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翻译家

合集下载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主要作品:
梁启超一生译介的西方书籍,有西方资产阶级学说,马 克思主义著作和文学作品(主要是政治小说)。他流亡 日本后,对传播欧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学术流 派等特别感兴趣,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抉破罗网,造 出新思想。” 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对于政治小说, 1898年,梁启超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首先大力提 倡翻译西洋政治小说,提高翻译小说的社会作用和地位。 这篇文章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呼唤我国 文学翻译高潮到来的先声。
主要作品:
十大著名林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
《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吟边燕语》、《拊掌录》、《迦茵小传》、 《离恨天》、《现身说法》、《块肉余生述》、 《不如归》。 林纾被称为“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 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 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 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过程这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形似意似神似的理论问题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实质这实质上又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所谓等值的翻译理论无毫发出入应该是译者的最高追求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要求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达到所谓等效翻译的效果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有
《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十卷, 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 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翻译思想:
一、将翻译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马建忠谙熟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科学与文化。甲午战争 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他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必须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提倡变法自强。欲知己知彼就必须全力发展翻译事业。。他 认为:第一,“翻译书院之设专以造就译才为主”,马氏所 说的造就“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而造其堂奥”的译才, 绝非一般外交外贸等洋务“通事”“舍人”之才,而是造就 担当翻译西学书籍,传播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肩负改造 社会重任的“国家栋梁之才”。 第二,译书乃“知己知彼” 之举,马建忠将应译之事拟分为三类:一是各国的时政,二 是居官者考订之书,三是外洋学馆应读之书。马建忠,其译 书主张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他 要“知己知彼”,把西学的 “精髓”译介到中国来,维新自强,启迪民智,共赴救亡图 存大业。

赏析中国著名翻译家及其代表作

赏析中国著名翻译家及其代表作

赏析中国著名翻译家及其代表作——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他们的翻译经典杨宪益(1915—)、戴乃迭(1915—1999)夫妇是中国翻译史上久负盛名的翻译家,他们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以其毕生精力,夫妻合作、珠联璧合,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了西方,也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了中国读者。

他们翻译的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少有人能企及。

他们不仅翻译了《红楼梦》,还将《鲁迅文集》、《史记选》等上百部中国文学作品译成了英文。

作为主要译者和世纪主编,杨宪益、戴乃迭共同支撑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近五十年,自1951年创刊以来,这份刊物一度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惟一窗口。

杨宪益主张,在翻译的同时要力争传达出作者的本意并且能够尽可能的保留或者显现原文的风格。

这一问题值得所有翻译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对于《红楼梦》的翻译,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是一部最接近原著的英文全译本。

在这部翻译巨著中,集中体现了杨氏翻译法的妙处和高深的造诣。

一、译文同义习语的套用。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相通性为同义习语的套用提供了客观依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语言中概括某种生活现象的成语和词组与另一种语言中类似的习语和词组在表达技巧上和语法组合上都有惊人的相似,给人以无独有偶、天作之合的感觉。

英汉文化和语言中有许多不谋而合的经典名句和习语。

它们在内容上、结构上几乎完全一致,充分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相通性。

这时用习语译习语当然是最理想的策略,这样可以达到从语义到文体上的最自然贴切。

如:(1)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

(第三十六回)This is neither fish, flesh nor fowl此句就是引用了“Neither fish, flesh nor fowl”的形式,而在前面添加了“this is”。

(2)贪多嚼不烂。

(第九回)Bite off more than you can chew.此句就是将英语习语“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中的“one”具体体现在“you”身上。

著名的翻译家

著名的翻译家

著名的翻译家著名的翻译家翻译是连接不同言语和文化的桥梁,它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翻译家因其杰出的贡献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

下面我介绍几位著名的翻译家。

第一位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翻译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他以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将西方现代文学带进了中国,通过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了希腊悲剧、法国文化、英国小说等。

同时,鲁迅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力量,使翻译作品在传达了原作思想的同时,也有了独立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第二位是陈丽英,她是中国最早的俄文翻译家之一。

她翻译了许多俄罗斯文学作品,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等。

陈丽英注重生动地再现原著的语言和情感,通过她的翻译,中国读者得以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她的翻译作品不仅传达了文学的艺术性,也传递了人生的哲学思考。

第三位是林语堂,他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和学者。

林语堂是中国首位将中国古代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的翻译家之一。

他翻译了中国经典著作如《红楼梦》、《牡丹亭》等,并以其流畅的英文写作风格将中国文化带给了世界。

同时,林语堂的翻译作品注重传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四位是罗兰·巴特,他是法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论家和哲学家。

