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我国翻译的历史

我国翻译的历史

+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事业得到迅猛
发展。 + 1982年6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在北京成立。
+ 代表人物:徐光启、林纾、严复。主要翻译:介
绍西欧科学、文学、哲学 + 徐光启:阿基米德的《几何原本》 、 《测量法义》 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翻译作品: 多为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天演论》 。
“五四”运动之后,开始介绍马列主 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如《共 产党宣言》。白话文逐渐代替文言文。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鲁迅和瞿秋白。
多为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天演论五四运动之后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如共产党宣言
+ 东汉恒帝至明朝初期 + 明初期至“五四”运动 +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 新中国成立至今
+ 意经》等30多部佛经。后有支娄加谶,支亮, 支谦相继来到中国,翻译多部佛经。 + 前秦时期代表人物:道安和鸠摩罗什。主张直译。鸠摩罗 什译著有《金刚经》 ﹑ 《法华经》 ﹑ 《维摩经》等300 余卷。 + 隋起至唐代代表人物:隋朝彦琮和唐代玄奘。 彦琮的翻译理论: 1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禅久时 2襟 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 3耽于道求,澹于名利, 不欲高炫 玄奘:历经西域16国,在天竺学法17年带回佛经657部。 翻译理论:既需求真,又须喻俗。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百科知识—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四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3“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4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五四以后---当代)古代佛经翻译(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起步或草创阶段)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代表人物支谦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

支谦的译述比较丰富:约三十年间,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师。

支谦自译的经也偶尔加以自注,像《大明度无极经》首卷,就是一例。

这种作法足以济翻译之穷,而使原本的意义洞然明白。

特点1主要力量: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2翻译全凭口授3大多才有直译法5佛经内容经常采用中国本土道家思想古代佛经翻译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末(发展期)释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释道安,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

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

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

主要监督翻译了《四阿含》等。

主张直译,不增不减,只做词序调整。

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彦琮(557—610年),俗姓李,邢台隆尧县双碑人,隋代著名高僧,他精通梵文,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

《辩正论》里翻译要例八备十条:就是对做翻译人的具体要求和翻译要求。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 )(公元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

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中国翻译发展史的五个历史时期•古代: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近代: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现代:“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当代:新中国成立后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Translation on Buddhism Scripture•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鸠摩罗什: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和《百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真谛(印度佛教学者、梁武王)49《摄大乘论》•玄奘:唐高僧,俗称唐僧。

贞观二年(公元826年),玄奘去印度求经, 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

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

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translat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徐光启(1562-1633)(与利玛窦):《几何原本》•李之藻(1565-1630):“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齐名。

•杨廷筠(1557—1627)与徐、李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三、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Opium war~ May4th Movement•严复(最著名)信、达、雅•梁启超“通学、通文”•马建忠“善译”•林则徐•林纾:"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林”。

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四、“五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May4th ~ foundation of P.R.C•鲁迅:“宁信而不顺” rather to be faithful than smooth•胡适、•林语堂:”忠实、通顺、美“ 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1912~1944)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莎士比亚翻译第一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朱光潜•梁实秋 rather to be smooth than faithful五、新中国成立以后(当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苏联著作•“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基本上成为一片荒漠•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中国翻译史上又一次(第四次)翻译高潮。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
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 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 易解,一则保持着原文的风资。”他提 出“宁信而不顺”。
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 保持原作的风貌,对待翻译工作的态度 十分严肃。
Unit 1 lesson 3
哀互生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
科技翻译的代表人物
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 的《几何原理》等书。虚心吸取别国的长处,为我所 用,以超越前人。徐光启是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 以及文学扩大到自然科学的翻译家。
清代的林纾(琴南)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184种西 方文学作品,达一千万字以上。最著名的有《巴黎茶 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呼天 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 (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 等。因不懂外文,译作删减、遗漏、随意添加甚多。 但是林纾的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作品,郭沫若、 鲁迅等都受到林译小说的影响。
清朝的林纾(字琴南)第一个把西方的文学作 品介绍给中国读者,被称为文学翻译的始祖。 文学译品甚多,字数达1200万,有《巴黎茶 花 女 遗 事 》 《 块 肉 余 生 述 》(David Copperfield), 王 子 复 仇 记 》(Hamlet), 《 撒 克 逊 劫 后 英 雄 略 》(Ivanho) 、 《 黑 奴 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等。
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
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 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 “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马祖毅(陈福康,2005:v) ):五四运动 (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 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陈福康( 2005:v ):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 以后四个时期。 我们综合学者的见解,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 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 个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 摩罗什、真谛、彦琮。 道安 东晋僧人。形貌奇丑,博闻强记。东晋时被 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 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 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 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 之说。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 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 文与原文不一致: “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 斯二失本也……”

