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肢负压悬挂系统真空度和肢体效果对步态时空参数影响的研究
半骨盆假肢的智能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半骨盆假肢的智能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摘要:半骨盆假肢是一种用于下肢截肢者的智能辅助装置,通过智能控制技术实现模拟人体自然步态运动。
本文主要探讨了半骨盆假肢的智能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首先介绍了智能控制技术在假肢领域的应用现状,包括传感器技术、运动捕捉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等。
随后,对半骨盆假肢的智能控制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电机驱动技术、力传感器技术和闭环控制技术等。
最后,对半骨盆假肢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包括改善下肢截肢者生活质量、提高运动能力和降低康复成本等方面。
关键词:半骨盆假肢,智能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运动捕捉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电机驱动技术,力传感器技术,闭环控制技术,应用前景1. 引言下肢截肢者是指因疾病、意外事故或先天缺陷等原因导致膝关节以下或髋关节以上截肢的人群。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假肢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下肢截肢者提供了一种恢复行走能力的手段。
然而,传统的假肢存在一些问题,如步态不自然、稳定性差和易受外界干扰等。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使用智能控制技术来实现模拟人体自然步态运动。
半骨盆假肢就是一种基于智能控制技术的新型假肢装置。
2. 智能控制技术在假肢领域的应用现状2.1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在假肢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获取人体运动和力信号。
例如,使用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传感器可以准确获取截肢者的运动状态。
通过监测肢体的姿态和动作,可以实时调整假肢的运动方式,使其更加自然和舒适。
2.2 运动捕捉技术运动捕捉技术是一种通过摄像机或传感器等设备记录人体运动轨迹的技术。
在假肢领域中,运动捕捉技术可以用于采集截肢者的步态数据,为智能控制提供参考。
同时,运动捕捉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假肢的性能和效果,为后续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2.3 模式识别技术模式识别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对特定模式进行识别和分类的技术。
在假肢领域中,模式识别技术可以用于实时识别人体的步态模式,并根据识别结果来调整假肢的运动方式。
假肢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假肢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一章绪论假肢作为一种替代人体肢体功能的医疗工程产品,拥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假肢智能化已经成为了假肢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而假肢运动控制系统作为假肢智能化的核心技术,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将详细介绍假肢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第二章假肢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假肢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是假肢运动控制的基础。
假肢运动学模型主要研究关节运动规律和关节角度的计算,动力学模型则研究假肢的力学特性、角速度、角加速度、力矩等相关参数。
根据假肢使用者的身体特征,可以建立相应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并据此设计假肢运动控制系统。
第三章传感器采集技术假肢运动控制系统需要对使用者的肌肉信号、运动姿态、环境信息等进行实时采集。
传感器采用技术是实现假肢运动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传感器的种类包括肌电传感器、陀螺仪、加速度计和力传感器等。
通过采集传感器信号,可以计算出肢体的运动状态,并据此控制假肢的运动。
第四章控制算法设计假肢运动控制系统的核心在于控制算法的设计。
传统的控制算法包括PID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等。
现代控制算法则包括神经网络控制算法、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
根据假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可以设计出相应的控制算法,并利用传感器对假肢的运动进行实时调整和优化。
此外,控制算法的实现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实时性和稳定性的问题,以保证假肢运动控制的准确和稳定。
第五章硬件系统设计假肢运动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包括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这些硬件设备必须能够与控制算法进行有效的协调和配合。
电机和减速器的选择需要根据假肢的运动特性和力学特性进行考虑,控制器则需要具备较高的计算处理能力和实时性。
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硬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确保假肢在使用过程中安全可靠。
第六章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验证假肢运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表现和稳定性,并进行测试和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对于假肢运动控制算法的优化和系统的后续改进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假肢设计与运动控制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假肢设计与运动控制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假肢设计与运动控制是一个关键的研究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假肢的设计与运动控制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残障人士提供了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机会。
本文将探讨生物医学工程中假肢设计与运动控制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创新技术和应用。
假肢设计是指根据残障人士的身体特征和需求,制造适合于他们使用的人工肢体。
随着医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假肢已经实现了更高的逼真度和功能性。
传统的假肢只具备基本的功能,无法精确还原自然肢体的运动。
然而,近年来的创新设计使得假肢能够更好地适应残疾人的需求,提供更加符合自然运动方式的肢体替代品。
例如,基于人机接口技术的假肢能够通过感应残疾人的肌肉信号来实现自然灵活的运动。
假肢运动控制是假肢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合适的运动控制算法和传感器技术,假肢可以模拟自然肢体的运动,提供更加精确和灵活的动作效果。
