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https://img.taocdn.com/s3/m/1b41d21afad6195f312ba6bb.png)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目录摘要 (1)关键字 (2)正文 (2)一、钱老简介 (2)二、“诱”、“讹”、“化”的翻译思想 (3)三、翻译例文欣赏 (4)四、我的观点 (5)参考文献 (5)摘要钱钟书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名翻译家,他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主要对钱钟书先生在翻译方面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通过举例展示了钱钟书老先生在翻译方面独特的手法。
同时,在本文中还提到了我对翻译的理解,和我认为的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的必要条件。
AbstractMrQian is not only a famous writer but a translator,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China. I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is translation theory in my paper, and analyze the unique methods of his translation.I also give my own opinion of the requirementswhich is necessary for being a good translator.关键字成就翻译观点理论原则Key wordsachievement translation views theoretical principles正文一、钱老简介中学时代,在语文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了钱钟书老先生。
那时候只知道钱老先生是一个作家,只知道他写的文章很好,很受欢迎。
后来才知道,原来钱老还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
在课上,通过高老师的讲解才知道,一个好的翻译,原来需要将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掌握好两种语言才能将一种语言的意思尽量完整的去转化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字的意思转化过去,能否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意思很好的翻译出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90bde21bb68a98270fefa26.png)
重新阐释了他对翻译中“直译”与“意译”关系这一古老命题的理解 茅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等忠于原作的传统“直 译”,茅盾将直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风格,这是 一种对原作更深层次 的忠实。
例1:We great you, great king,Morus! 我皇万岁,伟大的摩罗斯皇帝
例2:It was winter-time; the air was cold, the wind was sharp, but within the colsed doors it was warm and comfortable ,and within the colsed door lay the flower; it lay in ;the bulb under the snowcovered earth. ?
王佐良 (1916-2019)(诗译)
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主流。 译作:《彭斯诗选》、《英国诗文选译集》、《苏格兰诗选》等 (一)关于“忠实”。译文应忠实于原作的“灵魂”,“风貌和精 神”,是“整个概念”,“整片情感”,“整个作品的意境、气氛 和效果”,“通篇的神似”,“全局在胸”, 最终的目的“应使整个译文在总体效果上与原文一致”。 (二)翻译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但译者的创造性不同于作者的创造 性。这种“创造” 思想应该是受原作制约的再创造。
Translation
中国当代翻译家及其理论
邓苡希、陆玲玲、齐鹏飞 2019年10月8日
当代翻译(新中国成立以后)
• 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 苏联著作 • “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 基本上成 为一片荒漠 • 改革开放以来:翻译 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形 成中国翻译史上又一次(第四次)翻译高 潮。
著名翻译家臧仲伦翻译生涯简介共17页
![著名翻译家臧仲伦翻译生涯简介共17页](https://img.taocdn.com/s3/m/0123aab108a1284ac950436f.png)
1978年3月初致信巴金,就译文中欠妥的地方提出言辞 恳切的意见,巴金回信表示重译时一定参考臧仲伦的意 见,并请求臧仲伦为他校订《往事与深思》的新译文。
巴金亲自开启了臧仲伦翻译事业的大门,从此,在
1957年,他研究生毕业,留校任助教,经历惨淡。直到 1970年代末,名义上还只是“资料员”,结婚时单位介绍信 写的是“教辅人员”。 摘帽时,臧仲伦自称已“心如死灰, 只想做个享有公民权的普通人,娶妻生子,了此余生”。
译事多艰
1977年末,社会环境渐次回暖的季节。臧仲伦也跃跃 欲试,想做点事情,但作为“有历史问题”的摘帽右派,能 干什么和怎么干,又不得其门而入。
北大筒子楼一间十四平方米的陋室里,他挑灯夜读, 开始了兢兢业业、夜以继日的工作。30年来,臧仲伦 不仅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翻译专家,还翻译了普希 金、果戈理、赫尔岑、列夫・托尔斯泰、亚・奥斯特 洛夫斯基、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很多经典作家。经由 他翻译出版的俄罗斯经典包括《驿站长》、《钦差大 臣》、《往事与随想》(合译)、《罪与罚》、《白 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被侮辱与 被损害的人》、《死屋手记》、《双重人格・地下室 手记》、《伊万・伊里奇之死》、《舞会之后》、 《暴风雪》、《自家人好算账》、《大雷雨》、等, 近一千多万字。
•
臧先生的文学翻译实绩在
俄国文学翻译界、乃至外国文
学翻译界均赢得了普遍的认同
பைடு நூலகம்
和赞誉。同时他的翻译成就也
为从事俄国文学翻译、乃至从
事外国文学翻译的后辈译者树
立了难以企及的标尺。2019年,
臧先生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bd67320ddccda38366baf33.png)
3. “此无故不翻”
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 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例如,“阎浮树”又名“胜金 树”,只产于印度等地,中国 没有这种树,所以采用音译。 同样,“槟榔”是印尼语的音 译,“葡萄”是大宛语的音译, “西瓜”是女真语的音译, “茉莉”和“昙花”是梵语音 译,等等。
这种彼有我无或彼无我有的文 化局限词,即只存在于一种文 化当中,而另一种文化中没有 的事物或概念,一般都采用音 译的方式,保持原文化的形态 和精神。
