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

合集下载

东台名人录[高效]

东台名人录[高效]

东台名人录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

王艮,字汝止,号心斋,生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卒于嘉靖十九年(1541年),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灶户(从事盐业生产)的家庭,7岁“受书乡塾”,至11岁因家贫辍学,随父兄参加劳动。

王艮一生经历相当曲折,当过灶丁,经过商,也行过医,但这些均非其最终抱负。

他25岁时经商至山东,曾谒孔庙而发感叹:“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自此,“奋然有任道之志”,日诵《孝经》、《论语》、《大学》等儒家典籍。

王艮是一个初时读书不多,靠刻苦自学而领悟儒家学说的学者。

诗人吴嘉纪。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末清初曾出现一位著名的盐民诗人,他就是号称布衣诗人的吴嘉纪。

吴嘉纪,安丰场(今东台市安丰镇)人,字宾贤,号野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他出身清贫,年轻时烧过盐,家无余粮,虽丰年常断炊,但不以为苦。

喜读书做诗,好学不倦,曾应府试,但因亲见明王朝覆灭,清兵南下,居民惨遭屠杀,遂绝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由于长期生活在贫民中间,亲身体验了官吏、盐商对灶民的剥削和频仍的水灾、军输对灶民的侵害,对此,他终日把卷苦吟,从而写出了大量反映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诗篇。

他的诗以其真实而深刻的内容和高度概括的手法,反映了当时劳苦大众苦不堪言的生活困境和自己的思想感情。

水利学家冯道立。

冯道立,字务堂,号西园,江苏东台人,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卒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终年78岁。

,冯道立在青年时代,便绝意仕途,发愤专攻水利,立志为桑梓造福。

他虚心学习前人的水利专著,同时又讲究实际,多次雇船至长江、淮河、废黄河、白马湖、高宝湖、洪泽湖以及范公堤东广大海滨地区进行实地勘察,访问当地的农夫、渔民,查阅有关水利、水文资料,描绘下数以百计的水利图。

他好学不倦,一生著作甚多。

已刻著作6种,木刻著作36种。

水利方面的专著有《淮扬水利图说》、《淮扬治水论》、《测海蠢言》、《勘海日记》、《束水刍言》、《七府水利全图》、《东洋人海图》、《东洋海口图》、《攻沙八法》等。

驰名中外的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戈宝权

驰名中外的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戈宝权
\

\ 、 、 、

驰 名中外 的 外国文 学研 究家
翻译 家

l

戈 宝 权
苏 联 最 高 苏 维 埃主 席 团 于 今 年 3 月
, 、 ,
日 发布命
令 决定将苏 联 各 国人 民 友 谊 勋 章 授予 我 国 著 名 外 国 文 学研 究 家 翻 译 家 戈 宝 权 以表 彰他 在 加 强 苏 中文 化 合 作 及介 绍 俄 苏 文 学 方 面 所 作 的 杰 出 贡 献 年初 他 还 接 受 了 苏 联 文 学 基 金 会授 予 的
, , , 、 、 、 、 。 , 、



表 }

大 量作 品
.
抗 战前 曾 出任 天 津 《大 公报 》驻 苏记 者 杭 战 期 间 回 国 任 《新华 日 报 》 《文 学 月 报 》 等 报 刊 的编辑 或 编委 1 9 3 8 年 入 党 在 白 色 恐 怖 环 境 中仍 笔 耕 不 倦 除著 有 《苏联 文 学 训 话 》外 还 编 辑 出版 了 《普 希 金 文 集 》 《高 尔 基 研 究年 刊 》 《俄 国 大 戏 剧 家奥 斯特 罗 夫斯

也有 《从 米 哈
、 、 、
纳斯 列 丁 到 阿 凡 提 》

《霍加
. ,
纳斯列 丁 和他 的笑话 》等 论 文 他 写 的部 分论著 已 被 译 成 俄
,
多 卷 本 《戈 宝 权译文 集 》已 由 北 京 出 版社 出 版 西
.