假肢运动控制的关键是实现与残障人士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之间的有效交互。
研究人员通过使用肌电信号、神经电刺激和神经接口等技术手段,能够更好地将人工肢体与残障人士的神经系统相连接,实现精确的肢体运动控制。
在假肢设计与运动控制方面的创新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潜力。
例如,智能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得假肢能够更加轻便、柔软和耐用。
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减轻残障人士使用假肢时的体重负担,提供更加舒适的使用体验。
同时,生物感应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也为假肢的运动控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利用生物感应技术,假肢可以实现对残障人士的肌肉信号进行实时监测和解读,从而实现更加自然和准确的运动控制。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假肢的智能化水平,使其根据残障人士的习惯和需求自适应地进行运动控制。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假肢设计与运动控制对于残障人士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准确还原自然肢体的运动特征,假肢可以帮助残障人士恢复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功能,提高他们的独立性和社会参与度。
真空负压吸引与绑鞋带技术修复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减张效果比较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真空负压吸引与绑鞋带技术修复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减张效果比较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下肢慢性劳损疾病,通常由于肌肉等结构不断重复性的运动,使筋膜间室内压力逐渐增高,导致筋膜局部水肿和压迫神经和血管,引起肌肉缺血、缺氧和疼痛。
该病常见于跑步、登山、长时间站立、高强度训练等需要肌肉长时间紧张使用的活动中。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手术等,但均存在种类繁多、治疗效果不确定、需耗费时间和金钱等缺点。
近年来,一种新型治疗方法——真空负压吸引与绑鞋带技术,被提出用于治疗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该技术主要利用负压吸引和人体鞋带力学原理,通过针对病变部位局部应用真空吸引与绑鞋带的方式,实现治疗效果的提升。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真空负压吸引与绑鞋带技术与传统治疗方法在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减张效果方面的差异,为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采集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采取真空负压吸引与绑鞋带技术和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2)治疗周期均为4周,每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下列测试和评估:①小腿筋膜间室压力测试:采用针测法测量小腿前、外、后三个肌肉组的筋膜间室压力。
②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疼痛评估。
③生活质量评估:采用短形36项健康问卷进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
2.研究方法(1)真空负压吸引与绑鞋带技术治疗方法:①在患者小腿前、外、后三组肌肉组的筋膜间室位置缠绕弹性绷带。
②将真空杯片与吸管连接,先将真空杯片依次压到小腿前、外、后三个肌肉组的筋膜间室部位,按压到最大力度后打开吸口,使真空杯片与皮肤贴合。
③依次扭动皮带,压迫肌肉筋膜压力点,造成神经及血管牵拉,导致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从而缓解筋膜间室压力。
(2)传统治疗方法:①采用物理疗法与药物治疗等传统治疗方法,具体方法按照临床常规进行治疗。
大腿假肢的精准定位与步态识别
大腿假肢的精准定位与步态识别大腿假肢是一种创新的医疗辅助设备,它可以帮助失去下肢的人恢复行走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为了实现更自然、舒适的步态,需要精准的定位和准确的步态识别技术。
本文将讨论如何实现大腿假肢的精准定位与步态识别,以及相关的技术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大腿假肢的精准定位是实现自然步态的关键。
通过准确测量和定位大腿假肢在患者腿部的位置和姿态,可以确保假肢与患者的解剖结构相匹配,以提供最佳的支撑和稳定性。
目前,常用的大腿假肢定位方法包括传感器、运动捕捉技术和计算机视觉等。
传感器可以直接测量假肢的位置和角度,在实时控制中提供数据支持。
运动捕捉技术利用多个摄像头和标记点来跟踪患者的运动,从而实现精确的姿态估计。
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图像或视频数据,提取关键点信息,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姿态估计。
其次,步态识别是实现自然行走的重要一环。
通过识别患者的步态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行走阶段和任务需求来调整假肢的运动参数,使假肢与患者的步伐保持同步。
步态识别技术通常利用传感器或运动捕捉系统来采集患者的运动数据,如加速度计、陀螺仪和压力传感器等。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提取步态特征,如步频、步长、支撑时间和摆动时间等。
通过分析这些特征并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对患者的步态进行识别和分类。
然而,在实现大腿假肢的精准定位与步态识别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每个患者的解剖结构和步态特征可能不同,需要个性化的定位和识别方法。
这涉及到对不同患者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以建立准确的模型。
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肌肉和骨骼结构可能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定期校准和调整假肢的参数。
此外,还需考虑患者在不同行走速度、地面情况和动作要求下的步态变化,以实现更加自然和稳定的行走。
未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大腿假肢的精准定位和步态识别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结合生物力学和医学影像等多种数据源,建立更全面、准确的患者模型。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假肢设计和控制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假肢设计和控制技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人类已经完全融入了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科技进步也在不断加快。
而在医学领域,生物医学工程成为一种前沿的科技,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来帮助人类改善健康状况。
而假肢的研发也是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领域之一,在肢体受伤、疾病或手术后,让肢体重获新生,提升生活质量对于众多肢体残缺者来讲也成了一种福音。
本文着重介绍假肢的设计和控制技术。
假肢设计技术假肢设计的基本原理就是将机械学知识与生物学知识结合,让假肢的运动和功能模拟真实肢体的运动方式。
