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踝骨折的腓骨截骨入路手术经验总结

合集下载

腓骨取骨术

腓骨取骨术

腓骨取骨术1. 适应症长管骨骨缺损和桡骨下端缺损等。

2. 禁忌症暂无可参考资料。

3. 最佳时间当前手术最佳时间谨遵医嘱。

4. 术前准备端膨大叫做腓骨小头(fibular head),由皮肤表面可以触及。

小头内上面有关节面与胫骨上端外面的关节面相关节,小头下方缩细叫做腓骨颈。

5. 术前注意暂无可参考资料。

6. 手术步骤1.体位:仰卧位,垫高取骨侧臀部;或侧卧位,取骨侧向上。

大腿用充气止血带控制出血。

2.切口、显露:在小腿后外侧作直切口,自外踝上10cm处开始,沿腓骨后缘直达腓骨头部。

切开筋膜,分开腓骨肌与比目鱼肌间隔,切开骨膜,由远端向近端紧贴骨面作骨膜下剥离,即可显露腓骨干。

3.取骨:全骨移植或骨上移植多于腓骨中1/3取骨,先按需要测定取骨长度,再在两端用线锯锯断;或先环形钻孔,然后用骨刀切断,以免将腓骨劈裂。

如为全骨移植,即可将取下的骨段用盐水纱布包好,转到受区。

如为骨上移植,则需将取下的骨段用电锯锯成两半,或钻孔后用骨刀劈开。

如需采取腓骨上段(包括头部),则切口需向上延长至膝上6cm。

在股二头肌后内侧先找到腓总神经,并予分离保护。

该神经下行时绕过腓骨颈部,而后进入腓骨长肌深面。

为避免损伤,应将该肌在腓骨头部的起点分离,腓总神经即可随腓骨长肌向前拉开。

再切断股二头肌及外侧副韧带在腓骨头部的止血,即可显露腓骨上端。

然后,根据需要的长度,在骨干上钻孔,切断腓骨。

夹住断端,紧贴骨面剥离骨间膜。

注意勿损伤在腓骨颈部与胫骨之间由后向前穿过的胫前动、静脉。

继而切断腓骨头部的胫、腓前、后韧带,即可游离、取下腓骨上段。

将取下的腓骨妥为保存备用。

4.缝合:腓骨中段取骨后,缝合比目鱼肌和腓骨长肌间隙。

腓骨上段取骨后,将切断的股二头肌腱及外侧副韧带的止点,在适当张力下缝合于胫骨平台外侧面的骨膜或附近软组织上,将腓骨长肌起点与腓总神经恢复原位。

松开止血带,彻底止血,然后逐层缝合。

7. 并发症体内侧缘锐利,称骨间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体内侧近中点处,有向上开口的滋养孔。

腓骨骨折手术记录

腓骨骨折手术记录

腓骨骨折手术记录病案号:XXXXXX姓名:XX性别:男年龄:XX入院日期:XXXX年XX月XX日出院日期:XXXX年XX月XX日入院诊断:左腓骨骨折主治医师:XXX一、手术名称:左腓骨骨折手术二、手术指征:患者于XXXX年XX月XX日下午出现左腓骨骨折,经X线检查确诊为左腓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患者选择手术治疗。

三、手术过程:1.患者入手术室后完善体格检查,足背血管通路规划,留置动脉血气监测等。

2.麻醉医生行全麻诱导,麻醉平稳。

3.患者取俯卧位,左下肢处于松弛状态。

4.手术区清洁消毒,铺巾,白布遮盖。

5.外科医生在C型臂X线透视下找准骨折部位,标记术中定位点。

6.术中给予肌松药物,进行皮肤切口,实施骨折复位和内固定。

7.采用经皮穿刺技术,将钢板及钢钉共同定位于骨折部位。

8.进行骨折牵引,拉直腓骨,使其复位。

9.通过C型臂X线透视定位,确保钢板和钢钉的正确放置。

10.将腓骨的近端残端与远端骨折部分通过钢板和钢钉进行固定。

11.术中留置引流管,缝合皮肤切口。

12.手术结束后紧急复查X线片,确认内固定位置合适。

13.患者送出手术室,平稳转入恢复室。

四、术后处理:1.术后患者在恢复室观察,监测术后生命体征。

2.给予术后镇痛治疗,保持伤肢不动。

3.术后第二天开始进行功能锻炼,包括伸腿活动和康复训练。

4.术后第三天,对患者进行X线复查,确保骨折处生长正常。

5.根据患者术后情况,适时拆除引流管。

6.根据患者术后情况,拔除尿管并行尿道冲洗。

7.术后第七天,患者行换药,伤口无渗液。

8.术后第十四天,患者行拆线,伤口愈合良好。

五、术后诊断:左腓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

六、术后用药:术后镇痛、抗生素等。

七、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术后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八、出院情况:患者术后伤情稳定,无特殊情况,于XXXX年XX月XX日转出院。