巴特以其对文学和语言的深刻洞察力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充分发挥了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和交融。

在他的翻译中,他注重译文的解构和再构建,通过巧妙的语言和文学技巧传达了原作的思想和风格。

最后一位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他是俄罗斯裔美国作家和翻译家。

纳博科夫以其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语言的精确性的追求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严格遵守原作的语言和结构,力求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

纳博科夫的翻译作品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这些著名的翻译家以其杰出的翻译作品和贡献,为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思想和文化的传递,使全世界的读者能够无障碍地享受到不同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3. “此无故不翻”
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 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例如,“阎浮树”又名“胜金 树”,只产于印度等地,中国 没有这种树,所以采用音译。 同样,“槟榔”是印尼语的音 译,“葡萄”是大宛语的音译, “西瓜”是女真语的音译, “茉莉”和“昙花”是梵语音 译,等等。
这种彼有我无或彼无我有的文 化局限词,即只存在于一种文 化当中,而另一种文化中没有 的事物或概念,一般都采用音 译的方式,保持原文化的形态 和精神。
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 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所 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而应 采用音译。
例如,“般若”跟汉语里的 “智慧”意思差不多,但有着 轻重之分。
“所谓般若不是普通的智慧, 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 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 慧。 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 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这不 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 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
2)定公译之例
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 准,中文以京语(即国语或官语) 为准,而制一中西对照表,以 为参照。
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 而依约定俗成之例,仍可沿用。
在近代译学理论史上,直译意译一 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涉及 这个问题论旨如此全面的,当推梁 启超。
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中,首次总结了古 代佛经翻译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直 译和意译的交替。
清末民初翻译家(林纾、严复、梁启超、马 建忠、周氏兄弟、王国维、苏曼殊、周桂笙等)
民国时期翻译家(鲁迅、林语堂、茅盾、瞿 秋白、郭沫若、朱光潜、胡适、郑振铎、董 秋斯、梁实秋、朱生豪等)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家(傅雷、钱钟书、季羡 林、杨宪益、叶君健等)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

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

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引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其目的是研究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规则。

在中国,有许多著名的汉语语法学者被称为“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他们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这八位学者的名字、主要研究领域和贡献。

一、郭宝昌1. 个人简介郭宝昌,生于1928年,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校任教。

郭宝昌在语法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特别是在句法和语义学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2. 主要研究领域•句法分析•语义学3. 贡献郭宝昌在汉语句法理论研究中提出了很多重要观点和方法,对现代汉语句法分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的“双层结构”的句法分析方法,为现代汉语句法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此外,郭宝昌还在汉语语义学方面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为汉语语义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林语堂1. 个人简介林语堂,生于1895年,是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

他是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中国汉语在国际上的宣传者。

2. 主要研究领域•汉语语法•汉字文化3. 贡献林语堂通过深入研究汉语语法,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观点和理论。

他在研究汉语动词和形容词的时态、语气、语态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此外,林语堂还致力于推广中国汉字文化,通过他的著作和国际交流活动,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学习汉语。

三、赵元任1. 个人简介赵元任,生于1892年,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家。

他是中国汉语语音学和语法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汉语语法研究的开创者。

2. 主要研究领域•汉语语音学•汉语语法3. 贡献赵元任对汉语语音学和语法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系统研究了汉语的音韵系统和语法规则,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概念,推动了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

赵元任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四、胡秋原1. 个人简介胡秋原,生于1900年,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 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此在译者将全文神 理,融汇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 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 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信达雅三原则是对译文质量的全面要求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中,首次总结了古 代佛经翻译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直 译和意译的交替。
这种彼有我无或彼无我有的文 化局限词,即只存在于一种文 化当中,而另一种文化中没有 的事物或概念,一般都采用音 译的方式,保故不翻”
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 约定俗成的音译词语不用意译, 而应遵循习惯沿袭其原有的音 译。
例如,“阿耨菩提”,可以翻 译为“无上”、“正等”、 “正觉”。但是,从东汉以来, 历代佛经翻译家都用梵文音译, 所以玄奘认为不需采用意译, 而应保持其约定俗成的音译。
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 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国的王太子,汉代翻译
佛经贡献最大者,他精通汉语,所译佛典“义理 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为翻译 之首”。安世高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 首先译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禅类的经典。
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 ,
他的祖先是汉灵帝时入中国籍的月支族后裔。他 从小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精通汉文,后又兼学 梵书,受业于同族学者支亮,通达大乘佛教理论。 他对后来佛典翻译的改进,也起了不少作用。他 首先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主张尚文尚约应该调 和。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达—译文要通顺畅达,使读者清楚地理解;
雅—雅言(语出《论语·述而》)
子所雅言,诗、 书执礼,皆雅言
也。