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 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所 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而应 采用音译。
例如,“般若”跟汉语里的 “智慧”意思差不多,但有着 轻重之分。
“所谓般若不是普通的智慧, 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 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 慧。 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 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这不 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 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
2)定公译之例
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 准,中文以京语(即国语或官语) 为准,而制一中西对照表,以 为参照。
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 而依约定俗成之例,仍可沿用。
在近代译学理论史上,直译意译一 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涉及 这个问题论旨如此全面的,当推梁 启超。
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中,首次总结了古 代佛经翻译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直 译和意译的交替。
清末民初翻译家(林纾、严复、梁启超、马 建忠、周氏兄弟、王国维、苏曼殊、周桂笙等)
民国时期翻译家(鲁迅、林语堂、茅盾、瞿 秋白、郭沫若、朱光潜、胡适、郑振铎、董 秋斯、梁实秋、朱生豪等)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家(傅雷、钱钟书、季羡 林、杨宪益、叶君健等)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cb4eb6ee9ec3d5bbfd0a7476.png)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作者:周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9期摘要:作为中国当代翻译史上重要的翻译家,傅雷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大量伟大的译作,更宝贵的是其翻译经验和翻译思想。
本文简要陈述了其主要翻译思想,并对其中重要的翻译思想加以分析和评述,以期加深译者对其翻译思想精髓的理解。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神似与形似;评述作者简介:周岷(1983-),男,四川成都人,文学硕士,讲师。
现任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基础课教学部英语专职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2傅雷(1908---1966)是我国当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翻译家。
傅雷1908年出生与上海,幼时丧父,在母亲严厉的家教下成长起来。
13岁就开始在天主教会办的徐汇公学学习,攻并开始读法文。
1927年赴法留学,在巴黎大学的文科和卢佛美术史学院学习。
其良好的法文基础和受法国文化的熏陶为其以后的翻译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20年代末起,他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字的翻译介绍工作。
数十年的奋发不辍和比较全面、良好的艺术修养,使他的译作达到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中国当代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386)傅雷一生翻译过很多重要的作品,其中以翻译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著名法国作家的作品为主,其中就包括翻译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1934年译),《弥盖朗其罗传》(1935年译)和《贝多芬传》(1946年译)等三部重要人物的传记。
[2](33)傅雷翻译思想的精髓就体现在他翻译的这些作品当中。
傅雷是主张“翻译重在实践”的翻译家,几乎没有什么系统的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本文与其说是谈其主要翻译思想,还不如说是谈他的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他自己谈到的译论方面的问题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再加上两封书信”:一、致林以亮论翻译书(约写于1951年4月5日,发表于《翻译论集》香港三联书店1981年版)二、《高老头》重译本序(写于1951年9月)三、翻译经验点滴(原载《文艺报》1957年第十期)四、论文学翻译书(写于1963年1月6日,原载《读书》杂志1979年第三期)[3](195)从上述四篇“译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见到其翻译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点:重神似不重形似与翻译的重临似画说,中西方语言与思维差异及汉语文言、白话与方言问题以及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林语堂哲学翻译与翻译哲学
![林语堂哲学翻译与翻译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cc353f2fa6c30c2259019e5c.png)
林语堂哲学翻译与翻译哲学0. 引言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的著名学者、重要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与哲学家。
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不少贡献。
在西方,林语堂不仅仅是学者作家,更多得是被称为哲学家。
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位于畅销书之首位。
他向西方传播了孔孟老庄思想,向西方读者展现了真实的中国哲学与形象。
美国林语堂研究专家Timothy C. Huson在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评价林语堂时认为他提倡日常生活哲学,睡觉哲学,饮食哲学,在这些日常哲学中,含有深沉的哲理,他通过讽刺和幽默,来表达他的哲学观点。
其作品没有故意迎合美国人的口味,他是一位很有独立人格的哲学家。
1. 林语堂是哲学家?林语堂一生贡献卓著。
作为作家,著述颇丰。
作为语言学家,他研究了古代方言、探究闽粤方言之来源等,编撰《林语堂当代英汉词典》。
作为发明家,倾尽家财发明出来明快打字机。
作为翻译家,不仅向西方介绍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还向西方译介了中华哲学的精髓——儒家与道家思想。
因为他的幽默与闲适的生活哲学,他是一位哲学家。
1.1 为何林语堂是哲学家?哲学是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所讨论的自然与生命的本质。
哲学家就是对哲学的深入研究思考的人。