九、随访计划:患者于出院后继续佩戴石膏固定并进行康复锻炼,定期复查X线片,并根据康复情况做进一步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63例踝关节骨折体会

手术治疗63例踝关节骨折体会

型4 例 , 前 外展 型3 , 前外 旋 型 1 例 。 直 压 缩 型(i n骨 折 1 旋 例 旋 2 垂 pl ) o 不 在 本组 讨论 资料 中 。 伤 原 因 : 致 日常 生 活 和 工作 中 摔 倒 扭 伤 , 共
4 例 ; 祸 和 其 他 暴 力 致 伤 共 2 例 , 中开 放 性 损 伤 l 例 , 并 距 3 车 0 其 6 合 骨 骨 折2 , 骨脱 位 1 。 h 例 距 例 6 内手 术 4 例 , 出 现 张 力性 水疱 手 术 O 因
临床 医 学
CARNDLE E暖固 幽 H E IT T T—— lOGEA— M ■ 葺 N l CR N F M A
手 术 治 疗6 例 踝关 节 骨 折 体 会 3
毕 前航 楚 晓 丰
( 海 卫 人 民 医院 骨 科 山东 威 海 2 4 0 ) 威 6 2 0
【 要 】 目的 探 讨 分 析踝 关 节骨折 的 手术 方 法和 内 固定技 术 特点 。 法 2 0 年9 摘 方 0 8 月至2 1 年 1 月, 用手术 治疗踝 关 节骨 折6 00 2 采 3 例 。 5 , l倒 。 男4 例 女 8 年龄 1 ~6 岁, 均3 . 岁, L ue H ne分 型方 法 : 后 内收 型 7 , 后外旋 型4 例 , 前外展 型3 , 前外 6 8 平 83 按 ag- asn 旋 倒 旋 l 旋 例 旋 旋 型 1 例 。 果 本 组6 病 例均 获随 访 。 访6 8 月 , 均 l 个 月。 后无 骨不 连 、 形愈 合 、 腓 下联 合处 螺 钉 断裂 等 并发 症 2 结 3 随 ~2 个 平 2 术 畸 胫 发生 。 临床 疗效按 Bid Jcsn 关 节评 分评 定[, 蛆优 4 例 , 8 , 例 , 例 , 良率9% 骨折愈 合 时 间平 均1 0 。 论 手 a - ako踝 r 1本 1 0 良1 例 可4 差1 优 2。 5d结 术 治疗踝 关节骨折 可取 得 满意的临床 疗效 , 对骨折 类型 的准确 判断及 正确选择 固定方法对 于提 高复位 质量 , 改善远期 疗效具有重要 意义 。

腓骨截骨手术操作规范

腓骨截骨手术操作规范

腓骨截骨治疗骨关节炎手术规范
一、患者体位
平卧位,患肢大腿近端止血带,常规碘酒酒精无菌消毒铺单。

二、麻醉方式:
腓骨小头下方4-10cm处,针头触及腓骨外侧皮质及前后缘,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异丙酚1-2mg/kg诱导,间断维持,起镇痛催眠作用。

局麻加强化麻醉患者恢复快,术后即可下地,活动不受限。

三、腓骨截骨推荐截骨位置及长度
腓骨小头下方6-8cm处,截除约2cm长腓骨段。

四、腓骨截骨推荐手术入路(暂行)
腓浅神经从腓总神经发出后,其伴随腓骨中上段走行的分支及变异在均位于腓骨长肌与比目鱼肌间隙的前方--即小腿肌肉外侧群与后群间隔的前方。

因此腓骨后外侧入路损伤腓浅神经的概率最低,为腓骨近端截骨术式推荐入路。

腓骨后外侧入路:经腓骨长短肌与比目鱼肌间隙入路(后、外侧肌群间入路)。

手术切口位于腓骨小头下方6-8cm处,略偏腓骨后方,找到腓骨长短肌与比目鱼肌间隙(小腿外、后侧肌群间隙)后,钝性分离至腓骨,行骨膜下剥离后显露腓骨,该入路均为间室外操作,可以明显减少腓浅神经损伤风险。