在假肢的设计中,要考虑到肢体残损的部位、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日常活动需求。
假肢的材质也需要考虑,要具有足够的强度、耐用度和轻量化程度,保证能够承受患者的活动负荷。
在假肢设计中,机械臂的设计也很重要。
机械臂是假肢的重要部件,能够帮助肢体残缺者完成很多操作。
在机械臂的设计中,需要考虑肢体残损的部位,比如手部残缺的患者需要有触觉敏感和精度高的机械臂来完成精细操作。
机械臂的控制方式也很多样化,可以通过运动捕捉、压力感应或者肌肉电信号等操作进行控制。
除了机械臂,假肢的外观设计也很重要。
假肢的外观设计直接影响人的舒适度和自尊心。
现在,假肢的美观程度越来越高,有些厂商在假肢上采用了3D打印等技术,制造出设计多样、外观逼真的假肢。
假肢控制技术假肢的控制技术指的是能够控制假肢完成各种运动的技术,通过如今技术的进步,控制方法日益丰富多样。
现在,假肢的控制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运动捕捉技术在运动捕捉技术中,通过传感器等装置收集肢体运动的数据,然后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处理。
计算机会根据数据给出对假肢各部分的动作指令。
在运动捕捉技术中,患者的示范演示往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观察患者示范,能更好地理解患者的运动方式。
但是,运动捕捉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数据处理速度较慢,同时柔性材质无法传感。
2. 全神经假肢全神经假肢是一种基于神经的高级控制技术,能够充分利用肌肉电信号(EMG)来控制假肢,这种技术令患者自由移动假肢,实现感觉和动作的联动。
生物医学工程在假肢研发中的应用价值与技术突破
生物医学工程在假肢研发中的应用价值与技术突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医学工程在假肢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为许多需要假肢的人们带来了福音。
生物医学工程的应用不仅使假肢更加逼真、舒适,还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交互体验,极大地提升了生活质量。
生物医学工程在假肢研发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使假肢更加逼真,帮助失去肢体的人们重拾信心。
通过对人体解剖学、神经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成功地模拟出了真实肢体的运动和感觉。
采用先进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假肢的外观和质感与真实肢体如出一辙,让使用者在外观和感觉上能够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
其次,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交互体验,使得假肢成为一种真正的辅助工具。
例如,一些假肢装备了传感器和人工智能芯片,能够感知使用者的意图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这种智能化的假肢能够实现更加精确的操作,甚至还可以与人体的神经系统进行交互,使得使用者能够感受到触觉和温度等真实的感觉。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帮助假肢使用者更好地进行日常活动,还有望在康复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生物医学工程还通过改进假肢的舒适性和适应性,提升了使用者的生活质量。
以往的假肢常常会对使用者的皮肤和肌肉造成不适或损伤,而现在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使得假肢能够更好地与人体结合,减少对肌肤的压力和摩擦。
通过选择更加柔软、透气的材料,并结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现代假肢的穿戴感受更加舒适,减轻了使用者的疼痛和疲劳感。
在技术方面,生物医学工程的突破对假肢研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材料科学的发展使得新型材料能够更好地模拟人体组织和肌肉的特性,为制造更加逼真的假肢提供了可能。
例如,通过使用生物材料和可生物降解材料,可以使假肢与人体更好地融合,并且减少拆卸和更换的次数。
其次,神经工程学的研究为假肢的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为假肢的运动控制、触觉反馈等功能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面向人机融合的智能动力下肢假肢研究现状与挑战
智能动力下肢假肢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实验评估,研究人员发 现假肢在步态周期、能量消耗、运动灵活性等方面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 使用者对智能动力下肢假肢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也较高,这为假肢的进一步应用 和推广奠定了基础。
二、挑战与解决方案
1、安全与伦理问题
智能动力下肢假肢作为一种人机融合的产物,其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不容忽视。 为确保使用者的安全,需对假肢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并规范使用和维护操作。 同时,在应用过程中应尊重使用者的隐私和自主权,保护其合法权益。针对伦 理问题,需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明确和算法设计
智能动力下肢假肢的控制策略和算法是实现自然运动的关键。目前,常用的控 制策略包括基于规则的控制器、自适应控制器和人工智能控制器等。算法设计 方面,涉及到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多种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和算 法的应用,智能动力下肢假肢可以更好地适应使用者的运动特征和习惯,提高 假肢的适用性和舒适性。
智能动力下肢假肢的智能化和人性化程度对于使用者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具有重 要影响。要提高假肢的智能化程度,需要应用更多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 实现假肢与使用者之间的默契配合。而要提高假肢的人性化程度,需使用者的 生理和心理需求,提高假肢的舒适性、可靠性和耐用性。
4、创新技术与市场推广问题
智能动力下肢假肢作为一种前沿技术,其创新与市场推广仍面临诸多挑战。为 推动创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关键技术的 突破和创新。在市场推广方面,需要加大对智能动力下肢假肢的宣传力度,提 高公众对其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加强客户服务和支持。
三、未来展望
智能动力下肢假肢作为人机融合领域的代表之一,其未来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智能动力下肢假肢将实现更多突破和 创新。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包括:
假肢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假肢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残疾人群体的关注和关心也在不断增加。
其中,假肢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正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假肢控制系统能够帮助失去肢体的人们重新获得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形象。
一、背景介绍假肢是指一种用于替代人体部位缺失的装置。
世界各地有着数量不菲的假肢用户群体,他们的存在使得不幸失去肢体的人们能够重新拥有与他人同样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传统的假肢设备主要依靠机械结构和内部弹簧、气压等力量驱动,其控制方法主要是通过机械开关和可调节的机械部件来实现。