纵观其著作,从译著《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老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se)到英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传记《苏东坡传》(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po)以及散文集中,体现出综合儒家与道家思想之所长,体现各种生活哲学。
但是这种哲学与传统的儒道思想不同,融合儒道,使两者互补,是儒道的发展与升华。
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的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934c939b31b765ce0408143a.png)
林语堂的翻译观作者:张雪芳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9期摘要: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认为翻译究其本质应该是一门艺术,并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开辟了从心理角度进行翻译的崭新视角。
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翻译实践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翻译标准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中国当代文坛著名的作家、学者、语言学家,也是近现代将中国文化成功介绍给西方的文人之一。
他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是当地的牧师,因此林语堂从小一直接受的是西式教育。
在念完了教会的小学、中学以后,林语堂受人资助得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习,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教授英文。
凭借自身对东西方文化的熟谙以及深厚的中英文功底,林语堂不仅用英文直接创作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武则天传》等佳作,同时还通过翻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英译庄子》、《浮生六记》等著作,孜孜不倦地向西方介绍中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哲学。
实可谓“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作为一位在中西文化、文学和语言修养方面均有深厚造诣的大学者,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上颇有建树,他对翻译的见解也同样对我们如今的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林语堂虽没有专门讨论翻译理论的著作,但他的翻译思想在1933年出版的《语言学论丛》中其所著的一篇题为《论翻译》的文章中可见一斑。
林先生在这篇译论中针对翻译的性质、目的、标准等核心问题都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是科学还是艺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者们对翻译的本质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不休,科学是成规矩的,而艺术则恰恰相反。
林语堂先生坚定地认为翻译应当是一门艺术,他认为“译学无成规”,“翻译即创作”。
他本人在翻译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翻译的美学特征,无论是翻译文学评论、戏剧、幽默作品、散文、诗歌还是文化典籍,林语堂都注重对“个性”、“性灵”的传达,既强调对原作艺术精神的保留,也通过翻译这一“再创作”过程展现了他所推崇的东方的生活趣味和人生哲学。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理论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6730cc24da38376bae1fae3d.png)
翻译理论流派翻译是一们很重要的学问,从古至今有很多著名的学者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而他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以下是一些翻译理论流派的划分,希望能让大家有一些大体的了解。
一:尤金;奈达(1976)根据各学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与社会符号学派(Nida,1984)四个基本流派。
二:埃德温‘根茨勒(Edward Gentzler)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1993)中依据各流派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
三、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2000)在《西方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全市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六大学派。
四、谭载喜(中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研究学者)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布拉格学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交际理论派四大学派。
五、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文学-文化学派;结构学派;社会符号学派。
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1、创始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与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2、主要成员: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主要论点:(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与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3、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罗曼•雅可布森。
简介: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https://img.taocdn.com/s3/m/ec833a13650e52ea551898d4.png)
翻译思想:
二、“善译”说 “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 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 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 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 之所由然(条件,强调译者平日对本国语言文字和对象国语言文 字必须有很高的修养,对语法学、词源学、文体学、修辞学等学 科有很深的研究,这是对译者的素养提出的要求)。夫如是,则 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 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过程,这提出了译文应与 原文“形似,意似,神似”的理论问题),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 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实质,这实质上又提出了译文应 与原文所谓“等值”的翻译理论,“无毫发出入”应该是译者的 最高追求 ),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要求,提 出了译文应与原文达到所谓“等效”翻译的效果。 “等效翻译” 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求译文在读者中产生的效果应与原作相同), 是则为善译也已。”
主要作品:
梁启超一生译介的西方书籍,有西方资产阶级学说,马 克思主义著作和文学作品(主要是政治小说)。他流亡 日本后,对传播欧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学术流 派等特别感兴趣,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抉破罗网,造 出新思想。” 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对于政治小说, 1898年,梁启超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首先大力提 倡翻译西洋政治小说,提高翻译小说的社会作用和地位。 这篇文章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呼唤我国 文学翻译高潮到来的先声。
严复 人物简介:
严复(1853-1921),原名宗 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 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我 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也 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一位主 将,他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 翻译史上功绩卓著,有口皆碑, 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 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 一。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https://img.taocdn.com/s3/m/99f7c10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c.png)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杨宪益(1915.11―2009.11)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
他与夫人戴乃迭的译作(中译英)遍及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各门类,约1000万字,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
他享年95岁,人生经历将近一个世纪,既有辉煌成就,亦有坎坷磨难,充满传奇色彩。
笔者从他丰富的人生历程中撷取几个片断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从富家少爷到革命同志杨宪益出生于民国四年(1915年),祖父是一名地位颇高的清朝地方官,父亲是天津中国银行行长,几位叔祖都是袁世凯以及许多北洋高官的同僚。
父亲虽不是高官,但和早期的中国北洋政府首脑们关系密切。
他是这个豪富家庭中惟一的公子,从小就穿着袁世凯赠送的、象征王公身份的清廷丝质黄马褂。
父亲有三房妻室,他母亲是第二位夫人。
他还有一个异母妹妹(是父亲第三个妻子所生)以及两个亲妹妹杨敏如和杨静如。
杨宪益5岁时,父亲因患伤寒而过早去世,给寡妻们留下一笔丰厚的财产。
父亲去世后,只有七八岁的他就须穿戴整齐,以父亲的名义出席董事会。
父亲给寡妻留下的巨资都存在银行里,后被两个叔叔哄骗拿去做投机生意,结果血本无归。
再加上家里仍维持着高标准开支及遭到仆人们的大肆偷盗,家产便被挥霍掉了。
到1949年解放时,杨家的房产、田产已卖罄,银行存款化为乌有。
杨宪益生肖属虎,母亲在生他之前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白虎跃入怀中。
白虎星是凶星,但“算命先生”说,这个梦既是凶兆又是吉兆:这个男孩将是家中惟一的男丁,克父伤子,而他在经历重重磨难后将会成就辉煌。
他在自传中曾说:“我不知道自己一生的事业是否算得上辉煌,但是我确实是母亲惟一的男孩,而且我5岁时父亲就病逝了。
在过去的生涯中,我确实经历了重重磨难。
所以,那位算命先生尽可以说他的推算大致不差。
”由于杨宪益是独生子,母亲怕他遭绑架或遇意外,在他12岁以前不许出门上学,在家跟家庭塾师学习,读儒家经典和旧体诗。
他十一二岁时就读了许多古代笔记小说和明清通俗传奇。
那些渐行渐远的民国翻译大家
![那些渐行渐远的民国翻译大家](https://img.taocdn.com/s3/m/969306d8a1c7aa00b42acb01.png)
中国近现代翻译界,经历了从“善译”,到“信、达、雅”,再到“宁信而不顺”等种种理论上的进化和争议。
在此种学术背景中成长起来的民国翻译家,多数已经谢世,那个以“强国”为翻译宗旨的时代渐行渐远。
但近几年来,文学翻译因为种种原因,似有泛滥之相。
如何买翻译之书,变得越来越困难。
我们越来越怀念翻译前辈,以及他们翻译的书。
前辈们已经将许多世界名著译出,供我辈分享。
他们往往学贯中西、才气纵横,以一种魔术般的“通感”,完成文学翻译这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同时又隐匿于文字幕后,为作者做嫁衣,为读者开路,有着成人之美的君子风范。
罗念生:他搬来了一座奥林匹斯山1933年,罗念生登船横渡大西洋,来到希腊,进入雅典美国古典学院,修读了雅典城志、古希腊建筑、古希腊雕刻、古希腊戏剧四门课程,成了第一位到希腊留学的中国人。
他的足迹踏遍了希腊半岛的南北东西,游历了爱琴海上的大小岛屿。
爱琴海上明蓝的天空,雅典城上环绕的紫色云冠,希腊人民的好客情谊,尤其是古代希腊留传下来的文化光华……都铭记在他的心中。
在一堂欧洲文学史课堂上,教授詹姆森先生提及“冷门”文学,对古希腊文学评价极高。
罗念生便尝试翻译了欧里庇得斯的古希腊原文《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成为他的第一部古希腊戏剧译著。
内容深奥、典故繁多……这都是翻译和研究古希腊文学的困难之处,而罗念生却默默坚持了六十多个年头。
抗战时期,在四川乡下昏暗的油灯下,随时有飞机轰炸、到处躲警报、生活没有保障的日子里,甚至有时连一张必需的书桌都没有,罗念生却从未放弃对古希腊文学的研究,翻译了大批古希腊戏剧作品,出版了《希腊漫话》《芙蓉城》等散文集,以及古希腊悲剧《特洛亚妇人》等翻译作品。
罗念生去世前,心里想的还是翻译《荷马史诗》,按说这部史诗他早应该翻译,但是他认为自己的知识还不够,还没有资格,因此他等了几十年,晚年才开始翻译。
很遗憾的是,命运却不给他时间了。
杨宪益:中西合璧的“神雕侠侣”在中国的民国翻译家中,有这么一位奇人。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https://img.taocdn.com/s3/m/f966481952d380eb62946d12.png)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涌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有学者借用当代译学理论来阐释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和实践;也有学者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研究政治文化对晚清翻译活动包括梁启超的翻译活动的影响。