世界 语及 东欧 诸 国 文 字
发表 在 国 内外 的 各 类 刊 物 上
r

戈宝权与三家图书馆的不解情缘

戈宝权与三家图书馆的不解情缘

戈宝权与三家图书馆的不解情缘作者:姚敏张承凯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年第1期姚敏,张承凯(东台市图书馆,江苏东台 224200)关键词:戈宝权;图书馆;情缘摘要:戈宝权一生读书、爱书、藏书,重道义轻私利以及把一生藏书三次捐赠给图书馆,彰显了戈宝权惠及万邦、德被后世的高尚情操,真正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戈宝权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1-0139 - 02收稿日期:2015-12-03作者简介:姚敏(1967- ),东台市图书馆馆员;张承凯(1965- ),东台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著名的翻译家戈宝权(1913-2000)出生于江苏东台的一个教育世家,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从小就接触到各种图书,曾在家乡母里师范读书,19岁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

在大夏大学求学时,他读的虽然是经济专业,却自学了英语、法语、日语和世界语。

1932年他又开始学习俄语,是我国最早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的学者之一。

戈宝权的研究工作虽晚于陈寅恪等人,但却起始于我国比较文学复兴之前,他是我国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先驱,在外国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也非常突出。

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他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先后出版了50余种外国文学作品。

戈宝权不仅是普希金和谢甫琴科作品的杰出翻译家,还把文学翻译和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东欧、南欧和亚非拉美的一些国家。

因他有英、俄、法、日等语言基础,再学习其他语言便触类旁通,他学习过德语、捷克语、波兰语、塞尔维亚语、保加利亚语。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戈宝权学习过拉丁文,70年代为编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希腊罗马神话典故》一书,他还认真研究过希腊文。

由于他孜孜不倦的辛勤耕耘,当代许多诗人和作家的作品都先后被他翻译介绍到国内,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百花园增添了许多艳丽的花朵。

著作等身的戈宝权之所以能有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以及在中国翻译史、中外文学史上的不朽建树,是因为他一生勤奋好学,埋首于中外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

三位不能不记起的大师

三位不能不记起的大师

三位不能不记起的大师文/涂国文“大师在向日葵中漫步。

公元1890年的6月27日,被大师的脚步,踏成一轮辉煌的葵盘,一粒粒乌金的花籽,纯粹而饱满。

大师,面对寂静的金黄的麦田,握起一声沉闷的金属,击中艺术,而后,微笑着收起画具,转身离去……大师死了,悲剧却活着。

悲剧是美的,诗歌是悲剧中的悲剧,所以诗歌是美中之至美者。

悲剧长存,诗亦长存。

我无法真正深入一场悲剧,故而我始终没能握住大师从艺术中递来的友好的手。

但我清楚地看见,大师们伟大的身影,正在远处悲壮地前行,将我一步步引向新世纪的曙光。

诗与我同在!”上述文字,是我1992年5月撰写的一段“诗自白”。

大家一看“向日葵”这三个字,准能猜出文中的“大师”写的是谁。

是的,我写的就是他——梵高!那个最后因为精神狂乱,在用刀片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之后,不久又以一柄左轮手枪在麦田里自戕的艺术天才和精神狂人。

——其时我正在重读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梵高的悲剧,再一次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诗和诗人的宿命……今日重提大师梵高,是因为我忽然想起了另外三位不能不记起的大师——沙耆、郭路生和黄秋园。

一、“中国的梵高”——沙耆大概是在七、八年前吧,忘了在什么报纸上,看见过沙耆的一幅黑白窄长照片和他作的一幅油画。

照片足有一尺多长:满头凌乱白发的沙耆,神色淡定而迷茫,嘴唇轻捂,内穿一件白布衬衫,外罩一件不知什么颜色的劳动服,俨如一位老农,斜倚在一架门框抑或是一堵墙上,像极了我记忆中的外公。

而那幅取名曰《闪烁的花果》的油画,画面狂乱、透明、纯真、干净、明亮、大胆,无欲无求,竟仿佛能让人从中感受到阳光、风、呼吸和生命……因为这幅亲切的照片和这幅奇特的油画,我从此便记住了“沙耆”这个名字。

提起沙耆,国人可能对这个名字普遍感到陌生;可如果提起他的两位堂兄——曾做过蒋介石秘书的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和解放后首任浙江省省长的革命家沙文汉同志,很多读者一定会感到如雷贯耳;而如果我再引述一句国内外美术界对沙耆的评价——“中国的梵高”,您可能就要开始在心底对这个人肃然起敬了。

东台名人(我们家乡的名人

东台名人(我们家乡的名人

东台名人我是一个东台人,所以传上来作为常识了解一下。

张謇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

祖籍东台,因科举落籍海门。

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

清光绪二十年中状元,赐进士及第,钦授翰林院修撰。

历任全国立宪公会副会长、江苏咨议局议长,辛亥革命后增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总长、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江苏教育会会长、中央教育会会长等。

