,让我们展望一下中西翻译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翻译的质量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而人工翻译则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另外,中西翻译领域的专业化也将成为一个趋势。

例如,医学翻译、法律翻译等领域需要翻译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此外,跨文化交流和交流能力也是中西翻译人才需要不断培养和提升的能力。

总之,中西翻译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西翻译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中西翻译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不断适应新的技术和形式。

中西翻译的未来发展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机遇。

翻译专业期末总结

翻译专业期末总结

翻译专业期末总结一、引言翻译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翻译界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而不同的翻译教育机构在培养翻译专业人才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本次期末总结旨在总结本学期所学知识和技能,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提出下学期的学习计划,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和水平。

二、学习内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主要涉及翻译理论、实践操作和专业课程三个方面。

1. 翻译理论在翻译理论的学习中,主要学习了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学习了翻译的定义和分类,了解了翻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同时,还学习了翻译流程和翻译中的常见问题,并学习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 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培养翻译能力的重要方式。

在本学期的实践操作中,我们完成了一系列的翻译任务,包括文本翻译、口译和笔译等。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我们掌握了翻译的具体技巧和方法,提高了翻译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3. 专业课程除了翻译理论和实践操作外,我们还学习了一些与翻译相关的专业课程。

这些专业课程包括英语语言学、文化背景知识和国际贸易等。

通过学习这些专业课程,我们深入了解了翻译的背景和背后的语言和文化因素,提高了翻译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方法。

我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努力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翻译任务中。

我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和解决翻译中的问题。

此外,我还定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和水平。

四、学习成果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果。

我对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实践操作中提高了翻译技巧和方法。

我在一些课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获得了一些奖励和荣誉。

同时,我还参加了一些与翻译相关的竞赛和活动,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翻译能力和水平。

五、研究与改进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果,但我也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首先,我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译文质量和准确性。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是一本介绍中西翻译发展历史的著作,它帮助我们了解了中西翻译
交流的起源、演变和影响。

期末总结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历史背景:总结中西翻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历史事件和背景,如东汉时期的“通变”翻译活动、13世纪的西学东渐、16世纪的文艺复兴等,这些背景对中西翻译的影响非常深远。

2. 主要翻译流派: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翻译流派及其特点,如汉学翻译、词
汇翻译、文学翻译、社会科学翻译等,它们分别在不同领域和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3. 主要翻译家和作品:总结中西翻译史上的著名翻译家及其主要作品,如严复的《西
学演义》,林则徐的《天朝田亩制度》,鲁迅的《叔本华选集》等。

分析这些翻译家
和作品的贡献,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思想和文化。

4. 影响和启示:总结中西翻译发展对于两个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可以分析中西翻译史
对于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推动作用,以及中西翻译活动对于思想、学术、经济、政治等
方面的影响。

总结时需要注意结合具体事例和论据进行分析和说明,突出中西翻译发展的重要节点,挖掘其中的规律和特点,并对其影响和启示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本学期的《中西翻译简史》课程,涵盖了翻译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当代的历史、理论、实践等内容,全方位地探讨了翻译的本质和作用。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和思考,我对翻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从中汲取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下面就在期末总结中,谈一谈我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一、翻译历史的演变翻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作用和意义也有所变化。

从欧洲中世纪的传教翻译,到现代的商业翻译、科技翻译等,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翻译需求和目标。

而历史上一些重要的翻译事件,如圣经翻译、各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等,都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些历史事件都为翻译史的演进和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从中可以发现翻译作为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性。

二、翻译的意义和功能三、翻译的实践技巧在实践层面,翻译需要运用一系列技巧和方法。

例如,在翻译时需要考虑语言的语法、词汇、语境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准确还原原文中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同时,翻译也需要耐心和细心,仔细审视每一个细节和问题,并对翻译结果进行反复校对和修改。

除此之外,了解翻译的行业规范和流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专业翻译工作者来说。

四、翻译与文化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传承和交流。

在传统的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通常会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翻译为接受文化的相关元素,从而使译文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不过,在一些翻译领域,如文学翻译、诗歌翻译等,译者会对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进行解释和注释,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

在这一过程中,翻译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对于目标文化的背景、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要有一定了解和研究。

总之,本学期的翻译简史课程带给我很多启示和收获。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和传承的方式,它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和作用。

在实践中,翻译需要有耐心、细心和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发挥翻译这一工具的优势和影响力,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本学期学习了中西翻译简史,深入了解了翻译的发展历史,掌握了翻译方法和翻译中
需要注意的各个方面的知识。

首先,我们了解了古代的翻译工作,可以看出早期的翻译工作主要是用于宗教和政治
宣传的需要,从一些翻译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翻译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则和标准。

自古代
到现代,翻译工作的起点和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其次,我们学习了机器翻译的现状和未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翻译逐
渐从传统的手工作业转移到了自动化的机器翻译领域。

对于机器翻译的研究,需要翻译者
积累大量的语言数据,运用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推进翻译质量的提升。

但是,机器
翻译虽然提高了翻译效率和准确率,但是与人类翻译相比,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语
言和文化的特定问题,机器翻译还需要更多的技术发展与优化。

最后,我们学习了翻译界的发展和创新,包括影视翻译、游戏翻译、口笔译、同声
传译等。

这些领域的翻译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着翻译行业的发展,丰富了翻译的形式和
类型,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本学期学习中西翻译简史,深入了解了翻译行业的历史、方法和发展,为
我们的翻译实践提供了许多指导。

翻译是一项不断进步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技能和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维护跨国交流的顺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通用版
——We must not only sum up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but also draw lessons from failure。

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本学期,有幸选了赵老师的中西翻译简史课,目睹了赵老师作为目前中国译界大师的风采,收获颇多,感触颇深。

翻译的学习中实践很重要,同时理论知识也必不可少。

赵老师以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使我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了解的中外翻译历史,对于翻译界众多着名的大师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关于中西翻译历史,赵老师在本学期初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中外翻译的兴起、发展与成果,使我们对中西翻译史有了宏观的了解。

做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对中西翻译史学习和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在中西翻译简史课上,我们首次看到了赵老师用其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构思为我们展现的中西翻译历史画卷,内容丰富,画面宏伟壮观。

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折服于赵老师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其次,在微观上,老师位我们详尽介绍了中外历史上着名的翻译家、汉学家,其中包括鸠罗摩什、道安、僧睿、僧佑、罗xx、jameslegge、williamedwardsoothill等等。

老师对翻译大师及其作品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既不是完全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这也教会了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许多翻译理念和译着,这样的学习和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取长补短,稳步前进,同时做一个有思想的译者。

此外,本学期课程,以博客为平台,我们有幸欣赏到赵老师的众多翻译作品,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也与我们交流了自己在翻译《三字经》、《道德经》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心得体会,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在
心底对老师产生的由衷的敬意。

最后,经过本学期的学习,我的翻译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对翻译有了更深的认识,所有的进步都离不开赵老师的悉心教导和言传身教,在此对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将会继续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也期待老师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开辟更辉煌的明天。

XX年6月2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