但从“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视域和维度对梁启超进行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见。
本文旨在对梁启超翻译活动、思想和实践加以阐释,重新审视这位“鸿儒”的翻译主张及其目的,解读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巨大贡献。
一、梁启超翻译的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战争的失败,使得国人在痛苦和屈辱中深刻反思,并逐渐觉醒,同时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应对策略。
当时的译书机构把大量有关工程技术、军事武备和自然科学类的西方著作介绍到中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把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梁启超慧眼独具,看中了翻译这一高效的工具,把兴西学与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之重,救国之道。
他把译书的重要性和强国的政治思想结合起来,认为“译书为强国第一义”。
1896年,梁启超撰写了著名的《西学书目表》,反复强调翻译西书之急,认为国家存亡兴衰之关键在于输入西学;还列举出当时急需翻译的300多种书籍。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客居日本,他的政治抱负没有因“戊戌六君子”的喋血而改变,而是以更新、更有力的形式付诸行动,积极探寻救国救民之路。
日本的所见所闻,使他摆脱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学自我优越感”的限制,放眼世界,开始通过翻译和办报等方式,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思想。
他是提倡翻译政治小说的第一人,为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思想,从而为迎来清末文学翻译的高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梁启超翻译的政治目的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的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动,而行动皆有目的,所以翻译要受目的制约;译文好不好,视乎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https://img.taocdn.com/s3/m/4164813baaea998fcc220ed4.png)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通过介绍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英汉翻译家6位;俄汉、日汉和法汉翻译家各2位,按生年排序),熟悉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研究其译学思想和主要成就,了解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概况,学习前辈著名译家的敬业精神和翻译经验,为丰富理论知识和提高翻译水平打下基础,拓展视野。
1严复(1854—1921),著名学者、杰出翻译家、启蒙思想家;福建福州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动因之一。
1877年由清政府派遣赴英国学习海军,潜心研读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办;曾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及译书局总办等;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迅速衰落贫穷。
严复深受震撼,大力推广西学,宣传维新思想。
自1895年起的20年间,共翻译了11部西方经典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严译名著丛刊”8种,即《天演论》(《进化论与论理学》)、《原富》(《国富论》)、《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群学肄言》(《社会学原理》)和《穆勒名学》(《逻辑体系》)等;这些西方学术名著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译作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到中国,对当时和“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系统标准(1898),影响深远,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语),其翻译实践和理论在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2曹靖华(1897—1987),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河南卢氏人,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
回国后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并在大学任教;主编《苏联文学丛书》。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90bde21bb68a98270fefa26.png)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只要我一息犹存。
许渊冲(1921-)他的译诗融意美、音美和形美为一体,
在实践中实施自己的三美主张。 译作:《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
(一)"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
意美不仅要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还要传达原作的言外之意; 音美即重视原文的音韵和节奏; 形美就是要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
(三)强调译文 “气息贯通——文脉贯通”。傅雷认为,如果意 脉不贯,“句句断,节节断,”支离破碎,全篇真的就会变成一 个徒具形式而拼凑内容的“散”文了。 例: Mettre qqn. au bord du tombeau 直译:这种痛苦的病将我置于坟墓的边缘 在规范化汉语中,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不通顺 傅雷译文:这种痛苦的病,有时候几乎把我命都送掉
Translation
中国当代翻译家及其理论
邓苡希、陆玲玲、齐鹏飞 2019年10月8日
当代翻译(新中国成立以后)
• 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 苏联著作 • “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 基本上成 为一片荒漠 • 改革开放以来:翻译 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形 成中国翻译史上又一次(第四次)翻译高 潮。