主张以实业和教育救国,且一生以此为己任,先后创办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南通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等。

其母金氏,台城汤家泊人。

为报母恩,在东台创办“母里师范”,以育人才。

1917年开办东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供台城照明,并为东台近代工业的发展提供能源。

在堤东兴办大赉垦务公司,移民植棉,发展农业。

有《张謇全集》行世。

戈公振戈公振(1890-1935)名绍发,字春霆。

东台台城人。

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爱国名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供职于上海《时报》和《申报》。

致力于抗日救国的宣传。

1933年3月访苏,发回大量讴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文章和照片。

1935年10月归国不久即猝死,留下“我是中国人”的光辉名言。

著有《新闻学撮要》、《新闻学》、《中国报学史》、《从东北到苏联》等。

其故居设“戈公振纪念馆”,有电视剧《戈公振》,江苏省新闻学会设立了“戈公振新闻奖”,为我省新闻界最高奖项。

戈湘岚戈湘岚(1904-1964)名绍荃,自号“东亭居士”。

东台安丰镇人。

现代著名国画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海上画派”中坚人物。

投考上海美专时,以画马为卷,名列第一。

受教于刘海粟、汪亚尘、赵叔孺等大师。

以画马闻名于世,有“北徐(悲鸿)南戈(湘岚)”的美誉,其画作已列入国家文化遗产,部分禁止出口。

任《辞海》编委会插图组组长,其白描插图特色,在世界辞林中独树一帜,深受海内外读者好评。

有《戈湘岚画集》行世。

戈宝权戈宝权(1913-2000)东台台城人。

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家。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2010级学生:王淑苹学号:2009312011198戈宝权(1913.2.15—2000.5.15),笔名葆荃、北辰、苏牧,汉族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台城,清华大学肄业,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

人物生平1913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十)生于江苏省东台市台城的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家庭。

曾在家乡读过多级小学、高等小学和师范。

1932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

在大学时,学习英、法、日语,自学世界语,后又学习俄语,为他日后从事外国文学及中外文学关系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戈宝权从三十年代初期即开始翻译和研究外国文学,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

他翻译过俄国、前苏联、东欧和亚、非、拉各国的文学作品五十余种,在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写过中外文学关系史、翻译史的论文若干篇,主要有《普希金在中国》、《冈察洛夫和中国》、《屠格涅夫和中国文学》、《托尔斯泰和中国》、《契柯夫和中国》、《高尔基和中国革命斗争》、《罗曼.罗兰与中国》、《泰戈尔和中国》等论文。

许多被译成俄、英、法、德、葡、日、西班牙和世界语及东欧各种文学,引起国外学术界的重视。

个人作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戈宝权看到了阳光明媚的春天。

他着重研究了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著有《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和《<阿Q正传>在国外》等书,论文有《鲁迅和史沫特莱的友谊》、《鲁迅和内山完造的友谊》、《鲁迅和增田涉》、《鲁迅和普实克》、《鲁迅和爱先珂》等。

还对郭沫若和茅盾进行了研究,写有《郭沫若与外国文学》和《茅盾对世界文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等文。

戈宝权于1932年进上海《时事新报》当编辑。

1935年去莫斯科,担任天津《大公报》驻苏记者。

抗战期间,任《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的编辑和编委。

解放后,按照周总理的任命,负责接收国民党驻苏大使馆,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临时代办和文化参赞。

1954年7月回国,先后担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学部委员,一直到现在。

戈宝权同志答本刊记者问

戈宝权同志答本刊记者问

作者: 戈宝权;木上丝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研究
页码: 54-56页
主题词: 戈宝权;鲁迅著作;郭沫若;中外文学关系;中国作家;俄国作家;六十年代;五十年代;外国文学作品;伊索寓言
摘要: <正> 记者:您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

这几年,您在鲁迅、郭沫若等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什么成果,得到了一些什么反应?1981年是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您能为大家出一些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方面的研究课题吗?在您看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还有那些困难,要注意些什么? 戈宝权:多年来,我在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的问题,曾写过一系列外国作家(特别是俄国作家)和中国的关系的文章。

近年来,我又转向一个过去很少有人研究的领域,这就是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的问题。