手术讲解模板:踝上截骨术

手术讲解模板:踝上截骨术
手术步骤:
5.可用外固定架固定,也可用解剖型钢板固定。
手术资料:踝上截骨术
注意事项: 1.胫骨拱形截骨的内外侧缘距胫骨下端关 节面1~1.5cm。
手术资料:踝上截骨术
注意事项: 2.宜在骨膜内截骨,做楔形截骨者,楔形 尖端的骨皮质不全截断。
手术资料:踝上截骨术
注意事项: 3.注意保护胫前、后血管、神经。
手术步骤: 3.在同一切口或在外侧另做切口,在高于 胫骨截骨平面2~3cm处截断腓骨,若矫正 外翻畸形,可对腓骨斜形截骨。
手术资料:踝上截骨术
手术步骤:
4.将胫骨所钻的拱形孔用电锯或窄骨刀完 全截断呈杵臼状,在X线电视监视下内翻 或外翻踝部使畸形矫正(图3.7.3.1.1.24)。
手术资料:踝上截骨术
手术资料:踝上截骨术
概述:
间隙;②腓骨的尖端正确指向远侧距骨软 骨下骨的平面,说明腓骨的长度是正确的; ③距骨关节面的外侧部分与腓骨远侧之间 形成一个连续弧形的正常形态。
手术资料:踝上截骨术
概述:
在矫正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时,应注意恢 复腓骨原来的长度和胫骨关节面的平整, 恢复下胫腓关节和胫距关节的正常解剖关 系。
踝上截骨术
手术资料:踝上截骨术
踝上截骨术
科室:骨科 部位:脚踝 麻醉:1.硬膜外麻醉。
手术资料:踝上截骨术
概述:
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多由初期处理不当、 复位不良或儿童踝关节骨骺损伤以后导致 生长障碍所致。实践证明腓骨骨折后的短 缩和外侧移位是发生踝关节不稳的常见原 因。由于腓骨中下1/3骨折重叠移位,必 然引起外踝上移,腓骨短缩,从而改变了 踝关节的活动轴。此外,外踝上移后,踝 穴势必变宽距骨在踝穴内失
手术步骤: 1.在踝上做踝前外侧切口,长约8cm。逐 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显露胫骨 远端。

外科手术教学资料:经胫骨和腓骨踝部的踝截断术讲解模板

外科手术教学资料:经胫骨和腓骨踝部的踝截断术讲解模板

手术资料:经胫骨和腓骨踝部的踝截断术
概述:
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手术的目的常在于恢 复负重力线还是解除因创伤性关节炎而引 起的疼痛两者之间选择。截骨矫形可以满 足负重力线问题;如欲消除因骨关节炎引 起的疼痛则需做踝关节融合。如果距骨在 踝穴中的位置不正已历时3个多月之久, 关节软骨已经发生病理性改变,即使做了 截骨术之后也难以恢复无痛而功能正常的 关节。
手术资料:经胫骨和腓骨踝部的踝截断术
概述:
去稳定。过去处理踝关节骨折多强调内踝 的稳定,随着对踝关节骨折的深入研究, 腓骨的重要性更加明显。Yablon强调指出, 外踝对维持踝关节是一个关键性的结构。 踝关节的稳定需要结构完整的踝穴,而踝 穴又依赖下胫腓联合韧带保持其完整性。
手术资料:经胫骨和腓骨踝部的踝截断术

手术资料:经胫骨和腓骨踝部的踝截断术
概述:
间隙;②腓骨的尖端正确指向远侧距骨软 骨下骨的平面,说明腓骨的长度是正确的; ③距骨关节面的外侧部分与腓骨远侧之间 形成一个连续弧形的正常形态。
手术资料:经胫骨和腓骨踝部的踝截断术
概述:
在矫正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时,应注意恢 复腓骨原来的长度和胫骨关节面的平整, 恢复下胫腓关节和胫距关节的正常解剖关 系。
概述:
Weber强调在治疗踝关节骨折时,必须恢 复腓骨的正常长度。如果外踝与距骨之间 即使有微小的移位,也意味着距骨与胫骨 接触面积的减少。Remsey发现,当距骨向 外移位1mm时,胫距接触减少42%。Weber 认为恢复踝关节的解剖位置,必须注意以 下3点:①要有一个完好的等距离的,平 行的关节
手术步骤: 1.在踝上做踝前外侧切口,长约8cm。逐 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显露胫骨 远端。
手术资料:经胫骨和腓骨踝部的踝截断术