Hale Waihona Puke 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王佐良 译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三)提倡将文体学和翻译研究结合起来。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https://img.taocdn.com/s3/m/625ebc55a76e58fafab003f4.png)
林桦1927年生于昆明。
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在校主修英国语言文学。
在国家外事部门工作三十五年,其中近十四年任职中国驻丹麦大使馆。
1997年,获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颁发的“丹麦国旗骑士勋章”,奥登塞市安徒生奖委员会“1997年安徒生特别奖”,并被“冰岛冰中文化交流协会”接受为荣誉会员。
2000年,出任“丹麦奥登塞安徒生奖执行委员会”委员。
2002年,获丹麦年度“伦斯特德隆奖”。
2004年,担任中国“安徒生形象大使”。
主要译著有:《安徒生童话故事精选》《关于尼耳斯玻尔的一些回忆》《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丹麦概况》(1997),《丹麦立宪史》(1998),冰岛《埃伊尔萨迦》(1999),及丹麦短篇小说、歌曲若干。
主编丹麦凯伦布里克森作品四卷并翻译其中的《七篇奇幻的故事》、《冬天的故事》等两卷。
著有《北欧神话与英雄传说》。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鲁迅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
翻译家:查良铮人物简介
![翻译家:查良铮人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d35a3a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1.png)
《草房子》
• 查良铮翻译的《草房子》是他后期翻译作品的代表之一
• 译文忠实原著,又不失中文的韵味,被认为是优秀的翻译之作
⌛️
查良铮翻译风格的特点与影响
对后世翻译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查良铮的翻译风格和理念对后世翻译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他的翻译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世翻译家提
供了宝贵的借鉴
• 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翻译事业,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献
对待翻译作品认真负责,追求卓越
• 查良铮对待翻译作品认真负责,追求卓越
• 他的译文准确传神,深受读者喜爱,被认为是优秀的翻译之作
查良铮的审美追求与艺术素养
具有很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素养
• 查良铮具有很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素养
• 他的译文优美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认为是优秀的翻译之作
• 父亲的法律知识和职业背景对查良铮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 培养了他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
母亲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
• 母亲的教育背景和修养使查良铮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 对他的文学兴趣和审美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查良铮的求学经历与成就
01
小学和初中就读于上海著名的学校
• 接受了一套完整的基础教育,为日后的学术生涯打下了
对翻译家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的要求得到了重视
• 查良铮提倡译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 现当代翻译家在提高翻译水平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对翻译实践和研究的重要性得到了加强
• 查良铮注重翻译的实践和研究,这一观点在当代翻译实践中得到了加强
主要名家翻译思想解读
![主要名家翻译思想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38b28649b6648d7c1c7465e.png)
主要名家翻译思想解读一、中国古代译论的特点:1.经验层面的总结;2.体现出了中国古典哲学和文论的特点仅举几个中国文论中重要的学说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
为清初王士□所倡导。
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
神韵说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
“神韵”一词,早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说已出现。
谢赫评顾骏之的画说:“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
”这里以“神韵”与“气力”并举,并未揭示出“神韵”的意蕴。
谢赫还说过:“气韵,生动是也。
”这里以“生动”状“气”,对“韵”也未涉及。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所说“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状,须神韵而后全”,也未超出谢赫的见解。
唐代诗论提到的“韵”,大多是指诗韵、诗章的意思,不涉诗论。
如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说:“是谓折繁音于弧韵”,指诗韵;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说“韵外之致”,即指诗章。
他的《诗品·精神》中所说“生气远出”,却可以看作是对“韵”的一种阐发。
今人钱钟书说:“‘气’者‘生气’,‘韵’者‘远出’。
赫草创为之先,图润色为之后,立说由粗而渐精也。
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形体。
曰‘韵’所以示别于声响。
‘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
”(《管锥编》)这段话对“气”、“神”和“韵”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
评点: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种形式。
滥觞于南宋:这种批评方式的特点是:发表意见比较自由灵活,批评者可以在全书卷首的序言或总批及每回总批中,对全书或每一章回的思想艺术特点发表见解;也可以在眉批和行批中,对某一叙述、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具体描写,用三言五语发表看法、感想。
一些作品,常常由于评点者的评点而大大扩大了影响。
在明清的小说、戏曲、散文评点中,确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也存在着繁琐为法、妄立名目的现象。
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现当代翻译史
![现当代翻译史](https://img.taocdn.com/s3/m/1a1203db28ea81c758f578a0.png)