我首先研究了鲁迅和郭沫若,因为他们都是从。

戈宝权传略

戈宝权传略

戈宝权传略
梁培兰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0(000)001
【总页数】9页(P3-10,,15,)
【作者】梁培兰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4
【相关文献】
1.中国现代、当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综合索引——基于《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和《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 [J], 王同策;
2.一本翔实生动、客观公正的俄国沙皇传略--评《俄国沙皇传略》 [J], 童自觉;杨纪兰
3.马寿华传略(附马汉宝传略) [J], 刘思祥
4.戈宝权同志获奖暨南京图书馆戈宝权藏书室开放祝贺会在南图举行 [J], 宋伟敏
5.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同志向南京图书馆捐赠藏书并建立戈宝权文学翻译奖励基金会[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戈宝权译普希金诗四首

戈宝权译普希金诗四首

戈宝权译普希金诗四首还是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姐姐从同学那里借来一本戈宝权编译的《普希金文集》。

那时候,我对书籍如饥似渴,这一本《普希金文集》更让我爱不释手。

借来的书总要还给人家的,于是,我买了一本最厚的学生横格线笔记本,把我喜欢的诗和小说抄了下来。

现在记得最真切的,有诗《我的墓志铭》、《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曾经爱过你》和《纪念碑》,有小说《驿站长》。

我的墓誌銘這兒埋葬著普希金;他和年青的繆斯,愛情與懶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沒有做過什麼善事——可是在心靈上,卻實實在在是個好人。

一八一五年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陰鬱的日子須要鎮靜。

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即將來臨。

心永遠憧憬著未來,現在卻常是陰沉: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變成親切的懷戀。

一八二五年我曾經愛過你我曾經愛過你:愛情,也許,還沒有完全從我的心靈中消亡;但願它不再煩擾你;我一點也不願再使你難過悲傷。

我無言地、無望地愛過你,我忍受著懦怯和嫉妒的磨折:我那樣真誠那樣溫柔地愛過你,祝上帝會給你另一個人也像我愛你一樣。

一八二九年紀念碑我建立了一座紀念碑——賀拉斯我爲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紀念碑,在人們走向那兒的路徑上,青草不再生長,它抬起那顆不肯屈服的頭顱高聳在亞歷山大的紀念石柱之上。

不,我不會完全死亡——我的靈魂在聖潔的詩歌中,將比我的灰燼活得更久長,和逃避了腐朽滅亡,——我將永遠光榮,即使還只有一個詩人活在月光下的世界上。

我的名聲將傳遍整個偉大的俄羅斯,它現存的一切語言,都會講著我的名字,無論是驕傲的斯拉夫人的子孫,是芬蘭人,以及現在還是野蠻的通古斯人,和草原上的朋友——卡爾美克人。

我所以永遠能和人民親近,是因爲我曾用我的詩歌,喚起人們的善心,在這殘酷的世紀,我歌頌過自由,並且還爲那些沒落了的人們,祈求過憐憫同情。

哦,詩神繆斯,聽從上帝的意旨吧,既不要畏懼侮辱,也不要希求桂冠,讚美和誹謗,都要平心靜氣地容忍,也不要和愚妄的人空作爭論。

戈宝权先生与书

戈宝权先生与书

戈宝权先生与书
纪维周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 戈宝权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他对中外文学关系史、翻译史以及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较深的研究.由于他勤奋好学,自学了英、法、日、世界语之外,又研习俄语及东欧、西欧一些国家的文字,为他从事研究和翻译外
国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页数】5页(P39-43)
【作者】纪维周
【作者单位】南京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1
【相关文献】
1.戈宝权先生收藏的《托尔斯泰全集》
2.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记我的公公戈宝权先生
3.戈宝权先生鲁迅故乡行
4.鸿雁传情谊鲁研究受教益:记戈宝权先生给我的五封信
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在戈宝权先生87华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谢甫琴科与戈宝权

谢甫琴科与戈宝权

谢甫琴科与戈宝权(节选)中乌文字之交已有百年的历史。

在中乌文化交流史上,谢甫琴科始终占有突出的地位,对谢甫琴科的译介促进了乌克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早在1912年,作家周作人就率先把谢甫琴科的诗歌翻译成中文。

此后,许多翻译家、评论家和高校教师为乌克兰文化的在华传播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有突出贡献的首推学者戈宝权。

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就是我们尊敬的戈宝权先生(1913-2000)。

戈宝权先生几十年来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涉及俄苏、东欧、亚非拉几十个国家的上百位诗人和作家,特别是普希金和谢甫琴科的诗歌翻译,尤显出其高深的造诣。