《诗经· 邶风·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 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 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 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中国翻译四个阶段

中国翻译四个阶段

三、鼎盛期(初唐—中唐
玄奘(600--664)
• 通称“三藏法师”,二十年间 七十五部, 共 一三三五卷。印度学者柏乐天说: 玄奘“是 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他的业绩将永 远被全世界的人们记忆着” • 精熟两种语言, 又深通佛理,质量极高 • 梁启超“意译直译, 圆满调和, 斯道之极轨 也”。 • 柏乐天“是把原文读熟了, 嚼烂了,然后用适 当的汉语表达出来”
师之一。原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自幼习经,学识渊博,秦梵两 娴,颂写自在。曾游遍西域诸国,精通佛经,于弘始三年移居长安译经。 一生译佛经74部,384卷。
• 代表译作:《大品般若经》、《法华经》《金刚经》《维摩诘》 • 特点:
• ①、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曲从方言,趣不乖本”,即将佛经以 曲折的方式用汉语表达,但不违背愿意,达到辞旨婉约,自然流畅,声 韵俱佳的效果。 “天竺国俗,甚重文藻,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必有赞得见佛之 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 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一、草创期(东汉—西晋)
代表人物及译作
竺法兰:《十地段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 摄摩腾:《四十二章经》(与竺法兰合译) 安世高: 《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十二因缘》
《 转法法轮》《八正道》《禅行法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支娄迦谶:《道行般若经》《般若三昧经》《首楞严经》 支谦: 《阿弥陀经》《须赖经》 《维摩诘经》《私诃末
五不翻
• • • • • “秘密故” “含义多故” “此无故” “顺古故” “生善故” 用之词 即对于原文中的神秘语 多义词 中国没有的物名 久已通行的音译词 为宣扬佛教需要的场合下所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影响[论文]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影响[论文]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的影响摘要: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自然离不开翻译。

在中国翻译发展史上共出现过四次高潮且每一次翻译高潮均有其特点,都或多或少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文化在中国悠久的翻译发展历史上共出现过四次高潮:东汉至唐宋期间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和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翻译。

1.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期间的佛经翻译我国佛经翻译的历史最迟从东汉桓帝时安世高译经开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代达到鼎盛。

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首次在中国译论史上提出译事之不易。

东晋·前秦时,道安提出了有名的“五失本,三不译”,意思是说,“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由此我国的译论论述呈现出了系统化的特征。

唐代玄奘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五不翻”的翻译原则并在翻译中使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佛经翻译将佛教引入中国,丰富了人民大众的宗教信仰,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同时,佛经翻译活动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佛教经典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我国翻译史上出现了第二次高潮。

此次翻译高潮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被人誉为“中国圣教三柱石”,但他们的主要作品却是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开启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之后还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的见解。

李之藻将自己的翻译称为“创译”,在自己的论述中还坚持“辞能达意”的原则。

杨廷筠论述了翻译之难,尤其是哲理类科学著作,并意识到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第一节: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翻译事业约有两千年的历史。

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

迄今为止共经历了四次翻译高潮。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恒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近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之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最早涉及了一些重大的翻译原则”(张泽乾,1994)。

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

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玄奘还提出了“既需求真,又需喻实”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通顺并举。