这种假肢有着相对稳定和耐用的特点,但是却难以实现人体肢体运动的多样化和自由度控制。
二、假肢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应用于假肢的设计和研究中。
这种新型的假肢系统不仅具备了传统假肢的稳定性和耐用性,而且能够实现更为复杂的运动模式和人工智能控制。
假肢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机械结构与信号处理技术。
机械结构主要负责实现肢体运动的机械转换,信号处理技术则主要负责对用户输入的生物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
目前广泛应用的生物信号包括神经系统电信号和肌电信号。
从机械结构的角度来看,假肢的设计可以基于电池驱动的曲线和可编程气压系统。
前者利用尖端电池来驱动电机实现肢体的运动,后者通过充气和泄压来控制肢体的姿态和运动。
这两个系统都需要根据用户的生理数据进行调整和定制,才能够实现更为精确的控制。
信号处理技术则主要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两个部分。
数字信号处理可以将用户输入的生物信号转化为肢体运动和控制信号,而机器学习则能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来实现更为智能的控制。
例如,通过无人监督机器学习算法,假肢控制系统可以通过分析生物信号数据来实现自适应控制,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三、假肢控制系统的应用前景假肢控制系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不仅仅能够帮助失去肢体的人们重新获得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而且也可以在医学研究和康复机构中得到广泛应用。
大腿假肢的步态分析与模式识别
大腿假肢的步态分析与模式识别在医疗领域的发展中,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为丧失下肢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解决方案。
大腿假肢作为一种常见的康复辅助装置,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行走功能。
然而,如何使大腿假肢更加贴合患者的步态,并实现准确的模式识别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本文将讨论大腿假肢的步态分析与模式识别,并探讨相关的研究和应用。
步态分析是通过观察和测量人体行走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和力量变化来分析步态模式的一种方法。
在大腿假肢的研发中,步态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患者行走过程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大腿假肢与患者身体的运动协调性,以及假肢与地面之间的力量传递情况。
通过精确的步态分析,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贴合个体需要的大腿假肢,从而提高行走的稳定性和舒适感。
为了进行步态分析,研究人员通常使用传感器来收集运动和力量数据。
例如,惯性测量单元(IMU)是一种常用的传感器,可以测量加速度、角速度和磁场等数据。
通过将IMU安装在患者的身体和大腿假肢上,可以实时记录步态过程中的运动信息,并进一步分析步态模式。
大腿假肢的步态模式识别是基于步态数据的模式识别技术。
通过对患者步态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识别出不同的步态模式,进而为不同的运动状态提供相应的控制策略。
例如,当患者行走时,步态模式识别可以识别出腿部的弯曲和伸展状态,从而通过大腿假肢的自适应控制实现步态的平稳过渡。
此外,步态模式识别还可以用于识别其他运动行为,如上下楼梯、跑步等,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日常康复需求。
在大腿假肢的研究和应用中,步态分析与模式识别的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例如,一些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通过分析大量的步态数据,训练算法模型来实现步态模式的自动识别。
这些算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步态特征,如步幅、步频和步态周期等,对步态进行分类和识别。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关注步态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通过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等方法,实现对步态模式更加精确和准确的识别。
大腿假肢的传感器技术与动态反馈控制
大腿假肢的传感器技术与动态反馈控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大腿假肢的传感器技术与动态反馈控制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这项技术的出现,为那些失去下肢的人提供了希望,使他们能够重新获得行走能力和生活的自主性。
本文将探讨大腿假肢传感器技术的核心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前景。
大腿假肢的传感器技术主要依赖于智能传感器的应用。
这些传感器能够感知来自假肢和人体之间的信号,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并传输给外部计算机或微处理器进行处理。
传感器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实时监测和反馈人体运动以及姿势信息,从而实现对假肢的动态控制。
传感器通常被设计成放置在大腿假肢上的合适位置,以确保它们能够准确地感知人体运动。
大腿假肢的传感器技术包括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如力传感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等。
力传感器能够测量人体与假肢之间的力,从而改变假肢的阻尼和刚度。
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则能够感知人体的加速度和姿态角度,通过这些信息来控制假肢的运动。
此外,电极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大腿假肢的传感器技术中,用于测量人体的肌肉信号,从而实现对假肢的精确控制。
动态反馈控制是大腿假肢传感器技术的关键部分。
通过对传感器获得的信息进行实时分析,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调整假肢的运动参数,使得假肢能够更好地适应用户的步态和运动轨迹。
动态反馈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多种运动模式,如行走、跑步和爬楼梯等,使用户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下灵活运动。
此外,动态反馈控制系统能够提供用户相关的生理数据,如步数、能量消耗等,帮助用户进行身体健康管理。
大腿假肢的传感器技术与动态反馈控制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许多研究机构和公司致力于探索更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控制算法,以提高大腿假肢的性能和适应性。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生物传感器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腿假肢的传感器技术与动态反馈控制将会更加精确和智能化,给失去下肢的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福祉。
生物力学用于假肢性能评价的研究进展
・40・史垦壁塞塑堡量塞壁!!!!生!旦箜!!堂筮!塑竺垒i垒』墨!垒!塑!!!竺!!里!!生:』!!:!!!!!∑!!:!!!盟!:!生物力学用于假肢性能评价的研究进展赖卿h2,曹学军1’2・综述・[摘要]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用于假肢性能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接受腔/残肢界面应力测试,接受腔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有限元分析在假肢研究中的应用,假肢三维刚体动力学模型的应用,假肢步态分析、足底受力系统等的应用,并对未来假肢接受腔设计系统的特点进行展望。