他于1949年起任我国驻苏联使馆临时代办和文化参赞,曾多次访问乌克兰。

回国后,又不断著文,开展双向交流,涉及国情、民情、历史和文化等领域。

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戈宝权著译丰硕,在译介以谢甫琴科为代表的乌克兰文学方面贡献尤其突出,成为中国乌克兰学的开拓者,为此,乌克兰作家协会于1988年授予他“伊万·弗兰科文学奖”。

谢甫琴科的作品在中国的研究和翻译,已各有代表作传世。

研究方面有北京大学杨周翰主编的《欧洲文学史》,戈宝权是参编者之一,撰写了东欧文学和俄国文学的一些篇章。

该书中首次设立经戈宝权审订的谢甫琴科专节,内容全面精到。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一代又一代学生通过这套教材认识了谢甫琴科,了解了他作为乌克兰民族文学第一位杰出代表和乌克兰文学语言创建者的历史地位。

在翻译方面,戈宝权所译《谢甫琴科诗集》(1983年初版1990年增订版)畅销不衰。

戈宝权惜时如金,不藉口舌以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甘于寂寞,不求闻达。

他从《科布查歌手》的250多首诗中精选出150多首谢甫琴科的代表作进行了传神的翻译,践行了“信、达、雅”的准则。

戈宝权毕生发表的论述谢甫琴科的文章和翻译谢甫琴科的作品,都各在10种(篇)以上。

在从俄文本翻译谢甫琴科作品之后,他又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习乌克兰文,1990年出版的《谢甫琴科诗集》就是直接译自乌克兰文,质量上乘,文字间出神入化的效果令人惊叹。

顾展宏院长任戈宝权文学翻译奖励基金会理事

顾展宏院长任戈宝权文学翻译奖励基金会理事

顾展宏院长任戈宝权文学翻译奖励基金会理事
柯迅
【期刊名称】《外语研究》
【年(卷),期】1986()3
【摘要】今年七月八日,以奖掖、扶持青年文学翻译工作者为宗旨的戈宝权文学翻译奖励基金会在南京正式成立。

江苏省出版工作者协会会长高斯任基金会会长,戈
宝权夫人梁培兰任副会长。

基金会理事有:海笑、赵瑞蕻、余绍裔、顾展宏、桂扬清、黄仲文、盛思明、李景端。

首次理事会确定:一九八七年先举办俄语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的翻译评奖。

【总页数】1页(P80-80)
【关键词】文学翻译;戈宝权;奖励基金;翻译工作者;短篇小说;出版工作者;基金会;江苏省;理事会;俄语
【作者】柯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钟情于苏联文学翻译的戈宝权 [J], 张黎广;李清林
2.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同志向南京图书馆捐赠藏书并建立戈宝权文学翻译奖励基金会[J], 无
3.论戈宝权在外国文学翻译领域的贡献 [J], 王立明
4.苏联"文学基金会"授予戈宝权"普希金纪念奖" [J], 禾木
5.第二届戈宝权文学翻译奖评奖揭晓 [J], 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戈宝权与图书馆

戈宝权与图书馆

戈宝权与图书馆
詹秋红
【期刊名称】《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戈宝权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

对于他大多数读者大概是不会陌生的,因为在中小学语文课本里,就有他翻译的俄国诗人普希金脍炙人口的抒情诗《致恰阿达耶夫》、《致西伯利亚囚徒》以及童话故事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总页数】1页(P52)
【作者】詹秋红
【作者单位】南京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戈宝权与三家图书馆的不解情缘 [J], 姚敏;张承凯
2.江苏省东台市图书馆命名为“戈宝权图书馆” [J], 无
3.戈宝权同志获奖暨南京图书馆戈宝权藏书室开放祝贺会在南图举行 [J], 宋伟敏
4.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同志向南京图书馆捐赠藏书并建立戈宝权文学翻译奖励基金会[J], 无
5.“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记南京图书馆“戈宝权藏书室” [J], 李健;詹秋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戈宝权教授谈治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戈宝权教授谈治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戈宝权教授谈治学
孔庆茂
【期刊名称】《江苏高教》
【年(卷),期】1989(000)005
【摘要】&lt;正&gt; 当代译界泰斗戈宝权教授在半个多世纪的驰骋世界之后,叶落归根,迁居风光秀丽的南京城东。