他的“五不翻”原则总结了音译法的规律,即:(1)佛经密语须直译;(2)佛典中的多义词须音译(3)不存在相应概念的词只能音译(4)已经约定俗成的古音译保留(5)为避免语义失真用音译二、民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杜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三、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清林纾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黑奴吁天记》(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现用新译名)。

严复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尔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甄克斯的《社会通诠》(The Study of Politics)等、并提出简洁凝练的翻译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

中国近代翻译史

中国近代翻译史

梁启超
▲ 生平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 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 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 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经学、法学、伦理学、 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鲁迅
▲ 生平简介:
▲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 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 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 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 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 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着作约 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 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 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 言。
翻译成就
▲ “严译八大名著”: ▲ 赫胥黎的《天演论》 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
《群学肆言》 约翰穆勒《群已权界论》、《名学》甄 克斯《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 耶芳斯的《名 学浅说》 ▲ 翻译理论: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信、达、 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影响 很大。
翻译成就
▲ 最初他在《新小说》杂志发表小说译作,后任《月月 小说》译述编辑,专事西方小说翻译,以西方侦探小 说译介最勤,最早输入并确立“侦探小说”一词,又首创 以白话直译西方小说,并注重儿童读物译介。
▲ 译著有《毒蛇圈》、《八宝匣》、《失舟得舟》、 《左右敌》、《海底沉珠》、《红痣案》、《含冤花》 等多部小说。《一千零一夜》的欧洲译本是在上世纪 初被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个中译本的译者就是周桂笙。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到了宋代,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在北 宋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 僧东来华夏传法。宋太祖也曾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 了译经院,专事佛经翻译。虽译场组织极其完备,译经种 数几乎接近唐代,但质量却不如唐代。当时有名的僧侣译 者主要有天息、法护等人。在翻译理论方面颇有贡献的要 数赞宁(俗姓高,今浙江德清人)。他曾归纳了以往译经 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各类矛盾的六种办法。 这是对我国唐代翻译理论的继续和发展,是我国翻译论库 中的宝贵财富。到了南宋,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佛经翻 译已是寥寥无几,史书的记载中无一例翻译。在其后的元 代,统治者曾下昭拔合恩巴、管主八等人翻译佛经,但译 作只有十几部,翻译理论方面的探讨更是无从谈起。翻译 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严复(1954.1.18-1921.10.27)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
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从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公元 1898-1911)这三十年间翻译了不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 如赫胥黎(T.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A.Smith)的 《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C.L.S. Montesquieu) 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H.Spencer) 的《群学肆言》(On Liberty)、甄克思(E.Jenks)的 《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等。严复每译一
一、汉代-秦符时期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 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 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 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 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 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 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后来月支人支娄迦 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 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 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支娄 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 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 竺法护。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 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 人称作月之派。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 业。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

科技翻译
译本
天文学和数学 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 采矿冶金 军事技术 生理学和医学 生物学 舆地学 语言学和文学 经院哲学,神学和其他宗教文献
文学翻译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发展(1840~1919)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初期(1915~1930)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中期(1930~1937)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后期(1937~1949)
中国翻译简史
佛经翻译的影响
1 哲学 2 语言 3 文学
科技翻译
明末清初 (16世纪末~18世纪)
科技翻译
译者 耶稣会士 中国士大夫 (徐光启,李之藻)
科技翻译
译者 耶稣会士
沙勿略(Xavier, S.Francoisus) 罗明坚(Fr.Michel Ruggieri) 庞迪我(Didace de Pandoja) 利玛窦(Matteo Ricci) 龙华民(P.Nicolaus Longobardi), 金尼阁(Fr.Nicolas,Trigault 卫匡国(Fr.Martini. Martin)
中国翻译简史
佛经翻译(sutra translation) 译者
a)西方僧侣 西方僧侣 天竺,安息,月支,康居) (西域 , 天竺,安息,月支,康居) b) 中国僧侣
中国翻译简史
佛经翻译(sutra translation) 译者
安清 字世高, 西域安息人 字世高, 《明度五十校计经》 明度五十校计经》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初期(1915~1930)
域外小说集》 鲁迅 《域外小说集》 矛盾 郭沫若 巴金 社会小说 ------------ 心理
文学翻译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中期(1930~1937)
瞿秋白 林语堂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史可上溯到西汉哀帝时代,差不多有两千年的历史。