[关键词]生物力学;假肢;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有限元I综述EvaluationinProstheses"PerformanceUsingBiomechaniealMethod(review)LAfQing,CAoXue-jun.CapitalMedicalUniversitySchoolofRehabilitationMedicine,Be巧ingCharityHospital,ChinaRehabilitationResearchCentre,Beijing100068,ChinaAbstract:Thegraduallydevelopingstudymethodsincludedtheapplicationofsocket—limbinterfacestresstest,socketcomputeraideddesignandmanufacture,finiteelementmethod,thebuildingofprosthesis3D-rigidbodykineticmodel,gaitanalysis,andthefootplateforcesystem.Keywords:biomechanies;prosthesis;computeraideddesignandmanufacture;finiteelementmethodfreview[中图分类号]R4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77l(2010)Ol一0040—02[本文着录格式]赖卿,曾学军.生物力学用于假肢性能评价的研究进展EJ3.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假肢总结讨论
假肢总结讨论引言在人类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假肢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假肢作为一种辅助器具,可以帮助失去肢体功能的人重新恢复日常生活的能力。
本文将对假肢技术的发展历程、种类以及应用进行总结和讨论。
假肢的发展历程人类对假肢技术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最早的假肢是由木材或金属制成,用以替代失去的肢体部分。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假肢制造技术得到了革新,出现了更加复杂和逼真的假肢设计。
20世纪以来,随着材料科学、工程学和生物医学的发展,假肢技术迎来了一个飞跃式的进步。
假肢的种类根据不同的功能和适应性,假肢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上肢假肢:主要用于替代失去手臂、手指等上肢部位功能的人。
目前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上肢假肢,包括动力感应型、机械臂型等。
2.下肢假肢:主要用于替代失去腿、脚等下肢部位功能的人。
下肢假肢分为假脚和假腿两类,根据患者的需要,可以选择全程假腿、半程假腿或者假脚。
3.神经假肢:通过与人体神经系统的交互,实现对肢体功能的恢复。
这种假肢技术是最先进和复杂的,需要借助先进的神经科学知识。
假肢的应用领域假肢的应用已经涉及到多个领域:医疗领域假肢为失去肢体功能的患者提供了康复和辅助治疗的可能。
医疗领域是假肢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假肢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活动和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领域近年来,随着健身和运动的流行,假肢在运动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失去肢体功能的人通过假肢参与各种运动项目,包括跑步、游泳、攀岩等。
假肢为他们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平衡,让他们能够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
军事领域假肢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在战争中,许多士兵丧失了肢体功能,假肢技术可以帮助他们恢复并重新适应军事生活。
采用假肢技术,可以提高士兵的生活质量和战斗能力。
假肢技术的挑战尽管假肢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1.材料选择:假肢材料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同时要轻巧舒适,以便患者能够长时间佩戴并进行各种活动。
悬吊方式和步速对小腿假肢悬吊的影响
明显增大≈ ∀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患者穿戴 ° × 小腿
假肢在正常步行中假肢悬吊良好 而在快速行走甚至
跑步的过程中却突然从残肢上滑脱出来导致摔倒的原
因∀
总之 ° × 假肢和带锁硅胶假肢由于悬吊方式不
同 使小腿假肢接受腔与残肢之间产生的位移大小不
同 而且随着步速的增快 位移的差异增大 就整体水
平而言 带锁硅胶假肢比 ° × 小腿假肢具有更好的悬
肢各 个 ∀ ° × 小腿假肢接受腔内衬套采用国产聚
乙烯基
√
∞∂ 多孔泡沫板材 邵
尔硬度 β 硅胶锁小腿假肢的硅胶套采用 ≤ ∞ 公司的
≤ ∞ ≥≥ ≥
邵尔硬度 β≈ ∀ 让患者每种
假肢各穿戴 周以便熟悉假肢的特性 并请有经验的
假肢技师对假肢进行及时调整 使患者步行舒适 无异
常步态出现 ∀
待患者穿戴熟悉后 采用瑞典 ∏ 红外线摄
在分析不同步速对假肢悬吊的影响时 每个步态周期
采用归一化处理 然后进行对比分析 ∀ 所有数据采用
≥°≥≥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 两种小腿假肢对
悬吊的影响分别使用 步 ! 步 ! 步
的位移数据 ∀ 因位移数据呈偏态分布 故采用非
参数的 • ¬ 符号等级检验 ∀
2 结果
2 1 不同步速对小腿假肢悬吊的影响 从足跟着地
动收缩 !真空负压和悬吊辅 助 装置 等≈ ∀ 现 代 ° ×
° k×
小腿假肢接受腔主要通过股
骨内外侧髁上的肌肉等组织压挤 以及残肢表面的附
着摩擦等方式进行悬吊≈ ∀ 带硅胶锁的小腿假肢接受
腔主要通过硅胶与人体皮肤的高附着摩擦和附加的硅
胶套末端丝杆和接受腔末端齿轮组成离合锁进行悬
吊 ∀ 假肢接受腔和残肢之间的悬吊使接受腔能无损传
假肢康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假肢康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健康问题得到了更好的解决和关注。
在医疗技术领域中,假肢康复技术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
假肢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残疾人的生活,让他们重新获得自由和独立。
本文将探讨假肢康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背景残疾人群体在全球范围内居多,其中缺乏身体肢体的残疾人群体更是占有相当比例。
而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的身体缺失,在社交、生产等方面均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所以,探索假肢康复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二、研究进展目前,假肢康复技术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
如Bionic Hand,2019年发表在《Nature》杂志上,并在国外进行了临床试用,该手构造了被动验权、主动验权和感知反馈反转三个反馈环节,大大提高了假肢的功能性,为下肢假肢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支持。
另外,在控制方面,现代假肢使用神经信号控制系统。
尤其是机电外骨骼技术,它可以通过神经接收器与电脑通讯的方式使假肢更精准的模仿人类本能反应,提高运动的物理性能。
三、应用前景随着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假肢不再是简单的附骨肌肉装置,而是具有自动调节、智能感知、数据记录和无线通讯等多种功能。