最近他刚从苏联及中欧诸国访问讲学归来,带着本刊〈治学篇〉读者的希望,目前记者拜访了戈老。

入座甫定,直叙来意,戈老谦虚地笑着说:“我的最大体会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训,也是戈老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孔庆茂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徐雁教授的新书话体 [J], 曹培根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在戈宝权先生87华诞 [J], 郑海凌
3.人文学科的治学与育人——张岂之教授谈人文学科研究生的培养 [J], 张茂泽;孙学功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少儿口才与阅读培训途径的深入研究 [J], 龚素

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J], 邓绮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戈宝权与《托尔斯泰全集》

戈宝权与《托尔斯泰全集》

戈宝权与《托尔斯泰全集》
梁培兰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1998(000)012
【摘要】@@ 在南京图书馆"戈宝权藏书室"中,珍藏着一套91卷本的俄文版《托尔斯泰全集》,这是戈先生五十多年来精心搜集和珍藏的2万卷中外文图书中的一套.这套"全集"辗转至今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其中曾有过一段不寻常的艰辛曲折的经历.
【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梁培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戈宝权先生收藏的《托尔斯泰全集》
2.译著出版精品之路——由《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的翻译出版谈起
3.戈宝权与《普希金抒情诗全集》
4.台湾木马文化推出草婴译托尔斯泰小说全集
5.草婴:20年独译托尔斯泰小说全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著导读:《童年》相关知识一

名著导读:《童年》相关知识一

世界名家评《童年》
亚美尼亚作家施尔万扎在给高尔基的信里这样写道:“依我看来,整个这本书都是俄罗斯人民的,也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

您看,我并不是俄罗斯人,可是您所描述的一切使我感到那么亲切,犹如在写我们出生的那个民族的生活。

请相信我的话,法国的、英国的任何一个出身于人民或了解人民生活的作家都会这样说,您的伟大作品的优点就在于具有这种全人类性,它的另一个优点是那么令人神往的生命力。


丘科夫斯基(文艺评论家):“《童年》不仅是一部艺术珍品,而且是高尔基的传记,是他全部创作的注解,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俄国文学中,我从来没有读过比您的《童年》更美的作品。

您还从来没有如此成功的显示过您的写作才能。


德国女革命家卢森堡:“只有读过高尔基的《童年》的人,才能正确的评论高尔基惊人的历程——他从社会的底层上升到具备当代文化修养、天才的创作艺术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顶峰。

在这一方面,高尔基个人的命运,对于俄国无产阶级来说,是有象征意义的。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童年》为什么长久地、永不泯灭地留在人们心田并激发人们为美好的明天去奋斗呢?这里最好用高尔基自己的话来回答:‘文艺的任务是要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表现出来,激起人对自己的自豪心和责任感,需要英雄人物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人们要从英雄的灵魂和躯体里汲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2010级学生:王淑苹学号:2009312011198戈宝权(1913.2.15—2000.5.15),笔名葆荃、北辰、苏牧,汉族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台城,清华大学肄业,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

人物生平1913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十)生于江苏省东台市台城的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家庭。

曾在家乡读过多级小学、高等小学和师范。

1932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

在大学时,学习英、法、日语,自学世界语,后又学习俄语,为他日后从事外国文学及中外文学关系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戈宝权从三十年代初期即开始翻译和研究外国文学,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

他翻译过俄国、前苏联、东欧和亚、非、拉各国的文学作品五十余种,在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写过中外文学关系史、翻译史的论文若干篇,主要有《普希金在中国》、《冈察洛夫和中国》、《屠格涅夫和中国文学》、《托尔斯泰和中国》、《契柯夫和中国》、《高尔基和中国革命斗争》、《罗曼.罗兰与中国》、《泰戈尔和中国》等论文。

许多被译成俄、英、法、德、葡、日、西班牙和世界语及东欧各种文学,引起国外学术界的重视。

个人作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戈宝权看到了阳光明媚的春天。

他着重研究了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著有《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和《<阿Q正传>在国外》等书,论文有《鲁迅和史沫特莱的友谊》、《鲁迅和内山完造的友谊》、《鲁迅和增田涉》、《鲁迅和普实克》、《鲁迅和爱先珂》等。

还对郭沫若和茅盾进行了研究,写有《郭沫若与外国文学》和《茅盾对世界文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等文。

戈宝权于1932年进上海《时事新报》当编辑。

1935年去莫斯科,担任天津《大公报》驻苏记者。

抗战期间,任《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的编辑和编委。

解放后,按照周总理的任命,负责接收国民党驻苏大使馆,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临时代办和文化参赞。