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第一阶段:东汉桓(huan)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到南北朝,历经四百多年。

中国翻译史的一页是从翻译佛经时揭开的,译者是安世高,波斯(今伊朗)人,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国(西域)人娄迦谶(chen)来中国,他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还出现了一个名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行为。

到了符秦时代,翻译事业出现了一大进步,成为有组织的活动。

在释道安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

道安自己不懂梵文,惟恐翻译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因此在他主持下翻译的《鞞(bi)婆沙》便是一字一句地翻译下来的。

道安在这期间请来了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考证了以前的佛经译者,批评了翻译的文体,检讨了翻译的方法。

他全改以前群家的古直风格,主张意译,改正了过去音译(transliteration)的弱点,并提倡译者署名。

再后来,一个名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来到中国,译了四十九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1.2第二阶段:从随代(公元五九O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的鼎盛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经都不多,其中有释彦琮(cong)(俗姓李,赵郡人)者,梵文造诣很深。

他对于翻译理论,曾有比较透彻的发挥,认为译者应该:(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二)“襟(jin)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三)“耽于道术,澹(dan)于名利,不欲高炫”。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出发去印度(天竺zhu)求经,十七年后才回国。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中国翻译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9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和唐朝时期,是翻译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诸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促使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和学术交流。

随着这种交流,汉朝开始翻译外国文献。

最著名的翻译成果之一是《西京杂识》,它是从西域带回来的一部学术著作的译文。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著名翻译之一。

唐朝时期是中国翻译史上又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开放的时期之一,吸引了许多外国文化和学术的引进。

唐朝皇帝自己也很重视翻译工作,在他的支持下,大量的外国文献被翻译成中文。

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经典的翻译。

这些翻译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使佛教成为唐朝时期的主要宗教之一。

唐朝时期的翻译活动不仅在佛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其他领域也有重要的贡献。

中国翻译学的奠基人之一魏晋时期的孔安国曾说:“不译不经,不经不广。

”唐朝时期的翻译家也奉行这一原则,在翻译外国著作时,他们注重传播外国知识,丰富中国文化。

他们尽力使译文忠实于原作,并尽力使译文易于理解和接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翻译活动越来越多样化。

宋朝、元朝和明朝等后期的翻译活动在文学、历史、法律、医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这些跨领域的翻译活动丰富了中国文化,并促进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翻译工作变得更加重要。

中国的翻译家开始关注国际新闻、学术著作和商业文献的翻译。

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加强了对外语培训和翻译工作的重视。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总的来说,中国翻译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和变化。

从古代的汉朝和唐朝,到近代的现代化进程,翻译工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百科知识—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四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3“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4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五四以后---当代)古代佛经翻译(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起步或草创阶段)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代表人物支谦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

支谦的译述比较丰富:约三十年间,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师。

支谦自译的经也偶尔加以自注,像《大明度无极经》首卷,就是一例。

这种作法足以济翻译之穷,而使原本的意义洞然明白。

特点1主要力量: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2翻译全凭口授3大多才有直译法5佛经内容经常采用中国本土道家思想古代佛经翻译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末(发展期)释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释道安,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

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

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

主要监督翻译了《四阿含》等。

主张直译,不增不减,只做词序调整。

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彦琮(557—610年),俗姓李,邢台隆尧县双碑人,隋代著名高僧,他精通梵文,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

《辩正论》里翻译要例八备十条:就是对做翻译人的具体要求和翻译要求。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 )(公元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

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

我国的翻译简史

我国的翻译简史

课件14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注:洪荒造塔语言殊,从此人间要象胥(译员的称呼)。