腓骨截骨在治疗内侧疼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

腓骨截骨在治疗内侧疼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

腓骨截骨在治疗内侧疼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1. 引言1.1 腓骨截骨在治疗内侧疼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腓骨截骨在治疗内侧疼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

内侧膝关节疼痛通常是由于骨性关节炎引起的,这种疼痛会限制患者的日常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腓骨截骨手术通过截断腓骨,减轻对内侧膝关节的压力,进而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该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多数患者在手术后能感到明显的疼痛减轻和关节活动度增加,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虽然腓骨截骨在治疗内侧疼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效果显著,但在手术后的恢复期间仍需患者配合专业的康复计划,以提高手术效果并避免并发症。

腓骨截骨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来不断完善其临床应用,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2. 正文2.1 腓骨截骨的手术原理腓骨截骨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法,用于治疗内侧疼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腓骨截骨的手术原理主要是通过截断腓骨,改变膝关节和脚踝之间的力线传递,减轻膝关节内侧的压力,缓解疼痛并改善关节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腓骨与胫骨之间的关节承担了大部分的身体重量和运动压力。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比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导致内侧疼痛时,腓骨的位置可能会对膝关节造成更多的压力,加重疼痛症状。

通过截断腓骨,可以改变力线传递的路径,减轻内侧膝关节的负担,减少关节炎症的发生和进展。

腓骨截骨手术原理的关键在于精确的手术技术和准确的术中切口位置。

手术中需要确保截断腓骨的位置准确,以达到减轻内侧膝关节负担的效果。

术后的恢复和康复也十分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关节功能并减轻疼痛症状。

腓骨截骨手术原理的理解和实践,对于治疗内侧疼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重要意义。

2.2 腓骨截骨的手术过程腓骨截骨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内侧疼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方法,手术过程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 麻醉:患者在手术前会接受局部麻醉或全麻,确保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

截骨术在不对称踝关节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截骨术在不对称踝关节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截骨术在不对称踝关节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马阳;丁俊杰;拓晓瑜【摘要】目的探讨截骨术在不对称踝关节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不对称踝关节关节炎患者行踝关节截骨术.其中,行单纯踝上胫骨截骨术10例,上胫腓骨截骨术6例,踝上胫骨截骨合并跟骨截骨术18例,踝上胫腓骨截骨合并跟骨截骨术2例.观察术后3、6个月的胫骨前面角(TAS)、胫骨侧面角(TLS)以及术后6、12个月AOFAS评分和ADL评分.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17个月.骨性愈合时间为56~81(68.22±12.07)d.与术前比较,术后3、6个月TAS、TLS显著增加(P<0.05);与术后3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TAS、TLS显著增加(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12个月AOFAS评分显著升高(P<0.05),ADL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术后6个月比较,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显著升高(P<0.05),ADL评分显著降低(P<0.05).切口延迟愈合2例(5.56%),经常规伤口护理后愈合;轻度内外翻2例(5.56%),活动受限1例(2.78%);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效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踝关节截骨术治疗不对称踝关节关节炎疗效显著,并发症少,能够减轻病变处关节软骨的负荷,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期刊名称】《临床骨科杂志》【年(卷),期】2018(021)005【总页数】4页(P569-571,574)【关键词】踝关节截骨术;不对称踝关节;踝关节炎【作者】马阳;丁俊杰;拓晓瑜【作者单位】延安市人民医院骨科四病区,陕西延安 716000;延安市人民医院骨科四病区,陕西延安 716000;延安市人民医院骨科四病区,陕西延安 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7.3;R684.3骨术治疗36例不对称踝关节关节炎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踝骨折的腓骨截骨入路手术经验总结
本文为作者原创翻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Work From Home Fifth Harmony;Ty Dolla $ign - 7/27 (Deluxe)
原文标题:Transfibular Approach to Posterior Malleolus Fracture Fixation: Technique Tip原文作者:Gonzalez TA,Watkins C,Drummond R,Wolf JC,Toomey EP,DiGiovanni CW原文出处:Foot Ankle Int. 2016
Apr;37(4):440-5.
后踝骨折在踝关节骨折中较为常见,占7%-44%,对于累及关节面25%-30%以上或伴距骨半脱位患者建议手术治疗,其中前-后(AP)螺钉固定最为常用。