1954年7月回国,先后担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学部委员,一直到现在。

成就及荣誉戈宝权以“外交官”、学者的身份,曾多次参加国际性的会议和应邀访问与讲学。

他访问过前苏联、前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

出席参加在苏联塔什干举行的第二次亚非作家会议;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参加“鲁迅及其遗产"学术讨论会;应邀到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讲学。

该校授予他名誉博士的称号,这是巴黎第八大学授予第一个外国学者的名誉博士学位。

可以这样说: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的讲坛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操着东台方言的声音。

个人其它信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戈宝权笃信中国这句古训。

他终生笔耕不辍(在他致病之前),有500万字译述为证。

藏书,是他一生最大的嗜好。

他藏有一套九十卷本《托尔斯泰全集》,苏联从1928年开始出版这部工程浩大“全集”,至1957年出齐。

在我国别说个人了,连北京图书馆都没有配齐,而戈宝权就有全套。

那是他数十年的心血,他平时省吃俭用,把钱全“储”在书上。

他家藏书古今中外都有,多为善本、珍本,计两万余册,1986年他毅然将这一生的心血全部捐给他的家乡江苏省。

政府为表彰他这一义举,给他一笔可观的奖金,他以这笔款子,设立“戈宝权文学翻译奖”,奖掖、扶持年轻的翻译工作者。

世界语者——戈宝权戈宝权(1913—2000)江苏东台人。

曾用葆荃、北泉、北辰、苏牧等笔名。

1928至1930年在上海大夏大学读书。

1935至1937年任天津《大公报》驻苏记者。

1938至1945年在汉口和重庆任《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的编辑和编委。

1946至1948年任生活书店和时代出版社编辑。

1949至1954年任中国驻苏大使馆临时代办和参赞。

1954至1960年,任中苏友好协会副秘书长。

1961年以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和学术委员。

此外,还担任过《译文》、《世界文学》、《文学研究》、《文学评论》的编委,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曾翻译苏联、东欧和亚非拉各国文学著作50多部,还著有《中外关系史》、《翻译史》和《作家论》。

先后被授予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荣誉博士、莫斯科大学名誉博士和苏联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编著有《戈宝权译文集》和《戈宝权中外关系史论文集》。

二十年代末在大夏大学自学世界语,曾先后担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和名誉理事、北京市世界语协会理事长、中国世界语之友会会员。

戈宝权在外国文学领域的贡献戈宝权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与外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还是孩提时期,他就对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百读不厌。

10岁时,叔父戈公振给他寄来一套《托尔斯泰儿童文学类编》,更使他着迷。

60年来他把它视为珍宝,而且保留终身。

他在上海大夏大学英语系主攻英语的同时,还选修了法语和日语。

1932年,在叔父的鼓励下,他又开始学习俄语,从原文读到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使他格外激动。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时事新报》担任编辑。

1935年,戈宝权作为《大公报》的记者、《新生周刊》和《世界知识》的特约通讯员,在苏联当了三年的记者。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通讯报道,并开始钻研俄国文学和苏联文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于1938年毅然回到祖国,在周恩来领导的《新华日报》工作,并秘密地加入了共产党。

“皖南事变”发生后,他受周恩来的派遣,前往香港协助叶以群创办文艺通讯社。

1942年,他回到重庆,继续在《新华日报》工作,并参加了曹靖华主编的《苏联文学丛书》编委会,还为新知书店编选了《世界文学丛书》和《史诗丛书》两套丛书。

同时他自己还翻译了爱伦堡的两本报告文学作品集。

抗战胜利后,他主编《苏联文艺》,并写出了《苏联文学讲话》一书,还编辑出版了《普希金文集》《高尔基研究年刊》《俄罗斯大戏剧家奥斯特罗夫斯基研究》等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他便受周恩来总理委派,担任我国驻苏使馆的临时代办,负责接管国民党政府驻苏联的大使馆,后又被任命为文化参赞。

1954年7月回国后,担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秘书长。

1957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1959年,该所成立苏联东欧文学研究组后,又兼任该组的组长;1961年初,正式调入文学所工作。

“文革”中受到冲击。

1978年业务工作恢复后,担任外国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和东欧文学研究室主任。