原始社会无文献可考,夏商两代,现存史料失之过简。

到了周朝,才留下官方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

汉代以前,主要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翻译活动。

)一、周朝到清朝:从周到清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内,我国出现了三次翻译高潮,即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和从鸦片战争到清末的两次西学翻译。

东汉---清主要是佛经的翻译,在佛经翻译衰落的同时,兴起了科学、文学、哲学翻译。

A.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东汉末年到西晋我国确凿可考的翻译活动最早是佛经翻译。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语言是梵文Sanskrit)。

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巩固其统治地位。

佛教宣扬:人生极苦,涅最乐,要人厌世,忍辱修行,冀求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真正的佛经翻译(大量进行佛经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开始的。

(1)翻译家最早的译家有两人,一是安息(即波斯)人安清,字世高;二是娄迦谶(又称支娄迦谶),们所称的月支派(西域月支人)中的一人。

他的学生支亮和支亮的弟子支谦,都是当时翻译佛经此三人并称“三支”;还有一个大翻译家名叫竺法护(也是月支人)。

(2)翻译家译风介绍安世高的译文说理明白,措辞恰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好处。

但从总的方面说,还是偏时为了顺从原文结构,不免重复颠倒,对于某些术语的翻译也欠精确。

娄迦谶仍采取直译,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迦谶的翻译多采用音译(辞质多胡音---胡:古代泛指外国或外族)。

支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约,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然其属词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

”(支愍(同“悯”)度,《合首楞严记》)。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始终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

”(任继愈)。

支谦属“文丽”一派,由于他过分追求美巧,不免离开原著;改‘胡音’为汉意,也就是用意译取代音译,在支谦那里做得是比较彻底的;译文力图适应汉人的口味,译文的忠实性不能不受一定的影响;译文加注,也始于支谦。

中国翻译发展史综述

中国翻译发展史综述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中国翻译发展史综述刘傲然1 张卓然2(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 063000)摘 要:中国翻译发展绵延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整个翻译历史,从翻译起源,即佛经翻译的传入,发展至今,中国翻译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本文将以时间为轴,从古代译论、近代译论、现代译论和当代译论四个阶段对中国翻译的发展历史进行综述。

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翻译研究者只有清楚地了解翻译历史,才能为翻译的长足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关键词:中国翻译;发展历史;综述翻译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

陈福康(1991:49)将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阶段。

其中古代时期包括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近代时期是鸦片战争至清末的西学翻译;现代时期是五四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的文学翻译,当代即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四十年间的议论。

本为将以时间为节点,将古今翻译思想进行对比,研究各个时期翻译思想的变化与发展,对传统译论进行研究。

一、古代译论(一)东汉至宋朝的佛经翻译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汉译佛经也就成为了中国翻译历史的起源。

在佛经翻译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一直都存在着“文质之争”,即“直译”与“意译”之间的争论。

佛经翻译初期,翻译理论一般近乎于 “死译”的直译为主,导致译文并不能使用通顺流畅的汉语进行表达。

据此,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理论。

说明道安意识到译文应做到符合国家民众需要,适应不同的时代,同时还不能失去佛教的原旨。

发展至后秦时期,鸠摩罗什成为了意译的主要代表。

他认为译籍应符合汉语习惯的地道汉语表达方式,经文才能为广大百姓所接受。

唐代时期主要代表玄奘,提出了“五不翻”理论,还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标准,意指译文继续忠实于原文,又需要通俗易懂。