未来,这些技术将不断更新升级,可以更好地适配各种医疗操作,如视、听、触觉等方面,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假肢康复技术的发展将改善社会上缺少肢体的残疾人的生活品质,让他们重新变成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四、结论总的来看,假肢康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日益成熟。
未来,随着科技进一步进步和社会制度的不断提高,我们相信,假肢技术将会取得更加卓越的成果,为残疾人群体提供更加完善的康复服务,让他们可以与正常人一样进行各种活动。
对于肢体残疾人群体,不仅精神上会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对于社会发展也是具有相当重要的责任。
半骨盆假肢的稳定性分析与步态平衡控制
半骨盆假肢的稳定性分析与步态平衡控制引言:半骨盆假肢是一种针对下肢截肢者的重要辅助装置,通过模拟人体骨盆结构来恢复截肢者的步态平衡和行走功能。
在使用半骨盆假肢期间,稳定性和行走平衡是关键因素。
本文将对半骨盆假肢的稳定性分析和步态平衡控制进行讨论。
一、半骨盆假肢的稳定性分析稳定性是半骨盆假肢的重要指标,它影响着截肢者在行走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稳定性分析的关键在于了解假肢与截肢者之间的力学关系。
1. 重心位置控制截肢者的重心位置对半骨盆假肢的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通过调整假肢的重力线位置,可以使截肢者的重心稳定在假肢轴线上。
重心的稳定性有助于提供截肢者行走平衡所需的支撑。
2. 摩擦力分析摩擦力是在步行过程中半骨盆假肢与地面之间产生的力量。
摩擦力可以通过调整假肢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材料选择和假肢设计来控制。
适当的摩擦力可以提高假肢的稳定性,减少滑倒和摔倒的风险。
3. 平衡控制分析平衡控制是半骨盆假肢稳定性分析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感知截肢者的位置和姿态变化,假肢可以实时调整并提供所需的支撑力。
借助现代传感技术和智能控制算法,可以实现对假肢平衡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二、步态平衡控制步态平衡控制是半骨盆假肢在行走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关键。
通过研究步态平衡控制算法,可以提高截肢者的行走质量和安全性。
1. 步态参数分析步态参数分析是步态平衡控制的第一步。
通过对截肢者的步幅、步频、支撑时间和摆动时间等步态参数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截肢者的正常步态参考值,并作为步态平衡控制的目标。
2. 控制信号生成根据步态参数分析结果,可以通过合适的控制算法生成适应截肢者需求的控制信号。
控制信号可以通过电气或机械方式传输到半骨盆假肢的关节部位,实现对步态平衡的控制。
3. 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是步态平衡控制的核心内容。
通过运动学分析,可以得到截肢者行走过程中的关节角度和身体姿态变化。
通过动力学分析,可以得到关节和骨盆假肢所受的力矩和力量大小。
电动下肢假肢多路况控制策略研究
电动下肢假肢多路况控制策略研究
耿艳利;刘松岳;王希瑞;宣伯凯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4(39)2
【摘要】目的:电动下肢假肢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和耦合性,针对假肢在不同地形间行走时存在的外部扰动问题,本文提出了积分滑模控制策略。
方法:采集人体下肢在平地、上/下斜坡及上/下楼梯五种路况下的运动信息,根据足底压力信息将不同路况的一个完整步态周期划分为支撑期及摆动期两个模态,并分别进行人体下肢运动学分析;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假肢支撑期与摆动期的动力学模型;在五种运动模式下,设计积分滑模控制器对假肢进行控制,并进行联合仿真验证。
结果:膝踝假肢轨迹跟踪收敛速度加快,误差降低。
结论:积分滑模控制器对于外部扰动具有明显的补偿作用,提高了假肢在多路况行走时的控制效果。
【总页数】6页(P226-231)
【作者】耿艳利;刘松岳;王希瑞;宣伯凯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河北工业大学智能康复装置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96
【相关文献】
1.人机共融的主动型下肢假肢分层控制策略探讨
2.基于视觉信息的智能下肢假肢路况识别
3.下肢假肢关节电机的运动控制研究
4.下肢假肢穿戴者跌倒保护控制系统设计
5.基于精确反馈线性化的动力型下肢假肢支撑期解耦控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步态时相对称性与假肢穿着者行走功能直观评价的相关分析
步态时相对称性与假肢穿着者行走功能直观评价的相关分析刘永斌;阎宁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6(011)001
【摘要】用步态时相对称性指数的计算方法与行走功能指数直观评价法对15位不同残肢的假肢穿着者进行步态检查,得出两者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817(P〈0.01)。
回归方程为:Y对称性指数=4.206+0.886X功能指数。
认为假肢穿着者的步态时相对称性指数能够反映其行走功能。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刘永斌;阎宁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96
【相关文献】
1.一体化小腿假肢在不同步态时相的应力分布 [J], 刘展;樊瑜波;张明
2.人体步态时相对称性评价指标的对比研究 [J], 王人成;张美芹
3.膝上假肢使用者步态对称性分析 [J], 金德闻;张培玉
4.基于三维步态分析的大腿假肢穿戴者步态对称性研究 [J], 李立峰;王强;张腾宇;季润;沈晓军;王喜太
5.全骨盆切除后胸廓承重接受腔和交互步态行走假肢适配1例报道 [J], 杨平;蔡丽飞;曹学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残联假肢科研报告总结
残联假肢科研报告总结残联假肢科研报告总结残联假肢科研报告总结700字本次科研报告以“残联假肢科研”为主题,对假肢科研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报告详细介绍了假肢科研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假肢科技也在不断进步,为失去手脚的残疾人提供了更好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假肢科研的意义在于不断改进和创新技术,推动假肢科学的发展。
报告还总结了当前假肢科研的一些主要问题和挑战。
其中一方面是技术的不成熟和精确度的不高,导致假肢使用者无法完全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
另一方面是假肢的成本高昂,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残疾人来说,假肢仍然是奢侈品。
接下来,报告详细介绍了当前假肢科研的研究方向和进展。
例如,智能假肢的研发,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使假肢能够感知人体运动并进行精确控制。
此外,3D打印技术的应用也为假肢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精确的扫描和建模,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定制假肢,提高适配度和舒适度。
报告还对假肢科研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假肢科研的进步将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康复选择和生活便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同时,假肢科研的发展还将促进医疗器械产业的升级和创新,推动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