1981年离休后,他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工作,直至病终。

戈宝权在已经走过的87个春秋中,创下了令人敬羡的业绩。

60多年来,他在外国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都是非常突出的。

在外国文学研究方面,他是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开拓者。

无论是俄苏文学与中国的因缘,还是外国作家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外作家交往和影响的研究,戈宝权都可以说是这些方面研究的开路先锋,为后来的研究者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他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先后出版了50余种外国文学作品。

他不仅是普希金和谢甫琴科的杰出翻译家,而且也是亚、非、拉美文学的热情传播者。

在他担任东欧文学研究组组长和室主任之后,他又是东欧文学研究的领路人,对建立我国第一支东欧文学的研究队伍、培养第一代东欧文学的研究人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中外比较文学研究的权威戈宝权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广泛,涉及苏俄的文学和作家作品、中国翻译史、中外文学影响,以及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等等。

戈宝权在研究中总是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细致入微的缜密态度和论证求实的科学方法,对其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的论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仅就“中俄文字之交”这一领域他就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其中有《俄国文学和中国》《普希金和中国》《托尔斯泰和中国》《高尔基和中国》等。

这些论文材料丰富翔实,作者对这些作家与中国的关系进行了追根溯源的全面论述,既有科学的考证,又有公允的评论。

它们不仅丰富了读者的知识,还为后来的研究者开辟了道路。

普希金、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是戈宝权一生最喜爱的俄苏作家,也是他倾毕生精力潜心研究的对象。

对于普希金,戈宝权真可以说是情有独钟。

上个世纪40年代,戈宝权翻译编辑了《普希金文集》,并写出《普希金在中国》一文。

上个世纪50年代,他开展了研究普希金的工作。

他参观了普希金的博物馆,阅读了普希金手稿和藏书,并和苏俄研究普希金的专家进行了交流,从而收集了大量的材料,为他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戈宝权担任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以后,他对普希金的研究更深入了一层,先后写出了《普希金和中国》《谈普希金的〈俄国情史〉》《〈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中国》等文章。

这些文章不仅论述了普希金对中国的兴趣和他的作品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同时也反映了戈宝权几十年来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

为了探求《俄国情史》的真面目,戈宝权花了几十年的心血去寻找这本译作的原版,最后才在阿英的旧书堆里找到了它。

经过戈宝权的认真阅读和考证,才证实它就是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

托尔斯泰也是戈宝权潜心研究的对象。

他在苏联担任记者和外交官期间,曾多次参观过托尔斯泰的故乡及其在莫斯科等地的博物馆、纪念馆。

托尔斯泰也像普希金一样从小就给戈宝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戈宝权对这位文化伟人产生了无限崇敬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从1928年开始,曾出版了一套91卷的《托尔斯泰全集》,直到1958年才出齐,历时整整30年。

而戈宝权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收集这套全集,后来历经种种曲折困难,终于将全集收齐。

戈宝权视其为珍宝,倍加爱护。

虽经“文革”的浩劫和1976年地震的混乱,仍能得以保存下来。

现在它成了我国惟一的一部完整的原版《托尔斯泰全集》,现保存在南京图书馆。

这不仅反映了戈宝权对这位文学大师的挚爱,更表现出了戈宝权的百折不挠的精神。

戈宝权在1980年发表的《托尔斯泰和中国》这篇文章中,首先便谈到了他对托尔斯泰的热爱和敬慕之情。

在论述托尔斯泰与中国的渊源时,戈宝权更是以其精细的考证,论证了托尔斯泰的作品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情况,以及他与辜鸿铭、张庆桐的通讯联系。

特别是他对张庆桐的考证,不仅澄清了在这个人名问题上的种种猜测、怀疑,而且更加证明了他的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

戈宝权对高尔基的研究更是成绩斐然。

戈宝权在苏联期间,在红场亲眼见到过这位俄苏革命作家,后来又参加过高尔基的遗体告别和葬礼,并先后写出《高尔基的逝世和葬礼》和《高尔基博物馆》等文章。

这些文章夹叙夹论,是中国最早以亲身感受写就的论及高尔基生平和创作的两篇报道。

1947年和1948年,戈宝权和罗果夫合编了两本《高尔基研究年刊》。

像这样的研究年刊,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空前的创举。

从这个意义来说,戈宝权是我国“高尔基学”的开拓者。

建国以后,戈宝权对高尔基的研究更是成绩卓著,先后发表了《高尔基和中国》《高尔基与中国革命斗争》《谈谈高尔基的〈海燕〉》《关于高尔基的〈我怎样学习和写作〉》《高尔基作品的早期中译及其他》等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