由此可见,这时候的翻译理论已经发展成为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佛经翻译以东汉末年为起点,唐朝到达鼎盛时期,宋代得到完善之后进入尾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一)、洋务时期的翻译
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 洋务运动,促成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张之洞 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晚清新式知识分子最典 型的西学观点。洋务派认为学到西方的坚船利炮之技艺, 就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官派留学生,培养了大批学者 型翻译家。 2.设译书局、翻译西籍,传播西方科学,沟通中西文化 。 3.中外合作译书,发挥各自优势,造就一流科技翻译家 。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2.代表人物: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中 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 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 袖之一。被中国学术界丰为“鸿儒”,是中国近代史上的 文化巨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将兴西学和译西籍作 为维新变法之重和救国之道。 严复(1854—1921)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 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 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维新运动时出色的思想家 、宣传家,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西方资本主义经典著作 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人。 林纾(1852—1924)晚清文学翻译家。福建人,爱国 志士
•佛教创立:公元前六至五世纪 •创立地点:古印度 •佛教流传:公元65年之前传入中国
我国的佛经翻译
•开始: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 •发展:魏晋南北朝 •极盛:唐代 •衰微:北宋 •尾声:元代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2,.佛经的翻译可分为三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
中国佛经翻译的草创期,西汉哀帝时期伊存至中国口传佛经 。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大月氏僧支谶到洛阳弘佛,译有 《道品行经》等。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84年),安息(即波斯) 人安世高翻译《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五四”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 胡适 鲁迅 周作人 郭沫若
பைடு நூலகம்
新中国翻译时期
1.新中国翻译时期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事业迅速发展。据中央人民政府 出版总署的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10月至1953年底,全国 出版的文学翻译书籍达2151种,每种印数少则数万册,多 至百万册。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巨大需求使中国 成为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国”。中国多语种翻译出版渐热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高潮,内容渐丰,除比较集中 的语言教学、文学作品、哲学社科类外,学术、财经、科 技、电子类作品也被大量译入和出版。 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室统计,1978年到1990年,全 国共出版翻译类作品2.85万种;而1995年至2003年,翻译 类新书数量迅速增长,达到了9.44万种。
新中国翻译时期
(2).1978年,许渊冲先生在"翻译中的几对 矛盾"一文中也谈到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他说:" 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 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 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 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 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14]"他认为,当 译文用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 容时,可以直译,不能表达相同内容时就意译; 当原文的表达形式更精确、有力时,可以直译, 反之,当译文的表达形式比原文精确、有力时, 可以意译。
新中国翻译时期
2.翻译近代化发展过程 (1).在当代翻译史上,傅雷在1951年提出了文 学翻译的"传神论"标准,这较先前的翻译标准更 加完善。 钱钟书在1964年提出了"化境"说,所谓"化境 " 就是指把文学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化为另一国文 字的过程中,既不能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而生搬 硬套,又能不失原作本身的特色和风格,那就算 得入于'化境'了。 到了七八十年代以后,翻译标准理论的争论 仍在继续,但翻译工作者们多采取了兼容并蓄的 态度。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二)、维新时期的翻译
1.背景知识: 甲午战争以后的中国形势,如康有为说指出,犹如“ 寝于火薪之上”,“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瞬,日东耽, 处四强邻之中而为国,岌岌哉!”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 级改良主义登上了政治舞台,企图通过变法来实现他们的 政治纲领。所以在维新时期,非常重视翻译,翻译重心向 社科文献乃至社科经典的转移,在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 倡导下蔚然成风。 因此,到了维新派手里,新学与旧学之 争,西学与中学之争,才开始大规模地展开。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2.(1)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翻译活动的特点 ①阶段性特征明显 ②开创“洋译华述”模式 ③实用翻译为上 ④译出语无一为英语 ⑤翻译只是传教的副产品 ⑥翻译活动不成体系 (2)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的翻译观 就译论而言耶稣会士以及参与西学翻译的士 大夫徐光启和李之藻等人虽然未能建立系统的翻 译方法和理论但已经透过他们的一些著述中阐述 了浅显的翻译观点。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1.背景知识: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自鸦片战争失败后,一批忧国忧民的先进 人士面对民族危亡,图自强、谋复兴,积极推动 翻译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 ,培养早期翻译人才,在近代翻译史上开创了西 学翻译的高潮,使中国近代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 的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东晋至南北朝