最后,报告强调了假肢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残疾人群体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应该享有与其他人相同的权利和机会。
假肢科研的发展将有助于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这次科研报告全面地介绍了假肢科研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对于推动假肢科学的进步和促进残疾人群体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假肢科技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康复和生活解决方案。
假肢研究背景与发展现状
假肢研究背景与发展现状1假肢研究背景 (1)2假肢国内外发展概况 (1)1假肢研究背景古往今来,成百上千万人因为战争、疾病、工伤、交通事故及意外伤害而被截肢。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这一数字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
根据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现有肢体残疾人约6000 万,其中下肢残疾者达到600 万。
一项研究表明仅美国每年就有近11 万人失去下肢,对于他们来说由于失去了人类最基本的行走功能,拥有一具控制自如的假肢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这种假肢将成为人体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身体的附属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残疾人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十分迫切。
人工智能、计算机、信息、控制、康复医学工程等技术的发展,使肢体“再造”的梦想将成为现实。
同时,国外智能下肢假肢产品的价格由于种种原因,与国内残疾人整体的可接受范围相距甚远,完全依靠国外产品满足国内残疾人的需要,在近期希望渺茫。
将当代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和康复医学工程技术融合在一起,研究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下肢假肢,使截肢者能以极为接近正常人的自然步态行走,这对于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主流、象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对减轻社会负担,同时对填补我国在此研究领域的空白、对促进我国康复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无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假肢国内外发展概况国内从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在假肢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金德闻、张培玉、张济川、王人成、黄昌华等学者、教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他们采用最优化方法设计了一种六连杆假肢膝关节,该膝关节在支撑期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在摆动期内膝关节和踩关节的运动轨迹,以及大腿和小腿之间的角度变化关系相对于正常人都具有很好的逼近效果,能有效改善截肢者的步态。
而且清华大学在利用大腿肌肉的肌电信号识别不同路况(包括上,下坡道,上,下楼梯)方面取得了成功,从而为发展具有路况识别功能的智能假肢打下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肢负压悬挂系统真空度和肢体效果对步态时空参数影响的研究冯鑫鑫,盛丹丹,史成龙,王 彤,毛 琪,徐 航*(徐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摘要】目的:探讨假肢接受腔真空度和肢体效果对膝下截肢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
方法: 采集膝下截肢患者5种接受腔真空度下的步态信息及健康对照组数据,分析真空度变化和肢体效果对截肢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真空度效果对截肢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不明显。
但截肢患者组健肢支撑期比例、单腿支撑期、步长及步速均大于假肢端;在5种真空度条件下,截肢组假肢单腿支撑期均小于对照组,而健肢步长大于对照组。
结论:假肢负压悬挂系统真空度对膝下截肢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影响有限,患者健肢在行走中承担更大负荷以代偿假肢功能,容易引起健肢生理性病变的发生。
【关键词】接受腔;真空度;步态分析;时空参数【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89(2015)12-0015-021 引言下肢假肢装配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下肢缺失,代替人体支撑和行走。
也是帮助截肢患者回归社会的重要手段。
假肢接受腔是患者残肢和假肢的接触界面,通过包容残肢悬吊假肢。
从悬吊方式上可分为摩擦悬吊式,吸附悬吊式和真空负压悬吊式接受腔三种[1]。
其中真空负压悬吊式接受腔的应用最为广泛。
对下肢截肢患者的研究表明,真空负压悬吊式接受腔比其他类型接受腔对残肢的损伤更小、悬吊性能更好,并具有残肢表面压力均匀度高和每日残肢体积变化小等优点[2~3]。
但关于假肢负压悬挂系统真空度对下肢截肢患者步态影响的报道很少。
本研究旨在分析收集膝下假肢患者在不同接受腔真空负压下的步态并和健康对照组加以比较,探讨接受腔真空度和肢体效果对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
2 对象和方法2.1 对象 14名成年男性受试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分为两组。
膝下截肢组:7名男性单膝膝下截肢患者(年龄51.0±13.7岁,身高182.4±5.6 cm,体重93.6±10.6 kg)。
所有截肢患者佩戴真空负压假肢后的运动能力K等级评价为K3,即能够迚行自由行走。
健康对照组:7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27.7±4.2岁,身高181.7±4.5 cm,体重86.8±18.4 kg)。
实验前向每位参与者解释本研究的目的、步骤和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2 仪器 英国Vicon公司生产的运动捕捉系统,硬件主要包括10个高速红外摄像头、4个AMTI测力台及若干反射标记球。
步态采样频率设置为100 Hz,测力台的采样频率设置为1000 Hz。
自制的红外计时系统用来检查和指导受试者的行走速度。
2.3 实验步骤 首先迚行受试者下肢体段长度测量。
19颗(直径14 mm)反光球用来对体表迚行标记。
位置为左右髂前上棘、髂后上棘、外侧大腿中点、膝外上髁、外侧小腿中点、外踝尖、脚跟骨、第二跖骨足弓中部、锁骨中点和脊椎C7。
步态采集过程中,截肢患者要分别在5种负压悬挂系统条件(0,5,10,15,20英寸Hg)下以正常步速(1.2~1.4m/s)在测试区域行走3分钟。
健康对照组只需以自然姿势和速度完成测试区域行走3分钟。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从数据中选择两腿各5个完整步态周期作为研究范围。
得到步态时空参数,包括步频、步速和步时等,并对假肢、健肢和对照组迚行比较。
应用SPSS 20软件迚行统计学分析,截肢组内两侧肢体和不同接受腔负压对时空参数的影响效果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截肢组假肢、健肢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3 结果通过对截肢组的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表1),两侧肢体效应对时空参数的影响明显。
表现为患者健肢的支撑期和单腿支撑期均长于假肢端,患者健肢的步长大于假肢端,步速快于假肢端。
而真空度效果对各时空参数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
肢体和真空度的交互作用仅对步时有显著影响。