中国著名翻译家

中国著名翻译家

中国著名翻译家中国著名翻译家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众多优秀翻译家的国家。

他们通过翻译,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将世界的先进文化引入中国。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位中国著名的翻译家。

许渊冲,中国翻译界的泰斗级人物之一,擅长翻译英美文学作品。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忠实于原著,力求将作者的思想、风格、语言精确地传达给读者。

他翻译的《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高度赞誉。

施蛰存,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学者,擅长翻译俄国文学作品。

他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等作品成功地引入中国,通过翻译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杨宪益,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人物,曾任中国外文局局长。

他翻译的《雾都孤儿》、《哈士奇儿》、《挪威的森林》等作品广受赞誉,被誉为中国最杰出的翻译家之一。

魏德昭,中国著名的英文翻译家和作家,以翻译英语犯罪小说而闻名。

他主要翻译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包括《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等经典作品。

他的翻译作品精确传达了原著的悬疑和惊悚感,使读者深入体验到英国侦探小说的魅力。

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

他擅长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包括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等作品。

他以其精湛的翻译技巧和对作品深刻的理解,成功地将日本文学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中国读者。

这些著名翻译家通过翻译,架起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文化桥梁。

他们将外国文学艺术作品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全球。

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仅是对原著的忠实再现,更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推动力量。

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推动了文学翻译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著名翻译家

中国著名翻译家

中国著名翻译家草婴原名盛峻峰,1923年生于宁波,现居上海,俄语文学翻译大家。

主要翻译作品有托尔斯泰小说12卷(《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克鲁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童年·少年·青年》)、肖洛霍夫作品(《新垦地》、《顿河故事》、《一个人的遭遇》)、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卡塔耶夫《团的儿子》、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

董乐山1924年11月1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99年1月16日于北京病逝。

董乐山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全国解放后曾长期从事新闻翻译和英语教学工作。

1981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译协理事,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美国社会与文学研究专家、作家与翻译家。

著作有《译余废墨》、《文化的休闲》、《文化的误读》、《边缘人语》等;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编著有《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等。

他翻译的《西行漫记》是斯诺这部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著作中文译本中翻译得最好、流传最广的一部,译作文笔流畅纤巧,达到很高的水准。

他是一位难得的信达雅俱佳的翻译家,所编著的《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独辟蹊径,是希图了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读者以及研究者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傅雷(1908-1966)翻译家。

字怒安。

上海南汇人。

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巴黎卢佛美术史学校学习艺术批评。

1931年回国,在上海美专教美术史和法文。

1933年后历任时事汇报总编辑、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审科长。

抗战爆发后转事译著。

一生共译外国文学名著三十二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 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中年而后,“尽 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 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他不 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 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 西书疑义”。后来他与朋友王寿昌、魏易、 王庆骥、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 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 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 名作家的作品。一生著译甚丰,翻译小说 达二百余种,为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曾 被人誉为“译界之王”。







季羡林 (1911年8月6日——— 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山 东临清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 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 中科院院士。享年98岁。 文化贡献: 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古代语言研究有开拓性贡献;是国内为数 很少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为吐火罗语的研究开创 了一个成功的方法;历经10年译毕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是我 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品格: 季羡林一生不重浮华,坚守平静,在给予他所有名号中,他最看 重的是教师。正因如此,他才坚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 “国宝”的称号,并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 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对待荣誉,如此淡然, 大师之风,令人仰止。 经典语录: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 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世纪,这就是我最后的信念。