(二)翻译中美学观里神与形的和谐,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
(三)强调译文 ‚气息贯通--断,‛支离破碎,全篇真 的就会变成一个徒具形式而拼凑内容的 散 文了。个徒 具形式而拼凑内容的‚散‛文了。
例: Mettre qqn. au bord du tombeau直译:
朱光潜(1897-1986)
朱光潜熟练掌握英、法、德语, 几十年来,翻译了3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他对 黑格尔110万字的巨著《美学》的翻译,为他赢 得了历史性的崇高声誉。他出版的译著还有柏拉 图的《文艺对话集》、黑格尔的《美学》、B.克 罗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爱克 曼的《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克罗 齐的《美学原理》、路易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 根源》和《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等。此外,他通 过系统认真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关于费 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 的一些译文提出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
中国当代翻译家及其理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苏联著作 ‚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基本成为一片荒漠 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出版事业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的又一
次(第四次)翻译高潮
矛盾
(1896-1981) 文学家,翻译家 新文学运动的先驱
译作:《在家里》,《日落》,
鲁迅主张直译,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还要通过
译文改造我们的语言。鲁迅不主张译文完全中国化。不完全中国化的 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他认为中国语 法不够精密。‚这语法的不精密,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换一句话, 就是脑筋有些胡涂。‛
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其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为他在 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林语堂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 三条:"第一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 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 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林语堂认为以前论述翻译 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 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须研 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 字及心理问题。"林语堂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 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立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他阐述了翻译的 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重标准说成是译 者的三种责任: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对中国读者的责任与对艺术的 责任。"三样的责任心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翻译家的资格。
翻译家:黄新渠人物简介
![翻译家:黄新渠人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4ae73b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9.png)
黄新渠的翻译风格概述
黄新渠的翻译风格以忠实原著、传神达意为特点
• 他注重对原著内容和精神的忠实传达,力求做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平衡和和谐 •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再现
黄新渠的翻译风格具有很高的独创性和艺术性
• 他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译文既忠实原著又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 • 他的译文语言优美、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黄新渠的翻译成就与荣誉
黄新渠的翻译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黄新渠的翻译成就得到 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黄新渠的翻译成就和荣 誉使他在翻译领域具有 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 他的翻译作品包括《红楼梦》、 《围城》等中国古典名著,以及 《百年孤独》、《悲惨世界》等外 国文学名著 • 他的翻译作品被广大读者喜爱和 认可,被认为是翻译史上的经典之 作
• 父母鼓励他阅读和学习,培养了 他的文学兴趣 • 家庭中的文化氛围使他更容易理 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 品
• 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 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外文化的差异 和共性
黄新渠的求学经历与职业发展
黄新渠在年轻时考入了一所著名的大学学习外语
• 在大学期间,他不仅学习了外语,还学习了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多个学科 • 为他后来的翻译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新渠翻译的《红楼梦》被认为是翻译史上的经典之作
• 他的译文准确传达了原著的精神和内涵,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 他的译文对原著的忠实度和艺术价值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黄新渠翻译作品在语境再现与表达方面的优势
黄新渠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原著语境的再现
• 他能够准确把握原著的语境,使译文与原著在语境上保持一致 • 他的译文在语境再现方面具有很高的优势,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