截肢组假肢和健肢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发现(表1),在5种真空度条件下,截肢组假肢的单腿支撑期均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而健肢的步长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
此外,截肢组健肢的支撑期和步速在5英寸Hg真空度条件下都显著大于对照组,在10、15和20英寸Hg三种真空度条件下截肢组健肢支撑期有大于对照组的趋势。
而在各不同真空度条件下假肢和健肢在步频、步时和双腿支撑期上与健康对照组均未见显著性差异。
*表示截肢患者两侧肢体效果比较, 表示截肢患者假肢和对照组比较, 表示截肢患者健肢和对照组比较,(下转第19页)基金项目信息: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10313019)2.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410313019Z)3.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4KJB310022)4.徐州医学院优秀人才科研启动项目(D2014018)表3 大鼠血清TNF-α水平的影响 (s x ±,n=6) 组别 例数 剂量/g·kg -1·d -1 TNF-α/pg·ml -1 模型组 6 - 233.46±14.57## 卡马西平组 6 0.03 98.1098.10±17.26** 平肝卡痫颗粒组 6 4.20 104.94±14.16** CBA+平肝卡痫颗粒组 6 0.03±4.20 79.24±14.14**## 注:与模型组比较,**P <0.01,与卡马西平组比较,#P <0.05,##P <0.01。
5 讨论难治性癫痫(intractable epilepsy)通常指无中枢神经系统迚行性疾病或占位性病变,但临床迁延,经2年以上正规抗癫痫治疗,试用主要抗癫痫药单独或合用,达到患者能耐受最大剂量,血药浓度达到有效范围,仍不能控制发作,且影响日常生活,约占癫痫病人的20%~30%。
癫痫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神经系统通过产生多种神经递质调节神经免疫功能,免疫系统则通过产生细胞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调节神经功能[2]。
炎性反应对于癫痫发作的持续存在是必需的,也就是说炎性介质可以作为判断癫痫发作的血清标志物。
现已证实HMGB1/TLR4炎症通路与难治性癫痫密切关联,在HMGB1/TLR4途径激活主要生成与释放IL-6, IL-1β,TNF-α等促炎症因子。
Toll 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可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分泌的HMGB1结合,促使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kappa B, NF-κB)活化诱导炎症发生,激活后可通过NF-κB 信号途径生成并释放大量的促炎细胞因子,促炎因子又可以反过来促迚HMGB1的分泌,造成癫痫反复发作,难以控制。
以上研究证据提示,HMGB1/TLR4信号通路有望成为癫痫治疗的新靶点。
近十年来中医药对难治性癫痫的临床取得了长足的迚步。
癫痫属于中医痫证的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已经认识到癫痫与肝风内动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性疾病,其病机为肝风内动,痰随风动,风痰上扰,心神被蒙。
因而治肝是痫证治疗的关键。
本实验选择平肝止痫颗粒,该方的组成符合难治性癫痫肝风内动中医理论的阐迩,以天麻为君药,全蝎、胆南星、郁金为臣药,石菖蒲为佐使药。
天麻熄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通络;全蝎祛风止痉;郁金行气化瘀、清心解郁;胆南星清热化痰,熄风定惊;石菖蒲开窍化浊、镇惊定痫。
诸药合用,达到清散肝热、祛风止痉、开窍化痰、镇惊定痫功效。
现代研究亦证实天麻的有效成分天麻素在一定程度上能缩短惊厥发作持续时间,但抗惊厥作用弱于丙戊酸钠片,天麻素能抑制由惊厥发作引起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下降,具有一定程度的神经保护作用[3]。
天麻具有抗炎、抗氧化、稳定细胞膜等作用,临床上具有抗惊厥等功效[4]。
天麻素对癫痫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 p38MAPK 蛋白表达减少促使下游产物降低和其本身的抗炎作用对 IL-1β、IL-2、IL-6、TNF-α 表达的抑制,从而达到抑制癫痫的效果[5]。
全蝎、石菖蒲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癫痫作用[6 7]。
蝎毒组可下调转录因子NF-Kβ的活性,迚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水平而影响细胞功能[8] 。
天南星有明显的镇静、镇痛作用,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
天南星提取物对炎症早期(二甲苯致小鼠耳郭肿胀)模型内服、外涂均表现出显著的抗炎作用[10]。
郁金亦有明显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 。
郁金提取物二萜类化合物C,能有效抑制由LPS 诱导的胃癌细胞炎症因子IL-1β的释放,促迚抑炎因子IL-2的分泌,发挥一定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细胞信号传导通路MAPK 中的P38、JNK 蛋白活化相关□。
本实验选用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主要作用于癫痫复杂部分性发作、亦称精神运动性发作或颞叶癫痫,为临床常见难治性癫痫类型,因抗癫痫效果肯定,价格低廉,目前仍是抗癫痫一线用药,符合我国国情,更符合西南等落后地区。
中药颗粒配方不仅便于携带,长期服用,可以免除煎煮不便,适合长期服用的患者,两者联合使用真正做到了中西药优缺点互补,减少毒副作用。
综上所迩,本实验研究证实平肝止痫颗粒联合卡马西平能显著降低难治性癫痫大鼠血清IL-6,IL-1β,TNF-α表达,主要抑制HMGB1/TLR4炎症通路下游炎症因子有关。
从而抑制癫痫的反复发作。
较前期研究宁痫颗粒(青黛、石菖蒲、全蝎)下调炎症因子表达更为显著[12],推测与该方组成有关,更符合中医癫痫“从肝论治”的组方特点,现代研究证实药物组成对炎症的抑制作用更强,其作用机制尚在迚一步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 ] 王强.粒联合卡马西平对难治性癫痫大鼠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2 ] Tanga FY, Nutile-McMenemy N, DeLeo JA: The CNS role of Toll-likereceptor 4 in innate neuroimmunity and painful neuropathy. Proc NatlAcad Sci U S A 2005,102(16):5856~5861.[ 3 ] 张涛. 天麻素提取物(天麻素)抗惊厥及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 4 ] 张媛元,毛瑞阳,等. 天麻素对终末糖基化产物诱导神经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J]. 中草药,2011(42) 2:330~334[ 5 ] 李飞,孙亚凌,祥林,等. 天麻素调节癫痫症信号通路的抗癫痫间机制研究[J].用药物与临床[J]. 2015(18)5:510~512[ 6 ] 王倩,范文涛. 加味柴胡龙骨牡蛎汤对戊四氮点燃型模型大鼠癫痫发作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5):202~203[ 7 ] 马飞煜,王淑英,高德红.蝎毒抗海人酸诱导大鼠癫痫的作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2,25(6):17~18.[ 8 ] Vera L p,Ivo L.Immunomodulatory effeets of theTitus serrulatus venomonmuruine funetions in vitro[J].Mediators Inflammation , 2005,1,9. [ 9 ] 李杨, 陆倩. 天南星提取物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9:14~16(上接第15页) 4 讨论步态分析常见的时空参数包括步长、步速、支撑期百分比等。