林纾的古文论,以桐城派提倡的义法为核 心,以左、马、班、韩之文为“天下文章 之祖庭”,以为“取义于经,取材于史, 多读儒先之书,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 自有不可磨灭之光气”。同时林纾也看到 了桐城派的种种弊病,反对墨守成规,要 求“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 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并提醒人们, “盖姚文最严净。吾人喜其严净,一沉溺 其中,便成薄弱”;专于桐城派古文中揣 摩声调,“亦必无精气神味”。他认为学 桐城不如学左、庄、班、马,韩、柳、欧、 曾。并以为在学习中应知变化,做到能入 能出。“入者,师法也;出者,变化也。”
叶君健(1914-1999)简介:
从事文学创作,翻译和编辑工作六十年,是全世界唯一用中文、 英文和世界语三种文字发表文学作品,用十多种外文翻译的文学家和 翻译家;毕生发表文学创作和翻译共达1100万字。 他所发表作品的1/3用的是外文,1/3献给了文童文学。在儿童 文学领域,他是全世界唯一在创作、翻译、移植和理论四大领域都取 得了突出成就的作家和翻译家。并因从丹麦文,参考英、德、法文首 次把《安徒生童话全集》翻译为中文,从事安徒生童话的研究、介绍、 注释和评论达四十多年,影响了中国的几代人,被丹麦女王封为勋爵; 并在台湾出版获奖,从而在海峡两岸都得到了肯定。 中国的文学评论家说:“叶君健是真正走向世界的大作家”,他的全 集的出版,已被列入了中国的第11个五年计划;西方评论他的创作 是“大师的手法”。 奖项: 一.叶君健儿童文学写作奖 二.叶君健儿童文学翻译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林纾(1852—1924年)中 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小说翻译 家。 空前绝后用在林纾(Lin Shu) 的翻译上,应该是非常恰当 的。这是中国翻译史上唯一 的一朵奇葩,以后不可能再 出现“林纾现象”了。
林纾简介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 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 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福建闽县 (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 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 于精熟。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 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三十一岁结 识李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 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 后由博览转为精读。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 如味醇酒,枕籍至深。




杨宪益 (1915年1月10日——2009年11月23日),生于天津,祖籍安 徽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中国著名翻译家、外 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享年95岁。 文化贡献: 杨宪益与英国夫人戴乃迭一起致力于中国翻译事业,翻译作 品遍及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各个门类,共计近 千万字,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 品格: 他有中国式的机智和英国式幽默,在他去世后,人们凭吊他 时评价为 “是真名士自风流”。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 杨宪益与英国妻子戴乃迭都密不可分,这对伉俪合译的中英文名 著不下百种,堪称中外翻译史的典范。在58年婚姻生涯中,二人 虽历经磨难,却始终心心相印。1999年妻子去世后,杨宪益也停 止了翻译工作。如今,两位老人在天堂重逢,留在人间的是隽永 的作品和感人至深的情感传奇。 经典语录: 什么东西都可以翻译。《离骚》也不例外。 没有被多灾的生活磨难搞成精神崩溃,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是光明 的。
作品目录: 《苍霞精舍后轩记》 《洞箫徐五》 《湖之鱼》 《记花坞》 《冷红生传》 《买陂塘》 《徐景颜传》 《孝女耐儿传》序 《游西溪记》 《记惠斯敏司德大寺》(译作)

林语堂百科名片 林语堂,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 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后改 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 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 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 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 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 中文名:林语堂 出生日期:1895年 10月10日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 地:福建龙溪 逝世日期:1976年3月26日 代表作品: 《翦拂集》、《京华烟云》、《孔子 的智慧》
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

成就
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 杨宪益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 是外国的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蓝本;与夫人合作翻译的三卷本《红楼 梦》,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一并,成为西方 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他还翻译了《离骚》、《资治通鉴》、 《长生殿》、《牡丹亭》、《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文选》、《魏晋南 北朝小说选》、《老残游记》、《儒林外史》等经典作品。 1982年,在五六十年代开始便与西方世界隔绝的中国,杨宪益发起并主 持了“熊猫丛书”,弥补了外国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重新打开了中国文 学和外界沟通的窗口。在这一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 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也有古华的《芙 蓉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李广田、吴组 缃、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研究杨宪益翻译工作的学者李晶告诉记者,杨宪益翻译非常注重准确性, 其次还注重译、介结合。“译、介结合,是先生的治学态度所致。杨先生对 历史研究感兴趣,也写过一些历史考证的文章。他在介绍作品的同时,总是 会做一些文学研究的工作,对作家本身以及创作背景做相应的介绍,以让外 国读者更好地走进作品。这对翻译工作者而言,的确是非常珍贵的学术习 惯。”此外,杨宪益“还特别注重译介的系统性,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 品都有涉猎”。“从这一意义上,有人说他‘翻译了整个中国’,一点都不 过分。”
中国史上空前绝后的翻译家 (选)
严复 清末大翻译家严复(1853— —1921)在引进西方先进思想, 开发民智方面,有极大贡献。只 看鲁迅青年时代读严译《天演论》 时是如何陶醉,就可知那一代人 的感受了。 《天演论》以后,严复又有 七部重要译著,合称“严译名著 八种”。他自己对这些译著极有 自信,曾在信中说:“且彼中有 数部要书,非仆为之,可决三十 年中无人可为者。”(杨正典 《严复评传》25页)但是,这位 伟大的先行者、思想家,当年出 版这些译本时,却非易事,也许 有些辛酸。这一点似乎少见提及。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 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 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 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 堂堂气节诛教徒。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 模糊”。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 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 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曹岂可与同群”,又敢 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 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 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