以鸠摩罗什为主。鸠摩罗什对东亚佛教经典的贡献巨大。罗 什于西明阁和逍遥园开始译经,据《出三藏记集》载,罗什一生 翻译三藏经论74部,凡384卷。
隋至唐中叶
此一时期为佛经翻译的全盛时期,玄奘是主要的翻译大师, 在唐太宗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了国立翻译院,参与的学生与 人员来自亚洲东部各地。他花了十多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 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其后则有义净、 不空等。
1.“大而不强”鱼龙混杂。虽然翻译数量和品种极大
丰富,然而众多翻译学家们却表达了这样一种忧虑:中国 虽是“翻译大国”,却远称不上“翻译强国”,因为翻译 的总体水平不高,鱼龙混杂,粗制滥造之作仍有很多。 2.人才匮乏成为掣肘。翻译学界的专家们认为,造成 中国翻译“大而不强”的首要原因是供求失衡。中国对外 经济文化交流的飞速发展使各行各业对翻译的需求大增, 而现有的翻译队伍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人 才匮乏成为主要掣肘。 3.规范行业适应挑战。日益扩大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已在中国催生出百亿元人民币的翻译市场,大量翻译公司 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业界专家们指出,中国翻译 行业仍需进一步规范才能把握好如此巨大的商机。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4.中国佛经翻译思想的历史贡献:
1.奠定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初步基础。佛经翻译事业从最 早的重直译,到后秦时期鸠摩罗什的重意译,再到隋代的彦琮又 倾向于直译,最后到唐朝时期的玄奘创出的“新译”,奠定了中 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初步基础。 2.对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第一,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 次用自己的最简单的去翻译印度日耳曼语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 语梵文。第二佛经的翻译事实上开始了白话的运用,宋儒以来的 语录其实是模仿佛经而来的。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不仅译出了浩 如烟海的经书,而且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他们的 翻译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这是中国传统翻译 思想形成前的发轫时期。
“五四”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 期
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国文学翻译事业 也进入了翻译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文学翻译 事业有两大显著特点: 其一、五四新文学翻译是继西学翻译高潮之后涌现出 的又一次新的翻译高潮,与西学翻译高潮相比,无论在翻 译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其影响范围上都是前所未 有的。我国新文学翻译事业的领导力量是鲁迅、瞿秋白、 郭沫若、沈雁冰(茅盾)、郑振铎、郁达夫等。 其二、五四前后,俄罗斯文学翻译与其他欧洲国家文 学翻译相比,形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巨流,在中国翻译界 出现了一个声势浩大、崭新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局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翻 译的另一个主要方面。《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 四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白话文也开始代替文言文。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1.背景知识:科技——来自西方的水 在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知识分子合作 ,译介了大量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西方科 学著作。 (1)在科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Matteo Ricci)合译的《几何原本》中,许多 名词如点、线、直线等的译法在中国沿用至今。 中国有经纬度的精确概念则开始于他们合译的数 学著作《测量法义》。 (2)在这一时期,耶稣会传教士还把中国的 《大学》、《中庸》、《论语》、《诗经》等经 籍及文学作品译成外文,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中国翻译发展史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
第16组:
李珊珊、魏蓉婕、刘 静、 马 钰、张 莎、卢清华、 耿 富
目录
1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2 3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4
5
“五四”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 时期
新中国翻译时期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1.佛经缘起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3.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 鸠摩罗什: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 《金刚经》、 《
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和《百论》等共七十 四部,三百八 十四卷
真谛 :(印度佛教学者、梁武王)《摄大乘论》 玄奘:唐代高僧,俗称唐僧。贞观二年(公元 826年),
玄奘去印度求经, 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 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此外,他 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 到国外去的中国人。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3.影响: 清之际西方耶稣会士在中国从事的以科学为 手段的传教活动实际上开创了我国的第一次科技 翻译高潮,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有着其深刻的 时代背景,尤其是他们采取的适应性传教策略以及 在译介西方科技著作时采取的适应性翻译策略所 形成的“西学东渐”译介成果对当时的中国社会 带来了巨大冲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更是带 来了深远的影响。 清之际耶稣会士翻译活动的另一重要意义在 于通过耶稣会士的著述和书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化以及中国科学技术的精髓被介绍到了西方,对西 方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