但最佳的入路方式一直存在争议,文献报道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但易损伤相邻于神经血管束,通常需要其他切口辅助复位,且仰卧位时螺钉置入困难。

本文总结了作者20年的临床经验,介绍腓骨截骨治疗内踝骨折伴腓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技巧。

此方法采用微创入路,直视下复位和固定后踝骨折块。

手术方法
55岁女性患者,闭合踝关节骨折(图1),首先采用闭合复
位夹板固定,CT扫描清楚显示距骨移位和后踝骨折(图2),建议手术治疗。

由于需要同时复位和稳定后踝和腓骨,最终采用腓骨截骨入路。

图1 术前X线示后踝骨折图2 CT扫描可见后踝骨折和同水平腓骨骨折
患者仰卧位,传统方式中外侧入路,暴露腓骨、骨折边缘(图3),避免损伤骨膜,在对应于后踝骨折水平的腓骨骨折处置入椎板撑开器,通过骨折平面仔细分离,暴露后脱位的距骨、后踝及骨折边缘(图4)。

图3 前外侧入路图4 术中可直视距骨顶、后踝骨折。

短实线箭头示距骨关节软骨,长实线箭头示腓骨骨折块,虚线箭头示后踝骨折块
Cobb装置保护骨膜,避免进一步破坏骨折块。

清理所有骨折碎片后,背屈踝关节复位腓骨,并通过韧带整复协助骨折块复位。

根据作者的经验,此时腓骨复位后会促进后踝的复位。

偶尔,在踝关节背屈下将卷好的布巾垫于脚后跟处或者直接采用C钳,有利于后踝骨折的复位。

后踝复位后,此时应该优先注意前踝,在此例患者中,在胫骨远端前方骨骺处行1.5-2.0cm切口,保护神经血管束,暴露直视胫骨远端踝上部分。

根据CT扫描情况,从前方置入两根克氏针(水平角度稍微不同)固定后踝(图5),在克氏针到达后踝前,应通过腓骨截骨入路直视下确定复位满意,再置入后踝(图6)。

图5 术中前入路置入克氏针图6 术中确定克氏针置入后踝最佳位置,短实线箭头示胫骨,长实线箭头示腓骨近端或远端。

虚线箭头示后踝骨折块
同时,作者建议应该置入软组织保护套,避免深部神经血管损伤和软组织回缩。

术中透视确定最终复位情况(图7),作者推荐采用拉力螺钉,有利于加压固定。

对于如何确定螺钉的适宜长度,作者建议采用3.5mm钻头钻至骨折线处,再复位后踝骨折,再置入2.5mm钻头穿过后踝骨折块,测深。

图7 术中和透视下可见克氏针复位后踝骨折,点式复位钳复位腓骨
后踝复位后,采用2枚4.5mm空心螺钉固定,作者倾向于采用2.0或2.4拉力螺钉或1/3 T型钢板固定腓骨(图8),腓骨固定后术中行Cotton试验。

如果发现下胫腓不稳,可在下胫腓解剖复位后采用两枚3.5mm皮质螺钉固定。

图8 正侧位示解剖复位
讨论
文献中后踝最佳的固定方式一直存在争议,很多方法均取得了不错临床疗效,但是非直视下复位固定,可能会导致腓肠神经损伤、增加伤口不愈合并比率、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等。

而后侧钢板固定容出现疤痕,肌腱撞击征和活动受限等,不可否认的是后踝移位或畸形愈合、距骨半脱位会加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此外作者并没发现此入路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根据作者在一级创伤中心20年的临床经验,对于后踝伴腓骨骨折患者,推荐采用腓骨截骨术暴露、复位、固定后踝。

此技术可直视下解剖复位、固定后踝并有以下优势:1.相对容易掌握;2.软组织创伤小;3.可直视下复位后踝、距骨、准确置入螺钉;
4.采用传统治疗腓骨骨折切口治疗后踝骨折。

但作者在文章中也承认该方法存在缺陷:对于后踝骨折伴后内侧、后外侧骨折块,且粉碎严重或骨折块太小难以固定的骨折类型;对于伴Weber骨折、高位横行骨折不适用此方法。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场。

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